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  >> 正文

从郭沫若译诗“真的美”看“风韵译”的得失

时间:2012-9-15栏目:

  郭老是这样翻译的:

  真的美

  托默斯,加鲁

  颊如玫瑰红,

  唇如珊瑚赤,

  星眼殊耀燃,

  有人为之热;

  迟暮俱凋谢,

  热情亦衰竭。

  心平气亦和,

  宁静而谦抑,

  一视能同仁,

  爱之永不灭:—

  世若无斯人,

  颊唇眼何益?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美并不只是外表的容颜,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心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与爱的独特思考。前一小节是反面的铺垫,后一小节是精切的妙语。原诗中尾韵分别为ababcc,dbdhee,每一韵段的前四行采用了隔行交互押韵( abab,dbdb),最后两行分别押相同的尾韵(cc,ee),具有悦耳的节奏感,全诗读起来如歌似曲,充分体现了诗与歌的完美统一。译诗中郭老根据诗的意境,没有逐字逐句的呆译,而是在不损及意义范围的情况下,为气韵起见进行了自由的翻译,如把标题“HETHAT LOVES A ROSY CHEEK”译为“真的美”,而诗中第一行“He that loves a rosy cheek”却译为“颊如玫瑰红”。郭老的译诗中充分体现了自己主张的“风韵译”理论,以诗译诗,译出了风格。由于郭老强调诗歌的本质在于自我表现,认为押韵、音节、声调等形式方面的因素不能决定诗歌的本质,押韵、音节、声调等,对于诗歌来讲,都是外在的东西,真正决定诗歌本质的是内在的韵律,即情绪的自然消涨。因此郭老在这一译诗中就没有像原诗那样严格地做到押韵。而要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使异国读者和本国读者获得尽可能一样多的共鸣和美的享受,译文就要做到形似、意似以及神似。老翻译家成仿吾在为郭沫若《英诗译稿》作序时,也提到诗歌“不管你叙景或叙事,总得重视内在的节奏,并且最好有韵脚”。郭沫若不赞成通过翻译来建设新文学,因此在从事翻译时,不迫求翻译的“忠实”、维护原文的权威,而是把翻译作为表达自我的方式,其“风韵译”的“不忠”,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有其历史合理性。

  四、结束语

  托默斯·加鲁《真的美》这首诗收于郭老的《英诗译稿》,其译文就直接写在原书四周空白处,这是郭老没来得及最后审订的一个译本,因此免不了它的某些客观局限性。总之,郭老对翻译的独特的见解和他关于翻译的许多精辟论述对当今翻译工作者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其“风韵译”翻译理论可以说是诗歌翻译界的标准,值得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杨琴.郭沫若翻译思想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8).

  [2]谷峰,哲学诠释学维度下郭沫若的英诗美学翻译之溯源——以《英诗译稿》的个案研究为例[J].郭沫若学刊,2009,(3).

  [3]李春,翻译主体与新文学的身份想象——郭沫若的“风韵译”及其论争[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2).

  [4]王婷,诗歌翻译中三美原则的再现——“A Red RedRose”的四种中译文对比分析[J].科技信息,2009,(25).

  [5]郭沫若,英诗译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2] 

下页更精彩:1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相关文章:
★小编推荐:
本文标题:
链接地址: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