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  >> 正文

当代文学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

时间:2007-8-16栏目:

公刘的一首诗里说的,多少事包在饺子  里。编纂、公开出版的当代文学方面的史料选,大都是过去公开发表的文章、文件。
  钱:以前中国文联组织的《新文艺大系》编有《理论集》和《理论史料集》。收入一  些政策、法规、文件,还有理论思潮类的东西,主要围绕文艺运动、文艺论争来选文章  。就整个当代文学的史料收集与整理而言,这个工作进行得很不理想。可以说还没引起  足够的重视。
  洪:文学史的研究、写作不可能离开史料,史料不仅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工作,也具有  推动学科发展的作用。当然,在当代的史料发现、搜集受到许多限制的情况下,这方面  也还是有许多工作等待我们去做。在一般的想法里,会觉得“当代”离我们这么近,不  存在史料的搜集、整理问题。这造成了当代文学研究出现过多的笼统的、“宏观”叙事  的东西。用类乎“主流话语”、“国家意识形态”等概念代替具体分析。当代文学的史  料很有意思。当代是比较特殊的,它有很多运动,到80年代后期以后,运动就少了,我  们会更多关注作品,精彩的评论。而“十七年”当中,文革当中,政治和文学之间有错  综复杂的关系。所以,史料的问题带有一种时期的特点。什么时期关注什么样的材料,  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钱:这也跟文学史家的治史思路有关。因为您比较关注当代文学背后强大的意识形态  生产机制和国家制度、政治权力对文学的现实规约,所以《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  对史料选取焦点和别的选本就不同。
  洪:是有侧重点。这种侧重点也因为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包罗万象。“十七年”和文  革,确实也有许多作家作品的评论很重要,比如细言(王西彦)、茅盾、侯金镜的评论等  ,但选不进去,篇幅有限。另外,我觉得还是要稍微单纯一点,不可能把很多问题都纳  入。像五六十年代到70年代,最重要的问题是文学体制的建立。文学内部的很多问题都  会牵扯到文学体制。其实,当代的史料,即使是公开发表的部分,还有许许多多很有趣  、很有价值的资料值得关注。举个小例子说,1958年,很多作家,包括茅盾、郭沫若等  ,都制定了自己的创作计划,一年里要写多少部长篇、多少部中篇、短篇,还有话剧、  诗歌,当时强调要敢想敢干,而且要当“多面手”。
  钱:《史料选》把时间上限推到了40年代中后期,从1945年选起,好像有侵占“现代  文学”领地之嫌了。
  洪:这也和我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叙述相关。因为那本文学史研究了“当代文学  ”的发生。“当代文学”是如何“出现”的,在“构造”的过程中,各种文学力量、派  别是怎样的关系,“当代文学”与它的“源头”的延安文学又存在哪些重要区别,等等  。
  钱:这是当代文学的发生史。我经常在想,当代文学形态(包括组织机构、书报刊的审  察制度、发表与发行方式等等)的策划与设计,最初都是些什么人参加啊?各自的文化身  份又是怎样的?每一个人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这些是重要的史料啊。可惜至今都没有解  密或得到当事人的披露。
  洪:要研究当代文学的特征、形态是怎么建立起来,怎么建立它的合法性,这个问题  的解决,并不是说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如果推得稍微靠近一点,是从战  后、二次大战日本投降以后就已经在进行了。这并不是我的一种推想,不要说左翼,包  括自由主义作家当时都提出了“中国文艺向何处去”的问题。战后有一个“文艺重建”  的问题。中国文学会出现什么样的新格局,性质是什么样的,各种文学力量、派别在文  坛上建立起什么样的一种关系?围绕这些问题,形成了40年代后期的紧张关系。解放区  的文艺领导,在这个时期也开展许多活动,如对苏联文艺政策的介绍。在1948年和1949  年,苏联的许多文艺方面的文件,报告,像日丹诺夫的那些报告,苏共中央关于文艺问  题的决议等,都几乎同步地翻译过来,结集出版了。我原来以为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的《苏联文学艺术问题》是最初的译介,事实上不是。在解放前夕,解放区已经在为新  中国的文学(文化)政策做设计、准备工作了。现在虽然有专门研究解放区文艺的刊物、  学术机构,但在研究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很大问题。总是站立在“辩护”、“捍卫”的  立场上。这也影响到材料搜集上的视野。
  钱:这是缺乏“史识”所致。没有自成一家的独立的文学史观,就没有穿透力、摄取  力,面对资料时就只有跟着最初形成的“前理解”(或思维定势)来了。
  洪:史料的挖掘,究竟什么样的史料是重要的,会发生变化,和我们的观念有关系。8  0年代我看《文艺报》的时候,就不大注意有关通俗文学的部分,也很少注意《说说唱  唱》、《民间文艺》、《会》这类刊物。通俗文学在20世纪文学的地位等问题被重  新关注之后,才逐渐认识其中一些史料的价值。如解放初丁玲他们主编《文艺报》时,  召开过一个通俗小说家的座谈会,明确提出如何占领“小市民读者”这一块的问题。参  加的既有“旧通俗小说家”,也有赵树理这样的新通俗小说家。这反映了当时在吸纳、  改造“通俗小说”上的一种设想。但后来实际上没有完成这种设想。
  钱:我们八九十年代以来文学实践中所遇到并引起争论的问题,实际上在以前的文学  探索中很多都触及过。说到通俗文学,我记得90年代听到一个观点,说“通俗文学就是  针对所有人的欲望”。当时激动得不得了,以为是前所未有的新思想。后来与苏州大学  研究通俗文学的专家徐斯年谈起来,他哈哈大笑,告诉我民国的时候谁谁谁就这样讲过  。当时我就感到,历史感、历史意识真是很重要。文学史家真是令人敬重。
  洪老师,说到文学史研究,我看到李杨在评价您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时,认为90年  代以来,文学研究者算是为“外部研究”恢复了名誉(大意吧)。

     [4]  

下页更精彩:1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相关文章:
★小编推荐:
本文标题:
链接地址: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