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班主任论文>我爱孙建锋

我爱孙建锋

时间:2023-01-12 20:06:12 班主任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爱孙建锋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有仰慕的人吧,那些年长的,资历深的人值得我们去向他们学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爱孙建锋,欢迎阅读!

  我喜欢孙建锋老师,这一点许多人都知道。他的课真是“对话”啊,谁能不感叹呢?迄今为止,我写了关于他课堂教学的赏评文章已有近十篇在省级报刊发表。《小学教学设计》上就登了三篇,新发拙文《孙建锋经典课堂回放与赏析》在今年6月号,同时作为重点推荐文章。其实,我手头还有好几篇关于他的稿件呢!

  老实说,并没有谁向我推荐孙特,我完全是“自发”行为。我甚至觉得,在如今的小语界,少了窦桂梅可以,少了孙双金可以,少了王崧舟同样可以(三位别怪我,我其实也非常喜欢您们),但不能没有孙建锋,他的教学,他的文章,真有服人之处啊!一句话,他是不可“复制”的。

  锁定——我成了“孙迷”

  办公室的同仁们称我为“孙迷”。“孙迷”者,为“孙”而“迷”也。那么,这位让我“着迷”的孙姓偶像是谁呢?他就是特级教师——孙建锋。

  走进我的“鉴湖轩”书斋,打开电脑,被我设置为界面墙纸的就是孙建锋。而在我学校办公室桌的台板上,更是压着一张他在某地作课时的定格画面,那是我从网上下载后存入优盘再专门去数码照相店冲印并塑封成的……

  链接——震撼我的课

  2003年第二期的《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杂志上,有一篇孙建锋老师执教《最大的麦穗》的课堂实录。也就是这篇实录,让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什么才叫心灵对话、才叫情感碰撞、才叫荡气回肠!

  交流中,一位学生说:“读了课文,我知道了人的理想和现实应该相结合。比如我原想考北大,但如果南大录取我,我也会先去上,因为我还可以再考北大研究生啊!”老师接道:“这样你既读了南大,又读了北大。这种大学经历是美妙的、双赢的!”说完,他从书中取出一片竹叶,说:“这是我在清华园摘的,想把它送给你。看到它,你想到了什么?”这位学生说:“我想由考北大改为考清华!”一时全场大笑。老师说:“我希望六年后能收到一封来自清华的信,而这封信正是你写的。”那位学生双手接过竹叶,信誓旦旦地说:“一定会的!”

  普普通通的一片叶子,都能让孩子们心门洞开、心灵舒展、心潮涌动。这样的课,简直是上到孩子心里!这样的老师,“叫我如何不想他”?

  连线——与名师联网

  ——“您是原江苏现广东的孙建锋老师吗?如果是,能否回复我一下,我很喜欢您,以后想向您请教一些问题。”

  ——“叶老师好!我确是从江苏调到深圳工作的孙建锋。欢迎常联系!”

  这是我和孙建锋老师最早用电子邮件“互动”的“原始资料”。我可以不用多想,就直接从脑子里复制并粘贴到这篇文字中。

  “联网”成功,振奋不已。每次交流,则收获多多。由于他的文章漂亮是出了名的,因而我还特别留意揣摩他的用词用句,以便从中“偷”点“拳头”!

  存盘——用心灵称量

  “连线”虽难得,“求真”更重要。终于,我给他发信说:“老师,您课堂上喜欢用排比句,是否稍显华丽铺陈;某些用词,如“聆听他的声音”中的“聆听”,“当我们精神相遇”中的“精神相遇”等,似乎书面色彩略浓,这您怎么看?”

  邮件虽发出,我心亦忐忑。“特级”也是人,面对“发难”,他能高兴吗?果然,一天过去了,他没有回复,二天、三天、四天过去了,仍然如此,这和他以往的“快速反应”可不一样。咳,看来,我和他要“断线”了。

  幸福来得太突然!大约在第九天,当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进入搜狐邮箱时,一个熟悉的名字已经赫然挂在了未读邮件栏——孙建锋!

  “叶老师好,由于我校网络系统出现故障,我是刚刚才看到你的信,非常抱歉。你提到的几个问题似可归为一个大问题,如果一定要探寻答案,或许《小学青年教师》2004年第12期上我的专辑能略作答复。我会思考你的话。匆止简复,他日再叙,此祝跨时空的交流愉快!孙建锋启。”啊,又“连”上了!

  孙老师是我的偶像,我曾想,只要“他是幸福的,那我就是快乐的。”而真能与他“牵手”却是我此前不敢奢望的。他给我的教诲与指点是一种无形的礼物,无形的礼物和有形的礼物孰轻孰重,我要用心灵这杆枰,慢慢称出它的份量。

  【反思】我眼中的孙建锋

  作为有“对话教学的开拓者”美誉的老师,始终追求“崇真知、上真课、育真人”的理想和信念。正如他本人在《我依然在上真课》中提到的那样,他当年参评特级教师时,就甘愿舍弃驾轻就熟的拿手课例不用,而是以不打埋伏、不对口型、不含水分的课面对学生和评委。此外,他的课常让学生边默读边批注,虽然这种策略常会使课堂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显得“安静”甚至“沉闷”,但必须承认,学生正是由此才真正激活了思维、抒发了感受、展示了灵性。试问这种“弄险”的课,需要有多大的才气、多大的胆量、多大的功底?

  近年来,我一直非常关注孙老师的教学,并且也多次和他交流、向他请教。老师曾说:“欣赏精彩的教学片断,犹如观赏庙宇前的石狮,不能光看造型、线条及色彩,而须领略到它背后创造的手和灵巧的心。透过精彩的教学片段,我们可以洞察到教师教学思想的前卫、文化底蕴的丰厚和驾驭心灵的巧慧。”而他的课则确实激情澎湃、精神昂扬、格局开阔、气象豪迈,常常给听者美不胜收之感。我想,或许正是因为他深谙“对话生成方生动”的至理,才能与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让课堂散发出撼人心魄的魔力!

  孙建锋老师:真想到深圳来看您!

  我爱孙建锋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多角度”是指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性;“有创意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悟和再创造。对照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我总觉得在自己原来的阅读评价中似乎少了点什么。

  20xx年11月,听了特级教师孙建峰执教的《最大的麦穗》一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对学生的阅读评价,让我对新课标中所提出的“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有所感悟。

  教学环节一:一位男同学在认真地朗读第六自然段苏格拉底的一段话,他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神情特别专注。朗读结束后,孙老师这样评价:“刚刚大家都听到了这位同学如洪钟般能触动人灵魂的话语,可却没注意到他投入、专注的神情,让我们再一次聆听他的声音,欣赏他专注的神情。”这位男同学在孙老师的鼓励下,读得更好了。读完后,孙老师第二次评价:“如果我是你的一位学生,听到你这样严肃而又充满哲理的话语,我一定有所悟,你是一位严厉派的苏格拉底。”接着,孙老师又请一位女同学读苏格拉底的话,读完后,孙老师第三次评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如春雨般滋润人心的话语,渗入我的心田,你是一位温和派的苏格拉底。”

  对于同一段话的朗读,孙老师作了三次评价。第一次评价从朗读过程和朗读方法入手,“洪钟般响亮的声音”是从语音语调上进行评价,“专注投入的神情”是从感情方面进行评价。孙老师让全班同学再次聆听那位男生的朗读,欣赏他专注的神情,不仅巧妙地告诉了其他同学朗读的要求--专注投入,以情动人,还给了朗读者最高的褒奖--为同学做示范。第二、三次评价,把自己当作一位普通听众,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对学生各具风格的朗读都予以肯定,看似不经意的话语中,向学生传递了这样的理念: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孙老师的三次评价,角度各不相同,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把阅读的技巧、阅读中的情感表现、阅读的个性化体验等以最能让学生理解的方式告诉了他们。

  教学环节二: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孙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其实大师也并非十全十美的,你有信心挑战大师吗?”让学生再次回顾全文后提出各自的意见。其中一位同学指出:“苏格拉底不应该把结论直接告诉他的学生,而应让学生自己得出来,这样他的学生留下的印象会更深。”孙老师这样评价:“你的意见很有道理,只有经过自己探索而获得的东西才能在心中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否则就如假牙、假发一样毫无生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反思,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然而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思考有时会闪现出小小的火花,但很少能燃成一簇火焰。这个时候,老师出色的评价就是助燃剂。孙老师在这一环节中对学生的评价就起到助燃的作用,把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了。他的评价给学生铺设了一级向上的阶梯,让学生在他的评价中产生情感的共鸣,受到思想的启迪。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从孙老师充满智慧的评价中,我也深深地认识到,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除了要具有教学机智之外,更需要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只有自己懂得更多,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才能在评价中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窗口。

  我爱孙建锋 篇2

  《发现语文——孙建锋对话教学》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孙建锋老师的一本新作。孙老师抓住“对话”这一现象,深度解读,让老师回归教育、回归课堂、回归学生,提升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学生学习的快乐感。

  师生之间为什么要进行对话?孙老师说:“课堂上,师生既是一种生命相遇,又是一种精神相遇。”“对话是一种生命的内在诉求,对话是一种语言的诗意馈赠,对话是一种心灵的深度倾听,对话是一种分享的存在讲和,对话是一种人权的良性恢复,对话是一种唯美的精神相遇,对话是一种艺术的生命唤醒。”这种对话是必须的,是重要的,因为教学本身就是双向互动,教学分离的状态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这本书里,孙老师分得特别细:上篇主要是抓住课堂现象进行对话,而下篇则结合具体的课例来谈谈对话的意义,更方便教师操作,更有实用性。

  在拜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而点头称赞,时而陶醉其中,时而被震撼到,时而因新奇而瞪大双眼……读完之后,对孙老师是满满的'佩服:一个“对话”怎能有如此全面深入的分析?在这么多的对话中,我想就“静课对话”“自我对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自我对话”,书中指出:“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从别人课中收获到的经验,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等等这些信息,都需要返回内心进行自我对话,进行整合,从而以学生易学、乐学的方式呈现出来。这都是需要老师静下来,沉进去,把自己当成学生,反问内心,这样的投入,在课堂上展现的效果肯定是精彩的。

  而“静课对话”则是课堂的归属。精彩纷呈的课堂学习模式,个人见解的抒发,最终都要回归到“静”:静下心来写好每个字,静下心来读好每篇文章,静下心来写出自己的心声,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收获与不足……正是有了这样的静心过程,教师和学生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和提升。并且从我的感受出发,一堂热热闹闹的课堂下来之后,会让我感觉到疲惫,而一堂有动有静的课堂,会让我觉得舒服,回味无穷。

  我希望今后在教学中,能够像孙建锋老师一样,经常进行各种各样的对话,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己享受教学,让学生爱上上学。奔向这个目标,乐此不疲。

【我爱孙建锋】相关文章:

孙建锋:“双重对话”展精彩08-08

读孙建锋的《教育中的对话艺术》有感07-30

宝剑锋从磨砺出08-29

宝剑锋从磨砺出作文02-19

宝剑锋从磨砺出作文08-21

高考作文-箭锋上的友情08-15

我爱花 我爱草08-17

爱,让我懂得“爱”08-17

我爱脐橙我爱橙乡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