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观后感>《调音师》观后感

《调音师》观后感

时间:2022-03-24 10:06:0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调音师》观后感(精选5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调音师》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调音师》观后感(精选5篇)

  《调音师》观后感 篇1

  调音师的上司说了一句话:这社会不是偷窥癖就是暴露狂。女主人的对门邻居就在门眼后面偷窥了调音师,直接识破了调音师假扮盲人,所以她才会满脸疑惑的开门。而调音师并没看到邻居的满脸疑惑,女主人却看到了,女主人以为是自己说丈夫不在家的谎言引起了邻居的`疑惑,所以她才迫不得已让调音师进去。也正是邻居这个举动,间接的将调音师推向了地狱。

  影片刚开始调音师就是因为紧张过度在伯恩斯坦钢琴大赛失败,说明调音师的心理素质并不好,这也为后面买下伏笔:调音师看到尸体以后非常紧张,演技也大打折扣,失误不断。

  女主人的丈夫(死在沙发上的老头)的死状过于平静,他在临死前也没发觉有人用钉枪指着他的太阳穴?这是因为他是个真正的盲人。这也同时说明女主人对盲人非常了解,识破调音师假扮盲人更加容易。

  为什么邻居识破了调音师却没有揭穿他,这是因为她发现女主人也在扯谎。女主人的丈夫是盲人,还一把年纪,照理说不会单独出门的,但是女主人之前说他丈夫不在家,这也引起了邻居的怀疑,所以邻居开门时的困惑表情是来自于两个人的,邻居发现两个人都在扯谎,所以她不知道说什么。

  很多人对老头死在地上还是沙发上有争论,为什么我觉得老头是死在沙发上的而不是死在地上的,因为我想不到一个理由凶手把老头杀死在地上还扶到沙发上坐好,血迹会弄脏沙发和枕头,会加大处理尸体和血迹的工作量,个人意见。寓意什么的就不揭示了,观众也应该是各有各的理解和体会。

  《调音师》观后感 篇2

  反转发生在演员普拉默德的出现,普拉默德是这家餐馆的常客,他看到阿卡什弹琴这么好听,正好他和妻子3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于是邀请阿卡什去他们家演奏。却没想到是悲剧的开始。

  有几幕我至今回想起来,仍然惊魂未定,就是假扮盲人的男主阿卡什受著演员普拉德邀请,去他家为他的妻子弹奏钢琴。

  男主阿卡什如约而至,敲门之后,开门的确是普拉默德的妻子西米,他进入房间之后,弹琴没多久,就瞥见有尸体出现在客厅拐角处,伴随着一摊血。这时他借口上厕所舒缓情绪,进入厕所后,男主阿卡什开始小便,此时镜头拉长,角落里出现一个男人,手上紧握一把枪,屏住呼吸盯着男主,看到这里,我和身边的观众不禁吸了口冷气。

  还有一幕也很惊悚,事后普拉默德的妻子西米事后怀疑男主阿卡什不是盲人,他看到了自己的丈夫普拉默德的尸体,也看到了自己的'情人将丈夫的尸体塞进行李箱,然后运出房间,因此来到了他家试探,阿卡什给她倒咖啡(仍然假装是盲人),等阿卡什回过头来,一个骷髅赫然出现在眼前,在座的不少人都吓出声来,缓和过来才发现是普拉默德的妻子西米带着骷髅面积吓唬阿卡什。

  除了这些惊悚的画面让人影响深刻,开放式的结局也塑造得很成功。结局时功成名就的阿卡什和苏菲在欧洲相遇,苏菲嘲讽阿卡什装盲人骗人都骗到欧洲了,阿卡什却回答说来话长,找了家咖啡店,向苏菲娓娓道来他的遭遇。

  说自己后来确实被普拉默德的妻子西米被弄瞎了。但是在苏菲离开之后,阿卡什拄着拐杖,走在街头,面前有一个易拉罐,砰地一声,易拉罐被阿卡什用拐杖踢飞出去,电影就此结束,留下一个意味伸长的结局。

  《调音师》观后感 篇3

  几乎所有人都会揣测调音师最后是死是活,我倾向于死了。

  调音师装扮成盲人之后,获得了人们更多的关怀、金钱和亲近,但是最后却死于非命。人无论伪装成强势的或者弱势的人都可以获得一些便利,然而失去自我的人却会在最终可能失去更多。

  调音师在进门看到凶杀之后完全可以制伏凶手,这样被揭穿了盲人的谎言,但是为了逮住凶手保住自己生命都是值得的,但是调音师没有这么做,他似乎沉溺于盲人的精彩演出中而忘却了自己是个正常人。面具戴久了,真的会忘了真正的自己,庄周梦蝶,谁是真正的自己?

  有人分析说死者是一位盲人,因为死者神态安详,没有防备。还有对面的邻居开门之后的疑惑表情——这么长的门铃声,邻居一定听到了调音师和杀人者的对话。我觉得这个分析很精彩,对于故事有着点睛之笔的效果。因为调音师“似乎完美”的演技骗了众多的人,就拿马路边他得意洋洋的对老太太说:我扶你过马路这件事情来说。老太太都没有怀疑到他是假盲人,因为老太太的表情是惊讶而不是厌恶。但是:似乎看似完美的演技,天下总会有识破的人。不做真正的自己就会总有破绽,欺骗永远会露出马脚,诚如第一段所言,在没有露出马脚的时候我们可以获得便利,但是露出马脚的时候那往往是重要的时刻,因为只有目光敏锐的人才能察觉,失去他们,失去的也许是机会?事业?爱情?友情?信任?我不知道,总之调音师失去了生命。

  如果死者是盲人的话,那么杀人者一定是深谙盲人的习性的。因此,在关门之后,她从容不迫,因为盲人在不熟悉的家庭里面只能由主人引领到钢琴那里,然而调音师却自己就开始走了,这让杀人者很惊讶,说了句:我没有料到你会走这边;当调音师撞到了“油漆”,真正的盲人应该是抱怨?或者是不满吧,但是调音师虽然故作镇定但是总有慌乱——为什么 都忘记了把手洗干净再去调钢琴?真正盲人的眼睛也许戴个隐形眼镜就想骗的了杀人者估计很困难吧。然而调音师自己却在自作聪明的认为,自己只有“日程本”露出了马脚。真是让人觉得调音师至死都没有明白是什么断送了自己!与项王最后的悲叹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认为只有明显的错误才能暴露自己,真正暴露自己的却是许多看不见的、不经意间的、一闪而过的。就如同假成绩单、假证书可以让自己捷足先登,但是能力却不能突飞猛进。人要始终不移的做最好的自己。

  以上说的是发生在调音师身上的悲剧,影片还为我们指出了调音师悲剧的原因。调音师“有才”的'借用了泰姬陵的故事。工程师失去了心爱的妻子,造出了泰姬陵。但是调音师失去的“妻子”应该是成为伟大的钢琴演奏家的梦想!而不是一个假装失明的眼睛。试问,我们中间有多少人是这么安慰自己的虚伪和作假的?

  故事中除了调音师一个人的故事外,还透过调音师之前的伪装向我们展示了各色人群在失明调音师和有眼睛调音师这两种不同形态集于一身的视界里的不同的生活。老板说:这个世界里充满了暴露狂和裸露癖,老板可能在玩漂流瓶或者微信。然而在虚拟的网络里面暴露自己的弱点就如同在盲人面前跳“脱了衣服的舞”,我们认为这都是无关紧要的。可事实上调音师的眼睛正在目不转睛的盯着女人看,并且弹奏优美的配乐。那么当我们网络里面纵情的“表现”自己的时候,屏幕的那边正在有一双贪婪的眼睛。似乎我们并不失去什么,但是我们获得了整个社会共同堕落的机会!内心里是否有一双眼睛在盯着我们呢?一个可以防止我们过度放纵而忘却自己的目光,如果没有,我们将纯粹的会和自己的人生开一个大玩笑。

  影片最主要是的告诫关注要反观自己。故事在说是调音师为了便利而失去了生命。然而那个餐厅服务员不也是因为是顾客是盲人而想获得一些便利而失去了自己的善良么?那个老板不也是因为调音师出色的业绩的便利而失去了自己的诚信么?最重要的是,调音师坚信老板不会开除他!那么这种贪图便利的心理一定广泛的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里,为了便利,我们都在或多或少的出卖一些自己高尚的品质或者伪装了自己,够警戒了。

  确定调音师的死我并不是通过开头那是枪声而不是关门声,或者片尾曲是否充满了悲哀的感觉这些蛛丝马迹来推断的。而是从电影本身主题推断,调音师不死,故事将说的很不完整。我们希望他不死,因为调音师没有罪恶到死的地步,因此怜悯之心都希望不要死人。但是在电影里,死人才能把想要表达的表现出来。

  为调音师的死去而哀叹吧,为我们自己忏悔吧。

  《调音师》观后感 篇4

  电影显然值得一看,但个人觉得没有达到排山倒海的好评那个水准,大致是一个足够消遣的商业佳片,要说是黑马神作、年度奇片啥的,就有点言过其实了。

  好感和遗憾都很明确。好的部分是满足了多年心愿。作为在中文网人气超高的国外短片(豆瓣有超过15万评分,吊打许多爆米花大片),2010年的《调音师》被公认满是长片潜质。虽然长片由印度电影人来完成,气质上总是跟原版有出入,但作为一个全民心愿的光荣达成,非常值得捧场,而且整体来说执行并不弱,没有给原短片丢脸。不好的部分,主要来自将近140分钟的片长。

  调音师这个点子,比较适合加一些前因后果、感情冲突和人性讽喻,扩展成一个90来分钟的短小精干的惊悚片。但是就像之前写过的,由于印度观众的特殊需求,他们的编剧早就习惯了把故事写到2小时以上。

  这让影片出现了一种基调分裂的状态。前半个小时,悬念极淡,惊悚寥寥,你几乎会觉得这是一部盲人音乐家的励志爱情片。其实很多印度片都有把前戏狠狠扩充的'做法,但好歹情绪是统一的,而这个开头却像是男女主角演的平行宇宙外传。

  进入盲人弹琴目击谋杀的主线,惊悚指数急剧上升,构成全片最精彩的部分。这一段充分扩展了短片的概念,不动声色中如履薄冰的脱险,千钧一发的试探和反试探,都十足扣人心弦,虽有小瑕疵,但在导演娴熟的节奏掌控下,维持了足够的紧张感。

  再往后画风再次突变,摇身变成盖里奇式的荒诞犯罪片,已经完全脱离原短片再创作。一群局外人加入游戏,几路人马围绕一笔巨款你来我往互相杀,大爆人性丑陋不堪。

  平心而论这一段拍得很是刺激,各种算计利用背叛出卖,动作戏也有亮点,但之前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严肃斗智氛围,步步为营的惊心动魄,都一扫而空。只有一群自带黑色笑点的亡命徒,你追我我杀他玩得热闹。

  等杀戮终于告一段落,电影的最后部分回归了一开头的温情文艺范儿,仿佛《爱乐之城》的宝莱坞翻拍,最后猛然冒出一个十分《非常嫌疑犯》的惊天大逆转,剧情戛然而止。

  有人吐槽电影的缺点是反转过多影响了逻辑,其实这倒不算大问题,尤其是结局看似下了定论,细琢磨还是个开放式,那么前面的许多细节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读,逻辑问题完全可以见仁见智。

  导演还非常聪明地悬置了一些角色的下场,把出bug的几率进一步降低,无疑也是值得同行借鉴的策略。

  但这一切还是无法解决对我而言最大的那个问题,整部电影完全就像是几部不同电影缝在一起的产物,虽然高潮的某个片段被提到了开头,竭力制造这是一个完整故事的错觉,还是无法掩饰拼凑的意味。

  所以看的时候不断在想,这个故事的地域特征并不强,咱们国家啥时候也翻拍一次,弥补遗憾,超越它?

  不过呢,多半是想多了。

  《调音师》观后感 篇5

  这部印度电影调音师是由法国电影《调音师》改编而来,法国的这部微电影豆瓣评分9分以上,只有短短10多分钟,让人印象深刻,但是结局的戛然而止,让人很不过瘾。

  而这部印度电影结束的那一刻,我庆幸:这2个小时没有白花。

  感谢这部电影的导演,把一个微电影改编得如此成功,不仅做到很好地还原,还让剧情变得更加跌宕起伏、悬疑和幽默。

  男主阿卡什是一个优秀的钢琴家,为了获得艺术灵感,尝试假扮盲人,对比于正常人,盲人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有一天他在路边被一个叫苏菲的女孩骑车撞到,两人因此结缘。苏菲得知阿卡什是个钢琴家,而苏菲的`爸爸刚好开着一家餐馆,为了表示歉意,苏菲邀请阿卡什去餐馆弹钢琴,而阿卡什一弹成名,在餐馆很受欢迎,同时他和苏菲也产生了微妙的感情。电影演到这里,也就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

【《调音师》观后感】相关文章:

观后感恰同学少年观后感08-23

防溺水个人观后感_防溺水观后感08-20

绽放观后感01-20

感恩观后感12-14

《围城》观后感03-24

《清明》观后感04-12

《邪不压正》观后感06-10

画展观后感06-10

《八佰》观后感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