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史论文>新闻传媒学论文>新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新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时间:2023-02-23 21:16:46 新闻传媒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新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等教育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其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全国高等教育改革问题是普遍性矛盾,而作为我国新闻学的教学改革则是特殊性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认为除了高等教育普遍的矛盾外,我国的新闻学教育改革应着重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 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2. 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3. 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解决上述三方面问题的目的,有三个原则需要在整个的教育改革中得到充分贯彻,即精练化原则;个性发展原则(或称创造性原则);社会化原则。它是教育科学的规律和现代社会发展的现实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具体结合北京广播学院新闻学的教学实际和未来高等教育的走向,可以初步提出这样的改革模式:“以消息采写的强化训练为核心,以设置第二专业和拓展大学生知识面为动力源,组织和加强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对“强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方针的具体落实,也是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一、强化采写训练
新闻报道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既要求有相当多的知识储备,又要求有高质量的思维操作能力,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媒业也出现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对新闻学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闻报道这一复杂的思维操作过程是记者必备的职业能力,培养这一能力的最佳途径就是大规模新闻报道的强化训练,因为新闻报道是分秒必争,争分夺秒才能抢到头家新闻,迅速是新闻的生命线,快速度要求新闻报道的思维操作过程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我们把高度复杂的思维和条件反射的过程压缩成本能条件反射,也就是形成职业条件反射。所以只有通过消息报道实践的强化训练,才能培养出21世纪的高水平记者。
我们知道,一则好的新闻作品的产生是记者经过创造性脑力劳动的结果,一般要过以下4个程序:首先是要对受众个体的需要要有深入的了解;其次对新闻事件或人物要有全面客观深入的认识;再次是对社会需要,特别是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了然于胸,根据社会需要和受众个体需要选取新闻事实,进行定选题、选角度、划分寸的工作,坚持舆论的正确导向;最后,把新闻作品的构思以客观、准确和明了的方式快速地表达出来,这样一件新闻的作品才算完成。
由此可见,一则好新闻需要记者有高超的能力和辛勤的努力才能完成。新闻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有电视新闻、广播新闻、报纸新闻,还有网络新闻等不同传媒形式的新闻,从新闻本身类型上划分,可分为消息和特写两大类。多种多样的新闻形式都不脱离新闻报道的四个程序,从新闻教学角度来说可选择其中任何一种形式进行教学,当然从教育经济学角度来说,选择费时耗资最小又便于进行集体授课和考评的报纸消息是目前新闻学教学的最佳选择。
作为新闻学核心课的消息报道实践强化训练可作为一门课在一年级开设,但其训练可延续至两个学年,并使之和其他课程教学实践和实习结合起来。开设消息报道实践强化训练课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基础,并以此为基础继续其他课程的学习,有利于解决大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增长的知识总量和个性发展间的矛盾,实施大学中的素质教育。
二、设置第二专业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也将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高等院校也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在若干中央和地方高校相继办起了电视和新闻专业后,各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将大大增加,因此开设第二专业是提高毕业生社会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当今的现代传媒实体中,无论是电视、网络,还是广播、报纸,其分工非常明确,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抑或文化、艺术都无不需要记者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发展的步伐相一致,新闻传播领域里也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毕业生将进入人才市场进行就业,作为新闻学本科的课程设置理所当然地要考虑到当新闻人才趋于饱和之后,应当为毕业生的就业做好第二手的准备,在新闻传播领域之外也将大有作为。
因此在新闻学专业课程中,设置第二专业也是个性发展原则所要求的,是新闻学专业大学生学习的次重点。第二专业的选择应以个性化原则为主,以社会化原则为辅,大学生可根据社会需要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四年大学学习时间,第二专业的学习应在150学时至200学时之间。
第二专业的设立对大学生成才有很大帮助,它除了培养大学生的又一专长外,第二专业的学习也有利于第一专业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对新闻采访方法的丰富以及提问水平的提高等都极有好处。比如,像杨澜这样的著名节目主持人和记者,曾在美国接受过新闻学专业的学习,并获得学位,仍由于专业过窄而限制了她能力的发展。“杨澜工作特别辛苦,刚开始时,访谈中的很多问题不甚到位,特别是有关经济问题的访问比较肤浅。这跟杨澜知识结构有一定关系,他是读传播的,对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不熟悉,访问没有遵守节目对问题的定位。后来节目逐渐按照原来的宗旨运行了,提的问题也比较有深度。”①开设第二专业,一方面有利于新闻工作上的业务竞争,另一方面,当人才供求过剩时,有足够的准备,让学生能够自立于社会。

   
关于新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第二专业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在广博的知识网络中具有一定的深度,让毕业生成为知识渊博的人,并有利于他们触类旁通。
三、加强社会实践
教学改革第四方面的任务就是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社会实践体系,让高校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可靠桥梁,成为高校自我形象塑造的窗口。这是社会化原则的充分体现。
改革开放20年,高校战线成绩斐然,但也有不少需要继续改革的地方,其中社会实践这一部分教学活动,就有待于彻底革新。把过去大学本科的社会实践放任自流和缺乏科学的考核方法的状态转变成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并使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定性量化,考核有据,这也是新闻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由于“文革”对整个高等教育的破坏,使得社会实践活动变成政治活动和整人的工具,使作为高教的重要手段的社会实践课受到极度破坏。改革开放后,高教大发展了,但作为社会实践课仍然替“文革”背着黑锅,并没有获得彻底解释,人们重视专业知识、外语和计算机课,但大学生并没有对社会实践的巨大作用有清楚的了解。 在市场经济普遍发展、大学毕业生求职市场化的今天,社会实践变成了“社会求职”,“三下乡”变成了“旅游观光”,“劳动课”成了摆设,这一切都是高等教育的损失,是由于大家对社会实践课的轻视造成的后果。社会实践课没有和大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造成很多损失,大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
论文关于新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来自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是人们所有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这些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也印证了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的重大价值,现代西方的认识心理学也非常强调实际的练习和训练在学习中的第一作用。很多西方专家认为,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教育因素在于德国的教育制度使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德国的学校制度很健全,学生至少上12年学。如果上了9年普通中学就准备离开学校的话,那么他必须再上三年职业学校,在职业学校学习中,一周大部分时间在企业,1到2天时间上职业学校。”②在我国建国后三个五年计划中曾运用“半天工作、半天学习”、“农忙工作、农闲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大批宝贵的建设人才,所以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更加重视这一高等教育的“法宝”。 新闻专业的本科生也非常有必要加强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实践的训练和教育,并进行量化、指导和考核。对每一位大学生来说,足量足质的社会实践课有如下作用;第一,强化学生的专业学习,提高实际能力;第二,更好地适应社会,了解社会;第三,更好地进行品德修养,更好更快地成长为社会化的人。加强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加深党性和人民性关系的理解,确立对社会健康的情感;第四,学会自立,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因此,如果学校高度重视社会实践课,并对社会实践课进行切实改革,定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有显著的成效。
学校可以在社会实践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系统管理和指导,并建立社会实践成果评估体系;在二年级的第一学期进行开题和设计,并在选择指导教师之后,完成自己的实习课程;大学三年级设实习期三周,并进行自我总结和评分,四年级时正式进行实习,并且像专业课一样,在结束时进行考评。学校可派专门领导负责此事,并在时机成熟时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
社会实践课对学校发展也很重要,它有助于产学研一体化,为高校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可以形成教学实习的基地,大规模地降低教学成本,为高校自身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四、培养创新意识
新闻学教学改革的最后一方面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是人才价值的最重要部分。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而非物或资本。
在改革开放近20年的高等教育发展中,由于受传统的教育制度的影响,高校依然推行应试教育的遗风,加上学生大都经历了高考,对应试教育耳熟能详,而对素质教育既陌生又不习惯,因此,全国高等院校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很难受到应有的重视,无法在教育过程中全面实施。随着高等教育的步步深入,创新教育终于提上了议事日程。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严重损害了亚洲经济发展,也滞缓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也受此影响,陷入了所谓的“内需”和“拉动”不足的困境中,其本质是由于世界经济进入知识经济的阶段,有许多新的特点,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要有不断创新的能力,而企业的创新能力来自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这一点正是亚洲各国大学所缺乏的,也是中国大学所缺少的。因此,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在构建中国21世纪的知识经济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高等教育中,振兴中国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教育。
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教育是未来知识经济的核心,也是未来高校间竞争的有力武器,不可小视,例如在电台和电视台产业化的呼声中,北京广播学院就增加了来自于其他高校的挑战,如何解决“上手快,后劲不足”的缺陷,大力推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教育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虽然它具有投资大,见效慢的缺点,但它的长期效果巨大,对社会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关于新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称创造性思维,在认知方面,它由流畅力、变通力、独创力、敏觉力和精进力的这五力所组成;在情意方面,由冒险心、挑战心、好奇心和想像心这四心所构成,其核心就是个性化原则。创造是一种过程,一般分为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和技能相比,比如说计算机操作技能,它不是即学即用的本领,但创造价值远远大于后者。
实施创造性思维教学,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提供有利于创造的环境,帮助学生发挥创造潜能,激发创造动机,培养创造行为,珍视创造结果。提倡学生有目标、有选择地学习,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和结果,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适应新情况,并能自主调控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例如,针对广播电视面临网络化、产业化的挑战,从广播电视人才的长远发展考虑,北京广播学院可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教育。
在所有任课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中,展开“创造学”的分期轮训,让创造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融入到教学第一线的课堂上。第二,建立能够让学生不断尝试自己想法的合理机制,让学生创造性想法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让大学生们作为教学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和社会实践中来。比如,学生组织的家教服务中心、网络协会、社区服务协会和三下乡活动等,学校都应积极支持,鼓励他们勇于开拓,加强指导,并使他们的创新活动有持续的社会效益。第三,可以开展多样的科技大赛,选拔选手参加全国的科技大赛。
注释:
① 《凤凰卫视的四大名旦》《甘肃青年报》1999年3月16日
② 《德国――中国:地理教科书视野的扩展》中国地图出版社,第44页。
(作者单位:北京广播学院)
[责任编辑:李立]


   
关于新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新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相关文章:

对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08-17

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08-23

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思考08-20

关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改革的思考08-18

关于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08-05

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08-17

中职《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08-12

地理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几点思考08-17

对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