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当前档案学研究及档案工作中的唯心主义表现

当前档案学研究及档案工作中的唯心主义表现

时间:2023-02-20 10:10:43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当前档案学研究及档案工作中的唯心主义表现

【  正  文】
  近年来,档案学研究学术思想活跃,成果累累。但是不能不指出,在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工作实践中,不少人存在着唯心主义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见诸于杂志和刊物上。本文试图就档案学研究的思维方法谈点浅见陋识,以期与同行讨论并求教于同仁。
      一、档案学研究的正确思维方法
  在谈正题之前,先阐述自己立论的基础,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没有过时,它仍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行科学研究和各种社会实践(包括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工作)的惟一正确的思维方法。脱离了它,科研和实践就可能出现偏差。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仍是指导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
      二、唯心主义思维方法任当代档案学研究中的表现事例
  “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不可知论”是档案学研究中唯心主义的典型事例。比如,有人在论述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时说:电子文件“是人们无法感知的”、“能剥离载体而单独存在”、与纸质档案不同,电子文件、电子档案能“超越时空”,在不久的未来,档案工作者将面对“虚拟档案馆”、“无墙档案馆”等等,笔者认为这些论点的核心是否认电子文牛和电子档案的物质性,不妨对此逐个分析:
  1.电子文档是“虚拟的”,“是人们无法感知的”,此说法的根本问题在于不承认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物质性。其实,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与其它历史上出现过的所有文件档案,如甲骨、金石、竹简、绵帛、纸质及化学胶片等等没有什么根本区别,它们都具有载体、记录符号,包含着信息内涵。它们都具有物质性,物质性是它们的共性,那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别,即前面提到的各种文件档案都是宏观物质,其载体和记录符号都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而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载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记录符号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物质,是以二进制数字形式存储的符号。借助于现代高科技,也是同样可为人们感知的,决不是“虚拟的”。
  2.电子文档能”超越时空”。有两种解释:一是不具有时空;二是超过一段时空。这两种解释部是否认电子文档的时空概念,是否定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物质性的又一变种,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一方面,运动的物质具有广延性,即是说都具有一定的体积,必定占有一定的空间;另一方面,物质只要存在着,必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有“寿命”,此持续性即延续一定的时间。所以,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及其运动的基本属性,任何物质的存在,那不可能是“空的”、“虚的”, 部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内,持续于一定的时间中。如果我们承认电子文件的物质性,则必须承认电子文件与时间和空间的依存关系。把电子文件说成是超时空的东西,则必然否认电子文件的客观存在。也就是说等于一方面承认有电子文件这东西,但另一方面又宣布它没有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实际上就是否定其存在,否定其物质性。电子文件确有存储密度与容量是纸质文件无法比拟的特点,并且其传输速度极快,现代通信技术可以让它在极短的时间里从地球任意地点传输到你的微机屏幕上。但是不管电子文件如何可压缩、扩容,容量是天量还是海量,都应当是有量的,密度也是有限度的,尽管随科技发展而不断压缩并不断扩容,其密度仍然不会无穷大,所占空间也不会无穷小,这空间可趋于零而绝不能等于零。传递速度不管沿着什么高速公路,快到什么程度,依然不会无穷大,其持续应占一段时间,决不会无穷小,这时间可趋于零而不能等于零。它永远具有时空概念,决不会“超时空”。
  3.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不同,“能剥离载体而单独存在”。这种说法没有看到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信息传递的本质,仍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文件是记录信息的,信息是供人们利用的。不管文件是纸制的还是电子的,利用文件时,传递信息的过程都是一样的,这个过程包含三个子过程:一是把信息记录于载体上存储起来:二是把信息从载体上调出来;三是把信息传输到人们的感官让人们接收到这些信息。就此三个子过程而言,电子文件与纸制文件、化学胶片,甚至于甲骨、金石、竹简、绵帛的原理都基本一致,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第一个过程而言,纸质文件记录机理显而易见,人们把具有一定色素的物质如碳黑、染料、石墨等用笔或者采用活字排版的方式把文字、图形附着于纸或胶片等物质上;电子文件记录机理有所发展,由于记录符号的微观性,人们用计算机把表示文字、图形、声音等的信息,记录于磁盘、光盘上。二者之间在物质性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区别在于物质的宏观与微观上不同而己。就第二个过程而言,把信息从载体上调出来,对于纸质文件来说,信息的反射光线经空气传播而被人的眼睛接收,纸和胶片上的文字、图形、符号仍保留在原载体上,不存在“剥离”;而对于电子文件,由于其微观性,人们不能直读,计算机把记录在服务器等载体之上的二进制数字读取并高速传回到自己的计算机上,经过信息符号的转换,把表示文字、图形、符号的二进制数字代码转换成宏观的文字、图形、符号,这种转换过程的任何子过程都具有物质性,与纸质文件的读取过程原理是一致的,电子文档仍原封不动地保留在原件上。所谓“能剥离载体而单独存在”,大概是指在第二个过程中,计算机读取数据之后,好像这些数据就飘飘摇摇真的居无定所,像幽灵一样不依载体而存在。应该说,这些记录符号从服务器上调出、传送到读取,一步也离不开物质,传送靠介质、储存也靠介质,离开物质信息就不能存在。
  4.有人认为,电子文件是虚拟的,似乎居无定所,来去无踪,它如何来到读者面前、怎么复制出来,似乎处于虚无缥缈之中。甚至有人扬言:电子文件已经构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其实电子文件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网络中的服务器上,而网络由操作系统、服务器和网络工作站组成。工作站通过插在其中的网卡经传输介质与服务器相连,用户通过工作站请求获得网络服务和访问共享资源,工作站通过网络服务器取出程序和数据后,用自己的CPU和内存进行运算处理,然后,把处理结果再送到服务器中。可见,作为共享资源的电子文件是存于服务器中的,它们与其它信息一样,既具有载体的物理形态,其信息以数字的形式存于其上,也具有物质性,它完全不是什么“虚”的,也不是模糊不定、虚无缥缈的,而实实在在是物质的。
  从上述几点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电子文档同纸质文档都是物质的,具有物质性,那些认为电子文档是“虚拟的”、“无法感知的”、是“超时空的”等等观点都是违背唯物主义观点的。否认电子文档的物质性,把它看成是虚无缥缈的,不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就无法深刻认识电子文档本身,也就必然阻碍电子文档的发展。
      三、唯心主义思维方法在档案工作实践中的表现事例
  以过程性文件和结果性文件来划分归档与不归档的界限是档案工作中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事例。
  笔者在参与国家某重点建设项目竣工档案资料的整体编制过程中,曾有一领导指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注重过程性文件,建设单位业主注重结果性文件,所以业主没有必要收存施工图等历次版本,只需保存最后版本

当前档案学研究及档案工作中的唯心主义表现

或者保存竣工图即可”。这一指导思想也体现在核安全局制定的文件《记录文件管理程序》中。该文关于记录的保管期限这样表述的:“一般说将结果性文件划为永久保存,而把过程性文件划为非永久保存,当结果的解释依赖于过程时两者都划为永久保存”。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同样属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观点。过程与结果是互相联系而又互相对立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表现形式。过程者,事物变化、发展的经过,事物发展变化是无穷尽的,即过程是无穷尽的,所谓结果不过是过程中某一阶段的表现形式。不存在没有过程的结果,用过程性和结果性文件和档案来作为划分归档和保管期限标准是不科学的,是违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规律的,那么应该如何划分归档范围呢?笔者认为还是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文件的重要程度来确定是否归档,确定永久保管还是非永久保管。在这方面,国家档案局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规定,比如GB/T2000《基本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范》中,对于建设单位的归档范围,不但没有取消施工图的归档,反而把施工图的保管期限延长了。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归档与否不是取决于过程性或是结果性文件,而是取决于文件的重要程度。
  过程性文件和结果性文件是互相区别而又互相联系的,是一对矛盾。比如说,合同谈判是一个过程,从申请立项、审批、编标、招标、投标、评标、中标可算作一个过程,而中标后签订的合同大概就算是这一过程的结果了。其实,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我们说过程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经过,过程有大有小。谈判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包含若干子过程的大过程。比如说,立项就包含可行性研究、项目概算、评估、写申请、上报审批,上级的批复应该算这一过程的结果性文件了。同样道理,编写标的、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文件、中标书都可以说是每一个小阶段的结果性文件,但它又是整个招、投、评标过程的过程性文件。概括上述一段文字,我们可以说过程性文件和结果性文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前一个结果性文件,就是下一个过程中的过程性文件,二者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以过程性、结果性来划分文件显然不符合文件的发展规律,是不科学的,当然不能正确地确定归档范围。
  就文件的重要程度划分也不应该把文件划分为结果性文件和过程性文件。仍以上述合同的签订过程为例,合同本身是合同双方和多方共同完成某一项工作的依据,大家都必须遵守,也只有共同遵守,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合同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整个谈判过程所形成的立项、审批、编标、投际、评标、中标书等等文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维护双方、多方的利益,在反贪、反腐、廉政建设中的作用是合同本身所不能代替的。其它方面的例子更多,比如说,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有时比竣工图更具有凭证和依据作用,竣工图是不能反映施工过程中所用材料好坏、工艺过程质量好坏的。
  过程性文件在研究思维方面比结果性文件更具参考作用,这是因为过程性文件更能体现出人民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对于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对于今后的同类事物、同类工作可起到更大的参考作用。
  结果性文件不一定比过程性文件更重要,比如,设计施工图在技术上先进程度不一定比竣工图的技术含量低,设计更改也不一定越改越先进,有时因为现场条件、工艺或者技术跟不上,有时也可能因为材料解决不了,不得不把设计图纸的技术含量降低。
      四、学术研究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近来,在档案专业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偏激性的立论,说一件事物好就绝对地好,没有一点缺点;一个事物坏就绝对地坏,没有一点好。比如论述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时就有这种情况:有的人认为电子文件的出现和推广应用,“世界将变成一个全新的世界”;“无纸办公的时代已经来临,纸张和其它所谓的硬拷贝就该退出历史舞台了”;有人则大声疾呼“二律背反”,即所谓数量越大,质量越差,电子文件越是高速、便捷、大容量、数据共享,其质量必然越差,安全性、真实性越差,再如,讨论文档一体化管理时,要么好得不能再好,要么差得不能再差,在一些档案学术研究论文中,要么就外国的什么都好,要么就中国的什么都好。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是偏激的,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好、也不存在绝对的坏,好与坏是相对而言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优缺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思想都是唯心主义的。比如说,电子文件的产生、发展,都是事物内部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都遵从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拿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来说,它是在文件这一客观事物或者说是在人类记忆这一事物中,记录符号、记录方式、载体、传播方式诸因素相互对立、斗争与相互统一、共处的结果:是这些因素之间各方面量变与质变并互相转化的结果: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螺旋上升、否定之否定的结果。
  实际上,在当代各种档案学刊物上,在档案工作实际中,还存在着许多违背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和学术观点,这里不再一一列举。笔者从自身工作与学习中碰到的大量事例中选取上述几个事例分析,只是想说明在我们档案工作者中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唯心主义思维方式,它不利于我们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工作实践的蓬勃发展。我们必须不断清除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形而上学的方法论,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对待传统与革新、中国与外国、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在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工作实践中做出更大的成绩。


【当前档案学研究及档案工作中的唯心主义表现】相关文章:

档案学习心得08-16

对当前翻译研究的思考08-08

市档案学会工作总结07-06

档案学会上半年总结08-13

当前农村工作中的难点和对策08-12

图书档案学专业求职信08-24

学籍档案学生自我鉴定(通用10篇)05-11

在全市档案学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08-15

现阶段发展中国档案学的若干建议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