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史论文>新闻传媒学论文>互动:面对面的支点:电视人物访谈双向交流的把握

互动:面对面的支点:电视人物访谈双向交流的把握

时间:2023-02-23 21:16:05 新闻传媒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互动:面对面的支点:关于电视人物访谈双向交流的把握

 
关于谈话节目访谈的操作技巧已林林总总,但支撑“双向交流”的核心要领究竟是什么,仁者见仁、莫衷一是。笔者就数年人物访谈的粗浅体会谈谈个人看法。
一、互动是交谈的本质特征,是人物访谈的操作“支点”。
互动是面对面双向交流的核心要素。传播学家施拉姆说,人际传播是“对话式”人际交流,是“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由于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聚在一起”。两个人日常聊天能聊得起来,就是因为有一些“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使他们自然能交流起来。因此,交谈的本质就是互动——思想、情感的交流,观点、情绪的碰撞。其表现形式就是双方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互动。
具体到人物访谈,其实就是对方能否愿意谈、真实地谈;采访者自己能否“沉入”其中,随时有回应并把握谈话走向。这种回应有时不光是语言,而且是你在听他(她)讲话时凝神倾听、思索的神态,或问话时询问、体恤的表情,使对方愿意谈下去。这里我认为重要的不是一味地宽和认同,而是在尊重的前提下,采访者自己也应有适当的情绪流露。
笔者曾采访一潜逃五年、主动自首的杀人犯。此人杀人前就有偷抢行为,但以前曾是守法的劳动者。
记者:(带着赞许)听说你以前还拉过三轮车,也靠自己的劳动吃饭?

薛:(自豪地)是的。我当时中午可以不吃饭,拉一整天都没问题。
记者:(可惜地)这么棒的身体为什么不拉下去呢?你肯定会比别人拉得多、赚得多。
薛:(黯然地)唉,当时听人家说……我家在农村,总觉得靠什么种田哪、拉车啊,不会过好日子。听人讲,到外面“找”钱好找一点。
他说的“找钱”我事先有了解,就是一伙能打驾的人在一起,偷抢钱物。他第一次是在预先不知的情况下参与抢劫的,当时分得80元。
记者:(平静地)你当时没想到这是不义之财吗?
薛:当时也想到。
记者:(有点惊异)当时你还能想到这是不义之财吗?
薛:(不好意思地)是这样的。但是……钱来得这么容易,(80元)当时我要拉四、五天呢。就想,不要紧,不要紧,从人家“拿”一点钱来花花。那时的想法跟现在两样。
记者不想顺着他的话走。
记者:(疑惑地)难道就是因为你家太穷……
薛:说实话,我家在村里没什么背景,爸爸妈妈很老实,一辈子都是种田……
记者:(不解地)可当时穷的人很多,别人没去偷去抢,象你父母。为什么你会去偷去抢呢?
薛:(下决心似地)我跟你说良心话吧!当时就是想,哎呀,偷呀抢啊,才可以发财,才容易发财。
记者:现在如果让你回到那时,你会怎么做?咱实话实说。
薛:回过头来,我肯定随便做点小生意,慢慢做大一点。真的!平平淡淡过一生好一点,人不一定有钱才开心。
这段对话,我始终把他看作一个平等探讨问题的对象,但也不因为需要平等就故作宽和,我也要表达我的疑惑和心理接受的过程或程度。这样在双方的“互动”中,便完成了一段扭曲心灵的自我揭示。
二、如何实现人物访谈的有效互动。
1. “拆除”屏障是实现有效互动的前提。
关于电视谈话的情境制约,即如何让访谈对象“忘掉摄像机”,因人而异,各有招数。我的体会是尽可能排除有效传播(交流)的干扰,使对方尽快进入正常谈话状态。
如我采访87岁高龄仍为老区扶贫奔忙的熊兆仁将军时,老人开始不同意采访,后经劝服同意后,又非常认真。 我在他面前刚坐好,他就缓缓拿出一叠稿纸,说是党的培养、人民的哺育如何如何。我一边赶紧跟摄像使眼色,按预先约定悄悄开机,一边坚决、不容商量地让老人拿掉稿子(至今还为当时的“不够尊重”感到歉意)。在他还未回过神来的时候,
我把问题一个一个扔过去。仓促之中,老将军只顾回答问题,忘了摄像机和“规整”讲话,谈得非常生动、感人。如谈到一些地方领导对他去讨扶贫款“阳奉阴违”时,连“他妈的”都出来了。问他枪林弹雨都过来了,为什么还为这事生气。老人象孩子似地气愤地说:他官僚主义嘛!我最讨厌官僚主义了!问既然这么生气,为何又不在家好生休养。老人说:心不安哪!过去战争时代,我们没吃的,(老区)老百姓给吃的,宁可他们自己挨饿,还牺牲他们救我们。现在我们有饭吃、有车坐,(老区)老百姓还那么穷,心不安哪!还说,只要能跑一天,就要为老区扶贫做事,否则对不起(老区)老百姓,对不起牺牲的战友。
我不知老人稿子里都写了些什么,但可以肯定,他所谈的,要比稿子生动得多,感人得多。这得益于老将军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正常谈话状态,完全展现出他耿直、真诚的自然本色。
采访中常遇到的另一类屏障是“不愿谈”。这样即使对方勉强接受采访,也难有好效果。只有拆除了“不愿谈”的互动屏障,后面的访谈才会顺利。
2. 保留未知状态,利用即兴发挥,实现有效互动。
有经验的记者都知道,被采访者第一遍的回答往往效果最好,也最真实。因为边想边说,伴随自然的情绪、神态、语气甚至手势。越是重复,伴随的东西就越少甚至消失。而传播学研究表明,非语言符号传达的效果往往比有声语言更重要。因此,电视人物访谈,采访者要尽量少接触“当事人”,特别是要问的问题不要提及或不要触及太深,以保证谈话的即兴性。而前期的了解、沟通则由他人完成。但事先的了解必须要有,而且愈详细愈好。那么如何“保鲜”以保证现场谈话的即兴性呢?我个人的做法是,多从外围突破,多采访人物周围不同的人,跟人物本身尽可能不触及或少触及所提的问题,有时不得不在现场“二次提问”,也要变换角度,让对方有“新鲜感”,这样即兴的东西就会出来。

   
互动:面对面的支点:关于电视人物访谈双向交流的把握  
比如有一年采访一位获省及全国各类荣誉称号名叫张群的青年标兵,访前了解到,她原是一位刚走出校门的普通护士,八年前由于把一个家境贫寒的三岁白血病患儿抱回家,无偿抚养治病而被新闻界发掘,陆续获得许多荣誉,也陆续遭遇许多非议和同事的“不理解”,在单位的日子“很不好过”。这些都是从外围了解到的。在与她本人的前期接触中,我对此只点到为止。于是正式采访时就有了我即兴的提问,也有了张群即兴的回答及相随的情绪和神态。如:
张群:得到这些荣誉,我是觉得挺累的(苦笑),真的挺累的。(轻轻摇头,叹气,沉默片刻)
记者:(轻轻地,体恤地)没想到会引起那么多不理解,是吧?
张群:是的。当时我才19岁,只是喜欢这个小孩子,大大的眼睛好可爱。(情绪很好,描述小孩可爱的样子)看他可怜,就把他领回家了。 根本没想到,媒体报道一下,我就觉得跟正常人不一样了。有这种感觉。
记者:怎么不一样?为什么给你这种感觉呢?
张群:(沉思回忆)总觉得大家的议论呀,各方面呀……因为当时评了很多先进,大家要求变了;而我自己,只想做个平平常常,有点缺点的那种(人),挺好。
这时张群不愿谈在单位受“冷遇”的事,不愿得罪人。但不提这个就无法展示她作为一个先进典型的苦恼。于是记者甩出一个事先“保鲜”的问题。
记者:1996年中央台来采访你,结果你的同事一个都找不到。 然后他们说你人缘不太好,是吗?
张群:(怔了怔,随后笑了笑)有这样讲法。
记者:那当时听他们这样说,你是怎么看的?
张群:我当时(停片刻),可能对我这件事有理解的,有不理解的,也可能有的同事怕镜头,所以……那我想……如果没有……,很可惜,很遗憾。(情绪无奈)。
症结问题触及到了,后面的即兴访谈便顺着记者把握的方向自然而然进行了下去。访谈结束后,张群说,接受过那么多采访,这次最痛快,说了很多心里的话。 她希望同事看了后,能对她多一分理解,也希望人们对先进典型要求别太高。
3. 注意观察、倾听,及时“跟进”,捕捉细节,形成有效互动。
我个人体会,访谈时注意观察对方神态、动作变化,注意“听进”对方每一句话特别重要,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现新的“点”,闪现新的灵感,并在脑中迅速拟出提问,给予回应。我认为前期采访只能是一个大体的轮廓,现场的随机把握、迅速“跟进”才是关键。
如我采访一位曾两次自杀的年轻女吸毒者,吸毒前曾赚有几十万,一心一意想当女强人。但吸毒使她一无所有:丈夫坐牢,孩子数年不能相见。 采访时她很配合,谈了很多内心感受和追悔的话。但也许流过太多泪,有过太多次悔恨,所以她谈时很平静,平静得象在说别的故事。这样虽然真实但略显平淡,给人的视觉冲击不够。我一面不断变换问题角度激发她的内在情绪,一面注意观察,寻找突破。当时是夏天穿短袖,我发现她右手一直有意无意压着左手臂下方,再注意观察,好象刻着“幸福”两个字。这段“互动”是这样形成的:
记者:我看你胳膊上好象刻着字,能看看吗?
吴:(不好意思地伸出胳膊)。
记者:(微笑)呵,是“等待幸福”。
吴:是,是“等待幸福”。
记者:这是什么时候刻的?
吴:是很小的时候刻的。因为我是少数民族,纹身在我们那儿很正常的。
记者:那回想起来,什么时候是你最幸福的时候?
吴:(不加思索地)我的童年。童年最幸福(放慢语速,回忆)那时候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他们都很疼爱我,我带着弟弟妹妹……(沉默片刻)当时家里不富裕,但一家人团团圆圆的……(突然又停留,极力想忍住眼泪)我觉得那个时候是最幸福的时候。真的。(很伤感的样子)
记者:现在看样子,这个“等待幸福”你感觉……?
吴:(难过地)这幸福我想恐怕等不到了,找不到了。如果不吸毒,我想我会很幸福的(神往的表情)。就因为吸毒,家现在……怎么说呢,当初结婚置办的家,怎么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现在家也不存在了,虽然有了孩子,等于没有。由于自己吸毒,造成的影响很坏,弄得父母都没脸见人,抬不起头。你说我现在还有什么?啥也没有了……
最后这段话,她说得非常专注、动情,此前她也说过如何追悔莫及的话,但效果远不如这一段给人的感慨多。因此注意观察倾听,不仅能捕捉到细节,更是有效互动的“法宝”。当然,此时作为采访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另外的话题。
总之,互动是双向交流的支点,是正常状态谈话的本质要求。电视人物访谈的互动,需要拆除两个陌生人中间的心理“屏障”。良好的互动建立在谈话的未知状态和即兴性的基础上,而访谈时注意倾听、观察并及时“跟进”,则是实现有效互动的根本。
(作者单位:福建电视台新闻中心 邮编:350001)
[责任编辑 李立]


   
互动:面对面的支点:关于电视人物访谈双向交流的把握

【互动:面对面的支点:电视人物访谈双向交流的把握】相关文章:

人物访谈个人总结01-20

电视“互动”观念初探08-11

书中人物访谈记作文08-16

人物访谈心得体会优秀02-06

生涯人物访谈心得体会01-08

拟社会互动:重新审视电视与受众的关系08-11

人物访谈节目制作合同范本08-02

生命的支点作文08-18

支点优秀作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