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理工论文>计算机信息技术>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时间:2023-02-22 16:00:16 计算机信息技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地方文献是反映某一地区的政治沿革、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交流、地理状况和风俗民情的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料,也就是指一切记录和反映某一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图书文献资料。它是地方图书馆藏书建设和服务工作中最富有特色和生命力的部分之一。地方文献除了具有永久性的史料保存价值,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外,对于研究、开发本地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发挥地方优势,促进本地区两个文明建设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文献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切实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无疑是图书馆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1]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1 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1.1 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范围

新中国成立后,在以杜定友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图书馆学家的大力倡导下,我国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有很大的发展,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一套较为传统的理论和工作的方式方法。

地方文献的征集范围是以出版物或文献资料所反映的内容是否具有地方特点为唯一标准。它只受文献资料涉及的某一地域限制,不受文献所涉及的时代的远近和其载体形式的限制。关于地方文献收集的范围的论述,传统上一直参考以杜定友先生提出的“地方史料、地方人物著述、地方出版物”三部分论,为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这种主张,在40~6O年代,地方著述和出版物都数量有限,亦即信息量有限,在当时的情况下以这个范围收集地方文献是切实可行的,但在改革开放后,著述和出版物空前繁荣,信息量激增,这种收集的方法就值得商榷了。一些地方文献工作者主张“宁精勿滥”,即以地方史料为主,对于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也适当地予以收录,并从地方文献的定义、作用,以及地方文献工作的目的和社会对它的需求出发,将凡是文献的具体内容不具备地域特征的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一般不予收录。他们认为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固然反映了地方文化及地方出版事业的发展水平,但这完全可以用地方人士著述目录和地方出版物书目等揭示予以反映。全部纳入专藏必然造成地方文献藏书范围的混乱。而且,图书馆地方文献部门一般都设在公共图书馆内,根据文化部图书馆局1982年12月颁发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尽量收集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的任务已由母馆承担,地方文献部门没有必要扩大这一范围。对此,一些图书馆在提出地方文献的收录原则时,除强调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的地方特征外,特别规定,不具备地方特征的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不予收录。[2]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就是运用这一观点来制订其收藏标准。他们针对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广州地方志馆、广州市档案局、广州博物馆、情报所等有关单位的地方文献的收藏情况,制订出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是“凡是内容上反映广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一切有研究、保存、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都予以收集”。对这个范围还特别制定了限定原则:

1) 图书资料中包括广州地方信息密度小(约低于50%)不收。如《广东省地图集》不收。

2) 广州人物的著述,收其反映广州地方信息部分。其余,在辅助文献目录上反映。广州人物的传记不论是自传还是他人作传都收。

3) 不是广州人物或广州的机构,但曾在广州有影响较大的活动者,收其在广州活动内容的资料。例:收《纪念广州、福冈友好城市一周年》,《福冈县的历史》不收;收《鲁迅在广州》,《鲁迅全集》不收。

4) 在整套书中含广州地方信息的个别书,为保持整套书的完整入藏不收,但在地方文献室目录上作反映,例:《岭海名胜志》共17卷,其中,第二卷为《白云山》,不收;但内容独立的丛书中含广州地方信息的单本可入藏。

5) 在广州发生的重大事件,对广州影响较大的事件、 广州开展的活动、驻广州机构的志书等都收。如:《第六届全运会资料》、《广东省纺织品公司简志》(该公司地址在广州)。

6) 一些虽含广州地方信息的密度少,但资料性强或文献的绝对数量大也酌情收藏。如《京津沪穗人口资料比较》。

7) 志书是地方信息密度较大的地方史料,因此可收广东整体的志书,但不收广东属下各地方的志书(除广州地区),如《广东通志水利志》收,《潮汕志》不收。

8) 古籍中属广州府的志书收,如《香山县志》。

9) 兼有地方文献属性和其他属性的图书优先按地方文献属性收藏。如:既是地方文献又是工具书,优先入地方文献室。既是地方文献又是港台书,优先入地方文献室。例如《广州电话簿》、《广州市产业信息大典》入地方文献室。香港出版的《红线女传》、《香港穗郊同乡会纪念专刊》入地方文献室;但属个人赠书专室的地方文献为尊重赠书者,仍存赠书室并在地方文献室的目录反映。例:石景室赠书室的书,如《一代艺人——任白戏曲艺术画册》、《香港粤剧口述史》、《昨夜星光》等有关粤剧粤曲著述不收。

上述规定,既突出了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室的特色,又防止与省馆在收藏上的重复。

1. 2 地方文献资源服务工作的重点发生转移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在这个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都必须转变观念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1.2.1 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转变

传统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主要注重方志、族谱、古代地方人士文集等线装古籍文献的征集。这种传统型地方文献在经历了历代的兵、火、水、虫灾后,又再经历了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尤其是十年文革的摧残,其幸存者己基本上集中到各级文物、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国家事业单位手中,至今散落民间等待发现、收藏的,已属凤毛鳞角,所剩无几。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民间、社会上著述出版空前繁荣,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非公开出版的各种内部出版物层出不穷,数不胜收。实际上已成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对象中的主流,这些出版物的特点是专业性、地方性强、乡土特色很浓,但又印数和抄数不多,流传范围不广,湮没失传的可能性更大。例如:市建委出版的《广州建设动态》、芳村区国土局地名办出版的《广州市芳村区新地名录》、房管局出版的《房地产文件选编》、暨南大学出版的《暨南校史》、天河区编志办出版的《天河区——迈向国际大都市中心》等等。如不及时收集这部分文献资料,就会失去了广州地方文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公共图书馆在收集地方文献工作中,要改变过去厚古薄今的倾向,“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必须重视当代和现代文献的收集、整理。首先把握住“今”,然后由今及古。“今”须尽全收集,“古”应努力访求。[3]

1.2.2 地方文献采购工作的转变

地方文献的采购对象主要是正式出版物中的地方文献。以前出版发行渠道单一,采购工作主要是从新华书店和各出版社的发行预订书目中圈选预订,实际上是对书目中的地方文献实行鉴别和选择。那时的地方性图书多由地方出版社组织出版,加上有书目呈缴制度,购齐公开出版的地方文献问题不大。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图书出版发行市场已逐步走向多元化,新华书店垄断的单一发行渠道被打破,出版和发行呈现空前的繁荣和混乱。对于一些在试销时销售情况不佳的图书,在新华书店就很难买到。笔者近年来发现许多地方文献的出书信息多数来自于报纸杂志,而不是征订目录。例如:《冼玉清文集》、《在改革开放中的广州满族》、《香港富豪与广州》、 《广州大事记》、《英雄花照越台》等等。因此,坐在办公室圈选书目已无法保障公开出版的地方文献的入藏,采购方法必须有所改变。地方文献采购工作已由简单变为复杂,由单一渠道预订转为订购和现购相结合。

1、2、3 地方文献开发利用工作的转变

由于传统地方文献工作中一直存在着重藏轻用的倾向,不少人认为地方文献,尤其是内部非公开出版物,只要征集回来,加工整理、保存好就可以了,利用是几十年后,待它们成为史料之后的事。但在今天图书馆所收藏的地方文献中尤其是地方年鉴、统计资料、企业名录、企业经济资料、房地产信息、市府信息等都是读者参考咨询的热门资料,在社会上有强着烈的需求;另外,由于地方文献藏书基本上是闭架的,加上目录体系不完备,只有分类和书名目录,无主题目录和著者目录。而分类目录已不能适应读者特性检索的需求。作为科研人员总希望节约时间,一次性能检索到自己科研课题的全面资料。因此,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室不但要有较完善的检索系统,还要开展各种方式为读者服务,例如:广州电视台经常有记者、节目主持到我馆地方文献室,给出课题要我们协助提供资料,如:为《悠扬粤韵几沧桑》栏目,查找有关反映粤剧、广东音乐的起源、兴衰的资料,目的是对粤剧戏曲、广东音乐作品作一纵向描述,从侧面反映广东近几百年的历史巨变,沧海桑田。又如:为制作系列节目《寻觅广州》,要求提供广州有关旧照片等等。因此,如何处理好藏与用的关系,开发与利用这些资料,并使其朝着研究型图书馆方向发展,是地方文献工作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1.2.4 地方文献参考咨询工作的转变

地方文献咨询服务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根据读者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文献、文献知识、文献检索途径的一项服务。也是地方文献工作者将经过选择的地方文献或地方文献信息适时地传递给有需要的读者的过程。它包括一般指引性咨询服务和高层次咨询服务。所谓一般指引性咨询服务是指读者提出的问题工作人员只需作馆藏地点、类目或者具体的书名的指引服务。所谓高层次服务是指工作人员必须深入到文献的内容,根据读者提出的特定问题对文献信息中的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分析、综合,所看这些服务以往在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咨询工作中都是被动的、无偿的服务,所谓被动服务是指由读者首先提出要求,然后工作人员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服务。这种图书馆缺乏自我宣传所藏文献知识的主动性,也不去主动了解当今形势的发展、读者需求的变化,这种观念不改变是难以做好工作的。例如: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主动与“广州红绿灯报”联系,提出开辟一个“闻街知巷”专栏宣传广州地名、路名、街名、巷名知识,由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工作人员撰文,落款标明: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室,从而提高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室的社会知名度。所谓无偿服务是指以往的所有咨询服务包括一般指引性咨询服务和高层次咨询服务都是无偿的。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一般指引性咨询服务已不能满足大部分读者的需求,更多读者希望图书馆能够提供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率的咨询服务,他们甚至主动要求图书馆提供有偿服务。例如,广州某文物景点根据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要求要建立该景点的历史档案,急需找该景点的历史文字图片资料。该景点一位同志花了3天时间,曾派人到处奔跑一无所获。最后来到广州图书馆咨询部门就要求开展有偿服务,希望能尽快得到这些文字图片资料。又如,1996年广州电视台为广州城庆开设了“广州セ都有段古”[4]节目。需要查阅大量有关广州人物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组工作人员为之提供有关资料,并收取合理的咨询费用。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类型的读者需求。处理好有偿和无偿服务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地方文献部门提供高层次咨询服务的要求将越来越 突出。

1.2.5 地方文献宣传工作的转变

以往的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其工作方法上一直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环境中,不要说社会上对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认识不多,就是连图书馆其它部门的同志对地方文献工作内容也知之甚少,甚至连关系到地方文献采购来源的采编部的采购和编目人员对地方文献知识的了解也相当肤浅,地方文献的重要作用和它特有的价值还远未为人们普遍认识,再加上领导部门的不重视,认识不到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性,直接影响到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使地方文献资源本身所具有巨大潜能不能释放出来。虽然有部分图书馆设置了地方文献室,但因人员配备不足,工作亦未完全展开,更是普遍现象。究其原因,就是过去没有做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以致未能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所以,很有必要做好地方文献宣传工作。

1.2.6 地方文献理论研究方面的转变

传统的地方文献理论研究偏重于对地方著述、历史、地方人物等范围定义研究,而对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等缺少研究。面对在信息时代,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中遇到新问题、发生的变化,地方文献理论研究也应跟上形势要求。

1.2.7 地方文献业务人员素质的有待培养和加强

现实中,由于图书馆地位和图书馆工作人员待遇低,以及由于书价猛涨,购书经费紧缺,藏书减少,造成读者人数下降等状况下,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进行知识更新的思想,知识单一和老化,传统观念的束缚,却普遍存在于图书馆业务人员之中。[5]地方文献工作不仅要求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还要求工作人员能解决用户(读者)的实际需要。因此,培养和加强业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学识水平、业务能力,正确的工作心态,应是当前地方文献工作的重点之一。

2 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2.1 制订地方文献工作的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要做到“三落实”,即计划和措施落实,组织和人员落实,征集经费落实。图书馆在实施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前应制订出切合实际的文献征集规划,落实各项具体措施,制定周密详细的计划,使整个征集工作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顺利开展,[6]计划是协调和监督的手段。其计划应当包括如下一些内容:地方文献收集的目的;地方文献收集的范围;工作原则、规范和工作模式;所需的经费和条件;人员组织与分工;实现的目标和方向;完成目标的时间与步骤;每一阶段的自我评估等等。

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中,由于是由多人合作共同完成的,为了便于合作和今后工作继续开展,必须使工作条理化、系统化。为此,我们应当运用和遵循情报研究学上的两个原则。

*不可替代性与可替代性相统一。所谓不可替代性是指在地方文献工作中,根据各人的特长和优势,每个人员都有明确而具体的分工,当某人在工作时,任何其他人的工作都不能替代他的这一部分工作,[7] 例如某人擅长交际,公关能力强,就让他发挥这方面的长处,联系有关单位搞好合作开发和征集工作,其他人在这方面才能相对没有这么出色。某人是开发型人才,就让他熟悉和掌握文献信息知识和业务,对文献信息进行开发,其他人也不能取代他的地位……等。所谓可替代性是指当某人不再继续担当 某项工作时,他留下来的资料是有序的、系统的积累,其他人可以遵循一定规律,立即使用这些资料,并且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工作。[8]例如,原来搞征集的人员不再从事这项工作,由于他平时注意积累经验,并把工作步骤,工作心得记录在案,并注意把原先已建立联系的单位的信息留给接班人,新人就会容易接手,因此,有很多工作经验就不会失传。不可替代性与可替代性相统一的原则,是衡量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作者本人对这方面就有很深的体会,由于作者本人以前不是从事地方文献工作, 刚接手时,对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应该如何开展,工作范围,工作步骤,原来的联系网络……等等都不清楚,但由于种种原因,原来有联系的单位已失去联系,又要重新建立网络,觉得很无奈,因为地方文献工作很注重资料的积累,工作经验的积累,很多同行出于多种原因,往往不会把搜集回来的资料进行有序化和系统化,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当这部分人员不再从事这项工作时,这项工作就出现断层。新的人员又要重新进行资料的积累、经验的积累,重新开展这项旧的工作。我们应努力做到新人员的接手,是原工作的延续发展而不是原工作的重新开始。

*分散工作与集中管理的原则。所谓分散工作,就是指根据各自的分工,就近就便,分头单独工作。所谓集中管理是指将各人工作的成果进行统一管理,并将这些东西按照科学方法系统组织起来。“分散工作与集中管理”是情报研究工作中,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9]

在地方文献工作中,一直存在着一个如何使个人积累提供给大家使用的问题,在以往的积累工作中,个人积累既缺乏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又很少相互交流。尤其对于那些知识性、经验性的日常点滴积累,每个情报人员都有各自的心得体会,但往往是人调离了工作岗位,工作心得也一并带走,如何使个人劳动成果转化为集体的财富,是地方文献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例如,对每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对每一阶段的成果进行评估,让这些知识和经验成为文字。

2.2 广开采购渠道,加强情报意识

*做好书目信息的收集。在书目信息系统中,采访人员首先通过征订书目对公开出版 的地方文献实现全面的信息控制。除新华书店系统编制。发行的《社科新书目》和 《科技新书目》之外,对地方出版社的征订书目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另外,采取以现购为主,订购与现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地方文献的采购。

*随时留意跟踪出书信息。一本书从编著到发行,有时会经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因此 跟踪图书出版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例如,在1985年,我馆地方文献工作者己从广州市地名委员会获悉。《广州市地名志》一书将要出版,但直到1989年9月该书才正式出版发行。虽然我馆1985年已凭书店的征订单预订了,但该书的出版因经历了从境内到境外的变化,发行渠道从新华书店改为自办发行。采编部实际上并没能购入该书。全国书市只有展品,地名委员会拆迁了。经过许多努力,1993年我馆地方文献工作人员才从地名委员会购入此书。整个购书过程经历了8年。因此,许多书的出版发行如果不紧紧抓住出书的线索,不断访求,就会造成漏订。所以跟踪图书出版情况是购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注意非书资料的搜集。地方文献的载体很多,除书面记录外,还有古代的拓片、金石、竹简和近现代的胶卷、磁带、光盘,甚至有关地方重要活动的装饰物等。声像资料是当代记载信息的重要工具,随着社会进一步的发展,声像资料会越来越多,地方性的很多重要活动会以声像资料的形式加以宣传和发行。例如广州电视台的《1994年第四 届白兰氏“美在花城”广告新星大赛》CD碟随此书发行、广州人民广播电台在纪念 开播五周年发行的CD及VCD“岁月留声”、广州建城2210年城庆纪念CD《永远的广州》及城庆会徽、广州市市徽、广州市花、广州市吉祥物的领带夹、胸章、匙扣…… 等等,因此,很有必要对这些非书资料加以足够的重视。

2.3 建立合理的社会信息关系网络,有效地开发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分布广泛,社会上的各个角落都会存在地方文献,如何挖掘出来,必须有一定的方法,这是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艰点之一。建立一定的信息网络是收集地方文献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社会信息网络,是地方文献采访人员通过人际交往与公共传媒,与社会上生产、流通和收藏地方文献的单位、团体乃至个人之间建立起的一种信息交换关系。有的是法定关系,如地方文献呈缴关系;有的是协议关系,如文献或信息的交换关系;也有的是默契关系,如建立在友好关系上的相互协作关系,这些关系在整个地区形成了一个网络,网络的建立可以对随时产生的地方文献信息实行有效的控制。[10]

如图所示:

 

现以征集地方志为例,建立一个出书单位的网络。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编志办”

 

征集志书的方向可采用以纵向为主,各种联系互相配合的做法。由于此法按照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其他的党政机关、科研教学机构、企事业单位、地方群众团体以及地方一级的各种学会和协会也用同样的方法。

除了注意纵向的征集方法外,也应注意横向的征集,即除了注意从上级单位征集了解其下属单位的出书情况外,又注意从下级单位注意了解其同级单位出书的情况,或其他有关资料的出版情况。例如我们在征集《广州市民乐茶场志》的时候,注意了横向搜索其它农场的编志情况,于是又发现了新的线索。

此外,还可以从其它图书馆,从出书机构,从广播、电视和各种报纸书刊等大众传媒上获得各种书刊的出版消息,发函索取、电话联络或派员上门征集。

2.4 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提高高层次文献咨询工作的质量,发挥地方文献的巨大潜能

如何处理好藏与用的矛盾,开发与利用这些资料,是地方文献工作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地方文献内容广泛,类别繁多,数量庞大。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决策机关、科研和教学工作者,以及新闻、出版、艺术等方面的社会教育工作者。这些读者要求地方文献工作者根据决策、生产、科研和教学的需要,及时地提供出某一特定主题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面而丰富的文献,而且应该是经过选择的、可供特定用户参考或直接应用的文献。对于服务方式,除传统的一次文献服务外,更多地要求提供专题书目索引、专题资料汇编,乃至针对某一主题的综述、述评等高层次文献情报服务。因此对它们的加工应只是简单的分编、登录而应转向深入开发分析出其中所含的信息元,并广泛运用电脑、光盘、缩微、复印等现化技术,先进手段将分散在不同文献中的相关信息分析出来,对这些信息加以收集。储存和整序、加工,完善地方文献检索体系,编制各种地方文献书目素引,联合目录,各种专题数据库,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信息产品。

采用适合于文献揭示的形式与方法,用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是图书馆充分认识地方文献作用的前提。深入发掘文献信息的内涵,进行地方文献整序,围绕实际认真选题立项,主动开展各种课题研究,整理、研究、出版各种书刊资料。[11]这项工作搞得好,不但能满足社会用户需要,还能为图书馆增加收入,增强图书馆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如建立地方名人文库、编制地方文献书目、发掘整理馆藏地方文献等等。在这方面湖南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就搞得很有特色。湖南图书馆于八十年代中期先后开设了“徐特立同志赠书藏阅室”、“毛主席著作藏阅室”,并在以上基础上筹办了,“湖南名人文库”,专门收集各界湖南名人著述与藏书。在地方文献书目编制方面,近十年湖南图书馆先后编印了揭示馆藏的《馆藏湖南地方志目录》、《湖南家谱·族谱目录》、《馆藏湖南地方文献资料目录》等等多项地方文献信息开发工作。

在抓好信息开发的同时,必须重视对信息的利用。信息利用,主要是通过信息咨询、信息推销、信息传递、信息接受、使信息产品在流通和使用中实现其价值。由于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社会上的影响尚为有限,为促进地方文献信息得到更好的利用,要加强对地方文献资源优势的宣传,同时提高信息产品质量,以扩大地方文献信息的知名度和影响面。要积极进军信息市场,深入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动向;减少信息流通环节,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大力发展信息用户,帮助用户增强利用文献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不断提高地方文献信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建立稳定的用户队伍和市场销售渠道,形成相对明确的运行模式和价格体系。[12]

2.5 广泛宣传地方文献,使其独立成长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是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的,基于这种特殊性,有必要对地方文献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利用,使其得到长足的发展。至今一部分未设专室的图书馆如条件允许,应尽可能建立专门的地方文献工作部(室),让读者充分利用到这方面的资料。

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要通过各种舆论宣传让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都能充分认识到地方文献在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地方文献部门应主动和电视、广播、报刊等现代传媒合作。主动为其提供有关资料,让深藏在书库的宝贵资料通过声、光、电等途径,走向千家万户。近10年来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组积极为各电影厂摄制组,电视台节目组,剧团、报刊、电台等单位提供了大量文字和图片资料,直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过去利用地方文献的读者主要是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专业研究人员,尤其是以历史研究工作者为主。今天的地方文献应主动扩大读者群、把目标扩大,面向广大市民。应该把地方文献阅览室办成不需任何证明,让读者自由进入的阅览室,我馆新设立的广州地方文献阅览室,就向社会各界发出宣传资料,例如,向领导机关发出征集函,题为“我馆成立广州地方文献室,它将成为传播政府信息的窗口”;向一般单位发出的征集函,题为“我馆成立广州地方文献室,期待着你们的支持和利用”;向一般读者发出宣传品,题为“我馆成立广州地方文献室,要知广州事,到广州图书馆”等。又如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组在广州今年举办“庆祝广州建城2210周年庆典”活动中,主动向羊城交通广播电台提议台办“广州地名知多少”等栏目,为电台提供广州地名知识资料,既开发利用了广·州地方文献,又打响了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室的知名度。

实践证明,不少图书馆正是由于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协作和支持,才使地方文献工作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2. 6 提倡多路思维,防止认识僵化

所谓多路思维,就是对原来思考问题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提出怀疑,然后变换思维路向,对同一问题进行再研究。因此,地方文献工作的理论研究必须结合实际,面向现实,不但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更要结合地方文献工作的实践和变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和可行办法。例如对地方文献的范围、地方文献中非正式出版物的定义、种类、范围、特点、征集、加工、利用;市场经济中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工作方式的变化等应该有新的理论去总结和指导。

2. 7 培养新时代人材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事业带来了深刻的革命,对图书馆的业务人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特别是地方文献工作,由于这项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决策机关、科研和教学工作者,以及新闻、出版、艺术等方面的社会教育工作者。针对读者群的需要,就要求所有的地方文献工作人员:包括采访、分编、书目索引、参考咨询各个的工作人员,除掌握图书情报工作和地方文献工作的专业知识外,还要了解服务对象所从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论,掌握学科动态和发展水平,熟悉各种有关的专业知识,这样就才能站在较高的角度去收集和处理文献,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配备的专业人员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专业修养,热爱本职工作,事业心强,既能安于平凡琐碎的工作,又要有一定的公关、社交活动能力及强烈的情报意识,还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要培养新时代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包括:①开发型人才。熟悉和掌握文献信息知识和业务,对文献信息具有开发能力。②公关型人才。善于公关,对用户能够提供分析、预测和指导。③管理型人才。具有管理经验,知识面广,对信息产业能够充分驾驭,管理有方经营有术。④技术性人才,懂得现代化技术,这些技术包括计算机的硬件、软件技术,通讯网络技术,缩微技术等。能够对现代化设备进行操作、维护和开发。[13]

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专业人才,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保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今天社会激烈变革的现实中,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应该积极变革,从封闭、被动、走向开放、走向社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注:

[1] 卢一民.做好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96(3)

[2] 韩朴.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1992.10

[3] 湖北省图书馆.关于收集、整理湖北地方文献的意见.中南、西南省级图书馆业务研讨会会议资料,1995

[4] “广州セ都有段古”意思是说:广州什么东西都有一段故事。

[5] 吴宁.谈地方文献工作.中南、西南省级图书馆业务研讨会会议资料,1995

[6] 卢一民.做好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96(3)

[7] 秦铁辉.情报研究概论,1991.8

[8] 秦铁辉.情报研究概论,1991.8

[9] 秦铁辉.情报研究概论,1991.8

[10] 韩朴.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1992.10

[11] 吴宁.谈地方文献工作.中南、西南省级图书馆业务研讨会会议资料,1995

[12] 朱露霞.论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96(3)

[13] 沈志根.开发行业信息 适应市场需求.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96(3)

 

参考文献:

[1] 韩朴.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部的市场经营组合.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995 (6)

[2] 韩朴.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1992.10

[3] 湖北省图书馆.关于收集、整理湖北地方文献的意见.中南、西南省级图书馆业务研讨会会议资料, 1995

[4] 刘雪莱.湖南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十年回顾.中南、西南省级图书馆业务研讨会会议资料, 1995

[5] 卢一民.做好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1996 ( 3 )

[6] 骆 伟.地方文献工作概论, 1993

[7] 秦铁辉.情报研究概论, 1991.8

[8] 沈志根. 开发行业信息适应市场需求.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1996 ( 3 )

[9] 首都图书馆.首都图书馆馆史.第七章.北京地方文献工作, 1995

[10] 吴 宁. 谈地方文献工作.中南、西南省级图书馆业务研讨会会议资料,1995

[11] 朱露霞.论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1996(3)

〔出处〕 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1998)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相关文章: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08-09

山西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研究08-09

地(市)县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和利用研究08-09

论高校图书馆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08-09

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08-09

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的思考08-09

试析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08-09

试述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08-09

浅论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