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学生的实际是教学的出发点

学生的实际是教学的出发点

时间:2022-08-05 01:52:02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生的实际是教学的出发点

  学生的实际是教学的出发点

学生的实际是教学的出发点

  罗初英

  (福建省将乐县城关中心小学,福建将乐353300)

  摘要:教师的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实际、情感实际和思想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让“教”为“学”服务。教和学是相互矛盾的,外在因素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才是最主要的,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依据,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为学生服务,教师提供最佳的条件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多种评价方式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和感应。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体表现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将三维目标有效整合,特别是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使课堂充满一股浓厚的课程改革的新鲜气息。

  关键词:课程教学;三维目标;教师教学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实际、情感实际和思想实际出发,灵活应用教材,使课堂充满一股浓厚的课程改革的新鲜气息。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为“学”服务

  课堂教学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借助教材、课件等资源,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这种能力又不能简单、直接地灌输,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来完成。因此,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为学生服务,提供最佳的条件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例如,《游子吟》的教学片段:

  师:吟诵诗歌,观察插图,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说给同桌听,然后在小组里说,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

  每小组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生:在一个茅草屋里,一个老母亲坐在油灯旁缝制衣服,儿子在油灯下看书,桌上正放着一杯热腾腾的茶,这是老母亲刚刚端来给儿子喝的。

  师(点点头):有顺序,“热腾腾”用得好。

  生:这是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这是一间破旧、简陋的茅草屋,这是一位年迈的老母亲。

  师(微微一笑):很具体、生动。

  (学生继续说图意)

  师:面对长辈的关爱,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

  (学生纵情发言)

  师:老师相信大家感受到了爱,爱是无私、伟大的,对于爱,我们不能熟视无睹,应该去体会、去感受,学会感恩。

  《游子吟》这首诗浅显易懂,学生大多在没学这首诗之前就已经耳熟能详了。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于已知事物提不起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没有花过多的时间诵读,讲解诗意,而是以插图为契机,引导学生观察、想象、说图意,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即兴说的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把时间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说,体验成功的喜悦,尊重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在群体面对的共同任务中积极承当自己的责任,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启发,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课堂气氛极其活跃,课堂不再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而学生则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形成平等融洽、和谐温馨的课堂气氛,创造出最佳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旦被发挥,就能收到难以预料的学习效果,有时甚至会绽放出思想火花。新课程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的平等对话,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能激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教育境界。在这种境界中,教师和学生能用语言进行讨论,更能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心灵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学生的心灵随时彼此敞开,接纳对方的心灵,这种师生间的“对话”,同时是一种彼此的“倾听”,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共同参与、分享。

  二、多种评价方式,激起学生的共鸣和感应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但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效果,而且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的发展。因此,从现代教育的实际出发,课堂评价应当得到高度的关注和有效的改进,努力使其不再是教师的终结判定,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视界融合。课堂评价的最大优势指向个体,而不是群体。在课堂评价中,教师要努力做到“目中有人”,充分发挥其持有的育人优势,让评价真正能够促进每个作为个体的学生的自由发展。特别是对一个留级、基础差、丧失自信心的学生来说,给予肯定性评价可以“起死回生”。由于学生的学习常常缺乏一定的持久性、稳定性,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施以一定的强化刺激。例如,《我不是最弱小的》的教学片段:

  师:(面带微笑)孩子们,你们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读书,老师很高兴!《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重点是写萨沙与妈妈之间的一段对话,我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比我好。

  (多媒体呈现对话内容)

  师:孩子们,你们可以大声地读读这些对话,选择几句你喜欢的,反复读一读。

  (学生兴趣盎然地读)

  师:(深情地环视教室)谁先来?

  生:我想读第一句(将“干吗”重读)。这么读,因为我觉得萨沙的心里一定很奇怪,为什么爸爸把雨衣给妈妈,妈妈又把雨衣给了萨沙。

  师:对!读课文就要这样好好想。

  生:我读第三句(将“我”和“最”重读)。我想萨沙当时一定很不服气,因为妈妈认为萨沙最弱小,所以我要这样读,这样才能读出不服气的语气来。

  生:萨沙心里可能很不开心,因为妈妈认为萨沙最弱小的,所以我觉得也可以用难过的语气来读(以较低沉的语调读)。

  师:不错。不过请注意文中是“反问”,最好能表现出反问的语气,大家试试。

  (学生个个在座位上轻声读)

  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教师的积极关注,倾听学生的发言,观察学生的行动,保持目光接触,表示对某种特殊言行的赏识。居高临下的“审判”,不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对学生来讲都是一种威胁,忽略更是无情的“杀手”。教师干巴巴地用机械重复的惯用语言,只能使学生心慌意乱,而全身心投入地自然表现(语言、表情、体态、动作等)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心灵的感应,进而产生强烈的价值“体验”。教师可以运用“无声的动姿”,表达出轻轻的赞许和满意的欣赏。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这里的“工具”应该是“实用”和“中介”的意思。语文归根结底是一种工具,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学生在语文课上的学习主要是要正确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和主要的目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且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是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陶冶的文化功能和课程的人文学科特点出发,指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学习文化知识,丰富情感积累,因此,语文教学的宗旨是通过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语文课堂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体表现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教学片段:

  师:邱少云是一位坚强的战士,作者为什么要把他比作“千斤巨石”呢?邱少云在烈火中和石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呢?

  生:石头不怕火烧,不会动,邱少云在烈火中没有动一下,所以作者把邱少云比作“石头”。

  师:这是他们的一个相似之处。还有呢?

  生:石头是不会发出声音的,邱少云在烈火中也一声不吭。

  生:老师,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石头是坚硬的,邱少云也像石头那样坚强,不怕烈火烧身。

  师:哦,烈火中的邱少云像石头一样纹丝不动,烈火中的邱少云像石头一样一声未吭,烈火中的邱少云像石头一样坚硬,他的意志多么坚强,不怕烈火焚烧。

  正因为这三个相似的地方,所以作者才把烈火中的邱少云比作“石头”。这个比喻用得多么恰当啊!

  师:孩子们,你们比较一下“邱少云像石头一样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和“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仔细读一读。

  生:老师,我知道,“千斤”说明很重,不容易移动,这里的邱少云像泰山一样稳稳地趴在烈火中,就算别人去推他,也是推不动的。邱少云多么严守潜伏的纪律啊!他宁愿牺牲自己,绝不暴露潜伏部队。

  师:孩子们,就算是普通的一个比喻句,也能包含这么丰富的内容、思想和情感,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多么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我们读书就应该含英咀华,细细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情感,读出语言中的味道!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站在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高度,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来认真对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个问题,充分认识到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高尚的审美情趣及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上课例,教师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针对学生的思想实情进行教育。语文教学中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目标,就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的规律。语文教学和德育之间的关系:第一,运化有方:融化、点化、情化。第二,自然谐调:形式的自然、分寸的适度、和谐的氛围。第三,展望未来。作为语文教师,也要像诗人一样憧憬未来,持之以恒,天长日久,必定会见到效果,尤其是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成长,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是实施正确导向的基本方式,要“批文”、“入情”,结合对语言的感悟、理解、积累、运用来进行,要“润物细无声”,不能说教、灌输,要将其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袁学文。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J].教学案例,2007,(7-8):7.

  [2]杨九俊,姚良强。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概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15.

  [3]杨九俊。小学语文课堂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学生的实际是教学的出发点】相关文章:

关注学生实际,优化《品社》课堂教学08-18

爱的出发点作文08-11

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优化课堂教学环节08-17

让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08-08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03-16

联系生活实际 提高学生素质08-08

贴近学生实际 体现课程理念08-08

贴近学生学习实际创新词语教学方法08-15

实际测量08-16

联系实际,改革小学自然教学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