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工作体会>学生阅读工作体会

学生阅读工作体会

时间:2022-04-08 11:10:26 工作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生阅读工作体会

  现在学校打造“书香校园”,图书馆的书籍琳琅满目。以前,我们经常说多读书,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知识(可以说这个目地达到了),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孩子们在一个星期至少能看完一本书,他们看的书可以说比我这个当老师的还要多,男孩喜欢看跟惊险、刺激有关的书,或是推理故事等逻辑思维性比较强的书,女孩更喜欢沉浸在美妙的童话故事里。那为什么在写作文时像挤牙膏?我班上就有这样一个学生,她对某些事物有独特的见解,口头表达能力也很强,而她写出来的作文连语句通顺都达不到或者是写出来的作文像一杯索然无味的白开水。我不禁扪心自问:阅读与写作有联系吗?我觉得应该从阅读抓起,让阅读为写作服务。那怎样真正抓好学生的阅读呢?下面想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学生阅读工作体会

  选

  就是书籍的选择。在开学前,教师给学生规定所看书籍的名称,然后会打一份清单发给每一个学生,要求学生照着此清单阅读这些书目,问他们为什么会读这些书?回答竟是“老师要我们读的”。可想而知,这是与我们的目地是相违背的,每个学生因个性爱好的不同,有些书是学生不太愿意看的,这时候的阅读就变成了“强制”,教师的这种强制性势必会扼杀学生的兴趣,限制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发展,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当然,也不能放手让学生选择,毕竟他们还是小孩子,在书籍的选择方面还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我们是否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比如:轮流制,这一周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看的书目,下周由教师决定,这样,“民主”中夹杂着一丝“专制”,学生也不会“怨声载道”,教师也没有撒手不管,起到了一定的引导的作用,何乐而不为?

  读

  就是看书的过程,也是最重要的,“怎么去读比读多少更重要”!那看完一本书后,自然少不了摘抄好词佳句,谈心得体会,但大部分学生不太愿意去做这项“工程”,爱“看”不爱“记”,这也是令我头痛的问题,每次都是像布置作业一样,批改词语存折本时,好词佳句无记录,最后一条“我的体会”就只一句话:这本书太好看了!或是书中的小女孩太可怜了!或者干脆空着不写,我问她为什么这一栏没写?她脱口而出:“没什么好写的?”可见,她只是泛泛地浏览了一下,没有深入地去挖掘文本,也就是“悟”。任何一本书,只要我们用心去看了,就一定会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触碰,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痛哭流涕……这样才叫真正的读书,读书一方面要使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观点,感受带给学生的心灵震撼和文学底蕴,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形成学生的人文修养;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思是怎样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和语言是如何统一的,即从阅读中学习如何学习写作。会读书的人才会有所感悟,才会有所“记”!

  记

  就是在词语存折本上做笔记。前面说到学生不太情愿做摘抄,不如在词语存折本的版面上有所更新,是否给学生换换“口味”,例如:

  剧本:

  故事背景:

  道具:

  角色:

  故事的起因:

  经过:

  高潮:

  结局:

  主题:

  上面的这种以“剧本”的形式可能学生会更易接受,相信学生会以“导演”的身份去拍好这部“戏”。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把一本书读懂、读透(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局,也就是对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的概括都包含其中),这样学生看完这本书后,对它的内容的理解会更深刻,层次更清晰,也避免了“走马观花”的现象,末了,应该有个合适的名字吧!就叫“我的剧本”!

  评

  对于学生来说,任何事情都要有督促,激励的过程,当然,评价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剧本写得认真、“戏”拍得多者,会被评为“最佳导演”。(每月评一次)测试:每月可举行读书竞赛,针对每个班级所看的书目以小测试的形式出现,比如穿插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剧本”上的内容,你喜欢这本书的原因等,或是以放电影这种直观的方式(时间为20分钟左右)随堂检查,用口头表达即可(电影的主角、故事情节、你看懂了什么等)。评出“最佳演员奖”。以书面和口头两种开式结合,这样避免了考试的单一性。交流:每周一次读书交流会,选择一本大家都爱看的书进行交流,包括作者、书里人物的性格特点等畅所欲言,或者写读后感、写续集,评选出“最佳评论员”。

  相信,我们只要做到了这四点,“好读书、读好书”,阅读水平才会真正地提高,那时的阅读与写作才会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