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读"《三国演义》有感:当"颐和园&quo

"读"《三国演义》有感:当"颐和园&quo

时间:2022-08-18 19:46:0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三国演义》有感:当"颐和园"遇上"三国"

  当"颐和园"遇上"三国"

  ——"读"《三国演义》有感

  原创: 许艳玲

  有一种"读书"是轻松的,有一种"读书"是自由的,有一种"读书"是率性的……这就是听读。这半年来我一直陪高三的儿子夜读到午夜,无暇拿起《三国演义》真正地读,但我有了另一种形式的"读",那就是听读。半年来我一直在听"沙小帅"读三国,听得如痴如醉,百听不厌。有时人物混淆了,返回去再听;有时午夜以后,枕着"沙小帅"浑厚的声音甜甜地进入了梦乡;有时边做家务边津津有味地听着……听读何时何地都可以。于是,每天总巴望"沙小帅"把新的录音传到群里来,等待着"吴姐姐"快快献上"普洱茶",等待着"沙小帅"快快献上那几朵漂亮的"玫瑰花",等待着吕霞老师上传合成的录音。

  以前,四大名著中我只钟爱《红楼梦》。迷恋林黛玉冰清玉洁的外貌,折服林黛玉的满腹才情,倾倒她的"尖酸刻薄""梨花带雨".现在我"移情别恋"了,我"爱上"了曹操。世人都称曹操"奸雄",我有些不予认同:他善识人才,求贤若渴,施恩蔡文姬,割发代首……以"安民定天下"为己任,以齐桓公、晋文公为榜样,追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境界。曹操又成了我心中的"男神".

  在不断地听读中,我慢慢地积累了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典故:"蒋干盗书""煮酒论英雄""夜战马超""杀颜良诛文丑""辕门射戟""割须弃袍"……每每回忆起这些典故,总感觉趣味横生,妙不可言。随着自己听读地深入,我经常把这些典故讲给学生听,也激发了学生读《三国演义》的兴趣。随之而来的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颐和园》遇上了《三国演义》。

  上个月,镇教研室组织同课异构,我报的课题是《颐和园》。执教课题报上了,四处小学由于其他事宜推迟了同课异构的时间。两周过去了,镇教研室要求还是原来的课题进行同课异构,接到通知,我有些哭笑不得,《颐和园》早早讲完了。第一次设计教案时,我参考了韩老师的《构建小语好课堂》中《颐和园》的教学设计,围绕着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感悟长廊的长和美、昆明湖的绿和静、十七孔桥狮子的姿态不一。"划和滑"讲过了,排云殿和佛香阁得雄伟、辉煌讲过了……还能再讲点什么。我绞尽脑汁却也没有新的思路。没有思路,只好先搜集颐和园的视频看一看。这一搜可真是大喜过望,一段名为《北京古建园林<颐和园长廊>》的视频深深地吸引了我。打开视频,在铿锵有力的京剧音乐伴奏下,长廊缓缓地展现在我的眼前。一幅幅彩绘图色彩凝重,人物惟妙惟肖,花草逼真灵动,山水明朗清晰。人物彩绘故事众多:有《千里走单骑》,有《三英战吕布》,也有《夜战马超》,还有《白帝城托孤》……这些彩绘图不就是"沙小帅"所讲的三国故事吗?视频在我眼前流动,自己忽然有了灵感,就围绕着"寻找颐和园中的中国文化"再一次和学生一起走进《颐和园》。

  再次设计教案时,课前我布置了一个似乎和本节课不沾边的作业:回忆以前老师讲过的三国小故事,上网搜集再读一读,并写出相应的故事人物。上课了,我首先引导学生感悟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飞檐斗角,运用色彩装饰手段,布局合理。接着我的话题一转:这节课咱们就到颐和园中去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出示研读问题:找出具有中国古建筑艺术特色的景点,画出句子读一读,思考古建筑艺术特色表现在哪里?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再次展开学习。首先找到的当然就是长廊,长和美是显而易见的。长廊的中国艺术彰显在哪里,我再一次点拨。孩子们地回答是:我从图上看到长廊是木制的,长廊上有美丽的画。我顺势而导:你们知道长廊都画了哪些画?接着有孩子回答:人物故事。我又问什么故事。一个孩子不假思索地说神话故事,另一个补充说有《普罗米修斯》。我做了一个拒绝的手势说道,中国的园林中找不到西方的神话故事。孩子们一下子得到了启发,纷纷说道有《关羽千里走单骑》,有《三英战吕布》,有《火烧赤壁》,还有《桃园三结义》……孩子越说越兴奋,越说越激烈。我接着说你们想不想知道长廊上的彩绘图究竟有多美,孩子异口同声说想。我打开视频,铿锵的京腔再次响起,大型长幅彩绘图《三英战吕布》缓缓展现在孩子们面前,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一个个屏息凝视。视频看罢,又是一阵兴奋,纷纷交流,长廊不仅美,还真有中国文化味道。小精灵常鑫淼站起来说道,长廊上的彩绘图应该不仅仅只有《三国故事》,应该还有中国诗词,中国神话。我听了后满意地点点头。我知道长廊的美在孩子们的头脑中还具有"中国艺术特色的美".一节课就在孩子们寻找"中国建筑特色的美"中结束了。评课时,听课的老师一致表示这节课不仅仅另辟蹊径,而且有"中国文化味道".听了老师们的评价,我心生窃喜,中国文化味道是我从"沙小帅"那里听来的。

  当"颐和园"遇上"三国",我的课堂另辟蹊径,别出心裁。

【"读"《三国演义》有感:当"颐和园&quo】相关文章:

说"读"08-25

学生教育中的"奖"与"罚"08-25

关于"壶"和"茶"的歇后语08-22

怀念"包子"08-25

切实"削文山""填会海"转变文风会风08-27

学习"三讲"有感08-24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有感08-24

"大语文"之我见08-25

师德与"五心"教育08-24

"支农"工作半年小结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