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数学论文>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差异性”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差异性”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时间:2022-08-03 15:37:46 数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差异性”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差异性”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差异性”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中心小学校 包代平

  【摘 要】 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是一群参差不齐的学生。由于教学的整齐划一,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这样的教学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差异性教学,促进学生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的数学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遗传因素等多种条件的影响,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兴趣、思维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完全不一样的。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是一群参差不齐的学生。由于教学的整齐划一,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这样的教学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差异性教学,促进学生不同的发展。

  一、确定差异性教学目标,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制定出有针对性,差异性的教学目标。如,学困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掌握基础知识,获得基本技能,培养学习兴趣,形成解决基本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学习兴趣,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形成解决中等难度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习兴趣,形成解决中等偏难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在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形成解决综合性数学问题的能力。具体每一单元或课时的目标要根据具体的课程标准要求、内容、学生认知水平而定。学生的目标随着他们的知识、能力的提高发生相应的变化,即目标是动态的。这样,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会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已达到自己预期的学习目标。

  二、确定层次性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选择性学习

  如何在课堂上让不同的学生学到对应层次的内容?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要注意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如小学阶段的“乘法分配律”教学。我如下设计:

  首先,计算两组练习题:

  (12+54)×5 12×5+54×5

  (45+9)×845×8+9×8

  (22+35)×6 22×6+35×6

  教师以中等学习水平的做题速度为准,以这部分学生的完成情况决定是否停止做题。当优秀学习水平和中上学习水平学生做完这组练习题,其他学生还在继续做。这时,老师会对完成的学生提出新的要求:观察左边和右边的题,你发现了什么?当然这个要求也包括对正在不断完成的学生(部分中下水平的学生)。课堂上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部分学生已经在思考“规律”;另一部分学生还在埋头计算。

  其次,观察发现规律。全班都停止计算了,当然,会有少数几个学生是完成不了的。教师引导:这两组题,他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个要求,中上学生已经思考过了,他们要做的是“用语言把这个规律如何描述出来或写下来。”中下学习水平的一些学生正在思考中,“相同点?不同点?”会提示他们观察思考的角度,学困生则刚开始思考。老师会留适量的思考时间(往往课堂上这时候就会小手举起来,他们已经发现了规律,正等着老师的一声令下——指名发言)。

  然后,全班交流。全班交流,这是一个教学中重要的环节,让什么样的学生先起来说?或者后起来发言?直接会影响到整个交流的效果。也是让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学到新知的过程:学困生和中下学习水平的学生在倾听中发现规律; 中上学习水平的学生在交流、辨析中明确规律;优秀学习水平的学生在发言中提高概括能力。先让中下和中上学习水平的学生发言,交流想法,再让优秀学习水平的学生作补充、概括提炼,最后让学困生完整的叙述、加以理解。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最基本的要求,在数学上各有所获,得到相应的发展。

  最后,应用规律。在这一环节,教师呈现难度不同的例题,由易到难,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本节课为例,我会出现以下的例题:

  例1:(28+44)×5

  例2:12×24+12×76

  例3:321×67+247×67+221×67+321×67

  例1的学习,是乘法分配律的直接应用;例2的学习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应用,稍微有一点思考。这两个例题,都是全班学生必须掌握的,都是熟练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基本题型;在例2的掌握情况中,可以引导大部分的学生理解“24个12加上76个12,等于100个12相加”的算理,而要求学困生会做就行,不一定要理解算理。例3的练习,主要是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的,这部分学生做题速度快、理解能力强,让他们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做,能做多少就多少;对学困生则不作要求,如果有学生做了,就全班表扬,以激励学习积极性。不同思维层次的例题,充分让学生选择,使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得到落实。

  三、布置层次性的练习,让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练习这个环节,教师要把练习题梯度化,使每层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起点,拾阶而上。原则是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完成习题的时间基本同步的情况上,既保证了学力弱层学生基本上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又使学力强层学生尽其所能,发展提高。

  我把练习题分为基础题、巩固题、提高题三个层次。基础题巩固基础,控制难度,要求每一个学生必做必会;巩固题注重知识联系,强调拓展思维训练,要求除少数学困生外的学生必做必会;提高题突出灵活运用训练,探索能力延伸,鼓励中上学习水平的学生做,优生必做,中下学习水平的学生尽量做。在时间的安排上,完成时间基本同步。当学生做基础题时,以学困生的完成量为准,其余的学生同时可以完成巩固题,也就是当学困学生基本完成后,再组织集体评议;巩固题以中下学习水平的学生的完成情况而定,当这大部分学生都完成时,教师组织学生订正;提高题是留给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的,可以个别辅导,也可以集体评议,根据课堂教学情况而定。各个层次的习题是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在学生做各层次的习题时,鼓励学生不停笔,继续做后面的习题;根据教学内容和练习题的必要性,还可以让学习能力强和较强的学生选做基础题和巩固题,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提高题。这样,不同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里,练习不同层次的题:优生得到充分的习题量,学困生也完成了基本的练习,而且还能达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效果;在班上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避免了“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中等生无聊”的现象。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差异性”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相关文章: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研究08-17

在数学教学中多管齐下,全面促进中学生均衡发展08-18

实施小组合作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08-24

监控学生学习活动 促进主体主动发展08-08

培育语文素养 促进主动发展08-17

引导主动参与、促进自主发展08-17

培养创新能力,促进主动发展08-17

提供参与空间 促进主动发展08-08

培养创新能力,促进主动发展08-09

让学生在数学体验中获得发展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