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球状闪电》读后感

《球状闪电》读后感

时间:2022-05-06 11:50: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球状闪电》读后感(精选8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球状闪电》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球状闪电》读后感(精选8篇)

  《球状闪电》读后感 篇1

  故事假设在银河系之外的一个天狼座中有另一个可适宜生物居住的星球,名为三体。一次偶然的机会,三体文明和地球文明相互知道了对方的存在,于是双方陷入了一种思考。而地球上,知道对方的存在的人类很少但基本是居于社会高层当中,由于知识背景的差异,他们对三体文明的看法相互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等分歧,有些人希望三体人能够在地球上生存使地球上的丑恶消失,而有些人希望三体人永远都不要登陆地球,因为三体人能够给地球带来的未必是福音等等。

  尽管地球人对三体人的态度褒贬不一,但是三体人却将地球人当做一个敌人。尽管就科技水平而言,三体文明要大大高于地球文明,但三体人要成功登陆地球需4、5个世纪,从中地球可以发生很多次科技革命,大大提升其科研水准,而这对未来的三体人而言是一个大大的威胁。

  这就是《三体》小说的总基调。同时这样的`基调也让我陷入了一个思考,即两个之前没有任何接触的文明碰撞时带来的到底是和平还是战争。显然,就历史看,这个结论可能并不是那么乐观。当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后,欧洲文明大肆的入侵美洲,掠夺财产,杀烧掳掠,使得美洲的原始文明永劫不复,最终被欧洲人统治且殖民。我想,这是因为每个文明体都像一个个体一样,如果让其走入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当中时,他们便缺乏安全感,而这样的不安全感很可能导致一些残酷的后果。历史中的印第安人或许就是这样的一个牺牲品。

  而《三体》小说中也是这样,尽管三体文明比地球文明先进很多,随着时间过渡,未来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或许过了三四百年地球文明就会赶超三体文明,到了那个时候三体文明能不能保全自我也是一个问题了。所以作为地球人和三体人而言,最为理智的做法可能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保全自我,同时消灭对方。或许这样的一个结论让很多人感到悲观,但这却是一种最为现实的结果,尤其是生活在我们现实的社会当中,可能会常常遇到于此类似的情形或者作出于此类似的选择。

  我找了三体系列的小说看,觉得这部小说挺好,作者刘慈欣真是个人才,想象力丰富,看得我一惊一乍!所以就想写写读后感,而且我觉得在小说的阅读过程中,对小说描写场景的想象丝毫不亚于电影画面。有自己的特色,在科幻界中应该算是独树一帜了。

  我看得很有趣,因为我是从第二部《黑暗森林》开始看的,一开始引人入胜的是一只蚂蚁在三维世界里怕在二维世界里想象,刚开始看觉得有点莫名其妙,现在回想那不就是人类的写照吗?人直接感受的是包括时间的四位空间,按照如今维数理论,更高维的就存在我们身边,或者说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就有更高维的,只是凭借人类的结构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只能靠想象,而人的想象力也并非无所不能,它受到物种的限制,就如蚂蚁永远无法想象球是圆的这种感觉!

  《球状闪电》读后感 篇2

  夏季,除了令人窒息的高温,还有一种让人心悸的自然现象:雷电。雷雨天气,从窗帘的边缘钻进来的耀眼电光,以及仿佛响在耳边的隆隆雷声,我即使待在房子里,依然无法安心。在愤怒的大自然面前,我是如此的渺小,小到直视雷电的勇气都没有。

  闪电是什么样子的?虽然我不敢亲自观看,但是数以亿级的人类之中,终究还是有不畏强权的勇士,揭开了雷电的神秘面纱。于是,在小学生的课本上,闪电呈现为紫色,长长的,是天空的裂缝。可是,你看见过球状的闪电吗?

  能够自由穿梭任何物体,能在一瞬间将人变成飞灰,并且有选择性地攻击目标······这就是球形闪电。它像一个神秘的幽灵,引诱着我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刘慈欣的《三体前传:球状闪电》。

  《三体》早以如雷贯耳,但是畏惧于它的盛名以及巨大的篇幅,一直没有勇气翻开。最近看了太多的人生感悟和心灵鸡汤文,迫切需要改变一下阅读风格,便打开了这本书。谁知一发不可收拾,不到两天就看完了。这样全身心地投入一本书的感觉,很奇妙。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上一次有这种感觉,还是读《白鹿原》的时候。

  当读完整本书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序曲”,发现爸爸真是一个“哲学家”。爸爸说,“过一个美妙的人生并不难,选择一个公认的世界难题,投入全部身心钻研,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知不觉的专注中,一辈子也就过去了”。林云为了她的'新概念武器,丁仪为了伟大的物理学,而“我”的一生,都与这个夺走“我”的父母的、神秘的球状闪电相伴前行。人活一世,只是为了某一件事,或者某一种物体,这样的专注和纯粹,让人钦佩的同时也容易让人胆寒。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中庸思想告诉我们,凡事不要走极端。因为极端的近义词是偏执。

  尽管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同样无法否认,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以现有的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在这些神秘事件的背后,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真相?以往我从来不会去注意,去深思的很多东西,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之中。我同时也意识到,站在宇宙的视野反观自我,一个人真的很渺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可能只是一种客观描述,也并没有贬低人类的意思。既然自身都是如此的渺小,些现如今困扰着我的种种问题,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雷雨交加过后,我们感受到的是清新的空气。而他,十四岁的少年,看着自己的父母化为灰烬,他也迎来自己的新生。或许是因为仇恨,或许是球状闪电的神秘,“像爸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说的那样,我迷上了一样东西,我要去经历他所说的美妙人生了。”

  《球状闪电》读后感 篇3

  “美妙的人生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出自《球状闪电》,刘慈欣所作。

  自从他人推荐买下这本书后,我就迷上了它,对它爱不释手,两周时间便风卷残云地阅览完了——这,就是科幻的魅力啊!如今回味起来,我发现,在复杂硬核的物理知识下,是不同的人的钻研史。

  主角是一名孤儿,父母在他12岁生日那天被突如其来的球状闪电击杀成一堆骨灰,然而,他们的椅子却毫发无伤,死一般的冰凉。从此,主角踏上了解开球状闪电之谜的旅程,为此献出他的一生。这条路上,他会遇到同样追逐球状闪电的张彬教授,独具个人魅力研究新概念武器的林云少校。在废弃的3141基地中听沧桑的老毛子诉说他的往事,也会在雷电研究基地与神神叨叨的丁仪共同工作。这些人,无一例外都为一个项目付出一生,只不过命运给予他们不同的结局。

  就像张彬,他和他妻子身为科研工作者,偶然地见到球状闪电,便不停地去追求它。光阴如流水般飞逝,他妻子因过于急切地研究球状闪电而在一次研究中不幸牺牲,张彬孤身一人奋斗三十多年,数学模型演算了一遍又一遍,存放盒都排了一整堵墙,仍然无突破。他的妻子,就像航海家葬身海洋,死得其所。而张彬,却在一次次失败的痛苦中,得不到任何回报。宛如一个大难不死却全身残废的植物人,他没有死,但他活着又有什么意义?相似的经历也在老毛子身上发生。所以,人生最痛苦的时刻莫过于用其一生走的路,到头来却发现开始时便已走错,而正是这些人,让后来者找到了正确的路。是球状闪电告诉我钻研路上必有牺牲。

  比起前面所说的,物理学家丁仪就成功得多。整本书自从他的出现就有了升华。在故事情节上,丁仪的出现使球状闪电的性质之谜迎刃而解,让雷电研究基地的武器开发项目更进一步。在知识层面上,他将我带入了一个更大的世界,那里的电子有篮球那么大,而原子核则在它几百公里之外,而我们,只不过是宏观宇宙中的一个原子。正如书中人物所说,丁仪这个物理直男,就是超人,超脱于世,不识人间烟火。然而,在本书结尾,这个有点神经质的人竟也有了女朋友。这也是他的一个突破啊!球状闪电告诉了我,你不向前迈步,怎能知道世界的美妙呢?

  其实,钻研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相反,惰性自我们呱呱坠地时便将伴随我们一生。然而,人类是懒惰的,又是好奇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现世界的宏大。小时候,蹒跚地走在小区里,我会感到小区大得让人迷茫;之后,我们望向大海,会感叹它一望无际。如今,望向漆黑的夜空,我们知道,这后面藏着无数的恒星,无限空间,而自己,又是多么渺小!此时,钻研的种子在心中萌芽,而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罢了。所以,钻研使我们有了一双好奇的眼,和一颗坚持的心。

  因为无知,我们不得不求知,而越是求知,越感到自己的无知。世界这么大,有这么多未解之谜待我们解决。我觉得,这本书更是对所有科研工作者的致敬。一支笔,一张纸,就能开启你钻研的征途。不管目的地是多么虚无飘渺,都一往无前。美妙的人生需要钻研,趁尚未老去,就赶紧启程吧!无论结果将我们导向何处,在路上的你永远是最美的!

  《球状闪电》读后感 篇4

  故事实在太吸引,中间一处也舍不得断开。

  并没有看过很多科幻小说,推理或者是其他故事性质的倒很喜欢。许我喜欢的是其中满足了我对于“他者是如何生活”这件事情的好奇吧。借由一个个故事,观见作者基于现实中存在的或即便不存在也可被理解共情的人性基本所塑造出来的人物以及他们不同的命运。大概这个原因同样可以解释得通为什么会喜欢刘慈欣的科幻。(其中相较于短篇又更喜欢长篇,而所有长篇里又是越长越喜欢,或许就是因为长篇在科幻世界的创造之余还会看到不同的人物吧。)科幻的本质上是以客观现实为土壤,吸收其中存在的定理作为养料,再与想象光合作用,最终生长出完全不同的植物。但它仍然是植物。提出的对世界的另一种解释也可以被理解。一个想象诞生:可被理解的或宏大或精妙的那些中的一部分变成科幻,而不可被理解的骇人想象则很多去了恐怖惊悚里。(这么说也不对,恐怖惊悚也需要被理解。)

  读之就好像是一辈子只见过各式粗壮树木的人第一次看到从相同土壤中蜿蜒而出的藤蔓的感觉。柔软坚韧。仔细盯着每个细节都看不够;这一处未看足够仔细又实在忍不住想知道其他更多有关于它。明知非为现实存在,也明确知道这一切都是他人脑海中的想象产物,但在沉浸其中的'两个小时时间里,又被合理自洽的那个世界完全吸引过去,看仔细的时间还不够呢?又怎么有时间分心去跳出另一个声音:可这不是真实的世界。就好像在梦里的我从来无法意识到那是梦一样。是被死死地攫住注意力的一段阅读体验。与阅读以“人”为唯一写作重心的小说不同:在看那些小说时,常会在某些地方不自觉放慢速度揣摩着究竟是怎样的心理。像是看展之于走迷宫的区别。

  人究竟是因为什么高大?仪表?体魄?人格魅力?知识?理性?意志?某种不熄的狂热?又或许不存在绝对高于其他所有特质的选项,在某种情境下总会有另一种看起来更闪光更易不开眼的对比存在。但显然我们每个人都要择其一二作为自己价值观的中心并尝试去实践。践行本身并不容易,同时还要保持坚定,去忽略其他声音。如果践行得到则可称之为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终于捕获到了幸福。

  又何必管着幸福对于别人来讲是不是同样的意义?

  没想到会被结尾一章触动到,明明球形闪电本身已经那么出色,何必还要把人物也搞得这么…让人想再来一遍。

  《球状闪电》读后感 篇5

  整部小说的主题就是科幻、战争、人性,虽然讲述的是一个科幻故事,但实际作者是注入了对战争及人性的思考。不过大部分小说或者电影电视剧也都是使用类似的方式,通过一个特定故事作为背景,实际讲述的也是感情,人性之类的东西,故事只是为了能更好的烘托渲染人性。

  科幻故事一般都带有一点悬疑色彩,本作也是如此,讲述了主角陈博士双亲从小被神秘的球状闪电击中后化成灰烬,从而导致主角产生对球状闪电的恐惧,以及希望探其究竟的愿望。在探寻未知的道路中,也找到了同道中人,他的导师,花了毕生心血研究未果,甚至俄罗斯也存在有一群军方研究球状闪电的人也是研究了一辈子。最后,在所有人都已经绝望痛苦的情况下,主角陈博士偶然间看到海上灯塔来了灵感,原来那么多人一直研究的方向是错误的,大家一直的`想法是如何制造出球状闪电,但其实可能东西就在哪里,只是需要有人去发现它。这个虽然是小说情节,但是思维上还是让人为之一亮的,而且可以说是本书的核心关键点之一。纠正了方向后,很快就有了研究突破了。作者把球状闪电描写为宏电子,乃至后续出现了宏原子,也是让人脑洞大开。

  再来说战争。科研和军事一直是密不可分的,很多新科技,都是服务与制造高尖端军事武器上。球状闪电,宏原子弹也作为秘密武器纳入军方研究。书中可以说是女主人公林云,从小由于母亲被高科技武器攻击牺牲,自己就成为了武器迷,一直就希望研究出高新科技武器,在球状闪电及宏原子弹上也非常痴迷,最后当军方高层认为此武器将极大危害人类社会,命令停止试验的时候,林云不顾上级命令,还是启动了宏原子弹爆炸,读到这里,大家一般会认为林云已经走火入魔,不管不顾了。因为宏原子弹的爆炸,毁掉了中国1/3领土面积上的所有芯片。但是剧情此时反转,敌对国因此建议停止战争,因为如果继续使用的话,会将地球上所有国家的科技都毁灭,导致大家重返农业社会。如果大家重新开始,那么世界格局可能就会有不同的变化。所以有时候人的疯狂,到底是办了坏事,还是好事?就像科技不仅可以使用在军事上,也可以运用在民生上造福人类,事物总有正反阴阳两面。就看人是怎么去想的。

  《球状闪电》读后感 篇6

  好久没写读后感了,嗯,也不知道为什么,就特别想给这本书写一个感悟,嗯,可能是因为是男朋友推荐的,所以说才格外注意,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这本书,他本身的确是一个新发现新突破,他算得上是我在科技类图书上的第一本书,之前一直想看三体,但是也因为太长,也因为没有什么机会,就一直没有看,所以他准确的说是科幻类小说上面的第一本书,那么继续,我们来说一下这个内容。

  它主要讲的是我和林云,还有丁仪,包括张彬,包括其他一些人之间发生的故事,讲述了关于球状闪电的发现、探索,以及一些人的终身研究却没得到结果,最后却像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现了重要发现,当然,他还被应用于武器,这方面确实是在道德与伦理方面接受很大的考验。

  当然到了最后,随着球状闪电的发现,宏电子的发现,宏原子的发现,还有童年时期林云的生长环境对她的影响,各种各样的人都和球状闪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说整本书的框架是非常严密,很打动人的,虽然说我是分开把它看完的,但是如果我有时间有精力的时候,我一定会一口气看完的,他真的是很吸引人的一种。

  包括以后还想看一些类似于这种的`科幻作品,包括刘慈欣的其他作品,还有阿瑟克拉克,和包括阿西莫夫等人的作品,我觉得都可以涉猎一下。

  最后我觉得嗯,其实怎么说呢?看完整本书,对大体印象还是有的,但是可能具体细节记不清了,前后顺序记不清了,可能最后作者的一些后记思考比较打动我,具体的观点也记不太清,总之我觉得就是科幻小说存在是有它的意义的,它不应该去想内容会不会发展为现实,而是人类应该一直存在这种想象力。

  《球状闪电》读后感 篇7

  “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

  大刘表达了他对宇宙的哲学思考——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是微观世界的宏世界,也可能是更宏世界的微观世界,一层一层,宏无穷尽、微无穷极。在科学泥沼中,普通人中的佼佼者已被牵住脚步、难以前行,只有真正的天才才能挣脱传统的束缚,用极具开拓性的思维窥得真理之一二。

  这篇小说让我如此受触动,在于她的奇特的想象、合理真实的科学依据,更在于其哲学意义、人物塑造,三体中部分人物的塑造一直颇受诟病,而《球状闪电》中角色们的塑造可是尤为出彩——为武器痴迷的天才女军人、为少年往事而痛苦不已的青年科学家、奇才旷世又不羁的物理寻道者……

  我曾讨厌一意孤行的林云,觉得她残忍冷漠,不在意飞行员的生命、不听上级的劝诫、不怜惜那群无辜的.孩子,为满足个人对武器的狂热喜好不择手段,但当我明白她极端性格的形成原因,又能理解为何她对宏聚变如此执着——她害怕敌方的攻击会像多年前那样率先落在祖国的土壤上、再次夺走同胞的性命。

  残酷的战争在落日与无数的灰烬中结束了,仿佛一切都已随风而去,只剩那朵蓝色的量子玫瑰在心灵的注视中静静摇曳,它是那么美、流露出一股冰雪的灵气,永不枯萎。浪漫至极,凄美至极。

  《球状闪电》读后感 篇8

  我理解了文章中的“我”,理解了林云,理解了丁仪,因为我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是幸运的,但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它的心中始终有一个灯塔,不幸的是它心中只有灯塔,没有其他的部分。金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了两条路,可惜我们不能同时去涉足。到我们却选择了人迹罕至的那一条,这从此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对我而言感受最深的无疑是发现球状闪电的过程。这是一项有关前沿物理的研究,虽然我们用超过常人的努力去探寻,可我们终究还是凡人,我们只能在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这些人设定的`框架中进行推演,不可能越雷池半步,否则就像步入了虚空一样,但在这个框架之中,我们什么也推演不出来。正如书中所言:“窗外的每一片树叶,都使人类的科学显的幼稚无力”

  这片小说为我打开了科学前沿的一扇窗,让我睁开了迷蒙的双眼。正如书中所言:我这是的第一感觉是我可以呼吸了,我的思想已被窒息了十几年,这期间,我像是潜行在混浊的水中,到处都是一片迷蒙。现在突然浮出了水面,呼吸到了第一口空气,看到了广阔的天空,盲人复明亦不过是这个感觉。

【《球状闪电》读后感】相关文章:

《球状闪电》读后感(精选15篇)08-29

《球状闪电》读后感(集合4篇)11-21

闪电的作文07-17

写闪电的作文01-10

关于闪电的作文12-06

关于闪电的句子10-11

闪电的作文(15篇)12-17

闪电的作文15篇12-17

《少年闪电侠》读后感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