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步履不停》读后感

《步履不停》读后感

时间:2022-05-26 03:18:4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步履不停》读后感(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步履不停》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步履不停》读后感(5篇)

《步履不停》读后感1

  学会了忍耐就会感觉到窒息和疲惫,所有的纪念也不过是为了安慰生者。

  这世上步履不停的是时间,好像时间能抚平一切,其实只是掩盖了真实。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全都没忘,于是那些往日的悔恨,幸福,痛苦,纠结,尴尬……也都后知后觉的一齐涌来,塞在心头。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是枝裕和的书,其实也是目前唯一一本。作者用跳跃的写法把主人公一次次拉回回忆当中。那些家庭里熟悉的尴尬,生气,厌烦的场面给我带来很大的压迫感,是有过体会的窒息的感觉。与家人的相处问题应该是每个人都多多少少会有的烦恼。父母的`期望与自己的想法相左,兄弟姊妹间的比较,父亲藏着关心的冷漠,母亲无数遍的唠叨和埋怨,阴阳怪气的氛围,不幸的婚姻,永远被认为不懂事,对邻居的揣度,退休后的无所适从,失业时的害怕,为了维持体面的欺骗,化解尴尬的冷笑话,孩子的偷听,被偷看的日记……这些,隐藏在和谐外表下的问题,像是随时都会引爆的炸药,在全家人的努力下被视而不见。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家庭现象。中国,日本,欧洲?每个家庭都各有各的问题,各个家庭却不约而同的以“家和万事兴”为处理办法。这不令我感到费解。

  和老钱在一起两年有余,我体会到了一件事情:建立一段亲密关系是很难的事情。与主动选择的伴侣相比,与亲人的关系更像是生来就被捆绑在一起的,你无法选择,或好或坏,或幸福或糟糕都要选择接受。在这种情况下,能与家人和谐相处,一辈子相安无事真的是幸运啊。

  那些从小到大发生过的无数问题,很少会有答案,可都因为“亲情”两个字得到妥善的解决。到最后都没得到解决的事情就变成了遗憾和后悔。就像书里的主人公在母亲病后说“后悔,或说是罪恶感,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消失。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当她倒下的时候,若我在旁边到底能帮上什么忙。但在那之后,我不知道梦到了多少次抱着母亲等待救护车来的梦。这个梦一直纠缠了我三年才终于消散。我从这里面学到的教训是:人生总会犯下不管付出多少代价都无法挽回的过错。但我真正领悟到这点,又是更以后的事情了。”

  从遗憾后悔到释怀这中间还有一段距离,也许是主人公对母亲三个月自私的挽留,也许是长达十几年的祭祀,不过,所有的纪念也不过是为了安慰生者,让活者的人好过一些。

  人类在一代又一代的繁衍中重复着同样的快乐与悲伤,“种种事情也许只是换了一个形式,换了对象,但还是会不断地重复下去。那并不是快乐或悲伤这种易于理解的感情。也正因为它是如此难以理解,所以我觉得它说不定与人生这东西十分相近”。

  懂得了这些,就要主动营造更多的快乐,尤其是与家人。

《步履不停》读后感2

  总是在错过之后,才会想起自己真正想要的,或许得到了却又放弃,又或许还未努力就已经选择了放弃,但时间总是不等人的。白驹过隙,身边的亲人总是会不断的老去,他们陪我们长大,而我们陪伴他们慢慢变老了么?

  或许没有,等到体会随风而逝的生命脆弱时,才明白了什么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或许是的,我们在陪伴他们的时候渐渐的感觉到了自己的无力和对未来的期望。

  看着黄色的花粉蝶飞入家中,母亲想起了那个说是已逝之人的灵魂会化作蝴蝶与家人重聚,主角也渐渐意识到长兄的死亡不止给家庭带来了悲痛,还有那道过不去的坎,母亲会一次次的叫被救的孩子来家中做客,纵然那人会十分窘迫,会在一次次的来访中不知所措,但母亲会叫他来参加每年兄长的祭奠。在孩子离开后,她像一个小孩子一般,对我提出的建议‘希望人家不要再来了,这只是对每一个人的惩罚’,回答说:“只是过了十年唉,怎么可以让他就这么忘了呢?如果他不在过来,那你兄长死去的痛苦,全要由我们自己一家去承担了,我又该如何去度过剩下的岁月呢?”

  饭桌上,我不会去和死去的哥哥争强到底是谁的点子才让过去的一切光彩四溢,我不会再去回忆过去与哥哥一同崇拜父亲的历史,更不会再去因为仅仅一篇小学的作文而与姐姐生气。我和谁也不争,我有能争抢过谁呢?哥哥永远是父母眼中的神童,他的'死是我们全家都陷入了痛苦,回家前的我因为与上司的吵架而丢失了工作,以我自己的条件只有一个带着拖油瓶寡妇愿意与我度过余生,活在痛苦与希望之间,甩不掉过去的阴影,又满心期待着明天的到来。就这样浑浑噩噩的活着,慢慢地父亲离我们而去,母亲独自住在乡下的老家,被救的小孩子也不再来了,我和姐姐忙于自己的工作,没时间,没时间回到家中。母亲独自承担的哥哥死去的痛苦,她也随着时间不断的慢慢变老。后来啊,母亲她也病了,我这时也成立一个比较有名的作家,在医院里,他会像小孩子一样和护士们开玩笑,也会向我吐槽着护士手法不好,她如同一个顽童一般,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自己,不再被过去所束缚,却也不在对未来怀有期望,渐渐的,她停留在原地,而我却步履不停,依旧向前。

  每个人的人生都如同一段路,我们只能往前走,没有办法后退,渐渐的走在我们前面的人,停下了,而我们自己却只能不断向前。人生的路上步履不停,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的向前走,无法驻足观赏途中的风景,无法回头去不断地缅怀过去,只能不断向前看,走好自己脚下的路,做好自己面前的事情,不让未来的自己去后悔。人生的路上,步履不停。

《步履不停》读后感3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

  和良多一样,小时候的自己对父母充满了崇拜。上小学时,父亲对我而言就是万能的百科全书,无论是学业上遇到的重重难关,还是生活中产生的古怪问题,父亲都能为我解决。修电器,干农活,答疑解惑,上下学接送我和弟弟,也能很快和我们打成一片。听爸爸讲他过去的光辉实际,也是白听不厌,同时也享受着父亲以我为荣的快乐。童年的回忆里,妈妈则是扮演着严母的身份,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拿着一捆竹棍,不听话就抽我,经常能被打出血,皮开肉绽。是真打啊,去年和室友聊童年的`时候,兴起时翻自己的旧伤还能窥见过去被家暴的“阴影”。

  等到长大一点后,父亲的眼界在“见多识广”的我们眼里变得短浅且狭隘。曾经父亲津津乐道的光辉事迹在我们眼里也成了吹嘘,再加上母亲曾经对我们的家暴,导致之后我看到母亲都会蒙上一层恐惧的情绪,而弟弟也是直接和父母杠上了,拳脚相对。在外人眼里乖巧内向的孩子将浑身的刺都对准了家人,猜测,怀疑,否定,隔阂,冲突,再加一点点的温馨,构成了整个家庭的全部基调,敏感且脆弱,谁都不肯妥协,终于两败俱伤。也曾一度想要逃离,逃离生我育我的父母,逃离这个生长了十多年的城市,越远越好。

  直到后来,坐在父亲的摩托车后,靠在父亲的背上时,父亲头上的白发晃得刺眼,曾经能给人挡住风霜的背似乎也随着时间而逐渐弯曲。而妈妈也时常隔一段时间就去染发,以此来掩盖她那成簇生长的白发。谁都不服老,可谁都会老。

  我只能不知所措地远远看着同样不知所措的父母。

  父亲还是爱津津乐道他的过去,母亲还是如过往一般尖酸刻薄,只是再没提过她的竹鞭。从前的父母霸道固执,不可理喻,现在依然固执且不可理喻,但似乎也能开始理解。没有真正经历失去过亲人,但也曾做过多次亲人逝世的梦,每次醒来都是泪湿枕头。也曾在梦里哭出声,醒时父母关切的眼神告诉我,还来得及,还未失去。

  还未失去,可从未珍惜,或者说正如良多“顺着眼前的状况随波逐流,事后却反悔不已…”在外求学,却几乎从不给父母打电话,每次父母打电话给我,询问我在何处,絮絮叨叨地想让我的未来往他们期待的方向,这时候就会嫌他们唠叨。回到家中,也是更多地将自己封锁在房间,关闭亲人沟通的渠道。能体会到父母的用心良苦,但似乎从未真正进行交心。父母觉得我们还是孩子,所有决定都是不成熟,我们笑他们或许迂腐,不懂变通,囿于“短浅”的眼界。互相不理解,或者说互相不愿妥协,固执地监守自己的阵地,是的。这就是我们的故事,一个和良多家庭非常相像的相处模式。有欺骗,有猜疑,有抱怨,有冲突,累,也时常充斥着负面情绪,而更多的是温馨。而温馨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有时关怀躲藏在欺骗和冲突背后,害怕对方担心,害怕对方误入歧途,也会有恨铁不成钢。

  有时候会想要向父母表达爱,但有些亲密的话,对最亲近的人似乎总是说不出口。人生路上,步履不停。至少现在还来得及。

《步履不停》读后感4

  《步履不停》是日本作家是枝裕和的代表作,主要讲述横山家的次子良多回到久别的老家,一家人因大哥的忌日团聚在一起的故事。

  恭平是一家之主,因为贪恋别人问他喊老师而固执的在一大把年纪的时候不肯放弃诊所的营业,对待家里人较为严厉且有些许冷酷,就像是日本或者说也像是中国文学史中“父亲”的形象一样。但这样的他并不是像表面看到的他一样的冷酷,他也有自己的心理历程,也会在某些特定的时刻表达自己的感情。

  书本的描写比较独特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在生死方面为我们留下太多的悬念,而是在一开始就告诉了人物的既定结局,让小说在柴米油盐中留下了些阴郁的色彩。但小说在其他方面也存在着悬念。

  大哥的去世是家里所有人的心病,长子永远被给予了太多的期望与关爱。在如此沉重的期待与关爱之下,他却离开了这个世界,以一种近乎壮烈的方式。被大哥在水中救起来的人并不像是我们想象的那般,他就是一个木讷、平庸甚至困窘的小市民而已。

  这无疑给母亲造成了更大的伤害,在“我”提出不要让年轻人每年来家里的时候却被母亲断然拒绝了。母亲作为家庭主妇,一辈子的时间都在和锅碗瓢盆打交道。她可以为儿女付出一切但她却并不是宽宏大量的那一个,她固执的要求被救者每年前来吊唁,固执的要把自己儿子的烙印深深的印在另一个年轻人的生命上。这实在不是什么伟大的母亲。

  可这是最真实的母亲,这是一个最真实的母亲内心的写照。我们不能拿圣人的要求去要求母亲,她只是一个母亲。

  但“我”似乎是游离整个家庭之外的一个人,每年甚至只会回一趟家,像是一个外人,但又分明是家里的一员。这样的尴尬在“我”带回来一个离过婚有孩子的`女人之后就更明显了。

  最为悲剧的是,表面装作不在意这个家庭的他,其实要比谁都在意这个家以及自己在家里的位置。“我”就在这若即若离的尴尬中努力去寻求自己的位置。这个过程不是美好的,甚至是“我”所不愿意面对的。于是,逃避和在意就这样反反复复的缠绕着他,让他被羁绊,被不舍。

  我没有见过这样尴尬的家庭,在这之前,我以为家庭只要存在就会是一个温馨的港湾。但很明显这一家人不是这样,这家人时常会面临尴尬,冷场等等一系列在我们的概念中不符合“家”的形象。他们甚至需要靠孩子的吵闹来缓解彼此的尴尬与不适。或者说由于大哥的离世,这个家庭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散架。

  即使是这样,家庭也有着由血缘连接的切不断的妙不可言的缘分在其中,共同的味觉记忆与味觉体验就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之一。这样的味觉记忆将一整个家庭联系起来,变得即使不是牢不可破至少也是风雨同舟。

  用“且行且珍惜”来概括良多也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他身处这样一个家庭,拒绝了母亲让他“要一个小孩”的想法,只是安静的和妻子生活着,慢慢享受生活,即使是一段没有得到祝福的婚姻也依然甘之如饴。

  那些错过的就这么错过了,家庭,却依旧存在着,像是最初的,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的那样。

《步履不停》读后感5

  看完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后,被推荐的这一本。这本书看的很慢,因为最近很忙,所以都是抽空断断续续看一点。

  前部分写的特别平淡,琐碎,而且整篇文章叙事手法很绕,穿插着过去现在和以后的种种事情,像是以一种回忆的口吻进行叙述的。如父如子是写父母和孩子的,这本书就是写自己和父母的。不一样的是,和孩子的关系,我们还有修复,学习和进步的机会。但是我们和父母的感情,真的就是作者说的那样,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

  看到快结尾的部分,才觉到感情发生了共鸣。父母都在渐渐老去,未来还会经历什么情况无法预知。但是回想成长的过程,和父母的相处,依然充满遗憾和悔恨。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庆幸自己有所觉悟,以后可以或多或少进行弥补,不要等到终于失去时,才要后悔自己没有做的更好。

  我们中国人本来就是情感内敛型的,我们的父母辈也都是经历过苦难成长起来的'。他们可能也没有多少文化,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所以他们也无法符合我们心意的去表达对我们的爱。在我的青春叛逆期,是特别有对抗情绪的。总是希望自己可以摆脱父母,可以自己一个人远走高飞,和他们再也不要在一起。对于成长过程中的许多小事,也是耿耿于怀很多年,虽然现在想起来依旧会觉得难以接受,但是情绪上已经平和许多。

  确实自己做了父母以后,心就柔软了许多,也瞬间成长起来。以前不能理解的父母的行为,试着去理解和接受。对于他们的唠叨,抱怨,或者一些始终不中听的话,不再那么小心眼的往心里去,就随便听听就过去了。有时候和他们沟通还是会觉得吃力,他们固有的那些想法很难改变,但是也不强求。只要他们高兴,随着他们说好了。

  特别他们对我自己的孩子,表现出我从未体验过的温柔和耐心,无比的疼爱甚至纵容,是那么的心平气和,那么的慈爱。甚至我在对孩子不耐烦的时候他们还会批评我。所以这也是人老去的一个标志吧,连自己的性格都柔软许多。然后就对父母突然就原谅了好多好多。

  有时候,亲情之间的和解,并不是那段关系的好坏。主要是和自己执拗的情绪和解。从小没有体会到爱,所以有种偏执,对父母任性又自我的偏执,就想要和他们处于对立面,也特别努力想要证明自己。可是最后随着时间流逝,他们老去,我们成熟,所有那些心里积存多年的不甘和委屈,也逐渐消散。每个星期都会带孩子回去看望父母。虽然不一定要促膝谈心,但是在一起待着就觉得特别安心。脑海中经常会想,以后父母不在了,我再该去往哪里?

  不要让自己留下和良多一样的遗憾。趁现在还有机会,多和父母家人在一起,聊聊简单的家常也很好,随便做点什么小事也好。不一定非要表达出来爱和感恩,但是至少不要再增添未来会后悔的回忆。

  本来觉得略显平淡无味的书。但是情绪爆发总是在末尾。还是有所感触。日本作家写书都好细腻温情的感觉,不刻意,不尖锐,就在平淡中给人感悟和深思。

【《步履不停》读后感】相关文章:

步履不停作文04-14

步履不停作文700字(精选25篇)05-13

《步履不停》读后感06-17

步履不停读后感01-21

步履不停读后感13篇04-12

步履不停读后感(13篇)04-12

《步履不停》读后感13篇01-24

“停课不停学”网络学习教学反思范文04-23

青春不停步 永远跟党走演讲稿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