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商务管理论文>会计论文>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可能性及意义三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可能性及意义三

时间:2023-02-21 19:08:46 会计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可能性及意义(三)

请欣赏:《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可能性及意义(三)》

 
   委员会于成立后的第二年,即1973年4月,在西德的杜塞尔多夫召开了第一次大会。1973年10月,第二次大会在墨西哥城召开;在这次大会明确规定委员会的目的为:发展具有统一准则的、相互协调的全世界的会计职业。 
   
  随后,在1975年召开的第四次大会上,围绕着设立代替国际会计职业协调委员会的新机构问题展开了讨论,经过1976年2月的夏威夷会议的进一步讨论,写出书面报告,并将报告发往各国的会计师团体。许多会计师团体原则上同意建立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1977年10月,第十一届国际会计师大会在慕尼黑召开,正式成立了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最高领导机构是代表大会和理事会。代表大会由会计师职业团体各出一人组成。代表大会有权选举理事会成员,有权决定各成员组织应缴纳的款项,代表大会与5年一次的会计师大会同时召开。 
   
  理事会由来自于15个不同国家的职业会计师团体的代表组成,负有实现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目的的责任。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促成国际的地区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像欧洲财政经济会计专家联合会、美洲会计师联合会和亚洲太平洋地区会计师联合会这样的组织虽无代表权,但每次都派代表出席理事会。1982年西非会计师联合会也诞生了。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每5年召开一次世界会计师会议。1982年第12次会议在墨西哥城召开。1987年在东京召开了第13次会议,1992年在华盛顿召开了第14次会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有三个地区性机构,它们是亚洲太平洋会计师联合会、欧洲会计师联合会、南北美会计师联合会。 
   
   2.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关系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认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一个负责发展国际会计准则的团体。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则承认,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是世界范围会计职业的发言人。这两个组织,从它们建立起就保持着密切的关系,1978年就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之间建立起一个专门的业务联系小组。这个小组的任务就是研究如何使两者关系进一步规范化。 
   
  经过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双方的讨论,最后达成了协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承认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唯一的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布者,并支持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努力,还在财务报表编制者和使用者之间扩大这种支持。反过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给予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以任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全体成员的权利。条款中还规定,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将向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供其全部预算经费的10%,所有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成员将自动地成为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成员。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于1982年在墨西哥开会,批准了这个协议。它们提名十三个国家组成国家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任期五年,从1983年1月1日开始。这十三个国家是: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墨西哥、荷兰、尼日利亚、南非、英国、爱尔兰和美国。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是一对矛盾。会计的国际化强调会计准则在国际范围内可比,而会计的国家化则强调会计准则在某一国的特性,这是会计准则这一事物的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 
   
  在“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说明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们在制定准则的过程中,参考了国际会计准则,以及美、英、法、德、澳大利亚、日、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即,我国的会计准则在坚持国际化的同时又坚持国家化,其原因是什么呢? 
   
  从世界范围看,世界经济的中心正从欧洲、北美转移到亚洲地区。数以万计的跨国公司正如太平洋的潮水一般,纷纷涌向亚太市场。亚洲的新兴市场所蕴藏的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着跨国公司的投资。从地域上看,亚洲的太平洋海岸地区比欧洲和美国的面积要大一倍。它东远南美洲西海岸,向北伸展,穿过白令海峡到俄罗斯。从人口上看,亚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一半,到2000年,将达到三分之二。据预测,亚洲将是一个拥有3万亿美元以上的购买力的新兴市场。同时,从中国的国情来看,近20年的改革开放成就斐然,中国正在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面对一个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大环境,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会继续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基本国策。因此,中国的会计准则也必须是一个能够适应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准则。从这一要求出发,中国的会计准则应该国际化,应尽可能地符合国际会计惯例。如果中国的会计准则不能在一个国际大环境中应用,这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中国在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同时,又必须考虑到中国的国情。中国决不能照搬或移植某一发达国家的准则作为自己的会计准则。从引论中我们就提及会计环境对会计准则有决定性的影响,会计准则必须建立在一国或一地区经济环境的基础之上。这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英、美两个在会计和经济制度上原本同源的国家,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后,各自的会计准则出现相当差异。同样,德国和法国之间以及它们与英、美之间会计准则的差异,也与其经济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会计准则建立过程中对国际化的考虑也不能脱离我国现实的经济环境。换而言之,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也不能脱离我国现实的经济环境,它只能是在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即在充分“国家化”基础上的“国际化”。倘不如此,所制定的准则其未来的命运,将很难作乐观预测。 
   
  引论中已较详细地分析了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并由此得出我国会计准则应具有的特点,这一节仅就如何国际化提出一些设想。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国际会计惯例。目前,尚没有关于国际会计惯例的共同参照物,但它至少应具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通用性,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通用;二是效益性,即不依此惯例行事则少效益或无效益;三是稳定性,即不受政策调整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四是准法律性,即虽不是法律,但受到各国的法律保护,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正是重复性,即具有重复多次的运行作用。 
   
  其次,在充分国家化的基础上,采纳一些国际化的思想和方法。对会计方法及方法背后所体现的会计思想,在考虑我国经济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可能性及意义(三)

环境要求的前提下,吸收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思想,使我国的准则在这些方面与其它各国保持一致,例如,在财务报表的种类、结构、项目等的设计上,尽可能采用国际上被较多国家使用的格式。在借鉴、吸收以英、美为代表的会计思想的同时,也要关注欧洲大陆国家会计的特色,因我国总体经济环境与法、德相似之处,要高于英、美等国。对我国实务中尚未出现,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会出现的经济现象,其准则的制定,在考虑我国经济环境的具体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国际上多数国家所应用的方法,也将有助于我国准则的国际化。在准则的制定机构上,可以借鉴多数国家的经验,扩大我国现有准则制定机构,并吸收包括银行、证券管理机构等部门的代表参与,增强所制定准则的广泛代表性,从而可以从实质上提高准则的权威性。在准则的制定程序上,可以借鉴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充分程序”的做法,提高准则制定过程的公开性,并尽量发动社会力量,加以评价,从而使最终所制定的准则,更好地涵盖各方的利益。 
   
  最后,从更深层次上认识,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不应仅仅局限于借鉴和吸取国际会计准则成功的经验、思想和方法,中国更要能够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1997年,中国加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并正式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成员国,中国第一次作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的观察员,参加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北京会议。展望中国国情的未来发展,中国完全有可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起重要影响。 
   
  来源:网校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可能性及意义三】相关文章:

试论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08-08

试论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 论文08-08

应聘国际培训协调员的英语简历08-15

入世后如何提高我国国际税收协调能力 v08-07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突破和意义08-07

协调函08-24

证券市场与会计准则国际化08-07

加入WTO: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影响08-07

论国际税收协调法律机制之构建——以负责任税收主权为基础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