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无声告白》读后感

《无声告白》读后感

时间:2022-03-30 12:49:1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无声告白》读后感(汇编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无声告白》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无声告白》读后感(汇编15篇)

《无声告白》读后感1

  曼德拉这个名字,曾无数次出现在我的笔下,他的事迹、他的精神、他的胸怀,每每成为我文章最精华闪耀的部分。然而仅作论据引用,大多对曼德拉的认识是浅薄、公式化:他是南非领袖,他是黑人反种族隔离的先锋,他因此被构陷入狱27年......

  这首《光辉岁月》是黄家驹为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所创作的一首歌,歌中歌颂了曼德拉的生平和精神。极简的`歌词,勾勒出一个曼德拉,勾勒出一种精神,勾勒出一种形象——为种族歧视不断斗争的战士。

  《无声告白》一书,文字代替画面,描绘了香港移民到美国的第二代的生活缩影。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种种问题拷问着在蓝眼睛王国中生存的黄眼睛一家。

  小群体尚且排外,不用说一个种族。不论他们来自何方,说的是不是纯正的英文。只要是与本人种不同,在那个年代就是异类。排异目光,差别待遇,成就不了一个人,却能毁掉一个家庭。

  我并非黑人,曼德拉所牺牲的、追求的、维护的到底是什么,说得出写得出但一直不能切身感受。看完这本书,听着这首歌,凝视那句肤色斗争,是了,怎么能感受不到呢。我非黑人,我是黄种人,中国人,我的发色是黑色的,眼珠是棕色的,皮肤灿烂着阳光的颜色。

  生于祖国强盛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可我们黄色皮肤的先辈们,在那个惨淡的时代,所遭受的隔离与歧视,比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的委屈与痛苦,隔着时代的万水千山,隐隐传来。他们斗争、反抗,让不屈的嘶吼回荡在阳光灿烂的光辉岁月。

  不仅仅是如此,歧视无处不在,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地域歧视、疾病歧视......一个群体合起来异化另一个群体,同时自己却又受着另一个阶层的群体压迫。一层又一层,一圈又一圈,歧视的意义是什么呢?

  脱去皮发,掩去外貌,众人皆为白骨一架。舍去种性,抛开世俗,死后不过黄土一抔。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为何要歧视呢?

《无声告白》读后感2

  “是什么让某些东西变得宝贵?

  失而复得。”

  ——从第十二章的这句话开始,莉迪亚的家人开始反思,想回到正轨。与曾经的争执和解。那些莉迪亚从未留在日记里也没来得及说的秘密把她压得喘不过气甚至带走了她的生命,到最后也没有告白,留下“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遗憾和亏欠。

  比较打动我的不是背负期待无法抗拒的主线,而是父母在经历了孩子死亡后选择了回归家庭——试问,有多少人在为了婚姻放弃梦想和独立(甚至还有尊严),却仍然遭受背叛后,还有勇气给支离破碎的信任一次重归于好的机会?我可能很难吧。

  给美丽的作家小姐姐比心—3.5分,语言有散文的风格,行文流畅,结构紧凑,挺喜欢的.,会推荐给身边的好朋友~ 但可能想cover的主题(比如种族歧视)写得不够深刻有些蜻蜓点水,家庭性别分工的冲突写得很尖锐,让我不禁陷入思考天枰两端的筹码该如何选择才得以完美的平衡。Tricky ...

  PS 看一本「华裔用英文写后再找国人翻译成中文的作品」难免有些隔靴搔痒。

《无声告白》读后感3

  孩子,交点朋友吧!

  小说讲述一个因为爸爸出轨、因挂科而渐感无法忍受妈妈各种期许、与相依相知的即将离家读大学的哥哥闹矛盾的15岁少女莉迪亚,在因为无法排解多重原因导致的孤寂与痛苦之后,以投湖自杀的方式来向自己的家人进行告白,进而触动家庭成员(爸爸詹姆斯、妈妈玛丽亚、哥哥内斯、妹妹汉娜)各自的自我反思,并最终相互体谅与和解的故事。

  小说中的爸爸妈妈对莉迪亚的很多要求,可以说是很多家庭中都会有的。比如爸爸詹姆斯,总是要求莉迪亚与人为善、多交朋友;而妈妈玛丽亚也总是要求莉迪亚能够好好学习,将来可以成为一位医生,实现自己未竟的心愿。

  他们不仅仅是口头的期许,甚至送给莉迪亚的各种礼物呀,也都是或有或无的包含着他们自己的期许。相反,他们很少或者从来没有想着自己的孩子们需要一些什么,喜欢什么之类的。

  同时,爸爸的出轨,妈妈在莉迪亚小时候的离家出走,也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她的内心的成长。她担心妈妈会再一次的离开,而对妈妈各种要求都只是妥协着应承。而爸爸的出轨,则更是让她觉得很可能再次失去家庭成员。

  最终莉迪亚,选择投湖自杀这种方式来向自己的亲人诉说自己内心的苦闷。

  是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孩子最终选择以这种方式离开自己的亲人,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如何让孩子健康的成长,是每一个父母都需要考虑的.事情了。健康的成长,不仅仅是要保证体格的健康,还要保证心理的健康成长的了。

  而且身教大于言传,父母更应该以身作则,不是总是告诉孩子应该怎样怎样的。

  “交点朋友吧,孩子!”应比不让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的,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的了!

  好了,就到这里!

《无声告白》读后感4

  书中的莉迪亚短暂的一生,没有摆脱父母对她的期待,没有找寻到真正的自己。也许在自尽前,她是想要找回真正的自我,但她的勇气是结束自己的生命。

  看完此书,又想起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束缚,孩子的安全感来自父母,父母一旦错位,孩子缺乏安全感,将影响他的`一生。父母都没有找寻到真正的自己,只是一味追寻自己失去的人生及梦想,他们追寻的,可能不一定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他们逃避自己的需要,把大人的视角无条件的转嫁到孩子身上,由此来树立孩子的价值观。可是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与追求,当她本身的想法一味被压抑和漠视时,痛苦就不可避免。

  詹姆斯的痛苦,来源于自身一直的自卑,与对自己的不认可,而玛丽林的痛苦,来源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他们都没有认可自己,而相互折磨,把他们自以为的痛苦转嫁到孩子的身上,而莉迪亚,从小就认为自己是保持家庭完整性的责任人,这副担子太过沉重,以至于她抑郁,认为只能去另一个世界寻找自我。

  我们好好反思,为人父母者,该如何为之,如何找寻自我,换一种思维,即换一种活法。

《无声告白》读后感5

  莉迪亚承载着母亲想要成为医生的期望,承载着父亲想得到朋友的期望,她做的一切事,都是为了让母亲不再离开,顺从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内斯想要逃离这个可怕的家庭,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家庭中,莉迪亚是可怜的,内斯喜欢天文学,他自己学,他想去别的大学,可他知道父亲只会让他去哈佛。汉娜是家里被忽视的孩子,但她是家里最了解莉迪亚的,她半懂莉迪亚的内心,知道她在挣扎,知道她的情绪变化,可她阻止不了事情的发生,改变不了什么。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不管你承不承认,也许这一生,我们都逃离不了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个漩涡中,不是你想走出来就走的',千丝万缕,处处相连。

  书中,莉迪亚是不理智的无奈,她知道自己做任何反抗都无用,因为她的软肋是母亲压制她的武器,一直到她死亡,母亲才觉悟,原来,她给的并不是孩子喜欢的,一直以来都是她想要的,可幸的是她终于知道了。莉迪亚把所有的事都放在心里,只有在内斯面前,才松一口气,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内斯九月要离开家,去上学。

  汉娜无声的陪伴,无人知晓。这个家庭中,所有人都会记得莉迪亚,记得她的反抗。

  沉默不是不知,而是不想说,沉默不是软弱,只是不想说。

《无声告白》读后感6

  《无声告白》故事年代和电影《绿皮书》同是1960年代,大背景浸透了可怕的种族歧视。

  这是一本看着会揪心的好书。很多细节描写同样折射大家生活的影子:逼着子承父志、害怕被无声遗弃、害怕过度关注、害怕被忽略、害怕梦想被嘲笑…

  因爱而结合的家庭应该保持随时温和、尊重彼此的'沟通,多一点耐心、宽容和爱可以避免很多障碍和矛盾,这样对自己、爱人、孩子都负责也安心。否则如果想逃避,当初就不该生养那么多孩子,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生而不养就是在作恶。有些缺失和阴影一旦形成需要一辈子来救赎,比如自卑、爱无能、讨好型的性格。

  女性面对爱(家庭)和梦想做本能选择后,必须要有独当一面的勇气去承担和坚持自己的选择,不能迟疑纠结自我。否则永远在深渊。

  男性很多时候会为了所谓的面子,逼迫爱的人(爱人、孩子)做自己也做不到的事。书中詹姆斯出轨是女儿死后为逃避现实、无能、寻求刺激安慰而做出悔恨莫及的事,莉迪亚生前观察到父亲和路易莎的暧昧加速了她的绝望。。。父母传递了没有爱的氛围同时极其希望女儿被欢迎、合群、当上妈妈期待已久的医生,孩子只会厌世…

《无声告白》读后感7

  为什么我又没哭?确实沉重的一本书,我想我会一直记得莉迪亚,汉娜,内斯,玛丽琳和詹姆斯,莉迪亚的违心且不安的讨好,得到父母全部的关注却失去了家庭本该有的温暖与美好,汉娜的胆小怯懦被漠视,从小就蹑手蹑脚生怕打扰了谁,总会躲在房间里,沙发后或餐桌底下等不被发现的角落察言观色,内斯的梦想被无视甚至嘲笑,在学校被看为特殊,难以建立健康快乐的友谊,深深懂得妹妹的痛苦与无奈,无力改变。还有玛丽琳的一次次成功前的放弃,求而不得的医生追求,统统压到女儿身上却以为是女儿自己的需要,詹姆斯把孩子当作儿时的.自己,一再鼓励孩子友情和爱情的重要性,给孩子送礼物总会加上类似这个东西一定很受欢迎的话语,让原本熠熠发光的礼物添了沉重与讨厌。

  莉迪亚最终意识到她应该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不再害怕,却采用了独自过湖的这一具有摆脱过去的仪式感来突破自己,她以为小时候落水有哥哥搭手帮助,现在哥哥也要离开家庭去大学生活,且不再对她关注开解,她想要用自己的力量重新开始,不会游泳,却一直记得哥哥小时候对她说的,一直蹬腿就好,就这样,一颗生命逝去。

《无声告白》读后感8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开篇的第一句话,便吧整本书都引向了悲剧。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关于性别,关于家庭,关于救赎,关于亲情,关于爱......

  书中的母亲,将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强加到莉迪亚身上,那些爱她的人,那些在她生前对其百般关注、在她死后痛不欲生的人,实际上是以爱之名,行谋杀之实。

  书中提到,每一代人的言行往往都与上一代人有关。她的母亲是一个不甘平庸、期望与众不同的女人,最终却还是嫁人生子,成为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尽管中途她挣扎过,没留下只言片语离开这个家,期望继续完成搁置的梦想,但却因腹中孕育了第三个小生命——汉娜而再度放下。她短暂的离去却在迪莉娅身上留下了童年的阴影。莉迪亚要努力地扮演好一个让父母满意的主角。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被期盼着的,她的兴趣,她的.交友,她的未来都是被期盼着。而正是莉迪亚过于成熟的心智,让她不能摆脱这种期盼,以致于发生了之后的悲剧。

  一切的错,莉迪亚想,来自恐惧。恐惧母亲再次离开,恐惧自己不能让他们满意。需要纠正这个错误,从哪里开始呢她一脚踏入了湖中心的水面。那个夜里,迪莉娅死了。作者描述的很美,读到那里,有种真正的释然感,她最后解脱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入戏了。在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虽然我没惨到那个地步,也没勇气透过死亡来结束一切,但我很难过地看到自己与她身上的相似点,也再次敲打自己,如果一向以来在走别人的路,终有一天,我会手足无措,会走不下去的。而我们终此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读后感9

  很久没有更新blog了,自从有了微博和微信,仿佛大幅提升了我的总结归纳能力,所有感想和牢骚用140个字就能发表完。就像现在的“知乎”,都是碎片化的信息,在自我感觉自身知识升华的假象下,很难静下心来系统的看完一本书。

  《无声告白》是我花一天时间读完的一本小说。看完之后,总觉得想写点儿什么。这本小说作者是居住在美国的华裔,不知道是不是华裔的骨子里面都有潜在的自卑感,因此特别渴望“成功”或者借由子女的“成功”来赢得别人眼中的赞许,从而肯定自身的价值。所以,这部小说在种族方面、男女平等方面、子女教育方面都充满了作者主观的感受,可能很多内容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小说中的母亲是美国人,但是其言谈和行为却十分中国化,以致我读的时候总会有点儿“出戏”。我甚至我觉得,如果忽略书中的美国背景,把种族差异换成城乡差异,整个情节放到中国,也十分合适。举个例子,家长们是不是都很喜欢送书给孩子作为礼物?

  中国人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长都会将自己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寄托到孩子身上。所以,这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很值得中国家长记住: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你是想让孩子重复一条你自己的道路呢,还是应该让他自我发现兴趣所在?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浮躁的社会环境都给不了孩子自我发现自身兴趣和特长的时间,家长们的.集体焦虑直接导致孩子们脸上呈现日益凝重的表情。

  我曾经坐在少年宫的大厅里观察过来来往往的孩子,年龄越小,脸上的笑容越多;年龄越大,表情越凝重。我很希望我的两个女儿脸上的笑容能够持久些。虽然在目前的环境下,快乐学习很难成为现实。但是,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应该还是能够做到的。从今天开始,少一点儿灌输,多一点儿沟通,给孩子们的成长多一点儿空间和时间。

《无声告白》读后感10

  读完这本书后发现,书名的无声告白原来不是我想的告白而是莉迪亚的内心独白,我把莉迪亚的死归结与她的父母和哥哥詹姆斯,母亲玛丽琳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女儿身上,她不会告诉女儿当初为了和詹姆斯结婚而放弃当医生的目标是自己一直以来的一份不甘,从来从来她与女儿沟通的话题只有成绩;父亲詹姆斯也想在女儿的身上弥补自己年轻时的不足,他会不停的鼓励女儿去结交朋友,他从未向妻儿透露自己童年受过的伤害,最后这位父亲居然一直认为女儿一直在学校有很多朋友很受欢迎。

  就像书里说的',莉迪亚一直是家里人的中心,可是这压得她透不过气来。我记得莉迪亚对自己的妹妹说过一句话“如果不想笑就不要去假笑”她不希望妹妹和她一样被父母牢牢地禁锢。其实文中最懂她的人是哥哥内斯和看起来放荡不羁的邻居杰克,可是发现哥哥深深的嫉妒和杰克的秘密后她便没有了精神依靠,人活在世上总要盼着点什么,可是莉迪亚没什么期望都没有,亲人和朋友感情的缺失将她带到了最最讨厌的湖畔,很心酸很心酸。

《无声告白》读后感11

  我们生活在一个脆弱的世界,而有一句话说,时间是抹平一切的良药,没错,我们又生活在一个不得不向前看的世界。

  一个表面上和乐融融的家庭,实则是脆弱的。围绕着一个人为中心转,而当那个人消失的时候,所有人却没有察觉,整个家庭分崩离析。

  一场黄种人和白种人的婚姻,也是脆弱的。丈夫在妻子的怀里终究找不到融入这个社会的方法,而爱情摧毁了妻子标新立异的道路。

  一个在男权社会中虚无的梦想,终究敌不过家庭的牵绊。一个梦想,坚持了九个星期,然后一切付诸流水,最后只能将自己的梦想安在女儿头上。

  为什么是莉迪亚?是因为那蓝色的眼睛?还是因为在母亲消失后的莉迪亚已逐渐抛弃了自我,消失了?强行安装的梦想没有真正的落脚点,而是在某一个时间点爆发了,就是那天晚上,那个莉迪亚想要重新回归自我的.那个晚上。

  哥哥和妹妹,爸爸和女儿,杰克和莉迪亚之间的情感,建立在嫉妒、互相欺骗的根基上,也逐渐腐朽,造成严重的后果。

  但是,当每个人从一个个虚无的梦想,从逃避现实的心理中解放出来,时间给了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推动他们向更远的未来走去。一切破碎的终将恢复,却不是以前的样子。人类,是多么坚强的生物啊!

《无声告白》读后感12

  《无声告白》不是我看的第一部华人作品,也不会是最后一部,但伍绮诗却是第一次阅读。

  华人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点是“身份认同”,几乎在每一位身居海外的写作者都会涉及,也正是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可探究性,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的优秀华文文学。詹姆斯·李作为一个自小在美国长大的人物,种族歧视、身份认同等问题必然追随他一生,当然,这也一样延续到了他的子女身上。这也是莉迪亚与内斯为何备受冷落,没有朋友,一直孤独的原因之一,也是引发莉迪亚自杀的根由之一。

  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视家庭的,这一点依然在这部作品里有体现。早前,看过一本名为《为何家会伤人》的书,那时所想起的种种,直至看到这本小说,看到这个家的故事,才真正懂得那种伤痛,美丽而令人窒息的。

  莉迪亚是这个家的支撑,以她的死亡为线索,回忆与现实两个时空交叉,关于她死亡的真相也慢慢被揭开。这个家的四个人都该对她的死负有部分责任,当然也有她自己,从玛丽琳离开又回来那时起,莉迪亚就为了让母亲不再离开,默默接受一切。她对母亲安排的一切都顺从,她只是害怕被离开被抛弃,她必须学力所不能及的知识,必须假装有很多朋友是受欢迎的。可是,当她的.世界里可以感到有价值的东西——她的物理成绩、内斯的默默支撑和理解——即将要失去,最后连与杰克的感情都变得不可能,而留给她的只有更压抑的生活的时候,她的世界崩塌,死,或许是最好的解脱。

  也许,我是幸运的,即使父母没上过大学,即使他们曾经很希望我能读大学,可是他们从来不把这个他们一辈子的愿望强加于我。他们没有像玛丽琳逼迫莉迪亚那般逼我学习、上课、做题,我也不用忍受那样来自他们期望又怕失望的压力。我们可以选择很多东西、选择做很多事情,可是唯独父母,我们无法选择;唯独父母,我们不应苛责,可是天下负父母最多的还是子女。所幸的是,我没有辜负他们的期盼,完成学业,也完成了自己的蜕变。在以后的日子,用自己的努力,来爱护他们。

《无声告白》读后感13

  想到纪伯伦的《论孩子》摘抄: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我们都是从孩子过来的,也终将自己有生命的延续,但那个延续是重复还是新异,我们都该有自己的选择。我学着你的样子活成我自己。

《无声告白》读后感14

  书不错。很多细节真实可靠,逻辑严谨,读起来丝毫没有跳脱之感,从文字来说也是值得一读的。

  这部小说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个悲剧的误会。首先它是一个悲剧。因为这个女孩死了。但其实整场都是一个误会。每个人都需要在别人的期望和掌控之中活出真实的自己,莉迪亚的一生就是这样的`过程。悲剧就在于,我们都以为她死于父母的压迫和别人的排挤,并由此而对他的父母以及周围的环境产生很大的怀疑和不满,直到最后,发现莉迪亚的夜晚出走,其实是为了与生活和解的宣告,为了自我力量的复苏,为了内心的安宁,这时候我才放下了对他人的仇恨和不满。生活中这样的自以为难道还少见吗?人们不都是在一个悲剧面前自以为是,又在自以为是中制造另一个悲剧吗?

  莉迪亚的死亡又给了我们一些力量。那就是:生活固然我们很多的打击、压迫、折磨,但是每个人由内而外自然而然的生命力量,足以使我们扛住那些磨难,活出真正的光芒。

  同时,作品也真实地揭示了人的成长过程。在艰难困苦中,我们真的会一再遭遇自己的软弱无力,从而陷入痛苦迷茫。只要给自己和他人时间与空间,我们都会重新看见出路,燃起希望,就像经历暗夜太阳照常会升起一样。

《无声告白》读后感15

  读完这本书,让人最大的感触就是一个母亲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在小说中,每个人都有心中的梦想,在现实中却都举步维艰。当成人的梦想遭到现实困境,当成人解决不了自己内心的痛苦,这种愤愤不满,这种失魂落魄,就会转嫁到幼小而柔弱的孩子身上。

  痛苦像瘟疫一样,不但互相传染,还会感染给所有的家人。

  当内心的痛苦深藏成秘密,这些秘密就会让家庭产生裂痕。我想,每个人都难免心意难酬,难免伤痕累累。但是,这些决不能成为勒索他人的借口,尤其不能转化成催逼孩子的重压。每个人,每个时代,都有不可避免的困境,都有绕不开的难题,那么,这些都就应由每个时代里的每个人去求索,去抗争。转嫁痛苦是一种怯懦,自己消化不了,扛不下来,也只好自己认,至少不要让它再去毒害孩子的心灵。“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盼,找到真正的自己。”封皮上的`这行字像针一样刺进你的心里,告诫你:要有勇气活出自己,否则,你不但成为不了他人期盼的样貌,还会因此自我毁灭,带给他人更大的打击。因为,每个人的问题只能自己解决,在别人哪怕是最亲近的人身上也得不到彻底的代偿。

【《无声告白》读后感】相关文章:

《无声告白》读后感05-16

无声告白的读后感02-25

《无声告白》读后感06-09

无声的告白读后感04-12

无声告白读后感09-20

《无声告白》读后感07-13

《无声告白》读书心得05-01

读《无声告白》有感04-29

读无声告白有感07-03

无声告白读书心得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