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教学管理论文>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浅议

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浅议

时间:2023-02-24 19:39:51 教学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浅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艰难探索历程。以实行校长负责制为核心,以建立新的人事、分配制度为突破口,冲破了原有的束缚中小学管理改革和发展的僵化体制,为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回顾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我国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探索、发展、深化三个阶段。(注:全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专业委员会选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北京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序言,第2页)从1979年到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之前是改革的探索、初创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标志是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地都开始校长负责制的试点。从1985年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之前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阶段,其主要标志是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由点到面迅速发展。此后,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入深入发展、不断完善的阶段,其主要标志是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的出台,针对我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弊端,提出了改革的基本思路,指导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

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从学校试点到区域推进,从重点突破到整体实施,从局部探索到逐步完善,成效明显。

从学校内部看,一是建立了校长负责制。初步建立了“校长负责、党组织为政治核心、教代会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二是初步建立了学校内部择优聘任、竞争上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职工队伍结构,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三是学校有了一定的工资分配自主权,基本形成了“多劳多得、以量计酬、优质优酬”的工资激励机制。四是以注重学校内部挖潜为调节手段,初步建立了教师素质和待遇、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同步提高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制。五是促进了校长和教职工观念的变化,如树立注重办学效益的观念,增强了民主治校的观念,形成了统筹兼顾的全局观念等。

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应看到,旧体制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如校长的办学自主权还没完全到位,人们公认的人事权和财经权的落实程度非常有限;学校党政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理顺;绝大部分地区教育投入不足,学校在分配制度改革中难以发挥有效的调控功能,或者由于改革措施不配套,过分强调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滋长了“一切向钱看”的不良倾向;人事制度改革由于受到学校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制约,许多地方聘任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大,监督机制不健全,封闭式的聘任比较普遍,不能真正体现教职工“双向选择”机制的良性循环;就地区之间、校际之间横向比较,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还很不平衡,一些地方和学校缺乏动真格的改革措施。以上种种,还需在改革过程中加以完善。

在当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的完善,建立真正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校内管理体制。这种新的管理体制将表现如下主要特征:

一、内改与外改协同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应当开阔视野,在国家改革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要借鉴国家机构改革的方法:1)借鉴裁减冗员的方法,压缩学校行政后勤人员,减轻学校负担,提高办学效益。2)借鉴干部合理流动、有进有出的方法,形成校长能上能下、教师能进能出的学校人事管理制度。3)借鉴转变职能、政企分开的方法,减少校内管理层次和环节、加快后勤工作社会化的步伐,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学校行政管理体系。4)借鉴机构编制法制化的方法,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学校有关机构、岗位和编制的制度。(注:参见《全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纪要》)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1)在宏观层面上,要建立包括劳动、人才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等的新型劳动人事制度,必须尽快研究如何从封闭性管理向开放性管理的转变,建立起“进得来、出得去、稳得住”的动态平衡机制,通过教师的合理流动,拓宽教师的来源渠道,改善教师队伍结构。2)在中观层面上,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在管理职能上,加强宏观管理,增强服务功能,主要包括制定政策法规、帮助妥善安置富余人员、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强化督导评价机制、指导学校改革实践、总结推广改革经验等;在管理体制上,简政放权,避免政出多门,扩大学校的自主权,但又要明确学校是非企业法人实体,不能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企业法人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行积累、自谋发展”的管理办法硬搬到学校。3)在微观层面上,在校内尽快建立一个责权明晰的内部领导制度,形成校长、党支部、教代会各司其责、各尽其能、相互补充、互相制约的运行机制;建立依法治教的现代管理制度,特别是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确立和完善校长法人制度、全员聘任合同制度,使学校管理从“人治”的因素中摆脱出来,走上依法治教、规范管理的轨道,确保学校工作健康、有序、规范、高效地运转。

二、刚性与柔性相济

刚性管理,着重从组织结构、责权分配、规章制度等方面来进行。其特征是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是支配到服从的方式,具有法的约束力。它是从外部、外因进行的管理。与刚性管理相对应的是“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是一种采用非强制方式和非权力性影响力,在人们心目中产生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转变为自觉行动的管理。它不是主要依靠制度约束,而是主要依靠人际关系协调;不是主要依靠奖惩措施,而是主要依靠情感交流。其特征是具有启发性和变动性,强调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来看,纯粹的刚性管理或柔性管理都是有利有弊的。经验告诉我们,规章制度等约束手段仍然重要,但越来越依靠人们的内在的精神动力,依靠人们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依靠学校文化力量,实现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因此,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要深化,应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在改革中充满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营造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工作氛围,不因改革而淡化应有的“人情味”,让“依法治校”和“以情感人”融为一体。

三、系统与权变融合

系统管理思想,为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提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问题的基本观点和一般方法。局部服从于整体、个体服从于集体、眼前服从于长远的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无疑对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十分重要的。比如,为使改革功能尽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必须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审视机构设置、人员安排、权责关系、利益刺激等问题。而仅仅靠这些观点和方法难以应付复杂多变的实际改革问题。事实上,改革过程中不可能有一种普遍适用于各种情况的具体方法,人们还得面对各地区、各学校不同的条件,随机应变,提出不同的改革方案。因此,把系统管理思想和权变思想融合起来成为一种趋势。权变管理思想是唯物辩证法在管理活动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这种理论认为组织内部的状态和过程应随外部的要求和自身成员的需要的不同而变化。这就告诉人们,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要根据国家政策、上级指令和学校实际,权衡利弊得失,正确决策,因人因事因地制宜,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也不局限于某一个方面。

四、改革与发展并进

自从国家把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列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来,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蓬勃发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地方或学校把改革局限于领导体制和教职工管理体制两方面,并没有因此推动诸如教学管理体制、学生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使得教学改革停滞不前;即使是以领导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作为突破口,也没有形成一套改革的理论,因而随意性较大,而且对办学资源的优化组合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生命依赖于新陈代谢。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生命同样依赖于不断地新陈代谢。只有不断地吐故纳新,才能正确地反映改革实践的发展和进步。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的改革,只会中途夭折。通过改革促发展,通过发展深化改革,才能使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成为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石。

【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浅议】相关文章:

浅议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问题08-05

浅议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问题08-05

县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情报汇报08-12

县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情报汇报08-15

转型期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分析与思考08-13

浅议听课08-13

浅议听课08-17

浅议如何推动中小学走上素质教育办学轨道(上)08-17

浅议教学情境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