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心理健康论文>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时间:2022-08-26 06:45:05 心理健康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潘国新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学习心理;人际关系;青春期
  
  一、农村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心理障碍
  
  学习心理障碍是青少年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初中生的学习障碍包括学习技能障碍和一般学习障碍两大类。学习技能障碍一般认为是指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能力的获取及运用方面有明显的困难,但这种困难不是由于听觉、视觉、动作障碍、智能不足等因素所导致的学习困难。一般学习障碍以学业不良为主要表现,通常指智力处于正常范围的学生,由于环境、心理等方面的原因,致使学习技能的获得或发展出现障碍,导致学业不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总有一部分学生,虽然智力正常,没有任何显著的生理上的障碍,却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表现出学习困难、焦虑等状况。他们对学习产生了畏惧和厌烦心理,具体表现在:学习中心情烦躁、抑郁、好发怒,不想学习;上课不愿听讲,影响课堂纪律;作业马虎,害怕考试,有的用作弊来应对考试,有的甚通过伤残自身来逃避重要考试。
  
  (二)人际关系障碍
  
  从小学进入初中,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初中生首先面临着如何尽快地适应新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新课题。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初中生能否完成青春期过渡的重要条件。但由于人际知觉偏见、“第一印象”的作用、晕轮效应、社会刻板印象的存在以及嫉妒、自卑、多疑、羞怯、恐惧、冷漠或孤独等不良人格特征的影响,加上初中生认识的局限性,往往造成了——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外界和他人,不能处理与老师、同学、父母的关系问题。具体表现在:不合群,不愿与人接触,总是游离于集体之外,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与人交往或退缩畏惧、自卑孤独,或妄自尊大、目中无人;对人心存厌烦、鄙视或戒备心理,内心感觉孤独、寂寞、空虚而又无法排解,心理矛盾日益加剧和突出。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农村初中生由于没有受到较为健全的青春期教育,所以往往存在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初中生若长期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征兆。
  
  另外,学生随着性机能的不断发育成熟,性意识也开始觉醒,对异性充满了神秘、好奇和好感。一部分学生开始出现早恋,但由于学校及家庭性教育的滞后性,初中生的性心理往往得不到正确引导,从而给他们带来许多迷惘和困惑。
  
  二、加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学校环境是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土壤,是学校中能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重要因素。和谐的校园环境是指学校中客观存在的,主要由教师控制和把握的,经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各项条件。因此,要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首先要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水平是他们教育实际中能否很好地把握和谐校园中各要素基本原则的重要前提,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应该成为贯穿每个教师职业生涯的基本任务。其次在广大教师中普及能辅导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使他们关心并自觉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新使命,也是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极为重大的。一是和谐的校园环境影响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即正确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的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小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形成的前提条件。学生的自我认识是在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过程中学校和谐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和谐的校园影响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强有力的促进。学生能否和老师、同学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是学校中人际关系的核心,教师的人格特点、心理健康状况、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及所倡导和培育的班风,都对学校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所以,创设和谐校园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三是和谐校园影响学生健康情绪的营造。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伴有相应的情绪体验,所以情绪是否健康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教师应该关注与学生的情绪生活息息相关的校园环境,帮助学生营造健康的情绪生活,让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导情绪。
  
  (二)构建温馨的家庭环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首先,父母自身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素质的高低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儿女,使他们健康成长,那么学生最终会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其次,父母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他们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孩子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 再次,父母要信任孩子。父母同子女的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子女对父母应当尊敬、体谅、爱护;父母对子女更应当尊重、信任、帮助。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这样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以取得孩子的最大信任。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到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
  
  最后,家长要避免对孩子进行长期的心理惩罚。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成长本身就是一个错了再改正的过程。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偶尔做错一件事,这也属于正常现象。如果因为这样,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拒绝孩子,就会使孩子情绪异常忧郁,甚至延续到成年。有的问题儿童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家长自身容易冲动,就会使问题更加严重。更不要在学习上、升学上对孩子施加压力,把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主要标准,久而久之,会使孩子产生厌恶学习、憎恨考试等心理障碍。
  
  三、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活动课是初中生发展的主要途径和载体。初中生只有在活动中主动地投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第一,青少年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得以发展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促进中小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欲实现此宗旨,就必须充分唤起他们的主体活动意识,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艺与体育活动,培养他们“我能行”的意识,在活动中拉近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第二,活动课教学可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积极承担为家庭、为社会作贡献的责任。当代的青少年成长在信息发达、媒体活跃的优越环境中,较早地懂得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活动教学不仅唤起了现代青少年对学习的兴趣,也唤起了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崭新而重要的课题。因此,我们有必要不断深入探索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提高学生心理环境,为实现新课程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稿件编号:100827007)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练市一中,313013, 电邮:***.该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单位。)

【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相关文章: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论文(通用7篇)08-18

农村教育问题调研报告12-21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8-27

议论文写作常见问题及对策教育研究09-13

浅谈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09-03

农村教育问题调查报告05-01

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调查报告09-06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15篇)05-14

农村教育问题调研报告范文(通用7篇)10-29

农村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15篇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