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打电话教学反思

打电话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24 15:49:0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打电话教学反思

  篇一:打电话教学反思
  
  《打电话》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综合应用中的一个新增内容。本内容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合唱队在假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老师要打电话尽快通知到每个队员。让学生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学之后,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下面就如何把握目标重心、如何选择好的问题、以及教学过程中如何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和交流的机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理解目标,抓住重点
  
  理解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对于有效地开展教学无疑是非常重要。“打电话”的教学经历了从“重结论”到“重过程”、从“重知识”到“重思想方法”的思路转化。提出问题后,我让学生尝试解决“怎样打电话时间最省”,教师通过较为明确的引导,最佳方案的得出是很快的,只经历了“逐个通知”,“分组通知”,“所有人同时通知”三个阶段,而教学重心落在对最佳方案规律的探究和应用上。这样,从教学效果看,无疑学生对于规律的理解与掌握是深刻的,反观课堂,学生充分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了解决问题的体验?体会到优化的思想?能用数、式、图、表等多种模型和方法探索问题和描述结果?还将探究“怎样打电话最省时”的过程作了较大的铺陈,我不作明确引导,而是有意让学生不断经历试误的过程,让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得出不同的方案,尽管此环节的教学时间大大增加,但方案更多样了,过程展开更充分了,从而让学生充分体会了方法的多样性与优化的思想,并体会运筹思想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我在《打电话》教学中的目标定位,不是单纯追求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形成,而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叫学生获得活动的经验,独特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积极的情感体验等等。当然这节课体现的还不够,我会在今后教学中继续努力。
  
  二 善提问题,引起兴趣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问题是关键, 对于选择什么样的问题,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但应以学生为基本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在数学思考、 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 在本节课的问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例如你知道那些时间的名人名言? 用什么方法通知学生?喜欢看《西游记》吗?《西游记》里你最喜欢谁? 这些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所以能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 从课堂反应看,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兴味盎然的。
  
  其次,本节课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开放性。弹性和开放性是指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并且不同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能展示不同的个性和思考水平。如:当学生提出分组通知的策略时,有分3 组的,有分5 组的,有平均分的,有不平均分的,有先多后少的,有先少后多。
  
  第三, 问题具有适应性。所谓适应性,是指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学生经验与这一任务是否相匹配、相适应。
  
  三 充分思考,充分交流
  
  提出问题之后,我为学生留出了较为充裕的思考与实践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多种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为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我共设计了三次逗留:①“分组是个好办法,怎么分呢?”②“分组越多越好吗?试着研究一下。”③“让前面打完电话的同学同时打就能节省时间了,好主意!怎么分组呢?”这三次逗留中,每次提出问题之后,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从而得出各种方案,教师尽可能全面地把握学生的多种情况,并努力搜集和捕捉学生中好的资源与好的问题,并呈现各种资源。因此才有了学生多种精彩的方案设计与层层递进的问题呈现。
  
  其次,充分交流,资源共享,有效互动,促进生成。
  
  从教学过程看,打电话的方案从低层次的“逐个通知”到较为常规的“分组通知”,从“平均分组”到“分组可以有不同”,从“老师、组长同时打”到“每个接到通知的人都同时打”,方法从低层次到最优化, 学生的理解与认识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 其“逐步优化”的线索是相当清晰的。从而达到“资源共享,有效互动,促进生成”之目的。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有必要组织学生思考:“在这些方法中,哪些方法是对的,哪些方法是错的,哪些方法比较好,为什么?”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思维之间的碰撞,学生就有可能认识到原先自己的认识是错误的,或不完善的。这样,经过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个人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学生群体之间的讨论和思维碰撞而形成正确的认识。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则关注捕捉信息、判断信息和处理信息,不断激发学生向高层次思考,从而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促进新方法、新观点、新创意的有效生成。
  
  篇二:打电话教学反思
  
  《打电话》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综合应用中的一个新增内容。本内容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合唱队在假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老师要打电话尽快通知到每个队员。打电话虽然同学们都打过,但是把打电话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学生还是第一次。通过这个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打电话”是学生熟悉的素材,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很感兴趣,为学生提供了可探究的空间。学生有打电话的经验,但是设计“打电话方案”这一过程,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才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我认为在活动课里,要让学生学习有所得,活动有所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只要他们尽了自己的最大的努力,能设计出一个合理的、有价值的方案,那这节课则足矣。
  
  教学之后,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下面就如何把握目标重心、如何选择好的问题、以及教学过程中如何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和交流的机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理解目标,抓住重点
  
  理解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对于有效地开展教学无疑是非常重要。“打电话”的教学经历了从“重结论”到“重过程”、从“重知识”到“重思想方法”的思路转化。我设计了四川地震后需要医疗小组前去支援这一孩子们都知道的事情来引题,提出问题后,我让学生尝试解决“怎样打电话时间最省”,教师通过较为明确的引导,最佳方案的得出是很快的,只经历了“分组通知”,“所有人同时通知”两个阶段,而教学重心落在对最佳方案规律的探究和应用上。这样,从教学效果看,无疑学生对于规律的理解与掌握是深刻的,反观课堂,学生充分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了解决问题的体验?体会到优化的思想?能用数、式、图、表等多种模型和方法探索问题和描述结果?还将探究“怎样打电话最省时”的过程作了较大的铺陈,我不作明确引导,而是有意让学生不断经历试误的过程,让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得出不同的方案,尽管此环节的教学时间大大增加,但方案更多样了,过程展开更充分了,从而让学生充分体会了方法的多样性与优化的思想,并体会运筹思想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我在《打电话》教学中的目标定位,不是单纯追求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形成,而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叫学生获得活动的经验,独特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积极的情感体验等等。当然这节课体现的还不够,我会在今后教学中继续努力。
  
  二 善提问题,引起兴趣
  
  首先,本节课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开放性。弹性和开放性是指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并且不同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能展示不同的个性和思考水平。如:当学生提出分组通知的策略时,会有同意的,也有不同意的,认为不节省时间,给孩子们充分展示的机会。
  
  其次,问题具有适应性。所谓适应性,是指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学生经验与这一任务是否相匹配、相适应。
  
  三 充分思考,充分交流
  
  提出问题之后,我为学生留出了较为充裕的思考与实践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多种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得出各种方案,教师尽可能全面地把握学生的多种情况,并努力搜集和捕捉学生中好的资源与好的问题,并呈现各种资源。因此才有了学生多种精彩的方案设计与层层递进的问题呈现。
  
  其次,充分交流,资源共享,有效互动,促进生成。
  
  从教学过程看,打电话的方案从较为常规的“分组通知”,到“每个接到通知的人都同时打”,方法从低层次到最优化,学生的理解与认识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其“逐步优化”的线索是相当清晰的。从而达到“资源共享,有效互动,促进生成”之目的。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有必要组织学生思考:“在这些方法中,哪些方法是对的,哪些方法是错的,哪些方法比较好,为什么?”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思维之间的碰撞,学生就有可能认识到原先自己的认识是错误的,或不完善的。这样,经过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个人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学生群体之间的讨论和思维碰撞而形成正确的认识。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则关注捕捉信息、判断信息和处理信息,不断激发学生向高层次思考,从而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促进新方法、新观点、新创意的有效生成。
  
  要把握好学生与教师在课堂里角色的和地位。本节课是活动课,活,就是学生活泼愉悦地研究;动,更是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我不做课堂的霸主,也不当活动的闲人,我的作用是催化剂,能当好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例如:学生画结构图有困难,我指名让学生把他的作品展示,再集体分析、点评,说出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也就是在教他们画图的方法,这个过程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孩子们自己去发现的,我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从而突破难点。学生能自己动手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把学生的活动空间、活动时间最大化,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动动笔,更科学。在整个活动研究中,都离不开学生动笔画图、记录、计算。特级老师黄爱华老师说:学数学必须要动笔,要把“学数学”变成“做数学”。通过动笔,才能把别人的知识、书本的知识、生活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我还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有效突破教学难点,让课堂更高效。
  
  三、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本节课的教学中,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地方还是显得不够成熟的。表现在对学生的发言过于着急,有时会抢过学生的话,打断学生的思路。另一方面是语言的表现力还可以更强,更精练,对学生评价语言可以更丰富多彩,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更精彩。我一定会在这些方面多加锻炼,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三:打电话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进行了四次试教,通过这四次磨刀,我对教材特别是对综合实践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四次试教主要是围绕着两个大问题和三个小问题进行的。
  
  一、 要不要严格教本模式进行
  
  课本展示的是通知 15 人最少要几分钟的情境,经过磨课和试教,我发现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先进行分组打,体会不空闲,再进行同时打。如果把数据改成小一点的 7 人,那么分组打显然是出不来的,人数不够。 那么到底要不要进行分组打呢?分组打的用意又是什么呢?琢磨的一下之后,我觉得主要有二:一个是从实际出发,分组打符合学生平时学习生活经验,组员交给组长,组长交给老师;(www.fwsir.com)另一个是分组打的时候课本有个问题,问学生是不是分的组越多就打的越快,其实不然,这样就让学生体会了,不是一起打的人越多就越省时间,分的组多了,空下来的组长也就多了,如果这堂课能让学生对这个进行思考,那么他所获得的肯定更多。
  
  但最后我还是放弃了这一过程,分组打的确能让学生体验更多么,但对于我这个新教师来说有点太开放了,到最后会驾驭不了。所以我最后还是决定一步扎扎实实地走。这在我后附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到。
  
  二、 最后规律是否作为重点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第几分钟就是几个 2 相乘这个规律是比较简单的,但是我又研读了教参的解说,发现其实最后这个 2 的 n 次并不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没有要求在课的最后提出来。然后我又翻看了课堂作业本,还参考了历年的试卷,发现练习中出现的让学生找规律并不需要 n 次这么大,但是会在数据上,变化规律上做一定的变化,由此我断定,这节课重点中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这个规律是怎么来的,而不是这个规律是什么。最后我把规律删掉了。
  
  三、 应用时间比例不够
  
  通过前辈们的听课,发现自己应用的时间还不够多,我反思了一下基本上是在找规律的时候出现反复的情况,于是我又对找规律这一块的语言进行了简化,又增加了师生现场“打电话”的情节。
  
  四、 提问的明确性和语速控制
  
  问题抛出去学生的回答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我继续反思自己课堂上的提问,务必做到指向明确。同时控制好语速,让学生都有时间消化我的问题。
  
  四次试教下来,总体感觉是前面一定要慢,因为前面说透了弄懂了,后面的应用就能非常顺畅。一定要再让学生亲身体验打电话方法,亲手画一画,才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这种打法的优势。还有自己的课堂时间的把握还不是很明确,课堂语言的组织还不够体现“数学味”理智不足,感性有余。

【打电话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打电话的教学反思02-02

《打电话》的教学反思04-19

《打电话》教学反思09-02

打电话教学反思09-11

《打电话》的教学反思01-17

《打电话》教学反思(实用)07-06

【热门】《打电话》教学反思06-22

《打电话》教学反思(优选)07-05

[优选]《打电话》教学反思07-10

打电话教学反思【优】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