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时间:2022-08-19 07:38:1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一):大学之道在"修身"

  丁茂顺

  《大学》是《礼记》的一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后被列为《四书》之首。那么,《大学》讲的是什么呢?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修身"二字。

  一章

  《大学》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三纲八条目"."三纲"即明明德、作新民、止于至善三纲,讲的是世界观。"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则是方法论,实现"三纲"的途径和方法。

  "三纲"是《大学》教诲人们,学习、求知的要实现的目的,光大自身的德性,在此基础上与众人(带动)一起进步、自新,最后实现人与社会、社会与万物的至善至美的境界,三纲的起始点是光大自身的德性。"三纲"是推己诸人,由小及大,因近至远的过程,是做学问的真理。

  "八条目",讲的是实现三纲的方式方法,从格物到修身,从修身到平天下,由小及大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四条都是为了实现"身修",而"身修"又是实现"家齐"、"国治"、"天下平"的前提和关键。"八条目"是自内向外,始轻终重,由微至宏的过程,是获取真理的科学方法。

  然而,面对"止于至善"和"平天下"等如此宏大的理想,如"不积跬步"是"无以至千里"的。正如《大学》所言"自天子及庶人,一是以修身为本",自身不"格物"、不"致知"、不"诚意"、不"正心",是谈不上"身修"的,当然再谈"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更是迂阔了。从简单的做起,从小处做起,从自身做起,是研学"大学之道"的开端。世人说儒者多迂腐,那应该指的是多是空谈大道理,自身修为却很欠缺的"腐儒",他们自身也是背离"大学之道"的"离经者".

  二章

  关于"明明德".《大学》中,引用了《尚书》中西周、殷商、虞舜三个时代,关于"明德"的论述。大有总结承继今古圣王"明德"之道的意味,此处也可管窥孔子总结三代以来文化所付出的心血努力。同时也点明了《大学》以"德"为核心哲学研究内容。

  三章

  关于"新民".《大学》中,从商汤王的自新,说到西周《康诰》的"做新民",最后到《诗经》的其命维新。从个人,到人民,到国家天下,层层递进了"新民"的范围,一以贯之。

  四章

  关于"格物、致知".对于这两个条目的解释被认为已经缺失。现存的《大学》中关于孔子论听诉讼的文字可以作为参照。了解万物万事的"事理",便是格物,总结万物万事的"事理"我们就会了解,掌握天地间规律,做到"致知".从"格物"的字面上推导,更接近与对具体事务的联系,对自然和人类实践活动的研究。

  五章

  关于"诚意"."诚意"的关键是不要自欺欺人。一来自饰自伪无用更无益,二来"诚意"能使人"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有百益无一害。诚意,是对"致知"(通晓万物之理)后对人的看法,得自然之道而做自然之人,可谓是以天理言人事,所以说"知致而后意诚".

  六章

  关于"正心"."正心"的关键是不偏激, 不为外物干扰,能够保持自然理性的态度面对人和事。

  七章

  关于"修身"."修身"的关键是"正身","心正而后身修",内心不受外物干扰,那么反应到我们做人、做事方面就是要秉持一颗自然之心来来处理人和事,客观、公正来看待问题,做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好".

  八章

  关于"齐家"."齐家"的关键是"其家不可教,而教人者,无之"."齐家"之法有二,一是以身作则,处理好父子、夫妇、兄弟的关系,二是要永保赤子之心来对待父子、夫妇、兄弟。做到,这些才可以"一人定国".特别要指出的是"齐家"是紧接"修身"后的环节,是"推己诸人"的第一个环节,"恕"道的开始,也是《论语》中关于"仁"道产生的发端。正如《诗经》上讲的"宜其室家".

  九章

  关于"治国"."治国"是《大学》的最后一章。内容上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永持"絜矩之道",推己诸人,从自身修为到家到国;二是"得众得民",谨慎自身的行为和操守,"好民之所好、乐民之所乐",通过"德"性来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即"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才,有才此有用";三是"尊贤",尊贤远小人,国家方可长治久安;四是"理财",处理好"利与义"的关系"先义后利",则国治,天下平。

  十章

  "修身"更是《大学》的通篇所反复叮咛的,三纲的出发点是光大自身的德性(本意也是修身),八条目的关键点是"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均是实现好修身的前提步走,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修身"之后的推己诸人的结果。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修身"即是学习、获取、掌握和实践"大学之道"的"根本"所在,是告诉我们人之所以为人所首要要做的"事".

  大学之道,其实就在我们身上,一思、一言、一行,而已。

  读《大学》有感(二)

  张薇薇

  盖因近日天气多雨,窃以为正是读书的好时候,故把珍藏的《大学》拿出来又读了一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典诗文《大学》里的句子。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近日所读的就是常见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的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www.fwsir.com)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古时读书人追求的"修齐治平"了。横渠先生曾言读书人就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两者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道出了儒家对理想的追求和实践,代表了传统中国人的担当与责任。

  孟子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儒家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民为本。在上位者,要重视民众的力量,把人民做为立国之本,因为民众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应顺应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宽以待民,善待民众,关心民众疾苦,让民众安居乐业。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自然保有天下。这种治国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学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为人处事的标杆,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读书人。"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诫读书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必须时时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学习,谨守品行。之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也。

  "君子必慎乎其独",尊重自我,尊重天地良心,则应当人前人后一个样。独处时最能反应一个人的德行,自古至今,有多少道貌岸然,人前人样、人后鬼样,披着羊皮的狼,祸害世间。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是非黑白一眼洞穿,既需要广博的知识、深厚的阅历,更需要有一颗正直无私的心。心正才能摒弃个人好恶、世俗偏见,正确的去判断。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子其口出。"胸怀如大海,纳万物而波澜不惊;如宇宙,日月星辰运行其间,而静默不语。人有才,惜之、爱之、举荐之、助之。社会有此伯乐,则中华幸甚。

  大学短短的二千来字,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

  每每想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我心中总会有难抑的向往与膜拜。每读一遍,总会有新的收获。作为手中握有人民赋予的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心中更应该时刻警醒,"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刻记住自己的权力来自何处,又要用之于何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难道我们尚且不如2000多年前的古人吗?

  谨以此文自警自勉。

  读《大学》有感(三):修 齐 治 平

  年过"知天命"之年,又拿起《大学》咀嚼了几遍,更有些感悟。

  《大学》为我们指明了人生进修的阶梯: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目",然后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阐述了实现"三纲目"的途径。内涵深刻,振聋发聩,对我们如何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等问题都具有深刻而实际的指导意义。

  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做人可以平凡,但绝对不可以平庸。做一个不平庸之人,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做人要彰显内心的光辉品德,要把普天之下的人民放在心上,胸怀天下,志存高远,要永葆一颗至真至善的善良之心。在追求经济利益高于一切的今天,在倡导"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今天,我们扪心自问,为人之本的"德"究竟还存有几何?人性光辉中最美丽、最温暖的"至善"还存有几缕?

  成就一番事业,这是每一个人的梦想和追求。然而,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急功近利的浮躁和难以言状的焦虑,成为了我们这个转型社会的突出表现,终日思索成功要诀而不得其门,于是乎,抱怨这抱怨那的,丝毫不审视自己。其实,《大学》早就给我们指明了道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事有始终".也就是说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定位,明确一个跃之能及的志向目标,保持一颗平常心,做事思虑周详,坚持做人做事善始善终的要求。而不是好高骛远,心浮气躁,半途而废。需要"适可而止"和"知足"的心态去调整、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持之以恒地付出应有的努力。倘若我们具备了这样一种为人做事的品格和精神,试问成功离我们还会远吗?

  除了事业,人生的另一头就是婚姻家庭。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存压力之剧增,事业和婚姻家庭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和谐的音符。多少人为事业和家庭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而顾此失彼,多少人为了自己所谓的"事业"而摈弃糟糠之妻,一些人则为了家庭而放弃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中国有句俗话: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于事业是何等的重要,可以说是个人事业的基础,这也是《大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所表达的哲理。因此,不论你从事何等崇高的事业,也不论你工作再忙再累,请记住"必先齐家".

  无论是立德,成事,抑或齐家,都离不开修身。不重视自身修养,就不会有远大的志向;没有远大的志向,就不能勤奋治学;不勤奋治学,就没有出色的才干,也就无从谈起成就功名。而最好的进业修身之道就是多读书,更要多读"圣人"的书,可以启迪心志,开阔视野,可以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成就高尚的人格,可以洗涤心灵,净化灵魂,让人更好地感受生命之美,自然而然也就成就了个人的事业。

  回想少年时代,在充斥着做革命事业接班人的谆谆教导中,耳熏目染,立誓为祖国、为人民做个有用的人,周恩来总理便是崇拜的对象。第一次在课文里读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心中充满了深深的震撼,但是并不知出处。工作后,面对着第一份严重污染的工作及环境,在百无聊赖、情绪低落中,偶尔得到了《大学》一读,激起了自己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一改颓废,发奋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境遇。

  现在,关注着年轻一代的成长,有很多感慨!提高年轻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他们的远大志向迫在眉睫。在班组建设中充分利用早会和大讲堂的时间,带领班员们学习、感悟"四书五经"的精华,以此来滋润心灵。

  想起,周总理的一句话:"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那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气魄和胸怀多么令人肃然起敬!

  春天来了,让我们敞开胸怀,迎接时代的伟大变革吧!

  (国网临沂供电公司信通分公司  吴学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