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史论文>新闻传媒学论文>真实与虚构的界限:“真人秀”兴起的背景

真实与虚构的界限:“真人秀”兴起的背景

时间:2023-02-23 21:19:47 新闻传媒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真实与虚构的界限:“真人秀”兴起的背景

 (一) 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
“真实电视”的雏形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形成,而最早严格意义上的“真实电视”也可以追溯到70年代,一个以前并无太大影响甚至有过血本无归的先例的电视节目形态,为什么直到世纪之交的今天,突然风行一时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浪潮?我们如何看待这种电视文化现象?
“真实电视”节目在西方世界的发展以及它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掀起的浪潮,与晚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文化状态是一致的。那就是消费文化的滥觞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为“真实电视”的风行提供了土壤。而“真实电视”在我国的尝试和初步发展,这与我国社会和文化转型密切相联。
消费文化是一种快感文化。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游戏类节目和竞技类节目是如此火爆。在这样的文化状态下,大众文化生产会吸纳一切有消费潜能和娱乐价值的资源。包括我们的生存、我们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感情。电视是当今最重要的大众媒介,它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大众文化文本。在《老大哥》以及《阁楼故事》中,人们消费的是同居一室的男女情感与关系;在《生存者》中,人们消费的是残酷竞争中的钩心斗角和原始异域的风光;在《重走长征路》中,经典的红色资源既是一种革命教育的资源也成为一种消费资源。

消费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所以在大众文化生产的背后,不仅仅有政治性的力量,而且有着越来越强大的经济力量,商业和资本在支配着大众文化的生产。电视作为最大的大众媒体,商业和资本逻辑业成为其背后也来越重要的“看不见的手”,只是因为体制和管理政策的不同,资本逻辑的力度有不同程度的区别而已。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商业电视台,以追求收视率为首要宗旨。而收视率又是商业逻辑的必然结果。哈贝马斯曾经论述过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共领域”如何在商业化的力量之下成为文化消费的领域,“曾经作为理性-批判论争私人场所的公共领域,逐渐蜕变为一个文化消费的领域,即当控制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力的市场法则渗入公共领域时,理性-批判论争也就逐渐被消费所取代。而大众媒体由于商业化必然走向非政治化、个人化和煽情,并以此作为促销手?”。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对西方国家的电视发展态势作了这样的论述,到了90 年代,电视越来越明显地受到商业逻辑的侵蚀,而商业逻辑对电视的作用是通过收视率来实现的。有高的收视率就必然带来丰厚广告利润和商业资助。而追求高收视率则必然导致电视从注重文化品位向媚俗倾向的转变。
的确,50年代,电视关心的是文化品位,追求有文化意义的产品,并培养公众的文化趣味,可到了90年代,电视极尽之能事来迎合公众,从脱口秀到生活纪实片再到各种赤裸裸的节目,往往走向满足人们的巴悼?薄焙汀氨┞恶薄薄5缡哟游幕?徒煌?拇?ナ侄卧诤芏嗍焙蚵俾湮?恢值湫偷纳桃挡僮餍形?O?盐幕?谖鞣降睦孽?约八?晕鞣降缡拥挠跋欤?馐土宋?裁础罢媸档缡印被嵩?0年代以后涌现狂潮。
我国当前“真实电视”节目的尝试以及在此前的游戏竞技类节目的风行是在我国社会和文化的转型的背景之下才成为一种事实的。
“真人秀”和游戏类竞技类节目在我国90年代大众文化兴起之前是很难想象,也没有发展空间和市场。我国过去基本上是政治文化,电视节目充满了主流政治话语,电视节目生产基本上由政治力量来主导。后来80年代精英文化的力量和声音在社会上日盛,高雅文化一时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歌剧、芭蕾舞能让人们趋之若骛,康德、海德格尔和萨特的作品能成为畅销书,中国的知识精英充满了启蒙的理想和热情,民众也在一种理想的感召下充满了实践的激情。从80年代末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消费市场和消费社会也在中国悄然出现,整个社会越来越被这一消费现实所深刻影响。主流政治文化的绝对强势地位下落,精英文化也开始边缘化,与此相对的是大众文化的迅速崛起和蔓延,消费主义观念开始渗透到文化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同时人们的政治热情与宏大理想开始被一种轻松、娱乐的文化体验和诉求所淹没。人们开始听王菲、崔健、罗大佑,看《 大话西游》、日剧和韩剧。五彩缤纷但却昙花一现的文化“快餐”几乎垄断了中国的文化市场,流行音乐、卡拉0K替代了古典音乐,迪斯科替代了芭蕾舞,通俗文学替代了严肃文学,亚文学替代了纯文学,千篇一律的肥皂剧替代了风格化的艺术电影。一种以宣泄和释放为目的的消费文化浦天盖地的席卷而来。人们在消费着这些文化商品的同时举行着一场盛大的狂欢。
在整个社会文化的转型之下,我们的电视也在经历着相呼应的转型,从一种简单的宣传与教化,转向一种娱乐和游戏。有学者将国内电视台的身份的转型,归纳为“从党的宣传工具向党营商业性的资讯娱乐业转变”,或者说从“党和政府的宣传部门向国营的准信息产业过渡”,无论是何种概念和叙述,这里有一个新的气象就是,从主流意识形态运作向商业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接近和移植。电视文化的转向离不开电视身份的转变,正是在这种时代语境之下,“快乐”和“游戏”成为电视节目流行的标识。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之下,文化消费成为一种越来越直接的需求。电视给民众提供了最便宜、最经济、最实惠的消费方式,娱乐性、游戏性和博采性节目越来越多,而且娱乐的空间越来越大,资源越来越丰富,从传统的演艺界娱乐圈发展到的老百姓身边的故事,从虚拟的情节发展到对真实生活的记录,这样的背景和趋势之下,"真实电视"节目的出现是一种必然。

   
真实与虚构的界限:“真人秀”兴起的背景  
(二)电视的市场化与娱乐化背景
西方国家的商业电视的发展又来已久,在商业和资本逻辑的强大支配下,西方的主流文化本来就是一种商业性的娱乐文化,电视为大众文化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文本,“真实电视”首先在西方诞生和发展是非常自然的。以美国为例,美国广播电视以私有私营的商业电视为主,占全部电视台的80%以上。它们以追求利润为宗旨,全面实行商业化经营。在美国,私人经营的商业电视尽管这两年媒介合并浪潮节节高,但是母公司在并,子公司依然如故,最有影响的电视还是全国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广播公司(ABC)、福克斯广播公司(FOX)以及有线电视新闻网公司(CNN)等五家。其中前四家除了在各大城市拥有直属电视台而外,还在全国各地拥有几百家附属台,这些附属台同公司订有业务合同,转播公司提供的基本节目和广告、并从公司获得广告分成,自己还有一些自办节目和广告。众多的电视台和电视频道,为了争夺观众、提高收视率,各显其能,竞争激烈。美国电视节目虽然在传统上可以划分为新闻节目、娱乐节目和广告节目,但是在后现代主义阶段,娱乐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它完全可以跨越传统的划分,作为一种极有市场价值的元素渗透到大量的电视节目中。比如新闻节目,出现“新新闻主义”,说新闻,软性新闻、甚至还出现公开申明是虚拟的新闻,而且也有采访。这些倾向都是满足娱乐的需要。
论文真实与虚构的界限:“真人秀”兴起的背景来自

娱乐节目一直是西方商业电视提高收视率的重头戏。如何适应或是迎合观众的兴味制作娱乐节目是商业电视永恒的课题。用惊险、刺激的场景吸引人,这是一种传统手法,是娱乐节目中必不可少的调料。不过,上述手法用惯了,观众的兴味也就到此为止了。于是,真要吸引观众还得有新的创意和新的元素。在网络数字文化兴起的今天,“真实电视”无疑把“真实”、“虚拟”和互动作为最重要最时髦的吸引力元素调和进电视节目的生产之中。近年来美国风行的“真实电视”也正说明了这点。这种“真实电视”不象传统的电视剧那样让演员按照剧本演戏,而是策划一种荒诞奇特的环境,让现实的人在这种荒诞奇特的环境里生活,甚至经受种种磨难,以此来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生存者》可以说就是这种“真实电视”的典型。
“真实电视”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电视的改革的产物,而电视的商业性和市场性又推动了电视的娱乐化倾向。电拥氖谐⌒栽谥泄?母母锝?械?0年代以后才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在此之前,电视基本还处于参照报刊、电台的模式进行的改造。电视的商业化趋势使得电视的娱乐节目获得了合法性的发展空间,原来受到鄙视和压制的娱乐性元素可以进入电视节目和其他大众文本中,不仅如此,新的越来越多的娱乐资源也在收视实拇碳は卤豢?⒑蜕??隼础U庖卜从沉宋颐怯槔止鄣愕谋浠?5缡泳缰械男槟獾那榻诘?吹墓适履美从槔郑?锹计?械募褪岛驼媸狄部梢阅美从槔郑幻餍强梢阅美从槔郑?胀ㄈ艘部梢阅美从槔郑怀扇丝梢阅美从槔郑?『⒆右部梢阅美从槔帧T谡庵至榛畹挠槔止勰詈捅憷?氖犹?侄蔚闹С种?拢?罢媸档缡印庇υ硕??!罢媸档缡印痹谟槔稚峡梢运底酆狭艘郧暗闹种纸谀啃翁?脑?睾筒呗裕?谖鞣健罢媸档缡印庇直怀莆?凹锹挤试砭纭保?鸭锹计?械恼媸导锹己头试砭缰械男鹗录记山岷掀鹄矗??氖亲非蟾?苛业目旄泻陀槔中Ч??
在当前,我国的电视台具有一种双重身份,电视既要服从市场逻辑,又要服从主流意识形态,一方面注重商业利益、收视率、广告,另一方面要维护国家的象征系统。市场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在市场因素从无到有、力量逐步壮大的同时,意识形态传播效果不能仅仅以强化和弱化来概括。事实上,它们的共同作用使得电视的观念和运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二者可以通过策略化运作达成一种“共谋”。比如我国的“真实电视”节目,广东电视台的《生存大挑战-重走长征路》,可以说商业力量和意识形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双方作了调整,革命和历史这些传统的意识形态化的资源,在这里同时又是商业和娱乐资源,意识形态在自己的底线之内为商业娱乐文化提供发展空间,或者说商业力量在意识形态许可的限度内为自己谋求最大的空间。这些力量关系以及它们造就的一些策略在我国的其他的“真实电视”节目也可以看出来,“真实电视”节目毕竟有着明显和浓厚的商业色彩与动机,而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自然不会忽视和放松这一新的有着巨大影响和前景的电视节目空间,最后达成一种和解和平衡,在这种平衡之下也形成了一种基本的策略:爱国(民族或集体)主义精神+男女情感(或复杂人际关系)的模式,这种基本策略模式在电视剧特别是黄金时间的电视剧中清晰可辨,在“真实电视”节目中也是如此。在《重走长征路》中有爱国主义,在《走进香格里拉》重运用了集体主义,意识形态力量使得我国的“真实电视”规避了很可能由于商业利益和资本逻辑而导致的对残酷竞争、金钱和性的诉求。
(三)电视节目的故事化、日常化和游戏化背景

   
真实与虚构的界限:“真人秀”兴起的背景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电视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故事叙述者,它满足着我们对故事的永不厌倦的渴望。“真实电视”又被称为“记录肥皂剧”,正是凸现了“真实电视”的故事化、情节化特征。肥皂剧虽然在西方一直遭受着官方和文化精英们的某种歧视,但是它的收视率和实际影响又是不容忽视的。正是由于肥皂剧有着巨大收视率的潜能,它才从下午档进入了黄金档,被称为“黄金时间肥皂剧”,以期改变肥皂剧的恶名,提升肥皂剧在观众心中的品质和形象。肥皂剧在西方有着大量的狂热者,以至于出版界出版了大量的剧迷杂志,刊载剧情梗概和花絮新闻,举办竞答游戏等等。肥皂剧最大的魅力在哪里?它提供给观众什么样的快感?有什么样的策略?肥皂剧最大的魅力在它的叙事上,它的策略、技巧和吸引力都和叙事息息相关。目前影响很大,收视率很好的大型真人秀节目,比如《生存者》《老大哥》《阁楼故事》,在叙事策略和模式上与肥皂剧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如果?"真人秀"中那些真实人物的真实反应当成演员的表演的话,那几乎就是一出肥皂剧。一旦竞争者被挑选出,无论他们被置于没有人烟的蛮荒之地还是共处于特殊建造的房子之内,竞争者构成了一个封闭的社群,他们被割断了与外界的日常的联系,然后故事围绕着他们的关系、矛盾与情感展开。如《生存者》中的勾心斗角,拉帮结派,《阁楼故事》中的男女情感,《诱惑岛》中的旧爱与新欢,这些可以说都是我们已经很熟悉的肥皂剧的叙事手段。肥皂剧的规则动力是,对私人情感极其体验进行曝光。这是肥皂剧具有吸引力一直长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唯一不同的是,真人秀节目中的社群是虚拟情境之下的真实群体,肥皂剧中设立的是完全虚构的社群,而事实上,真人秀节目中也有大量的导演和调度的成分。

隐私和侵犯隐私一向是肥皂剧叙事的关键所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些成功运做的大型真人秀节目无疑极大地吸收和运用了这一点,并把它发挥到一种更刺激的程度。通过一系列的运做和媒介技术把虚构的隐私变成真实的隐私。对封闭式社群的人物关系极其隐私的展现成“真人秀”节目,从肥皂剧中吸取灵感并加以创新的一个叙事主题。“真实电视”还通过刻意的规则在竞争者中造成对立和冲突,这样才有故事和情节,真实电视还在通过排除式结构、延宕策略这些肥皂剧常用的技巧使得节目富于故事性,有悬念、有情节、有波折。
事实上“真实电视”节目的肥皂剧化与当前整个电视的故事化倾向是一致的。甚至一向讲究客观公正的新闻节目都变得故事化了,新闻报道重视新闻事件的故事性,突出事件的冲突和矛盾,有时候甚至选择一些信息而避免另一些信息,从而形成或者凸现矛盾。“新新闻主义”这一概念及其流行也是故事化的一种表现和产物。即使似乎与故事没什么关系政治演讲也能在电视上被包装成故事以求更高的收视率,电视的故事化倾向使得节目制作者抓住一切有故事潜质的资源。比如美国的上一次的总统大选的确比任何一次都有戏剧性,总是悬而未决,一个接一个地内幕和事件被电视媒体抛出,而且在候选人演讲过程中,电视通过特定的视听手段把候选人的微妙的或者戏剧化的动作、表情、言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被称为“星条旗下的肥皂剧”,足以见故事化倾向在电视节目中的泛滥。
我国的电视节目也越来越重视故事性和叙事策略。比如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调查》节目,它在追求自己的个性风格时给自己界定了“三性”:新闻性、故事性和调查性。那些成为《新闻调查》经典的作品如《宏志班》、《戒毒者自白》、《第二次生命》和《大官村里选村官》,从这些名字里我们就能感受出强烈的故事性,这也是它们为什么好看得一个重要原因。
故事在我国的电视观众中有着巨大而特殊的需求。有人说中国的电视观众是靠电视剧培养起来的。我国在电视节目在时段安排上一直就是把最具有故事性的电视剧放在黄金档,这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而且在央视的节目收视排行中,最高的几乎全是电视剧,中国观众对故事的消费热情是惊人的。正由于有着故事的消费需求,又在电视已经越来越灵活掌握叙事技巧的年代,电视的故事化成为节目生产的一种泛文化背景?"真实电视"的应运而生和收到欢迎实在是一种必然。
“真实电视”以普通人作为主角,平凡人也可以成为英雄,这与我们电视的平民化和日常化潮流是一致的。而这种浪潮又与整个文化态势密不可分。大众文化的兴起彰显了普通民众和消费者的地位,日常生活和平民利益受到关注,90年代以来,我国电视界有句流行的话——“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它反映了当下的一种电视观念。电视从一种宣传工具向资讯娱乐工具转化,它也从一种高高在上的宣传教化的视角变为一种平视的视角。日常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征候。在这个年代,英雄逐渐退场,失去了原有的巨大感召力,反倒是小人物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喜爱和认可。现在即使是讲述英雄人们,也不再像以前把他们塑造成高于普通人的仿佛由特殊材料制成的超人,而是把他们作为普通人来讲述,甚至比普通人承担了更多的痛苦,以此来唤起观众对英雄人物的同情和认可,作为普通人的英雄有着更大的感召力。英雄被构的年代是对崇高感、悲剧感、使命感、责任感的放弃和疏离的年代,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世俗梦想、儿童乐园和文化游戏的日常化的年代。比如“说新闻”风格的出现和流行。《生活空间》迅速在观众中获得认可很大程度上源于它的平民化视角和日常生活化叙事策略,而它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也正是这一点。《生活空间》选择了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第一次鲜明地说“为后人留下一部由小人物构成的历史”,这一定位使得节目在观众中具有很强的亲和力。“真实电视”的对观众的一个很大的吸引力就是在普通人中挑选竞争者,而不是影视明星,这样观众与节目中的主人公的心理距离缩小,而且更容易在竞争者中挑选出自己代表者,然后会更加关注他的命运,所以节目制作者在挑选竞争者的时候,往往注意竞争者的广泛代表性,比如会注意性别、年龄、职业、性格等等,便于让更多的观众在竞争者中找到自己的认同者,由于“真人秀”一般有着淘汰机制,如果自己的代理者在某一轮被淘汰,观众还会继续在在剩余人群中确定自己的新的代表人。这种观看心理和动机无疑大大强化了观众的观看快感和参与意识。“真人秀”节目还把淘汰的决定权给予观众,使节目有参与和互动性,这也正是在当前这个电视日常化的年代的一种吸引观众的方式。

   
真实与虚构的界限:“真人秀”兴起的背景  
“真实电视”也是电视游戏化的产物。当前文化的娱乐性和电视的娱乐性更多地体现在在游戏上。游戏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娱乐时尚。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在电子时代,游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真人秀”中的很多节目其实就是一种“游戏秀”,节目本身的规则和假定情境就是一种游戏规则,竞争者参与节目就是在玩一个巨大的游戏,甚至竞争者成为游戏元素,在节目过程中,又会有一系列的小游戏,观众通过网络实时跟踪也好比在玩游戏,同时观众投票决定竞争者的去留也就是在参与游戏。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使得游戏开创了更多的方式和资源。而且在一个市场化的年代,游戏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游戏目前在日美欧发展极为迅速,已经成为主流娱乐业。电视在游戏文化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受到什么样的影响?美国交互软件协会(IDSA)最近的调查表明,在美国人最喜欢的娱乐项目中,电视排名第二。
在我国90年代中期以后,游戏节目几乎一下子成为各电视台提高收视率、吸引观众的法宝,各种打着“快乐”、“欢乐”旗号的游戏节目在大江南北涌现,这种盲目克隆的行为遭到很多人的批评,但是我们至少能感应到这个时代文化的游戏性,这仍然是与中国文化的转型和大众文化的兴起密切相关。在中国,游戏在传统上是孩子玩的东西,然而现在,这一狭隘的观念已经大大被突破,越来越多的成年人投身其中。游戏的方式和资源大大扩展,比如在《非常男女》、《玫瑰之约》中,爱情以一种游戏化的方式开始,把人类最关心的生命主题之一的爱情,用游戏的方式重新调配爱情的节奏和过程,然后呈现在观众面前。很多我们以前不会想到来游戏的东西在这样一个逐渐游戏化的文化背景之下,只要有好的创意和包装,都可以成为精彩的游戏。“真实电视”无疑是在这种文化语境和思路的产物。

(四)数字化时代对于真实与虚拟现实的重构背景
有人将“真实电视”看成是数码宽带文化全面来临之前人们生活的一次预演。在这样的贝??媸涤胄槟獠辉偈蔷?缘亩??粤ⅲ?楣褂胝媸狄谎?钩晌颐堑纳?睿?踔列槟庥胝媸抵毓梗??钣胗蜗返慕缦抟膊辉俜置鳌!罢媸档缡印苯谀恳舱?鞘?质贝?牟?铩?
网络在当今的兴起和蔓延,给我们的文化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是复杂和全方位的,它迅速而悄然地改变着我们原有的生活方式,改变着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的情感方式,改变着我们的人际交往方式,以及话语方式、审美方式等等。我们的生命个体和文化环境在数字化时代带上了与以往不同的特征,所以我们甚至用“数字化”这个技术概念来标识一个新的文化和时代的降临。
在数字化时代,真实的可以是虚拟的,虚拟的也可以建构我们真实的生活。“真实电视”本身就蕴涵着这个时代最大的征候:真实与虚拟的重构。正如尹鸿教授曾经指出的:“真实电视”泛指对普通人在假定情境与虚构规则中真实生活的录制与播出。“它将戏剧的虚构与记录片的纪实紧密结合在一起,并由真实性与虚拟性两个层面的内涵构成。”“真实电视”节目的优势就在于它的虚拟性和非虚拟性的结合。人们希望看到真实的东西,但他们也希望看到一些有别于常态生活的东西。“真实电视”节目能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这种节目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吸引人的冲突,而纪录片很难做到这一点,而且拍摄一部纪录片一般都要花很长时间。在数字化时代,人们一方面是对陌生的、虚拟的、遥远的人和事的好奇,另一方面,人们又反而强化了对真实的渴求——“虚拟”和“真实”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截然相对但是又几乎同时流行的词汇,透露了人们在这个时代的双重诉求和矛盾心理。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由于越来越发达的专业分工,要想过一种“成功”的生活,就不得不顺服大量的规则,在西方社会,这种现实压力更强大。现代国家具有强大的调节管理能力,发达社会中的西方人要适应社会,而这种适应是压抑和单调的,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赛把西方现代社会中的人称为“单向度的人”,所以人们需要一种解放,需要一种超越常规生活的尝试,当然这种解放又不能是对既存秩序真正具有颠覆性的。“真实电视”的真实记录与虚拟情境则为这一主题的表述提供一条途径。比如《生存者》在一种假定情境之下也就是在一种虚拟空间里真实地展示人们之间的生存之战,这种勾心斗角,拉帮结派只为谋求最后的100万美金,这些生存之战以及人性隐秘的展示,不同程度呼应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同时人们又大可以一笑置之地当成一种游戏。《生存者》中的原始的荒岛,以及游戏的规则,这些节目中的虚拟层面,本身就是对现实的工业社会的一种反叛和颠覆,无论是对观众的视觉感受上,还是对观众的心理渴求上,都有一种满足和快感。同时观众通过网络实时跟踪节目实况以及通过网络决定节目中真实人物的去留的命运,也让现代社会中的观众体会到虚拟和真实交融的快感。虚拟让人们可以不用为自己的行为真正承担什么责任。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说现代人自由而不安全,封建时代的人安全但不自由。现代人往往逃避自由,因为更大的选择的自由伴随着更多的责任,所以在自由的同时人们觉得不安全。“真实电视”使得在长期生活在规则之下的人们突然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权力,而且不用为这种权力付出任何代价,从而有一种巨大的快感和满足。这种虚拟和真实结合——“真实电视”给观众提供的满足和快感是完全虚拟的电视剧和讲求真实的记录片所无法提供的。虚拟让现代人可以逃避现实逃避责任,而虚拟毕竟会加剧人们的不安全感,数字化时代越来越多的虚拟会让人不敢轻易做判断,所以人们又渴求着“真实”,很多的电视节目就是以“真实”为自己的概念和包装而更容易获得人们的认同和接受的。所以“真实电视”又以真实的人物和让人们窥视的方式让观众获得对于真实的感觉和满足。说“真实电视”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不仅仅所数字技术提供了一种媒介和手段,而更重要的是数字化时代的社会潜意识——“真实电视”中获得释放和宣泄。

   
真实与虚构的界限:“真人秀”兴起的背景

【真实与虚构的界限:“真人秀”兴起的背景】相关文章:

拟态生存中的真人秀:对“真实电视”的一种文化解读08-11

“虚构、说谎”之我见08-05

虚构的故事作文11-24

小学作文:绝非虚构05-17

维新运动的兴起08-17

我国当前“真人秀”节目概观08-11

我国当前“真人秀”节目概观08-11

司法改革的目标和界限08-12

《背景》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