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心理健康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时间:2022-11-03 14:11:42 心理健康论文 我要投稿

心理健康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心理健康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1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加快,整个社会的发展处于转型期,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不仅要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选择、更要学会发展,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这是社会变化及变化所带给人们的要求,这一系列要求的达成,无一不建立在人的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更包括心理健康。人的身与心、生理与心理的健康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然而,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却远远落后于对身体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是否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人们或许还记得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流行一时的“智商”一词,那时候的人们把“智商”看作是取得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条件,也有人说“知识决定命运”。但近年来,心理学研究发现:比“智商”更重要的是“情商”。相反,一些智力并不出众的人,他们有很好的心理素质。不怕苦、不怕挫折、谦虚谨慎、奋发努力、结果倒是干成了事业,让那些聪明人“甘拜下风”。这些研究充分显示了人的心理素质在一些人的成功中所占的分量。

  前不久,频繁出现的校园暴力事件、接连自杀事件,究其缘由,都是因为这些人在年少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当面对各方面压力时,无法自我调节和控制,心理抵抗力差,最终酿成恶果。如果每所学校都把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落实,都能做到尊重学生,能够做到及时地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心理需求,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心理援助,在一定程度上会相当大的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据调查研究和检测,目前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自我中心、任性、忍受性低、孤僻、不合群等现象较为普遍,心理异常的检出率分别达到27%和24%;在中学生中,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很差和较差的比例在人际关系六项调查指标中都排一、二位。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加快,整个社会的发展处于转型期,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不仅要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选择、更要学会发展,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这是社会变化及变化所带给人们的要求,这一系列要求的达成,无一不建立在人的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更包括心理健康。人的身与心、生理与心理的健康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然而,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却远远落后于对身体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是否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人们或许还记得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流行一时的“智商”一词,那时候的人们把“智商”看作是取得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条件,也有人说“知识决定命运”。但近年来,心理学研究发现:比“智商”更重要的是“情商”。相反,一些智力并不出众的人,他们有很好的心理素质。不怕苦、不怕挫折、谦虚谨慎、奋发努力、结果倒是干成了事业,让那些聪明人“甘拜下风”。这些研究充分显示了人的心理素质在一些人的成功中所占的分量。

  前不久,频繁出现的校园暴力事件、接连自杀事件,究其缘由,都是因为这些人在年少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当面对各方面压力时,无法自我调节和控制,心理抵抗力差,最终酿成恶果。如果每所学校都把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落实,都能做到尊重学生,能够做到及时地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心理需求,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心理援助,在一定程度上会相当大的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据调查研究和检测,目前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自我中心、任性、忍受性低、孤僻、不合群等现象较为普遍,心理异常的检出率分别达到27%和24%;在中学生中,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很差和较差的比例在人际关系六项调查指标中都排一、二位。

  虽然近几年,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在许多地区,心理教育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薄,缺乏系统研究,这也是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于形成合力,往往出现"5+2=0"的现象,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中学生的认知评价水平较差,应对技巧差,因此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于正确对待,特别是初中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

  近年来,中学生因心理问题而离家出走,自杀,违法犯罪等事件的发生率逐年呈上升趋势,20xx年我国青少年犯罪被判刑达70086人,比20xx年上19。1%,20xx年至20xx年平均每年上升14。18%。青少年犯罪已同环境污染和吸毒贩毒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公害,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社会问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迫在眉睫。

  那么,学校在中学生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上所起的作用极其重要,不容忽视。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了日程化的位置。心理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针对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做为学校,我认为应从下面四个方面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注意力的规律,就可以较好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较好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认识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

  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学校应加强对中学生心理知识的普及教育。

心理健康论文2

  一、音乐疗法概述

  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运用音乐进行治疗的先例,例如汉代的史学家司马迁就在《史记.乐书》中写到音乐能够“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1]但是音乐治疗是在美国最早发展为一门学科,其标志是1950年美国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音乐治疗协会。1974年,世界音乐治疗联合会成立,自此以后音乐治疗作为一门学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在音乐治疗师在国外已成为一种职业,得到了社会的广发认可。我国的音乐治疗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到20xx年就已有超过500家医疗单位开展了音乐治疗。[2]所以在高校中应当认识到音乐疗法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运用音乐疗法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当前很多学者对音乐治疗给出了自己的界定,较为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著名音乐治疗学家K.Bruscia,他认为音乐治疗就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3]从这个界定可以看出,音乐治疗所运用的主要手段是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例如听、独唱、乐器演奏、合唱、各种音乐词曲创作等多种音乐形式,这些音乐形式是治疗的媒介或者桥梁。再者音乐治疗不是一个简单的治疗,而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干预过程,通过这个复杂的过程来使接受治疗者达到健康。在本研究中,音乐疗法主要是为了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借助学校的音乐教育以及各种音乐活动,有专门教师运用音乐治疗的原理对学生进行的各种心理辅导,其目的旨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音乐疗法的理论基础

  音乐治疗与其它的心理治疗存在明显的差异。一是体现在媒介上,一般心理治疗以语言为媒介,而音乐疗法则是以各种音乐活动形式为媒介。二是体现在效用机制上,心理治疗是通过语言的影响,纠正受治疗者的不正确的观念,实现治疗的目的。而音乐治疗则是以音乐为媒介,通过对接受治疗者施加影响,引起其情绪的变化,改变其精神状态,改变其认识,促进其心理问题得到纠正。从物理学来看,音乐是一种机械波,这种现实存在的能够被人感觉到的声波会对人体的各个部分形成影响。有研究发现,当具有“音乐性”的`各种声波作用于人体时,会对人体的各个部位都造成影响,人体的胃、肠、肌肉、心脏、脑电波等随之产生和谐共振,各器官节律趋于协调一致,各器官的紊乱状态随之改善,从而解除疾患,促进康复。[4]有理论认为音乐对人的影响机制为首先作用于人的情绪,使之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然后通过情感的作用引起人的生理的变化。还有理论认为音乐首先作用于人的生理,通过生理上的变化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变化。而事实上开看,这两种影响机制并不是不相交集的,而是随时产生交互影响。根据以上的影响机制可以看出,音乐对于唤醒、联系甚至整合人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产生不可替代的力量,音乐是人们实现自我表现以及释放自己情绪的重要的特殊手段。对于音乐治疗而言,一般认为音乐能够改变人们的情感,通过情感的改变来改变认知,在音乐治疗的具体操作中,正是运用音乐对于改变认知的能动作用来实现治疗的目的。

  三、音乐疗法对于促进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一)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当前在诸多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中,情绪不稳定是很重要的表现,且大学生自身对情绪不稳定缺乏调节能力,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调节,就会进一步激发情绪的不稳定性,容易造成各种情绪上的困扰,导致各种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会出现极端事件。不同的乐曲可以产生镇静安定、轻松愉快、活跃兴奋等不同作用,这些作用会对人的内环境产生影响,可以起到排忧、镇痛、降压、催眠等效果。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乐曲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例如对于那些在情感上忧郁、沮丧、精神萎靡等状况的学生,在进行音乐治疗时可以选择情调欢快、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的乐曲,如《喜洋洋》、欢乐的天山》等。对于情绪上不稳定,存在一定程度焦虑感的学生,可以选择那些情调优雅、节奏缓慢的乐曲,如《平湖秋月》、《春江花月夜》、《梁祝》等古典传统曲目。

  (二)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在日常的学生管理过程中,经常发现有学生存在表达上的障碍,这样的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沉默寡言,有时甚至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学生对自己的表达能力表现为不自信,对自己的评价也较为消极,甚至是对自己持否定的态度,这部分学生不能正常的与人进行沟通,存在一定的人际关系障碍。对这样的学生而言,采用音乐治疗的方法促进其心理健康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音乐对其施加影响,使音乐成为实现自我表达的一种途径,这一音乐途径的实现可以借助于集体音乐活动,例如在合唱活动中,可以通过歌曲的演唱来实现表达自己的情绪及情感,可以是毫无顾忌的来表达这些情感,在合唱这样的集体活动中获得成功的经验及别人的认可,这种成功经验的体验以及别人认可带来的成就感能够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对于积极的自我评价的形成是非常具有正向作用的。

  (三)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对于合唱、合奏等集体音乐活动而言,要想取得演奏的成功就需要成员之间需要具有较好的合作关系,演奏舞台也就是一个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要是各个成员之间不具有合作精神,没有集体意识,这个社会就会呈现出杂乱无序的状态,也就会直接导致演奏的失败,这种失败会影响演奏者,使其产生心理上的不快感。而为了避免这种不快感的产生,就会产生一种必须要进行合作的力量,这种力量会监督参加者进行很好的合作,抑制了个人的那些可能不利于演奏无序的行为。所以,音乐参与对于缺乏集体意识,缺乏合作精神的学生而言,对于其消除与同学们之间的隔阂,促进心理上的包容性,提高其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都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人类认识世界有两种方式,其一是通过科学的逻辑思维,其二是通过艺术的形象思维。根据脑生理科学的相关研究,人的大脑可以分为左右半球,左脑主要主管理性与计算,主要负责语言、逻辑、数学计算和次序的安排等工作。右脑则是主要负责感性及艺术,主要起到处理节奏、图像构造、想象幻想等创造性的活动。当前我们的教育所重视的是左脑功能的体现,不注重右脑功能的开发,且常时间使左脑处于紧张的状态,促使身体加快衰老,比较容易出现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各种影响身体健康的症状。左脑的过分专注,会造成右脑的开发不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人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所以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当重视右脑功能的开发,而开发右脑的重要途径就是音乐,可以通过音乐活动来促进右脑的开发,右脑的开发能够提升人的想象力,对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应当重视运用音乐活动对人的右脑进行开发。

  (五)塑造完善人格

  人格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心理素质状况,心理素质的好坏也能体现出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阶段是完善人格的重要阶段,应当积极通过音乐来促进大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优秀的音乐作品所展示的美体现出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学生通过欣赏音乐中的美,切实体验音乐中的美,能够起到发现自我升华途径的重要作用。通过自我升华,可以实现心灵的净化,超脱对物质的过分追求,活动精神层面的和谐,提升自我境界。例如《春江花月夜》,这首乐曲优美的旋律,给我们呈现的是美丽壮观的山水风景。《黄河大合唱》则是能震撼人心,使人产生强烈爱国的新认识。这些美妙的音乐体验,对于大学生净化心灵,提升精神追求层次,提升个人境界都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音乐治疗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可以从情感、自我表达、合作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塑造完善人格等各个方面对大学生形成影响。因此在日常的大学生管理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音乐治疗的运用,积极发挥音乐治疗的功能,促进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对于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

心理健康论文3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成功速度的快慢,与自信心的有无或强弱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培养树立他们相应的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打造出色的班主任培训平台

  在培训中来提升班主任的理论水平。自信心是一个涉及心理学方面的问题,班主任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支持,需要进行专门培训,以促进行为能力的跟进。比如:

  1.集中培训

  针对心理学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由学校负责定期组织集中性的专题辅导。通过集中训练,解决班主任在理论方面存在的困惑问题,引导班主任以正确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自信。

  2.自主培训

  开出自信心方面的具体书目,班主任自己安排时间进行学习、消化。同时,可以让课题组的老师共同收集有关自信心培养方面的资料、课件,放在学校的网站上,供班主任浏览,使用。

  3.提供自我反思与相互交流的平台

  给班主任搭建了新老班主任反思、交流、对话、分享的平台,剖析教育案例,进行理性思考,构建科学的育人理念。

  二、搭建学校与家长交流的桥梁

  家长也对学校、对孩子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信心,而这种信心的缺失,是导致学生信心不足的原因之一。家庭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学校、班主任与家长合力教育孩子就变得十分必要。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尝试:

  1.大力宣传,让家长对学校充满自信

  学校重视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让家长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充满信心。每到家长会,学校都会给每位同学写一封致家长的一封信,让学生带回家,让父母翻阅,让家长与我们的老师“亲密接触”,让孩子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和我校的教师以及教学状况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2.对家长进行自信教育的有关培训

  重点指导家长“赏识孩子”。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予正确引导,再多多正面鼓励,能让孩子得到一种自我尊敬,即自尊感和成功感。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

  3.实施感恩教育,从内容到形式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主要通过学生给父母写信,父母给学生写回信,举办感激父母的征文比赛,布置感恩教育作业等形式,教育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帮助家长树立自信的过程中,家长与学校有了更多的沟通,不断完善自身的心理品质,转换自身的教育观念;同时在困境面前,积极尝试,奋力进取的学生更多了。在初见成效的基础上,学校不断打开思路,引导、开展好家庭教育工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

  在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成败对学生影响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学生接触时间最多,接触空间最广的老师就是班主任。以下是我针对学生自信心培养的途径及经验进行分享:

  1.在评价中培养

  教师对学生经常作肯定性的评价,可以激发并强化学生的自信心。但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评价要及时,易于激起学生成功的体验,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②评价要恰如其分,防止遗漏,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更不要遗漏。③评价要因人而异。

  2.在自我暗示中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暗示有一种神奇的威力,它能控制并指导人的行为,使之按预想的目标活动,最终达到目的.。例如,当一个人心情沮丧时,反复在心里默念:“我精神抖擞,心情愉快。”很快就能帮助人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所以,经常让学生在心里郑重其事地默念一些暗示语,比如“我一定能学好英语”,考前默念“这次考试一定能考好”等,不仅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而且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在情感激励教育培养

  我经常会遇到各方面较差的学生,他们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感。以平等、宽容、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关心尊重他们,并给予更多的激励和关怀。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注意培养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4.在竞争中培养

  竞争能力是一种具有远大抱负、一种不断追求、不断攀登的精神。当代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又往往缺乏耐力和信心,表现为开始做某件事情时,信心十足,斗志昂扬,但一遇到困难、失败,又失去勇气和信心。为此,我经常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构筑一种你追我赶、相互竞争、既团结又友爱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竞争精神,才能激发个人的潜力,在学习中敢于冒尖、敢为人先、努力向上,永不自满,从而促进个人进步,增强自身实力,培养自信。

  四、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班级管理要成功,必须把班级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人。我觉得班主任应根据本班级自身特点,充分发挥班委会和团支部的核心力量,加强对班干部和团干部的培训,指导他们大胆工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班级日常事务全部交给学生来做,就会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在做中锻炼,在锻炼中逐步培养自信。

  1.建立一系列学生自我管理单位,形成它们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团结机制,并拓展它们的功能

  比如,班委会在学生自我教育、自律发展、自主管理等方面发挥突现作用。团支部对班级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反馈、沟通,确实形成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有效体系,对班级整体工作的开展有较好的帮助。

  2.开创学生自我管理的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树立了学生的自信

  (1)学习自主管理。学生自主成立班级学科兴趣小组,努力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每个学科由一名责任心较强的同学负责,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商讨学习上的问题,可以是一种题型的多种解法,可以是单元知识的整体梳理,也可以是学习方法的取长补短。在这个基础上,学科老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并将兴趣小组的成果由同学自己以总结述评的方式在课上推荐给全班同学,因为学生自己分析的问题往往更切合本班学情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班级的进步。

  (2)行规自主管理。人人参与制定班规。利用班会课学生们根据自己本班情况定出班规,各有各的特色。学生参与制度制定,并且参与管理过程,参与评定结果,使他们产生了责任心和使命感,并且提高了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3.自主展开主题班会活动

  学生自主策划主题班会。班会注重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关注学生的苦恼,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体现学生道德成长的需求。《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天生我材必有用》……都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情景,进行了针对性的教育。在一次次专题活动中,学生们学会了尊重与信任、理解与沟通、互助与竞争,班会课成为学生的自我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升的舞台。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茁壮成长。

心理健康论文4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全文如下: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有的个性,不同的个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行为。好的个性比如谦让、团结、爱护公物、讲礼貌能增进孩子的人际交往效果,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反面来说,过分淘气、爱哭闹、不讲礼貌、自私等个性则会阻碍教学的进行,不益于孩子的正常发展。个性就是心理范畴当中的人格,心理作为一种人对外部环境的主观反应,其正常与否决定着人对环境反应之后的行为的正确与否。

  在先天因素和社会、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的影响下,再加上幼儿是人一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开头期,幼儿的心理健康的状况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学前健康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幼儿的健康教育。”身为一名幼儿教师,在经过了长期与小朋友的交流沟通和了解之后,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能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性格开朗、情绪积极、无心理障碍,能较快地适应环境.在实践教学中,幼儿在情绪和性格方面出现问题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有的幼儿遇事的第一反应就是哭,有时候可能是没有明显原因地哭,这会让老师在解决问题时候很尴尬,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从关心孩子的角度来说,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孩子心里在想什么,是所有老师关注的问题。

  有的孩子性格比较孤僻,不大合群,从短期来说,这会影响孩子在学习和做事方面与其他同伴的'合作积极性,长远来说,并不益于孩子以后人际交往的开展和性格的形成。有的孩子比较情绪化,情绪的变化捉摸不定,做什么事都是根据心情来的,别人的劝阻或说服对他们行为的控制很少会起作用,老师如何能通过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式来保持其情绪的稳定性也是一门难科。还有的孩子比较具有攻击性,因为年幼无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所以根本不会懂得考虑自己的行为的后果。这是很严重的,除了对同伴会造成伤害,也会对自己有影响,因为如果同伴都不与他来往,那么孤僻会更有可能加重这种攻击型个性的发展。

  还有很多例子不胜枚举,共同说明了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普遍性。我国曾因为历史的原因,忽视过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而现在由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等众多影响幼儿健康的因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幼儿的生长发育也出现了新的不良现象,所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势在必行。

  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非难事,因为孩子本身是处于人生的开始阶段,在拥有这个年龄段该有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之外,其他还是非常具有可塑性的。作为老师,首先应该“蹲下来”,用和孩子平等的视角来看待这一个个可爱的生命,用爱的眼光来欣赏他们。陶行知先生说过:“小孩的体力和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甚至于夭折”。适当的营养,在心理方面显然是指老师对孩子的关爱。关爱会给幼儿带来安全感和自信,同时也会形成幼儿对教师的信赖关系,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其次,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揣摩和总结,举一反三,总结一些普遍适用的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方法,这是将想法和理论落到实处的根本途径:

  1.兴趣引导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了解孩子的性格来发掘他们的爱好。爱好一旦建立,孩子的注意力自然会被集中起来,性格也会在对爱好的追求中变得完善。

  2.鼓励法。这是与兴趣相辅相成的一个方法。在幼儿兴趣之处进行承认和鼓励,自身的行为就得到了肯定,自我意识也得到了满足;同时,幼儿爱好的发展离不开适当的肯定和夸赞。

  3.反问法。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沟通工具,要合理运用。幼儿自身的分析判断能力在形成时期,进行适当的提问和反问,同时进行一定的引导,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判断力,促进思维的多向发展。

  4.宽严结合的方法。这点至关重要,因为过分管理或者过分关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平衡发展都是不利的。老师要始终明白自己的位置,站在相对客观的角度来调节幼儿的不同行为,耐心地讲解劝说,矫正不良的行为,鼓励正确的行为。等等方法没有逐一列举,但都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并指导实践。前提是老师自身必须有一颗健全美好的心灵,将自己的工作使命感牢记在心。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一定非要有一套先进的教育方法,也不一定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一定不能缺少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了解孩子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要时刻把握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把孩子们当做花朵,用真情来浇灌,孩子们一定都会是一张张明媚的笑脸。

心理健康论文5

  一、关注水电施工野外作业人员心理问题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并没有能够注意到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对于野外施工作业的人员,这方面的关注就更少。如今,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就是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了仅次于癌症的人类健康第二大杀手。据报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xx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另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心理健康形式不容乐观。在水电施工单位中,野外作业人员很多都有不良情绪,几乎是每一个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焦虑、内疚、嫉妒等多种不良情绪。对于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的进行疏解,那么很容易让野外作业人员长期的被各种不良情绪所困扰,这样不仅仅是不利于身心健康,还对对他们的工作产生影响。在现实情况中,让员工产生了心理问题时,往往是将这些问题闷在心里,或者是因为碍于面子等其他原因,不主动的去想组织进行求助,也不主动的去找同事、朋友、家人诉说,最后使得他们的病情日益加重,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为此,公司与单位应该给予积极关注并帮助野外作业人员化解这些问题。和谐社会要求人与人、人与自然都能够和谐相处,而人的内心是和谐的基础。只有达到了心理的真正的和谐,才会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够更好的回报社会,进一步的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在单位中员工普遍感到不开心、压抑、顾虑重重,这个单位就没有和谐的基础了。

  二、水电单位野外施工人员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员工产生各种不健康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有社会的、有来自家庭的、有来自单位本身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压力过大引起的心理问题

  在工作的过程中,如果环境条件所提出的要求超过了一个人的能力与资源范围时,就会感到紧张,这一种精神和心理状况,其产生的原因是人从意识上感觉了潜在的危险(身体或精神上)以及潜意识中思考如何消除危险。有研究表明,压力过大容易导致冠心病、高血压、肠胃溃疡等疾病,以及各种亚健康症状,并导致人体的免疫能力随之下降。压力过大容易导致野外作业人员的体力衰竭、精神恍惚,这种精神状态不利于他们工作的开展,最终影响到工作进程,严重的甚至是会离职、发生事故。然而上级单位却基本都没有能够注意到保持野外作业人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没有注意到野外作业人员是否面临较大的压力,例如各种惩罚措施、改制等等一些列的有可能为野外施工人员带来压力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使得野外作业人员产生很多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进而诱发他们的心理不健康因素。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他们在学习与家庭中基本就没有受过什么苦,当参加到野外作业施工的过程中时,很难适应这种十分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此时就很容易让他们产生矛盾和郁闷,如果这种矛盾和郁闷不能够得到好、疏解,那么就有可能诱发一些心理疾病。还有一些技术员因为学历不高,缺少晋升机会,不能够回到城市上班,长期的与家人分开,缺少家庭亲情的温暖,长期下去很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进而导致了心理疾病的产生。

  (二)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原因

  水电施工单位因为常年在偏僻的地方工作,故而都是远离家庭,这样很容易引发一些家庭矛盾,例如中年人不能够很好的照顾自己的孩子和父母,进而让自己的家人疏远自己,有些严重的还会导致夫妻因感情淡化而导致感情破裂,最终离异。而那些年轻的、还没有结婚的则又必须要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婚恋问题,进而可能与父母之间产生矛盾。而且野外施工的地方往往都是十分偏僻的地方,因此生活方式单调,放松方式较少,容易造成心理的闭塞。同时社会上的人对野外施工的行业往往都带有一定的偏见和不理解,认为这些人都是一些文化素养不高的人。而且因为往往因为工作环境的原因,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好,使得一些年轻人的婚恋问题很难解决,容易让他们产生自卑感,更甚者会发展成自暴自弃,导致心理疾病。

  三、单位必须要重视野外施工人员的心理问题疏导工作

  (一)可以专门的员工心理辅导机构

  在我国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同时,社会上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也更加广泛,在社会上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医疗机构,例如中央电视台就开设了专门的“心理访谈”,为人们排解各种心理障碍问题,这表明了人们对心理问题的重视。那么具有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水电施工单位野外作业员工队伍,也应该得到良好的.、专业的心理辅导,让他们能够保持身心健康,为国际的水电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可以在项目部单独设立,或者是由几个项目共同设立,或者是有单位与医院、高校的心理专家进行合作,定期的为野外作业人员进行心理咨询服务,这些都需要看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定。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能够为野外作业人员的心理疏导开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更有助于为他们开展心理治疗,及时的调节他们的心理,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

  (二)丰富野外作业人员的业余生活

  在一些路桥施工单位中开展了职工之家建设来丰富野外施工人员的业余生活。我们水电施工单位也可进行借鉴这种方式。为野外作业的人员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够工作之余得到放松,打发闲余时间,缓解他们精神上的压力。对于野外作业的人员,我们可以在他们施工的地方开辟出一个固定的场所来组织他们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娱和体育活动,例如:下棋、打牌、唱歌、跳舞等等,这些活动所需要的硬件与场地都不是十分的严格,完全有条件做到。

  (三)单位应该多关爱员工

  野外施工人员为水电施工单位创造了很多的利润,因此单位上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例如对于中年的职工,可以为他们多提供与家人相聚的机会,让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照顾自己的双亲和孩子,对于那些年轻的还没有女朋友也没有结婚的,则可以想办法为他们解决婚恋问题,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同时单位还应该在逢年过节派人到工地上进行慰问、发各种扬信、感谢信等,这样就能够让他们在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重视,从而得到自我满足,促进心理健康。

  (四)多与他们进行沟通,尊重他们的权益

  通过沟通能够获得许多信息,同时能够促进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通过沟通能够能有效的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并维持心理平衡。在某一个群体内通过沟通能有效的协调群体内行动,提高效率并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对于水电施工单位的管理者,特别是在深处野外施工的第一线管理人员,必须要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同时还必须要积极的发挥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各个工会与政工干部必须要努力的提高沟通能力。要善于与不同的职工进行交流,能够第一时间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并且要尊重他们的隐私权利,保障他们的休假、休息的权益,提高他们对单位的满意度。

  (五)推行轮休制度

  对于野外作业的人员,之所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很多都是因为长期得不到家庭亲情的温暖。而且野外施工项目又大都是工期紧、任务重,这就使得他们的精神长期处在紧张状态,非常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通过轮休制度,在让他们有充分的休息时间,而且能够和家人有更多相处的时间,有助于他们放松身心。而对那些实在不能够离开工地的则应该安排家属的探视。总之,水电施工单位野外作业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要得到高度重视。在分析清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之后,必须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对他们进行疏导,防止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心理健康论文6

  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和竞争的日趋加剧,职业女性在发展的机遇面前也同时面临着挑战。职业女性是社会和家庭的中坚力量,既是单位的骨干又是家庭的栋梁,她们要参与社会工作,还要照顾老人抚育子女,无论在社会还是在家庭都处于承上启下的角色,她们每天在为事业、家庭、子女而奔波的同时,还要在上下级、同事、姻亲等等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中角逐,是最繁忙最劳碌的人群。于是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日益成为目前困扰职业女性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职业女性处于亚健康状态,由于女性的生理特征及社会环境因素,使女性成为心理疾病及心理因素相关疾病的易患群体。

  据统计,慢性疲劳综合症患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近年来发病迅速增多的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等多种神经症的患病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如焦虑症患病率女性就是男性的2倍以上。

  一、在职业女性中作为医护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要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一些调查结果显示:医护人群中存在着较普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身心疲惫:90%以上的被调查者感到身心疲惫,特殊的职业环境造成的高紧张度、高风险度、高责任度无疑是其主要成因。众所周知,医护人员由于职业的特点,不仅在岗时要保持高度紧张,而且下班后也不得不常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如术前要考虑病人的手术方案和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及补救措施,术后要牵挂病人的反应和并发症,每天数十种几百片药物的查对,终年无定时的紧急情况召唤,睡眠质量差,常年没有完全的精神放松,是导致医护人员心身交瘁的主要原因。

  压抑感:医护人员常年工作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护理人员常年目睹的是血、尿、粪、脓,耳闻的是呻吟、哭诉,每日交往的人群是心理和生理双重受损的病人,这种特殊的职业工作环境和不良情景因素的长期刺激,成为威胁医护人员心身健康的潜在的危险因素。

  强迫倾向:从心理卫生角度看“强迫症”是一种疾病状态,但由于医护人员的职业责任“人命关天”的理念,操作规程的“强制性”特点,专业“查对”制度的严格性,使医护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强迫观念,以至“强迫倾向”在部分医务人员中有所表现。

  二、职业女性除了工作以外,在家庭中还要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最常遇到的问题是婚姻子女教育等问题。

  婚姻方面:

  恋爱中的女孩。女孩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进入恋爱阶段,树立正确地恋爱观是关系到今后生活是否幸福的关键。如今“80后”的独生子女正在或者已经进入婚恋年龄,这代人有着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恋人之间的互相包容、互相理解,对未来生活的心理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万一失恋又该怎样尽快走出阴影,重新面对生活,都是摆在女孩子面前的'重要问题。

  婚姻中的女性。当一个女孩步入结婚的殿堂,就意味着完成了一次人生的蜕变,从此以后她就不仅仅是享受人生的权利,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不仅仅是面对自己的爱人,还有他的家庭和他的社会关系,双方零距离的接触,会让过去没有发现的缺点暴露无遗,此时可能会有失落、无奈甚至气愤,从而影响夫妻感情,因此婚姻需要经营,才能使婚后的生活仍然幸福依旧。

  子女教育方面:

  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家长负有责任,这必然会给家长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女性往往是对子女进行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总认为在孩子的问题上考虑得越周到,做得越仔细越好。因此有意无意地对子女以过分关注并因此产生过度焦虑。过度焦虑就是对子女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可能造成伤害的细节,都表现出不必要的担心,家长的过度焦虑必然表现为行为上的过度保护、过分干涉和包办,过度焦虑导致对子女的高度关注,也会造成子女自我重要感过强,独立能力差,这种过度焦虑不仅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也有明显的负作用,影响子女个性形成,这样的孩子往往内心孤寂,缺乏热情,最终形成闭锁狭隘、冷漠自私的个性。

  三、如何缓解压力。

  轻度的压力可刺激机体处于紧张状态,当机体面临激烈竞争或长期处于压力状态时,会产生许多不良反应,这些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在生理方面产生诸如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免疫力降低等;在心理方面产生焦虑、抑郁、躯体化等。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就会出现沮丧、麻木、注意力不能集中、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现象,身体上产生疲惫不堪的感觉,使机体出现多系统平衡失调,表现为亚健康状态及慢性疲劳综合征,甚至可导致多种心身疾病的发生。

  如何解压?

  (1)要学会自我调适,所谓调适就是“和顺舒适。”

  同样性质、同样大小的刺激对个体的作用呈现出程度差异,有些人产生严重的健康问题,有些人出现较轻的适应困难,还有些人则安然无恙。这提示我们,个体的心理健康不仅与社会心理刺激的强度有关,同时还受许多其他心理中介因素的调节和影响,例如个人素质、社会支持、应对策略以及控制感等。

  另外要有一颗平常心、一颗感恩的心,不要总是抱怨命运的不公平,生活亏欠自己太多,生活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要看到身边还有许多不如自己的人,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没有灾难、没有战争、没有瘟疫、没有妻离子散,这就是幸福。正是因为没有这些灾难,我们可以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可以去试图改变自己的生活,可以去欣赏人间的风情万种、美丽风光。

  (2)以正确心态积极面对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处世观,把压力看作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好抗压的心理准备。大家都知道,电脑如果不及时清理垃圾文档和病毒,就会运行很慢,会出现许多问题。以正确心态积极面对,就是要求自己及时删除垃圾文档,及时查杀病毒(不良信息,不良情绪)。要善于自省,对他人宽容,多付出,善于利用时间等等。如果心态积极了,你的内存和硬盘就不会有问题,你做什么事情都能踏实入局,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

  (3)加强情绪锻炼

  注意情绪锻炼,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突如其来的困难和压力,不要惊慌失措,要静下心来,保持冷静的思考和稳定的情绪,客观地做出分析和判断,找出解决问题、缓解压力的办法。不要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而动辄发火;要学会克制愤怒,消除怨恨,建立和保持和睦的家庭生活和友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要学会适当地发泄和积极地转移情绪。

  (4)有自知之明

  要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定向,把所有事情尽量进行全面安排,分清轻重缓急。切忌由于自我期望过高,无法实现而导致心理压力,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遇事要尽力而为,适可而止,不要好胜逞能而去做力不从心的事,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5)学会分解压力

  要学会适度卸减压力,积极寻求支持,要相信家人和朋友、同事,不要事事亲历亲为,而是要发动大家共同把事情做好。

  下面介绍一些具体的减压方法:

  要多方面培养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如书法、绘画、集邮、养花、下棋、听音乐、跳舞、打太极拳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1.运用言语和想象放松。通过想象,训练思维“游逛”,如“蓝天白云下,我坐在平坦绿茵的草地上”,“我舒适地泡在浴缸里,听着优美的轻音乐”,在短时间内放松、休息,恢复精力,让自己得到精神小憩,你会觉得安详、宁静与平和。

  2.户外活动最能减压。多参加爬山、春游等户外活动。

  3.想哭就哭。医学心理学家认为,哭能缓解压力。心理学家曾给一些成年人测验血压,然后按正常血压和高血压编成二组,分别询问他们是否哭泣过,结果87%的血压正常的人都说他们偶尔有过哭泣,而那些高血压患者却大多数回答说从不流泪。由此看来,让人类情感抒发出来要比深深埋在心里有益得多。

  4.一读解千愁。在书的世界遨游时,一切忧愁悲伤便付诸脑后,烟消云散。读书可以使一个人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变得心胸开阔,气量豁达,不惧压力。

  5.拥抱大树。在澳大利亚的一些公园里,每天早晨都会看到不少人拥抱大树。这是他们用来减轻心理压力的一种方法。据称:拥抱大树可以释放体内的快乐激素,令人精神爽朗。而与之对立的肾上腺素,即压抑激素则消失。

  6.运动消气。法国出现了一种新兴的行业:运动消气中心。中心均有专业教练指导,教人们如何大喊大叫,扭毛巾,打枕头,捶沙发等,做一种运动量颇大的“减压消气操”。在这些运动中心,上下左右皆铺满了海绵,任人摸爬滚打,纵横驰骋。

  7.嗅嗅香橙。国外的研究橙发出的气味有利于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橙的气味仅仅有助于女性克服紧张情绪,对男性的作用却不大。橙发出的气味能通过嗅觉神经,刺激或平伏人类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细胞,对舒缓神经紧张心理压力很有效果。

  8.吃零食。吃零食的目的并不在于仅仅满足于肚子的饥饿需要,而在于对紧张的缓解和内心冲突的消除。

  9.穿上称心的旧衣服。穿上一条平时心爱的旧裤子,再套一件宽松衫,你的心理压力不知不觉就会减轻。因为穿了很久的衣服会使人回忆起某一特定时空的感受,并深深地沉浸在缅怀过去如梦般的生活眷恋中,人的情绪也为之高涨起来。

  10.养宠物益身心。一项心理学试验显示,当精神紧张的人在观赏自养的金鱼或热带鱼在鱼缸中姿势优雅地翩翩起舞时,往往会无意识地进入“宠辱皆忘”的境界,心中的压力也大为减轻。

  11.泡热水澡。水温高约在37℃到39℃左右的热水澡,可有效地放松绷紧的肌肉与神经。

  12.及时宣泄。找人倾诉,向家人、朋友或心理医生诉说

心理健康论文7

  摘要:健康的一半是心理上健康,不久前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小学生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昌盛、民族的振兴,让孩子们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们的神圣职责。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对生活没有正确的认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模糊,缺乏处理问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极容易走心理“弯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老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应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我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教师自身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不但要拥有较高业务知识,还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在教育教学中时刻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甘露,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在教师真心、真情、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二、关注学生心理,营造一个良好课堂心理环境

  作为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但还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心理,大多数教师认为小学生心理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迎刃而解。其实,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工作中一些老师遇到“问题儿童”时,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原因,把问题移交给家长,而不是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这样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变得沉默、孤僻,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认同,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规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得懂、学得好。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有学生主动走近老师,和老师成为朋友,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三、满足学生合理需要,从小树立正确人生观念

  合理满足学生正当需要,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健康心理的基本条件。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小学生合理的需要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因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尽可能地为小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需要,在小学生满足需要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基本能对事物的善恶、美丑、是非进行判断、甄别。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受到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治疗和引导,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康成长。

  四、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多层次、全方位追踪学生心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很有必要。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格、智力、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家庭情况、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可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学生自己也可通过心理档案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扬长补短。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们付出真心、真情、真爱,一切“从心”做起,我们就能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殷炳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11-13.

心理健康论文8

  摘要:

  作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较强自尊心的群体,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文章阐述了本人经过心理健康教育之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感想感悟,并就大学生不适应大学生活的一个案例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提出了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想感悟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这个时候,个人的情绪容易不平衡,并且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扑面而来,例如人际关系中的问题、性意识的困惑、学习中的挫折、无法适应新环境等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很容易产生心理矛盾冲突,扰乱学业和生活,甚至可能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前途和发展。因此,认清一些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学会避免、解决这些问题对大学生至关重要。通过一个学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人对这些问题有了深层次的认知,对这些问题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认知和感悟。

  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别,主要有这几种类别:难以适应环境、对网络的依赖、自我认知问题以及生活中的挫折等问题。以下将分别就这几种类型的问题以及原因做一些分析。

  首先是难以适应环境。大学生在跨入大学校门之前,都经历了激烈的高考竞争,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家长对他们过度照顾,学校推行应试教育制度。然而进入大学之后,一切都变了,学生要面临新的学习、生活方式。例如大学中的学习强调自主性,老师不会像中学那样将知识点讲的面面俱到,也不会添加很多自习课,有的只是每周短短的几节授课,如果学生不做好充分的准备,会很难接受如此密集的知识量,以至于跟不上学习进程导致破罐破摔;还有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第一次离开父母的照顾,个人的独立性又很差,因此无法适应新生活。这种不适应的原因既有个人不良习惯的因素,也有之前父母教育方式的因素,进入新环境有不适应的现象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非常严重就必须进行心理辅导。

  网络因其跨时空性、匿名性、互动性及便利性等特点,很快为大众所接受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沟通形式。进入大学之后,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接触网络,同时空余时间较多,易沉迷于网络。一些学生迷恋网络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交际困难,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能够弥补现实生活的缺憾,从而得到慰藉;还有些学生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当中,他们大多数自制力较差,也大多存在现实生活单调空虚或者不如意的情况。对网络的迷恋和依赖久而久之造成大学生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自我封闭,不愿与他人交往,严重时会导致心理错位或人格分裂,这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形成。

  在进入大学后,学生身边是与以往不同类型的人,心理学家有结论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这时候这种比较的变化容易产生自我认知的失调。在一些名牌大学,学生中学时都是学习高材生,时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家长的称赞,他们所体验到的是成功时的喜悦,心中不免产生一种自豪感和优越感。而等到进入了大学,人才荟萃,高手如林,一些学生开始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上不再被人称作是尖子生,自尊收到了严重的打击,甚至有少数人不再有之前的自豪感,对自己缺乏信心,在学习和生活上也失去了进取心,意志主见消沉。还有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也由于对比的巨大反差极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在生活中,往往会有一些偶然的或是突发的因素,例如:家庭发生变故、家中经济困难、失去朋友、失恋等等,这些挫折对于某些大学生来说,会导致他们情绪上的巨大波动。可以说,大学生中大部分的人都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庇护下成长起来,一路都是顺风顺水,从没有遭遇过很严重的打击和挫折,这使得他们在独自面对挫折时的心里承受能力较差,遇到了挫折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应对,缺乏耐受性,容易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失望、嫉妒、痛苦、自卑、烦恼以及焦虑等不好的心理状态。

  总结起来,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也有家庭因素和学生自身的因素。在社会因素上,主要是学生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易产生消极思想和道德的滑坡;学校因素主要是同学之间存在不良氛围,校园文化不够健康,并且学校缺乏思想健康教育,学生的思想问题在其中得到发生和蔓延;在家庭方面,表现在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或过分严格管教,孩子容易表现出自卑、敏感、冷漠等不良性格;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确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并影响与他人的交往。解铃还须系铃人,要避免和解决大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也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

  小吴是个自尊心非常强烈并且多愁善感的男孩,在中学时,虽然并不是特别聪明但是凭借自身的刻苦努力,在班级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经过高考的拼杀,他成功考入了理想的大学。然而进入大学后,他忽然发现自己以前良好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林的集体内,昔日鹤立鸡群的优越感不复存在,众星捧月的地位改变了。在大学的第一次期末考试中,他还出现了不及格课程,自信心受到重大打击。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他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成绩越来越差,生活也变得没有了规律,食欲不振,经常失眠,到后来竟然想着要退学。家长实在没办法,只好把孩子送到了医院去看心理医生。

  分析:

  小吴的问题主要就是难以适应新环境,并且对自我的认知存在问题。一般来说,能挤过高考独木桥考上好大学的同学,在高中阶段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老师的青睐、同学的羡慕,是他们成为同龄人的中心,无形之中可能会产生过高的自我评价。进入大学后,全国各地的佼佼者汇聚以让,相比之下,很多新生会发现自己显得很平常,成绩比自己优异的同学比比皆是。另一方面,大学的课程相对于高中会更难更多,这些突然的变化使一些学生措手不及,无法接受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一种失落感便袭上心头,一些学生甚至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对此,老师和家长需要教育这类同学正式现实,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的一步,今后的路还有很长,要做好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适应新的环境,做好面对各种困难的准备。除此之外,学生还要自己认识到大学的学习方法和中学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大学中不再是老师追着学生,而是要学生主动求教老师;大量的时间需要自己去安排,而不是被老师占有;要学会研究性学习,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等。从旧的学习方法向新的学习方法过渡,是每个大学生必须经历的过程,正确认识到角色的改变,尽早做好思想准备,适应新的学习方法,才能顺利度过这一过渡阶段。

  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看法

  在大学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很有必要的,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本人在心理调适的能力方面有的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教学方法上,还局限在传统的粉笔、黑板、PPT的阶段,教学内容以灌输方式为主,我从学生的角度想到了以下几种方法,如果可能实施的话我想会对课程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把团队心理活动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团队心理活动中,团队中的成员之间通过互动活动相互影响,相互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从而达到每个成员得到提升和成长的目的。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设置合适的团队活动,进行团队讨论,引导学生领悟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体验,培养学生丰富的内心感受,增进对生活、对世界的思考。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增加心理咨询的案例教学:

  引用的案例须具体且贴近生活,学生更易接受。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案例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联系,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增强学生兴趣。在对案例进行具体描述之后,再现当事人的经历和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对当事人所处的情境和困难之处进行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和心理调整思路,促进学生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引入心理测验:

  在课堂中,一般常用的是心理量表测试,其专业性和科学性相对较强,可信度和有效度也较高。通过心理量表测试,大学生可以从客观的角度更深入了解自己。在进行心理量表测验的同时配合教学内容效果更佳,比如讲人际关系章节时,可以进行人际关系的测试,使学生在了解自己人际关系状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调整。通过测试,学生可以更准确把握自己,增强对自己的认识,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方法。

  总之,这些方法相信都能更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从而使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健康地生活在大学校园里,不断充实自我,获得自我的提升和成长。

心理健康论文9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心理健康论文10

  摘要: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过于强烈,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感相对弱化,如何把社会化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内在素质,这是当前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着重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二者的结合为培养新一代合格大学生提供全新的平台,实践证明,这种思考与探索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心理健康德育教育内化

  长期以智力教育为主的教学体制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新时期下,如何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根据目前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上长期思考和探索,笔者认为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的重头戏——德育相结合,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也是对德育教育途径的一种补充,它能为学校的德育注入新的活力。

  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一名班主任,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环境与宣传

  1。在班级设立心理知识专栏、悄悄话信箱,让学生们了解心理知识,正视自我的心理状态。我及时把学到的心理学知识以文章、便条或短信等不同方式传递给学生,和学生们分享。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锻炼方法、心理训练方法,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利用一些机会挖掘自身的潜能,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特征;掌握“合理化”、“投射”、“升华”等心理防卫方式;掌握正确的宣泄、移情、静心、放松等方法;掌握基本的人际吸引、人际沟通方法,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自觉运用“首因效应”、“黄金定律”。

  2。通过介绍我院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成功典范,使学生正视职业教育,珍惜机会,把握自我,确定学习和人生目标,把握机会迎接挑战。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

  二、心理辅导

  1。学习方面。作为一名教师,我有这样的体会,有些学生上了大学就丧失学习目标和兴趣。俗语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针对这种矛盾,我组织“我为什么学习”、“我的学习兴趣”等主题班会,让学生们在班会上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认清自己的学习动机,认识自己的优势,善于自觉地学习。用魏书生老师的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广阔天地”激励和鼓舞学生。学习联想式记忆法以增进学习兴趣。对于个别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如听音乐学习,通过讲解心理学中的“视听干扰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的不良习惯,自觉纠正。同时,要指导学生加强两课学习,学会辩证的学习方法、辩证的思维方法。

  2。人际交往方面。人们遇到了烦恼或挫折,需要他人的支持与帮助、理解和信任,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支持系统,可以有效地减轻人的心理压力,促进自我调节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我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理论指导我的学生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正视自我的实现的需要。按照现代心理学人际关系理论指导学生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按照校魂标准:“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来勉励异性之间的交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礼貌、真诚。

  3。品德方面。个体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道德认知、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共同协调发展的'过程,其核心就是道德内化,这种道德内化需要心理素质或心理结构要素的培养。如何将德育的社会化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内在素质,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提高学生的行为准则,这是我做班主任工作中经常会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尝试着以班风建设为切入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个人的良好品德与大多数人的相符时,就会形成良性的从众心理,就会为个性发展提供最佳条件。在班集体内形成一种讲正气、比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加强思想修养,积极要求进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班集体中施行班干部轮换制度,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社交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工作实践,班干部可以更加准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促进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让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培养集体荣誉感充分利用班会、普训、新闻时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此外,我还经常会对学生们讲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对于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早操的重要,珍惜大学时光的早操机会。

  针对个别同学沉迷上网的问题,我尝试着用教育和移情的方式来处理。首先追求人性的自由和现实社会是相矛盾的。网络的世界是不受社会标准、道德标准来约束的。但作为大学生来讲,你是生活在一定准则下的现实人。你就一定要遵守校规。通过谈话、谈心,了解这些同学的上网动机,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帮助他们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三、心理咨询与心理干预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加之对心理健康的忽视,就有可能出现身心发展失衡,严重的影响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针对这些问题,我会建议个别学生找心理咨询师做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

  四、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各有所重,相辅相成。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延续,两者殊途同归,皆为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与道德品行而努力。将德育的社会化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培养一代合格大学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韩方希。民办高校德育工作探索与实践。济南:泰山出版社,20xx。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

  [3]王希永,田万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北京:开明出版社,20xx。

  [4]RobertJ。sternberg。CognitivePsychology。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xx。

  [5]龚耀先。医用心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心理健康论文11

  摘要:小学的音乐教学是小学中重要的美学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优美的旋律提高学生的审美观点和对音乐的认知,还能够通过音乐的让学生的内心充满对事物的美好想象。所以通过小学音乐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十分可行的方式,也成为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了解音乐教学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掌握好音乐教学的重点,也能够知道如何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心理健康教学;音乐

  在小学课程中开展音乐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技巧,而是通过音乐教学让小学生了解如何进行对事物的审美,并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的心理成长更加的完善。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的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理解音乐、喜欢音乐;而且小学音乐教师还应该了解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读懂学生的心理,并寻找更加适合的方式,因材施教。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到音乐教学之内。这样就能够达到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还能够提高小学生心理成长的质量。

  1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1.1提高学生审美

  小学的音乐课程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音乐的旋律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在小学教育的宗旨上,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学的重点,学校通过各种方式不断的提高小学的教学质量,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除了美术教学,音乐教学就是非常好的学科。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清晰的让学生了解如何对事物进行是非的分辨,如何对进行美与丑的分辨,让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成为一名有完善的审美观及价值观的人员,这样就达到促进学生修养成长,促进心理健康[1]。例如:在音乐课堂上利用《粉刷匠》这首歌曲,让小学生知道劳动的重要性,让学生热爱生活。利用《空山鸟语》,《爱是一首歌》、《红旗颂》等积极上进的歌曲,表达对向上的精神,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的渲染带动学生的心理变动,和情绪,并促进了学生审美观念的提高。

  1.2健全学生人格

  随着音乐不断的发展,其表达的内容和方式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很多音乐作品都蕴含了积极向上的内容,当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的利用其内容,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利用不同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心理变化,让学生了解每个音乐发展阶段的社会情况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学生在感知音乐的内容的同时,能够提高对我国音乐的表达方式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格成长[2]。例如:我国古典音乐《二泉映月》,教师在为学生播放《二泉映月》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解释曲调的由来,以及曲调创作背景,这样学生在听曲调的时候能够理解曲调中所表达的人们的生活遭遇,以及小学生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以此提高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能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环境。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也提高了学生的心理人格层次。

  1.3促进学生心智发展

  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心理成长发展非常重要的阶段,学生只有在初级阶段培养好的习惯和心理基础,才能够在后期成长的时候明辨是非。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渗入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对小学生心智发展的推动。所谓的心智发展不仅是对音乐理解力的开发,更加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思维的开发,通过音乐的教学熏陶学生的情操,通过音乐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发展[3]。例如,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利用电子琴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以及手部协调能力,在电子琴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能够利用好手部与眼部、耳部的相结合,才能够弹奏出优美的音乐。而且通过这样的教学,还能够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度,让学生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音乐。这样就达到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2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小学音乐教学的方法

  2.1通过师生互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因为互动能够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的变化,而切在有效的互动中能够让学生了解到音乐教学的重要性[4]。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的课堂中,教师通常的办法都是直接为学生播放教学的音乐内容,并在对音乐的技巧细节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熟悉旋律的方式达到相应教学的目的;此刻,教师是站在主动的角色中,而学生是被动的角色,这样教师就不能够充分的了解学生想要得到什么样的知识,也不能够充分的感受到学生的内心发展和想法,所以为了能够让教师更加贴学生,就可以利用互动的机会进行深入的了解。为了达到互动的教学目的,教师必须转换自身的角色,变主动为被动,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这样就能够充分的了解学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所想的角度和方向,也能够更加精准的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学生也能够在学习的时候更加的轻松。例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歌曲教学中,教师可以多收集一些影像资料和图片资料,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原地进行模仿划船的动作,并一边模仿一边进行演唱。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歌曲的欢快,再次教师也需要参与到模仿中,从双方的参与教师能够了解小学生内心的变化,而学生也能够感受到教学与其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让学生更加信任教师[5]。

  2.2通过目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若是想要健康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就需要满足学生对目标的需求,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设立相应的目标,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满足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内心心理发展。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应该更加需要重视对学生的内心发展的了解,让教师的方式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让教学的目标更加的明确,从而满足学生对音乐教学的需求。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利用大合唱的方式提高学生之间的配合程度。为此教师可以将大合唱比赛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在设定好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应该选择合唱的曲目,一般在小学阶段选择的都是《五星红旗》、《黄河大合唱》、《七子之歌》等,在学习之前应该将曲目播放给学生听,或是将曲目的视频放给学生看,这样学生能够感受到歌曲的震撼力,在播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讲解曲目的具体内容,并将会学生如何能够相互的配合达成共同的目标[6]。当学生在了解具体情况之后,比赛表演时能够充分的展现自己的内心情绪,这也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表现。

  2.3完善音乐教学内容促进心理教学

  音乐在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完善音乐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课外音乐,这样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并锻炼了自身的音乐技能,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完善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音乐教学辅助工具、或是音乐剧等方式,例如:小学音乐课程中《爱是一首歌》一课,教师在正常技术教学过后,可以将歌曲改编成为小的歌剧,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还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乐器互动丰富教学的内容。这个教学方式都能够培养学生的心理建设和发展,以为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范围,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教学之外的内容。让学生也知道,教学不一定要局限与课本的内容,很多课外的内容更加具有教育的意义,特别是在音乐艺术方面。在丰富音乐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与参加音乐会或是音乐剧的演出,让学生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心理建设。

  2.4用情景教学方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音乐课程与小学其他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其可以利用音乐来吸引学生的目光,若是在音乐课堂中设立情景剧,会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所以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将情景教学的方式加入到教学的模式中,以此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音乐题目的内容和背景,并正确的指引学生的心理发展方向,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音乐曲目的意义。例如:《红旗颂》一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备课的时候准备好相应的道具,可以事先准备好小红旗,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进行之前,向学生们简单的介绍一下我国的简史,让学生能够提前了解曲目的背景。在学生对曲目了解之后,就可以将《红旗颂》歌曲变成情景剧的方式进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乐曲的认知。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加的投入也会用心去体会乐曲的内涵和意义。所以在情景剧之后的生活中,学生依然了解怎样将情景剧中的含义与现实相结合。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参加情景剧的表演,以此熏陶心理的发展内涵和方向,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7]。

  2.5通过音乐教学评价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课堂的氛围一直都是轻松优美的,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是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为每一位学生对音乐的掌握程度都有很大的不同,教师针对唱的不好的学生进行批评会直接影响该学生的心理发展。这样就会直接影响整体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和进度,而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也会出现懈怠或是反感。所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的调整批评的方式方法,用正确引导的方式对待学生,帮助学生改变现状。

  结语

  小学音乐教学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一项基础课程,为了能够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教师都不断的改进教学的方式和内容,让音乐教学不仅能够达到教学的目标,还能够在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建设。教师还应该学会利用课外音乐知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提高学生的心理建设提供渠道。

  参考文献

  [1]薛丹.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探讨[J].教师,2012(12):125—126

  [2]吴宪奇.浅析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3(10):115—116

  [3]明月辉.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学周刊,2014(03):125—126

  [4]陈阳.小学音乐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途径分析[J].吉林教育,2016

  [5]童琳.探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中华少年,2016(04)

  [6]余岚.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J].华夏教师,2016(01)

  [7]李蕴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求知导刊,2015(11).

心理健康论文12

  摘要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今天社会,知己知彼仍然至关重要,尤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剖析自我,认清自己的长短、优劣,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把握自己的长处并使其得到充分发挥,才能脱颖而出,走好成才之路。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并分析自己的性格,由此我们才能解决好各种问题与矛盾。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所以如何调节好自己的精神、心理压力,解决好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及恋爱中的矛盾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本着“剖析自我,走好人生之路”的主题,来进行自我梳理,作此论文。

  关键词

  剖析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成功成才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据了解,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国内外不少专家都有过专门的研究和论述。英格里氏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波孟认为:“心理健康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我国傅连璋强调健康的含义应包括以下因素:1、身体各部分发育正常,功能健康,没有疾病。2、体质坚强,对疾病有高度的抵抗力,并能刻苦耐劳,担负各种艰巨繁重的任务,经受各种自然环境的考验。3、精力充沛,能经常保持有较高的效率。4、意志坚定,情绪正常,精神愉快。

  而大学生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有着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心理上的跨越,学习方向专业化、学习内容多元化、学习的自主性等学习上有了改变,而且在人际环境、角色心理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那么,究竟要怎么调试自己的心里,从而使自己能够较好的认识自己适应大学生活呢?这首先要剖析自我,给自己定位。

  二、自我剖析

  (一)性格分析

  总体来说,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外向的人。平时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喜欢结识各种朋友,所以给人的感觉一般是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样子。可是,每个人都有着不为人所知的一面。也许是因为表现出来的坚强给我披上了勇敢的外衣,但实际上越是这种看似坚强的人越脆弱,因为坚强的外衣下掩盖的是不为人知的不堪一击。所以有时候会怀疑自己的这种伪装的坚强是否有意义,可总是在下定决心改变自己时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因为自我不能接受自己是个弱者的事实。

  也许是自我心理因素所致,有时候会觉得因为我的这种外在的坚强会让大家认为我什么都可以做,任何刺激、打击都能扛得住,认为我是一个不需要顾及、不需要保护的人。从小到大,在学校跟在家里的我扮演着迥然不同的角色。在家里我是个处处被保护的小孩子,不管是来自于爸妈还是姐姐,我一直都是什么都不会做的人,所以他们认为我很弱;可是在学校,我却一直扮演着强者的角色,不管是作为一个班干部还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同学们总是会认为我是一个足够坚强到扛得住一切的人,我的一切付出轻易不会有什么回报。可是时间长了,我的身心俱疲,我不再再想要让自己成为强者,很少人能明白我是多么的需要被理解、被保护,我想要大声的向全世界呐喊出我心里的委屈,可事实确实总是把这些委屈偷偷藏在心里,表现出来的依然是没心没肺的坚强与乐观,也许这才是真我吧。

  我不是一个弱者,但我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不是一个强者。在所有人看到的乐观、坚强背后也盈满了心酸、委屈与泪水,只不过这些都是属于没有星星的夜晚。一个粗糙的人不懂得如何将心事付瑶琴,所以只能让委屈随着泪水在黑暗中倾泄,第二天大家看到的依然是最灿烂的我。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压抑的不正确的做法,可我深深的明白一点:不要因为自己不爽就连带别人遭殃,我们改变不了环境到是可以改变心情,改变不了事实但却可以寻找另一种心态对待。总之,不要转嫁自己的情绪,这一点我确信是正确的。

  (二)学习特点

  学生的学习是狭隘的学习。冯忠良教授在《学习心理学》一书里对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认为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学习区别有三:1、掌握前人的经验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2、从总体上来看,学生的学习是以间接经验的形成为主,以直接经验的形成为辅;3、由于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不断发展的时期,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之所以提到这种特点与区别,我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我自己的学习特点进而与权威的研究做比较以求异同。

  我是一个学习比较自主的人,我认为一切你想要得到的知识和能力都应该是一个主动接受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主动接受与学习的效率远远高于被动接受。因此,我习惯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应该得到的知识的学习,不管是做作业抑或是自我补充都是如此。从小到大,我的学习从来没有来自于父母的压力,也许是家庭环境的关系,我一直都认为自己肩负着一种职责,那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所以我的学习都会是自己主动接受室的过程。

  虽然学生的学习很狭隘,但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必然的包括适应社会能力及学习生活的能力。亦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认为不管是哪方面的学习,都不能脱离主动接受这一中心要点,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你才会有想要学习的欲望,才会想要主动学习与接受,因此不管是任何方面的学习,都一定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兴趣第一。

  (三)人际交往能力分析

  大学生由于自身成长中的固有特点及涉世不深,也必然的对于人际交往有一定的障碍,比如认知错觉、性格障碍、能力缺陷等。大学的同学在生活习惯、性格、过去经验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校园内交往的主体同为面临艰巨适应任务而又缺乏经验的`个体,双方的人际适应困难较为突出。

  性格决定我的人际交往态度,我认为与人交往贵在一个主动。主动的与人沟通、交流才会让你更快的打入人群,拓宽你的人际关系面甚至人际关系网,只有这样你才会拥有宝贵的人力资源与人际关系。当然,圈子大了,那么冲突也越容易发生,在我看来解决人际冲突的关键是要相信一切冲突都是可以通过理性的建设性协商获得解决的,这也少不了一个主动:主动的弄清楚冲突的原因、主动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地面对错误从而主动的提出可能解决冲突的方法。

  (四)恋爱心理分析

  恋爱是一种高级的情感交流,是男女双方相互倾心、相互爱慕,以爱情为中心培养爱情的社会心理行为。斯滕伯格认为不论人类的爱情有多么的纷繁复杂,它都是由三个相同的成分构成的:动机、情绪与认知。进而又将动机、情绪与认知三者各自在两性间发生的爱情关系,分别称之为热情、亲密与承诺。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一直相信会有最完美的爱情,即完全拥有亲密、激情和承诺。作为互相吸引的两性,生活中不可能缺少亲密与激情,但是我认为完美的爱情承诺确是最重要的,这种承诺并不是山盟海誓,而是一种基本的对人格、人性以及生活方面的担保,这是我们获得安全感所必需的成分。

  三、塑造健全人格,走好成功之路

  人格,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人格的基本特征就是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在人格结构中,气质是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人的气质类型包括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我是一个多血质为主体的人,平衡灵活善于交际,行为外向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多变。要塑造健全的人格,就要努力使自己内部心里和谐发展,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有效的把智慧和能力运用到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从而使自己能更全面、主动的融入社会、适应生活。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熊建]王巧云上海交通大学,20xx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程》齐力主五洲传播出版社,20xx

心理健康论文13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某高级技工学校新生,平均年龄16岁。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调查人数为680人,有效问卷631份,占96.7%。其中男生510人,女生121人。

  2.测评工具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自尊水平评定量表(SES)。SCL-90共90题,10个维度,分五级评分,1分表示没有症状体验;5分表示症状严重。该量表是心理健康普查常用的量表。自尊水平评定量表(SES),取总分作为变量,得分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及Spearman相关分析。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SCL-90统计结

  果显示10个因子分在1.28~1.79之间,各因子分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结果显示,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等4项因子分显著低于全国青年常模(P<0.01),强迫症状、恐怖和精神病性3项因子分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P<0.05)。

  2.SCL-90因子分

  大于2表示被测试者在该项目存在轻度心理问题,因子分大于3表示被测试者在该项目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SCL-90总分超过160分可考虑筛选阳性,632份有效问卷中,有124份总分超过160分,占19.62%。SCI-90因子分≥2分、≥3分的情况(%)

  三、结果讨论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多篇调查报告显示,技工学校学生相对欠缺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们经历了更多的心理挫折。准确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并加以正确引导有着重要的意义。结果1、2显示技工学校新生在强迫症状、恐怖、精神病性问题上多于全国青年常模。技工学校一年级新生有的背负着父母考高中期望落空的失落感,有的则感觉到从升学压力中解脱出来的空虚感,心理状况比较动荡。学校应密切关注新生的心理状况和外在行为表现,做好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查、跟进辅导,及早发现行为异常、精神状况较差的学生,及时引导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同时,多组织不同群体的集体活动,通过多种类型的社团活动让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找到同伴,找到共同的兴趣爱好,找到施展才华的平台,从而缓解心理压力。结果3显示技校生的.自尊水平偏低,且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密切。在632份调查结果中,自尊水平在20分以下的人数占23%,25分以下的占74.5%,而20xx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二中学网站上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自尊水平25分以下的人数仅占6.12%。可见,在社会唯成绩论的形势下,技工学校学生在传统教育中屡屡挫败,导致自尊水平即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较差。自尊是个体自我系统的核心成分之一,其发展状况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技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重构学生的自信心,尤其要特别关注自尊水平低于20分的那23%的学生,因材施教,多创造机会让这部分学生体验传统教育以外的成功感,多给予肯定鼓励,以帮助他们提升自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总之,社会理应大力宣传倡导职业不分贵贱、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平等精神,且在各种工资待遇,职位选拔、晋升等环节创造公平的条件,充分尊重技工人才。

心理健康论文14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对策

  摘要: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新时期中职教育工作者面临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中职教育工作实践,对目前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期为同行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中职;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在目前多元化的社会大环境下,对于文化知识基础薄弱、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的中职学生来说,大多数的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深入了解中职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中职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1、自卑心理,对前途没有信心

  升入中职学校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因为在初中阶段文化成绩不理想或中考失利,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还有一部分可能是因为家庭经济情况较困难而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一门技术来谋生。加上社会上存在的对中职学生的偏见和歧视,相当大的一部分中职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评价很低,缺少自信心,甚至看不起自己,导致不少中职学生性格内向、消极被动、不敢或不愿意尝试去努力学习,对前途失去信心。

  2、厌学心理严重,自控力差

  升入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的文化成绩都不够理想,很多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比较差,更没有掌握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平时的学校学习生活中,很多学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自控力差,没有组织纪律观念和时间观念,行为放任自流,不少学生会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或玩手机等。加之,在进入中职学校后,不少学生因为学习能力较差、知识基础薄弱等原因,学生接触陌生的专业理论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时,会感到困难重重,难以下手,久而久之,便会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

  3、不少学生逆反心理严重,情绪波动大

  中职学生一般都在十六七岁,他们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情感丰富,敏感,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内心非常渴望独立自由,渴望挣脱成年人的约束。这些学生的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叛逆,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有严重的抵触心理,对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和提醒直接无视,甚至故意唱反调。不少学生容易感情用事,做事容易冲动,处理问题不够冷静,容易受到社会上种种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从而出现打架、出走、自残、轻生等种种问题。

  4、不少学生情感封闭,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

  目前的中职学生有独生子女占了很大比例,他们受到亲人的细心照顾和爱护,这些学生在家庭里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但当他们离开家庭,进入学校、社会时往往容易产生很大的`心理反差。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的家长长年在外地打工,家庭里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造成这些中职学生亲情缺失。另外,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思想正在不断形成和逐步完善,当他们的个人目标、行为与社会的要求不相符合时,便会不知所措。或者当他们的生活、学习环境改变时,不能及时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行调整,缺少战胜困难的信息,也缺少解决困难的能力。另外,还有不少学生封闭自己的情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会选择隐藏自己的真实感情,不愿意与老师、亲人或朋友沟通,听取老师、亲人或朋友的建议或意见,这样使得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惶恐不安、社交恐惧感和郁闷等情绪。

  二、解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优美的学校环境、优良的校风,严谨的学风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促进中职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可以促进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因此,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不断美好校园环境,努力改善学校的教育教学软硬件设施,让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积极的作用。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栏、校园广播站、校园心理信箱、心理咨询室等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了解中职学生的真实的心理状况,准确把握这些学生的心理变化轨迹,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指导学生解决在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或人际交往的困难或问题,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理智地对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挫折,指导学生尽量避免挫折或困难对学生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让学生受到良好校园文化的影响,让学生在学校能够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2、重视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知识

  学校要根据《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安排具有较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教师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教师要深入了解所教的中职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文化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等实际学情,然后根据所教的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结合职业发展的具体需要,分成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精心选择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方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指导学生掌握心理调适的一些基本方法,让学生了解个体在生理和情感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消除不正常、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让每个中职学生都能够得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训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不断成长。

  3、在学科教学中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平时的各学科教学中,各门学科的任课教师也要重视把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具体各学科教学中,找准各学科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在具体的各学科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学会有效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实际效果,指导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正确地看待和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在各学科的具体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自强、自信、自律、敬业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等能力的不断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情感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差,不知道如何与人更好地沟通与相处。而在平时的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如组织足球、篮球、排球等球类比赛、举行歌唱舞蹈比赛、各种主题的演讲比赛和晚会等活动,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减少学生人际交往的恐惧心理,可以很好地培养中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开展各类活动,特别是要重视举办各类职业技能比赛,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各类活动中发现自我、让学生克服自卑感,学会战胜自我和正确地认识自己,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职业发展的信心,还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5、密切联系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所在家庭的父母关系好坏、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家庭里发生的重大事情等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在平时的中职教育教学中,除了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要联系家长,请家长共同参与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密切联系家长,帮助家长加深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指导家长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提醒家长增加与子女的情感交流、沟通,促进家庭教育宽松的氛围的形成,让家校联动,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总之,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在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和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中职学生必要的关心和指导,促进中职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促进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

  摘要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至关重要。加强情感教育,不断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结合,才能够对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做出质的突破。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并探讨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能够科学而客观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规律以及展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和相当紧迫的。现代化评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根据社会效果以及目标本身的实际情况,以价值判断为主,进行客观评论简析。在全球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已经收效甚微了,必须进行相应的发展与创新才能与现在的社会现状相呼应。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现代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代科技发达,高科技能实现简单的变化,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能简单变化,它是一个创造性的运用过程,其中涉及教育各个方面,而不是只有设计教育的其中某一个方面,不是简单的变化就能做好的。目前由于大学生对现有的社会普遍存在一些认知的问题,很多的学生对于社会有一定程度的反感。为了改变这一现象,要求教师在实际生活当中,注重大学生的情感状况,不断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二、当代热点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现代社会很多的新闻极大地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各种眼花缭乱的新闻信息极大地扩充了大学生的认识层面和对于社会的了解。一些社会上思想价值观非常好的信息对于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的培养以及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的培养,还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网上很多的社交网络平台也对学生的生活思想交流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这些交流平台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政治水平的提高。如现在很多的社会阴暗面就是通过网络媒体进行检举揭发的。

  (二)消极影响

  很多的社会热门话题并没有通过国家的相关部门的审核就直接面向社会。这其中有很多信息对于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产生强烈的冲击和波及。现在热门话题越来越向要吸引人眼球,要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发展。而且很多的话题空穴来风。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的判断。当下很多没有道德,也没有思想,甚至不好好教人做人的话题,往往受到一些学生的追捧,这对于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是很大的冲击,甚至严重的会波及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引发一些心理疾病。现在很多的'社会问题把大学生的心理价值观引向了不好的一面,引入到了歧途之中。网络上有很多这样的信息,如暴力网站对于学生的心理就产生了严重的扭曲。一旦学生长时间地观看这一类网站将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甚至让当代大学生产生扭曲的人格,进而严重地危害社会的安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改变的突破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人的举止行为是通过情感来进行表达的,所以情感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是相当必要,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感情发展都是非常的重要的。现代的教育理念是把情感教育加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对心理健康教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认知世界、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的关键时期,对于自己的思想已经有了一定的看法和认识。所以对于有些心理健康老师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十分认同。应该重点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这样才能知道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帮助学生健全人格。笔者为了实现塑造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目的,自始至终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情感教学,使得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辅导并不反感,而且使用情感教育能够使得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友谊,改善教学的气氛。这样的学习气氛中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以及促进学生的个人素质全面的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虽然心理健康和思想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但是这两者之间是存在必然的联系的。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将有助于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的学生思想价值观也非常好。至于当代很多大学生心理消极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信息爆炸,对于一些不良的社会信息接触过多,导致信仰淡化、价值观的扭曲等等。只有把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学校对于学生的思想心理教育具备天时地利的便利条件,学生在学校中的时间是最多。对于学生的教育可以利用一些相关活动,如慰问抗战老兵等等,都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提升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心理健康论文15

  摘要: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国民精神风貌的塑造和国家的强盛。因此,笔者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探究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物质世界的日益充裕,人们关心的焦点从传统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逐步转向对人的心理世界的关注这个更深的层面上来。尤其是对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正处于转型和塑造期的大学生来说,个人角色的转换、所处环境的变迁、心智成熟度的增加等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也日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国家教委近年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2.6万大学生中,近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感情脆弱、意志消沉、迷惘困惑、自卑感强、人格丧失、心理承受能力弱、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上。这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栋梁,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群体不仅关系到国民精神风貌和精神文明建设,更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因此,笔者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探究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建议。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表现

  (一)环境巨变引起心理不适应

  现在大学生多出身于独身子女群体,自理能力较差,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旦脱离原来由家长进行全方位照顾的环境进入到大学,一切生活起居皆要开始自行处理。此时,如果不能很快学会自理和适应集体生活,就会产生自卑、困惑、茫然无措、无助等心理障碍。此外,一部分来自农村的同学,远离家乡来到喧嚣和繁华的新环境,往往会由于语言、气候、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不适应,产生恐慌、惧怕心理。

  此外,就社交环境来说,大学生来自天南海北,大家齐聚一堂,交际圈子变广、变复杂,难免会产生各种摩擦,如果不能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心理会容易受到挫伤,感到孤立无援,而且这张心理创伤对人的影响最大,伴随时间最长,解除的`难度也最大。

  (二)个性缺陷

  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成为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心理教育往往被人忽视,难免会造成学生心理和个性上的多样化。大学阶段,群体生活和交际成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点之一。个性的多样化往往会造成交际和集体生活中的摩擦。有个性孤僻、急躁易怒、斤斤计较、胸怀狭窄、贪恋虚荣等个性缺陷的人在大学生活中比那些个性开朗、内心阳光的人更容易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

  (三)自我逃避

  当前教育体制的缺陷使得大学生在学校和专业选择上缺乏自主性,很多学生并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这使得他们由于梦想和现实的矛盾对现在的专业学习产生了懈怠和逃避,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还使得学生在学习上缺乏长远的规划,使得学习和人生失去了方向性和目标性,感情容易变得脆弱,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容易不知所措、自暴自弃,长此以往,会对学习和人生产生一种逃避心理。

  (四)求职就业问题

  高校的迅猛扩招使得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这也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由于种种客观原因造成的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就业压力的日益加重,使很多大学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进而对自我、对人生产生怀疑,变得消极悲观、怨天尤人。

  二、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心理发展阶段

  大学生的心理成长正处在走向成熟但又不完全成熟的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逐步塑造成型的时期。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常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等方面的矛盾。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得到疏导和解决,长久郁积在心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二)社会转型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转型期,这使得整个社会的意识观念、价值观、利益格局等发生重要转变,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重要的变化。大学生虽然有自己的判断力和行为准则,但是情感上和心智上毕竟并未完全走向成熟,其日益觉醒的民主、科学、公平等一时在面对社会现实尤其是负面现实时往往会产生心理失衡,变得激进或者与世同浊。此外,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人际关系的日益负责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进而滋生负面心理,产生心理障碍。

  (三)学校心理教育缺失

  应试教育使得学校成为单纯成绩、升学率等数字符号的机构,导致了对学生社会认知、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三观”教育的缺失。这使得一些大学生道德信念缺失、以自我为中心、“三观’’不正、抗挫折能力差等。从大学生群体校园文化塑造来看,当前学校普遍缺乏应对多样化的大学生文化群体的准备,使得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无法通过一个普遍共识的文化平台来加以交流和疏导,从而加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的摩擦。

  (四)家庭因素

  家庭文化、家庭教育和家庭的和谐、幸福等对学生的心理塑造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可以说,在学校心理教育缺失的现状下,家庭因素是形成大学生人格和心理的重要因素。如父母的溺爱导致孩子自理能力的缺失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的形成;家庭的贫困导致学生的高度自卑,家庭不和谐导致学生没有安全感、感情脆弱等,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家庭因素的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策

  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其主要成因,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它在注重学生思维、智力、知识、技能等系统性的知识认知学习之外,还注重对学生兴趣、情感、信念、决断、价值观等心理认知的培育和塑造,切实追求

  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当前大学生教育要强调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关注学生心理,注重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工作和心理健康的塑造,切实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倾听学生心理诉求,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夯实牢固的心理基础。

  (二)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个体化差异明显的大学生群体进行和谐、广泛交流的良好平台,也是在积极的环境下潜移默化地培育和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途径。丰富多彩、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等够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陶冶情操、启迪思想、提升修养,还能减少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中的矛盾和摩擦。因此,当前大学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校报、学生社团的文化宣传和塑造的优势,将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三)构造全面、多元的心理预防和援助机制

  当前大学应当普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等常设机构,训练一支由专业心理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组成的心理健康工作队伍,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方面的工作,倾听学生心理诉求,帮助其分析和解决和心理问题。同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普及心理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为此,我们还要紧紧抓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个主题,积极、及时的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苗头、新趋势、新内容和新形式,真正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长期工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实现新的提升。

【心理健康论文】相关文章:

心理健康的论文11-10

心理健康的论文15篇11-13

心理健康论文14篇02-09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2-20

心理健康为主题的论文11-02

心理健康论文15篇11-04

心理健康论文(15篇)11-05

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02-21

心理健康咨询系统论文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