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商务管理论文>会计论文>以“会计标准国际化”净化中国股市

以“会计标准国际化”净化中国股市

时间:2022-08-07 20:44:27 会计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以“会计标准国际化”净化中国股市

请欣赏:《以“会计标准国际化”净化中国股市》

将“显失公允价格”作为入账基础是重大倒退
以“会计标准国际化”净化中国股市 

目前已到了对现行会计服务市场体系作出重大改进的时候了。
本刊特约记者 宋华/文 

  “会计标准国际化”对中国资本市场影响巨大,本刊学术顾问清议对此有独道见解:
  我认为目前中国会计标准国际化程度不是很高—衡量国际化程度的依据并不完全在于颁布了多少新的会计准则(CAS),而在于在基本会计准则方面是否真正接受了国际会计准则(IAS)的影响。IAS最核心的会计标准是公允价值,但CAS至今尚未确立公允价值的地位。同时,IAS的产生机制是民间的,而CAS至今仍是政府行为的结果;另外,在国际上IAS是不断完善的,假如我们的CAS国际化步伐不够快,就会与IAS及其他国际公认的会计准则差距越来越大。
  
  将显失公允价格作为入账基础是重大倒退
  财政部近期发布的《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虽在利润确认方面向前迈了一步,但也倒退了一步,即将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视为合理的入账基础。公允价值是国际会计准则的立身根本,因此中国会计准则做如此规定,对国际化而言是一个倒退。
  有人说关联方交易只要实际达成交易就应允许入账。这种观点很危险,因为有失公允特别是显失公允的关联方交易是在不公平的前提下达成的,交易虽已发生,但不能说交易是真实的。中国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环境可能是全球最复杂的,如大家都去进行不公允的关联交易,还谈得上业绩的真实性吗?关联方交易是允许的,但必须符合公允价值原则。
  
  中国特色的模拟报表决定了许多上市公司业绩滑坡
  主板市场IPO条件之一是连续3年盈利,这是指真实业绩。但许多招股书提供的往往是最近一年真实、此前两个会计年度是模拟的会计报表。原因是最近一年的业绩是对以往质量不高的资产与负债剥离调整后实现的,而剥离调整前是亏损甚至是资不抵债的,只有经过剥离调整,才能在模拟情况下盈利。
  认为模拟报表同样具真实性的人士强调,国企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办社会”,只要把非经营性资产剥离便可盈利。实际上,造成国企亏损的原因很多,这也是为什么剥离非经营性资产后它们照样发生亏损的原因。更糟的是,许多国企上市前不仅剥离了非经营性资产,竟将经营性资产也剥离掉了。其结果是在包装出一家上市公司的同时,制造出一家亏损更大或负资产的国企,由此编制的会计报表毫无真实可言。接下来,既然上市前的盈利缺乏真实性,上市后发生业绩滑坡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在英国,模拟报表叫statement proforma或proforma financial statement,指假定未来发生某种情况,如募集资金或并购,从而改变企业的经营格局并因此可能导致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因此它通常只在公司并购与募集资金用于并购的增资发行时使用。美国情况类似,上市公司编制模拟报表是为对受并购事件影响的历史会计报表进行调整与合并,帮助投资者对公司并购作出评价。
  我并不反对企业为争取上市进行剥离调整,但不能以模拟报表业绩作为IPO的条件,剥离调整后的存续公司应在实际运行3年并保持盈利的前提下才允许上市。这样一来,上市后的业绩风险才能得到控制。顺着这一思路,今后一、两年内国内IPO市场可能会出现更加清淡的格局,且发行市盈率可能继续下降并且会牵引二级市场股价整体水平继续下降。
  
   中国会计标准国际化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任何改革都会付出代价,问题在于这一代价成本究竟是指什么,到底值不值。在资本市场范围内,可以假设的成本至少有两个,一是因与IAS全面接轨而导致一批国企在今后几年不能按照以往模式上市;二是产生更多的退市甚至最终破产的上市公司。显然,这两个成本都是十分积极的,有助于恢复中国股市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提升市场效率。付出这样的成本不好吗?
  另外,放慢中国会计标准国际化步伐对出口乃至GDP增长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中国是进出口贸易依存度极高的大国,也是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倾销在会计上的含义是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为此,如应诉的出口企业按照国际化会计标准进行成本核算,证明出口成本并未高于出口价,则进口国便无理由作出反倾销制裁的裁定。
  
  审计风险到底有多大
  这里需对两对概念加以界定:“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会计责任”指提供会计报表的公司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应承担的责任,即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由“会计责任”可产生“会计风险”,即会计报表未能恰当反映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的真实情况,以至于使用者作出错误判断的风险;“审计责任”指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所应负的责任,即依据独立审计准则与会计准则出具审计报告并保证其合法性、公允性或真实性、一贯性;由“审计责任”可产生“审计风险”,即主审注册会计师在未能充分揭示被审计单位会计风险的情况下出具不当审计报告,或发表不当审计意见,进而导致会计报表及审计报告使用者作出错误判断的风险。
  审计方法大致有3种,即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对于缺乏内部控制的被审计单位来说,账项基础审计是有效的,但不能保证审计意见的真实性,审计结论可能存在重大隐患。对于内部控制较健全的被审计单位来说,制度基础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首先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防止因制度缺陷导致的风险,但缺点是工作量大,审计效率低。目前国际会计行业倾向于风险基础审计,它更强调注册会计师承担的审计风险,但缺点是对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要求较高。
  目前国内独立审计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审计方法落伍、执业水平有限、审计监管不严,总之,对审计风险估计不足。
  虽然注册会计师所依据的是独立审计准则,但他们必须对会计准则有更深入的理解,特别是在会计准则给会计报表提供者留出一定的“可操作空间”的情况下。比如说,会计准则并没有规定公司究竟按照何种比例计提坏账准备,公司可依照一定程序制订具体的计提比例。不过这并不是说公司的选择是合理,所计提的坏账准备足以反映应收款的可回收状况,或足以覆盖不可回收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需作出判断,如认为不能覆盖所有不可回收的风险,应向被审计公司管理当局提出调整建议,当风险足够重大且管理当局拒绝调整时,应发表适当的非无保留意见。类似的情况还存在于其他涉及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的事项。
  需指出的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不完全受会计准则限制,所谓审计准则高于会计准则。比如说被审计公司以往并购的子公司业绩如果发生持续滑坡甚至亏损,原来在并购构成中产生的商誉或股权投资差额,即实际购买价格大于账面价值的金额,便失去了继续成立的基础,应当重新作出会计估计,并依据估计结论一次性核销已不存在的商誉或股权投资差额。
  说到底,独立审计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减少会计报表

以“会计标准国际化”净化中国股市

风险对使用者可能构成的伤害,所有重大风险都应被揭示,只要它有可能导致会计报表使用者作出错误判断。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相信2001年年报工作的重点在于审计,不论是提供会计报表的上市公司一方,还是使用会计报表的投资者一方,都应当对审计报告给予高度重视。
  
  会计服务市场体系有待完善
  美国安然事件与中国银广夏事件有共同之处:都是由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导致的。如担当审计责任的注册会计师认真履职,及时准确地揭示出会计报表当中存在的风险,投资者、公司内部职工以及债权人不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这两起事件让人意识到,目前已到了对现行会计服务市场体系作出重大改进的时候了。过去人们总是假设制订会计准则的人不会犯错误,但如今看来这是难以避免的;虽然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报表可能存在风险,但又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疏忽大意;证券承销商似乎在努力消除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方面的风险,它们有时也向公众提供独立财务分析报告,但事后发生的结局让公众对其大失所望;监管当局也未能忠于职守,否则为什么不能及时发现风险呢?
  不妨对现行会计服务市场体系作个比喻:上市公司是一只熊,它的业绩总是不尽如人意;券商是一只老狐狸,它的话总是让人怀疑;注册会计师是一群盲人,他们总是对审计风险视而不见;监管机构则聚集着一批晒太阳的老人,他们不等到事情闹得不可开交的地步不会站出来说话。这一体系还缺少了什么呢?答案是少了一只金钱鼠,无论你把财富藏在哪里,它都会找得到。一旦它发现了财富的漏洞,并通过大众传媒公布于天下,财富就会重新分配。大众传媒的作用是巨大的。
  很有必要在现行会计服务市场体系中增加这样一个新角色:他们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进行公开评价,或叫“外部审计评估”—他们不能利用被审计公司的内部控制,不能进行账项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而是完全借助公开的会计信息对注册会计师承担的审计风险进行事后评估。进一步说,他们应对执业的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审计风险的大小进行排名,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只是对上市公司进行排名。对这些人用不着去规定报酬制度,只要他们能够发现足够多和足够重大的审计风险,自然有人愿意为他们支付报酬。他们的存在是真正市场化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独立审计与会计咨询分业经营的出路。
  据悉,美国证监会和会计界正在起草新的会计服务市场规则,建议成立一独立于会计师事务所的私人监管组织。这与我们所说的“外部审计评估”应是一码事,也很有必要列入中国证监会的议事日程。
来源:新财富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