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史论文>文学评论论文>人性与神性的斗争:简析丁梅斯代尔

人性与神性的斗争:简析丁梅斯代尔

时间:2023-02-24 01:16:59 文学评论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性与神性的斗争:简析丁梅斯代尔

人性与神性的斗争:简析丁梅斯代尔
  
  作者/许培芝
  
  纳撒尼尔·霍桑的小说《红字》是美国现代文学的经典著作。相对于众人瞩目的女主角海丝特·白兰,人们对故事的另外一个主角阿瑟,丁梅斯代尔几乎一致持批判的态度,认为他只有伪善的面孔和脆弱的心灵。但这种评价对丁梅斯代尔是很不公平的,也不符合霍桑塑造这个角色的初衷。霍桑的本意是想通过这篇小说为那个时代的人送去一些道德之花的香甜。相比于海丝特,丁梅斯代尔承受的痛苦更为沉重,因为海丝特胸前的红字只是摧残着她的生活,并不能啃噬她的心灵。但丁梅斯代尔的红字却是深深地灼烧在他的心底。尽管我们可以清晰地从丁梅斯代尔身上看到人性的丑恶,但他的不懈努力最终使他超越自我走向了煎熬的终点,走向了痛苦的解脱。作为一个时代的悲剧,丁梅斯代尔从罪恶走向解脱的内心演变值得我们细细去分析。
  
  一、背景介绍
  
  (一)红字简介
  
  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熟练地运用独特的写作手法将庄严的人性道德与真实的历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红字》作为霍桑的代表作,其深刻的主题、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写作技巧是美国长篇小说史上的一大突破。
  
  《红字》出版于1850年。19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是维多利亚时代的鼎盛时期,这个时代的美国人有着鲜明的特征:信心与焦虑的特殊结合。一方面,他们对当时的社会充满自信;另一方面,社会的急速变迁、奴隶制的残酷和宗教的排斥异己等,又给他们带来种种焦虑。在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下,人性已经被人们察觉并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神性和人性之间的斗争也越来越白热化。在诸多反映这段特殊时期下社会现状的著作中,《红字》是最具代表性的,它鲜明地折射了强烈的人性,更对伪善作出了深刻的批判。
  
  (二)清教主义
  
  清教主义起源于16世纪晚期的英国。当时,清教徒试图简化罗马天主教中繁缛的礼节、复杂的仪式和严苛的等级结构。但因为清教的提议违背了国王和国教利益,他们的多次提议都不被批准。1660年,查理二世为了巩固自身政权,驱逐了那些异己的清教徒,许多清教徒迁徙至美国。由于清教牧师一般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因此清教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理想价值观。但他们遵守严苛的道德准则,并一直警戒邪恶思想,在他们眼里,教规永远是公正的,甚至有时在没有一丝一毫罪恶存在的地方,人们都杯弓蛇影地聒噪一番。
  
  《红字》从一个批判甚至是蔑视的角度去描写清教主义。作者描述了在没有自由、偏激残酷的清教徒社会里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受害者——海丝特·白兰。在海丝特出狱这个场景中,作者将镇上警官描述成“清教徒法典那种阴森森的威严”的代表,相反,作者用“颇能表明尊严和人格力量的动作……出于她自己的意志”来赞扬海丝特。在保守的清教徒眼里,这些自由的气息是被压制的,但作者却用自己的笔墨对这些不屈的坚持表示了无比的尊敬。
  
  一、丁梅斯代尔人性和神性的分析
  
  在霍桑的描述中,阿瑟·丁梅斯代尔“眼睛呈褐色,大而略显忧郁,嘴唇在不用力紧闭时微微颤动,表明他既具有神经质的敏感,又有巨大的自制力”。他是人性和神性的矛盾体:一方面,他是一个普通人,出于人的本性他背叛了他的信仰;另一方面,狂热的宗教信仰和自身性格的软弱,他又不敢公开承认自己的罪过。
  
  (一)丁梅斯代尔的人性
  
  丁梅斯代尔终归是一个人,偶尔也会用非正统的观点看世界。因而当“身材颀长,体态优美绝伦”的海斯特·白兰出现时,他被压抑的人性的释放给了他冲破宗教束缚的冲动,他一时忘记了不可亵渎的上帝和他心中神圣的宗教职责,他和海丝特通奸并有了私生女。可当海丝特因通奸被羞辱时,他却没有足够的勇气站出来。之后的七年,他一直为内心的矛盾所纠缠,而矛盾的根源正是他人性的耸动。再次和海丝特和珠儿见面,他的人性主宰了他的思想,他想要和她们在一起,甚至一时冲动做了逃离的决定。虽然最后他选择留下来,但是作为一个虔诚的清教牧师,他能做到这些已经是对自己人性的最大容忍。
  
  可是,丁梅斯代尔的人性终归是扭曲的,他虚伪、怯弱、自私,是宗教信仰可悲的受害者。为了忏悔,他在房间里用鞭子抽打自己,希冀借此稍许平息内心的不安和愧疚,然而他的良心并没有因此变得平和。他“肉体上备受疾病的痛苦,精神上忍受灵魂深处不可告人的烦恼的煎熬与折磨,行动上又只得听他死敌的任意摆布”。
  
  对于丁梅斯代尔,人类本性的回归是短暂的,人类本性的扭曲却是永远的。他将宗教信仰作为终身的事业,甚至在答应和海丝特一起逃跑之后依然如此。因此,在布道那天,他在队列中被教徒、绅士和官员围绕着,他“那么精力充沛,精社抖擞,步履矫健”。他笔直地目视着前方,想着和海丝特逃跑的约定,但不予理会地和她擦肩而过,以至于海丝特觉得“他离她自己的天地是那么的遥远”。在最后一刻,他依旧对海丝特说:“我们犯了法!犯下了在这里被可怕地揭露出来的罪孽!……我怕!我怕呀!”最终他还是带着深深的宗教罪恶感离开了。
  
  (二)丁梅斯代尔的神性
  
  丁梅斯代尔作为教徒们心中的完美牧师,他带着沉重的心理镣铐说教布道。贯穿整部小说,更多的是对丁梅斯代尔被迫隐藏罪行的描写。实际上,他没有被任何人强迫,他的内心煎熬是作为一个清教徒对自己行为的自责。在他的一生中,神性是一直存在的,甚至在他神性与人性的斗争中,他神性的一面更是逐渐膨胀占尽上风。当然,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清教徒,他的信仰不允许他背叛他的神性;而且作为一个有着无限尊荣、被无数人尊崇的完美牧师,他的虚荣心也不会允许他亵渎自己的神性。因此,在饱受煎熬的七年中,丁梅斯代尔始终坚持维持着他神性的一面。即使在和海丝特约定一起远走高飞之后,为了自己神圣的职业,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虽然,最后丁梅斯代尔公开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但是他付出的代价是死亡。他不能允许自己背叛自己的信仰,对于神性在心底已深深扎根的丁梅斯代尔,也许死去才是他最好的结局。
  
  三、丁梅斯代尔在人性和神性中的挣扎
  
  在别人眼里,丁梅斯代尔是一个正统的修道士。但在他的世界里,他是一个罪人。尽管没有像海丝特那样被拷问、被羞辱,但他的良心、他的清教徒道德观念以及他对海丝特的愧疚,一直在心底被自己的信仰无尽的审问,相对于海丝特的高贵、典雅,“这个牧师为着赎罪而生”。他想要承认自己的罪行,但又被自己脆弱的本性所束缚以及齐灵渥斯明里暗里疯狂地审讯、残忍地折磨,这一切最终摧毁了他脆弱的神经和身体。在这七年间,他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信念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的重重折磨。
  
  (一)宗教信仰和现实生活的矛盾
  
  丁梅斯代尔作为一个牧师和罪犯的综合体,他生活在极端的矛盾和挣扎中。一方面,在他心中宗教思想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在哪里,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专业的传道者;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有七情六欲,他也能感受快乐和欢愉,更能体会伤心和痛苦。偷偷的忏悔只会带给他更沉重更久远的惩罚,似乎内心的不安永远没有止境,越是逃避,内心深处的罪恶感就越是深重。在某种程度上,丁梅斯代尔既是清教不折不扣的叛徒,又是清教虔诚的殉道者。
  
  (二)个人和社会的矛盾
  
  霍桑的作品几乎都以当时还是殖民地时期的新英格兰生活作为背景的,浓重的宗教氛围和黑暗阴郁的心境正是当地的特色。从海丝特和珠儿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清教统治的社会,一旦一个人构成了犯罪,他就像掉进了一个无底的深渊,永远不会有机会逃脱。社会夸大了个人的罪行以及犯罪的严肃性。因此,作为一个社会精英,丁梅斯代尔畏怯于社会偏隘的政策和人们的看法,他内心承受着太多:对上帝的背叛、对自己信仰的背叛、对海丝特及女儿的背叛。在残酷的社会统治下,丁梅斯代尔只能带上伪善的面具;作为一个有罪的人,他的灵魂上永远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他在一个艰难的旅途上,不仅要自己深深忏悔,还要对自己辜负的人赎罪。在懊悔中,他的灵魂变得阴暗,这些煎熬使得他越来越困惑,内心渐渐失衡。在清教的社会,人们的个性被扭曲:善良变成邪恶、真实被伪善掩盖,然而这种变态的心理却被社会所接受。尽管存在着微弱的反抗,但它很快被残酷的现实所压倒,被所谓的真善美的呼声所淹没。严苛遵循教条主义的清教的社会不容许任何所谓的不忠的行为,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四、结语
  
  丁梅斯代尔的赎罪过程是文章的高潮,也是文章的结局,反映了霍桑所要表现的主题——“拯救”。霍桑生活的时代清教势力已经减弱,但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道德的衰退、资本家的伪善,使得他想改变社会的不合理性,却无能为力,只能提倡人们通过忏悔洗清罪过,净化心灵,寻求道德的自我改善来促进社会改革。
  
  在《红字》中,清教是残酷、死板的,然而人类本性却是宽容、灵活的。霍桑通过对丁梅斯代尔人性和神性矛盾的分析,试图呼吁人们放弃伪善,回归人类本性。上帝的慈悲给了丁梅斯特尔勇气和力量,他公开坦白了自己的罪行,因此最后拯救了他灵魂的沉沦。所以,《红字》不仅揭示了“罪在哪里”,更重要的是,丁梅斯代尔的赎罪史证实了上帝的慈悲是洗涤有罪之人灵魂的唯一方法。也许这就是经典著作《红字》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魏江华.虚伪的面孔脆弱的心灵:简析霍桑《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J].惠州学院学报,2003(02).
  
  [2][美]霍桑.红字[M].姚乃强,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3]常耀信,美国文学教程(中文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89.
  
  [4]李果.《红字》中阿瑟·丁梅斯代尔的赎罪历程[J].唐山学院学报,2006(01).
  
  [作者简介]
  
  许培芝(1974-),女,湖北枣阳人,硕士,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
  
  

【人性与神性的斗争:简析丁梅斯代尔】相关文章:

简析违章搭建的处理08-05

《向往奥运》教材简析及08-16

《给颜黎民的信》简析08-15

《西江月》简析08-16

简析税法的脱法性08-07

律师执业权益保护简析08-05

历届高考词序考点简析08-08

上善若水——《七颗钻石》内涵简析08-16

简析广告文案写作的五要素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