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  >> 正文

新闻摄影的审美三态:兼评著名摄影作品《胜利之吻》

时间:2007-7-29栏目:

者带入主体人物的环境中,使人们与作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引导读者进入自由想象的天地。从图像符号角度看,作品是有指涉意义的,能指是意符(Significant),所指是意涵(Signified)。这里的“能指”由大兵、护士与当时情景构成,属反差率大的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能指”所对应的参照物是与二战停火有关的事物。“能指”所指涉的观念或情感便是“所指”,直接指向人类共有的和平友好情感与光明进步理念。该作品的象征意态正是通过“能指”、“所指”以及“有关事物”之间的关系组成的,达到了集联想意义、情感意义于一体,融信息传播、自由创造于一炉的境界。皮尔斯认为,象征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最高程度的符号性、创造能力、信息能力,最高的实用价值。因为它需要借助于一个设置符号的主体,借助一个解释者,所以它具有最高程度的自由创造。本泽也说,“人是通过‘图像性适应’、‘指示性接近’和‘象征性选择’而确定他的环境的”。所言不虚,二战虽时过境迁,但凡欣赏这幅佳作的人,都会联想到同类的事件而不知不觉进入一个象征的世界。它拨动了人们对于图像意义与传播方式的种种思考:从业者怎样进入审美状态?新闻摄影的美学尺度在那里?图片传播的审美效果有哪些规定性?怎样有限时空跨越到无限永恒?虽然我们一时不能明确地给出结论,但是有意识地追求新闻摄影的审美“三态”,攀登三个高度,探索自成高格的“真、美、妙”境界,对于挖掘新闻摄影的创造力却是极有意义的。

   
新闻摄影的审美三态:兼评著名摄影作品《胜利之吻》  
笔者相信:“三态合一”之时正是天、地、人的圆融之象!
注释:
①2001年第2期(瞬间的力量)(同名(胜利之吻)),1945年8月14日,日本战败的消息刚刚传到纽约,人们奔走相告,欢腾雀跃。伊森斯塔特当时在时代广场上猎奇,他发现了一个动人的情景:一群刚刚从战舰上登陆的海军士兵列队走过,其中的一名水兵突然冲出队伍,兴奋地抱住一名过路的女士接吻,然后大叫:“THE WAR IS OVER!”照片以“战胜日本一一时代广场的庆贺日”为题发表在(生活)画报上。
②《环球时报》1997年10月12日第13版“他原先一直瞒着妻子,即使妻子隐约知道照片中的男子就是自己的丈夫。不久前,吉姆的妻子离开了人世,这才使得饱受瞒骗折磨的他有机会向神父讲述自己的所作所为”。
③艾森施泰特与伊森斯塔特指同一位摄影记者Alfred Eisentaedt,1898年生于德国,享年96岁,有约70年的摄影生涯,拍有珍贵历史镜头与时代名人。
④谊作拍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是法西斯国家在帝国主义制度处于全面危机情况下,争夺世界霸权,实行侵略扩张所挑起的一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1939—1945年以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经过多次局部战争,逐步演变为全面战争。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极大灾难,最终是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了和平与胜利,进步与希望。
⑤许林{胜利之吻有假),人民摄影报,1997.12.10,第二版。
⑥林路(创作思维与拍摄技巧),第97页。
⑦王国维(人间词话)。
⑧林路(创作思维与拍摄技巧)。
⑨宋汉炎(新闻美学漫谈)。
⑩爱森斯坦(电影美学)。
⑾朱光潜文集,第446页。
⑿(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二卷),(科学丈化人与审荚意识)(徐利治),第215页。
⒀(开国大典)陈正青撮,(身残与心残的撞击)钱捍撮。
⒁孟子语。
⒂马克斯·本泽,伊丽莎白·瓦尔特(广义符号学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

   
新闻摄影的审美三态:兼评著名摄影作品《胜利之吻》

     [4] 

下页更精彩:1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相关文章:
★小编推荐:
本文标题:
链接地址: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