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读《我的精神家园》有感

读《我的精神家园》有感

时间:2022-06-06 22:38:3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关于读《我的精神家园》有感900字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我的精神家园》有感9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我的精神家园》有感 篇1

  有人曾这样说过:“《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充满睿智的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园,是使人忧伤的幽默。”这是一本杂文集,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深思,风格却又是黑色幽默的,让人一边笑一边思考,这并不代表抛弃了严肃,话题是严肃的,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叙述而已。王小波说过,他喜欢有趣的东西,所以他书中的人物始终都是笑着的,他的文字中流淌着鲜活的智慧,就像自有奔涌的河水,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他喜欢,读书的人也喜欢。

  王小波对读书和思考有一种天真执着的热爱,不是为了功利,而是学习中享受纯粹的快乐。他在《我的精神家园》中回忆的“幼时遥望人类智慧星空的情景”,纯真而令人感动。他一定要活得真实、丰富、有趣,追求智慧和真理,痛恨乏味和愚昧。读其文字,独特而态肆随意,但却有着一种内在的严肃。他的作品中占支配地位的是超越情感的理性思索,在那貌似玩世不恭并且自嘲的表象下,隐藏着冷静、彻底了悟的大智和无可救药的真诚。

  王小波说,人应该记住自己做过的聪明事,更该记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这是提醒人们应该具备时时反醒的精神吧。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多少少的失误。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反醒的精神,努力做到时时刻刻自省,不断改正错误,每一天留给自己一些时间去反省去静下心认认真真思考一些事,时间久了,必然是有所收获的。

  作者在书中提到对于“中国人喜欢接受这样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的精神状态是极为不满的,认为“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因为在精神生活的问题上,任何否定和不满的背后都有着一种肯定和追求,表明了人对旧我的否定,对新的精神生活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憧憬。在人的.精神生活中,作者认为“能够带来思想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比这再低一档的东西,只会给人带来痛苦;而这种低档货,就是出于功利的种种想法”。从这种立场出发,人就有了更为广阔的参照系,因此在衡量一种精神价值时,主要标准就不再是眼前的自身实利。

  在现实社会中,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往往会摔跟斗。但是,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读《我的精神家园》有感 篇2

  最近读了王小波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其中大部分是和别人“对着干”的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话讲——他是个愤青。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我也是个愤世嫉俗的主,因此,与他产生很多的共鸣。

  王小波1997年去世,在1992-1997这五年间,他写了很多有名的杂文,这本书将它们都囊括其中,所幸离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并不很远,除了他为“250块在中关村买到一个8MB的内存条”感到兴奋不已之外,大部分生活情景和环境,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对应到我现在的生活,并由己及人地联想。

  愤怒之作我读过不少,可能正是人以群分之故。这些作品或油腔滑调、或热血喷涌、或彻头彻尾的偏激之论,总而言之,没有人做到王小波这样,可以延伸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可见知识在文章中的重要性。他学过逻辑学,懂英文,明白一点概率论和社会学,这些知识帮助他分析问题,生成高一个层次的判断,虽然不能说完全、绝对客观,但有了学术理论的支持,就是理性得多。

  王小波承认自己文章“格调不高”,我则认为这是一种自谦的说法。情绪不分等,忧伤、愤怒、高兴等等,统统可以成文。而每种情绪却分层次,譬如愤怒,我曾写了一篇《有关应试教育》的文章,痛陈中国应试教育之劣,我拿它去比较王小波的文章,只能说我看到什么便说出什么,指着对方的鼻子骂,这不巧妙,也难得深刻,就连高中退学的韩寒也比不过。而王小波,一个“知识愤青”,不仅能够从社会和人文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成因,而且能够反过身来提出一点解决意见,换而言之,他不仅知道“为什么”,而且知道“怎么办”。他的骂便是深层次的骂,连着对方老祖宗也骂,语毕还能微笑着劝人改造自己的基因,以免遗祸后代,这种狠毒当然比一般人有力度得多。他看问题不仅有深度,而且有宽度,而我们的可悲在于,总是久久矫情地纠缠在一个点上。谁能说他“格调低”?热血固然是重要的,但内涵更重要。

  初中尚未念完,我当然不敢妄称自己有知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某支愤怒的笔将失去书写的权利,谁都有否定过去的过程。王小波和王朔都嘲笑年轻时候的自己,就连钱钟书都说四十年前的自己有一个“不甚朴素的人生观”。如果问题久久压抑,我一定不是积郁,而是将它们呈于纸上。经历了成长这个必然的过程,我或许会站在一个高一些的位置上,用入流的方式重新诠释入流的愤怒。

  读《我的精神家园》有感 篇3

  先笑一个:我天天教别人,写文章从题目开始就要有新意,要夺人耳目,自己却用这么俗旧老套的名目。为我的懒击掌先。

  准确的说,这是第四次读王小波了。但从第三次开始,我才读出点味儿来。

  第一次还是上学其间,记不清是大几了,总之那会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正风靡校园,我也就找来了看,实际的情况是,那些小说,我字字都认得,合在一起,却一点看不明白,所以就放下不看了。呵呵,这大概是我读书的唯优点:不懂就是不懂,绝不装神弄鬼,借虎皮拉大旗。

  第二次也是上学其间,有一回假期回学校,买完车票离开车还有几个小时,没事做,就到处转在车站附近一家书店,卖的大都是教辅书,再就是些没名堂的畅销书,我翻来翻去,找到一本《古诗一百首》和一本王小波的文集。具体的书名是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总之似乎我还没有读完,它就失踪了,也不知谁借走了,再没还过——这样不知所终的书已经好几本了,深刻怀疑被老二顺走了,别人不上我这来,来的也不读我的`这些书。

  第三次还是工作以后,那二年被赋闲,工作很简单,不要说八小时之外,就是八小时之内可供我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很多,由是隔几天就到图书馆换几本书,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就在其中,那时,才能说懂了一些——知道他在说什么了,记忆最深的是那句“我是学理科的,不相信世上有……”的议论,触动很大。

  年跟前,又有了些空闲,借书的时候,这本书又跳到眼前,于是借来再看,说全懂,怕挨砸,但至少看出了他的言论的优劣,也让我多了些自信——以前总觉得自己这个专业没专业,好象什么实用的技术都没学到,看到王小波乱用概念,不禁暗笑,原来我还是有点专业的:)。

  认识王小波的过程,跟读钱钟书的《围城》类同。初识《围城》是上补习班时,班上有人读《围城》再加上电视剧播的火热,很多文学爱好者赞口不绝,于是就借来看,看了一晚,不得要领,闷闷的还给别人,上大一的时候,和一老师说起《围城》,我说我怎么不懂的话来,边上一同学说她懂,很有感触,结果被好一顿挖苦:多少专家多少年研究都不敢说懂了,你这么胆大敢说自己懂了,了不起,等等,让我目瞪口呆。

  然后到了大三,不知怎么又借了《围城》来看,还不知看懂没有,但边看边大笑,惹室友群起抗议。作文

【读《我的精神家园》有感】相关文章: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05-28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04-28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6篇07-08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3篇07-06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3篇)07-20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7篇04-13

精神家园作文07-10

读《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有感09-01

读《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有感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