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论文写作>毕业论文写作>大学生短期支教项目运行教育性价值研究

大学生短期支教项目运行教育性价值研究

时间:2022-08-23 16:13:00 毕业论文写作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生短期支教项目运行教育性价值研究

  大学生短期支教项目运行教育性价值研究
  
  摘 要:新时期农村教育日益受到国家重视,教育资源配置也开始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倾斜,与此同时,短期支教也受到了愈来愈多大学生的青睐。他们一般通过学生组织招募亦或接受相关基金会统一管理进行假期活动,具有成员参与热情度高、成员间个体差异性明显、教学权力空间大等特点。短期支教不仅可以带动受教学生幸福城长,促进志愿者自我提高,能够对当地农村教育发展有一定助推作用更是其应然的价值追求。短期支教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进行优化以保障项目教育价值的体现。无论对于乡村孩子还是大学生老师在认知、品德、情感、能力四个方面可都大有裨益,但一些制约因素值得深入思考。
  
  关键词:短期支教 大学生 教育性价值 制约因素
  
  随着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04年“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和2007年免费师范生政策的逐步推开并得到认可,大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在寒暑假参与短期支教这一社会实践模式已经在各大高校悄然兴起并迅速普及。大学生假期到农村贫困中小学支教在帮助自己触摸基层社会,增强实践经验的同时对于丰富农村少年儿童闲暇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等方面也有明显作用。而弥补农村教师的结构性短缺,在农村中对于新教育理念的倡导,改善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潜在价值也不容忽视。因此,对于大学生短期支教项目价值的研究不仅有一定现实意义,更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本文就是在以山西大学数只支教队为研究主体的基础上结合对全国其他部分大学生支教团的调研,对大学生短期支教项目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探讨,以期这一公益实践模式能得到更科学更高效地推广。
  
  一、短期支教项目的理解
  
  支教是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公益行为,广义支教还有改善当地教育生态环境,培养当地师资力量的含义,而后一点大学生的参与一般是难以企及的。在当今中国,能够较大范围参与支教活动的主体主要有三类:其一是城市在职中小学老师,这主要得益于教育部门通过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设计。他们不仅会到乡村学校任教,还会协助当地教研活动开展,并适当进行农村师资培训,广东省“教育人才智力扶持山区计划”就是典型代表;其二是地方高等师范学校顶岗实习的大学生,他们会在接受两到三年基础教育后利用半年的时间下到比较偏远的村小或教学点以支教形式进行实习,成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部分,但其自主性发挥有限;其三就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有的会在毕业后通过“西部计划”或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CTA)的招募赴贫困山区支教一年左右,有的会在周末到附近社区或打工子弟为流动儿童开设以艺术课程为主的趣味课堂,而更多的大学生通过自愿组队在学校团委或社团的统一组织下在每年的寒暑假到邻近农村或西部山区进行半个月左右的支教是最主要的活动形式,本文对短期支教的理解也是指这一种情况。
  
  项目是指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朝着一个明确目标的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短期支教作为一种公益性实践项目,决不仅仅是给农村小孩上课,还必然包括志愿者招募与培训、服务地的前期了解与确认、教学活动的准备与课程安排、项目实施中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及其附属工作、后期回访评估进行项目考核等连贯的环节。总之,短期支教是涉及到大批成长中的儿童以及多方利益群体的较复杂的项目形式,需要周密协调、通盘考虑、规范实施。
  
  二、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参与现状
  
  基本每个本科高校都有几个甚至是十几个兼有假期支教活动的学生社团或其他学生组织,每到暑假前后它们就会按照上述流程操作短期支教项目,其中大部分都会被学校团委系统支持纳入“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统一管理。这会很大程度降低支教活动的随意性,调研、总结、活动日志等都会有所要求,每日常规活动也会更加标准化,但项目跟进与考察普遍流于形式的现实很需要注意。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常年关注农村的优秀社团会申请到有关公益组织的支持。这目前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全国有百余家关注三农问题,支持乡建事业发展的高校社团会得到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的指导,并纳入乡建体系内部,有统一的下乡模式。其突出特点是重视团队建设和志愿者自我塑造的实现,更多关注青年人成长,但支教只是支农的部分工作,孩子甚至是临时招募,专业性并不是很强;二是有一批有“战略眼光”的高校社团会申请到有专门支持短期支教项目业务的基金会(NGO)的课程培训和资金赞助。这些机构会在每次支教前的三个月左右在全国择优招募几十只实践队伍,下乡前通过远程或到机构所在城市进行关于团队管理、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农村教育常识等方面的统一培训并提供资料供团队参考。广州灯塔计划、北京益微青年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她们关注农村儿童最需要的精神成长,特定部门筹备了多元课程资源库、优秀教案集、全程教研手册,专业性是很强的。被其支持的团队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内部管理方面都相对完善一些,项目教育性价值可以得到更多保证。
  
  无论通过何种形式参与到支教活动中,大学生都是项目过程的中坚力量,支教的最终效果基本上取决于这些年轻人的智慧和付出。纵观各大高校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的开展可以总结出如下特点:
  
  第一,报名的大学生有爱心,有热情,能真心对待孩子。短期支教基本是在大学生休息时间进行且没有工资性补助,交通食宿的报销可能也不是全部,大学生基本是在无偿提供自己的时间和金钱。能够自愿参与如此正外部性的公益活动是需要较高奉献精神的(www.fwsir.Com)。虽然部分学生有体验生活和自我锻炼的目的,但这与帮助农村儿童并不冲突,是无可厚非的。教学中很多志愿者刻意讲得简单让孩子听懂、下课后带着孩子们集体游戏、利用休息时间对一些内向的孩子单独聊天或到贫困生家访,甚至自费为孩子们买礼物等等都是这一特点的体现。至于社会上普遍反对的工作准备不充分、教学技能较低等现象主要是由于大学生难有足够准备时间或缺少教学设计意识和相应培训,并非是他们工作消极不爱孩子。
  
  其二,大学生支教具有很强的权力空间,志愿者可发挥较大的创造性,但个体差异也很大。假期是教师的休息时间,除保安和很少的教师看管学校和维护安全外,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基本由大学生老师负责,部分在村委会活动室的支教更是没有学校层面的干预。志愿者们可以利用当地提供的既有设备和自己准备的资料根据对学生和教育的认识理解自由授课,上课的教学形式、教学重点与教学顺序以及课后的师生交往等方面都是自己决定的,前期的培训和例会的经验分享、建议提供仅能起到参考作用。而这也是授课效果难以考量的重要因素,内含着对志愿者和团队高度自觉性的美好期盼。基于此,支教队工作的创造性就很好理解了。山西大学教科院支教队能结合乡村艺术教育的科研进行支教、政管院支教队能关注敏感儿童的心灵关怀、数学学院支教队以知识竞赛的形式进行每日复习、济南大学农村发展促进会下乡时把对支教儿童的家访全覆盖作为明确要求。志愿者个体方面,他们也会各显神通,在工作中表现出极大激情,贡献着自己独到的智慧。湖北经济学院有志愿者上音乐课时对歌词记忆没有要求但非常注意唱歌时的情感投入;贵州大学某支教队长通过与当地班主任沟通数学授课内容,并以鼓励上台自我展示的方法作为对学优生的表扬,还倡导教学中的即时反思。当然志愿者间工作的用心程度以及自我提高意识还是差异明显的。仅仅靠临时想想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对利用课余时间做些调研和儿童探访都排斥的支教老师也存在,他们对于除达成体验生活目的外的工作基本以比较消极态度对待。可见支教活动对孩子们和大学生自身的影响可能因志愿者工作积极性区别大有不同。
  
  其三,大学生短期支教都是有组织保障的,活动有明确的规程,团队管理也会被重视,但实践中团队建设和工作落实规范化程度都不高。虽然很多支教队确定志愿者的时候已经到考试周了,但支教前都会形成一个分工比较明确的服务队。除个别组织者经验很少的队伍外,多数服务队在统揽全局的队长下各个职能工作都有专门负责人,摄影师、安全员、通讯员、后勤部长、教学督导员、调研组长都会一应俱全,例会时的工作汇报与交流更是支教时晚间一道别样风景。对于像东北师范大学明日乡公益支教团这种有教育专业背景的团队,仅针对教学部分就有教务处、学生处、班主任办的分别设置,且分工明确。另外,课程表和支教老师每日授课内容与年级都是既定的,这为支教顺利开展提供很大保障。但是,由于存在志愿者参与支教动机多样化、支教现实与志愿者理想差距过大、活动中期新鲜感降低以及个体不同程度上拥有工作惰性等客观现实,队长对策划的执行可能不再坚决,不按时起床、教学准备草率、对特殊儿童不再细心导致家访针对性不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如果这些问题比较严重,课程教授的适切性就会降低,项目运转就会低效,甚至存在孩子们有事不知道找谁的问题,团队内部感情也会不再十分融洽,孩子们和大学生自身的良性作用就可能成为奢望。
  
  三、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是短期支教的应有之义
  
  在对大学生短期支教项目有了大概了解的基础上,对这一社会实践模式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由于项目初衷是服务农村中小学和那里的孩子们,活动是否真正促进了农村教育发展就成为首要关注的问题。综合对山西省部分支教点的实地考察,可以认为当今农村教育存在这样一些特点:中心校和大教学点授课硬件设施明显改善,多媒体普遍安装,食堂宿舍也进行了标准化改造,但部分村小存在教学用品老化和房屋破损现象;乡村小学青年教师比重明显增加,特岗、在编、代教并存,他们普遍得到家长学生肯定,在中心校还积极推行新课程教学模式,但面对农村儿童的“不好调教”有工作激情减退的现象,新的教学思想由于乡村教育大环境的无法左右也不会主动被转化为行动。中老年教师教学方式还很传统,体罚和对儿童的消极评价还很普遍。总体看老师数量不算紧缺,但工作压力很大,包班制还存在;在学校一日常规和课程方面,学生在校时间较长,达到近十小时。艺体课不受重视,没有专职老师,其他兼任老师也基本不上,导致语文数学有充足授课时间,上课效率低下,普遍占用自习时间;农村儿童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明显弱于城市,对陌生人更是不善表达。他们相对贫困还比较多,近半数家庭复杂,课余活动单调,学习意愿和努力程度接近市区儿童,但学困生较多;农村儿童家长虽希望孩子受良好教育但对子女期望不高,甚至有任由孩子发展的倾向,对孩子很少过问沉溺于自身娱乐的家长也有相当数量。通过以上分析,如果支教活动能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志愿者以高度责任感全心投入工作,项目对农村教育促进作用是很大的。通过课堂中丰富内容的教学可起到对日常学习的补充作用,孩子在体验到童年该有的艺术活动外还能让假期更加快乐;通过与儿童的接触和家庭探访能够让孩子更加开朗自信,体验到被爱与关心的温暖,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帮助其父母优化教养方式;当地的住校老师通过对志愿者的耳濡目染也会感受到新的教育气息,发现教师可以和孩子更加亲近和谐且是那么的幸福,自己教学工作会被些许影响。如果支教团内有教育类专业队员且能有主动与当地教师切磋的意识,日常教学可能得到更大改进。
  
  支教活动确实可以对农村教育有些许促进作用,那么在课程教学和师生相处时是否真正符合农村教育规律呢,这还需要进一步分析。陶行知认为乡村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大计,提倡建设适合乡村生活的“活教育”,教育应该与农业携手。新时期中国农村教育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逐步背离农业,以追求升学率提高为单一目标。为此国家还专门施行“燎原计划”,利用学校人才智力优势,积极开展与当地建设密切结合的实用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培训,配合农技部门推广适用技术,并倡导“农科教结合”,振兴农业经济,服务当地发展。虽然现在有很多关于农村教育应该坚持“农本主义”还以“城本主义”的争论,但面对农村青壮年基本远离农业、土地基本由老年人维持耕种、乡村儿童学习形式和内容基本以城市为导向的严峻现实,“农村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方针急需有效贯彻。志愿者在活动中应对此有足够认识,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走出大山考到理想大学固然是多数支教老师的“不懈追求”,也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以高高在上过来人的姿态隐晦地对孩子们生活的村庄进行否定,甚至引导其努力逃离家乡盲目崇拜大城市。支教时如果能结合孩子们生活实际,开设一些以“爱故乡--发现故乡之美”为价值追求的乡土课程,倡导孩子们努力学习长本领后回报家乡,更是对中国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巨大贡献。
  
  四、支教项目不同环节的价值分析
  
  短期支教单个项目的完整运行流程会有多重价值体现,但每一个环节都会有自身的教育价值,并会助力于项目整体价值的彰显,都是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其分别进行一定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鉴于上文对支教项目的共性特点做过一定分析,各队伍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现简就大学生短期支教各环节的理想状态进行分析,以供接续的志愿者有所参考。
  
  1、前期的协调准备与团队培训。
  
  假期支教团一般会在出发前一到两个月确定队伍,各项筹备工作就应同步开展了。为了使志愿者提前磨砺意志并熟悉下乡每日常规,同时促进队员间的彼此熟识,增强凝聚力,团队建设是需要争取每日进行的,晨跑、小军训、拓展性小游戏可均有涉及,每日时间仅需半小时左右。这看起来与支教没关系,但事实表明这样的团体活动可以迅速拉近成员之间的距离,还会极大提高他们的纪律意识,这在下乡支教时指令传达、工作配合、行为规范性等方面都将起到作用,教学效率自然提高。另一方面,这种团建模式在下乡后还会继续,帮助志愿者进行自我塑造,自身受到很大教益。
  
  对于和学校的联络,基本所有团队仅仅进行了活动确认、食宿安排,对学生数量课程设置等黎了解得很简单,这对于志愿者准备和初始教学起不到什么作用。学校这个资源应被充分利用,电话访谈、问卷发放甚至是先期实地调研很有必要,学生成绩、兴趣爱好、课程偏好、当地教学风格、特殊学生情况甚至是村规民俗都可以提前掌握。这样,课程设置的精度会大幅度提高,支教老师对即将出现的孩子心理有数,准备也不再盲目,教学伊始能够较好融入当地环境,减少文化冲突,且更适应孩子的真实需要。课程计划方面,如果前期对学校调研全面,内容的准备基本可以保证,但对教学形式(即如何把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和进度目标的思考应得到志愿者重视。高效的教学需要孩子对学到的东西切实领会,每天有所提高。
  
  对志愿者的培训历来受到支教团的关注,模拟讲课、教师讲座、教案示范等普遍的方式都能起到提高志愿者教学意识和授课技能的作用,但存在与支教实际相脱离的问题。利用附近小学进行一些实际授课并进行点评、利用CTA网站“支教百科”的信息和老队员的经验以及执行方案的发布促使志愿者对活动有深刻理解、利用既有公益组织的培训资源筹建自己的课程库和培训方案都是值得借鉴的思路。总之,良好的培训可以避免队员产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对活动质量更是必要保障。
  
  2、中期的教学管理与辅助工作。
  
  课堂教学是占据志愿者时间最多的一环工作,是支教项目的核心环节,基本能得到认真对待。志愿者普遍基于“重要的不是给孩子们什么知识,要让他们多长长见识,接触点平时没有的东西,能够努力追求梦想”的想法,千方百计开设多种艺术类和活动类课程,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其中,体育器材、多媒体设备也会普遍运用,即使文化课也会超越教材进行专题性授课,单纯的补习用的时间并不是很多。客观地讲,这种授课思路是切合农村孩子需要的,对他们的日常学习是一种基于和城里孩子平等的有益补充,他们可以在快乐中真切体验本该拥有但却难以获得的东西,使美好的童年更加完整。但是志愿者的教学却并不很专业,对于上述课程单纯采用讲授法灌输,不注意孩子理解,亦或不经过缜密思考盲目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组合作、上台演示,忽视孩子适应性的问题也经常发生。鉴于大学生经验实际,这些问题难以避免,但应在培训时和过程管理中得到重点关注,每一类课程应当有基本教学原则,新手们不能任意违反。为避免专业训练不足的弊端,教学中应足够严谨,避免随意性。
  
  为了配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班级组织和学校管理也是支教队的分内工作。多数支教队都能为不同年级安排特定的班主任,上课前强调纪律,对于扰乱秩序的同学会及时制止,课后单独谈话。但由于大学生普遍比较温柔,惩罚不严厉,对孩子比较纵容,很多孩子在学习中时常开小差,甚至吵闹走动,扰乱秩序。如果这种现象不能有效避免,授课内容吸收率就会降低,学生开学后难免存在假期综合症,不适应日常管理。志愿者一定要明确课堂内外的区别,课堂管理必须规范,对孩子的亲近必须放在课后。教学初期就应明确学生守则和赏罚条款,可与学生共同商议确定,促进内化。为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应有专人对学校整体秩序和师生安全进行把控,入校、上课、活动、放学以及教师授课都应按照既有方案有序进行。学校管理不能被忽略。前期可以通过吸引学生兴趣方式拉近师生距离,但后期管理应与平时学校运行情况接近,以利于学生开学后的生活过渡。志愿者不能只图自己高兴,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接受学校教育不仅是理应承担的责任,更会使支教的价值成倍放大。
  
  在工作之余能够和孩子们嬉戏聊天是志愿者最美好的回忆,这就涉及到支教中师生关系的处理。多数志愿者在课间会参与到孩子们的集体游戏中或是在教室中与他们交流学习生活话题。空余时间志愿者会经常找一些品学兼优有发展潜力、家庭背景特殊或经济困难、上课破坏纪律对学习比较抵制的三类儿童进行单独沟通,希望给他们针对性的鼓励和教导。志愿者的初衷是好的,在接触儿童过程中能够让孩子渐渐打开沉寂的心灵,感受到来自大学生哥哥姐姐对自己的理解关爱,在鼓励的话语中收获自信,在贴心的交谈中感受温暖,在人格的感召中增强成长动力。基于很多农村教师仅把孩子当成自己工作对象的客观现实,还不谙世事的他们能在儿时有这样一段被爱的经历实为可贵,这也是大学生支教的最大特色和优势。当然,志愿者在接触儿童时不能仅仅满足自身的精神愉悦,应当关注自己一言一行对儿童的影响,具体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认识到孩子们对大学生们很在乎且充满信赖,语言表达应严谨,尤其要避免对当地学校和教师的不屑,多进行正向引导。不可在交往中过于随意,带孩子玩电子游戏甚至暴露出自己不良习惯的情况决不可发生;二是交往中要多站在孩子角度考虑问题,说话的内容和方式必须具有较强可理解性,让孩子们感觉到大学生老师是懂自己的,能够真心表达自己的想法。控制对孩子的感情,避免依赖的产生也是志愿者需注意的;三是在接触学生时要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在重点关注某些同学时不能让其他同学被冷落,少数志愿者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个别喜爱同学身上的现象也不应出现。一些性格内向在班级很不起眼的同学可能更需要心灵的疏导和压力的排解,需要在工作中用一双“慧眼”去发现,
  
  除了教学时间外,志愿者也并不是很空闲,晚间例会、村落调研、家庭走访也是多数团队的固有工作。例会是成员间重要的集中沟通渠道,毫无忌惮地倾心交流可以通过经验教训的分享和疑惑的解答帮助队员解决工作难题、优化教学思路,非正式的谈话更会密切成员彼此的感情。但是,例会中如果志愿者仅仅对复杂工作发牢骚,不进行自我思考或是彼此谈天说地,就会使其效率降低。如果志愿者数量充足或是有较多空闲课时,多数团队就会进行一些调研。这对大学生接触社会实际、锻炼研究技能和合作意识是有帮助的。鉴于研究对象多在学校内或周围,课题也不会太专深,如果不同小组结合兴趣分别进行不会有太大时间成本。提高工作密度,把握机会,多进行一些离开村庄就做不了的工作应当成为队员们的自觉追求。对一些绩优生、学困生、贫困生进行家访是接触农村生活实际的重要途径,对于更新家长教育观念、促进家校配合、全面了解特殊学生的个性需求利于针对性引导等方面可以大有作为。支教老师的家访基本能体现上述教育性价值,但应尽量避免不了解孩子就盲目对家长提建议,应多在家长面前鼓励孩子,批评时语气要轻松避免家长情绪化。鉴于老师对于家长教养方式影响比较大,家访时语言表达务必严谨慎重。
  
  3、后期的成长引领和学校扶持工作
  
  一般情况下,随着一场文艺汇演的落幕和志愿着的离开,支教的团体工作环节就已经结束了,但支教项目的后续工作还在持续,应纳入整体给予分析。结合各团队实践经验,对部分儿童的电话沟通、对学校的物质捐赠、与个别老师的联络保持等方面都是支教的产物。与孩子们的电话交流是对他们进行成长引领的重要方式,上文分析的师生交往作用均可体现。对话时志愿者要有教育意识,以孩子理解的语言平等对话,保持孩子良好情绪避免频繁说教。另外既然留了电话就不能以应付态度对待。部分团队有感于学校落后和孩子贫困,会争取一些社会赞助,这可以改善学校教学和学生生活条件,值得提倡。捐助时要避免孩子因落后产生自卑情绪,应让孩子感受到社会中爱与互助的氛围,增加正能量,若能与感恩教育结合则更好。对于和学校领导老师的接触,一定注意保持良好人际关系,支教过程中发现的学生学习或行为习惯的问题以及学校需要改进的地方要勇于提出来,以促进学生开学后接受更良好的教育,既而将项目教育性价值延伸。如果有立志当老师或对教育事业热衷的志愿者,这也是宝贵的学习资源。
  
  五、项目教育价值及其制约因素的总结
  
  大学生短期支教虽有着较复杂的结构,且涉及不同群体的利益,但每一个工作阶段都服务者整体项目的终极目标。通过多元课程的教授和规范而不失灵活的管理促进村庄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和大学生的自我锻炼,进而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应是对项目明确的价值定位。无论对大学生的塑造还是小学生的影响都可以从认知、技能、情感与品德等方面进行价值分析。
  
  在认知方面,面对着课堂上普遍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理论与实践的相对脱离,大学生走进农村、走向基层会丰富对社会现实的体认,且便于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即使并非进行教育相关专业学习,农村的广阔天地、更阶层人群的真实生活场景以及单纯且说话毫无保留的孩子都给志愿者运用学过的调查方法、感知社会方方面面、在基层施展才华提供难得的机会,间接助力于大学课堂的学习。小学生接受的多是补充性的教学,平时难以接触的音乐舞蹈会给他们美的享受,自然地理文史国学可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这个年龄段应该掌握但却不曾学到的东西被志愿者及时传授会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绝不单纯有语文数学,还有更多精彩的东西需要学习,感受到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进一步增强学习动力。
  
  在技能和思想意识方面,大学生基本都是以团队形式下乡实践的,为了完成好每日任务,促进目标的达成,对工作的安排和配合以及独立生活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组织协调、团队配合以及自理能力锻炼是很明显的,继而增强内部团结力。通过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对村里各阶层人物接触都会增强志愿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很多队长表示一些队员从开始的不敢说话到后来开朗了很多,在此过程中“从别人角度考虑问题”的移情能力也会让大学生发现十分重要。由于每天的工作都是比较规范和标准化的,自律意识和工作的条理性都会得到提高。从儿童角度看,他们不仅接受了“别样”的知识,同时还需要超越日常的思维方式才能把它们内化,思维习惯和思考问题的方式通过主题活动类课程和与支教老师的交流会得到改进。支教时对孩子们进行的再组织化,广泛开设的拓展性活动类课程对于孩子们竞争意识,内部友谊、合作能力的促进是不可忽视的。
  
  在情感与品德方面,支教队的成员们每天都会在一起饮食起居、讨论工作、分享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彼此的磨合,基于同一个目标的他们会形成深厚的友谊。虽然生活是艰苦的,但他们却体验着最纯粹、最真挚的战友情谊,离别时对这段时光都是万分留恋的。校园活动非常多,但极少能达到如此加深友谊的神奇效果。同时,每天面对着活泼可爱、单纯善良的山里孩子对大学生也是一种心灵的净化,陪着孩子游戏、谈论着自己班内儿童的点点滴滴成为了志愿最开心的事。能有一段人生时光撇开世俗的烦忧,享受着爱与被爱的幸福可能是志愿者一生的美好记忆。看着充满渴望的孩子们和贫瘠的土地,虽可能有不能为力的感觉,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奋斗的激情也是必然的。农村的孩子面对着家长的时常忽视和多数教师仅仅基于工作角色的教授,能够在假期感受到年轻哥哥姐姐对自己发自内心的关爱和理解,实为成长中的幸事。大学生一般会以其特有的朝气和个人的魅力用亲切的态度和温柔的话语与孩子对话,给予他们鼓励,增强成功的信心,形成正向感召,这些是还在童年期的孩子理应得到但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固化的教育习惯难以拥有的。志愿者还会教给孩子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和学习的方法,再加上他们成功以后给孩子们的动力,学习支持也是很大的,“学生们开始考虑他们的未来,普遍知道上进了”是榆社县一名五年级班主任的反映。
  
  随着短期支教活动的普遍开展和不断优化,它已成为能够得到认可且很有价值的公益项目。但必须承认,并不是每个团队可以把项目的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都实现,存在明显的程度差异。其制约性因素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安全和资金保障并不完全到位,志愿者难以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志愿者进入学校后当地老师普遍撤离,单一保安或留校老师也可能不在。由于志愿者并不威严,孩子们课间玩得比较激烈,危险行为时有发生。校外无业青年也偶有进入,可能影响儿童的活动并给女大学生们造成心理负担。由于支教地点多远离志愿者家乡和学校所在城市,动辄百余元甚至数百元的路费还是造成很多负担,可能导致“不平衡”的感觉。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这些保障应在出发前适当争取。第二,部分志愿者文化融入困难,自我提高意识和奉献精神都不强烈。支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孩子们的性情志愿者并不是很熟悉,可能会发现与自己理想状态不符,导致工作动力不足,没有耐心或是难以进入角色,很多教学内容可接受性就弱化了。据调查,娄烦县某支教队老师就感觉这地方孩子特别不规矩且对自己好像没什么感情,工作消极了很多,甚至还有提前离开的,这对孩子们很不利。为了支教而支教,把手段当目的的问题很突出,加速自我成长、发挥自身和社会价值的机会就会被错过,摆正态度才会让整个活动更有为。第三、项目瞄准度有限,教学管理风格与学校差异太大,不利于学生后期适应。由于支教队员普遍经验尚浅,前期调研也不充足,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很容易脱离孩子的实际经验、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导致接受力不强。虽然孩子们拥有快乐假期已经是支教队立的大功,但如果没学到什么东西确是一种遗憾。支教队的教学日程安排和对学校的管理风格与平时出入还是比较大的,孩子们能否很好过渡到开学后的学习生活同样需要组织者有所注意。
  
  对于可能制约项目效益的因素上文中已探讨了一些解决之道,在此不再赘述。可以肯定,大学生短期支教虽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对于参与者和受教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且可能受益一生的,是值得继续总结推广的优质公益模式。走进基层,服务教育,每一名大学生都可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邬志辉,秦玉友﹒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8--122
  
  [2]李少元﹒农村教育概论﹒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3,82--89
  
  [3]徐海霞,徐柏青。短期支教弊病多。学校管理,2005,3:37
  
  [4]卢向阳,颜凯。大学生支教互动夯实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代企业教育,2012,1:35
  
  [5]邓红,高晓明。一个西部支教志愿者眼中的农村教育。教育科学研究,2009,5:47
  
  [6]孙敏等。大学生下乡支教如何实现双赢。桂林日报,2009,7
  
  [7]华侨大学团委。大学生支教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实践与创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23
  
  [8]黄文彬等。以公益社团为载体的高校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探索。经济和社会发展,2012,1:53
  
  [9]颜凯。大学生支教活动对留守儿童影响的调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农业大学,2012,6:
  
  [10]冉亚辉。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生存状态分析。教育论坛,2009,7:3

【大学生短期支教项目运行教育性价值研究】相关文章:

大学生支教心得06-05

研究项目申请书03-16

大学生支教实习报告09-23

大学生暑期支教心得08-24

大学生义务支教心得03-20

大学生暑期支教心得07-09

大学生支教实习心得06-04

大学生支教实习心得10-11

项目可研究毕业实习报告06-13

项目研究心得体会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