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时间:2022-08-19 00:40:2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10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10篇)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1

  教师节前夕,收到了在烟台工作的一名学生送给我的礼物——尹建莉老师写的教育读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看了这本书,身为人母又身为人师的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动。看的时候,我的心情一直起伏不定,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发现,原本我们一直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事实上是完全错误的,从而大大地贻误了我们的孩子。

  该书的作者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她16岁的女儿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这到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女儿从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们能感受到女儿所有的一切绝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绩都来自于这个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的教育。

  文中:“年轻的父母会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

  关于家庭教育,我们承认,孩子家庭教育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教育。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妈妈也是一位老师,书中记叙了许多,作为一位充满良知又懂教育的妈妈,她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冒险”抵抗女儿学校老师的不良教育。比如为了和女儿一起抵抗老师的“暴力”作业,她替女儿写了几年的家庭作业。为了抵抗老师不正当的处罚,她宁愿女儿再次接受处罚,也不让女儿做本来就是错误的事情。

  虽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但我认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书中记叙了许多事情再次地证明了作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从爱、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场出发,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为优秀的人才。

  但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总是在犯错误,永远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时候,我们愿不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愿不愿意向孩子承认或向自己承认“我错了”。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勇气或不愿做出这种反思,我们就不要奢望我们的孩子会有所改观。甚至我们有的家长或老师对孩子不满了,非打即骂,打骂的理由是充足又充足的,简直无懈可击。

  书中说:“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

  “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给我很强烈的感受,它让我越来越深刻的反思,我们作为老师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总是在强调“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问心无愧。”良心和爱固然是必须的,但这毕竟主观,而且我想这也是一种比较自私的想法,毕竟你主观感觉的是对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们再煞费苦心,也是失败的教育。我们要求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树立起作为老师的.理想;我们要求孩子从小认真学习,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把“教育”作为一门功课来学习,如果我们没有,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我们的孩子。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总是在强调一些客观因素,小学老师说孩子没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师强调小学老师没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师又抱怨初中老师无能,大学老师更是觉得没有必要为学生的行为负责。如此,孩子便长大了,真的成为祸害别人的人了。谁为他负责呢?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忧虑。没有道德败坏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们没法改变无法改变的事情,但我们可以让每一个到我们手中的孩子感觉到幸运,要知道他已经不幸很久了。

  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无知和无能。回想自己十几年的教师生活,许多事情感觉力不从心,我们总是宽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误,可我们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们犯了错误可以改,可我们孩子的生活却永远不能够从头来过。

  书中说“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我们从来不否认一个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所以我们也从来不否认作为一个良苦用心的老师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这远远不够,如果我们真正能够爱孩子,那就从改变自己做起,从加强自身的学习做起。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2

  幼儿园推荐阅读尹建丽老师编著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并以此书作为本学期读书交流会的作品。虽然还没有成为母亲,但是作为几十个孩子在幼儿园共同的“妈妈”老师,我觉得更加有必要学习、了解书中关于教养幼儿的方法与策略。

  打开书,刚看到第一章,标题为——“打针有点疼”,再往后阅读内容就已经被深深地吸引了。打针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说到打针,很多孩子都会“谈针色变”,痛感和恐惧感会让孩子“失去理智”做出很多疯狂的事情,如满地打滚拒绝打针、无论家长和医生怎么哄骗威胁,无止境哭闹等。虽然孩子被强行按在了父母的怀里成功的完成了任务,但是这样的阴影和恐惧并没有从孩子的心理抹去,这样的恶性循环只会让下一次的打针变得更加痛苦,家长会怪罪孩子太胆小任性,而孩子则会把小小的打针事情当做洪流猛兽,甚至终身都会从心理抗拒,可能耽误病情的调理和身体的.健康。

  而尹建丽老师在书中,用很好的方法巧妙的化解了众多家长头疼的事情,让她的女儿从容的面对打针这件事情。首先,我们要充分的了解孩子的心理,无止境的抗拒是表明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惧,作为成人,我们要客观、理性的告诉孩子,我们将要做的事情,并不像狮子、老虎那般可怕。其次,作为成人,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且以孩子可以接受的程度客观的告诉他,可能会有一点点的痛感,但是那就像从小椅子摔下来一样,不会非常严重。最后,适当的鼓励和表扬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你可以告诉他:“今天你非常勇敢,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经常会听到家长在我跟前抱怨说:“李老师,你不知道,我们家这个孩子在家是特别的调皮,做错事情还不准大人批评,大人的声音只要稍微大一点点,他立刻就会倒地大哭大闹一番,反而显得他很委屈一样。”“在家挑食,不爱吃蔬菜,不爱喝水,每次都要谈好条件才会吃上几口。”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

  看这本书,真的觉得受益匪浅!教育就在身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机,关键是你拥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文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孩子不是为了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了”童年“而活着。”教育不应该有功利性,爱孩子才要施教,施教应该溶于浓浓的爱中,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锄头。

  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提倡的适当使用逆向思维。她讲了一个故事:三位无聊的年轻人,闲来无事时经常以踹小区的垃圾桶为乐,居民们不堪其扰,多次劝阻,都无济于事,别人越说他们踹的越来劲儿。后来,小区搬来一位老人,想了一个方法让他们不再踹垃圾桶。有一天当他们又踹时,老人来到他们面前说,我喜欢垃圾桶被踢时发出的声音,如果你们天天这样干,我每天给你们一美元报酬。几个年起人很高兴,于是他们更使劲的去踹。过了几天,老人对他们说,我最近经济比较紧张,不能给你们那么多了,只能每天给你们50美分了。三个年轻人不太满意,在踹时就不那么买劲了。又过了几天,老人有对他们说,我最近没收到养老金支票,只能每天给你们10美分了,请你们谅解。“10美分?你以为我们会为了这区区10美分浪费我们的时间?”一个年轻人大声说,另外两个人也说:“太少了,我们不干了!”于是他们扬长而去,不再去踢垃圾桶。老人是位攻心高手,他把几个年轻人的“乐趣”变成一种“责任”他用减少支出刺激他们对踹垃圾桶产生逆反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适当的使用逆向思维,刺激孩子的热情,不要刺激孩子的厌恶之情。

  最后,和大家一起分享尹老师教育的七要素是:

  1、提高爱的质量。

  2、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

  3、一生受用的品德教育。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5、做家长应有的智慧。

  6、小事儿就是大事情。

  7、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

  教育的七要素,每一点讲得都很详细,作者通过自己接触的实例,把教育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教我们用哪些方法去解决教育的问题,而使孩子既受到教育又不受伤害,保持孩子的那份纯真。

  感受还很多,自己慢慢体会吧。书中说“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为老师的人都会做老师。教育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我们应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再实践,愿我们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越来越融洽!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3

  选择这本书是因为书的作者既是妈妈又是老师,更因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的教育有所不同。我的学生时代,基本都是靠着老师的教导和指引,以及自己的努力才能学有所成,至于父母,更多的时候是忙碌于生计,无瑕顾及。

  从孩子降临到这个世上,相信每一对父母都既惊喜又惶恐,惊喜的是孩子每天的成长与变化给家人带来无比的快乐与幸福,惶恐的是如何能够培养孩子成为有用之材。我和老公是双城生活,他在外打拼事业,家庭的重担基本是我一个人承担,孩子的教育理所当然落在我的肩上。因为生性好强,所以不想让少有父亲陪伴的孩子跟其他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我几乎倾尽了全力给他我所能给的,教他我所能教的。但在教育的过程中,我时常困惑着,到底怎样的教育才是正确的,如何教育才是他能接受的。

  带着诸多的疑惑,翻看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每篇文章都像一个小宝库,看起来也许很平常,只要走进去了,就会有惊人的发现,值得反复读。每一次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困惑,我就会再次翻阅相关的章节,从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本书不仅提高了我教育孩子的水平,也推动了我自身作为家长、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成长!其中几节感触颇深,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像牛顿一样

  象其他的孩子一样,尹建莉老师的女儿也会经常犯些小错误,忘了带

  钥匙,炒鸡蛋把蛋液打进了垃圾桶,几百元买的电子辞典,用了几天就丢了。每当这个时候,尹建莉老师总是无可奈何的说她“象牛顿一样”。这源于牛顿的一个故事:因牛顿醉心于实验,朋友来看他等不到他,就把佣人准备的午饭吃完走了。等牛顿从实验室出来,看到桌上的残局,自言自语说“原来我吃过饭了”。

  儿子经常会出现一些丢三拉四的毛病,对于这个问题我已不只一次跟他提过,但每次还是如此,有时候心情不好时,就会对他大发脾气。大概很多父母都会与我一样,在内心的潜意识里,认为大声的责骂可以让孩子因为害怕而小心翼翼,从而改掉原来的毛病吧。但事实并非如此,正如尹建莉老师所说,“脾气不好在家长身上可能只是个小毛病,可它给孩子带来的却会是个大恶果。会让孩子的小毛病变成一个痼疾,或变得脾气暴躁,自卑固执;或是屡教不改,一错再错。”“犯错误是孩子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的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像牛顿一样的批评方式,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该生气的事化解为一句玩笑,既让孩子知道哪里错了,又不损害他的'自尊心,还暗含了对他的理解,甚至隐藏着对他某种才能的褒奖。这样批评的话,孩子比较爱听。”

  人无完人,成人尚且如此,为何对孩子过分苛责?道理每个做家长的也许都明白,只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总是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任意妄为,反而让原本的小毛病变成了孩子个一个痼疾。

  二、“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尹建莉老师从女儿一开始上学,做作业的时候只陪了她一周,之后就全部由她女儿自觉完成作业。当中也发生过两次贪玩忘了写作业的情况,尹建莉老师并没有大惊小怪,她坚持这是一件小事,不是个错事,只要鼓励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责怪,不经常提起,不让孩子有内疚感和负罪感。

  尹建莉老师的不陪是有前提的,她女儿在学前已经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刚入学时,认字量已经达到小学三年级水平。而我的孩子目前还没有达到这种状况,所以我选择暂时陪同,引导他多读课外书,通过增加阅读量来提高读题的能力。目前已经由上半学期的全陪,改为了半陪,一大半作业是由他自己独立完成。我赞同尹建莉老师的观点,一直陪着,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利于养成自我学习的好习惯。

  三、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

  “教师和家长在调动儿童写作业的热情上,适当使用逆向思维,要刺激孩子对写作业的热情,不要刺激孩子对写作业的厌恶之情。”“想让一个人喜欢和珍惜什么,就不要在这方面给得太多太满,更不能以此作为交换条件或惩罚手段,强行要求他接受,而是要适当的剥夺,让他通过危机感和不满足感,产生珍惜感。”

  家长无论采用哪种教育方式,出发点都是好的,都希望孩子能爱学习,但是采取的不合适的教育方式,使教育变成一种破坏性的行为,有两个根本的原因:一是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即不相信孩子的本能是自爱和上进;又认为自己对孩子的话是金玉良言,可以让孩子更好。这是对孩子的操纵,是教育的对立面。

  尹建莉老师的观点与很多家长的想法有所不同,细读下来,慢慢品味,无一不是金玉良言。而且这本书最大的好处是可操作性强,不是空谈一些大道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应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方式,是否真得站在了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是否真正体会到了他的开心与不悦,是否真得能够引导他往我们所想的方向去发展。

  社会上流行的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我想首先应该是父母不该输在起跑线上。爱孩子就应该象尹老师一样,处处用心,时时在意,将教育化于有心无痕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快乐学习,完整成长。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4

  是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要做的是要尊重孩子自然的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在孩子的先天发展机制下,给予孩子恰当的帮助,协助孩子获得良好的发展。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的一段话,我一直记忆犹新:孩子在各个学习时期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一样,小学阶段主要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高中阶段拼的才是勤奋。从兴趣、方法到勤奋,是个因果关系,前一项不存在,后一项就不能很好地实现。

  所以,在每一种学习活动中,“兴趣”始终重要,呵护好了兴趣,才可能产生方法,有了兴趣和方法,才能生长出勤奋。所以一直以来,我们一直抱着保持孩子学习兴趣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学习。记得有一次书写“心”字,那三点和斜钩的关系,孩子怎么写都写不好,写出来的比例关系,真是让人啼笑皆非,不知道他是故意的还是真的掌握不了,当一个特别夸张的“心”再次出现的时候,我在中间加了两个圈和一个弯,“心”字变成了一个娃娃的头。

  当时我和孩子一起哈哈大笑,然后我想机会来了,就跟他说,要不来个比赛,看谁写的“心”字让对方没办法变娃娃头,谁就赢,孩子一口答应了,他认真起来了,没写几个,一个完整的“心”字出现在眼前。这时我也不忘记大力地表扬他,说他又战胜了自己,又获得了进步。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关于“暴力作业”的章节,我们学校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从来不会像书中提到的老师那样布置“暴力作业”,为我们家长减少了不少因为在作业上和孩子对抗纠缠的麻烦。

  当初读这个章节的时候,我也曾经“幻想”着用书中教的方法来对付“暴力作业”,当“幻想”破灭的时候,迎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家长以什么态度来陪伴孩子做作业。特别是在学习拼音阶段,虽然老师已经放慢了节奏,别的学校一个月学完的课程,我们分了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来学,但孩子对拼音的认读还是跟不上。记得那些学拼音的日子,我们天天在心中默念是亲生的,是亲生的。然而有时候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发火。

  试过几次,在读拼音的时候孩子读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读了前面的忘了后面的,我的情绪来了,为了不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孩子,我选择先离开,我对孩子说:宝贝,妈妈现在感觉得有点情绪,我需要自己待一会,让爸爸来陪你一会,等我调整好了我再过来陪你。在调整情绪的时候,我想到了著名的“ABC理论”A是引发你情绪的事件。B是你的信念,或者是对事情的诠释。C是结果,即你的负面情绪。当你不喜欢C的时候,就去找A的茬,尤其与创造A有关的人,而B是你唯一可以完全掌控和改变的因素,而且引发C的不是A,而是B。我对自己说,孩子暂时不会读,记不住,那就给他多点时间,没关系的,我不能因为这样就对他生气,这样对他的学习没有任何帮助……..

  等我的情绪调整好后,我对孩子说:宝贝,学这个拼音对你来说有点难度,是不是?孩子回答说:是的,妈妈你的情绪调整好了吗?你刚才是不是想发火?我说:是的。孩子说:妈妈,你虽然有时候是一个烦燥的妈妈,但是我还是爱你的。我抱着孩子说:妈妈有情绪,是妈妈的事情,和你没有关系,我会处理好的,我也爱你。

  无论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爱和自由》、《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正面管教》、《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等育儿书籍中,都离不开:爱、自由、倾听。

  记得幼儿园临毕业的那个学期,孩子的状态突然退行到刚入园的时候,每天哭着说不要上幼儿园。我当时非常焦虑,孩子到底怎么了?幼儿园老师说,孩子心里有一道坎过不去,他自己表达不出来,他感受到他要去面对这道坎,但是他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去面对,他调整自己情绪的时间可能会长一些,我们要给他时间,给他爱与支持,耐心地等待他跨过去的那一天,等那天到来后,他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

  这种退行状态一直持续到毕业,毕业典礼的时候,孩子拿到的是最佳进步奖,当时的他还不知道这到底是一个什么奖项。

  小学刚开学的时候,当大部分孩子怀着好奇、兴奋的心情来参加新生联谊会的时候,我的宝贝表面看着平静,内心却是紧张焦虑的。当大部分孩子每天高高兴兴地背着小书包上学堂的时候,我的宝贝每天醒来第一句话总是说不要上学,并哭上十几分钟。当大部分孩子在校门口迫不及待地和家长挥手说再见的时候,我的宝贝在校门口哭泣着迟迟不肯进去。

  这一切,都是我预料中的,我已做好了心理准备和孩子一起面对。班主任邹老师说,孩子在学校一切都很好,放心,我们老师会给他时间给他鼓励,帮助他过渡。

  我放下焦虑,每天晚上陪他聊聊学校发生的趣事,不断地肯定孩子,只要发现他任何方面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就大力地赞赏,并强调你获得的是最佳进步奖哦。

  一个学期快要结束了,现在孩子不再说不想上学了。孩子说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友好。他说:班主任邹老师说话很大声,震得我耳朵都快聋了,拼音很讨厌,但我还是很喜欢邹老师的,因为她很关心我们。英语老师很年轻很漂亮,应该没有人不喜欢吧?周爸经常给我们起外号,但是他很搞鬼很搞笑,上他的课特别开心。

  我一直为他的安静、顺从而感到担忧,生怕他在学校会被欺负,生怕他不敢表达自己。但是就是因为这份性格特点,让他的内心更细腻,对人对环境的观察更细致。我一直尝试着去接纳他这份属于自己的性格特点。是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要做的是要尊重孩子自然的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在孩子的先天发展机制下,给予孩子恰当的帮助,协助孩子获得良好的发展。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5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一本早已广为人知的家庭教育书。是作者尹建莉老师16年培养女儿的手记。尹建莉老师是一位教育学硕士,从教多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她的女儿品学兼优,曾两次跳级,20xx年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被内地和香港的两所名校同时录取。在个性品格方面,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自主自立,乐于助人,被评为北京市市级三好学生。

  这本书其实我以读过不止一遍,但每次读都有不一样的收获。本书共分了七大章,讲述了如何爱孩子,如何帮助孩子学习,如何对孩子进行品格教育、如何培养好的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

  选择阅读这本书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不懂得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二是做为老师,我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了,再去教育别人的孩子才更有资格和说服力。

  读过这本书,有两点让我感想颇多:

  首先一点是:一定要让孩子从小爱上阅读。正如书中所说,课外阅读是一种魔杖,它会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凡是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她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出平淡:哪怕是写作业的速度,一般来说也要比阅读多的同学慢得多。

  尹老师很重视她女儿圆圆的阅读,从一岁开始就天天给她读故事,一直持续到五六岁,孩子开始独立阅读,并一发不可收拾,到二年级圆圆的阅读量已经相当于中学生的水平,在班里其他同学还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生词的时候,她已经开始一本接一本的读长篇小说了,由于读书多,理解力好,所以圆圆读完二年级直接读小学四年级了。而之后除了跳级,圆圆的高考语文140分的成绩也足以说明,课外阅读对她的影响。

  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了解到阅读如此的重要,同时也庆幸我的孩子还小,也很爱阅读。我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很多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报很多课外班,培养各种才艺。事实上,从小的阅读差别才是重要的 “输赢”差别。从小奠定了良好的阅读基础和阅读兴趣的孩子,才是真正赢在起跑线上的人。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总是在开学的第一个月就领着学生把课本全部学完,剩下的时间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相关学科活动。却能把普通校的“差班”教到考试成绩超过重点校的“实验班”。因为他把握住了语文学习的核心,关注阅读,取得成绩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是学习来自生活,只要父母有心,孩子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很多。比如尹老师提出的.:和孩子玩“开小卖部”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教孩子学加减乘除,可以有效的促进孩子的数学运算能力,是一种真正寓教于乐的游戏。这个游戏我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实践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做这个游戏都是用真钱,孩子因此也学会了买东西。关于计算方面,我是从平时的数数开始的,到儿子四岁多时,一百以内的进位加法已经能口算了。其实游戏的形式学数学更像是在做应用题,既锻炼孩子的理解力,又训练数学思维。

  虽然是家教书,但书中的很多观点也启迪着我怎样做一个更好的老师。 有着双重身份的尹老师,也做过“出格”的事,就是帮孩子写作业。

  为什么要帮孩子写作业?因为尹老师认为“暴力”作业会阻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所谓“暴力”作业一般有以下特点:1.数量大。如:语文八个生字,每个写两行,每行十个,160个字。2.惩罚性。如:改试卷,每个错改十遍。或者课文背不过,罚抄五遍十遍等。3.恶意评价。如:英语单词听写,写错一个也打零分。必须全写对,必须满分。导致孩子更不认真对待。

  现在暴力作业普遍存在。原因主要有两点:1.老师和家长偏爱暴力作业,以为写的遍数越多学到的越多,记得越牢。而据特级教师的经验:生词写三遍,效果最好。2.急功近利。暴力作业的结果是:当时的成绩高,但孩子以后影响大,长此以往,孩子学习兴趣低,成绩反而下滑。

  总之,暴力作业坏处多多:对儿童信心、意志、品格等都有消极影响。让孩子慢慢厌学,摧毁他们的上进心和创造力。其中的暴力性甚至能破坏他们的道德。所以说他不是小事,是“教育事故”。作为教师,我告诫自己坚决不布置暴力作业,还要抵制暴力作业。

  正如尹老师所说“年轻的父母会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而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做为老师和父母,我们都要不断学习,既要雕刻好自己的玉,也要用心打磨别人家的玉。 愿我们都能够做更好的父母,更好的老师,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孩子。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6

  家长会的最后,彭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读完后写篇读后感。听完以后,心里不禁一乐,这本书以前听朋友介绍说非常好、很有可读性,就买了一本,就在我读完最后一页后,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它让我对宝贝在成长中许多的教育方法和态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也感谢彭老师给大家推荐这本书,让我也再次地细细品味其中的乐趣。

  和孩子一起成长

  在第一章如何提高爱的质量的第一篇就写了“打针有些疼”。看到这个题目让我想起了婧扬小时候打针的场景来。婧扬小时候体质较弱,上医院打针的次数也较多,因为孩子生病时做家长的特别着急,到医院后开好针立刻就想给打上去,也没有过多的考虑孩子的感受,心里总想哭就哭吧,哄一哄就好了。自从看了书后,再去打针前,就先告诉婧扬“宝贝现在生病了,身体是不是不舒服?”“是”“那我们到医院让医生看一看,听一听好不好”“好”“吃药不能好的话,我们就需要打针,打针时有点疼,就像被小虫子叮了一下,宝贝现在都长大了,我们要勇敢不哭,如果你感觉疼坚持不住想哭也没关系”婧扬用力的点点头。到医院后,护士准备好后,让婧扬把手伸出来,小家伙下意识地往后缩,护士说“小朋友要勇敢呀”我接着说“生病会很难受,都没有力气和小朋友一起玩了,打完针就不难受了,宝贝要加油”婧扬好像受到了鼓舞,小手慢慢地伸出来,针刚一扎进去,小家伙哇地哭了两声,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出来后坐在椅子上,就已经不哭了,读后感《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等到第二天再去打针时,小家伙自已主动地告诉护士,“阿姨,你轻轻地打”出来时也没哭还告诉我“妈妈,我坚持住了!”虽然现在再去医院,婧扬还是说“妈妈我不打针”,但只要给她讲清楚道理,她还是愿意配合的。

  现在回想起来,我发现孩子是不可以哄骗的。捉弄孩子,是家长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

  家长的目的暂时达到了,但给孩子的心里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给孩子真实的说明情况。不要轻描淡写,也不要夸大其词。信任孩子,并给孩子一段接纳事物的时间。特别是家长,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讲道理的孩子。像婧扬那样,虽然知道应该看病,但内心的担心和害怕让她不敢向前。

  这个道理对于我们家长同样适用。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家长在首次教育孩子时也是一张白纸。那么请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和孩子一起成长。

  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

  婧扬从出生到现在,除去上班的时间,我都尽可能的抽出所有的时间和她在一起,因为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能和她们在一起时间真的是非常有限,特别是0-3岁不论是从身体、大脑的开发方面更是需要父母细心照顾的阶段。从婧扬出生开始就给她放音乐听,只要一听到音乐声响起,小家伙的眼睛就去寻找声音的方向,非常专注的去听,遇到欢快的节奏时,她的小手小脚也跟着欢快的挥动,小嘴也咧开,啊啊啊地叫着。大一点时自已就会和着音乐翩翩起舞,婧扬的模仿能力特别强,看智慧树的开场歌曲时,每次都跟着一起跳舞,跳得可是有模有样的噢!

  除去在音乐方面,我认为中国的传统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在婧扬还在呀呀学语时,经常拿着书给她读《三字经》,读书时,她总是盯着我的嘴在看,虽然有人觉得给她读这些能听懂吗?能记住吗?可事实证明,当婧扬两岁时,一次看智慧树里的节目正放《三字经》,看了一遍后,她就能自已诵读出来。包括后来的《弟子规》,通过动画的形式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看了三遍后,婧扬就能跟着诵读出来。婴儿正是在这种无意识、不经意的状态下吸收知识,储存能量,一但开启,就会无限的爆发。也正是这样的积累,婧扬在语言发展方面,一直都没有让我担心,在一岁半时已经能够成句成句的说出来,并会使用“因为。。。所以、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再大一些给她买了绘本书,告诉她已经长大了可以拥有自已的书了。由于小时候经常看到外婆在读书,她也会拿来装模作样的翻来翻去的看,现在知道自已也有书了,兴奋的不得了,也沟起了她的阅读欲望,培养了阅读兴趣。

  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大量地让孩子阅读,让她自己挑选喜欢的书来阅读。才是让孩子认真学习的最好途径。在这当中,父母的陪伴和理解必不可少。父母也在不断的学习中培养着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理念。

  以上是我看完这本书后,结合婧扬事例自已的一点看法,非常有幸能读到这本好书,给予了我很多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启发,少走了许多弯路。希望有时间再读第三遍、第四遍,不断地找到最适合自己宝宝的教育方式,也希望我和婧扬在她的成长道路上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7

  小班开学的时候,谷老师给大家推荐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当时急急的买回来,也曾认认真真的读过,只是到现在基本上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1、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从德昌1岁半开始,我坚持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给他讲3—4本绘本,从未间断,甚至外出旅游时,我们也都带着绘本走。所以,德昌也养成了较好的阅读习惯,绘本已经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时候孩子顽皮,不肯安静下来时,只要说一声“讲故事了”,德昌肯定会过来认真地听故事。睡前念故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孩子总是不喜欢睡觉,所以告诉孩子如果讲故事就可以晚一点睡觉,孩子一般都会很乐意接受。我们前一阵子买了一套《不一样的卡梅拉》,这套书成了德昌点读率最高的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套书每个故事都很长,他可以在睡前听更久的故事。

  2、念故事的时候,如果可以,父母应尽可能带着感情去念。

  像我自己,讲绘本的时候,如果故事里有多个角色,我都会尽量想象着他们应有的语气和声音去念,这样孩子会对故事更感兴趣。现在有的时候,讲过的故事,如果我再讲时角色语气不对,德昌都会说:“妈妈,这里应该是这样的。”然后,自己装出很凶的或是很温柔的声音重新来一遍。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可把我给害惨了,因为德昌爸爸每次念故事时,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所以德昌一般都不听爸爸讲的故事。但每次只要爸爸真正开始讲了,德昌还是会认真地听。这又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只要故事好,简简单单的念也没有问题,照样能吸引孩子。

  3、个人认为,孩子不一定要过早的认字。

  绘本上的图画,可以培养孩子对美的感受。妈妈王培珽在《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一书中是这样讲的:“有经验的父母应该都知道,对于同一本故事书,孩子往往可以一听再听,一看在看,好像永不厌倦。就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不用分心去阅读文字,所以他们可以全心全意地去感受故事,欣赏绘图。绘图的欣赏应该比阅读文字更为优先,因为在整个人生中,阅读的机会非常丰富,但只有这个年纪的孩子由此能力和兴趣,可以只用耳朵听我们朗读,眼睛则能盯着绘图看个不停。”

  我在德昌小的时候也曾经买了杜曼闪卡,并且在很短时间内让德昌认识了不少字。在我读到上面的这段文字后,我就没有再有意识的教德昌认过字。因为我觉得,学会欣赏美、懂得欣赏图画对幼儿来说是比认字更重要的。而且我发现,德昌虽然不认识字,哪怕是很长的故事,在听过两三遍后就几乎能一字不差的'自己讲一遍。这样的能力,我们做父母的恐怕都没有。

  4、让孩子随意涂鸦、天马行空的讲故事。

  德昌很喜欢讲故事,他故事里的小动物们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可思议的事情,汽车、轮船、小草、大树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神奇。我很喜欢听他讲故事,有的时候,我会接着他的故事讲一段,于是他又会受到新的启发,想出新的内容来。个人觉得,多鼓励孩子讲讲故事非常好,有时候孩子故事里各种语言的应用会让父母大吃一惊,你会很惊讶的发现他们的用词竟然会那么准确,有的词会用得那么精彩。而且,讲故事对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联想能力都非常好。

  涂鸦也是,这么小的孩子不应该要求他画的东西像不像,而是要问一问他画的是什么。有很多次,德昌画得乱乱的一张纸,当我问他画的是什么时,往往可以听到一个非常棒的故事。孩子能画出自己心中想画的东西,会很有满足感。还有一点是,父母千万不要随意否定孩子的涂鸦,哪怕只是看上去乱七八糟的几根线。曾经有过这样一件事,我现在仍记忆犹新。那时候德昌大概两岁半,我带德昌到一家艺术早教机构去上体验课,整堂课都上得非常好,每个孩子都有一张大大的纸贴在墙上供他们涂上自己的画作。课程结束后,两个清扫垃圾的工作人员进来了,问也不问就把孩子们的画揉成一团要扫走(大概他们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工作的)。就在这时,德昌突然就哇哇大哭,我一看就明白了,赶紧过去把德昌的画救下来,再拉拉平整。德昌止住了哭,可还是很不高兴,因为他觉得自己一个小时的劳动就这样被当作垃圾破坏掉了,很难过。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劳动和想法。

  最后,要感谢谷老师、傅老师和娟娟老师,你们在德昌心中的地位可高了。家校联系本上,你们为孩子们贴上了精彩的照片,并用文字写出了孩子们的可爱,从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你们的用心,让我们做家长的感到惭愧。很多生活常识,都是你们教给了孩子们,让孩子们终身受益。上个周末的时候,我带德昌出去玩,德昌上完洗手间出来,自己洗手,先捏住每个手指洗洗,再把五指并拢在手心里揉揉,洗得很好,很干净,顺带还按摩了劳宫穴。德昌告诉我,是老师教他这样洗的。还有每周一个主题的教学方式我也觉得非常好。上周的一天,德昌回家来告诉我,“今天老师让我们保护蛋,可偏偏有一个蛋被打破了。”

  我问他是谁打破的。他说:“很多小朋友说是傅江鹏打破的,我觉得不一定是他打破的,他们为什么不说是陈龙德昌打破的呢?”我听后觉得很有意思。一是孩子懂得了蛋会被打破,要保护蛋;二是因为傅江鹏是德昌最好的朋友,德昌想到了要维护朋友。这个星期,德昌又告诉我,每个小朋友都装饰鸡蛋妹妹了,装饰好了,鸡蛋妹妹要去参加舞会。我知道孩子们这周要装饰鸡蛋,但没想到老师会用这么快乐的故事来引导孩子们。所以,借这个机会,要感谢每一位老师,感谢你们为孩子们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和劳动。我们做父母的,也要尽自己的所能,给孩子们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8

  今天我要向各位老师推荐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前段时间,孩子的老师推荐我们读一读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买来后,我随意翻了翻,马上就被吸引住了。第一个晚上我就看到了将近12点。随后的两天我读完了整本书,真的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正如该书序中所写到的,真正的教育、真正的大爱,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所谓大爱无痕,不是刻意去喊,去说的,也不是刻意去做的。读过之后觉得不但对自己如何做好一个母亲有帮助,对自己如何教育好学生也有很大的帮助。

  尹老师强调要让孩子们轻松学习,千万不要用学习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引导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真正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她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与我们常见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奖励……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点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细读之后,你会恍然大悟,你会发现尹老师在向我们讲述一个朴素的道理:要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让孩子爱上它。

  当我读到“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欢;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牛黄解毒丸,孩子又如何会喜欢?”时,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我觉得自己正是那种把学习做成了牛黄解毒丸的一类人。“你这孩子挺聪明的,就是在学习上不用心,不刻苦。”这是我说得最多,而家长们又最容易接受的理由。我一直以来也是这样认为的,并以此来教育我的学生和我的孩子,从不以为有什么问题。可是大部分学生还是不爱学习,不愿意刻苦付出。这是哪出了问题呢?尹老师的书让我找到答案。她说:“学习为什么非得是苦的不可?我们都希望孩子喜欢学习,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欢;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牛黄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欢?”我们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成绩理想,往往不遗余力的对他们进行教育,教育他们学习是如何如何重要,告诉他们不学习对自己的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此教育的结果是一学期下来,老师累的筋疲力尽,学生学得疲惫不堪,成绩还不一定理想。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学习做成一颗酒心巧克力呢?为什么不能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多下些功夫呢?如果像尹老师说的把学习当成一种游戏,像“开小卖部”、“当小老师”,学生又如何能不喜欢呢?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当下家庭教育的流行语,每个家长都这样想,每个家长都这样说,每个家长也都是这样做的,你看,每到休息日,最没能得到休息的就是孩子,无论是大到上高中的学生还是小到幼儿园的孩子都在各种的特长班学习着,家长们在孩子这方面的投资比家庭中任何一种投资都大,也是最不心疼的,有的孩子整个的星期六和星期天都奔波在各种各样的学习班中,曾经有的学生告诉我说最不想休假了,理由是太累了,也有的家长向我们抱怨,现在的孩子不懂事,不体贴父母。但为什么有的孩子跑着跑着就落后了?为什么失望的家长总是大多数?我觉得这个问题仿佛是在问我,更是在问所有的家长。究竟为什么呢?书中为我们找到了答案:从小的阅读差别才是最重要的“输赢”差别,从没有获得阅读熏陶的孩子,是真正从起点上就落后了一步。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总是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现在想起来我这真是“好心办坏事”啊。

  “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凡达不到目的,做得事与愿违的家长,一定是把方法用反了。如果你想让孩子喜欢课外阅读,就千万不要直接要求他‘读书去’,也不要总拿他爱不爱读书这事当话题来聊,更不要用阅读的事来教训他。”对此,我深有同感。在孩子读书方面,我从来都是随他所愿,他什么时候想读了,自己拿书来读,如果不想读,你让他做他也不愿做,当然很多的时候由于孩子的天性,儿子不会自己自觉的进行读书,这个时候,我总是在一边自己拿起一本书来读,小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当他看到你在读书时,她也会自觉地进行阅读。

  看这本书,真的受益颇多!教育就在身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机,关键是你拥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让我们记住她的一句话吧!“孩子不是为了“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了“童年”而活着。”教育不应该有功利性,爱孩子才要施教,施教应该溶于浓浓的爱中,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锄头,我想今后我应该把手中的锄头换成刻刀,力争既做一个好妈妈又做一个好老师。

  接下来我想和老师们一起分享一下这本书中的经典语句。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9

  我的女儿今年已经上四年级了,在她一年级入学伊始,学校家长会上校领导建议家长们读一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前段时间闲暇时,我又翻看了这本书。时隔数载,身为人母的我,依旧被书中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动。看的时候,我的心情一直起伏不定,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发现,原本我们一直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事实上是完全错误的,从而大大地贻误了我们的孩子。

  书的作者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她16岁的女儿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这倒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女儿从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们能感受到女儿所有的一切绝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绩都来自于这个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的教育。

  文中:“年轻的父母会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

  关于家庭教育,我们承认,孩子家庭教育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教育,俗话说:“言传身教”,指的就是孩子在家庭在父母身上潜移默化学到和感染到的一些生活习性。本书的作者尹建莉是一位妈妈也是一位老师,书中记叙了许多,作为一位充满良知又懂教育的妈妈,尹老师强调要让孩子们轻松学习,千万不要用学习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引导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真正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她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与我们常见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奖励……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点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细读之后,你会恍然大悟,你会发现尹老师在向我们讲述一个朴素的道理:要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让孩子爱上它。尹老师说:“学习为什么非得是苦的不可?我们都希望孩子喜欢学习,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欢;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牛黄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欢?”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爱上某件事,他才能把这个件事做好。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小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书中记叙了许多事情再次地证明了作为一名母亲只要真正从爱、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场出发,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为优秀的人才。

  但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总是在犯错误,永远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时候,我们愿不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愿不愿意向孩子承认或向自己承认“我错了”。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勇气或不愿做出这种反思,我们就不要奢望我们的孩子会有所改观。甚至我们作家长的有时对孩子不满了、生气了则非打即骂,打骂的理由是充足又充足的,简直无懈可击。书中说:“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

  “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给我很强烈的'感受,它让我越来越深刻的反思。有时,我的脾气略显暴躁,失控时总是对孩子施以拳脚。我们儿时的教育,多数都受到过父辈拳脚的教育。可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孩子不该再接受20世纪父母那种煞费苦心却失败的教育。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我想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才是我当下要走的教育之路。当我们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总是在犯错误,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时候,我们是否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愿意向孩子承认或向自己承认“我错了”。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勇气或不愿做出这种反思,我们就不要奢望我们的孩子会有所改观。

  书中说“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我们从来不否认一个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所以我们也从来不否认作为一个良苦用心的老师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这远远不够,如果我们真正能够爱孩子,那就从改变自己做起,从加强自身的学习、克服自己的缺点做起。

  书中说“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一个成功的孩子背后定有一对成功教育孩子的父母,作者把自己的育儿经验无私地奉献给读者,让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方向,了解了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使孩子接受我们的意见,从而培育出聪明、健康、活泼、富有爱心的好孩子。

  看了这本书,真的觉得受益匪浅!让我们记住她的一句话吧!“孩子不是为了“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了“童年”而活着。”教育不应该有功利性,爱孩子才要施教,施教应该溶于浓浓的爱中。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10

  一位同行朋友推荐我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书是我在网上下载的,本来我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读这本书的,没想到,从读“序”开始,我就开始一下投入到作者教育孩子时的情境中去了。于是,我迫不及待的买了一本新书开始仔细认真的阅读。作者在书中没有一点的废话,也不像其他教育书籍那样说着不知所谓的大道理。这本书给予妈妈们的都是实实在在生活中可能经历着或即将经历的事情,对于茫然的我来说,它来的太是时候了!当然我作为老师,有些例子也是能够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来的。尹老师在书中各个章节中运用的话语及选择的案例,读来都非常亲切:

  1、 如果她和小朋友都想玩一个布娃娃,发生冲突,我们既不要求她出让,也不怂恿她抢夺,而是赶快用另一个东西来吸引她和小朋友的注意,让她知道好玩的东西不止一样;或者引导她和小朋友一起玩,体会合作的愉快。

  2、教孩子善待“对手”。 安慰得稍好一些时,再像对待她一样,带着她给小板凳揉揉痛,告诉小板凳“马上就不痛了”。这样做,不但没有让小板凳站到她的对立面,成为“加害”她的坏蛋,还能作为朋友分担痛苦,并让她意识到“碰撞”是双方的事,要互相体谅。

  3. 我们一直注意发展圆圆的诚实品格,除非是极偶尔的情况下出于善意的需要,否则绝不教她说假话;同时我们也注意尽量以身作则,自己首先做诚实的人。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每个孩子最初的谎言都是从这里来的。

  4.如果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从不去虔诚地思考,不去理性地处理,只是凭性情做事,一遇到问题就着急,一着急就发脾气,这只能说明你是个任性的家长。一个任性的家长,怎么可能不培养出一个任性的孩子呢?可以说,致使儿童无法养成好习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命令、唠叨和指责。所以当家长责怪孩子某个习惯不好时,首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5、说100分才是好样的,才是令人满意的。家长就这样把学习变得功利,不知不觉把孩子往歧路上引,让孩子偏离学习的正途。尤其前一位家长,她不但让孩子对学习怀有虚荣心,还教唆孩子去嫉妒。——这几条对于我们老师也是有很大的启发:是否孩子100分了才是最棒的呢?

  6、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会愈挫愈勇,他们需要成功体验。成功体验不是偶尔得到的高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后的喜悦。——对于作为班主任的我,要给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学习不太好的可以从其他方面着手,绘画、音乐、劳动……

  7、人生来不是为了让别人去“管”的,自由是每个人骨子里最珍爱的东西。儿童尤其应该舒展他们的天性,无拘无束地成长。

  8、 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会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打骂是教育中最坏的办法,这种野蛮的教育方式其实完全没有任何“教育”要素,它只是让父母出口恶气。!

  现将本书的教育观点总结如下,以便加深自己的记忆。

  观点1:信任孩子,信任孩子都是善的,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教会他承担自己选择的结果。不管才是最好的管

  观点2:保护孩子实事求是的心灵,前提是家长要关注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实事求是。身教重于言传。

  观点3: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记过簿会固化孩子的缺点,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学会正确的表扬方式,具体和有比较,多做良性暗示和正面刺激。当然我作为老师这点也是适用的。

  观点4:孩子成长需要试误,家长需要理解过失带来的价值,看到过失和成绩同样具有正面教育功能。凡是出于经验或心不在焉的过错,只要不涉及道德问题,都不必指责或发火,甚至不需要提出来,孩子自己会在这种过程中感受不便和损失。

  观点5:不陪孩子写作业,“不陪”才给孩子留下了让习惯在内心生长的空间;学习不要刻苦努力,要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种很有乐趣的事情;不追求100分和考好了不奖励(学习一定不能功利)

  观点6:课外阅读能提升孩子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阅读实质上构成了孩子对生活的参与性,构成了他们经历上的丰富性。

  作为老师,我们除了教会学生知识,更应教会他们做人。

  注:作者:尹建莉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硕士,她的课题研究方向就是幼儿教育,而且她还是一个成功的孩子妈妈。说她成功不仅仅倾向于她个人的成功,她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是成功的。她的女儿曾经连续2次跳级,是北京市的优秀三好学生,在16岁的时候参加全国高考就以超过清华录取分数线22分的高分被录取。同时,尹老师的孩子还是一个乐观、积极向上、博爱的孩子,她善良、聪慧、为人厚道。在多年的学习生涯中,每年的优秀学生和三好学生评选均能几乎以“全票”通过。这不仅说明她的孩子品学兼优,在为人处事方面,她也已经掌握了中庸之道,能够获得很多人的爱戴、尊重。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相关文章: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笔记08-24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心得体会08-24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08-24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08-23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11-08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心得08-23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心得08-23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15篇08-23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15篇)08-24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600字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