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史论文>文学论文>浅析中国古人的经典阅读

浅析中国古人的经典阅读

时间:2022-08-11 00:20:49 文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析中国古人的经典阅读

浅析中国古人的经典阅读
  
  钱达理
  
  (大庆师范学院图书馆,黑龙江大庆163712)
  
  摘要:中国古代有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中国古代典籍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其主要是“述而不作”“理念想通”,作为古代的读书人只要基本上掌握九部经典的思想,就能够掌握中国文化的理念。
  
  关键词:读书传统;古代典籍;读书方法
  
  一、中国古代读书传统概述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读书的国家,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和悠久的读书历史。中国人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把读书看成是最高贵的事情。《论语》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开篇第一句也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些中国儿童在牙牙学语时就被灌输的读书理念和意义,深深地烙印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我们的许多历史故事如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映雪读书等等都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一代一代学人发奋刻苦读书。耕读传家是中国的一个基本传统。在封建社会许多大学者都是出身寒门。虽然科举制度和考试内容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极大地限制了知识分子聪明才智的发挥,但是,由此形成的这种刻苦读书的精神却成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红楼梦里的秦可卿在临死之时就托梦给王熙凤,嘱咐她一定要在祖庙附近置办一些田产,将来一旦家业衰败,子孙还有一个耕田读书的地方。可见,即使是富可敌国的贵族之家也把读书看成是一个延续家族命脉的一条根本途径。 (范文网 www.fwsir.com) 中国古人最尊崇的人就包括老师,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格言。中国人讲天地君亲师,可见教师地位之高了。悠悠历史几千年,算得上真正的中国人心中的圣人就是孔夫子。中国朝代更迭频繁,可谓是乱哄哄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无一例外的尊孔,有时反而少数民族政权更加推崇孔子。中国两千年唯一没有衰落的贵族之家就是孔子之家。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没有中断,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文化没有断裂,而文化没有断裂就是中国人的读书传统没有中断。
  
  二、中国古人的文化经典
  
  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我们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创造了比较成熟的文字。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典籍每个人穷其一生也不可能读完。但中国读书人和文化经典有其独特的风格,一个述而不作,一个理念相通,这两个特点就使得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汇聚成几部具有根源性影响的著作,成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也使得后人得以由此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根本精神。这样一来,中国历史文献的传承就跟西方的文献传承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西方的文献很多都是强调个人的一种创作,而中国都是以阐发前人思想或者前代经典性著作作为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再一个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细密的学术分科。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政治、经济、法律、军事,至于农、工、医、科技等,可以说都是混杂在一起的,后来才慢慢形成了经史子籍这样简单的四部分类。清代编四库全书,就是按照四部分类来分的,但即使是这样,也有很多的交叉。比如说现在我们说的哲学,对应在四部里,应该是哪些科目、哪些图书呢?有的人说是子部,但有些经部和集部的内容也可以归到哲学类去,而且将子部完全归于哲学,那也不确切,因为其中有很多东西,讲文学也是离不开的。所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分类的方法,跟现代的方法也有很大差异,按现在的分类标准去安排它,是行不通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各部分虽然谈论的具体问题不同,但它们的内在其实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秉承着同一个价值观念。所以,“一个述而不作,一个理念相通,这两个特点就使得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汇聚成几部具有根源性影响的著作,成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也使得后人得以由此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根本精神”中国文化中的这些根源性典籍,我们大概可以用“三、四、五”这三个数字来加以概括,说简单点就是三玄、四书、五经。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周易》。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周易》、《三礼》、《书经》、《诗经》,还有《春秋》(三传)。加起来是多少呢?十二本。在这十二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五经里面的《周易》,跟三玄里面的《周易》是相重的,那么就减掉一个,等于十一本。另外,四书里面的《大学》和《中庸》其实是《三礼》里面《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如果把它再放到《礼记》里面去,那么又少掉两个,等于九本,因此,这九本书就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根源性典籍。从春秋战国一直到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之前,可以说这九本书是中国文化内容的根源。不管你是论述哲学思想,还是论述文学历史;不管你是讲政治、经济、法律,还是讲农、工、医、科技,都离不开这几部经典的根本理念和价值观念,引经据典也都不会超出这九本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了解这九本书,那么也就很难去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反过来,即使是了解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但如果不能将它们统摄到这九本书里去,那么也把握不住中国文化的根本理论基础和核心价值观念。
  
  三、古人的读书方法
  
  一个人既要勤于读书,还要善于读书。有的人是书在手中,可就是读不懂、读不通、读不进,甚至越读越糊涂,这说明读书有得法与不得法的区别。从古人的读书事迹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许多读书方法。
  
  (一)“观其大略”读书法
  
  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曾经“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则折节学问,“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目的为求得“义理精熟”。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二)“会意”读书法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三)“目标专一”读书法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人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四)“计字日诵”读书法
  
  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
  
  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五)“三余”和“三上”读书法
  
  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很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是适用的。相比之下,欧阳修提出的“三上”读书更易于为我们借鉴。所谓“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对于现代人,也许“三上”可改为车上、枕上、厕上。实际上,“三上”读书是告诉我们一种珍惜光阴、见缝插针、忙里偷闲的读书方法,从而达到一种日积月累的效果。
  
  (六)“七焚”读书法
  
  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他的读书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地进行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张溥藉此苦读成名,给自己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
  
  (七)“三读”读书法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方法。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
  
  “一个国家的全民阅读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中国的古代典籍已经成为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的古人对于自己的文化有着相当的文化自信和珍爱。在继承发展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使得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而没有中断,并在今天继续引领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的复兴,同时也为世界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参考坐标。在今天我们应该很好的学习古人的读书经验,好好地继承发扬我们优良的文化传统,为伟大的民族复兴贡献我们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楼宇烈,中国的品格[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9.
  
  

【浅析中国古人的经典阅读】相关文章:

中国古人眼中的日本09-06

近年中国史教科书的特点浅析论文08-24

浅析中国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和谐发展08-18

浅析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改善途径08-24

古人不远作文04-04

古人经典语录02-20

古人的智慧作文04-11

古人优秀作文08-24

古人诗词名句11-17

古人不远作文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