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两种儿童诗写作教学引发的思考

两种儿童诗写作教学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3-02-26 13:07:19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两种儿童诗写作教学引发的思考

  是要“形式模仿”,还是要“创意启发”——两种儿童诗写作教学引发的思考
  
  作者/王奕颖
  
  花和蝴蝶
  
  花是不会飞的蝴蝶,
  
  蝴蝶是会飞的花。
  
  蝴蝶是会飞的花,
  
  花是不会飞的蝴蝶。
  
  花是蝴蝶,
  
  蝴蝶是花。
  
  这首诗是台湾著名诗人林焕彰的作品,在这个“花和蝴蝶”的世界中,林焕彰将两个外形相似的事物作了如此巧妙的比喻,而这一比喻是那样的趣味盎然。虽然吟咏的内容是反复的比喻,但是我们却一点都没有觉得繁杂,反而很喜欢这样的单纯、明朗。
  
  诗一向难教,像这样一首“通俗”地写出了儿童感觉和想象的诗怎么教?2012年,在浙江省千岛湖,两位老师两堂童诗课,同题教学,同课异构,不比谁高谁低,只求“碰撞”出思想。
  
  1.第一种教学突出形式的模仿
  
  第一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模仿这首诗歌创作一首新的儿童诗。第一位老师的“智慧”体现在她能巧妙设置“台阶”帮助学生。第一个“台阶”是比喻句填空:在一《花和蝴蝶》里,是“花像蝴蝶”,在生活中,还有“____像一 ”呢?教室里热闹起来,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太阳像火球、月亮像月饼。湖水像镜子、露珠像眼睛、落叶像小船、天空像大海……紧接着,老师铺下第二个台阶,在原来比喻句的基础上,做一个模仿《花和蝴蝶》的“完形填空”,实际上这个“完形填空”是一种类似于思维导图的写作指导:
  
  ______是不______的______,
  
  ______是______的______。
  
  ______是______的______,
  
  ______是不______的______。
  
  ______是______,
  
  ______也是______。
  
  不一会儿,几乎昕有的学生都创作出了一首儿童诗。比如《伞和蘑菇》:伞是不能吃的蘑菇/蘑菇是能吃的小伞/蘑菇是能吃的小伞/伞是不能吃的蘑菇/蘑菇是小伞/小伞也是蘑菇。再如《彩虹和廊桥》:彩虹是不能走的廊桥/廊桥是能走的彩虹/廊桥是能走的彩虹/彩虹是不能走的廊桥/彩虹是廊桥/廊桥也是彩虹。等等。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写在便利贴上折成一个小正方形,其中一面互相粘在一起,就成了一朵写满诗歌的七色花。整节课趣味盎然,学生热情高涨,并颇有成就感,直到下课还在恋恋不舍地摆弄七色花。评课的时候,这位教师自我总结:“字词是可以玩味的。我与孩子们玩了一次文字的游戏,以此训练孩子们对文字的敏感性。事实上,孩子们都玩得不错。”
  
  2.第二种教学强调创意的延伸
  
  第二位教师来自台湾,她也让学生们进行儿童诗创作——“不是花的花”的儿童诗创作。在欣赏完《花和蝴蝶》后,她先请学生们讨论有哪些“不是花的花”,说得越多越好。学生们饶有趣味地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每组都写出了10种以上“不是花的花”,甚至有一组学生写出了24种,并将它们分门别类:
  
  (1)关于食物:蛋花、腰花、豆腐花、爆米花
  
  (2)关于人:班花、校花、厂花、翠花、探花
  
  (3)其他:水花、浪花、烟花、心花、冰花、雪花、天花、窗花、棉花、火花、泪花、礼花、妙笔生花
  
  接着老师又让学生讨论并写出真花的用途,越多越好。(www.fwsir.com)学生们掰着手指头互相补充,有的组讨论出了9种用途:泡澡、驱蚊、装饰、药用、食用、礼物、美容、净化空气、艺术欣赏。
  
  然后老师追问学生:如果把“不是花的花”当做花来用,会有什么有趣的效果呢?老师提醒这样的想象就可以写成一首小诗。教室里安静下来,不一会儿,学生们创意迭起,比如:“我捧着一束雪花/将它送给美丽的她/我单膝跪地/亲爱的/嫁给我吧!”再如《雪花糕》:“我家有位奇怪的姥姥/爱用雪花做桂花糕/喷喷喷——喷喷香的雪花糕端出来/香香香一香喷喷的雪花糕上了桌/嚼在嘴里的是糕/化在心里的是花。”虽然两首诗都是写雪花,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尽相同。
  
  评课的时候,这位老师对自己的教学做了一个简单的说明:“我跟小朋友们‘玩概念’,再请他们把玩出来的结果写成儿歌。我引导思考的过程,让他们掌握内容的选择。我不批改或批评小朋友的作品,因为我希望他们更重视思考的过程,更珍惜创作的乐趣。我也不修改错别字,因为那会让学生误解写诗的时候,字比想法更重要,我有很多其他的机会教字。”
  
  3.两种教学方法的比较
  
  两堂课,两种教学方法,却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都选取了“不是花的花”这一别致的主题,利用错位的意象引发学生们的兴趣;在课堂组织形式上都采用了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开展头脑风暴;都使用了便利贴,让学生们将瞬间蹦出的灵感记录下来,也方便了学生们分享、交流和展示;都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们在游戏中玩味诗歌。
  
  当然,两者表现出来更多的是不同:
  
  第一种教学侧重于模仿诗的形式,整堂课下来,感觉只要会造比喻句就能成功模仿出一首诗歌。帮助学生模仿的“思维导图”类似于试卷上经常出现的填空题,其实看到题目大致就能猜到诗歌的内容。很多学生的模仿出现了重复,比如“月亮和小船”、“星星和眼睛”等常见的比喻句式。不过,值得肯定的是,在这堂课里,每一个学生都写出了“作品”。
  
  第二种教学侧重于创意的启发。老师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对“不是花的花”的概念进行发散性思考。不断发散的结果,是课堂上产生了一首首独一无二的诗。整堂课,与其说是写作,不如说是一次思维点燃、碰撞、提升的过程。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堂课里,只有一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写出了诗,还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思维空白”,无从下手,成为了旁观者。
  
  4.我倾向于哪一种教学
  
  两种教学方法有着各自的优势,很难评判孰优孰劣。但笔者更倾向于后者。第一种教学侧重进行语法、句式、修辞的模仿,我认为这样教出来的诗歌作品只是他人思想的附庸品,这样的诗歌写作无法传达出真实、鲜活、个性化的生活。比如《花和蝴蝶》的模仿,在内容和形式上很难甚至可以说无法超越原创,因为模仿者只能在原作限定的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作一些机械的修改。
  
  可能有人会说,你不是在教成人进行诗歌创作,你面对的是小学生。确实,我们不能忽略儿童与成人的差别,我们的眼里要有“儿童”,但同时我们的眼里也要有“诗歌”。诗歌是用凝练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表现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感受,语言、意象等只是手段,理解、感受才是诗歌的本质。所以,我个人倾向于第二堂课所传递出来的儿童诗写作教学的取向:
  
  (1)引发儿童多注意四周的景物,细心观赏玩味,加深印象,以充实他们的生活经验,启迪心灵感受,激发他们的“诗想”,培养他们写诗的情绪和气氛。
  
  (2)让儿童自由运用想象,充分、自在地抒发心中的情感和意识,并诱导他们有关动作、声音、抽象概念的比喻和联想。
  
  (3)注重真隋的流露,不但要用简洁的语词“写我口”,更要进一步“写我心”、“写我感”才行。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天长小学)

【两种儿童诗写作教学引发的思考】相关文章:

课程整合引发的教学革命与思考08-17

鼠标引发的思考08-13

“雅安地震”引发的思考08-18

对写作教学的思考08-25

语用本位 ——有关“阅读本位”还是“写作本位”谈论引发的思考05-15

“海南凯立案”引发的思考(二)08-05

“海南凯立案”引发的思考(一)08-05

看童话剧引发的思考04-07

由一次教学观摩活动引发的几点思考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