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影子银行读后感

影子银行读后感

时间:2022-08-25 05:55:4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影子银行读后感

  影子银行读后感
  
  仲秋时节,喧嚣过后,秋意已浓,不在适合再在天台感悟人生;
  
  没有人晒团圆大餐,也没有了晒月亮、晒古诗,一切都渐渐恢复平静。
  
  从6月份一来,回顾所感所悟,仍觉得自己似个看客。看着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看那碎片化的金融“世界”,仍没有形成自己的金融观。看了很多道理,却仍然没有融入这个世界。
  
  但即使是看客,也能感觉到这里的精彩,每天的的新的故事在发生。如同一部时代大剧每天都在演绎新的内容。大剧名字就叫《改革再出发》,而阶段性解决也许还是要到2020年才能有所定论。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形成体系还需要太多的沉淀,而此刻仅仅想记录下对于时代下的不同碎片。碎片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所以会有一些跳跃。
  
  关于证券市场结构:2020年形成多层次的金融市场结构。从资金提供端目前的问题在于银行一支独大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从银行业占据上市公司整体利润50%以上可以)。而信托、证券、担保公司、小贷公司、互联网金融、P2P等都存货在银行的阴影之下野蛮生长。从企业生态端,并不是完美的金字塔(国有大型企业-民营大中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创业型企业-三板企业-场外企业),而是及其不健康的倒三角。国有低效率企业,甚至是淘汰产业企业可以不断得获得资金的补给,而真正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嗷嗷待哺。
  
  关于“影子”银行:暂时定义为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机构。影子银行的规模究竟有多大,暂无官方统计。
  
  关于钱荒:对于钱荒大家相对首先想到每年15%的货币增发,但目前GDP增幅仅不到8%,加上合理的通货膨胀3%左右,仍然由近4%的货币超发。为什么会缺钱?而随着出口的不景气、人民币升值,人力成本的上涨,原材料的上涨等多方面因素占据国民经济至关重要地位的民营企业却融不到资,倒闭的倒闭,跑路的跑路。钱都去了哪里?答案陆续揭晓。
  
  关于利率:目前银行存贷利差为3%以上,加上高杠杆和“出表”业务是银行创造高额利润的三大法宝。按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水平,国内确实是有较大的空间来进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但为何总理会提盘活存量不高资金增量?为何在钱荒发生时没有第一时间应市场哭声而递出奶瓶?为何一年多过去并基调仍没有变-“调结构,定向微刺激”?想根本原因是因为知道即使开闸放水,水也不会流到真正需要的地方,而只会加剧系统风险。目前水很多,只是水渠(体制)没有建好,导致资金空转或最终仍流向房地产。而盘活存量,对于利率要多的只需要做好定向引导和利率市场化。定向引导是把水引到该去的地方,而不是继续撑大泡沫;利率市场化是破产银行垄断,降低资金成本,让资金下沉至实体企业。当钱赚钱没有变得更困难,当投机变得更困难,资金和实业的结合才能起飞推动产业的发展。
  
  关于刚性兑付:理财产品、信托是否应该执行潜规则下的“刚性兑付”,刚性兑付到底是在保护投资着,还是在误导投资者,或者是给相关利益集团创造确保套利模型的永动机。“刚性兑付”就如同扬汤止沸,等到炉火越来越旺,锅子越来越烫时候再集体整顿,留下一地鸡毛?这种先发展再“整治”的循环模式真的让人费解。
  
  关于牛市:这是最近两个月一来讨论最多,也是没有什么悬念的话题。但保守起见,仍旧要补充一下,不是疯牛也不应该是非理性的牛市,而仍然应该是结构性牛市和慢牛。(www.fwsir.com)非典型复苏下的“牛市”:
  
  关于国企改革:国企改革是经济改革中的最重要的一步,旨在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逐步放手非国家命脉的企业国家经营权。不管是混合所有制的引入,还是公司管理层薪资方案(低薪+股权激励)的调整或是公司治理的重视。无论从中央6大企业的试点,还是个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都激起了市场的热情和期待。国企改革也被视为此轮经济改革成败的关键。
  
  关于创业板:既然经济改革下最重要的是经济转型,传统企业想高科技产业的转型,那创业板(中国未来的纳斯达克)必将是未来经济的重心之一。虽然目前估值水平有一定高估,但从长远来看仍然承担了重要的使命。从IPO开闸对于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优先也有一定体现。而从排队的600多家拟IPO公司来看,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也占据了重要的份额。所以创业板创新高是值得期待的。
  
  关于IPO:IPO的堰塞湖直接反应的问题是证券市场结构的不合理,新陈代谢功能的不健全。IPO发行的改革并没有受到市场的一致认可。(低市盈率发行导致的连续涨停,市场的狂热是在告诉投资者,目前市场平均估值仍旧太高,还是定价发行本身就不合理?)。而接踵而来的注册制改革能否让人真正看到证券市场融资功能的恢复还有待观察。证券市场原本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公开市场,有价值的
  
  关于互联网金融: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犹如金融界门口的野蛮人,扰乱了金融界的平静。虽然有争议,也有挫折,但已不妨碍互联网金融在金融历史上已经开启了新的篇章,也将改变整个金融格局。不在是概念,而是从吸存、支付、结算、信用、数据等形成比传统银行更完整的体系,目前他只差一个牌照。
  
  关于P2P:对于新事物,往往一拥而上然后倒下一片。是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也是试验品。战战兢兢得野蛮生长,从不规范到规范,从野孩子到正名。
  
  关于民间高利贷:这里暂且定义为超过银行标准利率4倍为高利贷。神木(煤与房地产)也好,温州(房地产)也罢,那只是冰山一角,只是一个缩影。全民高利贷的背后是全民参与的庞氏骗局,终有击鼓传花的落鼓之时。违背市场规律的终究会受到市场的惩罚。高利贷走向了地产则地产已到反噬之时;高利贷到了企业,企业犹如饮鸩止渴;更可怕的是高利贷到了企业又间接到了地产,高利贷到了高利贷又到了房地产。大家都在过着到刀口舔血。
  
  关于风险及风险定价:无风险利率的高企、资本的垄断、资本的价格双轨套利和刚性兑付都让风险无从定价。也让这个体系中慢慢丧失了对风险定价的能力。同时金融的分业经营也让这个市场缺乏专业的风险控制素养的机构。末端风控的缺失和对风险定价的能力的缺失,导致全民成为了资本的倒爷,最后将是系统的风险无法控制。
  
  关于房地产:毋庸置疑,房地产下行的风险(或者房地产泡沫)目前仍是经济转型期的最不稳定因子。目前各地限购相应取消,高层默认,可以隐约感觉得到此风险已经让调控方变成被动,这预示着房地产的风险远比当初想象的要大,一旦出现硬着陆,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也是难以承受的。因为“资产价格的双轨制”和地产GDP模式下,整个社会都在玩资本的游戏。无论是理财产品还是银行贷款或是信托抑或是民间高利贷,或直接或间接都流到了房地产上,(只有房地产能够容忍如此高成本融资)。一旦房地产新开发规模、销售速度滞后导致严重的信用违约,真个社会的流动性将出现严重问题,进而导致挤兑,资本从逐利到资本避险,进入恶性循环。究其原因:资金发行量高企,而整个社会都处于间接高利率(人为高利率)下,产业空心化,资本空转,中小企业却无法得到有效融资,个人资本在通货膨胀下不断缩水,整个资本体系摇摇欲坠。-这样说自己都觉得有点危言耸听,但其系统风险往往超乎所有人的意料。
  
  关于地方债:地方债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地方债的风险到底有多大?这两个问题也许是大家最希望知道的。目前没有结论,但可以知道的是,目前地方债投入的领域基本以地产、基建为主。而地方债的形式则绝大多数以信托、理财等影子银行为依托。高昂的融资成本和未来低回报率的预期是最大的隐患。一旦出现地方债违约,则连锁反应的灾难将迎面而来。
  
  关于银行资产“出表”:银行出表的资产目前同样难于预估,10万亿?20万亿?而银行的出表引发的问题是间接推广了市场利率,加重了市场的融资成本,同时造成了权责不清。从银信模式到银证模式换汤不换药,而政策的调整也随时可能让现在疯狂亦风光的银证模式随时烟飞烟灭。
  
  关于资金池模式:资金池模式的诞生,是创新与监管的不匹配的产物。资金池模式变相演变为合规的“庞氏骗局”.信托的资金池模式没有遵从资金和项目匹配的原则,同时信托本身应减少从业务端出发的模式而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模式、
  
  关于金融捐客:民间“过桥”、企业融资、民间借贷等一旦有了银行、公务员捐客的参与,则就变了味。
  
  关于错配:13年6月的“钱荒”,最大的导火线就是资金的错配。错配最大的风险就是产生可能的流动性问题。几乎月末,季末,年末,甚至打新都会推高隔夜拆借利率或回购利率。“缺钱”的正是这些有钱的股份制银行,商业银行。这个时间节点的揽储大战仿佛成为了市场的规律和靓丽的风景。
  
  关于理财产品;理财产品从投资者来看获取了比银行高的投资收益,从融资方来看多了一种渠道获取资金。但理财产品的高利率是否可以持续?是否间接推动了社会融资成本?银行和券商的暧昧关系(银证合作)这种最明显的影子银行行为风险在哪,都需要重新审视。
  
  关于资金价格双轨制:资金价格的双轨制犹如当年生产要素价格双轨制,必然带来腐败。形成腐败的模式轨道间的疯狂套利,是新型的投机倒把。利益集团享受着超低利率的补贴,而个人资产受通货膨胀率(体现在存款负利率上)带来的资产贬值,而形成的赤裸裸的财富掠夺。
  
  关于美国退出QE量化宽松:退出所言也许太早,缩减已成趋势。退出QE也并不意味着境外资本会大规模回流美国,资本的回流也许在国美经济回暖之时就已经回流,而不用等到加息。至于欧央行减息也可以看出海外目前超低利率下仍不乐观。美国加息对于国内资本的影响情绪大于预期。(目前海外资本QFII等跑步进入A股也能佐证)
  
  关于税改和工商注册改革:营改增和工商注册登记改革,属于整体改革的小试牛刀。效果也有所体现。对于激发创业热情具有积极的作用。后续仍然有更多的财税改革,产业改革、IPO注册制度改革,值得期待;所以所改革是前进的动力,只有改革才能让这一切不断往既定方向发展。
  
  国资背景的影子银行:类似信达资产管理以购买不良金融资产为主营业务的国资港股上市公司,摇身一边变成变相套利(低利率2.5%央行贷款+无担保贷款到通过不良资产(非银)收购提供变相融资),资产价格双轨制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于影子银行的趋势:伴随这互联网金融创新的“监管”,温州“金改”的“夭折”,银行自身的互联网化的“发奋图强”,社区银行的建立,上市公司小贷的热捧…金融行业的发展与影子银行仍旧会保持暧昧的关系,在“和谐”“稳定”的基调中你中有我,我中有里的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监管体制的完善,形成江湖新秩序。
  
  关于估值:首先证券国内证券估值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和成熟市场相比,对于上市公司分红没有相应的规范,所以通过股利为基础的折现估值基本没有任何用物之地。而可以通过PEG估值(常年保持相对稳定的盈利增长率)的白马股占到市场的比例可谓无足轻重。而目前市场上最活跃的无疑是经过重组并购,跨界整合的价值重估上市公司的天下,而在这些上市公司中主要靠情绪和预期及资金推动来重构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所以目前A股市场上用的最多的只有相对较为傻瓜性的价格和企业价值乘数(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等)股值法。按照此方案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一线蓝筹(以银行和地产为主)绝对低估,二线蓝筹(证券、机械、资源等)相对低估,消费类、弱周期类稳定个股相对合理估值,而中小板、新兴产业相对高估。但目前的市场似乎于价值也没有形成共振,而是在不同的轨迹上运行。所以目前想通过传统的“估值”体系去寻找市场的机会恐怕暂时会有些徒劳。
  
  关于分析报告:不忘初心,依旧想成为TMT行业的分析师,致力于TMT行业的产业资本服务项目。对于普通投资者很少去详尽的阅读分析投资报告,偶尔会看看结论。但对于分析报告本身就是一门综合学科和艺术。总结和投资建议?业务综述-行业分析,竞争分析,过往业绩,财务预测?风险评估-行业分析,政策法律风险,管理层风险,预测的达成风险?估值-模型,结论?数据支撑附录?旨在告诉投资者客观事实和存在机会与风险。也许结论很简单,粗暴。但过程却严谨、精致。
  
  关于策略:谨慎乐观,顺势而为。理想状态下,房地产资金一是会回流至企业,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包括一些优秀的房地产企业。而是原本以前要流向房地产或基础形象工程(地方债)的资金会选择更好的水渠。抑或股市、抑或实体经济。在目前黄金不振,信托(主要是地产项目)风险累计、无风险利率预期下降(理财产品收益预期下降)和促进资产证券化改革,改善企业融资环境(IPO,定增,优先股等),资金逐性将在股市进一步得到体现,而目前股市的估值也提供了一定安全边界,股市的预期提供了收益预期。所以天时地利人和下证券市场是后期最值得资本投资关注的一个市场。当然核心都是为实体产业服务,资本享受的是实体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红利。
  
  关于机会:改革的红利是目前最大的阶段性红利。但长期而言新兴产业的发展仍是最具持续性和成长性的机会。
  
  新时代“互联网时代”的长线机会(新经济):----《互联网时代》观后感
  
  互联网泡沫后的深蹲起跳再一次进入跨越式发展:社交,社会重新分工,维基,新媒体,虚拟世界,信息安全,在线教育,商业颠覆,隐私,大数据,伦理,全智能时代,奇点,全球脑。不断在刷新我们的认知,不断在颠覆我们观念。注定已经步入了指数级的发展,未来即现在。
  
  虽然目前整体互联网时代相关概念公司估值较高,马克斯公开说明特斯拉股价过高,马化腾曾经公开表示过股价的过快上涨让他表示担心,而阿里巴巴上市估值1600亿左右下李嘉诚减持等等。但不妨碍新技术、科学技术发展下的新兴产业和优秀成功上市公司的涌现。不管是资本市场的重组还是白马股公司的涌现或者仅仅是商业模式创新给人带来的无限希望都注定这个领域是未来10倍、100倍上市公司的高产之地。让我们一起见证。
  
  2014.9.9凌晨4:30李冬凉
  
  拓展阅读:《影子银行》读后感
  
  该书认为,影子银行主要有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结构投资载体、货币市场基金以及CDS\CDO\ABCP等机构、工具和产品。
  
  影子银行本身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杠杆过高、评级机构评级过高。
  
  对冲基金,我看是套利基金,而且可以借钱来套利,从事大量保证金交易。说明保证金交易以及多次重复抵押的回购协议,可以放大杠杆,具有巨大的累积效应,但也有巨大的收缩效应。对冲基金的奖金机制或收费机制极大地鼓励了杠杆交易。
  
  私募股权基金,也借助债务杠杆进行收购,风险也很大。国内不能学。
  
  结构投资载体(SIV),我仍然不能很好理解。据介绍,其运作是个独立的公司,主要靠发行短期票据,投资长期资产来赚钱。这个票据也是靠评级公司的评级来支撑的。银行是其主要股东。中国不能搞这种专门以短贷长的机构,风险很大。
  
  CDS确实是一种信用保险,不过保险监督机构未能监管之。很容易变成一种赌博工具,应该控制其对赌的功能,发挥其风险交易的功能。而且要像控制贷款风险一样,将其计入相关机构的风险资产。如果交易对手过多,交易次数过多,就很容易出问题。我不太理解,美国是由创设机构承担保险责任吗?
  
  在金融机构中,有过多杠杆,就应监管。否则就容易形成挤兑。这个不变的道理。
  
  总的感受是,杠杆运用过多,监管空白,激励机制过度,评级不够谨慎,问题确实很多。

【影子银行读后感】相关文章:

影子的作文04-04

(经典)影子优秀作文09-27

影子优秀作文06-27

我的“影子”作文06-07

我与影子作文06-08

影子作文范文09-20

影子教学反思01-05

关于影子作文03-05

我的影子作文03-21

有关影子作文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