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读《美,看不见的竞争力》有感:哪哪都是美

读《美,看不见的竞争力》有感:哪哪都是美

时间:2022-07-30 13:49:1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美,看不见的竞争力》有感:哪哪都是美

  哪哪都是美

读《美,看不见的竞争力》有感:哪哪都是美

  ——读《美,看不见的竞争力》有感

  原创: 蓟语

  美,需要理由么?

  大家对美的评判又是怎样的呢?

  美是一种竞争力吗?

  蒋勋的这本《美,看不见的竞争力》是大学课堂上老师推荐的书目,这一拖就是五六七八年。习惯于一大段时间做一件事,酣畅淋漓地吸收或者释放,可往往时间被分割成小段段,也无法把握美妙的时光。注意力总是被一个个或有或无的消息分散,然后开始一天天涣散的吃喝拉撒睡。曾经开开合合多次,也没有顺畅地看下来,趁过年在家修身养息,刚好用整段时间阅读。

  美是一种选择

  不知何时起,变得很"贪心".没经历过的事情都想去尝试做做,没有的感受过的做法都想去体验一下,没有拥有过的东西都想囊入怀中。哪怕是手头上喝不完的口粮茶,也希望多多益善。于是乎,办公桌旁的小桌子堆起了各式各样的饮品,福鼎白茶、生普、紫鹃、六堡、正山小种、普安红、凤凰单丛、金观音、古丈毛尖、梅峰有机茶、牛抵贡芽、黑枸杞、菊花……多不是件好事,每天到办公室烧完水后,都要纠结一会儿,今天到底要宠幸哪款茶。往往,喝的大抵也就那几款,其余都已被灰尘照顾,或许仔细翻翻,还会发现不少"过期"茶吧。

  蒋勋先生说"美并不是‘多’,美是你懂得选择".家里要来客人了,年轻人通常会请位阿姨来家里打扫下,多数家庭都会自己收拾下的屋子,将衣服、物件回归本该属于他们的地方,虽达不到一尘不染的境界,至少看上去干净一些,面上的东西少一些。

  大学寝室,每周都会有阿姨或者生活部的干事们来检查寝室卫生。每每在敲前边寝室门的时候,后边寝室的同学们都会快速起身,将看得见的物品迅速规整。或叠被子或扫地,或清理洗手间,或将违禁电器藏起,或将散乱在各处的衣服统统塞进衣柜中,然后若无其事地样子,起身迎接检查组的到来。

  茶桌上的摆件也一样一样,相对于常伯熊,茶圣陆羽追求"精行俭德",相对于奢华的幕府,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也同样崇尚俭朴。在1月刊(2019年)的《茶博览》上,看到王旭烽院长的《千利休:美的事物我说了算》,千利休表示"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夏天如何使茶室凉爽,利于烧水,茶要点得可口,这就是茶道的秘诀。"千利休将茶道回归到了淡薄自然的最初,用日本常见的竹器来替代高贵的金属器皿,但他发现和创造了"名器"无数。

  想起过年时和几位茶友约茶,在高老师的工作室,长条桌上摆放着形形色色的茶事物品。在场有位电视台编导,我通常称其为"郑大编导",他很犀利地表示,所有物品中他最偏爱茶桌上两只不太规整的紫砂。那是高老师为自己和丈夫捏的两只紫砂茶杯,杯型以井为造型,杯身还留有深深浅浅的指纹,虽不是那么精细,但饱含了高老师的情与爱,这独一无二的情感流露,何尝不令人珍惜呢?

  美需要学习吗?

  工作、学习、生活,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

  思来想去,我想这个答案是"快乐".

  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理论中把意识分为三个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其实人人都是矛盾体,天秤座的我矛盾地很明显,别人印象中似乎都是正面形象,可自己知道,内心也存有小邪恶,在不为人所知的时候统统发泄出来。

  蒋勋先生表示,我们平常很多的快乐都跟功利性有关,有功利、有目的才去做。我们左右的知识和学习都被限定在功利和目的的状况下,学分也好,考试也好,排名也好,绩效也好,其实都是固定的目的所以如果再一个没有目的的状态下,很多人不知道要做什么。有事可做,不至于碌碌无为,这样挺好。奖金、荣誉、证书、职务……填满空虚的寂寞,充斥光阴的寥落。

  康德曾经特别强调"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美学源于西方,十七八世纪才发展出来,在德国变成了一门特别的学科。有人说美学更像是感觉学,通过眼耳鼻舌身感受身边的一切。头上的这五官,我们往往忽视了它们的作用,似乎我们不需要特别的力量去召唤它们,它们就能够自如地运作,和谐地和我们站到了一起。或许这就是种美。

  近两天,看了一个纪录片《人类感官》。颠覆了我的认知,也强化了我的想法。人们用眼睛去观察世界的动态,用味蕾感受口感的喜恶,用嗅觉去感知事物的优劣,用触觉体会物件的大致情况,用听觉去判断物体的距离……可是,这些判断都是正确的么?不一定。

  我们的认知随着知识的增长、经历的增加而不断变化着,感觉器官也会随着文化环境的改变、年岁的增长、好奇心的驱使而不断调整着。都说眼见为实,可是眼睛也会欺骗我们。我们会不自觉地去观察潜意识中喜欢的人事物,哪怕最后没有什么印象。其中有个实验对我触动很大,当人们被告知去观察球队相互传球的数量事,被测试者因全心关注球的动态而忽视了其中大猩猩出没的明显不和谐的画面动态。我们习惯于自己的认知,并深信自己的判断,殊不知判断的背后也隐藏着大大小小的陷阱。我似乎对"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了更明晰的理解,是角度,是立场,是文化,是自己。

  记得两年前跟着徐洁老师练声音,用她的方式来训练口腔,唇操、舌操的训练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唇和舌的存在,似乎只有酸了、累了、不舒服了,才会反向感知,顺畅、无意识就是一种舒坦的美、无感的美。

  天秤座,爱美、外贸协会这样的标签在头顶顶着。那什么是美呢?什么又是不美呢?似乎无法评判,判断的唯一标准是——感觉。书中有表达,"美其实是一个库存,文学也好,语言也好,声音也好,视觉也好,这个库存,要从很小的年纪开始积累。它其实是在精神极度空虚的时刻,一个让你可以继续生存下去的东西,是使生命继续丰富、圆满的东西。"听老妈说起过她达到"初禅"的感觉,一种我无法想象的状态,在那种状态下非常舒适、畅快。这是她经常说的向内求,信心即宇宙,向内关照,便生种种智慧。

  我没有体验过这种快活,也有些不太敢去尝试这种似有似无的体验,(www.fwsir.com)或许只是自己的一种排斥,一种时候未到的违和。

  我想,美是种体验,在不同境遇下感受到的任何感觉都可以是美。吸收、提取、加工、输出,当美完成了个体的一系列转化之后,就成为了个人感受中的美。

  美可以转化

  蒋勋在巴黎大学修过一些学分,这种课不打分数。老师引导他们做一些很有趣的练习,让他们去摸一些不同质地的东西,然后老师问,你刚刚摸到什么颜色。把触感翻译成颜色,一种感觉上的试验。通常我们喝茶,总是就茶论茶,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叶底,无非从五个维度去评判一款茶样,且会用到专业的审评术语,好生枯燥。一次和一位咖啡师喝茶,她说我不懂茶,但是这款茶,我感受到了冷杉的气息。顿时,我想象到香薰灯里滴了一滴冷杉,坐在温柔的灯光前,冷杉拂面。

  在书中,蒋勋很喜欢谈及花。美对于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但他很高兴找到了一种东西,花,它是共通的,是一致的,对于美一个比较稳定的定位。无论是佛教中的"拈花微笑,心心相印",还是东南亚地区人们爱的鸡蛋花,亦或是大家在樱花开的季节奔赴日本赏樱花,再是生老病死之时鲜花的赠予。有些花花期很短,凋零的那种美,让人心疼,让人沉醉,或许就是这样不完美的美,才成就了当下之美、拥抱已有的且行且珍惜。

  美,也是种惋惜。都说莎士比亚的喜剧好看,但是他的悲剧更令人动容。无论是《奥赛罗》、《李尔王》还是我们熟悉的《哈姆雷特》,都让人扼腕叹息,眼角的泪水表达无限的忧伤。而正是这不完美,造就了经典之作,在不完美中寻找完美,很多东西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相信,相信现世中沉重或者沉痛的东西可以变得完美。就像自己做过的傻事、错事,回头想想还是挺值得珍惜。

  都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和绝对的错,美也一样。多数人称赞的是美,极少数人欣赏的难道就不是美?美是被认识的一个过程,曝光率大、被了解是种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也是种美。"最终能感动我的美,通常都是因为它努力活出了生命的极限".努力活,完成自我的个体生命,愿所有的坚持终不会被辜负,一路前行!

  2019.2.25完

【读《美,看不见的竞争力》有感:哪哪都是美】相关文章:

时间都去哪了08-16

时间都去哪了02-17

文化美、前文化美与复合美08-06

音响美 色彩美 形态美-----《瀑布》赏析08-17

以“美”启智 以“美”育人08-15

语文 -发现美与表现美08-16

08-31

读中感悟文字美 领略自然风光美08-16

时间都去哪了作文08-22

时间都去哪了作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