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德育管理论文>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矫正的研究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矫正的研究

时间:2022-08-02 10:27:25 德育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矫正的研究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矫正的研究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矫正的研究

  方智泉

  (浙江省瑞安市湖岭镇鹿木学校)

  摘 要:根据长期从事学校德育工作及兼任学校“心之桥”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人员的实践经验,从分析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成因、分类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原则及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学生;不良品德行为;成因;分类;辅导原则;辅导策略

  不良品德行为在青少年中发生率较高,国内外的大量调查表明:13至15岁是初犯不良品德行为或初犯劣迹行为的高峰年龄。大致上可从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因素去考察。

  一、不良品德行为的成因

  1.家庭因素

  破碎家庭的影响:单亲家庭或父母感情不和睦等,易使子女产生焦虑、恐惧、沮丧、怨恨的心理,从而产生反抗、犯过的行为。

  2.学校因素

  课业太重或缺乏弹性:不能适应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造成学生身心的过度疲劳或者自暴自弃。

  3.社会因素

  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奢侈浮华、追逐金钱游戏、投机取巧等风气,诱导学生竞逐物欲,误入歧途。

  二、不良品德行为的分类

  根据徐澄清教授多年的经验,将不良品德行为分为六类:

  (1)外向性行为问题:如逃学、伤害等。

  (2)内向性行为问题:畏缩、自杀行为等。

  (3)学业适应问题:成绩不理想,低成就等。

  (4)偏畸习癖:吸吮拇指、酒瘾等。

  (5)焦虑症候群:紧张、歇斯底里等。

  (6)精神病症候: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

  三、不良品德行为的辅导策略

  1.对不同对象的辅导措施

  (1)对学生实施个别辅导。

  (2)对家长实施辅导:充实或改善家长的辅导,以协助预防或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3)改善或安排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减少环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2.对学生的不同反应实施不同的辅导

  (1)对外向性的攻击、冲动反应型,可应用明显的规范去要求或限制学生的行为。

  (2)对内向性的退缩反应型,可用和蔼、亲善、关怀的态度,去引导学生作善意的接受及反应。

  (3)对恐惧、焦虑反应型,可安排在无任何压力的环境下,让学生自由自主地表达,并得到鼓励去面对问题寻求解决。

  (4)对分裂及病态反应型,先以和善、关怀的态度,引导学生重回现实,接受现实,然后实施自我的认知与人格的重组。

  3.依处理情境实施不同的辅导

  可依实际需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团体辅导,并视情况实施教育、训练或辅导,情形严重的还应到医院实施治疗。

  4.认知改变策略

  (1)读书治疗:通过阅读合适书籍,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价值观。

  (2)理情治疗:通过理性思考的过程,以改变其情感和行为。

  (3)意义治疗:培养学生对生命及生活意义的正确认知和肯定。

  5.行为改变策略

  (1)增强法:利用积极或消极的增强方法,以增强或培养良好的行为,或消除不良行为及情绪。

  (2)处罚法:当学生出现不良的品德行为时,即予处罚。

  (3)削弱法:给予学生不理会或忽视,使不良的品德行为因得不到增强而逐渐消失。

  (4)系统脱敏法:经由有系统的训练或学生面对焦虑状况,配合肌肉松弛法,使焦虑逐渐消失。

  (5)示范法:由辅导教师示范正确行为,以供学生模仿学习。

  (6)角色扮演法:由学生扮演某种角色行为,辅导教师在旁予以随机辅导。

  (7)停止思考法:辅导学生当不良思想快出现时,告诉自己停止此种思想。

  (8)了解与接纳法:设法了解其行为的症结,接纳他们是一个“人”,并适时加以开导。

  (9)回馈法:通过教师的关怀和回馈,使学生了解自己的缺点,从而自我校正。

  (10)倒数法:使学生停止注意或思考正在进行的不良品德行为。

  (11)澄清法:尽量使用说理、价值澄清或反问法,使学生知道本身行为的错误,以导入正确之途。

  6.自我管理策略

  将个案由环境的支持改变成自我支持。即经由外部练习变为自我控制、自我思考、自我指导,独立行使正确行为,此为辅导的最后目标。

  7.改变环境策略

  设计或安排有形或无形的适当环境,以使学生重新体验生活,并减轻或消除其不良品德行为。如调班、调校、暂时离家寄居,或者用同伴的力量去影响学生,或使用家庭治疗。借着和环境的良性互动,达到沟通与了解,进而改变行为。

  四、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两点事项

  1.注意学会倾听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会说”,更要“善听”。当发现学生有烦恼时,请找个机会,引导他们说出烦恼。此时,我们的倾听会让他们找回阳光般的心情;当学生犯错时,一定要听一听学生的辩解,在尽情的辩解中,他们会认识到错误的根源。并且让学生把话说完,实质上就是一个调查过程。很多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忍不住地要把很多的道理搬出来,让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却忽视了很关键的问题,即学生根本就不在听,而教育的影响也并不十分的明显,学生在以后的日子里还在不断地坚持着以往的很多错误。

  你听到学生说话时,你真的听懂他说的意思吗?你懂吗?如果不懂,就请听别人说完吧,听学生讲完,了解他的想法,然后再慢慢地进行引导,这就是“听的艺术”:(1)听话不要听一半。(2)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面。

  2.允许学生找“借口”

  有位班主任对我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平时学习优秀的学生在一次测验中意外地考“砸”了。老师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该生在前段时间有些自满、浮躁。但当老师找这位学生谈心时,这位学生却为自己找了一大堆客观理由:家里事多、身体不适、新换了同桌……老师认为,该生显然是在找借口,不愿承认学习退步是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于是对该生找的理由一一进行了分析、批驳,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真正的问题所在。这位老师本以为此举可促使该生勇于正视现实,积极克服缺点。没想到,这名学生感到压力太大,竟差点做出轻生的举动……

  表面看来,这位老师对这件事的处理方法似乎无可指责,实则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一个一向学习优秀的学生,成绩骤然出现下降,受到的打击无疑是很大的,此时首先的问题是缓解她的心理压力。该生为自己找的一些借口,虽然不合实际,却起到了自我排解、放松心情的作用。老师不妨“将计就计”,暂缓批评,让其冷静一段时间后,再帮其分析内在的原因。若老师急于求成,当时便拆穿“谎言”,直指要害,让学生认识到“这全是你自己的错”,无疑是火上浇油,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

  因此,当遇到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时,不妨允许学生为自己的过失找一点“借口”,以缓释精神负担,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解决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再次,与家庭密切配合,帮助家长提高心理辅导水平,准确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行为表现,形成学校和家庭的心理辅导合力。

  在德育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运用心理辅导手段,本人发现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可能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与过错,这就要求我们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多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多研究学生的实际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情操,严格自律、自尊自信、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在此,也希望同行们能就如何更好地运用心理辅导手段,对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矫正展开讨论。

  参考文献:

  [1]张平。德育实效性问题与世纪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02)。

  [2]朱小蔓。教育的应对与挑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3]叶浩生。心理学理论精粹[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