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最后的棒棒》观后感800字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800字

时间:2022-07-27 14:09:3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800字

  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后的棒棒》观后感800字,欢迎大家分享。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800字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800字 篇1

  这是一部纪录片,一位名叫何苦的正团级干部转入棒棒行业同时也拿相机记录棒棒们。

  "棒棒"是山城重庆创造的特殊行业人群,他们用一根棒挑出了一个新重庆,也被这个城市抛到了时代的边缘。几乎没有什么年轻人愿意加入这个行业,剩下的也只有这些工龄几十年的老年棒棒。他们住在解放碑旁即将拆迁的自立巷53号,固执的坚守着这个夕阳行业。

  何苦认了一名棒棒做师傅,大家都唤他老黄。

  老黄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棒棒,今年65岁。老黄是家里的老五,他出生不久父亲就因是国民党的教书匠被定性成了地主,一家人住进了茅棚,父亲因癫痫被释放一年后离世。因自带地主成分,年轻时没有人愿意嫁给他,年近四十才与一名带了三个孩子的寡妇结合拥有了唯一的女儿。因正值计划生育被罚了款,他远走东北挖煤一去三年。三年后,他惨遭女人抛弃,抱着唯一的女儿,握着一块钱踏进了棒棒这个行业。

  老甘的命运被两个小偷和一个女人改写。

  快结婚的时候,谈了五年的女人离开了老甘,老甘发誓要来重庆干一番大事业。他干棒棒的第一年省下了10000元,打算开一家小店,却在去银行的路上被人摸了包。第三年,他省下了25000元,打算盘下一间杂货铺,却在盘下店面的前一夜招了贼。他说他信命了。

  河南因为老家在河南,被唤作"河南"。

  父母离异,又再婚,他十几岁就离家出走,再也没回去过。二十多岁被几个未成年的小混混挑断了一根脚筋,落下了残疾。他没有亲人,甚至没有身份证。

  这部影片里的棒棒们都有着必须当棒棒的理由。他们被人嫌弃,蔑视尊严,却不偷不抢靠着自己的力气顽强的'活着。影片的旁白淡定轻述,却让人红了眼眶。

  谁都想有尊严的活着,但温饱都保证不了的时候,尊严更像是多余的废话,说不得,要不得。

  而我呢,毕业以后之所以还可以衣食无忧的活着,也仅仅因为自己出生在了一个中国最好的时代,有比他们好点的家庭条件,可这是娘胎里带来的,除了这些,我好像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其实,我和他们一样,他们有的是力气,而我只能通过学习得来工作。他们的力气没处用的时候失落,我在考试失利的时候伤心。他们至少有底气,而我硬气不得。

  人,这辈子都一样。一个人来又一个人去,生来不觉孤独,死却害怕孤单了。所谓三六九等,职业贵贱不过是些过眼云烟。

  棒棒们尚且如此用力的活,我们又哪有理由缴械投降。接下来的人生,只愿努力,过上想要的生活,去想去的地方,已经足够。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800字 篇2

  改革开放之初,山城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一个特殊的行业——山城棒棒军。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三十多年,数十万棒棒大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年代。癸巳岁末,几个佝偻背影即将道别正在消逝的行业,一名退役中校扛起一根棒棒开始了自己的追寻——辉煌与尴尬,艰韧和无奈,他们的人生无须评说,他们的故事值得铭记。

  看到开头,导演兼主演之一何苦出厂,一名正团级专业军官,让我产生怀疑,这样的人或许也就在底层体验几天,至多一两个月。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棒棒们的生活渐渐展现在眼前,最后竟眼泪纵横。棒棒的脸上的皱纹里积满了阳光和泥土,他们向我微笑时,我看到空洞的嘴里牙齿所剩无几。他们时常流出浑浊的眼泪,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时常悲伤,他们在高兴时甚至是在什么事都没有的平静时刻,也会泪流而出。然后举起和乡间泥路一样粗糙的手指,擦去眼泪,如同掸去身上的稻草。

  如何苦所说,每一个棒棒都有自己的当棒棒的原因。然而他们都是有一个共同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需要钱,需要生活。何苦的师傅,老黄,已经六十多岁了,然而却依旧靠着一根棒棒自力更生。老黄的生活是凄惨的。少年时因为出生成分不好,生活艰难。之后好不容易与一个带有三个小孩的.寡妇组成家庭,并有了自己的女儿,却在自己外出挣钱时被人趁虚而入,之后只能将女儿寄养在亲戚家,自己出来靠棒棒挣钱。之后女儿好不容易成家,却有巨额的房贷需要还,老黄只能继续扛起棒棒。看着老黄艰难的生活,即使有病在身,也抱着能省则省的态度坚持不去大医院检查。

  这部片子让我感动不已,不仅是故事中的“老棒棒”们,也有导演这个新生代的“棒棒”。为了拍好这部片子,一名转业的团级军官深入底层生活一年多,一起同吃同住,完完全全成为了一名“棒棒”,并有了自己的外号。在经过一年的生活,将棒棒们真实的生活展现在大家面前。然而,更为让人欣慰的是,他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并带领着这群棒棒过上了更加稳定的生活。

  大寒之后,一定立春。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800字 篇3

  “棒棒”这一个词一说出来,可能很多人都一脸茫然,因为对于习惯了机械化与智能化的现代人来说,那些“棒棒”们似乎离我们的生活有些遥远,所以即便大家不明白这一个词语的涵义,似乎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因为我们不常见到,因为我们不必理解,所以我们没有必要知道,没有必要在意,这样真的是对的吗?

  不,我不认为这是对的,因为在我看来,了解“棒棒”这一个群体就是了解一段历史,了解“棒棒”这一职业就是了解一种文化,解决“棒棒”这一难题就是解决一种贫穷,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去探讨一下“棒棒”这一神秘群体,去深入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

  一说到“棒棒”这个词,那我们就不得不提重“庆棒棒”这一个称号,而一说到重庆的棒棒,人们就会立马明白,那些所谓的“棒棒”就是指靠一根棒子生存的人。在那些没有机械帮忙的情况下,这些伟大的棒棒们就靠一根棒子,靠一双肩膀,靠一身蛮力,靠一腔热血去走街串巷,爬坡上坎,充当人们生活中的运输工具。

  不过叫人觉得可悲,令人觉得遗憾的是,在这些国际化的大都市之中,不管这些棒棒们有多么努力,他们都赚不到什么利润,甚至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更加不堪的是,对那些大部分都没有资源,没有人脉的棒棒们来说,有时候甚至好几天都开不了业,赚不了钱,所以他们只能蜗居在街头晃悠着,祈祷运气眷顾自己,他们只能蜷缩在暗无天日的`自力巷里面,祈祷着这个家不要被拆迁,这个月的房租不要被催促。

  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棒棒”,他们卑微不堪,他们辛苦万分,他们辛酸不已,可是就算是这样,好运也没有眷顾他们。因为生活在杂乱不堪的地方,所以他们经常会遇到扒手,遭遇抢劫,饱受病痛,忍受孤苦,日子没有一点点盼头,生活没有一点点希望,让人莫名觉得心酸,觉得可悲,觉得心疼,觉得哑言,觉得鼻酸。

  事实上,从古至今我们都推崇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也一直说劳动人民是最伟大的,最勤劳的,可是为何这些所谓的劳动人民,今天的这些“棒棒”们会生活的这样苦楚,这样不堪呢?而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我我们是否应该做些什么去帮助他们,社会是否应该做些什么去支援他们,国家是否应该做些什么去容纳他们呢?

  当然了,除了整个社会环境之外,事实上,棒棒们也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了,我们要知道,这个社会需要的是“棒棒精神”,而不是所谓单纯的人工苦力了,所以“棒棒”们必须看清趋势,认清现实,努力去寻找新的出路,新的机遇,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脱离困境,活的更好!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800字 篇4

  一、影像叙事下的文化表述视角

  《回味“老重庆”山城的文化记忆》一文将棒棒列为山城重庆的文化记忆之一,认为棒棒代表的是一种城市化进程中底层群体的生存状态与生产变迁中的文化记忆,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和一座城的发展轨迹。

  文化记忆以文化体系为主体,将产生的情感与心灵体验作为代际共享的集体记忆。很大程度上它是隐喻性、象征性的存在。特别是由于影像自身的特质,使得借助影像叙事建构文化记忆更是混杂着认知方面的情感性与局限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等成分。

  《最后的棒棒》作为独立纪录片,虽然相对于体制内纪录片有了更少的框架限制和更大的发挥空间,但对于文化记忆的建构仍无法逃脱视野和方法的桎梏。

  二、他者窥视中的文化尘埃

  《最后的棒棒》中,导演何苦化身一名棒棒走入“他者”的世界,窥视棒棒群体的酸甜苦辣。

  拍摄纪录片同样面临“进去”与“出来”的问题,导演何苦接受采访时谈到:“与多位棒棒进行了解释和介绍,但大多数棒棒们对于拍摄纪录片持排斥态度,因此选择了拜友好的老黄为师傅的方式开始了纪录片的拍摄。”

  导演由此才走入了棒棒的世界,同时自身也多了一个身份——棒棒。但是导演仅仅只是“多”了一个身份而已,其原有的身份或身份观念并未从他身上剥离,正团级转业干部、市民、知识分子等文化符号根深蒂固的贴在他的身上。一方面是作为棒棒何苦,一方是棒棒之外的拍摄者何苦,形成两极化的叙事冲突。

  纵览纪录片,导演何苦的身份观念在影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始终以“他者”的身份在向大众讲述着棒棒们的故事。以城市文化为核心的叙事、现实主义的主题设置、悲喜交融的风格展现、身体与暴力的被观赏,刻画着棒棒生活中制度壁垒的逃避和吊诡再现、经济困境的直白冲撞、社会资本再现的固化和异化、社会体验的被剥夺感的形象,实现着自己展现底层人民生活不易的“影片理想”。

  这种“远方轶事”的影片拍摄已延续了很长时间,以“他者”的视角记录拍摄对象的'生活,向除拍摄对象以外的“他者”讲述拍摄对象的故事,从而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种影像所记录的文化记忆都是他者窥探中的文化尘埃。

  三、影像赋权下的文化重构

  纪录片是参与式传播的一种具体操作方式,参与式传播作为发展传播学新的范式,其最大的特点即是具有强烈的赋权性,赋权的中心是为弱者增权加能。

  在影片中,我们会发现在影像之下,老黄等弱势群体获得了一定的权利,在摄像机的监视之下,老黄久久没有办下来的房产证迅速顺利的办了下来,并且由专人送到老黄城里的居住地等等。然而按惯例来说,这些事情在现实社会中发生率并不高,正是摄像机的力量,将棒棒所处的现实社会变得“美好”了那么一点。

  在关于“农民工转型”这一重大话题上,影片是以导演的“能力”为棒棒们提供了一个建筑工地的工作,不费余力的完成了这种转型,轻松的回答了这一重大话题,为棒棒们的棒棒生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禁不住要问的是,影像对于现实社会的重构是否有点过了呢?

  柏格森认为“记忆的进程完全就是记忆逐步被物质化的进程”,这种物质化的过程表现在媒介自身的特性不断加诸于记忆并成为记忆一个部分之中。这也意味着,媒介本身的物态特性不仅影响且参与到拍摄的过程中,并进而成为整体记忆的一部分。

  当我们立足现在去回溯关于一个逝去事物或人的记忆时,记忆的媒介框架总是会伴随着这些记忆产生。纪录片也是一样,纪录片无法做到对拍摄内容的毫不打扰,影像赋权记录下的文化记忆就好像倒映在水面的影像,似乎可以反映出真实的模糊样子,但却不能说是完全准确而真实的,只能是部分的、个别时候还表现出扭曲和不确定的镜像。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800字】相关文章:

棒棒糖作文05-16

棒棒糖的优秀作文03-31

棒棒糖优秀作文03-06

小班美术棒棒糖教案08-23

小班美术《棒棒糖》教案09-30

小班美术棒棒糖教案01-14

小班美术教案棒棒糖03-09

棒棒糖作文15篇05-30

棒棒糖作文(15篇)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