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感想随笔>“家访”随笔

“家访”随笔

时间:2022-07-30 08:17:03 感想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家访”随笔

  “家访”随笔

“家访”随笔

  文|付道峰 微山赵庙一中教师

  “我的作文写得不好,可我毕竟学会了正确的生活,当时我也喜欢您的课┄┄是的,比任何课都喜欢。这些课会一辈子留在我心中” ———摘自《给教师的建议》

  寒假伊始,下村家访,一边感叹着去年寒假家访,在瑟瑟寒风中微信运动走了2万四千余步;一边感叹着今年冬天也不像冬天,竟然有了春天般的阳光;更是纠结于如何面对被“筛剩”的的孩子们的爹娘。走到村口的一处水泥加工点,一个熟悉的背影映入眼帘,蓦然想起一段往事。

  那是2003年,四六改制最后一届学生升初中,他们是特殊的一级学生,因为在改制的时候,没有一所小学是按年龄分的班,而是按成绩,也就是说我接的学生是两年的“筐底”。

  第一堂课,有个孩子很快吸引了我的视线。个子高高大大,眼睛咕咕噜噜乱转,从不在一个地方停留超过两分钟,鼻涕从鼻孔垂下,窥伺着班级,身上透漏出与他年龄不相称的顽皮,不对,应该是顽劣。他自我介绍时,挤眉弄眼,活脱脱一校园版的孙大圣,结果自然是哄堂大笑,拿起教鞭照屁股抡了两下,笃笃作响,原来屁股口袋里装满了石子。

  后来,断断续续从别的同学嘴里了解他的一些情况,他是领养的一个孩子,家庭情况并不是太好,家里没办法也没时间管教他 ,被连拖带拉的升级进了初中。倏忽之间 ,他成了办公室里常客,每个教师课下必叫之人,众人戏称他为办公室常驻“大使”。再后来,逃课,打架,上网,无所不能。叫家长,教育,无用,用家长的一句话,能活着初中毕业就管!

  大家都对他绝望了,有的老师上课时,只要他不捣乱,班里能上下课去,就万事大吉了,至于他干什么,只要不捣乱课堂,就听之任之了。说句心理话,他并不是无恶不赦的孩子,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现在想想,这孩子就是缺爱,所以各种捣乱,获取别人关注就完了。

  他似乎也不太讨厌我,我也很少呵斥他,不过有时调侃他两句,比如抄袭作业但是上交,表扬;穿件新衣服,调侃称赞一两句。在学《论语》“吾日三省吾身”时就拿他做例子,要他学会三省自身,课上的他有时走了神,我就停下课专门提醒他,慢慢的,他刷到了存在感。

  一次自习,他的“黄河”又决堤了,哼哼唧唧的,看了非常不舒服。拍怕肩膀,喊他出教室,拿一包纸,递给他。他不接,接着脸红了,犹豫还是着不接,在我的坚持下,终于接了过来。从他的脸上我看出些不自然,略有些羞涩,这在原来从未有过。我扭身进了教室,再一会他也进了教室。几乎没有人注意这件事,以为是老师在例行公事训斥,只不过这次大伙没有听到声音罢了。他挨批评,大家伙都习惯了!

  又过了好几个星期,很少见到他的“黄河”决堤,有一次在操场上玩的时候,他扭扭捏捏向我解释说他有鼻炎,我笑笑,没说什么。以后再见到我的时候他总是很大声招呼我,每次都行一个标准的少先队礼,我认为那不是尊重而是恶作剧。课堂上还是调皮淘气,我静而观之,多看他两眼,再看他两眼,然后他表示不好意思,头垂下,不一阵,呼呼哈哈就睡着了。就这样,他过的很愉快,我的课也能顺利进行。

  很遗憾,没多久,他辍学了,个子大,有力气,升学无望,自然就得干活,在当时是很自然的事。以后在学校里陆陆续续听到他的消息,总之,他很能干,挣钱不少,说上媳妇了。

  一年冬天,走在路上,忽然听到有人喊老师,抬头看时,一个头戴着大棉帽的师傅开着农用三轮车,一个标准的少先队的敬礼,是他,成了一个大小伙子!我愣了,多大的孩子了还敬礼!此时,我才明白,是尊重而非恶作剧。我并不赞成他的中途辍学,但他的结局在农村也是比较好的了,有活干,有钱挣,只是不敢猜想他以后会怎样。他从我身上找到了认可,找到了信任,从我身上找到了他应该具有孩子身份,这点就足够了。

  借用《给教师的建议》中的话,他没有学会了作文,但学会了正确的面对生活,在现在。不敢奢望他能记住我们的课,我们的脸庞,当他在回忆时少年时能有一段美好的往事,这就足够了!

  疏忽之间,自己已从教将近二十年,农村中学的硬件越来越好,然教学生态每况日下,更可怕的是,课堂上,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去取笑《背影》中年老臃肿的父亲,可以对杨绛《老王》中呈现出的同情表示不屑,甚至困惑于老师课堂上的激动讲述。他们在嘲笑中显示自己长大和不屑,并用这种不屑代替本应有的感动。细细思索,在教育不均衡的洪水猛兽之下,在学生如悬崖坍塌般流失之下,自己迫切想证明写什么,极度关注分数,而忽略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关注,遥想当年,可以在晨读课上,全班诵诗,待到兴致之处,以手击桌,以助铿锵,书声如令,其情慷慨;操场上,绿草如茵,和孩子们默然静坐,静待日暮,“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此时,方悟柳河东之孤寂,人在宇宙间如沧海一粟。

  而现在,如果没有喋喋不休的讲解,如果没有雪花飘飘般的试卷,如果没有声嘶力竭的压迫,他们就不能迈进更高一层的学府,也就如同他们父母般被禁锢在小小的院墙之中,也就坠入“放羊,卖钱,娶媳妇,生孩子,放羊”的轮回,这更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

  《给教师的建议》93节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尊敬的教育者,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以此为结。

  笔  述

  微山一中高一4班  崔向远

  我被锁在精致的原木橱窗里,我是一支毛笔。大号的狼毫笔肚丰满柔顺,檀木烫金纹的笔杆端庄大气。

  作为一支毛笔,我熟知书法与其历史,也渴望着能被一人执于手中,书写婉约的心事或恢宏的豪迈。可惜的是,同伴们的遭遇皆让人叹惋,它们要么在人们的三分钟热度后被遗弃在案几一角蒙灰暗淡,要么被不知珍重的顽童莽汉悍妇折磨得遍体鳞伤。

  而我呢,我被一个女孩和她知书达理的母亲买回了家。从此女孩小小的手便开始吃力地握住我,在略显粗糙的宣纸上无比认真地写下一撇一捺。起初,她的字无比稚嫩,我总觉得过于整齐划一了,总在她用笔不当时于内心叫嚣:“这里要少用点力!”“捺要再长点儿!”“折要拐得再利落一点儿!”……

  时光荏苒,笔锋流转间,女孩的书法愈发成熟,提笔落笔也已胸有成竹了。笔锋起落纵横间,便是一页浓淡相宜、金钩银划的墨迹。在她手中,我挥洒自如,宛若在古宣的舞台上舞动的精灵,她的书法有行云流水般韵致,清新秀逸又不失那内蕴其间的劲道与柔韧。她拿了不少奖,而我早已熟悉了她手指间茧子的厚度。

  她考上了大学,因为写得一手好字,在书法社中颇受青睐,我亦因她而骄傲。可是谁能说得清命运的走向呢?一个人的转变总是在瞬息之间。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我被她冷落在了案头,笔杆已渐渐蒙尘,干枯的笔锋开始怀念那墨汁的香浓。

  我总见她在一块与电脑连着的板子上写字,也偶尔见她用精致的美工笔在厚厚的卡纸上描画,抑或用细细的小号毛笔在卷轴上抄诗或是别的什么。她竟已把我完全忘记了。透窗的暖阳照在我身上,我懒懒地窝在笔筒里打着盹。

  突然,电话响了,我听到她母亲的声音响起:“你好久都没有正经练书法了。”这声音让我竟有了恍若隔世的错觉。

  “正经练书法?”她蹙了蹙眉,“我每天都有练板写啊,也经常练美工笔,偶尔还写个一笔笺或者卷轴。妈,您不能太保守了,书法也需要与时俱进啊。新式书法让我开阔了眼界,我好像找到了更大的天地,我也仿佛看到了书法美好的明天。”

  “老祖宗留下的精华可不能丢啊,更不能随意糟蹋,你对得起你从小用到大的毛笔吗?你可以偶尔瞎写写,但不坚持练毛笔字有一天你一定会后悔的。”

  其实我也感觉到,她比以前开朗了很多,开心的笑容如冬日的暖阳。“快乐就好,没有什么对不起我的。”我在心里这样想,“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新旧交替本就是自然规律啊。”

  她挂上了电话,“噼里啪啦”地在社交网络上敲着什么——“笔有自己的渴望,谁愿意让自己永远停滞不前呢?固守千年不变的古老,期待的明天又到哪里去寻找?谁敢说我成天抱着的那块板子——数位板不是书法可能的未来呢?无论是什么,在这个世界上,一旦被请上神坛,奉为神明,也就走进了固步自封自恋自盲的死循环,离末日也就不远了。”

  她好似意犹未尽,继续在键盘上“噼里啪啦”敲下去:“余秋雨老师说的是有道理的,‘古代书法以广阔社会必需性为背景,现代书法失去了整体上的社会性诚恳。’但我认为,书法并不会因为传统书法的渐衰而消失,而会契合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而演化并生成新的样式。譬如板写,也是要有书法功底的,只有这样才能与压感技术相得益彰。”

  她托着腮,翻看着自己的板写作品,不同的笔刷各展其长,与精心挑选的背景无间融合。

  “是的,美不应该只有一种样式一种模样。”作为一支笔,我罕见地沉思起来。

  老师点评:中国书法的传承并非简单的坚守。或许,与时俱进的创新才是能让传统发扬光大的必由之路。文章的思想性极强,对书法传承这一问题的思考极为深入。文中“我”和“她”的形象也很突出。

【“家访”随笔】相关文章:

家访手记08-08

“家访”小结08-24

家访手记08-20

家访心得08-21

家访征文08-21

家访方案08-06

家访的日记01-02

家访的心得07-21

家访的心得02-26

家访的作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