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理工论文>计算机信息技术>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文献工作概述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文献工作概述

时间:2023-02-22 15:59:44 计算机信息技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文献工作概述


第一部分:历史和现状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文献工作概述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的广东地方文献专藏是由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专家、该馆前任馆长杜定友先生创建于1941年,当时正值广东省图书馆复馆之际,杜先生明确指出:“广东省图书馆此次复馆之初,即以保存广东文献为第一”,“本馆为保存本省文献利便学者研究起见特设广东文献特藏。”同时编制了“广东史料、乡贤著述、名人传目、本省刊物”四部分的《广东文献索引》由此设立了广东文献专藏、确立省馆的藏书建设目标,即把地方文献作为省馆的重点藏书。从此在杜先生的主持下,省馆几代人为搜求地方文献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经过五十多年的积累,今天的广东地方文献专藏已颇具规模,为本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研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并在海内外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

一,广东地方文献专藏的藏书情况:

1.收藏范围:

(1)内容范围:

杜定友先生于1957年省市图书馆工作人员进修班上演讲《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使用》一文中就明确规定:“地方文献应包括三部分:史料、人物、出版。”同时还规定以地方史料为地方文献的最主要部分;人物方面以历史人物为主,近代以知名人士为限,个人作品全部收藏;出版方面以古书为主, 近代出版物以本地方机关团体编印的为限,翻印本对于本地方没有直接关系的可不收。当时我馆是以杜先生的这个规定作为广东文献专藏的收藏原则。因此,六十年代以前专藏文献基本包括史料、地方人士著述传记、地方出版物三部分。八十年代初期,我馆对广东文献专藏收录范围作出明确规定:广东史料、粤人著述、传记继续收入专藏,而地方出版物,没有地方特点,不作专藏处理。因此,八十年代以后的专藏文献是以史料为主。而广东报纸和期刊是作为史料全部收入专藏。

(2) 区域范围:

凡涉及本省行政区划或自然区城范围内的文献都收入专藏,如“华南”“岭南”等。跨区域的文献则视本地区内容在文献中的具体情况决定,如“中南”、“两广、“粤汉、“粤赣闽”等跨区域的文献也收入专藏。若行政区划有变化,收录范围亦随之改变。

我馆广东文献专藏自1941年创建至今,行政区划几度变化,致使专藏收录范围也相应改变几次。创建时,专藏区域范围包括今广东省区域、今海南省及海南诸岛,香港、澳门及今广西的合浦、钦廉地区。五十年代,原属广西的怀集地区划归广东省时,广东文献专藏才开始收入怀集文献。六十年代,当合浦、钦州地区划属广西时,专藏就不再收入这两地区的文献。1989年,海南建省,专藏就停止收海南文献。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成为特别行政区,广东文献不再收香港资料。

(3)文献类型:

依照杜定友的收集原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凡有历史价值的、即‘断简另藏’片纸只字’也在收集之列”。广东文献专藏除收有图书、报纸、期刊外,还有地图、图片、传单告示、票据、手稿、墨迹,拓片、唱片等。

2.藏书组织:

广东文献专藏创建时设立广东文献室,全部藏书开架陈列阅览,使用颜色书标和明见式目录,这种方式延续到五十年代。后来为了加强对藏书的管理,避免资料的损坏和散失,专藏改为闭架藏书布局,直至现在。为了方便排检和利用,全部藏书依不同类型进行分库管理:书库、报库、刊库。地图专架、图片专架等。图书库分为解放前后两部分:解放前的书分为史料、人物、出版三部分收藏,各采用杜定友的分类法排架;解放后的书按“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中图法”分类排架。孙中山文献专藏则按编辑形式和内容的特点进行排列;广东作家作品签名本专藏按作者姓氏排列。

3.藏书情况:

至1997年12月止,广东地方文献专藏共有84300种,约30万册文献资料。具体情况如下:

(1)图书: 64945种144364册,其中民国以前出版书籍的16600种73000册, 广东史料中的重要藏书是地方志和族谱。我馆藏有民国以前的广东方志498种,占全国现存广东方志总量的94.8%,解放后编修的各种方志也有1000多种,区域遍及全省100多个市、县、区、乡、镇和街道;收藏有广东族谱90姓氏,490多种。

粤人著述传记方面,收藏有民国前的粤籍人士,或在粤工作及有影响的外籍人士约2600多人的6100种23900册的著作、传记及手稿。解放后出版的传记也收有90O余种。

(2)报刊:13257种,其中民国以前的报纸590种,期刊3200种。藏有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146种,如1886年创刊的《广报》、1891年创刊的《中西日报》、1900年创刊的《安雅书局世说编》1904创刊的《妇孺报》、1905年创刊的《时事画报》等均为收藏较完整的清末报刊。

(3)舆图:2286种,其中民国以前的地图1770种,包括综合、行政、军事、交通、水利、土壤图等,有手绘、石印、铅印图。

(4)孙中山文献专藏: 1987年在广东文献的基础上组建。现拥有孙中山专著、传记、研究资料、照片、手迹、录音唱片、辛亥革命资料及纪念物品等共2600种,3700件(册)。专藏中现存有三个不同版本的孙中山演讲录音唱片,曾于1986年孙中山诞辰120周年之际,翻录音带发至全国百余个图博单位,获一致好评。

(5)广东作家作品签名本专藏: 1989年在广东文献基础上建立,目前收有现代、当代广东文学作家700多人的亲笔签名作品3200种、3800册及部分手稿。

(6)海南与南海诸岛资料情况:海南与南海诸岛是我国最南面的领土,其历史资料对我国国防、外交、经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馆从创建广东文献专藏开始,就一直重视收集有关海南和南海诸岛的图文资料,使其逐渐成为广东文献藏书中颇具特色的部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资料对维护我国领土主权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现藏有l997种海南和南海诸岛的书刊资料。民国以前的海南各地区方志除白沙、保亭、乐东三县本来无志书外,其余各县市志书均藏有。

(7)港澳资料情况:香港原是广东宝安县的一个渔村,澳门本是广东香山县属的一个渔港,虽然两地先后伦为殖民地,但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其一直与广东关系密切。因此,广东文献专藏创建时,就把港澳地区文献纳入广东文献的收藏范围。由于多年坚持搜集,港澳历史资料收藏较丰富。现藏有民国以前的香港文献697种,澳门文献64种。馆藏中的近代港澳报刊,如1897年创刊的《知新报》、l904年创刊的《广东日报》、1905年创刊的《唯一有趣有所谓报》l906年创刊的《香港少年报》等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和辛亥革命史的重要资料。

我馆广东文献专藏在力求完整,全面和系统的前提下,确立以孙中山文献,地方志、族谱为重点藏书,同时形成具有南海诸岛和港澳特色的藏书系统。

二,收集工作

我馆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主要由中文图书采访部门负责。文献的来源有呈缴本、征集、受赠、复制、交换、购买等。

1.呈缴本是我馆地方出版物的主要来源。

解放以来,广东省政府和新闻出版单位十分重视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多次行文规定呈缴本制度,对我馆地方出版物的来源起重要的保障作用。

(1)1960年1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颂发的《批转(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关于征集地方文献资料办法)的通知》,明确规定全省出版机构和机关、团体编印出版的书刊资料,应缴送省馆两份。

(2) 1978年8月,广东省革命委员会颁发的《关于做好地方文献资料征集工作的通知》,指定我馆为全省征集广东地方文献资料的专门机构。

(3) 1979年4月,广东省出版事业管理处转发《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关于征集图书、杂志、报纸样本办法》时规定各出版社、报社、杂志社应缴送省中山图书馆两份样本。

(4) 1985年4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做好地方文献资料征集工作的通知》,重申省中山图书馆为我省征集地方文献资料的机构和呈缴本制度,详细规定各单位编印的各种类型的出版物,如简报、通讯、手册、年鉴、会议特刊、科技资料、成果汇编筹,不论铅印、油印或影印品,均需缴送省馆两份。

(5) 1997年1月,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省新闻出版局联合签发《关于认真做好粤版书刊资料样本缴送工作的通知》,再次重申“省中山图书馆是我省征集广东地方文献资料的工作机构”,进一步明确指出我省出版的书、刊、报、图和音像制品(录音带、录像带、CD唱盘、VCD视盘、LD视盘、计算机软件)都要向省馆缴送样本。

2.征集工作:

早在1953年,我馆曾派员到粤东、粤中、粤西30余个县调查并征集各县土改中没收的图书资料25000册,其中大部分为广东文献。1957年,又征员到海南专区征得5600余册资料,其中就有20多种未入藏的广东方志和志稿,这几次征集极大丰富了地方文献馆藏。

呈缴本制度确立后,为了保证制度能全面、持久地贯彻,工作人员通过调查信访,与广东省、广州市及省内各市县的政府文化、教育、科研及出版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缴送关系,随时保持联系,并进行不定期的上门征求。

八十年代以来,我馆规定征集人员每年2--3次有计划到省内各市县征集各单位和民间编印的地方资料。每次征集收获颇丰。例如,199l年10--11月间在广东潮汕地区的3市11县200多个单位中,征集到图书资料849种,1348册;杂志5241册;报纸2344份。这项工作坚持至今,对地方文献的补充起很大作用。

3.接受馈赠:

(1)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先后三次接受香港著名的文献学家黄荫普先生的赠书,共有图书1754种5179册,杂志65种22册。这批书大部分为广东文献精品,其中约有百种是我馆所缺,有数十种是善本、精抄本。

(2) 1957年接受广州黄子静先生的古籍藏书518种, 4907册,其中就有不少珍贵的广东文献传本。

(3) 1984年接受香港何建华先生馈赠的25000余册中外书刊和500余张唱片,大部分为香港文献,内有廖平子先生1939年于澳门亲手编定的期刊《淹留》38册,这是我国唯一的手抄本期刊。

(4)七十年代未和九十年代接受香港石景宜先生的赠书数万册,内有部分港澳地方文献。 另外,每年我们还接受一大批来自各地读者赠送的著作,有广东史志、人物传记、族谱、文艺作品及学术专著等。这些著述是他们利用我馆地方文献资源后所取得的成果。

4.复制:

为了进一步补充地方文献重要藏书中的古旧资料(如孙中山文献、方志、族谱等),我们调查省内外各图书馆收藏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复制工作。

(1)我馆在1959年、1966年和1983年先后几次在北京图书馆、故宫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和天津图书馆共复制143种广东旧方志。

(2)九十年代以来,我们加强对古旧地方文献的补缺工作,多次出外调查征集,先后在中山大学、广东省社科院、中山市孙中山故居以及在北京、南京、上海、杭州、长沙、武汉、桂林等地的省市馆复印明清版广东方志23种,广东族谱72种,孙中山文献821种,广东史料文献63种及广东旧杂志212种。

5.交换:

这是我们经常进行的用以补充文献的方法,除交换原件外还交换复制件, 1980年我馆与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中文大学图书馆、理工学院图书馆交换了一批香港版广东文献原件。

九十年代,我们和国内一些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日本东洋文库等单位以及读者交换了广东方志、族谱、杂志的复印件。

6.购买:

(1)购买藏书家藏书:我馆于1954年和1963年购买了番禺徐氏南州书楼的藏书,内有广东方志数十部和古旧广东文献一批。

(2)书店现购:补充缺藏广东文献,包括省内外出版的广东史料及古旧广东文献,

1992年至1997年我馆通过呈缴、交换和受赠方式共获得地方文献有:广东史料书籍8287种11307册;广东出版物(不含广东史料)书籍102935种18576册;广东期刊81496册;广东报纸65958册(份)。

三,加工整理、分类编目、目录组织工作

1.加工整理:

首先,收集回来的资料依照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和原则,鉴别是否属于广东文献专藏的资料;其次,按其类型把文献划归不同的书库管理。如年鉴、年报、会议录、文史资料均作书处理;连续出版的通讯、简报、小报等则作报刊处理。另外,零散资料一般按其事件、主题、时间进行归类集中、装订成册后,依内容拟定题名,作书处理,如会议文件,可将同一会议的资料集中装订后再编目。

2.分类编目:

地方文献内容的本质属性是地区性和学科性,对地方文献分类的目的在于能同时揭示这两重属性,组织体现地方性和学科性的目录和排架系统,方便使用。为此,杜定友先生曾编制地方文献分类法,在我馆广东史料的图书中推行使用。

(1)民国以前的广东文献图书采用杜定友分类法:

a、广东史料:用杜氏地方文献分类法。其原则是先类分省以下的地区,同一地区下的文献再接内容的学科属性归类。此分类法的特点是可以同时反映文献中的地区内容和学科内容,符合读者从区域角度检索文献的习惯。但是同一学科内容的文献会因归入不同地区而分散。

b.粤人著述传记:先以图书著作者的生卒年(朝代)归类,同一朝代的人物再按姓氏排列。目的在于集中同一作者的不同著作,方便读者研究利用某一粤人的著述成果、传记及研究资料。

c. 粤版书:按文献内容的学科性质归类。

(2)建国以后出版的地方文献图书先后采用《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中图法》2. 3版归类。近年来,我们为了能在类分文献的学科内容的同时揭示其地方内容,采用了以市、县地区名称作书次号的方法,即对同类文献再按省以下地区细分,使同一地区的不同文献集中起来,便于人们能在同一学科内容的文献中按地区检索。

(3)从1994年起,地方文献新书采用计算机编目,并开始图书、期刊的回溯建库工作。

3.目录系统:

(1)卡片目录系统:专藏的卡片目录系统是独立的,是与藏书相配套,还设置广东解放前报纸题名和地区目录,期刊的题名和分类目录。

(2)计算机的广东文献书目数据系统:

1989年以后出版的图书数据两万余条;解放前期刊数据3200余条;解放前报纸数据500余条。

四. 文献保管情况

民国以前及五、六十年代的出版物普遍有损毁,其中以新闻纸印刷品为甚,如报纸、杂志、平装书、零散资料等全面出现纸质发黄、脆化、断裂现象。随着使用率的提高,受损就更严重。为了挽救旧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其使用寿命,我们采取一些保护措施:

(1)限制阅览和复印,规定有工作、学习和研究方面的特殊需要的读者才能阅览;规定报纸和旧杂志以及有损坏的资料不提供复印。

(2)由专人专职负责修补、装订地方文献,书库管理人员需兼职修补旧书工作。

(3)有计划复制有价值或破损严重的资料,以复制件代替原件供阅览使用。

(4)缩微拍摄品的使用,可使部分旧报刊得到保护。但缩微品数量在广东文献总藏量中占的比例太低。除广东旧报纸拍摄品较全,以及广东方志、族谱有计划拍摄外,旧期刊的拍摄品仅占馆藏旧刊的20 %,而其他旧广东史料都没有缩微复制品。因此,广东旧文献还不能完全以缩微复制品取代原件使用。

五,文献利用和开发情况:

1.读者使用情况:

1990年至1997年广东文献专藏共接待读者22269人次,资料流通量为140971册次,平均每年接待读者2784人次, 17620册次。

读者主要利用民国以前出版的广东史料,约占广东文献总流通量七成以上,而其中又以方志和族谱利用率最高。如1997年方志流通量占广东文献总流通量24%,族谱占26%。这与我馆广东文献中历史资料藏量丰富、提供使用方便以及在国内外产生的影响等因素有关。

2.地方文献资料在提供利用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历年来,我馆地方文献为发展本地社会建设、修纂地方史志及从事学术研究提供大量有关广东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历史、地理、民俗等方面的信息和资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八十年代的全国编史修志高潮使我馆地方文献资源的利用达到空前的高峰。成百个来自各地的修志机构长驻广州,每天前往我馆查史料的修志人员络绎不绝。《广州百年大事记》、《广州市志》、《广东财政发展史》、《黄埔港史》等史志编撰人员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不间断利用我馆地方文献资料直至编写完成。八十年代未至九十年代以来出版的上千种新编广东史志就是利用了我馆及其它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后所创造出来的学术成果,它们充分体现了地方文献资源所藏的巨大能量和对地方社会建设的推动作用。

(2)九十年代中期全国掀起的迎接香港回归祖国热潮,也使我馆香港文献资源得到前所未有的利用。广东人民出版社《香港大博览》编辑人员用一年多时间查阅几十年的报刊和图书。暨南大学港澳经济研究中心的学者以及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全纪录》编辑人员连续数月在我馆查阅香港史料。

广州电视台的《霍英东》、深圳市海外影视文化传播公司的《千年等一回》、深圳东视传播制作公司的《中英街》、珠江电影制片厂的《香江风情》。香港银都机构有限公司的《新界1897年》等不少香港题材的影视片拍摄制作单位纷纷前来我馆搜集港史图文资料。

(3)我馆地方文献积极为省市党政领导机构、文化宣传部门服务。

a,协助有关部门举办各种展览、提供广东历史图文资料。1994年国庆四十周年之际,中国社会发展成就展览会广东筹委会使用我馆藏大量的广东解放以来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情况的图片参展。后来该展览在全国评比中获得两个一等奖,特来函向我们致谢。

另外,广州起义博物馆在1994年筹办广州建设成就展览会时使用了我馆提供的四十年代末的广州市政建设情况的照片一批。

1996年广州市政府等宣传单位为广州城建2210周年纪念举办各种城庆活动时也从我馆复制了相当数量的广州历史照片。

b.协助省市电视台、电影厂等有关单位拍片宣传提供资料。

九十年代以来,我们先后为省、市电视台拍摄电视片《读书乐》,《万物纵横 食府档案》《广州地名沿革考》、《七彩羊城》、《抢救国际文化名人》、《刘永福》、电视剧《冯白驹将军》、《深圳传奇》及电影《广州市长叶剑英》、《秘密档案》等剧组提供大量有关广东各地各时期的社会、历史、民俗方面的图文资料。

(4)南海诸岛文献在我国的国防建设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我馆所藏的南海诸岛历史资料丰富。多年来在我国南海诸岛的国际争端中,历次为国家机关提供文献依据;1975年左右南海舰队某部出版西沙综合性资料一册(列有密级);1984年4月中国地名委员会受权公布的我国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我馆提供不少资料; 1988年广东地图出版社出版的近100万字的《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25%取自我馆,为维护我国领土主权作出了贡献。

(5)我馆地方文献资源,对配合我省科学研究起到重大作用,取得丰硕成果。

广东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员利用我馆及其它馆的地方文献编写不少历史著作和传记,其中获奖的有黄慰慈的《东江纵队史》、卢权的《叶挺传》及省党史办公室的《陈郁传》等。

广东史志方面的成绩也可观,1987年蒋祖缘等主编出版近60万言的《简明广东史》,获广东省社科二等奖;吴家诗主编的《黄埔港史》(古近代部分)和《南雄县志》获广东省第五次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学术著作三等奖。这些著作在编写过程中,曾长期利用我馆和其它馆的地方文献资源。

八十年代以来,利用孙中山文献资料,取得学术研究方面的成绩更是令人瞩目。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是广东香山人,他的革命业绩与广东关系密切,是广东社会科学学术界的重点课题, 凭籍我馆和其它馆收藏的孙中山文献,学术研究人员写出大量有关孙中山专著和论文,并荣获不同级别的奖项。如陈锡祺主编的《孙中山年谱长编》1991、张磊著的《孙中山论》(1986)和段云章、邱捷著的《孙中山与近代军阀》(1990)分别获“1949--1992”年中国大陆孙中山学术研究学术著作一、二等奖。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合编的《孙中山全集》(1981--86)11卷获资料汇编一等奖。另外张磊著的《孙中山与第二次国共合作》广东省社科院等单位编《孙中山全集》和段云章著的《孙中山》也分别获得广东省社会科学成果一、二、三等奖。

3.地方文献馆藏资源开发情况:

(1)编制专题书目、索引、提要:

我馆最早编制的广东地方文献书目索引是1941年由杜定友先生主持编制的“广东文献索引”而后于1946年编制了《广东方志目录》、《广东族谱目录》及《东西南沙群岛目录》等。可见当时杜先生已把编制专题书目索引作为深入揭示和开发广东文献的重要手段之一。解放后的五十年代,为配合杜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先后编制了广东方志、族谐、舆图、南海诸岛等馆藏目录,以及有关广东地质矿产、水利、土壤及经济作物等方面的资料索引十数种。

八十年代,随着开放改革的逐步深入,广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有了飞跃的发展,1983年,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编史修志高潮掀起,对地方文献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为便于读者检索利用方志、族谱等资料,先后编制了广东方志、族谱、孙中山文献、辛亥革命等数种馆藏书目。

九十年代,全国修志工作逐渐进入尾声,同时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学术研究活动曾一度陷入低潮,对地方文献的需求量也有所降低。为了提高文献的利用率,我们根据形势发展的特点和读者的需求,先后编制出版了《广东近现代人物辞典》,收入广东人物词目2353条;《广东客家文献综录·图书部分》,这是我馆与梅县图书馆、兴宁图书馆合编的联合目录,收入图书1703种;《潮汕文献书目》,这是我馆与汕头图书馆学会编辑的联合目录,收入潮人著述3768种,潮汕文献2850种;《广州百科全书》参考书目,收入广州文献400多种;《中国期刊辞典》(机读版),这是中宣部主持的全国性的联合目录提要,收入我馆馆藏建国前期刊词目3000条,其中2800条为广东期刊;《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广东卷》,这是吉林省馆牵头组织的联合目录提要,我馆提供现存454种广东方志提要。以上的书目提要辞典,无论对文献揭示的深度、广度方面,或者在检索手段的配置方面,均比以往书目有较大的提高。另外,目前正在编制之中的目录索引有《广东人物题录数据库》,从1992年开始至今,已积累三万多条数据,输入电脑网络有一万多条;《广东民国以前的报刊目录》,将收入4000条报刊词目提要;《广东百年图录》,由广东教育出版社策划出版,我馆与广东省档案馆联合编辑的大型广东历史图片集,我们籍此机会全面搜集馆藏文献中有关广东的图片,并拟建立广东图片数据库。

(2)举办地方文献展览

早在1948年,广东省立图书馆和广东文献馆共同举办了大型“东西地沙群岛资料展览”,以丰富的图文资料说明东西沙群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当时省馆把全部展品复制收入广东文献专藏中。

1950年,我馆利用广东文献史料举办“近百年广东人民革命斗争史料展览”和“鸦片战争以来革命史料展览”,既宣传了地方文献,又进行了爱国主义传统教育。

1956年12月,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办了《广东省各界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文物文献展览会》,展出全省各界人士收藏的孙中山文献文物数千件。我馆广东文献专藏也提供为数不少的孙中山著作及文物参展。这是建国后广东省首次举办纪念孙中山的大型展览,规模宏大,影响深远。

九十年代以来,为了进一步扩大地方文献影响,推动本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促进两个文明的建设,我们积极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展览。

1992年,由孙中山基金会主办、我馆和中山大学图书馆等单位共同筹办了“建国后大陆孙中山研究成果及文艺创作成果展览”,我馆从孙中山文献专藏中挑选165种230册图书资料参展,占参展品总量的94%。这项工作获得展览组织者的好评,提高了我馆的声誉。

1996年是孙中山诞辰130周年,我馆与广东省博物馆、中山大学孙中山纪念馆、中山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共同筹办《孙中山文物文献展览》,我馆从馆藏中精选出约300件(册)的文物文献资料参展,该展览被列为广东纪念孙中山系列活动之一,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1997年,我馆与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美术馆、广州美术馆联合筹办《现实关怀与语言变革——二十世纪上半期广东美术作品展》,我馆提供了以叶因泉《抗战流民图》为主的一批广东近现代美术作品参展,并参与编辑出版该展览的美术作品集。

此外,我们还曾于1980年和1996年先后两次在馆内举办“广东作家作品签名本展览”,邀请广东作家前来参观和座谈。这样既向社会宣传广东文献,又进一步加强了与作家们的联系,并获得大批的赠书。

六、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

1、采用IBM AS/400系统(中国图书馆电脑管理集成系统2.0版)自建数据库。

1986年,我馆采用自行研制的IBM AS/400计算机系统创建广东文献数据库系统,该系统设立整本文献、题录、非书资料和期刊四个子系统,计划收录具有广东特点的文献资料。

(1)建立广东文献题录数据库。

1986至1991年期间,该库先后贮存八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广东期刊论文题录数据近两万条。1994年,在广东人物资料索引卡片目录的基础上,建立计算机广东人物资料题录,今已存入约1.5万条数据。

(2)建立广东文献书目数据库。

1991年开通地方文献编目系统,采用DBF(文本)数据格式进行编目。由于地方文献数据库的远程终端缺乏专用的通讯线路与主机联网,因而广东文献计算机编目工作一直无法正常进行。1994年6月,广东文献专藏购置了微机和服务器,建立了独立的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内置图书、期刊编目和题录三个子系统。由于仍有大量回溯书目数据在卡片目录中,因此,图书编目一直是以半手工半自动的方式进行。在该系统中存有广东新书目数据2.7万条。

2、实施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转型,采用“通用编目系统”(GCS),制作标准的CNMARC书目数据。

由于AS/400系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其制作数据不符合CNMARC标准,不适合地方文献业务工作的要求,也不能适应图书馆工作自动化、文献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所以,我们决定更新数据库系统。

1996年我馆中文图书采编安装了北京息洋公司的“通用编目系统”(GCS)软件,组建微机局域网。我们通过对此系统调查研究后,认为其符合地方文献编目实际工作需要,生产的标准数据有共享性和可交换性,系统兼容性强,可以为今后实现文献数据库联网和资源共享打下良好基础,于是决定实施地方文献书目库系统的转型,将书目数据库建设纳入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1997年,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进行了更新设备,安装GCS软件;根据地方文献特点和管理方式改进编目系统;进行业务人员培训;转换原AS/400系统的书目数据等一系列工作。然后,开始制作标准的CNMRAC的图书和期刊书目数据。

3、利用《中国期刊大辞典》(机读版)数据库的CNMARS数据,建立广东旧报刊书目数据库。

期刊辞典数据库贮存的广东旧期刊数据3500条(其中我馆提供有2000余条)。由于该库的数据标准化程度较高,著录内容详尽(有内容简介),有较高的标引深度,我们决定在该库的广东旧刊数据基础上建立较完整的独立的广东旧报刊数据库。为此我们进行了期刊数据的核实订正;增补该库所缺的广东期刊和报纸标准数据,以及馆藏广东缩微报刊数据;配置检索点,达到从题名、责任者、分类、主题、出版地、出版者、创刊出版时间、馆藏代号、索取号等途径查检报刊的目的,提高检索效率,便于读者使用。

第二部分:经验和体会

一、坚持把收藏地方文献作为公共图书馆的地方特色、馆藏建设的长远目标。这是地方文献事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文化部1982年颁布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规定:“搜集整理与保存文化典籍和地方文献”是省市公共图书馆的主要任务之一。各省市图书馆应根据本地区需要和特色,有计划、有目的地补充馆藏,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适合本地读者需要的藏书体系,这是公共省市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长远目标。

杜定友先生1941年复馆之时,提出要设立广东文献特藏,要以保存广东文献为第一,把地方文献作为省馆藏书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当时省馆建立地方文献藏书的目标明确,尽管白手起家,战争环境恶劣,缺乏购书经费,但在杜先生的主持下,克服困难,竭力搜求。到1944年底,藏书达3万多册,其中广东文献有千余册。五十多年过去了,虽然经历了多次政治风雨和人事变动,但始终没有改变我馆建立地方文献藏书的决心和目标。正是由于数代人坚持把地方文献作为省馆地方特色的馆藏建设的重要目标,才能使地方文献资源通过不断的积累,规模不断扩大,其优势不断加强,发挥的作用也就越明显。此外,地方文献资源在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科学事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壮大发展,促使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前进。

我馆多年的地方文献工作实践证明:只有把地方文献作为馆藏建设的长远目标,才能长期积累,逐渐形成有规模、实力雄厚、效益显著的藏书体系;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才能形成有个性、有特色的藏书体系,真正满足本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科学化的管理系统,把地方文献各项业务工作纳入正规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的管理轨道,使地方文献成为一个功能完善、服务效益显著的体系。

1、成立专门工作机构,专人专责,使地方文献搜集、整理、保存、开发、使用等业务工作实现正规化、制度化的管理。

我馆地方文献专藏从创建起至今,一直保持由专门工作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有关业务工作,坚持实施各项业务工作的制度和标准。采访工作由地方文献征集小组负责,按照不同时期的收藏范围和原则征集文献;整理编目工作由地方文献专职编目人员负责,根据国家有关文献的分类、著录标准以及本馆地方文献编目工作细则操作;读者服务、文献开发和藏书保管工作都设有专职人员,并实施有关的规章制度。通过专人专责和制度化管理,保证了地方文献各项业务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为文献的自动化、网络化管理打下基础,从而建立起一个各项业务功能发挥良好、符合地方文献读者使用的藏书系统。

2、根据图书馆方针、性质、任务、馆藏基础、本地区特点和发展需要确定本馆地方文献的藏书范围、藏书重点及藏书布局。

我馆作为省级公共图书馆,任务是为本地区社会建设和读者学习研究而服务,因此决定了本馆的藏书建设的目标是建立有地方特色的藏书体系,它包括符合本地区现实发展需要的有关学科专业文献资料,以及本地区地方文献资源两部分。而后者从广义上则包括地方史料、地方人物和地方出版物,它们与本地区发展关系密切,只有全面性收藏才能显示其地方特色,适合本地区社会发展的特定需要。

我馆从创建广东文献之始就依照杜定友先生所定的“史料、人物、出版”三方面确立地方的收藏范围。地方史料是地方特色藏书中的核心部分,它们集中反映了地方历史和现状,是读者利用率最高的藏书。地方人物著作和地方出版物是反映地方学术水平、地方文化积淀和地方文化、出版事业发展历史的重要资料,这三部分文献是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研究的成果,又是推动本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资源,构成地方特色藏书系统的重要部分。

我馆地方文献专藏通过长期积累已经形成以地方志、族谱、孙中山文献为重点藏书的体系。地方文献在要求收藏齐备的基础上是否还需要建立重点藏书呢?我们认为是有必要的。在地方文献中,凡是有代表性的、学术及史料价值高、有效信息量集中、为读者长期反复使用的资料可作为重点藏书。确定重点藏书的目的在于,一方面可提高地方文献整体藏书的质量,增强其特色优势,提高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可作为地方文献的补充目标。具体地说,重点藏书有:地方志、地方谱牒、连续出版的史书(如文史、党史资料等)、年鉴、重要的报纸和期刊、重要人物资料等。

我馆地方文献专藏一直以来是以独立的藏书组织的形式进行集中管理。其优点是方便工作人员熟悉和研究藏书,提高工作质量;利于工作人员迅速找到所需的资料,提高读者服务工作效率使于读者利用资料,节省查检时间;并能保证藏书的系统完整,避免丢失和损坏。总的来说,集中管理地方文献藏书,使其可得到妥善的保存和有效的开发利用。

事实上,我馆地方文献专藏中的文献并不是地方文献的全部,除民国前的文献外,解放后的文献以收藏史料为主。那些不具有广东特点的广东出版物就分散在其它书库中。从目前图书馆的现状来看,由于购书经费、原有藏书布局、文献使用等问题的影响,广义范围内的地方文献难以全部集中收藏管理,只能集中其核心部分,即地方史料。即使这样,仍会存在不同载体、不同类型的地方文献分置于不同书库的情况;存在同种文献需分多个书库的矛盾以及普通书库和专藏书库的资料相互重复的现象等等,这些情况都需要在实际中进一步协调解决。

3.地方文献采访

(1)贯彻目的性、系统性、主动性的采访工作原则。这是根据地方文献的特点和读者使用的需要而确定的,是做好藏书补充工作的前提。

a.目的性原则:

根据本馆确定的地方文献收藏范围(内容、地区、形式、时间)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搜集文献资源,这是目的性之一;由本地区历史和现实需要而形成的重点文献,是藏书补充的重点,是目的性之二;根据本地区的新变化(区域、形式、任务)的需要而相应调整藏书补充的目标,这是目的性之三。

目的性体现在既要全面收集目标范围之内的文献资源,又要突出重点补充;既要收集符合本地历史发展特点的文献,又要收集满足本地现实形势和任务需要的文献。只有有目的积累文献,才能保证馆藏地方文献的质量,才能形成有特色、符合本地区读者使用需要,能充分为本地区建设服务的地方文献藏书体系。

b.系统性原则

在确定收藏范围的前提下,保证收集资料的全面完整和连续性,这是系统性原则。

首先,在文献内容方面,要求保持其历史延续性,对连续出版的重点文献,如地方志、年鉴、文史资料、丛书、会议文件、期刊、报纸等等,必须确保其收藏完整、系统。一旦发现缺藏,则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复制、交换、购买)补齐。另外,在收藏范围之内的各学科内容的地方文献,都需要收全。尤其注意收集自然科学、应用技术学科等方面有关本地区的调查统计、情况介绍,科研成果或具有本地区的特点的研究论著等,这对促进本地资源开发、经济实业建设、 科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在文献载体类型方面,凡各种类型载体的地方文献都必须尽量收全,这是社定友先生的观点。近年来随着高科技和出版业的迅速发展,各种新载体形式的文献不断涌现,如音像型、 机读型的地方文献就需要及时搜集,这是我馆地方文献专藏中的一个空白。

第三,在文献品种方面,所有关于本地区的文献都必须尽量收全,无论是正式或非正式出版的,团体机构或私人出版发行的,都要尽全收集。

C.主动性原则

采访人员在熟悉地方文献馆藏情况和读者需要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征集文献的原则。

目前,社会的迅速发展,使文献信息激增;而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量也增大、要求增高; 地方出版物出版不规则,尤其是民间出版物迅速增多,而出版发行消息不通畅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给地方文献收集工作带来不少困难,这就要求采访人员本着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进行文献的搜集工作。主动了解出版信息,主动上门征求,及时收集新文献,想方设法、

随时随地搜罗重点文献,积极运用多种方式征求文献,以达尽全搜集目的。

(2)实行多渠道的采访方式:

我馆采取的是以呈缴本方式为主、其它方式结合进行补充藏书。我馆和其它馆的经验说明,在地方政府和出版部门的支持下,推行出版物呈缴本制度,是收集地方文献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有效可行的方法。但是仅靠呈缴本方式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地方文献出版物的出版发行的复杂情况决定了要做好藏书补充,还必须不失时机运用多种方式同时进行地方文献征购。

地方文献发行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要采用多种方式征集。八十年代以来,出自民间社团和私人的非正式出版物剧增,其不正规的发行渠道,以及不贯彻呈缴制度,造成收藏单位征集困难。

地方出版物品种多、类型多,发行机构多、发行渠道多变,给地区的新闻出版机构的管理造成困难,使呈缴本制度无法全面推行;另方面由于大量地方出版物缺乏发行信息,(如广东新华书店办的《广东新书目》于1997年停办),也使收藏单位难以及时征集新地方文献。

此外,不少出版机构不保留样书,导致收藏单位无法进行补缺,地方出版机构也不按规定缴送样本,经常出现漏缴现象;造成收藏单位缺藏。

地方文献收范范围是以史料为主,除了本省出版的地方史料外,省外和国外,以及港澳台等地出版的地方文献仍需要采用其它方式征购。

以上种种情况,说明地方文献的搜集不能单依靠呈缴本方式,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上门征求、交换、购买、复制等多种方式补充藏书。

4.地方文献整理

地方文献整理工作是读者服务、藏书组织管理、文献开发、数据库建设的重要基础。为了能准确揭示地方文献的特性,需要根据其形式和内容的特点,制定有关工作条例和细则,结合文献工作的各项标准一起使用,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整理和编目,建立有地方特色、便于管理使用的藏书组织,以及高质量、多检索功能、体现地方性的书目数据系统。

(1)根据地方文献形式上的特征进行加工整理。地方文献非正式出版物多,版式不规范,项目不完整;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多,如简报、校刊、宜传材料、各式小报等;散张散件资料多,如会议文件、传单、手稿、特刊等;类型多,除书刊报外,还有地图、照片、音像制品,缩微品等。

地方文献形式上的特征,产生了集中或分散组织文献的问题;产生如何对各种不同类型及不规则版式的文献进行规范整理问题。因此,根据文献不同的实际情况,建立规范的工作程序、方法,制度、规则是十分必要的,既要立足于目前,又要为长远考虑,要为建立一个方便今后长期管理和使用的藏书组织打下良好的基础。

(2)根据地方文献内容上的特点进行编目。地方史料文献与一般文献在内容上最大的不同是地方性。因此在编目标引时尤其注意揭示其内容中地方性,例如,主题标引时,对每种文献的揭示必须能运用地方性主题词,尤其是地方名称的主题词;分类标引时,尽可能揭示文献的学科和地区属性,便于组织有地方特点的藏书排架体系和目录体系,方便读者从地区角度查检文献。

(3)注意积累名称数据,例如地方人物名称、团体机构名称、地区名称和地方性主题词等。为建立名称规范数据库作准备。

5.读者服务

(l)地方文献读者服务是高层次、高标准的服务工作。

我馆地方文献专藏的读者对象主要有:学术研究人员,编史修志人员,政治宣传或文化宣传工作者,其他读者。

第一、二类读者主要来自省、市各科学学术研究机构、各大学研究所、文教单位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及海外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教授,他们承担各学科学术研究课题、撰写学术论文、负责编修各地方志、编撰史书及人物传记等。他们研究的课题水平高,难度大,利用资料内容范围覆盖面广及层次专深。他们对提供的资料、信息和线索要求全面而准确。在读者群中,这类读者数量多,使用资料时间长。

第三类读者主要是来自党政机关、文化系统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因工作之需查阅资料、信息。例如筹办展览、进行政治宣传活动、制作影视片或宣传品等等。他们对提供的资料要求有一定广度、深度和专指度。

最后一类读者大多因个人的特定需要查找资料、信息。例如查寻家族史、搜集先人资料、寻找证据资料、查询最新法规和政策等等,他们对资料的要求仍有一定的专深度。

地方文献的读者群是以研究型、高层次的读者为主体,其对文献资料要求的专深度和广度,决定了地方文献必须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服务。

(2)增强读者自我服务能力,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读者自我服务能力是指读者能否充分利用图书馆各种检索工具和馆藏原始文献,迅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影响读者自我服务能力大小的因素有:(1)读者需解决问题的难度大小;(2)读者对馆藏检索工具和文献资料的熟悉程度;(3)图书馆检索工具的配备是否齐全、手段是否先进方便,途径是否充足,对文献揭示的深度和广度是否符合读者需要。

地方文献专藏读者中,部分长期使用文献的读者及那些解决简单问题的读者一般具备完全自我服务的能力,他们可以利用检索工具、有关参考资料及馆藏原始文献独立解决问题;但是相当部分读者还需要在咨询人员协助下才能解决所需问题。例如需提供有关资料的线索、代为查找原始资料及信息等等。

增强读者自我服务能力,一方面需提高咨询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帮助读者熟系目录系统和馆藏文献情况;另方面提高文献标引的深度,加大对文献信息开发和数据库建设的力度。读者所需的大量信息隐含于原始文献之中,只有通过文献开发才能揭示出来,只有通过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才能为读者提供多检索途径和先进快捷的检索手段,从而提高读者自我服务能力,使地方丈献充分发挥作用。

6,文献开发

地方文献开发是根据本地区形势、任务以及读者的特定需求,对文献进行再加工整理的过程。包括对原始文献的再加工整理和对文献内部隐含信息的整理组织两部分。

地方文献开发的目的是,挖掘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的潜力,建立有地方特色的、稳定的、实用的文献信息数据库,以满足读者最大的需求。在开发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选准开发的目标:

首先,选择符合地方文献读者普遍需求,符合本地区社会形势任务发展需要的课题或有关文献信息作为开发目标。例如地方人物资料、本省内各个地区史料、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资料(如抗日战争时期)等都是长期以来为众多读者所广泛使用的文献信息,应选为开发的主要目标之一。

其次,选择地方文献中最具代表性,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和地位,且馆藏占有一定优势的文献作为开发目标。例如杰出的地方名人专藏(如孙中山专藏)、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区史料(如南海诸岛)。

第三,具有长期史料价值,为读者反复使用的文献或信息可作为开发目标,如地方志,地方族谱、地方图片等。

(2)实事求是做好地方文献开发的调研工作:

选题必须先进行调查研究:(1)社会调查,了解本地区政治形势的动向和需求,以及社会热点问题;(2)读者调查,了解一般读者和高层次读者对地方文献普遍需求及紧迫需要;(3)馆藏资源调查,了解各学科各专题各时期、各地区文献的馆藏情况。

调查研究目的是:为了能全面、客观摸清情况,明确文献开发的方向和课题。选准开发课题(目标)是文献开发的关键,只有选准目标开发,才能真正满足读者需要,提高馆藏的利用率,避免盲目开发而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3)地方文献开发必须与数据库建设结合进行。

通过文献开发数据库建设,使文献信息的检索手段科学化,才能对读者提供多种检索功能,最大限度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标准数据库的建设,可以实现网络化,使地方文献信息数据资源得到广泛使用。

地方文献开发中编制的各种专题联合目录、提要、辞典、题录、索引等可以利用计算机建立各种专题、不同类型的数据库,从而形成地方文献数据库网络。如我馆利用《中国期刊辞典》(机读版)的数据建立广东期刊的书目提要数据库。又如,我们利用编制《广东百年图片录》过程中搜集的图片信息,建立广东图片数据库。

7.数据库建设

我馆地方文献数据库已建立12年。1986年创建时是开我国公共图书馆计算机地方文献数据库之先河的典范。时至今日,该数据库中贮存的书目数据仅三万条,题录数据约三万余条,始终没能形成规模,而且利用率低下,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与建立本地区地方文献数据库网络的目标相距甚远。怎样才能使地方文献数据库建成符合地区社会发展需要,能充分发挥效益的数据库呢?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

(1)在确立建库的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必须突出重点,制定分期实施计划,使数据库建设有目标、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

图书馆地方文献数据库是图书馆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又是本地区地方文献数据库的组成部分。我馆地方文献专藏经过多年搜集,已形成颇具规模、藏量丰富、影响深远的藏书系统, 因此,我馆可以利用藏书上的优势建立以本馆地方文献资源为主体的本省地区数据库网络系统,从而促进本省乃至全国地方文献事业的建设进程。这是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拟定具体建库计划。

首先,突出重点建库,使数据库切合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提高数据库的实用性、特色性和整体质量。突出重点,可以以较少的投入建立能发挥较大效益、满足读者最大需求的数据库。

突出重点体现在内容上,是建立以地方文献的重点藏书为核心部分的数据库。重点藏书是根据本地区社会建设和科研需要而确立的,是史料价值高、有效信息含量丰富、利用率较高的文献。

以重点藏书作为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的核心部分,可以提高数据库的质量和影响力,从而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

突出重点体现在类型上,是建立以书目型数据为主体的数据库。地方文献专藏是我馆最有特色和个性的藏书,利用这一文献源所建立的书目数据库本身就是最具特色、最有价值、最有规模和最有影响的数据库。书目数据是不同层次读者利用最多数据,是他们查找文献信息的主要线索;书目数据库又是地方文献开发和其它类型数据建库的基础,是地方文献业务工作自动化的必要前提,离开完整的书目数据库,地方文献编目、流通、典藏工作自动化成为空谈。因此,必须把书目型数据库作为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的首要任务。

建立以书目型数据为主体、其它类型数据结合的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可以极大增强数据库的服务能力,提高馆藏文献的利用效果,并促进对其它类型数据的使用。建立完整的书目数据库 可以加速地方文献业务工作自动化的早日实现。

其次,制定分期实施的建库计划。

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根据建库的总规划和突出重点原则,制定分期实施、分期完成的计划。第二部分,根据本地区不同时期的任务要求,制定相应目标的建库计划。

1986年,我馆以八十年代出版的广东期刊论文为主体创建了“广东地方文献数据库”,当时正值全国地方志的编修高潮,读者对馆藏旧方志和旧地方史料的使用达到最高峰。建库的目标却没有根据这一形势动向制定,没能建立读者急需的地方志、地方史料数据库。而建立的新广东期刊论文题录库却一直没能真正发挥作用。

(2)坚持长期建设数据库,不断充实数据库容量,把地方文献数据库建成资源充足、服务能力强的数据库。

我馆的地方文献专藏经过长期的日积月累,才形成今天的规模效应。地方文献数据库只有在数据资源丰富充足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影响、发挥作用,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因而,在建库目标内的各种专题、类型的数据库都需要有长远的实施计划,坚持有目的地、长期地积累有效信息数据。在地方文献中,具有地方特点的时效性强的信息在经过一定时间后会转化为地方历史信息,因此地方文献信息数据积累的持久性就显得十分重要。

增加数据库的容量包括新数据的不断补充和回溯数据建库。我馆地方文献专藏拥有8万多种文献资料,但目前数据库中只有3万种八十年代后出版的图书书目数据,原建的记录库也由于种种原因而中断,专藏中占有优势、利用广泛的古旧地方文献数据则一直没能进入数据库,使数据库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地方文献数据库必须通过不断增加新数据和有计划补充回溯数据的工作,达到充实数据库容量的目的。

(3)不断优化数据库系统,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为实现地方文献网络化打下良好基础。

图书馆地方文献自动化系统在实践和应用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和优化,以适应地方文献事业的不断发展。选择使用代表图书馆自动化最新水平的、性能更优良、功能更完善、数据标准化程度更高和更全面、操作手段更方便快捷的系统进行管理,可以促使地方文献工作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以及网络化的早日实现。

地方文献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包括文献内容和类型的特点、读者利用文献的特点和规律、文献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等,这些都决定地方文献对自动化系统有较高的要求,只有级别高、性能好、实行标准化的软件才能满足地方文献信息数据制作、使用、交换和业务工作自动化的需求。

我馆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1997年在AS/400系统基础上进行第一次系统的转型、升级,采用息洋公司的通用编目系统,制作标准的CNMARC数据.今年,我们在本馆中文图书采编部应用实践的基础上,决定对系统进行第二次升级,采用北京丹诚公司的“丹诚图书集成系统”。该系统采用WINDOWS为平台;具有超文本和事件驱动界面,服务于联机编目和INTERNET,全面支持CNMARC格式,为图书和期刊的采购、编目,典藏、流通、装订等各项环节提供统一完整的业务流程和用户界面。我们期望通过运用新系统,为地方文献管理工作开拓新局面。

标准化的数据库要依靠标准化数据的支持,具有先进水平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为制作标准化、规范化数据提供了优越条件。标准化程度高的数据库兼容性强,是实现地方文献数据联网、数据交流和共享的保证。我馆的AS/400系统一直没有采用国家标准的机读格式制作数据,当进行与深圳图书馆系统联网时,发生障碍,后来通过完善改版,将原数据转换成准CNMARC格式数据,才实现与深图的联网。因此,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必须坚持全面高度的标准化,才能真正实现网络化。

第三部分:设想与展望

一、强化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实现地方文献工作自动化管理,促进全省地方文献网络化的实现。

1.充分发挥我馆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的优势,建立以我馆文献资源数据为主体的全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数据网络。

(1)加速书目型数据库的建设进度,使馆藏资源丰富,内容范围覆盖全省地区的书目数据库成为本省地方文献数据网络的中心部分。实现全省联网后,该数据网络可为全省各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藏书补充、分类编目、文献检索等方面的协调协作及现代化管理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保证。

(2)根据本省社会发展和读者研究需求,有计划开发地方文献资源,建立多种类型的数据库。例如,全文形数据库方面,建立孙中山文库、地方志、族谱、图片等数据库;题录型数据库方面,建立地方人物资料题录库、期刊或报纸论文题录库;专题文献信息数据库(书目型),建立港澳历史资料数据库、南海诸岛历史文献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编制出版适合市场需要、利用率高、特色显著的地方文献电子信息产品,扩大地方文献的影响,创造更大的效益。

(3)加强横向联系,争取与本省地方历史文献资源充足的中山大学图书馆、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暨南大学图书馆、广东省档案馆共同建设标准化的地方文献数据库网络。使本省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容量更加丰富,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加强对地方文献宣传的力度,争取政府和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学习汕头市图书馆、澄海市图书馆等单位征集潮汕地方文献的经验,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以及图书馆服务周、宣传栏对地方文献进行广泛的宣传推介,使广大市民从认识到利用地方文献,到支持地方文献工作。发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参与征集地方文献,逐步形成社会支持地方文献工作的声势和热潮。

通过加大宣传的力度,提高地方文献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争取政府对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视,从法规、政策方面给予地方文献建设一定的支持。例如确立地方文献工作在公共图书馆工作中的地位;保障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集和保护,以及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逐步加大对地方文建设事业的经费投入等,以保证地方文献事业的稳定发展。

三、发挥省级公共图书馆的业务辅导和业务研究的职能,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地方文献业务培训和学术研究活动,逐步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图书馆地方文献的专业人才队伍,促进地方文献事业不断发展。

加强对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通过业务短训班、讲座、交流会等活动,普及地方文献知识,学习专业技术,提高对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引导他们在各馆建立有本地特色的藏书体系。

重视对在职地方文献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以适应日益发展中的地方文献事业。定期举办地方文献学术研讨会和业务培训班,提高人员的地方文献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更新知识结构,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培养一批中高级的地方文献工作者,推动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和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燕群,广东省文献资源分析研究.图书馆论坛,1992

2、何卜吉,广东省公共图书馆,社科研究图书馆文献资源调查情况综述.图书馆论坛,1992

3.吴慰慈、刘兹恒,图书馆藏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4.黄俊贵,文献信息开发与数据库建设.图书馆论坛,1997(3)

5.张武耕,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文献发展概述.图书馆论坛,1992(6)

6.柯平,试论我国地方文献事业的几个问题.图书情报知识,1992(2)

7.郑可因,浅谈潮汕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利用.图书馆论坛, 1997( 2)

8.张耀年,我对征集广东地方文献的体会.图书馆论坛, 1994(4)

〔出处〕 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 1998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文献工作概述】相关文章:

杜定友先生与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实践08-09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考察报告08-15

侨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08-09

长春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08-09

县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08-09

广东省的导游词11-19

改进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思考08-09

深圳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述要08-09

杭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回顾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