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读《质数的孤独》有感:孪生质数

读《质数的孤独》有感:孪生质数

时间:2023-06-29 09:21:04 欧敏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质数的孤独》有感:孪生质数(精选9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质数的孤独》有感:孪生质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质数的孤独》有感:孪生质数 1

  ——读《质数的孤独》有感

  冰镇火药

  这本书是在图书馆无意间看到的,而借这本书只是因为书名很特别!《质数的孤独》这到底会是什么样的一本书呢?

  这本书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页码都是质数:1,2,3,5······以此一直到最后

  当拿起书本开始看后,一章一章的情节就这样展现在面前,刚开始的每一章都是独立的,讲着一个个人物小时候的故事,后来两两碰面,再到最后男女主角的碰面······

  质数,只能被1和它本身除尽,随着数字的越来越大,两个质数越来越难碰到……质数,就像一些孤独地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一样,也许,只有遇到另一个“质数”时,才能够松一口气吧……

  《质数的孤独》里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有些孤独,被人所不理解:厌食症、自闭症、同性恋倾向、自卑······各种因为童年的不同经历而演变成为质数的人物,因为相遇、相知甚至相爱而找到了他们最初的自己,慢慢地改善着他们的内心,让他们变成一个个更好的人!

  爱丽丝残疾,厌食,焦虑。右腿能够优雅自如的弯曲,左腿却是僵直不听使唤。她叛逆地去纹身,参加派对,胆怯地试图参于世界疯狂的舞蹈,却被冷漠地拒绝。童年的不幸,少年的痛苦,演变为大人不堪一击的脆弱。

  马蒂亚天才,高傲,洁癖,有自残倾向。童年时永恒的噩梦埋藏在生命深处,从未褪色。他缺乏安全感,胆怯到觉得书本上的知识才是绝对安全的,他没有存在感,空虚高层次要通过划破肌肤的痛感证明自己的存在。

  记得书中有一个片段:

  在大学一年级的一门课上,马蒂亚知道,在质数当中还有一些更加特别的成员,数学家称之为“孪生质数”,它们是离得很近的.一对质数,几乎是彼此相邻。在它们之间只有一个偶数,阻隔了它们真正的亲密接触,比如十一和十三、十七和十九、四十一和四十三。假如你有耐心继续数下去,就会发现这样的孪生质数会越来越难遇到,越来越常遇到的是那些孤独的质数,它们迷失在那个纯粹由数字组成的寂静而又富于节奏的空间中。此时,你会不安地预感到,到那里为止,那些孪生质数的出现只是一种偶然,而孤独才注定是它们真正的宿命。然后,当你正准备放弃的时候,却又能遇到一对彼此紧紧相拥的孪生质数。因此,数学家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要尽可能地数下去,早晚会遇到一对孪生质数,虽然没人知道它们会在那里出现,但迟早会被发现。

  马蒂亚认为他和爱丽丝就是这样一对孪生质数,孤独而失落,虽然接近,却不能真正触到对方。这个想法,他从来没对爱丽丝说起过。每当他想要对爱丽丝坦白这些事的时候,手上薄薄的一层汗液就会蒸发得一干二净,让他整整十分钟不能触及任何话题。

  他盖上笔帽,把笔架在纸的边缘上。两兆七千六百零八亿八千九百九十六万六千六百四十九,他大声地读着这个数字。随后,他又小声地读了一遍,像是要把这个绕口令读得熟练一点。他决定把这个数归为己有,他敢肯定,在这个世界上,乃至在这个世界的整个历史上,绝没有第二个人曾停下脚步来注意这个数字。或许到那时为止,也没有第二个人能把这个数字写在纸上并且大声地朗读。

  他迟疑了片刻,在那串数字下面隔了两行,又写下了2760889966651。这是爱丽丝的数字,他想。在他的脑海中,这个数字呈现出爱丽丝那只脚的青黑色,那是在电视机蓝色亮光的映衬下形成的轮廓。

  或许这会是一对孪生质数,马蒂亚心想,如果是的话……

  马蒂亚一遍遍地在纸上演算着各种质数,想要找那专属于他和爱丽丝的质数,他疯狂地验算着······最后终于找到了这样的一对“孪生质数”:2760889966649和2760889966651。这就是马蒂亚的浪漫吧,努力找着自己和爱丽丝之间的联系,记得和爱丽丝一起的所有事情······

  《质数的孤独》的男女主角,最后虽然没有我想象地那样最后在一起,但是,他们的心是在一起的,结局是美好的。即使两个“质数”没有在一起,他们却因为彼此而变得不再孤单,渐渐的也变成了更好的人,不再孤独……

  那我们呢?如果说我们也是质数,应该就是那些比较小的质数吧,不会很难找到自己的“孪生质数”但却也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孤独地活着却在冷眼看着、讨论着那些比我们来得大的质数,以此想要慰藉自己的心灵,告诉自己:其实我并没有那么地孤独!

  直到遇到了自己的”孪生质数“才会发现,以前的自己是如此的孤独······

  读《质数的孤独》有感:孪生质数 2

  《质数的孤独》构思结构并非绝对新颖,与保罗奥斯卡的侦探悬疑小说无法匹敌。一开始的几章似乎看到村上《1Q84》的影子,但慢慢阅读至结尾,有种平淡的感觉。故事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却让读者有爱不释手的'冲动。

  男女主角从懵懂的爱慕,到暧昧,到分开,到相聚,最终回到各自的生活,两条平行线因为一些巧合,被折射、被交集,但最终还是两条分开的直线,终究无法重叠。我们都有各自的生活,各自的世界,能够相遇是种缘分。每个人的眼中看到的那位总是那么特别,尽管旁人无法理解,可他/她永远是那么得有魅力,那么独特!

  孩时的无知、叛逆,成人的慎重、谨慎,让他和她分分合合。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有无法解释的意会。他们相似的经历,多了一份默契和个性。但两个质数终究只有被自己所整除,两个相邻的质数中间永远相隔着一个数,致使永远无法相遇,很无奈、很遥远。

  时间决定一切。当两个无法相遇的质数按照平行的轨迹行驶着,分别拥有他们的生活,无论快乐或不快乐,生活一直这么继续着。随着中间一数偶尔间的消失,他们会羞涩得询问对方的境况,好似有找到曾经的模糊感觉。可那种相遇总是取决于他人,很是被动。

  或许在我们叛逆的青年时代,也有这么一位小男孩引起我们的关注,但注定我们都是两个无限孤独的质数,可远观不可近焉。当彼此再也没有任何干系时,走着不一样的道路。偶尔想起时,问候一声。质数永远都是质数~

  读《质数的孤独》有感:孪生质数 3

  一般而言,耿直理工男的文艺作品,都会走向两个巅峰。

  十分幸运的是,作为粒子物理学博士的保罗·乔尔达诺博士写出了这样一本畅销全球的文艺作品。

  百度百科上能搜到保罗博士的信息,十分有限。我对这位著名作家的了解,除了作品以外,便只有国籍、作品以及简简单单的职业而已。我之所以看这本书,是因为朋友的一篇书评,相当的吸引人。

  能成为最年轻的意大利最高文学奖的得主,保罗的天分毋庸置疑。难能可贵的是,保罗博士将数学中的只能被 和他本身整除的质数的数学事实与生活紧密联系,并进行了十分丰富的文学创作。这是对“诗性的科学”的最好的诠释。倘若道金斯和他相识,大概会引为忘年交。

  保罗·乔尔达诺在书中描绘了两个很是奇特的人,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小说以“孪生质数”为隐喻,生动地描绘了爱丽丝和马蒂亚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小说从他们的孩提时代开始写起。童年的爱丽丝因为被强制学习滑雪,而导致了腿伤。至此以后,爱丽丝一直过着瘸腿的生活,直到死去。这件事情,给年幼的爱丽丝留下了巨大的'阴影,终其一生,她都逃不开那个阴影。童年的马蒂亚因为带着自己神智不正常的双胞胎妹妹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故意将妹妹丢弃在公园里,导致妹妹走失。这件事情,也给马蒂亚留下了一生的阴影。再加上马蒂亚智力超群,对数学有着非凡的天分,老师对他特别的对待,也会令他感到不适,他一生,都仿佛在逃离。

  这样两个在童年里有过伤害和阴影的两个孩子,在长大之后,不期而遇。爱丽丝羡慕着班上最受欢迎的女孩,甚至,还因为觉得不被同学们认可而缠着家中的女仆去纹身。她讨厌吃东西,因为她觉得那样会发胖。在她的意识里,被别人说成胖女孩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与父亲的不融洽的感情,也成了青春期的爱丽丝的苦恼之一。由于父亲过度的严苛,她变得不爱与父母交流,久而久之,变得不爱与人交流。她感觉到自己被整个世界所抛弃。而马蒂亚呢,则因为沉默寡言不擅长社交而成绩优异而备受老师们的瞩目。老师甚至为了让他变得活泼起来,煞费苦心地安排他坐在所有人的中间。但是这样,却取得了反效果。马蒂亚仍然觉得,他是一个被整个世界抛弃了的人。不论是父母还是教师,在面对这样的两个童年有着伤痛的孩子的时候,所采用的教育方法,都是不太合适的。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女作家在序言之中写道,对于儿童的心灵的呵护,至关重要。无论是马蒂亚的父母,还是爱丽丝的父母,都很少站在他们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当然,你要一个中年人去想着,他的孩子在考虑什么或者在想着什么,这实在是一件十分令人惊悚的事情。对于儿童心灵的不关注,导致了这样的两个孩子的艰难地生长。

  这样的两个有着相似的情感经历的人,忽而相遇,忽而找到了一种特别的温暖。他们,原来是如此相似。这样一种惺惺相惜的吸引,让他们对彼此都多了一份牵挂。他们拥抱和亲吻,甚至一起拍好看的照片。甚至,马蒂亚的同伴还会吃醋。两个人在不断地互动之中,获得了一种莫名的安全感。

  欧,原来我还没有被整个世界抛弃!

  但是,爱丽丝还是那个不爱吃东西的,甚至是得了厌食症的女孩。马蒂亚还是那个沉浸在数字世界的那个马蒂亚。

  当爱丽丝的母亲去世,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马蒂亚却选择了不闻不问。其实不是他不闻不问,只是他已经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他对了除了数字以外的东西,并不十分感兴趣。对于爱丽丝的情感需求,在他那个时间,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或许可以做点什么,哪怕是几句很简单的很没营养的安慰的话。换句话说,这个时候,他还没有拥有爱一个人的力量。这样子,多么像质数只能被自身整除。这个时候,我们的质数,还没有发现,除了他自己,还可以被 整除。

  大学毕业之后,马蒂亚得到了去欧洲工作和学习的机会,从此,离开了意大利。而爱丽丝呢,在母亲去世之后,与当年遇见的那个医生法比奥结婚。其实,医生是一个很温暖的人。这样的温暖,是爱丽丝和马蒂亚所不具有的。温暖的眸子和温暖的性格和习惯,甚至,想要迫切的去改善爱丽丝的不健康的现状。但是,他却并不了解爱丽丝。他所以为的爱丽丝,只是一个跟随着他的女人,( )只是一个能为他养育孩子的女人,而忽视了爱丽丝变成这个样子,究竟是因为什么的缘故。所以,在这样一个温暖的人过分的玩笑之后不声不响地离开之后,爱丽丝在绝望之中,恍恍惚惚看到了有着一张与马蒂亚一模一样的脸的女孩。爱丽丝终于如溺水者一般,抓住了最后的一根稻草。匆忙的信件抵达欧洲之后,马蒂亚立刻放下了一切回到了意大利。

  但是,一切都回不到从前了。

  爱丽丝与马蒂亚,已经再也不是当时的少男少女了。

  马蒂亚来见她的时候,看见她的房间里,她的丈夫的毛巾,心底的绮念,瞬间平复。

  他们曾经相爱,但是,他们再也不可能在一起了。

  如同告别一个老友,马蒂亚告别了年轻的时候的恋人。他选择了离开,选择了告别年轻的自己。他知道,他若是爱她,就不应该伤害她。这个时候,他终于懂得了爱别人。我们的质数,终于明白了,原来除了自己,还是可以被 所整除的。

  而爱丽丝呢,在更深的绝望之中,选择在马蒂亚丢了妹妹的那个地方,自杀了。

  全书,戛然而止。

  不得不感叹作家敏锐的洞察力,故事中的人物,都十分地鲜活。其实我一度觉得,故事中的马蒂亚,也许有着作者的影子。而我们的爱丽丝,也是那样的真实。当然,这些只是我的附会罢了。作为80后的作家,保罗的笔力和写故事的能力,令人惊叹。

  这本小说,真心的,是“诗性的科学”的完美的例子之一。当牛顿也能像理解万有引力定律一般,能听懂雪莱的诗句,能听懂夜莺的歌唱,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读《质数的孤独》有感:孪生质数 4

  读这本书的大部分时间,脑子里飘着的都是浣碧——或者说是那些可怜可恨、爱而不得的女配们。说实话,爱丽丝和浣碧的相似点实在不多,然而“自怜自艾“这一特质,二者又是如此相似。当爱丽丝旁观自己的时候,我的想法是:这种心情和状态,可以用在浣碧身上。

  或者说,可以用在任何一个心中抑郁的人身上。但爱丽丝之所以远超一般的自悲自叹的女人,在于她几乎时时在冷眼旁观自己——真不知是说她太被动太消极,还是说她有大智慧的好。

  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对这本书的直观感受和后期思考。

  爱丽丝由于幼年落下的毛病不能融入群体,马蒂亚由于童年无意识(或者说未必无意识,更可能是刻意逃避)的作恶而产生心魔,只要不能确定妹妹的下落,永世不能获得心安与平静。

  过去的事情对于二人来说,就像一道开放的伤口,这道伤口由于伤得太深而始终难以愈合。这些年,他们都是在一种窒息的状态下度过的,马蒂亚拒绝这个世界,而爱丽丝却感觉被这个世界拒绝。最终他们发现,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两个各自强烈孤独的人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相互搀扶相互取暖。他们深刻地理解对方的皎洁与隐晦,正是因为理解,彼此便有分寸的不去触及伤口——正向作者所说,“他们建立起了一种不完美而又不对等的友谊,这份友谊包含了太久的缺席和太多的沉默。“

  作者对于心态的描写很真实,很细致,全书沉荡着阴郁的灰蓝色。但我的.执念是,爱丽丝和马蒂亚,这两个唯一可以理解对方的人,为什么没有走到一起。

  他们明明可以。明亮背景下两个阴郁的人如此靠近,谁能说他们不是命定之人呢?当九年后,马蒂亚“像弹簧一样”立刻回到爱丽丝身边的时候,我多么希望他们能漫入庸俗的快乐和爱情之中啊。

  但他们又真的可以吗?

  “爱丽丝常以一种冷漠的猎奇心理看着自己的软弱与偏执多次暴露出来,并听任它们的摆布,反正她已是无能为力了。”

  “这一切马蒂亚全都明白,但此刻他却无法走出这个洗手间。就像是他一旦听凭自己响应了爱丽丝的召唤,就会落入陷阱,溺毙其中,永远迷失自我。因此,他一直保持着冷静与沉默,等待着让一切都为时已晚。”

  你看,心魔就是心魔,它带给你的远非对某一件事情的恐惧,其后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包括对世界的热情,对亲密关系的欢迎,对人类的信任,对自己的爱护——都将不可避免地蒙上阴影,阳光刺不进来。或者说,你严格地、主动地把自己缩在阴影里,阳光灼热令你痛不可当。

  相似的阴郁孤独令他们靠近,也同时制止了他们相拥。

  有人说,“幸好作者没有落入俗套,这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怎可轻易被救赎。”诚然,这种孤独确实是有分量的,并不是为了冰凉才刻意刺骨,“不可轻易被救赎”这种理解令我一瞬间明悟,随即又产生另一种疑惑:连最了解自己的人也无法相携手,那对于日后要陪伴自己一生的人,是不是根本没有“懂我”这种需求?

  ——那爱丽丝和马蒂亚也算挣扎出来、也算澄澈空明了吗?

  若真的挣扎出来,后续定是温静、平和(富足欢欣不属于这二人),这并非不好,实际上,温和能走的更远。然而我真的执念于他们不在一起!土拨鼠尖叫!

  现在脑海里过一遍,发现他们如果真的在一起了,估计我也会怅然、遗憾——为什么他们一定要在一起呢,为什么又沦落到庸俗结尾——如果我真的懂得什么是庸俗的话。

  所以你看,闷得人心口隐隐作痛的除了书中全程透露而又不曾言明的“各自孤独”外,还有矛盾的、反复的、冷眼旁观的自己啊。一本书能带给人们的又何止是一种主题呢?

  读《质数的孤独》有感:孪生质数 5

  在数学中,所谓的质数是只能被1和它自身整除的数字,质数简单清爽却不那么普通,或许正因为如此,保罗·乔尔达诺才想到赋予它们情感内涵。在《质数的孤独》一书中,这位意大利小说家将男女主角马蒂亚和爱丽丝比喻为两个相邻却永不能见面的“孪生质数”,它们被前后两个数字拥挤着,彼此却难以靠近,显得“多疑而孤独”。

  这是一篇关于灵魂之疏离的小说,同样,也是一篇叙写生命之悖谬的小说。与其说乔尔达诺将孤独的特性赋予小说主人公,毋宁说是他在用锋利的手术刀解剖开两个非常态的灵魂,将其中关于青春的残酷真实展示给读者看。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小说主人公马蒂亚和爱丽丝显然都在童年期经受了创伤,而这创伤伴随他们度过青春期,沉淀为生命的一部分。之于马蒂亚,是因为一次不负责地聚会,年幼的他为了贪玩永远地弄丢了自己的.孪生妹妹;之于爱丽丝,则是由于被迫学习滑雪不慎摔断了腿,终生需要与残疾厮守度过。这过往的可怕经历折磨着两个人的成长岁月,长大也是迷失在自己的孤独里。外在的伤口愈合后,爱丽丝变得自卑而马蒂亚变得自闭,就好像乔尔达诺所描述的:“马蒂亚拒绝这个世界,而爱丽丝却感觉被这个世界拒绝。”

  某一天,这两个同样孤独的灵魂因为生命的烙印而认出彼此。这种相认是必然的,就好像质数在合数中间总是那么卓尔不群。然而,伴随相认的必然性的,是随之而来的悲剧的必然性———乔尔达诺深刻地洞悉到,两个人外在表现上的相似难以掩盖的是他们本质上的不同:尽管两人被彼此深深吸引并珍视彼此,却难以有圆满而俗套的大团圆结局。在故事后半段中,几乎是毫无悬念地出现爱丽丝嫁人又抛弃婚姻,以及马蒂亚不顾一切归国寻找爱丽丝,却又再次头也不回地离开的情节。残酷的命运早已注定:横亘在两人之间的是本质上的疏远,当质数和合数的差异被排除出去的时候,质数本身不可避免地回复到孤单个体的现实,没有能力容纳下任何异己的事物。

  读《质数的孤独》有感:孪生质数 6

  爱情能不能完全抵消孤独?至少在爱丽丝与马蒂亚的故事中,答案是否定的。

  二个同样孤独的质数,原本夹杂在一串数列中,相距很远,几乎看不到彼此,知感不到彼此的存在,但由于某一方的靠近,他们成为了“孪生质数”:彼此距离很近,几乎相邻,但总有一些东西在阻止着他们的亲密接触。

  爱丽丝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她的人性中充满了纠结、感性与彷徨,在遭遇某件事情的时候,总会在水底挣扎到近乎绝望,等肺部快要喘不过来气的时候,奋力逃到岸上,化险为夷,这是她处理事情的惯用伎俩,在面对自己喜欢着的马蒂亚时,她总是找准机会,伺机出动,主动进击;马蒂斯是一个单细胞生物,沉迷于自己的数学世界,接吻的时候把双方舌头的搅动想象成匀速圆周运动;把女孩子递给的电话号码当成数列,看看是奇数多一些还是偶数多一些;把院子里篱笆的高低起伏想象成波动的正弦函数。一个理性如此的人,在面对感性的爱丽丝时,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感性的爱丽丝在面对将要离开的马蒂亚时,并没有打开自己内心最后一道防线,因为她知道最后一道防线意味着什么,一但打开,便会被人攻城略地,最后难免不会一败涂地,两败俱伤,所以为了不让自己输得那么难看,感性如此的爱丽丝也退缩了。

  理性如马蒂亚,仿佛每一个决定的做出都有一套完美的公式,在这套公式下,马蒂亚把自己是否出国这一问题完美的套入了进去,得出了公式化的答案。

  可如果每个问题的解都能套入公式得到完美的答案,那么也不会有那么多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刻骨铭心。明明知道以后的日子并不会太好过,马蒂亚还是严谨、刻板的遵守着自己身为一名理性的`数学家的尊严,不去越过雷池。除非......

  九年后,犹如第一次见面,爱丽丝又一次主动靠近了自己的孪生质数,在一个不惊扰过往、不影响未来的、转瞬即逝的时间点上,吻了马蒂亚。马蒂亚用残存的理性,分析了当前局势,多少年了,马蒂亚未曾真正走入爱丽丝的内心世界,而爱丽丝也同样没有卸下过心防。这对孪生质数,孤独而失落,虽然接近,却不能真正触到对方。仿佛他们出现在对方生命里只是一种偶然,而孤独才注定是他们真正的宿命。

  二个同样孤独的灵魂彼此相遇过,他们短暂交流,彼此哈哈一笑,然后各自离去。

  都说悲剧才能永恒,爱丽丝与马蒂亚的故事,同理。

  读《质数的孤独》有感:孪生质数 7

  在数学中,所谓的质数是只能被1和自身除的数。质数很简单,令人耳目一新,但并不常见。也许正因为如此,保罗·佐丹奴想到给他们情感内涵。在《素数的孤独》一书中,意大利小说家将马蒂亚和爱丽丝比作两个相邻但从未相遇的“孪生素数”。他们被前面和后面的数字挤得水泄不通,但他们很难靠近对方,显得“可疑和孤独”。

  这是一部关于灵魂异化的小说,也是一部关于生命悖论的小说。乔尔·达诺与其说是给小说中的主人公带来孤独,不如说是用锋利的手术刀解剖两个非凡的灵魂,向读者展示青春的残酷真相。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主人公马蒂亚和爱丽丝显然在童年时期遭受过创伤,这种创伤伴随着他们度过青春期,并作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沉淀下来。至于马蒂亚,那是因为他在一次不负责任的聚会上失去了他的孪生妹妹。至于爱丽丝,她被迫学习滑雪,不小心摔断了腿。她需要一生都带着残疾度过。过去的可怕经历折磨着这两个人的成长岁月,当他们长大后,他们也迷失在孤独中。外部伤口愈合后,爱丽丝变得自卑,马蒂亚变得自闭,正如佐丹奴所描述的:“马蒂亚拒绝世界,而爱丽丝感到被世界拒绝。”

  有一天,这两个同样孤独的灵魂因为生命的印记而认识了彼此。这种识别是不可避免的,正如质数在复合数中间总是如此独特。然而,相互承认的必然性伴随着随之而来的悲剧的必然性——佐丹奴深刻理解,两人外在表现的相似性很难掩盖他们本质的不同:虽然他们深深地被对方吸引并珍惜对方,却很难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和传统的幸福结局。在故事的后半部分,爱丽丝结婚并放弃婚姻几乎是毫无悬念的,马蒂亚不顾一切地回来寻找爱丽丝,但没有回头就又离开了。残酷的命运早已注定:两人之间的本质是疏远。当素数和复合数之间的差别被排除时,素数本身将不可避免地回到孤独个体的现实中,并且不能容纳任何外来的东西。

  读《质数的孤独》有感:孪生质数 8

  《素数的孤独》在概念结构上并非绝对新颖,也无法与保罗·奥斯卡的侦探悬疑小说相媲美。前几章似乎看到了村上春树1Q84的影子,但读到最后,有一种沉闷的感觉。这个故事没有起伏,没有激动人心的情节,但是让读者有放下它的冲动。

  两条平行线被一些巧合折射和相交,但最终它们是两条不能重叠的分开的'直线。我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和世界。相遇是命运。每个人眼中的人总是那么特别,尽管别人无法理解,但他/她总是那么迷人和独特!孩子们的无知和叛逆,大人的谨慎和谨慎,让他和她时断时续。没有太多的单词,只有无法解释的意思。他们相似的经历增加了默契和个性。然而,这两个质数毕竟只能被自己整除。两个相邻的质数总是被一个数隔开,这使得它们不可能相遇。它非常无助和遥远。

  时间决定一切。当两个不能相遇的质数平行行进并各自拥有生命时,无论快乐还是不快乐,生命都是这样继续的。随着中间数字不时消失,他们会害羞地询问对方的情况,好像他们已经找到了一种模糊的感觉。但是那种会议总是依赖于别人,非常被动。

  也许在我们叛逆的青年时代,也有这样一个小男孩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但我们注定是两个无限孤独的质数,远远看不到。当他们不再有任何关系时,他们会走不同的路。偶尔,代我问候一下。~质数总是质数~

  读《质数的孤独》有感:孪生质数 9

  “质数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在自然数的无穷数列中,它们处于自己的位置上,和其它所有数字一样,被前后两个数字挤着,但它们彼此间的距离却比其它数字更远一步。它们是多疑而又孤独的数字。”

  “在质数当中还有一些更加特别的成员,数学家称之为‘孪生质数’,它们是离得很近的一对质数,几乎彼此相邻。在它们之间只有一个偶数,阻隔了它们真正的亲密接触。假如你有耐心数下去,就会发现这样的孪生质数会越来越难遇到,越来越常遇到的是那些孤独的质数,它们迷失在那个纯粹由数字组成的寂静而又富于节奏的空间中。孤独注定是它们真正的宿命。”

  这是本很有意思的书。最特别的便是它的页码。页码是从二开始的一个个质数。或许是在诠释题目的意义。但同时也是在举例,向我们展示了一对对孪生质数的亲近与遥远。一个个世人眼中独特的数字在这些页码上变成了最正常、最和谐的存在。

  书中的马蒂亚和爱丽丝正像这样的两个质数,他们是少数的、异常的、孤独的。上天让他们幸运地遇到了彼此。他们的残缺似乎有了慰藉。但他们的命运无法改变。他们中间永远有一个不可抹去的'偶数,似一条鸿沟天堑,阻碍着两个残缺的灵魂相互结合。是偶然?是命运?或许是必然吧。也许从马蒂亚决定将痴傻的妹妹抛下的那一刻起,从爱丽丝决定逃掉那天的滑雪训练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他们起初的事故便是由于所处的环境造成的。而当悲剧发生后,环境没有包容他们,相反地,环境将这两个异类紧密地隔离起来、排斥出去。这才是悲剧的根源。诚然人们欣赏生物的多样性,但对于自己种族中的异类为何那样的刻薄?他们是被密封在浑浊液体中的两块固体,不知如何挣扎,终于慢慢沉入深渊,在表面结痂,将自己封闭。

  然而,他们的日子还会继续下去。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读《质数的孤独》有感:孪生质数】相关文章:

《质数与合数》教学反思03-27

《找质数》教学反思03-05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4篇07-08

《找质数》教学反思9篇03-23

小数性质数学教学反思01-03

比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11-06

分数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02-09

大班优质数学教案《有趣的对称》09-29

小班优质数学教案《认识量词》09-22

中班优质数学教案《圆形变身》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