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  >> 正文

刘勰“《春秋》笔法”论及其文论建构

时间:2011-12-27栏目:

”即为《诗》之“兴”和《易》之“象”。
  
  从实践上说,刘勰曾做过总结。在《文心雕龙·比兴》中,刘勰慨叹过兴义之失:“炎汉虽盛,而辞人夸毗,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若斯之类,辞赋所先,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所以文谢于周人也。”如果抛开其政教色彩的偏颇,则刘勰对“兴”的认识是极为深刻的。如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云:“自汉以来,词人鲜用兴义,固缘诗道下衰,亦由文词之作,趣以喻人,苟览者恍惚难明,则感动之功不显。用比忘兴,势使之然。虽相如子云,未如之何也。……由此以观,用比者历久而不伤晦昧,用兴者说绝而立致辩争。当其览古,知兴义之难明,及其自为,亦遂疏兴义而希用,此兴之所以浸微浸灭也。”虽然汉大赋多用赋、比是事实,而且汉大赋的产生亦有“缘诗道下衰”等多种原因,但恐怕“兴义之难明”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兴义之所以难明,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其具备“隐”的基本内涵。
  
  总之,刘勰将《春秋》笔法由经学领域引入文学领域,并以此为基础建构出中国传统文论“简言达旨”、“隐义藏用”的语言家园。
  
  注释:
  
  ①李洲良:《春秋笔法的内涵外延与本质特征》,《》2006年第1期。
  
  ②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5页。
  
  ③④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7、162页。
  
  ⑤成中英:《从真理与方法到本体与诠释》,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51页。
  
  ⑥杨乃乔:《悖立与整合》,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⑦⑧《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13、1706页。
  
  ⑨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02页。
  
  ⑩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9-70页。
  
  皮锡瑞:《经学通》,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5页。
  
  弗朗索瓦·于连:《迂回与进入》,杜小真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09页。
  
  殷满堂:《刘勰的情采说与英美新批评的文学本体论》,《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作者简介:张金梅,女,1974年生,湖北黄梅人,文学博士,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湖北恩施,445000。

    [3] 

下页更精彩:1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相关文章:
★小编推荐:
本文标题:
链接地址: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