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  >> 正文

《孟子》的“而”

时间:2007-3-28栏目:

《梁惠王上》5章)
(48)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滕文公上》3章)
(49)(请野)九一而助,国中十一使自赋。(同(52))上例中的(47)(48)的主语中心词
省略(国、土地),(49)的“九一”,是九抽一,非九分之一。以上诸例的数词或数词短语虽较复杂,“
而”用在里边只是起强调作用,强调其前边的内容。
3.3 不+动+而+动
这可说是“动+而+动”的变体,但也有特点。以“不”否定第一个动作,但又证明后边的动作行为是前
边动作行为的结果,用“而”来联接,也是强调对其前边动作的否定和后边动作结果:
(50)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故不劳而霸。(《公孙丑下》2章)
(51)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上》21章)“不劳而王”、“不言而喻”这样的结构”似
曾相识”,是因为现代汉语中还保留这种表达方式。《孟子》也屡屡出现如“不税(脱)冕而行”(《告子下
》、“君不得而臣”(《万章上》)、“不远千里而来”(《梁惠王上》)。“而”后的词可以动词或名词活
用为动词。
3.4 动[①]+而+动[②]
本类型较少见,找到三例:
(52)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万章下》1章)
(53)士未可以言而言,……;可以言而不言,……。(《尽心下》31章)显然,第一个动词作了状
语(时间状语)。“其有功于你,可食而食之矣”即“只要有功于你,可供养时就供养他好了。”否则便讲不
通。
4.动+而+动+之
这类结构有几种情况,从意义上看,有:
4.1 表连动的,如:
(54)出而哇之。(《滕文公下》10章)
(55)(今夫水,)搏而跃之,……激而行之,……(《告子上》2章)
(56)子归而求之,(有余师。)(《告子下》2章)
4.2 表性状的,如:
(57)然后从而刑之,(是网民也?)(《梁惠王上》7章)
(58)仰而思元,(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离娄下》20章)
(59)(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改之而不胜。(《公孙丑下》1章)
4.3 省略宾语的,如:
(60)不知而使之,(是不仁也;)(《公孙丑下》9章)
(61)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同(59))以上诸例中的“之”都是代词作宾语,不可
缺。“知”、“委”后省了宾语。
从结构上看,有:
4.4 状+而+动+之
(62)(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梁惠王下》)10章
(63)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万章上》4章)
(64)虽然,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万章上》3章)
(65)hū@④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告子上》10章)
(66)焉得人人而济之?(《离娄下》2章)
以上诸例中作状语的有时间名词、方位名词、时间副词、动词和名词重叠形式,与4.1的区别在于词性
及动词的及物与否。
4.5 动+宾+而+动+之
这一类结构有两点:一是多并列复句,二是“而”表示的多为顺承关系,如:
(67)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告子下》6章)(上:君主,下:百姓)
(68)(孔子)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万章上》8章)(要:拦截,“要”宾语“
之”。)
(69)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擐也。(《尽心下》37章)(“之”即“士”。)
(70)(民)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滕文公上》3章)
(“之”,税额)
4.6 主谓+而+动+之
这类结构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常式,即如“王往而征之”那样,主语发出“往”和“征”的动作;二是变
式,如“越人关弓而射之”那样,“关弓”作“射”的状语(译为“弯着弓”);三是如“师死而遂倍(背)
之”(《滕文公上》4章)那样的主谓宾式,我杜撰为“不协调式”,“倍”的宾语是“师”,真主语(动作
行为的发出者)是许行!下边再举例:
(71)(周公)知而使之,是不仁也。(《公孙丑下》9章)(之:管叔)
(72)我得见秦王说而罢之。(《告子下》4章)
(73)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梁惠王下》7章)
4.7 动+宾+而+动+之
这类结构形式上与4.5相似,但其“之”却只作助词,如:
(74)孟子曰:“情学而详说之。”(《离娄下》15章)
(75)尽心而为之,后必有灾。(《梁惠王上》7章)
(76)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告子下》1章)(“色”:女色。“翅”,同“适
”义。)
5.动+宾+而+动+也
带“也”的句式,“也”在句尾常有帮助判断意义,《孟子》也不例外。但也不尽然,如:“何不使彼为
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尽心上》41章)(孳孳:同孜孜。)便是一般疑问语气。又如:“千岁之日至可
坐而致也。”(《离娄下》26章。“致”,获得。)是一般陈述语气。有了“而”,语气更重。
如果这样分析,则可有4种结构。
5.1 表判断(用“而”加强判断语气)
(77)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公孙丑上》2章)
(78)故二十取一而足也。(《告子下》10章)
(79)犹缘木而求鱼也。(《梁惠王上》7章)
5.2 表陈述(用“而”加强陈述语气)
(80)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万章上》7章)
(81)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同(79))
(82)以兄弟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滕文公下》10章)
5.3 对疑问、反问语气的强调
(83)曰:“奚而不知也?(《万章上》2章)
(84)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滕文公上》5章)
(85)非予觉之而谁也?(《万章上》7章)
5.4 否定语气,用不用“而”很不一样。
(86)求之与友而不可得也。”(《万章下》7章)
(87)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不为也。(《告子上》10章)
(88)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尽心上》39章)
6.动+而+者……也
此类结构与“5.”有相似处,即可表判断,但本组结构多为

复杂单句。细分之有:
6.1 “动+而+动+者……矣(也)”的判断,如:
(89)(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离娄下》33章)
(90)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公孙丑下》4章)
(91)瞽瞍底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离娄上》28章)
(92)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尽心上》19章)(正:端正。)
上述所举诸例中,(89)“者”,句中停顿;(90)则是代词;(91)句式稍异,先有主谓组成主
语再予判断;(92)则将“而……者也”作为判断谓语,跟其前各例不同(“而……者”作为主语)。
还有相同结构的否定判断,如:
(9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3章)
(94)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尽心下》13章)用“者也”作为判断标志,如:
(95)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尽心上》39章)
(96)是不待教而诛者也。(《万章下》4章)
6.2 表陈述的短语,是句中主语,如:
(97)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2]   

下页更精彩:1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相关文章:
★小编推荐:
本文标题:
链接地址: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