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读《巨流河》有感:师者风范,薪火相传

读《巨流河》有感:师者风范,薪火相传

时间:2022-08-10 09:21:5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巨流河》有感:师者风范,薪火相传

  读《巨流河》有感:师者风范,薪火相传

  柳海英 海南省海南中学

  感谢明斋先生推荐的《巨流河》,让我有幸读到一本这么厚重且富有师者情怀的书。该书作者齐邦嫒教授是一个80多岁受人敬重的教育界前辈,她将自己波折的人生经历以传记的形式娓娓阐释,语言温和而有力量,描绘的是历史,是国家的命运,是家族的磨砺,可以说它是20世纪中国人苦难和奋斗的一个真实、感人的缩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书中让我触动最深的是作者笔下一个个与我有共同职业的师者,如南开中学的张伯苓校长、吴振芝老师、张亚丽老师、孟志荪老师、魏荣爵老师、朱光潜老师等,他们身上折射出来师者的崇高品德,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让人心怀激荡,久久不能平静。我认为,正是师者这些闪光点潜移默化的影响,方能让作者在80岁高龄回忆起他们时仍心怀敬意!对此,我身怀羡慕。抛开一切功利性的因素,假如有那么一天,经我教育过的学生,三四十年后,仍能记起有一位柳老师曾经教过她,这对于我的执教生涯将是莫大肯定,我想,师者的境界止于此即可矣。

  通读此书,我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谈三点感受:

  一、师者的品性造就了学校的精神内涵

  齐教授在书中谈到的南开中学张伯苓校长,他十三岁时,考取官费的北洋水师学堂,在甲午战场上眼睁睁地看着国帜三易,先下清旗再升日旗,隔一日改悬英国旗,悲愤填胸,深受刺激,故思索唯一能振兴中国的只有教育,教现代知识、教爱国。他毅然决然离开海军,一心办教育,誓为教育新中国的子弟献身。这种奋发图强的志气,影响了他一生,也造就了南开精神。"南开精神"最核心的内容是爱国主义,正如1937年10月25日张伯苓校长在《致全国南开校友电》中所言"教育报国,苓之夙志。此身未死,此志未泯。敌人所能毁者,南开之物质,敌人所未能毁者,南开之精神。"[1]张伯苓校长以教育救国为己任,他给南开确立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就是力图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的人才,他和全校教职工一道,时时处处以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教育学生,使"振兴祖国,匹夫有责"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信念。在民国时期,没有哪所学校像南开一样,在国际上享有声誉,并获得美国洛克菲勒等国外基金会的支持。南开的迅速崛起与张伯苓倡导的"南开精神"分不开,这种精神信仰,在师者身上体现,也像火种一样传递给学生,影响着学生的一生,让他们在一生中充满了勇气和毅力。在《巨流河》中,齐教授写到:"不论前线战报如何令人沮丧,日机轰炸多么猛烈,在张校长的带领下,我们都坚信中国不会亡。"[2]"南开中学在抗战最艰困的八年中,教育了数万青年,每个人几乎都是张伯苓精神的延伸。"[3]

  "人是要有精神的,学校也是要有精神的".[4]百年来,南开为社会培养了周恩来、陈省身、曹禺等大批杰出人才,他们的成长与南开精神的熏陶分不开。历史证明,一所学校只要有一种强烈的爱国、救国的精神、一群爱生如子的老师和愿意为培养学生人格而孜孜不倦、弦歌不辍的教育理念,就能拥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如我所任教的学校—海南中学建校九十二年来,励精图治,从乱世图存,到盛世图强,与时俱进,由小而大,从弱到强,追求卓越,成为琼岛名校,也是"尚德、睿智、唯实、创新"精神薪火相传的展现。反观近期报道,有悖师德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同为师者,两者间极端不同的品性,让我对现代功利性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反思……

  二、师者的慧眼能够织就学生一生理想

  书中"南开的老师,以任何时代标准来看,都是注重性灵启发的有识之士"[5]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共鸣。齐教授在书中回忆了一个片段写物理名师魏荣爵的故事:有一位孟老师国文课的得意弟子——四十一班的学长谢邦敏,毕业考物理科交了白卷,但在上面写了一首词述志,自思是毕不了业啦。魏老师评阅考卷也写了四句:"卷虽白卷,词却好词,人各有志,给分六十。"[6]谢学长考上西南联大法律系,后来在北京大学教书。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现代教育中基本已经断绝,教师遇到交白卷的学生基本都是抱持着零容忍的态度采取极端的方式去处理,而不会像文中魏老师那样看到谢邦敏文学造诣中的闪光点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结果往往是错失法学界的一位俊才。

  朱自清认为:"教育的价值是在培养健全的人格",这已成了老生常谈了。但要认真培养起来,那却谈何容易!第一教育先须有‘培养’的心,坦白的、正直的、温热的、忠于后一代的心!有了‘培养’的心,才说得到‘培养’的方法。"[7]齐教授在书中,也以自己的经历说明了这一点。她考上武汉大学哲学系的第一个学期末,英语统考全校第一。第二天,教务长朱光潜先生约见她,根据实际情况建议她转入外文系,并亲自担任导师。最后事实证明,朱光潜先生慧眼识英才,才能让齐教授在外国文学教育与翻译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成为大师。

  韩愈先生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明确指出了教师的职责,即传授为人之道,传授知识,说得具体些,就是教书育人。所以,"师者,人之模范".任何一名教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某些时候无声的"身教"更胜于有声的"言教",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高中的学生也不过是些十六七的孩子,他们心智尚未成熟,对于世界,对于自己都懵懵懂懂,对于将来做什么,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该有怎样的生涯规划,都没有太多的概念,我们老师呢,毕竟有更丰富的人生阅历、有更宽广的知识视野,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个性与潜质,激发他们的潜力,引领他们走向精彩的人生。

  三、师者均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爱生情怀

  齐教授在《巨流河》中多次饱含感情的用"温暖"这个词回忆当年南开中学的老师们。她说:"在我成长的六年中,张校长留给我非常温暖的印象".[8]如果说朱光潜是引领齐教授走向更广的文学世界,那么南开中学的"激情孟夫子"孟志荪就是奠定了齐教授国文功底、影响她最深的是国文老师。课堂外,孟老师对她也像个父亲一样,把认为她能看的书都借给她看,有时候还会叫齐教授去他家吃炸酱面,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造就了齐教授的文坛大师的因素之一。孟先生主编南开中学初一到高三的国文教科书,白话文言并重,高中课本简直就是中国文学史的选文读本,从《诗经》到民国,篇篇都是文学精华,这使得齐教授的文学功底一开始就站在了较高的平台,使之成为台湾的文学天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为南开学子,早齐教授二十五年进入南开中学就读的周恩来,在校时,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又很有社会活动能力,在校长张伯苓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当时那种世态炎凉的社会里,张伯苓不因周恩来的清贫而漠然视之,相反,他很赏识、关怀周恩来。他免去了周恩来的全部学费,还让周恩来业余帮助学校做些抄写、刻字的杂事。周恩来常到他家中去,师生俩经常进行长时间谈话,内容涉及社会问题和国家大事。周恩来后来曾风趣地跟大家讲起他上南开中学时,在校长张伯苓家吃贴饽饽熬小鱼的故事。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张伯苓对周恩来的赏识、关照和培养之心,实际上折射出的是一种爱生情怀。

  此时,让我想起一位可亲可敬的师者—民国时期曾在春晖中学任教的夏丐尊先生,先生的核心教育思想是《爱的教育》,因此,被学生们称为"妈妈教育".这种爱的教育需要的是身体力行,当时特殊环境下,民国的一大批老师、校长都信仰"爱的教育",而这种爱的教育,温暖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茁壮成长。

  在我的教学案例中,我常常跟我的学生提起曾经海中校友,中国科技大的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谢周清,在1998年至2011年之间两次登上南极,两次到达北极。有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谢周清说:初中二年级的时候,课任老师发现我爱看小说,于是推荐我看科幻小说,其中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给少年时期的我心底栽下了一个关于科学家的梦想。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该是这种人。"可见,拥有一位有爱心的老师对学生一生来说都是极其幸运的事情。

  史烟飘过,回看今天。通过齐教授的《巨流河》,使我认识到师者的精神体现、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在当下,师者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让我们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以良好的师德,专业的技能,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1]].王晓艳。南开精神的形成与发展[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0.11.

  [[2]][3][5][6][8].齐邦媛。巨流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63,63,67,63.

  [[4]].天津市南开中学。天津市南开中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01.

  [[5]].徐叶子。 追寻教育的信仰_论作为教育人的朱自清[D].湖南:湖南师范大 学,2009.11

  编者注:文章转载自"海南校长工作室"微信平台。

【读《巨流河》有感:师者风范,薪火相传】相关文章:

读《巨流河》 有感04-15

读《巨流河》有感(精选19篇)09-20

读《巨流河》有感1000字08-15

《巨流河》读后感08-21

巨流河读后感08-25

《巨流河》读后感3篇04-19

巨流河读后感1000字08-24

《巨流河》读后感(通用9篇)09-15

读《师者若水》有感08-16

微笑,王者的风范作文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