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与探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与探究

时间:2022-08-17 15:07:29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与探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与探究

广东湛江一中 钟和军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里什么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为课程提供资源,创设教学环境,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和谐互动的整体。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体系统分解为三个层面(如图1所示),每个层面又包括不同的层次。

  1.功能层面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呈现出如下不同的层次:(1)辅助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充当教学媒体而成为教学结构四要素(学生、教师、教材、教学媒体)之一,也是协助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工具,例如计算机辅助教学。(2)支撑式教学。CAI课件、积件、教学资源库、多媒体著作平台、教学管理软件平台等都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技术支持的作用,教学活动更趋多样化和开放性。(3)主体化学习。教师通过网络把课程和作业等内容上传到教学系统中,学生利用帐号和密码登录、浏览或下载学习资料,学生自主学习是其基本特征。(4)个性化学习。在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远程教育的支持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现有知识水平、学习习惯和自身需要等情况选择和确定课程内容,体现个性化学习的基本要求。

  2.技术层面

  在与学科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表现出的主要特征有:(1)数字化。在信息化社会,数字化学习将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旋律。(2)媒体化。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内容总是利用多媒体形式呈现出来,而基于Web的流媒体技术则可实现远程多媒体课件的在线点播、实时现场直播等。(3)智能化。学习者可以在一个开放的、智能化的课程平台上,制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计划,进行高效率、高质量、高层次的协作学习,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4)网络化。学习者依托网络学习环境以及信息化学习资源展开学习活动,无论本地的还是远程的交流与合作学习都呈现出网络化趋势。(5)工具性。信息技术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表达和沟通的交流工具,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新型教学设计、实践新型教学模式的工具。(6)基础性。师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能力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础因素。(7)适应性。信息技术在与课程整合中被不断更新、吸收、改造、重组和应用,根据需求并经过相应的技术加工处理之后,信息技术就可以移植到课程结构当中。(8)变革性。信息技术引发了一系列学习方式的变革,主要有主题探究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它们立足于强化本学科内部的资源整合、多学科内容综合以及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3.课程层面

  课程(包括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资源、实施以及评价等方面)在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渗透下将呈现出如下特征:(1)多元价值观。信息化教学设计受到重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教学结构得到深入的实践和研究,评价也由重视学习结果逐步转变为对学习过程的监测和评价,提倡学生对学习经验的积累提炼、对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和对学习行为的反思总结,呈现出课程价值取向多元化、评价过程主体化的特点。(2)课程内容信息化。随着网络教学的兴起,教师开始借助网络组织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教学软件(如几何画板、幻灯制作等),对网络学习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揉合,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3)知识系列化。无论是CAI课件,还是网络课程,都力图追求整体性、科学性和先进性,使得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体系化,从而构成一个有序、完整的教学系统。(4)资源泛在化。通过互联网,学习者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资源。(5)学习自主化。在信息化社会里,学习方式一方面可能表现出高度的独立性,而另一方面则会呈现出极强的协作性,人们的学习活动很多时候是需要与他人、与环境互动和协作的。学习者既可以独立学习又可以参与到协作学习当中。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作用于课程学习,使得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产生变革的过程,而且也是人们构建未来学习化社会的一块奠基石。因此,如果能把以上所述的三个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善待信息技术的技术特性,使之与课程实体、教育教学活动真正和谐地融合起来,构建起一个开放型、生态化的终身学习体系,则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二、我们需要整合的是什么

  信息技术以不同方式介入到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当中,继而产生了各种教学方式。在这场变革之中,我们究竟要把课程系统中的哪些要素加以重组或结合,使之相互融合并产生整体的教育合力,从而引发学校教育的根本性变革,进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呢?我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其内容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课程内容需要整合

  课程是实体,而技术是载体,课程内容需要通过恰当的技术形式呈现出来。例如,优秀教学软件的操作界面友好、交互性强、艺术表现力强等因素就能很好地反映出内容与技术之间和谐统一。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当中,有些网络课程交互功能很强,有些只是静态网页的形式,视学习需要而定。

  技术手段与课程内容相整合。第一,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媒体工具而作用于教学过程,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第二,课程内容可以通过恰当的技术手段组织和管理,发挥整体的教育效果。为此,课程内容与技术手段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从而形成一个功能完整、表现力强的有机整体。

  2.学习环境需要整合

  学习环境包括信息学习环境以及现实学习环境。现实学习环境通常是指传统的课堂学习环境、校园文化环境等。信息学习环境是指借助信息技术而形成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例如教学软件平台、学习系统平台、远程教育系统以及各种资源网站等构成的学习空间。

  我们既要关注信息学习环境的内部整合,又要强调信息学习环境与现实学习环境的整合。有些信息学习环境适用于学习个体的自主学习,而有些信息学习环境则可能强调学习个体之间的协作交互式的学习。这种类型的学习往往都局限于某种特定的软件系统或网站。这就需要对学习软件系统内部进行功能上的整合,使之符合广大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在网络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要对网上的学习资源进行甄别选择和科学合理地整合,实现学习环境的优化组合,为学生获得知识提供必要条件。在信息化学习中,学习者往往是以某个信息学习系统(如网站、BBS社区等)作为活动平台,通过自主选择网上资源和学习伙伴开展学习活动,并通过现实学习环境来促进远程协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实现网上和网下的交流与合作。

  3.人力资源需要整合

  在信息化社会里,知识的综合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分科教学显得日益局促。一方面每位教师既要有从事本学科教学的基本专业素质,又要有善于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合科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面相同学科的教师要加强合作(如传统的学科组教研活动),也要求不同学科的教师相互协作,促进学科内部以及学科之间“教师联合体”的形成,以应对教育发展的形势需要。

  在互联网上,许多教师在谋求建立一种“教师联盟”的组织形式。它可以是某学科教师的网络联合体,但更多是由跨学科的教师、教育工作者等自愿结成的联合体。他们在网上进行教学研究活动,也开展基于网络的异地合作项目。教师的网络联合已经凝聚为一股集体智慧共享共进的力量,对于推动课程整合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有着积极的作用。

  人力资源的整合可以表现为个体与个体之间通过网络实现互动或联系,这是“点对点式”的人力资源整合。其次,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远程合作(例如通过网络身处两地的师生开展远程合作学习),是“合作式”的人力资源整合。另外,学习者为了满足自己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在网上选择课程资源、确定学习方式以及寻求帮助,则体现出“分布式”人力资源整合的特点。

  综上所述,从信息技术的运用,到学习环境的构建、人力资源的有效凝聚,再到课程服务体系的形成与健全,都在预示着课程整合要以课程整体论的教育理念,把课程的内容、媒体、环境、人力以及服务等诸多要素和谐组合,对学习者一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根本而有效的作用。

  三、怎样整合最有效

  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有必要的,那么怎样才能把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到课程实施中?如何整合起来才会最有效呢?在目前条件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上进行:

  1.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技术为辅,教学为主

  这一层面主要关注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而成为教学媒体或信息源之一,但学习环境并没有由于信息技术介入而发生本质性的变化。这一层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展示型教学教师利用计算机以文档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可以是教学软件的使用、演示文稿的放映,也可以是一段视频或者音频文件的播放。学习资源的展示等,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教学内容以恰当的媒体形式展现出来,使之更加形象生动。

  (2)资料型教学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借助学习软件或从网上获得学习资料,以完成特定的学习活动。

  (3)拓展式教学 把课堂内没有完成或者需要拓展的学习任务延伸到课外。例如,有些教师要求学生课后上网搜集某方面的资料并完成相关的项目任务,或者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某些课题研究或设计制作,还有利用邮件方式提交作业或参加在线交流活动等等。

  目前,这一层面的整合是广大教师所熟悉和乐于应用的。当然我们要根据教学或学习活动的实际要求和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的进行。事实上,这一层面的教学实践对于提高教师的应用水平、推进和普及高层次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资源平合的应用——技术提供服务

  学生可以通过系统平台所提供的技术支持和功能服务,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探究等方式开展学习活动。资源平台包括以下几种:

  (1)教学系统平台教师可以利用此平台调控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依托该平台进行,而系统本身不提供太多的学习资源。如教师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学软件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师生可以实现人机对话等,学生通过系统提交作业;教师利用BBS、聊天宝等技术组织一次专题学习活动。

   (2)教学资源平台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立足于知识点的分析与应用,并在知识层面上有所拓展,提供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服务,教学内容通过软件平台呈现出系列化的特点。如教师开发的教学课件,它有“旧课复习”“新课导入”“知识讲解”“拓展思考”“测试反馈”等相对完整的功能结构,课堂上学生通过该软件可以大致掌握学习内容。

  (3)学习资源平台  通过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或模拟某种学习情境,学生通过整合相关资源来开展专题学习活动。如Discovery School(京文探知学堂)多媒体软件,学生可在“电影室”里观看电影了解相关知识,在“实验室”里观察、分析、研究和做实验,还可以通过“图书馆”查找相关材料并完成研究题目,在“演播室”内制作自己的幻灯片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该软件可以作为学习资源库使用,也适合作为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平台。

  (4)学习支持平台  学生可以依托该系统展开学习活动,系统平台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给予功能上的支持和信息记录管理。例如在一些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如优异研究院http://www.uestudy.com/)上面,学生可以提交课题实验方案,并申请远程导师的支持,参加课题的网上研讨。系统平台对课题信息实行档案袋式的信息管理。

  (5)专题网站 有的专题网站侧重于教师的教学研究,如惟存教育(http://www.being.org.cn)网站;有的网站侧重于

[1] [2] 下一页


学生的学习活动,如回归教育(http://realedu.yeah.net)网站,学生按照同站提供的“教学设计”的要求,利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活动,将学习结果以“作品展示”的形式发布到网站上。

  (6)考试管理系统  目前基于网络技术和大型数据库技术的考试管理系统得到了开发应用,主要是来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如课程单元的在线测试、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等等。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适当参与学习资源的开发工作,把专题网站建设作为重点内容;学校积极与社会力量合作,发挥本校教育资源优势并建立起校本信息化教育平台,发动广大师生积极投身到资源共建、共享和实际应用当中去。

  3.信息化课程单元的开发与应用——信息化技学设计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课程的教学分解成一个个课程单元加以设计和实施,使课程微型化。信息化教学设计是针对课程单元的具体目的和要求,依靠网络等信息化环境,通过规范的教学设计或资源整合所提供的课程服务体系来开展学习活动的。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形:

  (1)封闭式信息化课程单元 课程单元的学习资源基本上由内联网络系统内部提供,注重学习计划的条理性以及层次性,此外也可以支持在线讨论和展示交流等学习功能。例如在主题为“地震”的网络课程单元中,可以提供详尽的学习计划、知识点以问题或任务的形式,课上学生分析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几次地震事件(包括视频、文本及图片等)和相关资源,组织网上专题研讨。

  (2)开放式信息化课程单元课程单元的学习资源(如信息资料、帮助信息或学习模板等)绝大部分都是链接到因特网的网页上,它们是经过课程开发者判断和选择之后组合在一起的资源服务群,学习者能方便地利用这些“脚手架”高效地学习。其实,一旦单元主题和教学目的确定之后,学习任务和学习资源就可以根据需要来确定,充分体现出信息化课程单元开发工作的创造性和开放性。

  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事创造性极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这是教师增强实力和适应现代教学需要的理想和有效的途径,也是课程整合更高层次的表现。

  四、结语

  我们要从课程整体论和系统论出发,以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以及信息化学习环境的构建作为前提,把信息化课程的开发和应用(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制定和实施)作为立足点,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真正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从而推进整个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2001.5.29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含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钟启泉.课程概念与课程研究 与日本佐滕三郎教授的对话.全球教育展望,2002(11)  4.施良方.课程理论 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月版,258~263  5.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346  6.黄甫全.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法.课程 教材 教法,1996(10)  7.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2001(1)  8.李克东.数字化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8)  9.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10.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中国电化教育,2001(2)  11.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0)  12.刘儒德,陈琦.计算机整合于教育:作为学习对象、学习工具和教学工具.电化教育研究,1999(11)  13.章剑卫,姚灶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教育技术通讯,http://etc.elec.bnu.edu.cn/  14.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1(l-2)  15.张建伟.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教育研究,2000(10)

上一页  [1]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与探究】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02-1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意义03-23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08-2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通用7篇)08-04

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整合研究09-05

数学技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08-18

浅谈中学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08-18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下教师角色的转变08-22

常教常新——课程整合的魅力08-24

浅谈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