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人间草木》读后感

《人间草木》读后感

时间:2023-04-04 09:09:28 雪桃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人间草木》读后感(通用44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间草木》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间草木》读后感(通用44篇)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1

  与汪曾祺的相识,还是初中语文课上那篇《端午的鸭蛋》,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高邮的双黄蛋念念不忘。而与《人间草木》的相识是偶然的,偶然读到汪曾祺在《泡茶馆》里引用的一首诗:"记得旧时好,跟随爹爹去吃茶。门前磨螺壳,巷口弄泥沙。"于是去网上搜索汪曾祺的其他作品,由此遇见了《人间草木》。

  《人间草木》的封面是很简单的,翻开即是汪老的亲笔水墨插画,看着亲切淡雅。这本书的序是汪老的儿子汪朗写的,序中提到汪老写过一首诗:"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私以为,这里的"人间送小温"不是雪中送炭,而是一个微笑、一声问候那样让人觉得温暖。就像他的文章,用极简的文字让我们觉得意蕴深长。有人说,读汪曾祺的文章不能太功利,同样是写一株草一朵花一块石头,都不能像他一样写的简练而不简单,朴素又温暖。

  《人间草木》是作者的所见所闻以及经历,有旧时的记忆,有怀念的师友更多的还是生活的故事。故事娓娓道来,明明是散文,却美的像诗,读起来是满满的幸福感。读到他笔下的茶花兰花桂花栀子花时,会忍不住想嗅上两口气;读到他写的.萝卜野菜豆腐干丝鱼时,会忍不住咽口水。

  读到小英子和明子踩荸荠,会忍不住跟着笑。与其说喜欢汪曾祺笔下的文字,不如说是喜欢他这个人吧,他会用心准备食材,为家人朋友煮一锅菜。连他自己都说了,只要是可以吃的,他都会去尝试一下,而对于每一种食材都是讲究的,讲究怎么做才好吃,对于好吃的评判标准,他讲起来也是理直气壮。有人说他是美食家,的确,就算吃饱了,读到汪老谈吃食仍会觉得饿。

  汪老的文风相当轻松,读起来毫不费力,更多的是诙谐幽默。《葡萄月令》是他被打成"右派"是写的,当时他还在改造,但从文中并没有看到丝毫凄惨悲愤的情绪,有的只是感叹葡萄园的美、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对自然的热爱。

  他带给我们的美,是偶然的、存在犄角旮旯的,他总能从这些细微之处发现美,努力发掘并表现出来,就像他自己说的"美,多少是要包含一点偶然的。"而这些美之中,是对生活的热爱,传递的是温暖,就如同他这个人一般,一个"人间送小温"的人,他也一定是一个温暖、善良的人。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汪老做到了。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2

  《人间草木》这本书叙述,很散。但我认为,它是真正的形散而神不散,整本书都给人一种很放松的感受。读上几页,你会感到十分的舒适,那是一种愉悦的感觉。

  我以前似乎从来没有读过这样的书:大到泰山、天下山水,小到一份小吃。这本书就像我们的另一双眼,带我们领略乐山大佛、泰山、伊犁等名胜古迹。又让我们洞悉了人间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

  整本书读完,竟觉得意犹未尽。似一杯清茶,回味无穷。这本书不像漫画书,有一种奇异的吸引力,而是一种淡淡的风味。读《人间草木》像是外出进行了一次旅游。

  我在想:为什么叫《人间草木》?作者写的,绝不仅“草木”二字吧。但为何只有草木?他写了山,写了水,写了人,写了食物。又为何是人间之草木。

  记得有一句诗,是写草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字里行间,我似乎感受到了生命的张力。由小及大,无一不是如此生生不息。“草木”二字,不就是生命的代表吗?

  人间有多少美好?说不清,也数不清。有一句话打动了我的心:“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人间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如今的人间尚存许多美好:一根野草,一朵小花,一坎山丘,都是人间的馈赠,生命的火把。世界上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

  误入世外桃源处,人间春风揽草木。走进自然,有的人会感到心旷神怡,悠然自得,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有的人却会感到乏味。这是因为他们缺少发现美好的心灵。

  《人间草木》告诉我,人间草本皆可令人动容。一花一木一果,都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让人心生向往。一座山。食一味果,嗅一丛花,离自然近一点,眼的.美好自然会令你动容。

  人间草木,是简单的,是无华的。走进自然吧!那时,你会像那轻盈的芳草,被春风吹拂,随风摇曳。高楼大厦的冰冷,无法阻挡我对人间草木的挚爱。人间的春风,总会拂照草木,吹进我的心中。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3

  谈生活,资历尚浅,就如同不到老年,写回忆录就缺少味道;即使有那个资历,也未必能谈好,谈的有生活的味道。

  生活的味道不是品尝出来的,而是感觉,这种感觉可能是一瞬间的,也可能是不变的。汪曾祺在《人间草木》里,谈的无非是日常生活的,或许是不起眼的所见,及所感,又流露着真性情。在此,借他之眼,谈己之观。

  在其一节,谈及两位离休的老夫妻,在路边捡枸杞——只为“玩”。一个“玩”字,满含生活的乐趣,像一对刚在一起的恋人,新鲜感十足;又是真实的爱到老的一对,简单里都泛着浓情蜜意。枸杞盛产于宁夏,那里也有大片的薰衣草花海,想起梁静茹的歌,期待在那样的夏天,在知了的叫声中,思念或爱恋。

  《猫》之篇:说来也巧,总觉得有时候挑书来读,读者和作者会有缘。猫之节第一句“我不喜欢猫”,一下子拉近我与汪之间的缘。首先我觉得我也是不喜欢猫的,其次我也写过一篇关于猫的小文,开头第一句:我不喜欢猫。总觉得猫骨子里是惰性的,习惯性的等着有人来哄她,来喂食;而猫的眼神看起来又不太和善,眼睛的亮快要闪到看他的人;更有一种琢磨不透之感,不知道喜欢猫的人都是怎样性格的人。可能是长期形成的习惯,我觉得自己和猫亲近不起来,因为习惯,我已习惯不懒惰(其实,只要有条件,人人都喜欢懒惰吧),喜欢直爽,不喜欢模糊不定。不过,近期,却喜欢上了朋友圈里一些身边朋友自己的“小猫“生活照,或许相处久了,它们和我的朋友之间也成了朋友,我看它们的眼神,也有了友善吧(写到此处,窗外一只猫叫,勉强不那么讨厌了)。

  相比于写活物,我更喜欢静景吧。汪说,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如同他本人,自认为自己生活在水边,相对柔和,对于高山(泰山),却只能仰止。这也让我再次印证自己的“认为”:人是有偏爱之心的。对于不喜欢的人或食物,我们最仁慈的是不作评价,很吝啬用自己喜爱的词句来敷衍。看得出,汪是不喜欢宏伟的泰山,所以从泰山本身,到泰山所见之景、所遇之人,之感悟,作者的语气里似乎都表达着“赶快下山”之感,即使写了两晚上的字,也仅是为泰山主溪宾馆提一句“溪流崇岭上,人在乱云中”。一个“崇”字,却含“乱意”之意。谈及静景,我应是偏爱自己的,我的'名字中仅就一个“静”字。但我总觉得越是看起来“静”的,却往往是动的。“静”常被用作“暗示”:要静下来,要冷静…却往往心理翻腾。真正静时,是不需要这个字眼来提醒的。之所以喜欢静景,是因为我们可以更多的赋予静以活力、心意,如,我看平静的湖水,我可以说它在与我说话;我仰止高山,我可以说它在抱着我,在接纳我;我看阳台那朵常见的花朵,我可以说它懂得我的心思,传达我的情感——就像昨天夜里,我梦见家乡,第二天在路的一角,却惊喜的看见路边熟悉的小花,那是小时候家院前后,似乎天天都在开花的“天天开”,我想它们是来陪伴我,或是帮我寄托思乡之念吧。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4

  简淡的笔墨描写世间百态的清欢,草木山川,花鸟虫鱼吐露世间的美好与灵动。端起手中茶,方可天人合一,融化在大自然的淡雅朴素中。独自一人,背靠绿水,面向青山,可谓是“人间之至味,清欢也”。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昆明的雨下下停停,似一位姑娘掀起她洁白的裙边,指端从发间掠过,使人舒适惬意。一张画,一首诗,体现昆明雨季使人动情之处。我虽没到过昆明,却也在汪曾祺的笔下看到了这座花香四溢,雨来人去的清城。游走在雨后昆明的小道间,仿佛置身于世外,在灵动与淡雅中,品味花香与茶香融合在一起的淳朴。

  “看花鸟看虫鱼,看的都是人生,谈食物谈故人,谈的都是情怀。”平淡的手笔,耐人寻味的文章汪先生写的不是作品,她谈的是生活论的是生活中本该有的简单。他让我明白,人活着比的不是谁成功谁辉煌,比的是谁认真谁细心,只有认真体会世间百态的人才懂得什么叫“生活”。

  《人间草木》是一本适合闲人看的书,这里的闲,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心无杂念。只有戒除浮躁的人才能理解它的韵味。

  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在我读《人间草木》时的感觉就像是与一位“生活家”最真挚的交流。他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两个字:不俗。我们以一种普通人的姿态与超凡脱俗的人对话,不正是一件荣幸的事吗?

  从江南秀色到小四合院,从旧人旧事到风土人情,每一个细节都有让人痴醉的魅力。这本书中没有大道理,也没有多么宏大的题材,正是他的那份简单和汪先生独特的审美,让我对他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喜爱,让我在无数个午后的下午细细品读。

  还记得那只琥珀扇坠,那只记录了汪曾祺与奶奶许多回忆的扇坠。扇坠中的那只小黄蜂形态如生,让汪先生记忆深刻,再往后汪先生看到的琥珀中的昆虫多少缺失了些灵气。因为那些琥珀不是偶然形成的。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他们往往不是刻意的。就像我无意中看到的那篇文章中说的那样:真正的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读完这本书,让我不能忘怀的还是清欢二字。

  清欢,是人间之至味。最美好,不过恬淡舒适,最惬意,不过《人间草木》。这本书教给我的不仅仅是生活的美好,更多的是他教给我面对平淡生活的勇气,做一个食烟火的普通人就好。品味生活,做自己生命的主宰者,让简单美好的大自然伴随我们,让这个炊烟袅袅世间成为生活的主打歌。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5

  《人间草木》有一个很神奇的地方,那就是这本书的序言,竟然是汪曾祺老先生的儿子汪朗作的序。不同于其他人比较官方、公派的序,这部序言,满满是儿子对老子之间的尊重和爱戴,犹如茶前饭后的唠叨,只言片语中流露着对老先生浓浓的思念。

  可怜天下父母心,把儿女时时都放心上的,永远是父母。这几日回到家都比较晚,父亲总是留好一碗温热的稀饭,既能充饥,又能降燥热去火气。喝的是白稀饭,更是无声的`父爱。

  自己当了父亲后,才更能体会父爱的伟大。女儿开学那天,遇到了让人揪心的小插曲,小孩与她奶奶上地铁时,因为人多走散了,女儿上了车,她奶奶没有上车。小姑娘很聪明,在下一站下车找到了工作人员,让工作人员给我来电话。我的心在那一瞬间高度紧张,但理性又让我感动,感动她的成长和冷静。当我赶到那个地铁站,牵着她的小手时,一切又是那么的踏实。

  父亲可能是少言的,可能不那么细心,但却是最深沉的。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6

  看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惹起我无尽乡思。

  汪曾祺,一位著名的作家,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对他是一无所知,真是很惭愧!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终于买到了他写的《人间草木》这本书,可买来之后这本书就真的被收藏了,因为自己总有很多理由说自己没有时间来读,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上周终于拿出时间拜读这本书,一读便不舍得放下!里面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理,也没有宏大的人生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读他写的植物我感受到的是闲情逸致,读他写的人物我享受的则是诗情画意……让我感触特别深刻的是汪曾祺先生笔下描写的那些植物,仔细读来真是一种享受,如流水般净化着浮躁的内心,联想现在的生活、工作,我们是不是过于匆忙,忽略了生活乐趣了呢?热爱自然,热爱植物草木,这是一种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寄托,古往今来,从来如此。工作的时候积极努力,休息的时候,就需要有如本书一样的发现的眼睛和心情,如此,就会在生活的道路上,既有向前的飞奔,又有欣赏途中风景的收获。

  这就是我读过本书的最大收获。读汪先生的这本书,觉得心里暖暖的,静静的……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7

  汪曾祺写的《人间草木》这本书,这本书分为7辑,分别是人间草木、四方食事、脚底烟云、联大岁月、师友相册、平淡人生、文章杂事。

  可买来之后这本书就真的被收藏了,因为自己总有很多理由说自己没有时间来读,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上周终于拿出时间拜读这本书一读便不舍得放下!里面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理,也没有宏大的'人生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读他写的植物我感受到的是闲情逸致,读他写的人物我享受的则是诗情画意……让我感触特别深刻的是汪曾祺先生笔下描写的那些植物,仔细读来真是一种享受,如流水般净化着浮躁的内心,联想现在的生活、工作,我们是不是过于匆忙,忽略了生活乐趣了呢?热爱自然,热爱植物草木,这是一种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寄托,古往今来,从来如此。

  工作的时候积极努力,休息的时候,就需要有如本书一样的发现的眼睛和心情,如此,就会在生活的道路上,既有向前的飞奔,又有欣赏途中风景的收获。这就是我读过本书的最大收获。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8

  人世间,一草一木皆有情。春华秋实,万物生长,秋收冬藏,哪怕只是落叶的飘零,都带有极浓厚的感情在里面,不得不令人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然而这些感情都是一些经历过许多的人感悟出来的并赋予在人间万物身上的,所以说,草木之情即人之情。

  诗人张九龄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汪曾祺先生应该是对这句话体会最深的人。所以一切草木在他的笔下才如此具有人情味和灵性,这是其他的散文所没有的'美。

  汪曾祺在《人间草木》这本散文集中分别写了花草景致、各地风物、故乡美食、游记采风、难忘岁月、故人师长、平淡人生,篇篇都是精品。

  我对文中关于葡萄的描写印象极为深刻,汪老用他的经历和细腻的感悟写出了葡萄的前世今生,那一株株葡萄在他的笔下有了鲜活的生命,我仿佛听到了那葡萄饮水的声音,甘泉在藤蔓里流动输送的声音,如此的美好和沁人心脾。一串串葡萄饱满诱人,水灵灵的惹人怜爱。

  每当读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我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一位老者与你同坐在一个洒满冬日阳光的小花园里,时而指着那棵腊梅和你说起他从前的趣事,时而打趣地告诉你说,“煤块里竟然也能长出芋头”。

  汪曾祺先生对于这些“人间草木”只是一种单纯的喜爱,一种寄托了自己的情思却不愿将之据为己有的喜爱。也许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一棵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段深情。

  在散文的后半部分,汪老回忆了他的生活经历,在《随遇而安》中,他将自己当右派的经历看为三生有幸,这是何等的洒脱,令人艳羡。汪老的文字总是平实质朴的,却又饱含了他的人生智慧。

  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汪老的文字和生活态度是一股清流,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细细品味,感悟人间草木,感悟人间情感,收获豁达与洒脱。很感激我能够读到这样一本令人平心静气的《人间草木》,仿佛喝了一杯清茶,通体畅快。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9

  人们总说着“人间不值得”之类的话语。当忙于征程,以为脚下阻隔着不可跨越的篱笆。殊不知,那不过是一排嫩草,不时提醒你:记得低头看看,这个世界也能很美好。

  汪老的笔触就如他的名字般,柔情又不失风趣的美。他所描述的,不过是北京生活中的琐碎——槐花开啦,用处极多;栀子花开得粗粗大大——“我就要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尽显幽默。他走遍老桥,踏满青水,养蜂人和捡枸杞的老夫妇都是他画卷中的主人公。

  记得他在开篇即说“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是啊,万物皆有温度。在日常生活中,每每于夹缝中寻见花草,无论开得壮烈于否,总会惊叹一番美丽——其实也是在为生命的坚强喝彩。

  也曾询问过大人,为什么那么执着于侍弄花草,便是杂草小虫也一根根拣走。不明所以,因为不谙世事。大人们往往予我几句敷衍。而在汪老的作品里似乎找到了答案。月亮做的梨花、玫瑰香味葡萄、雪白的花生仁……即使身临纸外阅读时窗外的阳光四溢,纸页翻动间嘴边的微微弧度,又不时被汪老的幽默张开双唇。不经意间,也置身于夹杂烟火气的花室中。

  念念不忘的是湖边捡枸杞的老夫妇。不为配药,不因泡酒,只是为了消磨时光。穿着朴素,近水而行,仿佛时光停驻,世界只剩下你我的安稳。年至古稀,童心未泯,两人相依相伴的踏实温暖了我的心。爱就是如此简单而直白,轰轰烈烈奔波追逐的年纪已逝,你和人间一样值得。

  写学戏的郭庆春时京味儿浓厚。卖西瓜时瓜被军用卡车撞烂的场景,也折射出北京那时的政治面貌并不光明。他用“晚饭后的回忆”对郭庆春的一生进行描述,细腻又深刻,将郭庆春学戏的'刻苦,买瓜的细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让我感慨郭庆春与招弟两小无猜的纯真和殊途末路的无奈。

  与其说汪老是个作家,不如说他为“生活体验者”。书是食谱,书页是锅,承载的是北京大街小巷的小吃美食文化。一路走走停停,一边逛一边尝。享受着生活的烟火味之气和清净的氛围。有人在众人反对的情况下,辞掉高薪工作四处奔游。多少人儿时的环游世界之梦在嘈杂中淡然消失,又有多少人矢志不渝,兑现了承诺呢?

  《人间草木》像是一本日记、一本手帐。烦恼的时候记得插上耳机,让热茶的浓烟肆意宣扬。当似乎身临其境时,有个可爱的“老顽童”笑着跟你说——

  “我门外的花开啦。来跟他们说说话吧。”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10

  汪曾祺的书零零碎碎地读过一些,总觉得应当是散落在人间的月亮碎片,皎洁纯净,发着光令人心旷神怡。再读《人间草木》,便在其间看到了散落的光辉和烟火人间。

  “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史铁生在他的《我与地坛》里说过。汪曾祺回忆起江阴的那个有着浓厚果香的水果店,我想那个鲜活地立在江南小镇上的水果店,可能站在了一条胡同口,门口或许挂了一块破旧了的旗,就单单写了一个“果”字,或许有一个木制的牌子,上书“百香阁”,做工就精良了不少,文字也比单单一个“果”字文雅细致了许多。但是时令水果的店,没有几十年历史也是撑不起木制匾的,转念一想,有着如此深厚的果香,那应当有着许久历史,果香深深地浸到了做墙的木头板子里,果香和木头香气一起蕴孕。店门口是齐膝的门槛,不小心就要栽个跟头,一排排的果架上摆放着用篮子装着的时令水果,也许有十几种,也许只有几种。门口的台阶趴着一只狗,眼睛是亮的,和水果店里的葡萄一样,亮晶晶、水灵灵。买了一篮水果,店里卖水果的姑娘急忙赠了一小把枇杷叶,这姑娘,可能是戴望舒在雨巷里遇到过的,撑着油纸伞,慢慢悠悠走过,也可能是村上春树在晴朗天气里遇到的百分百女孩。店门外是黄昏的炊烟,胡同里洗洗涮涮的声音,散落一地的人家烟火气。

  汪曾祺说:“我后来到过很多地方,走进过很多水果店,都没有这家水果店的浓厚的果香。”大约气味与彼时的心境都是相关的,果香浓郁的那段日子,他说,“那年我正在恋爱,初恋。”

  汪曾祺的.文字从来都是人间草木清香里慢慢走出来的,平淡如饮白水,越来越只依赖平淡的必需的生命点缀。就像夏天的一场雨,雨后清晨,暖暖的小小的水汽块儿触碰着肌肤,周围荡漾着花香与植物生气。

  于是又想起他《昆明的雨》,雨季和缅桂花都是绵长又柔软。云南的雨季饱满清亮,天空永远都是高远又纯净,乌云黑得很有层次感,里面应当是充满了雨水吧,滴完了雨水,还是慢慢悠悠地飘在空气里,白得耀眼,这时候世界上又都是亮的,露珠闪着奇异的光,色彩热烈。常常想起两年前的夏天,坐在有着小院子的二楼,院子里一棵缅桂花,一棵紫薇,都长了三层楼高,从二楼走廊和露台一伸手就摘地到。常常是有雨的下午,坐在二楼自习室为高考奋战,小楼建在水中央,稍一俯身便可看到窗外芦苇在雨中摇晃,雨滴打在睡莲叶子上,在上面滚了两圈,院子里的缅桂花香味一阵阵飘过,雨滴滴答答的声音,在书卷里长出一个缱绻的雨季。

  此刻不想读诗,只想看草木,看琐碎的平常,于是世间万物远没有一棵树、一种食物、一种气味更重要的了,即使在混乱的年代,孟夏仍有草木长。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11

  看草,看虫,看鸟,看人。既看也品。做一个寻常的品茶客那样,不用精细,也尚不是个门外汉。知道茶香需人静,端坐着,让檀木的盅口里的线香袅袅地生出些烟。乍一看,一只狻猊正俯卧在盅肚子上,狰狞着面目却自是闭目养神。偷得浮生半日闲。

  这个六角的闲亭,从檐柱上的大斗拱看来,就知道是个宋代以来的建筑。但从那如水般潋滟的漆胶,还有如誊写炮制似的几副柱身上的馆阁体楹联金字来看。不难想见得到是现代能工巧匠为能再现古厝而刻意修葺的。飞檐的六角各刻上一只螭吻,鱼口向外张开。遇到下雨,水从斜斜的椽子上流下经由鱼口吐出。这种式样并不少见,较古人划时空存在的我们,早在村里的祠堂上司空见惯。

  龙生九子,除了上面两位。还有在琴首处的囚牛,刀柄上的睚眦,房梁四角的嘲风,钟环上的蒲牢,石碑下的霸下,服役衙门做门环处的狴犴,砚台碑文上方戏珠的负屃。说来陌生,见得亲切。中国人行文从简,也运用在这图腾上。琴棋书画,笔墨纸砚。一应俱全,点出几个重点,而少罗唣之声。做老师的,善留余意。做学生的,则要能举一隅而反三隅。比如说讲树吧!当然,象由心生,山水植物,假的也罢!真的也好!亭外的花木扶疏之中,你也要挑得一个代表。再借由此展开来去,尚不说全,不讲究从上到下,不讲究王公贵族的那套,要左右贵贱,等级分明。要像做古文字的人,认得一个,便认出一切带所有这偏旁部首的。一托一大批。

  我说,紫穗槐吧!乱石拼砌而成的甬道旁,少不得这些防风固沙的乔木科树木。出了围墙之外,或是在公路旁,或是远在新疆戈壁滩上,都有它们的身影。可我总不能十分确定每次都认得出它,那些神兽的胞兄胞弟亦是。鹅耳栎、梧桐,各种栎树混在一起,你也就蒙圈了。那是从构造上说的,我接下来说,椴树、桤木也都不为过了。但从功效上来看,紧接着,我就又会想到,常在沙漠上可见的芨芨草、梭梭、红柳。这一类又是一方的代表,虽大致相同,而已颇具归类上的不同。我以为的,这是一隅。另一隅,当论性质上的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是从一个大的领域跳到另一个大的领域上的。死物说到活物,或是活物说到了死物上。蒺藜,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都带了草字头,前面加了个铁字——铁蒺藜。便完全不是一个样了。那是在监狱的围墙上,通了电的铁闸门上,或是同街垒一道镇压暴乱或反暴行为的障碍物之一。铁蒺藜可以扎进树皮里,树木照常生长,它也就被永远地留在树身里。它们一圈一圈地箍起来,在以战争为题材的影片中并不乏其存在。德国人的集中营或是前苏联时期的'“古拉格群岛”都有它们留下过的痕迹。

  最后,再来看看这诸位。坐着品茶的先生小姐。他们的人事档案封在黄皮的纸笺里,他们的品行你也大可以从同他们接触过的人那里听说得来。那做书的先生,写得一手好字,就是常听人说的。善于各种皴法的他,有一枝常带在身的“鼠须笔。”来人请教写字,都一贯写在那种冷金笺上,字也是规规矩矩,漂漂亮亮的。做诗钟,嵌字格,正格或别格。写字的时候,身子直挺挺,一处动而全身动。由此,我要用竹子来形容他。竹子不弯,一节一节,是他的脚和手。竹子里更有一种苦竹,长在山石的背面,常年照不到阳光。因此每长一寸,都付出了比其他竹类更艰辛的历程,也因此,它的竹身更加坚韧。我想,这当可算作第三隅了吧!以物思人,这是对付人的本领,看来不坏!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12

  就在今天早上,读完了汪曾祺老先生所写的散文集《人间草木》。本来想写个梗概给大家看看,结果发现编后记中写的很全,写出了汪老被草木动物观察的细致,也写出了情怀。那我只好没得写啦。转念一想,我也是一个颇爱草木的人。所以也就写写我与草木的二三事吧。

  花里面我养过的花的品种搬着指头就可以算出来……但是我最爱家里的吊兰。我记得那还是上小学时爷爷送给我的一盆。嗯,到现在还活着!

  有啥趣事呢?就是我家那盆吊兰本来好好的,后来不行了,叶子泛黄,有的枝条软弱无力。施肥浇水……都不管用,还是老样子。后来觉得是土壤不行了,我和妈妈就开始给花做手术。结果把土拿出来,把跟搬开,发现中间好大一个蛆。原来是它,换了新土,铲除了害虫。我的花自然健健康康,活到了现在。吊兰开花,花是白色的,白中带点绿,有着黄色的蕊。一切是那么淡雅素净,一切是那么有骨气。这也是我这么多年喜欢吊兰的原因。

  我也喜欢竹子,同样也是喜欢她身上那股傲然挺立的气质,怎一个美字概括!

  后来去了南方,见的`花更多了,长在高高的大树上的,或者长在盆里面的,或长在地面上的,或者依偎在大树旁边的,颜色有紫的黄的红的白的……但是我更加觉得花应该种植在人比较少的地方,因为那样,少了喧嚣,多了几分安静,该赏花的人还是会去赏的。

  还记得学校桂16旁边的那颗花树,本该很美的,但就是因为种在了学生流量比较大的地方,少了几分美,每逢下雨,踩着花瓣,泥与雨水混合在一起,简直像一坨垃圾……

  汪老给《草花集》写了个序,还特别解释了一下草花不是花草,草花专指那些不名贵,但是容易种的花品种。随便把她丢在那个旮旯里,只要给一撮土就得。

  我就想,以后我的院子里也要种满花花草草,不需要多么名贵,闲暇的时候,坐在她们旁边,看看这些花花草草,闻一闻带有青草气息的淡淡的香味,也是一种乐趣,妙哉妙哉……

  最后啦,改编汪老的一句话做个结尾。

  有的写,就写几个字;没得写,就空着,断断续续,长长短短。什么时候意犹未尽,就收场。当然我与小动物的那些故事也可以写成个《人间动物》但这名字些许就没那么雅致啦!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13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北京的秋花》这篇,还分为4小篇,我认为最后一小篇《黄沪。爬山虎》应是叶不是花,菊花里我最喜欢最后一段,我也认为菊花一盆盆看是很好的,这样就能发现每一盆菊花的特点去欣赏它独特的美,扎起来却只能感到一眨眼的震惊,觉得无趣。在《秋葵鸡冠凤仙秋海棠》这篇文章里,我最喜欢第3段,更让我感到凤仙花的实用,秋海棠也让作者睹物思人,果园的收获里,写葡萄的时候,那种熟练的感觉,让我觉得汪曾祺种葡萄很久了,也很用心。

  老妈买的那本书,前有汪曾祺的画,飞洒的墨汁,潇洒的画,配上文中应景的段落,简直文中有画画中有文,在这些画里,我最喜欢第四张画,这张画的枝条一直垂到画纸最下方,正好应了抽条甚长这句话,汪曾祺的文和画都可以用简练一词来形容,文章的简练是犹如文言文的白话文,画的`简练是因为他的画简练到最少11笔就可画成。

  人间草木这本是里的葡萄月令是汪曾祺被判为右派时写的,但却无一点不开心,就像是没被冤判一样,所以更造就了一种独特的风格,那种漫不经心、娓娓道来的感觉。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14

  寒来暑往,春去冬来,细细回忆起来,初读汪老先生似乎已经是一年前,但我仍清晰地记得汪老先生笔下的世界那样灵动,那样可爱,《人间草木》中的一花一树都别具风味。

  在汪老先生的书中,飘散着清晨馥郁的栀子花香,弥漫着糖炒栗子甜蜜的香味,充溢着葡萄酒香醇的味道。他似乎很懂生活,也很会生活,怀着满腔的爱去探索世界,云南、昆明、成都…在他的.笔下,每个城市都那么温柔迷人,他爱吃、爱旅游、爱风景,却不爱游手好闲,他说:“我不愿当什么’离休干部’,活着,就还得做一点事。”汪老先生真真切切的在爱着这个世界,爱着山川河流,星辰大海,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世界,触碰世界。在河岸边、山顶上留下自己的足迹,留下自己对自然最美好的描绘,在多年以后,人们可能会想到:噢,原来汪曾祺这么有趣,他的书这么经典,这难道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吗?

  汪老先生说:“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草木眷恋着光阴,汪老先生爱恋着人间。这世间万物,都值得被爱,爱一直陪伴身旁的亲人,爱倾情相助的朋友,爱一颗树,一束花、一只鸟,只要心中怀有爱意,世界就不会那么糟糕。

  青春正好,相比于死气沉沉的生活,为什么不让人生更加精彩呢?鸟兽虫鱼、美食美景,只要肯去看,肯去发现,对世间万物抱有善意,他们也会回报以同样的温柔,当世界中充满了爱,人生就有了意义,这一辈子才不算虚度,多年以后回想起来,想到那个热爱生活,努力奋斗的自己,是多么可贵的回忆。所以,爱点什么吧,一草一木中蕴藏着繁华的世界,山海之间埋藏着闪烁的宝藏,爱点什么,这世间万物。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15

  行者无疆。四周山色临窗透,一夜溪声入梦清。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又春。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却又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由此可见,出门远行,价比千金。国子监、胡同、泰山、天山……这些孕育着一方文化的地方,其魅力并非文字可承载。汪曾祺就像一个拿着大口袋的寻宝人,来到一个大宝窟,只能带走其中一二藏在自己的字里行间。宅在屋子里的作家如同没有阳光雨水滋润的种子,即便深埋于沃土之下,也无法生根发芽,更别提枝繁叶茂了。艺术永远是源于生活,不懂得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之美的人,也无法写出动人的文字。

  北平是汪曾祺先生人生的过客,但是他对这里的了解比我这个常住人士要多得多。关键就是他懂生活,懂发现。街边小草,枝头小鸟,也是锦绣山河中的一滴墨。关注这些一草一木,我们在能更好的诗意地栖息在这个世界中。

  接触到汪曾祺写的小说还是在学“端午的鸭蛋”的'时候,他朴素而形象,生动而有趣的语言吸引到了我。特别是描写吃鸭蛋的时候,写到筷子一戳,红油就流出来时,我的口水也跟着流出来了。于是我开始更多的关注他。

  不出所料,《人间草木》这本书依旧是他那令人舒适的风格。他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常事,却比我们多了一双更会发现美的眼睛。像“故乡的元宵”这篇文章,他会发现故乡元宵时唱的歌前面都有个“格炸炸”,会发现烧香的老妈妈鞋底的牛屎,会发现外地没有的习俗“看围屏”,他的发现,都是些很与众不同的东西,别人在欣赏烟火,他在观察烟火的声音。这里可以体现出他的敏锐。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16

  今天,我来到了胡天宁家。听金老师说,中国有一位很有名的作家,名叫汪曾祺。说着,还拿出了这位作家的一本书——【人间草木】。

  这本书有着淡黄色的封面,封面上画着一丛竹子和一块竹石,看上去与我以前看过的儿童故事书完全两样。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看到一篇文章——【夏天】。果然,与我以前读过的儿童文学完全不同。

  这本书中的文字简洁、深奥。比如:“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就概括了作者一个早上干的事,就像对联一样,或者是五言诗中的两句。

  说它深奥,比如:“此吾乡所未有。”这句话,听金老师解释了我才知道,意思是“这是我们家乡所没有的。”

  其实,简洁和深奥是相辅相成的,简洁了就会深奥,而深奥的.文字都会很简洁。

  慢慢地,我开始读出一点意思了……

  汪曾祺用他特有的文字写出了夏天的花、草木、水果、虫子。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写虫子那段,他写道:“全身碧绿如玻璃翠,小巧玲珑,鸣声亦柔细。”哈哈,这只虫子真有趣。这样的虫子我也曾见过呢……

  记得那也是一个夏天的早晨,我在楼下看虫子,那是一块热闹非凡的草坪,拨开草丛一看,那儿简直就是虫子的天地,有全身碧绿如翡翠的蚂蚱,有全身乌黑如煤炭的蛐蛐……

  我最喜欢蹲在草地上看小虫子吃东西,跳来跳去,听它们唱歌。

  有了这些虫子,夏天就变得更有趣了。我想如果汪曾祺也看到了这些虫子,一定会写一篇更精彩的文章。

  汪曾祺笔下的夏天是有情有趣的,而我生活中的夏天也正是如此有意思。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17

  “自报家门”这一篇文章离现在隔得远了,是汪老一九八八年创作的,在《作家》上刊登了。读汪老的文章,真是验证了一句话“第一遍读,实在是没有什么感觉,就像村口树下的老爷爷捧着杯水,和你东一点,西一点地唠家常”。而这篇唠的就是汪老的家乡,一个江苏北部不大的城市——高邮,还有自家的亲戚。

  读汪老的书,品汪老的文字,第一个给人的感觉就是平淡而有味,结构却是“随便,”“苦心经营的'随便”。他就用了短短一个自然段的功夫,把在高邮湖小时候玩乐的情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你的面前,用几个常见的景象,就能勾勒出一幅缓缓流淌的画面:孩子在运河堤上,俯瞰底下人家的房屋,感觉自己是如此的高大;在村口,几个妇人抱着木盆,上面放着洗衣棒,赶到河边,争着平坦的石头,没争到自然少不了嘟囔。

  再读,就读到了汪老“从家到学校要经过的一条大街,一条弯弯曲曲的巷子”,各种铺子,手工作坊,布店,酱园······数不胜数,写出上学路上的一个普通学生的所见所闻。有手艺人的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满满生活的味道。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接地气”。

  汪老,写食物,写草木,写戏曲,写眼中的世界,体现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是一个生活家。做学生,做教师,做历史博物馆的职员,做教导主任,做文艺刊物编辑,然后被下放,之后做剧团的编剧,都体现出他是一个文人,一个纯粹的文人。我们无法知道汪老这一生有多么精彩或是平淡,有多少自己没满意或是没实现的,我们只知道,有一位长者,在高邮,在书里,静静地等你来,陪你“唠家常”,品人生。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18

  汪先生说:“世间最为普通的事物,平中显奇,淡中有味。”所以他用最温柔的笔触写下:“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只记花开不记人,你在花里,如花在风中。”便使我觉得:人间温暖,如二月和煦的春风,如三月燕在梁间的呢喃,如四月牛毛细雨润物无声。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赏花木的人,怜花木的人;大抵就是先生这般了吧!于是由花及人:那一年,花开得不是最好,可是还好,我遇见你,那一年,花开得好极了,好像专是为了你,那一年,花开得很迟,还好,有你。我说,花木是上帝送给人类最好的`礼物。我是闻着花香鸟语来到这人世间的。“一枝一叶总关情”,所以那亦或是先生对这世界所有美好感情的寄托吧。草木钟情于光阴,于是有了先生笔下摇曳的花姿,温暖人心的文字。

  总是在黑色里温柔地爱色彩的我们,也开始在色彩里朝圣黑白。为什么呀?因为人间有草木,草木有温情,人间忽值得罢!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19

  超越人生的残缺和不完美,似乎只得艺术和宗教两条路径。前者,周宁在《人间草木》第二章里多以“审美”一词加以表述。

  不知是单纯评价苏曼殊还是统概艺术创造和艺术化人生,周先生在文章里提出审美在经过“失重”、“放纵”后却难免“落空”的过程窘境,并进一步指出其原因是审美是通过主体内心的充实、更新,弥补人生的残缺,这较之大部分宗教舍弃自身、抛弃身外的修行过程轻薄了许多。

  真如周先生所言,那么艺术创作或者诗意化生存就只是彻头彻尾的短暂医学专用,如不能从艺术生活过渡到宗教生活,感性便成为自加的罪过。

  也有道理。

  宗教是决绝的,割裂因而能不再受困。与之相比,审美更像是徒劳的修补。

  开始“严肃”地思考自己的生活,深感自己的感性真是万分险恶。

  让我我试着很感性(很装)地描述写一下与这本书的遭遇:

  我陷入北京路附近的一仄小巷子,“学而优”书店的灯箱广告有些漫不经心地亮着。只有两个店员模样的女子蜷在一楼正堂的藤椅里,不大的正堂因为灯光暗淡似乎有将她们淹没的态势。我想这正该有咖啡的香味,于是连步走上窄窄的楼梯,并对绿色的墙面致意。

  二楼亮堂点,我告诉店员我要买一本叫作《人间草木》的.书,周宁写的。

  另一店员去找的时候,我随手翻看摆在当前的《书屋》。因为惰性,我已有一两年没买这本杂志了。

  一分钟后,店员好像刚完成了一次长跑,手里正拿着《人间草木》。她有些抱歉:先生,书名是“人间竹木”吧?我一下被击倒,但我像士兵生疏了用枪的方法但笃信自己开火的能耐,很快镇静下来。说,那是仿篆书的“草”字。书脊上偷看到的“草木”二字消除了我的迟疑。于是兼收得书后的满足和获胜后的喜悦,交钱下楼。

  头一天,我在《南方都市报》上看到《人间草木》书评。

  用很熟悉的状态、装模作样地写上面几段描写的文字,过程中我很感自由。过后会怎样,真用不着想。现实还容不得你像写字一般游戏对付。

  还得感性下去。因为刻意改变自己无异于又加大残缺的可能。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20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八个字,是汪老的老师沈从文去世的时候,张充和夫妇送来的挽辞中的。“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或许,在张充和的眼中,这几个字,是颇能够代表沈从文的一生的,而这我眼中,这几个字,用来形容汪曾祺先生,也是十分贴切的。

  这本《人间草木》,收录了汪老三十余篇文章,选择的题材大都同生活中寻常花鸟草木有关,读来分外感觉到浓浓的生活情绪,除了这些,还收录了几篇写汪老当年在西南联大时候认识的那些大师们的生活轶事,描写诙谐有趣,栩栩如生,简直仿佛见到了那些大师们本人。

  汪老的一生并不舒畅,生于战时,长于混乱,就算在名声斐然的时候,也因遭遇那个动荡的年代被打成右派,然而最难得的是,就算遭受磨难,屡屡被人误会,他也能够随时保持豁然达观的心态,用一颗平淡宁静的心去认真体会平凡生活的好处,去写就着平凡生活的动人。

  所以有人说:“他的一切都是诗。”

  我想,能够把文字写得像诗需要非凡的才气,而能够把自己的一生都过得像一首诗,则一定需要一颗永不熄灭的赤子之心了。

  汪老的文字并不华丽,也不够惊人,他从不刻意去说理或论教,他只是淡淡地,写着自己眼中真真切切看到的那些花草—一颗芋头,一把石头下压着的豆芽,紫薇,菊花,还有各种野花;那些鸟木鱼虫—比如北京遛鸟人,香港的遛鸟人,木芙蓉,车前子,瓢虫,蝉,刀螂;那些最普通的人最普通的事,北京的国子监,胡同,泰山上的担山人……

  他诚实地记录着生活中的一切,语言平淡却又真味,闲闲地翻过他当年在被打成右派时在农场里写的这些文字,在某个北京的早晨遛弯时候想到的'文字,在后来平反后作为一名作家四处云游写到的文字,在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走在美国街头写下的文字,在自己渐渐老去的时候回忆起西南联大里的青葱岁月写到的文字……

  这些文字没有一个句子是煽情的,却不由得叫人感动。

  这些文字没有一个语句在刻意地给人打鸡血,却在不知不觉间让读者受到温馨地鼓励。

  比如他说起有个人随手将一把豆子扔在了石头下,过了一阵,翻起石头一看,一群豆芽竟然将石头顶起来了。

  与此同时,汪老,还非常具有独特的审美和生活情趣,比如他说人工琥珀不如天然的,“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说起养鸟人让画眉学叫,他说,“画眉本来的鸣声是很好听的。让画眉自由地唱它自己的歌吧!”

  我想,这样的思想与面对艰苦的淡然,与汪老早年在西南联大受到的教育息息相关,印象最深的是,是说起当年在联大每次躲警报的时候,有位同学,“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合他的冰糖莲子。”

  而后人在议论为何西南联大在短短几年间培养了那么多人才时候,只说了两个字:“自由。”

  汪老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一直坚守的,或许就是这样的从容,和内心深处对自由地不懈追求。这样的汪老,才能够写出如今我们能够看到的文字吧。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21

  《人间草木》中描写的各个地区真是美极了,从前从未见过的一些风景,在看完此书之后,我仿佛亲眼看见了这些风景,啊!真美。

  四川的成都是最干净,最安静的,使作者感到轻松自由。乐山的大佛更是栩栩如声。新都有有桂湖,桂湖皆植桂,开花时香的不得了。福建也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福建的漳州多三角梅,有紫色、红色、桃红色、浅红色、紫铜色、白色,真是美不胜收。福建的云霄是果乡,到处是果树:芦柑、荔枝、枇杷。枇杷瓣大,味甜无渣,真是美味极了。

  武夷山也是风光壮丽。玉女峰,大王峰,壮丽极了,还有好多优美山水,真是世外桃园。

  作者把这山水、特产描写的如此醉人,不免勾起我想去游览一番。

  《人间草木》还描写了作者在联大上大学的一些岁月,他和几个朋友总是爱泡茶馆,而且一泡就是大半天,作者的一些优秀小说,散文,都是在泡茶馆时写下的。啊!作者真是不同凡响。

  在联大那时人们穿的衣服也是风格迥异。但大多数衣服都是非常破旧,还有人穿的鞋露着脚趾,后跟烂了。虽然那时联大的师生破衣烂衫,但每天孜孜不倦的作学问,穷且益坚。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学习。

  在联大的那段岁月中,对于作者来说,还有一些激动人心的事情—跑警报。抗战时期,一有警报就要往外跑,真是激动人心啊!那时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意在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但是昆明人是不会被威胁到的,中国人都是坚强的,我们青少年也是坚强不屈的。

  沈从文、金岳霖先生、闻一多先生都是作者在联大对作者有深远影响得人。事隔多年,作者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真是耐人寻味。

  从《人间草木》中我了解到许多异域风情,优美动人风景,扣人心弦的故事。人间自有草木,更有动人心弦的情谊。所以《人间草木》犹为给人启发。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22

  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读了很长时间,中间断断续续,只作专心学习后的消遣。我以为最后那几篇写西南联大人文趣事的文章最好玩。

  学校虽是临危建成,设备条件很差,生活很苦,但人文精神向上、自由,还会在选址时,刻意保留一个小小的景点。教授们专心学问,安贫乐道,有的古板,有的开明,有的激情,有的沉静,但都是让人觉得可靠可亲近的人。同学们更是各式各样,尤其让我笑出声的是那位,日本轰炸校区时仍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合他的冰糖莲子的广东郑同学。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教授们、同学们是多么可爱。汪先生写的生动有趣,读的让人心痒痒。

  不由得联想起自己的`求学时光。真是浑浑噩噩,不清不楚的混了过来。学问没有长进,心理也未得成熟,倒是学会了愤世嫉俗、顾影自怜。想到这,真是要拍桌子!过去是回不去了,也不可能给过去的自己一嘴巴,打醒他。把握今后的时光吧,要用尽全力做一个有趣的人,认认真真地努力一把。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23

  坦率地讲,我看书,多半是带着点附庸风雅的强迫性,一天强迫自己看几章几页,一点点地向前推进,看得吃力,毫无乐趣。

  这两天,在朋友的推荐下,看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间草木》。说来羞愧,在此之前,我居然对汪老是一无所知的。更没有看过他的文章。得亏朋友推荐,让我今生有缘读到他的文字,真是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

  汪老写的都是一些稀松平常的事,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那些景都是我们熟悉的,离我们不远,或者我们就置身其中,让我们感到亲切,也能勾起我们心里那些美好的回忆。

  汪老《花园》里写的那些童年趣事里,就有我童年的影子。我童年里的花园比汪老的花园更大(请允许我傻笑一下)。村子周围的自然旷野,虽然被全村人共有,但我总能在这座大花园里,找到属我自己的小花园。我的.小花园是移动多变的,今天在这里,明天在那里。或者一天里,上午在这里,下午在那里。反正是随我高兴,我想画地在哪里就在哪里。

  我也像汪老那样嚼过草根,品过它淡淡的甜味;压过青草,看青草被压扁过后又缓慢伸直;抓过蟋蟀,但不是养在篾笼里,而是装在瓶中。我在玩螳螂时,母亲也警告过我,说是螳螂碰过的地方,会长修子(寻常疣)的,我就拿着小树枝拨弄着螳螂玩,不敢用手碰触。因为是乡下的野丫头,没汪老那么斯文,我爬过树,掏过鸟窝,把一窝小鸟带回家养。至于后来怎么样,已是忘了。拿网捕蝉的事,我也做过。我拿家里的网丝兜、细铁丝和竹杆,做一个捕蝉的网,听到蝉声就仰头在树杆上找。我记忆里是没有捕到过一只蝉的。但用这自做的网,倒是有捕到过蝴蝶,拿回家后,学哥哥姐姐的样,夹在书中做标本,过后再也不管了。夏天,我喜欢静静躺在小河流水的地方,感受着流水轻抚而过的温柔。秋天,便是偷吃最好的季节,饿了,花生、红薯和板栗都是被偷的对象。

  当然,我也干过一两件有益无害的正经事。我喜欢花花草草,就捡来断砖石头,在我们家门前的院子里围起一个花坛,让父亲帮我填上土后,我种了菊花、月季、桅子花和一堆从田野里挖来的不知名的花。花坛里四季有绿叶,有花开。父亲说种上花的院子到底不一样,看着,饭也要多吃一碗。有一年,看母亲种丝瓜,我就跟她讨来一些丝瓜籽种在屋后的空地上,等瓜苗长起时,我也学着母亲的样,捡了些猪粪埋在苗旁,时不时去浇些水。没想到,我种的丝瓜比母亲种的好,结的丝瓜家里吃也吃不完,母亲叫隔壁左右的邻居来摘时,总不忘说一句:"是我幺女种的。"这事让我高兴了好一阵。

  汪老的童年留在他心中的花园。我的童年留在我心中的花园。因为要得简单,容易满足,我们的童年都是快乐无忧有趣的。

  汪老先生的《葡萄月令》,写了葡萄从入窖到出窖的整个生命历程。

  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看着父母翻田弄地,播种收割十几年,却从来没有想过把他们的辛勤劳动写于笔下。因为心里觉得那是不足为提的。如果非要让我去写,大概一定会浓墨重彩地添加进一些歌功颂德,强行赋予我自以为是的意义,让文章空洞无趣。

  汪老写葡萄,像极了一位熟悉农事的葡萄老农,用平淡朴实的话语,把侍弄葡萄的农事一月一月地向我们细细道来,把所有的意义都赋予在侍弄葡萄的过程里。让读者自己去想会,去感受,去顿悟,去吸收自己需要的营养。

  生命的意义莫过如此:在过程中去感知,去体会。

  汪老在《人间草木》篇里,讲了三个小故事:山丹丹,枸杞子和槐花。坦诚地讲,我是不懂汪老所赋予的深意的。我只讲个人喜欢。我喜欢山丹丹的草木本有心和随遇而安的皮实;喜欢摘枸杞子二老淡泊名利的童心未泯;喜欢槐树花里那位妇人的简单纯朴。我在未嫁时,也跟槐花里那位妇人的想法差不多,如果有个人伸出手来跟我说:"跟我走吧!"我便跟他走。后来,我们家的大头先生出现了。我就跟他走了。

  因为要得少而简单。所以幸福快乐。摘枸杞子的二老是。养蜂人的女人是。我想我也是。就象现在这样,晒晒太阳,看看书。

  汪老在他的《我的创作生涯》里写道:"我曾经说过,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我对生活,基本上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认为人类是有前途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我愿意把这些朴素的信念传达给人。"

  汪老他做到了!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24

  在安静的午后,拿起桌上的一本书,手边放着一杯清茶,或许这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意境。但在每当我捧起汪曾祺老先生的那本《人间草木》细细品读时,我便能感受到那种无人能打扰的静谧,那种不一样的意境。

  在品读汪曾祺的作品好似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在平常的话语中隐藏着与众不同的趣味。翻阅他的作品,大多是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就是这样的景色让我们感觉到了安静,祥和的气氛。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领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细腻之处着手。谱写着凡人小事,记录着乡情民俗;谈论着花鸟虫鱼,还有对辞章典故考究。同样,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他对凡人小事和乡土民俗的深深眷恋和对往日生活情景的缅怀!

  在汪朗为他父亲的作品写序时有提到“老头儿之所以对花鸟鱼虫感兴趣,并写了不少这类违章,是因为他觉得,人们如果能够养成一些正常爱好,具备文明素养,懂得亲近自然,知道欣赏没,就不至于去搞打 砸抢,去毁坏世间的美好事物。”汪曾祺的这一番话,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里的人有很大的`感触。

  在他笔下的大自然是具有色彩,具有生命力的与其他作者描写的自然则截然不同!文章中,作者在一九四六年夏天,离开昆明去上海,途径香港时。因为等船期,滞留了几天。但在这几天,作者发现了一个奇迹,那边是阳台上的一堆煤块里竟然长出了一颗芋头。在没有土壤,没有肥料的环境下,它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正是这芋头生长出的大叶子,让作者获得了生活的勇气,让作者在寂寞的羁旅中多了一笔色彩。同样作者在以这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提醒着我们:生活处处有着希望,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留心;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要有更多的勇气去坚持,坚挺下去,才会有成功,才会有看到阳光的那一天!

  还记得作者在书中提到他祖母首饰盒中的琥珀扇坠。那一滴琥珀里有一只小黄蜂。这只小黄蜂在透明的琥珀里形态如生,好像它还活着。祖母告诉他这是因为在小黄蜂飞动的时候,一滴松脂滴下来,恰巧把它裹住。松脂在地下好多年后,便形成了现在的琥珀。但当作者后来发现那些人造琥珀时,总觉得那些琥珀里的小昆虫缺少了一些灵气。是因为那些琥珀并不是因为偶然才形成的。作者会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都可以发现美的存在。因为真正的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在夏天的昆虫中,作者有提到很多小时候经常捕捉,玩弄的小虫子。例如,蝈蝈,蝉,蜻蜓,刀螂。作者描述了他们小时候如何捉虫子,捉到虫子后又喂它们吃什么。这一篇文章满足了我们这些从小就很少接触大自然的好奇心。作者也有在文章最后提到他希望现在的孩子也能玩玩昆虫,对自然发生兴趣。并不能再电子玩具的包围中长大!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散文的经典。文中那一幕幕的浮世悲欢,看得人平静欣喜,又有些淡淡的惆怅!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25

  初读标题以为这是一本描写自然景色的书,又加上这是一本散文,应该很深奥难以理解,但只读到第一篇,这种想法便被打破。汪曾祺在本书中第一篇章所描绘的并不是奇丽壮美的风景,而是那些生活中常见却不寻常的小物,通过细致的观察将其写下来。《芋头》这一名字很直白,很朴素,内容也很朴素:作者离家去上海,心情失落之时看见了一颗芋头,只是这颗芋头很特别,它是从煤块中生长出来的,没有土壤、肥料,仅有一点雨水供它成长。作者将它成为“奇迹”,是啊,这是奇迹,这颗小小的芋头需要克服多少困难才能在这班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我的心也被震撼了。我们总以为植物是弱不禁风的,总给以他们最周到的照料,沐浴在阳光下,定时施肥浇水,可其实这样的环境下生长出的植物,才是真正脆弱的。植物本身比我们所想的坚强的多,他们可以经历风吹雨打,可以在夹缝中生存,只要我们相信,它们就能够创造奇迹。

  对于我们人类而言亦是如此,我们会逃避困难,畏惧失败,因为这种滋味很不好受,可换个角度想,只有经历足够的风雨,我们才能像那些顽强的小生命一样不惧风雨,坦然相待,也才能变得坚强起来,走向更高更远的地方。同时,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不少似文中的芋头一般的`植物,我觉得这份遇见是一种幸运,因为看见它们——那些坚韧的,充满生机的植物们,真的会如文中所说,心情变得舒畅起来,内心更加坚强,多了几分勇气与朝气来面对生活。

  《北京人的遛鸟》讲述了北京许多不同阶层的人都有养鸟的爱好他们赶早遛鸟,为了让鸟鸣叫,遛鸟的们会相聚在一起,不会叫的鸟儿听其他鸟儿鸣叫能很快学会。这样的生活是悠闲而快乐的,即使是短暂的、仅有清晨的一小段时光。读到这样的文章,心里觉得很轻松,眼前似乎出现了北京人们清晨遛鸟的情景,虽无法亲身体验,但仍觉得心情得到了舒缓、放松。现在的生活都太忙碌了——无论大人小孩。

  文中这般悠闲的生活已经很难得了,其实我们也可以在平时多出去走走看看,也行不是多么著名的名胜古迹,不是多么壮美的名山大川,只是身边的一草一木,我们的身心也能得到放松,感受到生活的美。阅读便是如此,它能让我们看到离我们哪怕很遥远的风光,了解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更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一份慰藉。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26

  在去年的语文课堂作业本上,我读到了汪曾祺先生的《葡萄月令》(节选)。这篇阅读理解按月份介绍了一年当中葡萄的种植、培育、采摘、贮藏等有关知识。地地道道的说明文,却让我瞬间领悟到了一个成语——妙笔生花。于是找来这本《人间草木》,窝在家中细读。

  读尽葡萄的前世今生,后面还有花卉,有杂草,有雨后冒出来的菌菇,也有一叶落而知秋的梧桐……他写自家的花园,写天池的雪水,写北京写四川,写新校舍也写怀旧事,按着平平淡淡不疾不徐的节奏,娓娓道来。不过都是生活中的寻常事情,一些我们不经意间常常忽略的细节,在先生的笔下依旧纯粹平常,却也显出了难能可贵。我想,大概是因为他记忆中的`这一草一木,总是跟人结合在一起的。他记住了绣球花,因为这些花像极了小姑姑房中的一双白缎子绣花的小拖鞋。他记住秋海棠,是因为生肺病去世的母亲。母亲临终前住的小房外的小天井里,不知道谁种了两三棵秋海棠,花色苍白,样子很可怜……你看,人间草木记录的不仅仅是万物生长的时序,还有人的感情。

  而此时的我,记起了学校教学楼前面的那棵树。记得刚上小学的时候,最喜欢在那棵树下和小伙伴一起追逐玩闹。彼时它被粗大的竹竿架着,密密麻麻的铁丝缠绕着,像个犯人似的牢牢地固定在地上。老师常常连哄带警告地要求我们远离它,以免受伤。可我们都不怎么听话,当时就想,这树连自己站立都做不到,这么柔弱,还需要害怕?如此油盐不进,难怪老师常又好气又好笑地骂我们:“你们这群木头!”

  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搬到了三楼的教室,从此与这棵树“天各一方”。我开始在楼上观察它。我发现连我们这儿最可怕的台风,都没有把这样一棵树连根拔起的威力。而这些竹竿依旧驾着这棵树,就像一个身强体健的年轻人拄着一根破拐杖,完全影响到我们朝气蓬勃的校容校貌。

  今年疫情后开学到校,我突然发现全部竹竿都被拆除了,生锈的铁丝已经无力地匍匐在垃圾车里被运走了,干净的树干也终于利落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老师告诉我:“这颗树已经长大了,以后都不需要这些支架来保护了。”我知道这棵树,一开始是长在别的地方的,它被人连根挖起来,经过长途运输被种在了这里。其实它离开土壤的那一刻,已经失去生命成为一块木头了。但是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浇灌和养护,它终于重新生长成树。如今它日渐强壮,终于可以卸下所有的保护架,独自去面对风雨雷电。

  而我呢,已经从一个一年级的小屁孩,长成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了,再过几个月,就要进入五年级——小学倒计时了。我突然感觉缠绕在自己身上的铁丝正在被点点被卸下,有些甚至是自己脱落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口中的我们这些一年级被种下的木头,经过了几年,都已经成活了,并且还在继续汲取营养向上生长。

  希望我们这些在茁壮成长的木头,快些变成大树,也能如这人间草木,那般可爱。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27

  笔尖流转,勾勒着华夏的符号。娓娓而来,人间的一草一木传出芳香。

  我们举头望天,看得到铺天盖地的雾霾沉寂了世界,却看不到飞鸟的奋力翱翔,闪烁它生命的光辉;我们穿过树下,看得到满地的枯黄阻碍行走,却看不到树叶燃烧着自己的身躯延续了树的枯荣;我们俯身低头,看得到让自己头破发麻的蚂蚁在脚下穿梭,却看不到它们正举着重其千倍的食物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着原始劳动,只为挨过下一个严冬……

  曾几何时,有那么多绝美的画面从眼前悄然划过,我们却不曾得知;曾几何时,有那么多生命的赞歌在耳畔流转,我们却不为所动……

  读《人间草木》,我才知道自己,曾经错过了那么多。

  人间草木,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之中!汪曾祺笔下的芋头、豆芽、铁蒺藜、紫薇、秋花、冬树……无一不是隐秘在不为人所注意的小角落里。正是这样细小的生命,分织交绘我们这样美丽的世界。作为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作家,拥有一双发现这些细小美好的眼睛,正是体现了汪曾祺细腻的心。

  世间风物,平中显奇,谈中有味,既有浓郁的人文关怀,又弥漫着最独特的气质。短短一篇《螃蟹》,揭露了“凶恶和滑稽往往相似”的真理;一片《刀螂》,呼吁孩子们从电玩中解脱出来,回归自然的怀抱……我们自阳光从天际中露出便投入另一片光芒下——屏幕的光。手机屏幕的光,电视屏幕的光,电脑屏幕的光已将孩子们的视野与心团团围住,封锁。这样的孩子们又如何知道遛鸟的学问,逗虫的乐趣呢?在互联网世界不断壮大的同时,现实世界正在以残忍的速度不断缩小。

  行者无疆。四周山色临窗透,一夜溪声入梦清。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又春。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却又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由此可见,出门远行,价比千金。国子监、胡同、泰山、天山……这些孕育着一方文化的地方,其魅力并非文字可承载。汪曾祺就像一个拿着大口袋的.寻宝人,来到一个大宝窟,只能带走其中一二藏在自己的字里行间。宅在屋子里的作家如同没有阳光雨水滋润的种子,即便深埋于沃土之下,也无法生根发芽,更别提枝繁叶茂了。艺术永远是源于生活,不懂得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之美的人,也无法写出动人的文字。

  北平是汪曾祺先生人生的过客,但是他对这里的了解比我这个常住人士要多得多。关键就是他懂生活,懂发现。街边小草,枝头小鸟,也是锦绣山河中的一滴墨。关注这些一草一木,我们在能更好的诗意地栖息在这个世界中。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28

  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我是在《慢煮生活》中看到的。本文用了几个小标题来表现“人间草木”。作者笔下的文字简洁明了,很普通的文字,编排起来却显得很高级。汪曾祺老先生的'选材每个都源于生活,写于生活,让人感觉到很舒服。

  例如描写槐花这一片段,开头“玉渊潭的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它带来了养蜂的人,也是故事的开头。而最后一段写道“玉渊潭的槐花落了。”养蜂的人也走了。这就是故事的结尾。作者开头结尾自然,又有双重含义。

  我在想:为什么叫“人间草木”?作者写的,绝不仅“草木”二字吧,但为何只有草木?他写了花,也写了人。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字里行间,我似乎感受到了生命的张力。由小及大,无一不是如此生生不息。

  “草木”二字不就是生命的代表吗?人间有多少美好?说不清,也数不清。这篇文章告诉我,人间的草木皆可令人动容。一花一木一果,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让人心生向往。爬一座山,食一味果,嗅一味花,离自然近一点,眼前的美好自然会令你动容。

  读《人间草木》,我明白了人间还有这么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人间还有这么多美好:一朵小花,一根野草,都需要我们细细去寻找、品味、欣赏。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29

  一再拖延下,我终于将这本薄薄的小册书看完了,历时起码3个月。起初的目的本是为了从人间惨事中脱身,也是为了多了解些吃的喝的玩的的杂学。没想到一本看完,杂学相关的内容也就记得个零星半点,没有受到的启发多。

  因为人间惨事而陷入政治性抑郁的情绪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从结构之恶,到年初的魔幻现实大灾难,加之从前便时有发生的糟糕事,今年的境况不得不说是令人愕然的。(其实生活里令人愕然的事情还有很多,但这次的神经刺激实在是超过阈值了,神经细胞们一个个战栗发抖)在这样的漩涡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波及。旅行被取消,回国困难,出门也困难,去年的预定活动被取消,连我期待已久的.解剖实验都做不成了——这还只是像我这样离旋涡算远的人了。如果凝望再远一些,低落的情绪就会随着靠近而指数增长,掉进深渊。

  躲进蜗牛壳里翻阅这本书,我以为能被川北涮涮椒治愈,被金华的火腿治愈,被“何妨一下楼”治愈,被发生在昆明的种种小事治愈。结果转过头来细细思考,原来治愈我的这些文字生长在一个硝烟多于鲜花的年代。当想到这里,我不得不感到愧疚——我像一只肥硕的鸵鸟带着一双经不起风沙的眼睛躲在沙丘之下。

  这前几个月,我看完了《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纪录片,还感慨说自己也想做一个拥有烟火气的人,而对于这烟火气的由来不予以半点关注。结果一句“为人天真,热爱生活”一巴掌打在我脸上——我感觉我厚重的眼屎好像掉下来了一些。

  我看生物学,我看座头鲸,我看星空,我还看形形色色的人。一直在寻找我所爱,我的小糖人,我的烟火气。

  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能学会两只手并用地划拳,写得一手好字。

  在“闭门不造车”的自肃生活中,我很感激自己选择了这样的一本“杂学书”。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30

  他们都说,汪曾祺先生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是的,每每拿起汪老先生的这本《人间草木》都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一位温和慈祥的老者与你同坐在花园里,时而指着一颗恣意盎然的菊花诉说中国人艺菊的历史,时而打趣的告诉你说“螃蟹竟是横着走。”

  汪老先生的这本书,处处体现着汪老先生的做人方式:“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那份随和,那份安逸,那份喜爱,对于汪老先生而言草木便寄托着一切。一颗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株花草便是一生……

  他说:“桂花美阴,叶坚厚,入冬不凋“;他说:”比起北京雨后春笋一样耸立起来的高楼,北京的花草树木就显得更慢。因此,要对花木更加倍爱惜。;他记得”北京见过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饮酒赏菊,都会“既醉既饱,至今不忘”

  所以说:“他的`一切都是诗。”文字也是,生活也是。

  汪老先生在这本书里对美食的描述也下足了功夫。汪老先生对于生活中最常见的豆腐,米饭在这位资深吃货下,都能转变为好几种美食,如那昆明的菌子——菌色似牛肝的牛肝菌,炒熟了会变成青绿色的青头菌还有雨季的特产果子——火炭煤,都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这本书还充满了人情味,特别是汪先生对于生机的解读。生机是什么?不光是天涯芳草迷归路中草的茂盛,更是病叶还禁一叶霜中叶的顽强。春意盎然,百花齐放,这是春的生机。在悬崖绝壁上竖起一棵高大的松树,在没有阳光的峡谷里生长出一片地下森林,在没有养料的石缝里长出一株强壮的豆芽,这是坚强的生机。

  一朵带着雨珠的缅甸花就能使汪曾祺先生心软软的,一点雨就能使汪曾祺先生想起《夜雨寄北》,引起淡淡的乡愁,想起四十年前那富有情味的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欧阳修说:“草木无情”但读过汪老先生的这本书后,人间的草木啊,一草一木,都是家的气息……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31

  我关于汪曾祺先生最初的印象,是被选录进课本的《端午的鸭蛋》带给我的,那“吱—”的一声,一筷子下去,浸出的红油在我的脑海里飘了好多年,后来在大学的课堂上,老师选录了《人间草木》的片段让我们赏析,先生为栀子花鸣不平,给菌菇分类,写江南的气候,绘四川的情,字里行间溢出的对生活的喜爱跨越时空通过PPT传达给了我,于是乎读先生的作品就提上了日程。

  说来惭愧,我懒,被短视频耽误了,读起文章来不像以前,断断续续的,《人间草木》读了一小半,就想卖弄卖弄,写点东西,写写这本薄薄的书带给我的大大的思考。

  看先生的书,先吸引我的是画,书中夹的书签上的画最是可爱,一支绘了两只茶杯,一把蒲扇,一支画了茶壶和菊花,先生的画画得漫不经心的,就寥寥几笔,颜色都不肯用多了,但你仍觉得美,仍觉得先生当时所见所感就是画上这样,画中无一人,却全是人的气息,恰似刚刚还有位闲人在这画中饮茶,只是此时走开了,把景留给了画。我爱先生的画风,于是学着模仿一下,得了个“画虎类犬”的结果,后来我正经读起书来才觉得先生走了那么多路,见了那么多人才能大道至简,境生物外,我没个几十年的功夫还是不行的。

  先生的写的花美,写的果子也甜,我最爱的是看花吃果子的人,先生笔下人是鲜活的,别的作家写底层谋生的人常常写他们的苦难,眼里都是痛苦,字里行间全是压迫,先生写的底层人也为生活所迫,也背井离乡,但人是真的,可爱的,做的也是与花呀,蜜呀打交道的生计,在《槐花》一文中,男人和女人以“养蜂”为生,女人差男人二十岁,三十岁的年纪得了个便宜奶奶当,对他的孙子还百般呵护,当自己的血脉,年轻的我要是遇见了这样的事,准的在心里骂骂那个男人“老牛啃嫩草”,再恨恨那个女人“不争气”,可是看了这篇文章,全然没那股子气,还在想,洁白的槐树下,昏黄的灯光照着,锅里的.水滚着,男人和女人嗦着面,唠着嗑,多美啊!于是乎我恍然大悟我为什么不能写出生动的人,即使我曾经见到过这样的情景,但我买糖人就只是买糖人,我没有关心过做糖画的这位师傅怎么开始了这门营生,冒米粉的老板夫妇也默契十足,但男的不帅女的不靓,我对他们的爱情故事提不起来兴趣,我对人的认识是浅薄的,我写的人常常是静态的,着重刻画他们的眼睛鼻子,还硬要往可爱了写,失了真,但先生笔下的人是动态的,他对他们不带有成见,他愿意了解他们的生活,情感,他写的别人的事也算是私密了,别人也愿意告诉他,这样看来先生真的招人爱呀。槐花落了,人走了,缘止了,我觉的先生不甘心这样的美好就他自己珍藏了,就写了出来,千千万万的读者读到了这个故事,后来放下书,闲逛时见到槐花和养蜂人也会多看两眼,多攀谈几句吧。

  先生写的这本书叫《人间草木》,我私以为这本书算得上半本是食谱了,尤其不适合晚上看,特别是减肥的晚上看,因为这草木太香了,我原以为葡萄就是葡萄,品种再多能吃出个什么来,后来我知道还真能吃出个花来,先生要吃葡萄,从人家还是个种子的时候就惦记上了,一年十二个月,从下雪开始,到下雪结束,每个季节什么样子记得明明白白的,什么时候该施肥,什么时候该着色也清清楚楚的。梨、石榴、桃、杨梅、木瓜地瓜等等天然品种要做个地区分类,品质检测和历史追溯,像栗子、豌豆芽、黄豆、马铃薯等等这些易加工的,就要记录一下做法,比较一下口味,还能做个店铺推荐呢!我羡慕先生,同一种食材天南地北的吃,古今中外的吃,炸着吃,炒着吃,蒸着吃,还生吃,读《十五从军征》都能从字眼里抠出美食。我就不行,我太懒了,都是点外卖吃,食材也不认识几种,就算吃到了“上古神菜”,就最多叹一句好吃,点击收藏就了事了。

  人们常说“吃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那我觉得先生是真真思想纯净的人,他全书不揭露什么,不说教什么,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就写写画呀草呀,但你就愿意听他的,去认识这些花草,还暗暗计划着把这些画画草草安排进自己的生命里。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种了足够多的花,我的朋友来访我,我也让他们和我的花坐一会,并告诉他们,这些花儿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32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尔,须富贵何时!”虽处世间,不耽浮华,不慕富贵,但求与草木互通情意,于烟火氤氲里寻人间至味,于往昔旧中忆探访经年故闻。这,是我眼里的一本好书——汪曾祺先生所著的散文集《人间草木》。

  语言的特色是我钟情于这本书的一大原因——句子精简朴实,结构清晰自然,像一盏由新绿泡出的清茶。他写杨梅是“颜色黑紫,正如炽碳”;写离核黄桃是“紫核黄肉,香甜满口”;写葡萄是“你把《说文解字》里的带玉字偏旁的字都搬来吧,那也不够呀!”。句子虽短,却似大师的绘笔,只寥寥地涂抹几划,轻描淡写,就是栩栩如生的火炭梅、黄桃、葡萄。而这种文风又像极了汪曾祺先生本人,他从不追求辞藻的华丽繁杂,内容的荡气回肠,而是将自己的才气谦逊地隐匿在平平淡淡中,偶尔迸出智慧的火花。

  但若仅仅只是浮于花草果树的表面,那与读无味的`植物学术科普论文又有什么区别呢?汪先生与草木的羁绊远不止于好其形美味美。那平常百姓家案上的果品,不但篆刻在他的味觉记忆中,更镌刻在他的人生经历里。于是情系草木的汪先生便往往能从草木的故事中,得出发人深省的结论。《葵·薤》一文,以当代人嫌野菜低贱而逐渐使流传千年的葵菜薤菜无人问津为由,映射出文坛上许多作家离经叛道,拒绝尝试,使真金雪藏,明珠蒙尘的现象。汪曾祺先生心痛之余写道:“我劝大家的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比如葵和薤,都吃一点。许多东西,乍一吃,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惋惜慨叹人间至味葵薤遭遇的同时不忘告诫读者,切勿嫌弃甚至丢弃传统,要学会吸收借鉴精华,广泛涉猎,以防佳肴埋没于尘土,遗忘在历史的横流中。

  “世间万物皆有情,难得最是心从容”。《人间草木》一书中,从容是它的主旋律。西南联大的同学在空袭时不躲不逃,从容地在日军的机翼下煮冰糖莲子;被下放乡间的作者处在危机之中,从容地寄情草木,赞美秋季的丰腴;晚年的作者沦落于简朴拮据的环境下,从容的静待花开花落……这本散文集里,虽然作者的经历崎岖坎坷,但语气是从容的,不抱怨,不指责,不批判。汪曾祺先生对草木的爱也源于对生活的从容——不追名逐利,不好大喜功,只是慢悠悠地绕着庭院踱步,去欣赏身边盎然的生机。他用淡泊诗意的《人间草木》散文集,告诉读者生活的至味不在于财富与地位,而是内心的从容与充盈。

  汪先生还说:“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热爱。”于我而言,对这本书的爱来自于草木情谊,人间至味,以及汪曾祺先生那颗可贵的从容心。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33

  那天夜里,下着小雨。随手合了书本放在桌前,伴随着思慕人间草木的雨的情怀,我在窗边大梦一场。

  一位少女,清逸出尘,入我梦来。“缅桂花是雨季的花。”她说。雨帘密密的叩击着房瓦,水雾把她的发髻都沾湿了,窗棂边滚下几粒水珠,我倚着栏杆去听雨声,思绪飘远。

  初春的雨,没有洋洋洒洒,也没有润泽大地的'意思,就突然降临了。石阶下,藤架旁,满园新鲜,雨声作响。不由得想起书中昆明的雨,明亮,丰满,易使人倾心,也极易萌生向往之情。

  雨声听得倦了,再把书合上时,雨季的花儿,雨季的菌子,雨季的婀娜多姿,也就全数煎进了茶汤里,细细的啜饮了,甜到心坎儿里去。

  细看书名,就胡思乱想着参悟,就解读些世事。懵懵懂懂的雨季中懵懵懂懂的灵魂,蹒跚前行仿佛孩童。古人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那草木真的无情如此吗?

  不是的。不是的,她说。草木本来就是至情至性之物,至少在此间如此。那隋唐盛世的琼花,为了不让昏君观赏而自行败落:严冬中的牡丹,违抗女皇而被迫迁入洛阳。相比之下可是世上有情之人的楷模。

  “你讲的那都是传说,草木既不能动,又不能语,怎个至情至性法?”我笑道。无甚道理。她有些恼了,声音就盖过了雨声,像细碎的木香花。

  你看那竹林,自顾自密密的长起来,可曾阿谀奉承?那腊梅,大雪中朵朵的绽将开来,她是弯腰了,还是低下头?我又不同你顽,草木的精气神可远远超过你们的所谓正人君子,自成你那“世间”,也说不定。

  自成世间的草木?虽然荒谬,到也真实。我心不在焉的叩着栏杆,看着雨幕渐渐停了。满园春色也都醒过来,绿起来,葱葱茏茏,草木人间。

  人间草木,写着草木人间,人间本是嘈杂的喧闹着,草木的干净又平添一笔清香。这是游离于世外的香味儿,也许我们缺的就是这点儿清净罢。

  栀子花头的纯白呵,有款款清香自花架间飘荡下来。一缕阳光从玻璃窗间划过,我睁开眼睛。终归是又回到了人间罢,梦里人间草木,那般超然,大概也只有汪老先生可以成全并倾注于作品中。

  枕边是一朵开得正盛的缅桂花。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34

  大雨。窗外被粉笔涂灰了。窝在家里读汪曾祺的《人间草木》。这本书,有颜色,有味道,有声音。仿佛指尖化作岁月清浅的一杆痩笔,流过混着木质芬芳的纸张,文字从空白的背景跃进了一幅流动的抽象派画作,心灵也在色调的琴键上演奏着夏花的舞曲。这书,它是有灵魂的,它是有生命的,它是充满了草木馨香的。

  我好读散文,最爱便是这本散文集《人间草木》,这书,题材大同小异,讲花鸟鱼虫,讲四季,各地的风情。文字平淡却又真味,正巧草木本不必借着丹青着色,鲜花本不必系着香囊招摇,只在一位老者温婉的声音里,娓娓道来。汪老写这些草木总是像风扶落叶,又如纸上素描,把人与草木的温情绘入文字编织的乡间密居里,于四季蔬果、花尘草影中深藏温情。

  花草树木,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我们的世界与草木相连,它们本该是我们的亲人,是朋友。可相反,我们的淡漠亲手斩断了草木的芬芳。如今的世界越来越浮躁,兴许现在年少的我们,还可以在快乐时去轻抚春日的馨花而温暖,在伤痛时听着草木的低语而欣慰。但成年后,有多少人还会为了一束花,一棵草,一点繁星,一声自然的呢喃而一恸一笑呢?

  现在的人们渐渐失去了童真的目光,迫于压力变得更为现实,自由与浪漫的空间像牙膏壳越来越瘪而无法回弹。世俗太浮躁了,我们已经忘却了青鲤翻动水纹的样子,花骨朵在晨中舒展的样子,春风掀起睡莲的样子,蜻蜓点水,蛙叫蝉鸣......有的只是各种各样的电子提示音,汽车低沉的咆哮,工厂生产的墨云,被腥臭填满身体的河流,人们歇斯底里的宣泄……它们如沆瀣飞流卷走了一切浪漫的星光,粗暴的'扯下了草木如画般的色彩,花的种子殆尽在喧嚣和沉郁的目光里......那些不经意的美好,便悄悄藏起身了。

  我无法改变这些,只感幸运于还有汪老这样的同是细致而微之人。我想,小小的花草鱼虫,那些角落里的生命,才是是心灵辽阔的一方净土。我愿此生,能以草木为梳,抚平凌乱惶惑的鬓角;能以鸟鸣为歌,放飞世俗禁锢的内心;能以青树为檐,坐看花束飘落在风和时间的缝隙里,并温上一壶清茶……如此,或许是真正的幸福吧。这样的人生,即使平淡,也像清宁的咖啡那样恬淡而味儿却渐浓。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汪曾祺先生恐怕是对这句话体会最深的人。也许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一棵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段深情。我也希望能与这些人间草木常相作伴,追忆往事,倾诉衷肠。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35

  郁郁苍苍的树木,随风摇摆枝叶;铺青叠翠的青山,拔地而起;溪流从指间滑过,冷冷凉凉;一阵微风吹过,带来草木的诗情画意……

  恩师赠予我三本书。《人间草木》是其一,汪曾祺先生著作。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这是一本一口气读不完的书,需你慢慢读、细细品。

  读到第一篇《芋头》,我就忍不住多读了几遍。汪曾祺先生在寂寞的羁旅之中看到煤堆里的一棵芋头,仅靠着一点雨水,长出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这使他很欣慰,获得了一点生活的勇气:小小的一棵芋头,竟有这么强的生命力!

  站在阳台上,我情不自禁地欣赏起爷爷种的牡丹和海棠。在爷爷的细心照料下,牡丹,娇艳欲滴;海棠,含苞待放……这不就是最美的风景吗?即便我们不是一棵牡丹,不是一棵海棠,是一棵芋头,也要像那棵芋头一样,坚强不息,展现出自己最美的一面。热爱生活,多亲近大自然,会给我们带来一种可供选择的安宁——随遇而安。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我特喜欢这段话,出自书中的《葡萄月令》。

  从一月写到十二月,从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然后出窖,到最后又入窖,整个生长过程写得极其细腻,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勃勃生机。当我得知汪曾祺先生这篇散文是在葡萄园劳动时写的,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每字每句都充满着对劳动的尊重,对大自然的热爱,显现着自己的乐观和豁达!

  记得去横店梦幻谷春游时,最吸引我们的项目是“雪域高原”,好玩又刺激。可是导游说:“身高140以上的同学可以,140以下的同学可以玩旋转木马噢!”“我的身高138,就差2CM,踮下脚尖不就好了?!”我心中暗暗得意,来个浑水摸鱼!于是我故作镇定地去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家一个挨一个的,挤得水泄不通,好不容易挪到了安检处,我还没站好呢,就被安检人员给赶下来了。这下我可“火冒五丈”了!我气冲冲地骑上旋转木马,看眼前一匹匹木马,形态臃肿,神色呆滞……一颗心落到了谷底,糟透了。

  但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我慢慢地读懂了:不管在什么条件下,我们都要乐观面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这样快乐才会围绕着我们。就像玩“雪域高原”,既然有规定,我就要自觉遵守。如果我不抱着侥幸的心理去排长长的队,我就可以有充分的时间玩更多的游乐项目,也不会给安检人员带来麻烦……

  《人间草木》,让我的心灵敞开了一扇大门——乐观之门。以后我不会因为一脚踩进泥潭脏了鞋,而讨厌路的坑坑洼洼,怪罪雨天积水惹的祸,我会想着鞋脏了正好可以洗洗,走路一定要看路;以后我也不会因为自己在看书、写作业时,周围人吵吵闹闹而感到心烦气燥,我要学会适应环境,学会静心、安心……

  温和从容,岁月静好。若我们的心静了,安宁了,就会闻到春风中从远方传来的树叶清香,感觉到花蕾在某一瞬间慢慢绽放……如此,平凡的生活,也会变得独有一番滋味,温暖,而又迷人。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36

  读《诗经》读到一句:“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出自《诗经·大雅·卷阿》,诗人借凤凰和鸣,歌声飘飞山岗;梧桐生长,身披灿烂朝阳来象征品格的高洁美好。

  时有梧桐,郁郁而生,葱葱茂茂;时有朝阳,端着万丈霞光,从容挥洒。

  此时再看《诗经》,大多皆从草木写起,便如“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再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时人风雅,以牡丹喻国色,以松竹言品行。那我便暂且从草木说起吧。

  爬山虎

  我曾经写爬山虎,枝干盘虬,紫红色的藤蔓缠绕着网线,苍翠的叶片迎风招展。及至深秋,虽说看起来仍旧繁茂,可却隐隐露出精力不济气血不足的疲态来,风若是刮得紧致一点,黄叶飞舞,刻意的优雅也无法掩盖凋落的事实。

  按本意来说,该是称赞其生命力顽强,品性不屈,虽然渺小,亦可伟大。但是如今想来,一切都不过是身为作者的臆想。

  作家与其眼中微小的事物

  作家们总是能从那些微小的事物中幻想出许许多多的故事。他们说过草木无情,却又把草木想象得有情有义。

  诗人们喜欢写草木,岁寒三友,春风一家都被描绘过无数次。他们写兰花,赞其有君子之风,又写寒梅,称其不畏霜寒。《爱莲说》里写道:“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说过这一切都是作者的臆想,他们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平凡的.草木,似乎越是微小越显其可贵。很多人附和他们,将这些本该自生自灭的草木捧成了珍宝,雇了人悉心栽培,供人观赏。

  我想如此一来,草木便也不能称之为草木了。草木的微小,在于其漫山遍野,随处可见;世人眼中的可贵,便是它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亦可从容生长。一旦被拘泥在富庶的花园之中,草木也就不是草木了。就像盆景,在我看来也只是盆景。盆景之于草木的区别,在于自由。草木可以肆意生长,盆景却只能被束缚在那一方真正渺小的天地。

  自由使人有了想象的空间,草木的自由,使其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生长成任何模样。在自由的世界里,一切相遇都不再试普通的相遇,而是邂逅。因而才产生了那么多的诗作名篇。

  草木只是生长,诗人只是想象。

  最后,容许我再臆想一次。身为草木,也许它们并不想做那诗人笔下的君子大家,它们或许,只是想做平凡的草木,恣意生长。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37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不是一般的好。

  这话曾经是听人说的,当然也不止几个人,而是相当多的读者的共识。

  百闻不如一见。

  在我细细地阅读完《人间草木》后,我顿生相见恨晚之心。

  且看他的人间,不只是空间概念,而是时空交错的综合体,甚至还加上可知的经历、广博的见识和丰富的情感。

  高邮、北京、湖南、四川、张家口、昆明等是他一生主要的活动场所。而其中故乡高邮、昆明求学以及北京定居三处生活时间最长、印象最深、感情最重,所以着墨最多。

  他眼里的草木有哪些呢?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自然不可或缺,食物、事物、人物、季节、习俗、地方、趣事,还有创作理论等,都在其笔下摇曳生姿。

  他的“人间”不大,但每一处都温暖温馨温润。昆明的炮火,他丝毫不害怕,而是变成了趣味盎然的《跑警报》。

  张家口的劳动改造本来不堪回首,但《随遇而安》的他觉得“真是三生有幸”,让他“平淡”的人生有了一点传奇色彩。

  吃过了各地的风味不一的东西,但《故乡的食物》还是每每令他怀念不已。

  西南联大的求学生涯,不仅是他学识增长的时期,更是他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沈从文等名师,是他成长路上的贵人。所以,他的《七载云烟》不认为是《天地一瞬》,也不觉得《斯是陋室》,更不会把《一束光阴付苦茶》,而是真正的《水流云在》。云南俨然是他的第二故乡。

  他的“草木”都熠熠闪光、活色生香。他非常想念《昆明的雨》,因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又是“浓绿的”。

  《肉食者不鄙》绝不是他的强词夺理。那些“狮子头”“镇江肴蹄”“乳腐肉”“腌笃鲜”“东坡肉”“霉干菜烧肉”“黄鱼鲞烧肉”“火腿”“腊肉”“夹沙肉·芋泥肉”“白肉火锅”“烤乳猪”,光听听名字就已经叫人想入非非,何况亲眼看到和亲身遇见呢?能不垂涎三尺?

  沈从文、金岳霖、赵树理、闻一多等泰斗级大师,哪一个不是人品、文品(艺品)彪炳千古?真的是德艺双馨。而且风趣风流风雅。

  我特别欣赏“脚底烟云”那组游记散文。尤其是《严子陵钓台》和《湘行二记》。厚重的文化历史与人文气息在笔致疏朗清淡与轻松自如的文字中自由游弋。严子陵其人、钓台其地、隐逸其事,都不该信其真。《桃花源记》和《岳阳楼记》是典型的同题作文,但汪老完全跳出“题”外,前者他“记”的是茶事、农事、石事,后者他“记”的是洞庭之景,并且猜想出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是想象之美。这都是发前人之未发,言前人之未言。大胆、新颖又言之有理。

  作为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小说、散文都漂亮得臻于化境。同时由于家学渊源,其在绘画上也造诣颇深。因此,如果想探寻其文学源流,了解他的创作生涯、听取他的创作经验谈或者感知他的创作观自然是事半功倍的。第七辑《文章杂事》就是很好的教材。

  他的小小说和散文独树一帜,他特别强调语言。在《我的创作生涯》中,他说“关于写作艺术,今天不想多谈,我也还没有认真想过,只谈一点:我非常重视语言,也许我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语言和思想是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语言不仅是所谓载体,它是作品的本体。一篇作品的每一句话,都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他高度崇尚短小。他认为“短,是现代小说的特征之一;短,是出于对读者的尊重。”(《说短》)他觉得“小小说不就是小的小说”“小小说是小的。小的就是小的”。(《小小说是什么》)

  他十分提倡小说的散文化。他说“散文化似乎是世界小说的一种(不是惟一的)趋势”。他又说“散文化小说的作者十分潜心于语言”。(《小说的散文化》)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38

  都说草木无情,不解凡忧。在我看来,能在“无情”的草木身上看到有情的人,方才是真正的有爱之人。

  苏东坡算一个: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他说,草木中有时光的无情和生活的无穷。

  王实甫算一个: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他说,草木中有爱的缠绵和惆怅。

  龚自珍算一个: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他说,草木可敬,自有一种人生的慷慨。

  不知什么原因,尽管当代作品层出不穷,作家很多,文章更是海量,但文气充沛的不是特别多,其中能将草木写得风流蕴藉、有滋有味的,数来数去,还就只有汪曾祺等寥寥几人。

  汪曾祺出身文人之家,他的父亲和祖父,是乡间的儒士,喜欢吟诗作赋,爱好金石书画。汪曾祺耳濡目染,在传统底蕴上占了先机;后来师从沈从文,尽得乡土抒情散文的精髓;本人又喜欢戏剧诗词美食书画,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晚年似乎全是为弥补世间好文章的匮乏而活。尽管他一家几口挤在湫隘狭窄的两小间陋室里,白天写东西要把桌上的杂物堆到床上,晚上睡觉要把床上的杂物搬回桌上,周而复始,他却怡然自得。每天,汪曾祺在公共区域的过道里烧开水后,提回屋子沏上一杯茶,再点上一支烟,袅袅烟火气中,一篇篇佳作随笔而出。其中描写草木的一系列文章,更是在十分随意中,写出天地人间的一片茂盛和一片澄澈。

  “桂花美阴,叶坚厚,入冬不凋。”

  “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

  “玉渊潭的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

  而这片草木边上的人间,无论是平淡还是悲苦、飘零或是惆怅,在汪曾祺笔下,总都不乏一种通透——花开花落中,他念念不忘的`是有情众生。淡而有味的字里行间,随处可见他泼洒的澄澈本心。

  汪曾祺的《人间草木》版本似乎不少了,但我尤爱手中作家社这一版本:精致,内容全、纸张洁白、表里清新、厚薄舒服。里面还有一个汪曾祺手绘的书签,可以让我每天随意翻到哪里,就在哪里随意地一读,自在,清净。

  世间再匆忙,每天总有一会儿,我可以在这一草一木中,洗涤澄澈的本心,再读懂一种爱惜,得到一丝精神的放松和欢喜。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39

  与汪曾祺的相识,还是初中语文课上那篇《端午的鸭蛋》,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高邮的双黄蛋念念不忘。而与《人间草木》的相识是偶然的,偶然读到汪曾祺在《泡茶馆》里引用的一首诗:"记得旧时好,跟随爹爹去吃茶。门前磨螺壳,巷口弄泥沙。"于是去网上搜索汪曾祺的其他作品,由此遇见了《人间草木》。

  《人间草木》的封面是很简单的,翻开即是汪老的亲笔水墨插画,看着亲切淡雅。这本书的序是汪老的儿子汪朗写的,序中提到汪老写过一首诗:"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私以为,这里的"人间送小温"不是雪中送炭,而是一个微笑、一声问候那样让人觉得温暖。就像他的文章,用极简的文字让我们觉得意蕴深长。有人说,读汪曾祺的'文章不能太功利,同样是写一株草一朵花一块石头,都不能像他一样写的简练而不简单,朴素又温暖。

  《人间草木》是作者的所见所闻以及经历,有旧时的记忆,有怀念的师友更多的还是生活的故事。故事娓娓道来,明明是散文,却美的像诗,读起来是满满的幸福感。读到他笔下的茶花兰花桂花栀子花时,会忍不住想嗅上两口气;读到他写的萝卜野菜豆腐干丝鱼时,会忍不住咽口水。

  读到小英子和明子踩荸荠,会忍不住跟着笑。与其说喜欢汪曾祺笔下的文字,不如说是喜欢他这个人吧,他会用心准备食材,为家人朋友煮一锅菜。连他自己都说了,只要是可以吃的,他都会去尝试一下,而对于每一种食材都是讲究的,讲究怎么做才好吃,对于好吃的评判标准,他讲起来也是理直气壮。有人说他是美食家,的确,就算吃饱了,读到汪老谈吃食仍会觉得饿。

  汪老的文风相当轻松,读起来毫不费力,更多的是诙谐幽默。《葡萄月令》是他被打成"右派"是写的,当时他还在改造,但从文中并没有看到丝毫凄惨悲愤的情绪,有的只是感叹葡萄园的美、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对自然的热爱。

  他带给我们的美,是偶然的、存在犄角旮旯的,他总能从这些细微之处发现美,努力发掘并表现出来,就像他自己说的"美,多少是要包含一点偶然的。"而这些美之中,是对生活的热爱,传递的是温暖,就如同他这个人一般,一个"人间送小温"的人,他也一定是一个温暖、善良的人。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汪老做到了。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40

  汪曾祺是很有生活意趣的,他的文章很平淡,但往往带点奇崛,我喜欢看这种文章。初识汪曾祺,是在做语文阅读理解的时候,觉得他写的文章真有意思。后来就去图书馆找他的书看。

  那时候才高一,也不觉得时间紧张,图书馆和饭堂离得也十分近,便常常去闲逛。有一天吃过午饭,在图书馆看书忘了时间,匆匆忙忙借了书回教室,到了门口,被班主任一拦,说干嘛去的呀,我说看书晚了。他说啥书啊,哦,是汪曾祺的《随遇而安》,好了,进去吧。

  这个片段我记忆很深。高中的管理还是挺严的,午休铃打过一刻钟我才赶到教室,以为会被训得很惨。结果班主任这么轻松地让我过了关,不知是看我面相忠厚老实,还是那本书的功劳。关于此事,后来还写过一段,贴上来,以供一哂:

  “午后的图书馆凉风习习,淡淡的墨香让人沉迷,乍看时间已来不及。急匆匆卷起书籍,慌忙忙下了楼梯。一路满是欢喜,却被班主任拦住问题。题是:“这么晚去哪里?手上是什么东西?”看他戴一副黑框眼镜,满脸都是笑意,心中实在生不出气。老老实实递书出去,是《随遇而安》汪曾祺。他扶了扶眼镜,轻笑一声不提。随后勉励几句,却是:“快去教室休息,若是下午睡觉,仔细了你的皮。”

  我很难捉摸自己和别人关系的远近,往往便不会主动找人热络。

  上文的班主任,因其名字中有个“文”字,我们私下就喊他“文兄”。文兄是类老庄般的人物,一切事物均作不在意态。偶尔他会说说年轻时的故事,最为得意的是一次投稿,一次打架。

  投稿是说,有一次,他午睡醒来看到某全国作文赛的征稿通知,浑不在意地抽出两篇随笔投了。结果出来,是“都高高地中了”。他觉得太招摇,便只去认领了其中一篇。我至今也不明白这是什么操作,缘何可以只领一篇的奖。

  再说打架,文兄上学约是在80年代末,那时学生还需自带饭盒打饭,这场架,就是洗饭盒洗出来的。文兄班上一位女同学,洗饭盒时无意洒了些水到某位男同学身上,男同学许是爱惜衣服,许是小心眼儿,不依不饶地纠集了一伙人来班上兴师问罪。问罪的结果就是打架,好家伙,文兄这边八个人把对方十三个人尽数打进了医院,还削掉了某片耳朵。

  这便是他一直引为得意的两件事。文兄是个可爱的人,但我在高一分班之后再也没有同他热络过了,我很难捉摸自己和他的远近,不过我想我能把这些事情记上很长一段时光。

  岔开讲了一些闲话。我写读书笔记,并非十分认真地要讲出些什么心得和感悟,而是想在别人文字的触动下,自己写些自己的事情。

  我有点在模仿汪曾祺,喜欢一个人的文字,就不自觉地向他那边靠拢。记得那时候还在仙林,东城汇有家大众书局,格调还不错,夏天的冷气打得很低。那年暑假,我寓居在外,房间里没有空调,就在书局办了一张五十元的卡,可以在前台领个凭证,寻个空位坐着慢慢看书,我觉得那张卡算是一张“冷气卡”。

  那个时候,我常看汪曾祺的《受戒》,一本挺厚的集子,听汪曾祺讲故事,是真的有意思。有这么一种感觉,像是在夏天的夜晚,吃过了晚饭,坐在庭院里乘凉时,爷爷摇着蒲扇,慢慢地跟我讲话。

  这些天断断续续看完了《人间草木》,这是一本花鸟鱼虫的集子,说实话,看得不是特别过瘾,我以为有许多故事可以看呢。也许是最近节奏比较紧,心境和这本书不配,所以看得不是十分爽快。

  不过看到一多半,我体会到了汪曾祺先生的心境。这本集子里的文章多写于八十至九十年代,汪先生于九十年代末去世,可知这段时间正是从心所欲的年纪了,也是带着一种回首往昔的'感觉在描摹这些草木。由此可知,汪曾祺十分爱自然,亲近草木,因此愿意花时间和笔墨来与它们一道说说话。这本集子里,汪曾祺说自己的文字是刻意平淡的,但又不能过于平淡,因此会夹进一些仿古的句子,造出一些奇崛的味道。这可解了我一个谜团,原来如此,今日始,可谓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了。这集子一共有三十八篇文章,其中有许多不像文章,仅是一些草木的简略描写和介绍。给我印象深的,有这么两篇。

  有篇写马铃薯,汪曾祺有段时期做画马铃薯的工作,这工作有趣,画完一个吃一个,老先生说自己是吃过最多种马铃薯的人,我觉得这话不假。这工作符合一个闲散文人的想象。

  有篇写钓鱼台的铁蒺藜,铁蒺藜原是拴在树上拦人的,浪潮结束后就拆尽了,只留下一个还箍在柳树上:“这棵柳树将带着一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我总觉得这有点象征的味道,而且有一种温暖和欣慰夹在里面。

  我可能不太喜欢草木,抑或是未到喜欢的年纪。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41

  诗人张九龄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汪曾祺先生恐怕是对这句话体会最深的人。

  每当读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你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一位老者与你同坐在一个洒满冬日阳光的小花园里,时而指着那棵腊梅和你说起他从前的趣事,时而打趣地告诉你说,“煤块里竟然也能长出芋头”。

  汪曾祺先生对于这些“人间草木”只是一种单纯的喜爱,一种寄托了自己的情思却不愿将之据为己有的`喜爱。也许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一棵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段深情。

  他知道“桂花美阴,叶坚厚,入冬不凋”;他说,“比起北京雨后春笋一样耸立起来的高楼,北京的花木的生长就显得更慢。因此,对花木要倍加爱惜”;他记得“北京见过的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家里”,每次到老舍先生家里饮酒赏菊,都会“既醉既饱,至今不忘”;他还记得家里靠墙处秋叶形的小花坛,那里有两三棵秋海棠,花色苍白,样子可怜。所以每看到秋海棠,就总要想起他的母亲;当他在寂寞的羁旅之中,几片绿叶曾让他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欢,使他感到欣慰,让他“获得过一点生活的勇气”。所以,欧阳修在《秋声赋》里所说的“草木无情”,汪曾祺先生大概是不会同意的罢。

  在汪曾祺先生如话家常的语言中,我们会慢慢读完这本书,甚至在你读完时也不知不觉。因为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向来是淡的,淡到如空气一般在你身边让你浑然不知,可是也淡到让你不能轻易失去。

  草木有本心,不求美人折,未免多了一份孤傲。然而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草木是否有本心似乎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能与这些人间草木常相作伴,追忆往事,倾诉衷肠。

  想来汪曾祺先生对这些人间草木也是爱极了,也难怪他会说:“我应该当一个工艺美术师的,写什么小说!”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42

  近几天,我读了汪曾祺的《人间草木》,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作者的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的语言平实,质朴,但饶有趣味。他的作品中尽是小桥流水,小四合院,小胡同等别致的景象,却极少有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面。他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鱼虫,娓娓道来,不像是一位伟大作家的作品,而像是在听一位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在讲故事。

  例如在第一篇文章《葡萄月令》中,就突出的体现了他的平实与质朴:一月下大雪;二月刮春风;三月葡萄上架;四月浇水;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六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七月葡萄“膨大”了;八月葡萄“着色”;九月给葡萄喷波尔多液;十月有别的农活,去割稻子;十一月葡萄下架;十一月下旬,十二月上旬,葡萄入窖。每一段之前的这句话,详细地记录了每一个时间段应做的事。这些句子短小,精炼,没有华丽的修饰,但读起来并不显得单调,不但体现了他的写作风格,还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

  在《胡同文化》中,作者写到了胡同里的吆喝: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片,摇动做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我们也曾经学过关于胡同中吆喝的课文,但那篇文章中突出地写了吆喝的声音,腔调,而作者却把胡同里吆喝的人用的特殊工具即发出的声音都写得十分真切,更说明他对这些人的观察十分细致,体现了他对北京胡同的热爱和对北京民俗的独特感情。

  书中还有对于花,虫的描写:我家的后院有一棵紫薇。这棵紫薇有年头了,主干有杯口粗,高过屋檐。一到放暑假,他开起来,真是“繁”得不得了。紫薇花是六瓣的,但是花瓣皱缩,半边还有许多不规则的缺刻,所以根本分不清他是几瓣,只是碎碎叨叨的一球,当中还射出许多花须,花蕊。一个枝子上有许多朵花。一棵树上有数不清的枝子。真是乱。乱红成阵。乱成一团。简直像一群幼儿园的孩子放开了又高又脆的小嗓子一起乱嚷嚷。在乱哄哄的繁花之间还有许多赶来凑热闹的黑蜂。这种蜂不是普通的蜜蜂,个儿很大,有指头顶那样大,黑的,就是齐白石爱画的那种。我到现在还叫不出这是什么蜂。这种大黑蜂分量很重。他一落在一朵花上,抱住了花须,这一穗花就叫他压得沉了下来。他起翅飞去,花穗才挣回原处,还得哆嗦两下。读到这里,紫薇花与黑蜂互相嬉闹的画面顿时浮现在我眼前。我也曾经见过蜜蜂在一棵长满鲜花的树上采蜜,觉得那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在作者笔下,一切仿佛都像人一样,可以玩耍,交谈。乱嚷嚷,凑热闹,抱住,挣回等都写出了这一点。

  汪曾祺的作品语言风格独特,观察事物的视角独特,这是我喜欢他作品的最大原因。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43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对汪曾祺文章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了《端午的鸭蛋》中红亮冒油的咸鸭蛋上——平实亲切、饱含生活味儿。

  少不更事的我,盲目沉醉于题材壮烈、情节跌宕、发人深省的大部头经典,期许着哪一天被某书醍醐灌顶,对汪曾祺这类朴实无华的作家并不上心。朋友推荐,才有幸拜读汪老先生的《人间草木》。我本对它毫无期待,可是读文伊始,我就痴迷其中无法自拔了。

  汪曾祺写院子,写花卉,写枸杞子,写葡萄,写昆明的雨天,写北京人遛鸟……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像是一位在山间信步而行的老农,把昨晚赶路时马车不小心抖落的零碎细软一一拾起。院子里的杂草,幽径边的野花,雨后冒出的菌菇,路边姑娘叫卖的栀子花……这些都是最平常的事物,却被汪老描写得那般引人沉醉,我不觉惊醒,它们都是我们遗失的美好啊。

  汪曾祺写《人间草木》,从花草讲到饮食,从节日讲到各地风俗,从西南联大的大学生活讲到对老师的感恩,从自己的家人讲到个人的写作历程。这其中我真切感受到了他细致的观察,对生活的热爱。他不抒发自己的悲凉孤独之感,转而描写生活中简单的快乐,让每一位读者都感受到他的乐观与豁达。

  回想以前,总觉得在校生活单调枯燥,走在校园里总是脚步匆匆,身边的景色视若无睹。我不知校园操场边上有块不小的石头,我叫不出教学楼下树木的名字,我从未欣赏过墙角盛放的花,我甚至不认识同在一层楼的同学……现在想来真是惭愧。

  《人间草木》少有华丽的辞藻,少有大段的`抒情,少有内心的忧伤,取而代之的是平实的描写,淡淡的热爱和豁达之心境。读罢掩卷,再一次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我不禁放慢脚步,嘴角上扬,用心去看周围的一切,它们妆点了我的美好生活。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44

  愉快的寒假生活开始了,班主任王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每人至少读一本课外书,并且要求是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选集中的某一本。妈妈知道后,第一时间就为我把书买了回来,且正好是《人间草木》这本。

  翻开此书,立刻就让我爱不释手,因为书的前十来页,都是汪老先生自己画的画。我虽然不懂画,但也能从老先生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某种花草或小动物,并且栩栩如生中,感受到老先生的博学多才。汪老先生的画震撼到了我,文字更是给我启迪。

  《人间草木》一书分五个板块来写的,第一板块《人间草木》第一篇《生机》,写的都是几个小事件。例如《芋头》一文,作者先写他一九四六年的夏天,在香港等船期,就在一个简陋的华侨公寓滞留了几天。他每天除了看人打麻将就是瞎逛,更重要的是他身上的钱所剩无几,前途也很渺茫,可以说他当时有点心灰意冷。但有一天,他无意中发现:一个堆着煤块的大阳台上,煤块里竟然长出了一棵芋头!“没有土壤,更没有肥料,仅仅靠了一点雨水,它,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这几片绿叶是我欣慰,并且,并不夸张地说,使我获得一点生活的勇气。”

  芋头蓬勃的生机,以及顽强的生命力,给了作者力量。没有华丽的词藻,淡淡的`文字,老先生信手拈来。可见他是个有心人,随时随地都在留心观察,并从中得到心得。还有《豆芽》《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等,这些普通的、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见得到的东西,都变成了汪老先生笔下的美文……可见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好的东西,只是我们没用心观察而已。

  读《人间草木》一书,使我增长了不少知识,例如山丹丹花,我们老家都叫它映山红,每到春天,山上到处可见,有小孩喜欢把花采回来放瓶里插养,红艳艳的很好看。但大人和孩子都不知道,“山丹丹长一年,多开一朵花。”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这花原来是一年比一年多一朵啊!……

  读了这本书,更使我懂得了: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用我们的双眼去观察世界,就会发现,世界很美好!

  这都是我读了《人间草木》后的收获,以后我一定会再去读汪老先生其他的作品,从他文字中学习成长,做一个对生活有趣的人!

【《人间草木》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间草木的语录01-17

草木人间作文03-17

《人间草木》读后感:草木有情03-09

《人间草木》读后感05-29

人间草木的读后感10-06

人间草木读后感03-12

《人间草木》读后感01-28

《人间草木》的读后感06-23

《人间草木》读书心得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