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规矩和爱》读后感

《规矩和爱》读后感

时间:2022-05-29 04:40:4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规矩和爱》读后感3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规矩和爱》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规矩和爱》读后感3篇

《规矩和爱》读后感1

  在同事兼育儿达人推荐下,买了这本《规矩和爱》,作者王涛是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长期从事儿童教育和心理学研究,在儿童心理学和父母学研究等方面颇有心得,值得一看。

  书中作者反思了自己的受教育模式和成长中的影响,引用了大量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的教育孩子的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一点一滴的陪伴中体现规矩与爱。阅读这本书时,我的心情很凝重。身边很多鲜活的例子,特别是现如今很普遍的溺爱型、忽略型教养方式正在造成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这都是家庭教育中规矩与爱不同步造成的。

  一、传统模式下的父母必修课

  这本书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如“长幼有序”、 “敬畏之心”,又有现代教育理念的融合,如不占有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等。在中国传统模式下生活的我们,如何做好父母,书中有些观点我很赞同。

  一是反思自己的受教育模式。“父母学”近年来越来越受年轻父母重视,但是回首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父母的教养行为都来自代代相传的家教模式。也就是说上上辈人如何教育我们的父辈,基本我们的父辈就怎么教养我们。书中作者的父母都是严厉型,说难听点就是简单粗暴型,对作者在很长一段时间的人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作者没有将这种影响延续到下一辈身上,因为他通过反思开始寻求更好的教子之道。回首我的成长经历,父严母慈的结合让我成长的环境比较自由,加上姐妹多,所以从小就学会了与人相处。但是父亲在我的印象中始终太严肃,而且规矩众多,一方面感谢这些规矩让我养成了很多好习惯,另一方面小时候我也渴望与别的孩子一样父女亲密无间。我跟作者一样,都是长大了才开始体会这种父爱的深沉。其实不是不爱,只是爱掩藏太深、执行规矩又很严格,爱与规矩没有表面的交叉点。通过这种反思,我希望与我的儿子何小宝建立起的亲子关系是平等、自由的,在实践中探索到规矩与爱的结合点。

  二是传统家庭模式中教育的一致性。目前的中国家庭基本上孩子都是老人带,年轻人在外面打拼,几代同堂必然会有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的分歧。书中作者就如何保持一致性的观点我比较赞同。作者认为隔代教育只能是亲子教育的补充,不能替代。在规矩和教育上,要服从孩子的父母,原因有三:一来父母是孩子抚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他是父母的孩子,而不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孩子;二来隔代教育往往容易溺爱;三来父母更容易接受新观念和新事物,有助于孩子成长。书中也提到了传统家庭中因为孩子教育发生分歧时,父亲应挺身而出,做好妻子和自己母亲的调解人。当然同一教育者也存在一致性问题,即规矩不能朝令夕改,让孩子无所适从。

  三是家庭教育中,爸爸不可或缺。很多人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陪伴抚养孩子是妈妈的责任,爸爸负责打拼挣钱就行了,如果某个男人在陪伴孩子和家人上花的时间多,就有被贴上“没出息”标签。事实上,爸爸的'作用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孩子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父亲影响,而且从父亲身上孩子能学会担当和承担责任。到了青春期,孩子会追求权威和力量,所以父亲要趁孩子还小,用心陪伴孩子,建立爱的连接和规矩的权威。

  四是专注于解决问题本身。书中列举了几个面对孩子撒谎如何惩罚的例子,有成功教育孩子的,也有不分青红皂白大动家法造成心理伤害的,作者总结:面对孩子撒谎时,要仔细分析动机和成因,然后做出针对性的措施。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意识到被惩罚的原因不是谎言被揭穿,而是撒谎本身,也就是解决问题应专注于问题本身。

  二、现代社会中情商的重要性

  大数据研究表明,情商高的人更容易获得内心的幸福和满足感,简单说婚姻和谐、工作和顺、人际交往顺畅都与情商有直接关系。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本书中介绍了以下方法:

  一是培养积极客观的自我意识。说白了,就是了解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对孩子有客观、积极和具体的期望评价,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对孩子一味鼓励和贴负面标签。比如不能给孩子定过高的目标;表扬孩子不能千篇一律“你真棒”,而是告诉孩子棒在哪里;批评孩子不能总把笨、蠢等挂在嘴上,应该告诉孩子哪里还不够好需要改进。

  二是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简单说就是用理性来管理情绪、做出判断和指导行动。主要的方法就是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理性引导和延缓满足两种方式。如果面对问题父母手足无措、相互责怪甚至暴跳如雷,孩子也会变得暴躁而不讲道理。书中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的一种能力是“轻声轻气说重话”,在惩罚孩子的时候理性而又客观,在自己极端愤怒的时候不应打骂孩子,因为这样仅仅是在发泄自己的愤怒,与教育无关。如果实在做了原则性的错事要打,也是自己冷静下来再打。

  三是确立积极的内在动机。简单说就是帮助孩子明确兴趣和目标,并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来培养责任感和抗挫力。大多数父母都是平凡人,没有识人的慧眼,也不能精准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其实很多成人连自己的兴趣目标都不知道。所以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发现兴趣,然后陪伴孩子一起坚持学习,这句话说来简单,其实非常不易。特别是当孩子最初的新鲜感过了或者是受到挫折不愿意坚持时,父母发挥作用的时候就到了。

  四是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在人际交往中帮助孩子换位思考、善于倾听和表达尊重。父母需要做的是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聆听孩子的想法、理解他的感受、尊重他的选择。比如孩子生气时,应该按照“发生了什么事、你感觉怎么样、你想要怎么样、我能为你做什么”等的步骤与他沟通。父母自己有情绪时,也应该明白告诉孩子,比如“妈妈今天很累、今天很生气”等。

  五是培养孩子的交往合作能力。我们要与父母亲人、配偶及配偶的家人、工作对象、朋友等交往和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成员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感受各种情绪,必要的时候还要妥协折中甚至是做出牺牲,才能找到理性的合作方式。比如小朋友间发生冲突,如果不是特别危险,大人都不应该第一时间介入,而是让小朋友自行解决。当遇到相同或者类似问题的时候,孩子才不会感到无所适从。

《规矩和爱》读后感2

  “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这是王涛的著作《规矩和爱》里贯穿的一条主线,强调了爱不是无边无拘的,规矩也不是对孩子强制的没有爱的教条呆板的居高临下的束缚。

  这几天读了这本书,学到了好多以前不曾知道的知识,虽然做了三十年多年的母亲,也没有学好教育子女的这一重要学科。现在学学,虽然不是学有所用,但亡羊补牢为时也不晚。

  女儿小的时候,忙里偷闲也读过类似《父母必读》的有关读物,可都是比较肤浅的,那时候也没接受过心理学的知识,只是泛泛的说教,不是能够用心爱护理解孩子的心境。自己的成长环境,就是那种严父严母形的家庭。很少体验过父母爱的温暖,常常听到父母数落我们儿女的口头禅,好像我们都不是父母眼里的最优秀的孩子,也很少听到父母对自己的鼓励和表扬,因为都是服从父母的教诲和指令,也就没有过现在孩子的叛逆期,甚至没有过青春期的朝阳感受,直到女儿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一次对她乱花钱的管教过为严厉,引起女儿强烈的反抗“难道我们小孩子就没有自己可以喜欢的事情吗?”使我猛醒:我自然而然的传承了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惩罚严厉了。过分的严格教育会压抑孩子内心的快乐。父母对我的言传身教,有些是有益的比如:做人要诚实守信、为人要热情善良、做事要踏实肯干、不好高骛远、不徒有虚名等等都是精华的要传承下去的,但有些地方也不是很好的,比如生活中不敢有任何闪失,小的打坏了一个碗,大的办错一件事,都会遭到父母的'责骂的,所以做事都小心谨慎,惊恐惊慌的。要给孩子充分信任,理解,宽容,和自由成张的空间是很重要的,这也是父母对子女爱的体现。这本书的第一章节:学做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就是:

  1、先学做父母,再教育孩子:

  学做父母应该先于教育孩子,学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现在80后和90后的的年轻父母们本身就是独生子女,受宠于自己的父母,还不知道怎样做好父母的儿女的时候,就成为了孩子的父母,有的就把孩子当宠物,高兴的时候喜欢孩子,不高兴的时候把自己的情绪毫无保留的发泄给孩子,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有过,工作中的不快也传给孩子,有时孩子会察言观色看着妈妈的脸色行事,无意识的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没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每个父母都需要学习和成长,要有学习的意识和愿意重新成长的谦卑态度,父母的自我成长和改变在现实中往往非常艰难,这是要靠自身的自律不断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共同进步。

  往往在初为父母惊喜中,感到自己的幸福和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期望,不忍心看到孩子在自己面前有一点闪失和痛苦,当孩子头疼感冒生病的时候,做父母得恨不得都把孩子得病转到自己身上,当孩子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个性,叛逆你的思维和你给予的教育时,你的爱又转化成恨,恨孩子不听自己的话,有的家长甚至狠狠的对孩子说“当初我就多余生你,现在恨得真想把你再塞回我的肚子里”所以我们要理性的学习,父母本能的爱会随着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可爱”而慢慢消失,因此,我们要趁着这份本能的爱在自己身上还没有淡化,越来越强烈,父母们若不通过学习和反思建立起理性的堤坝,这种本能的爱也可以成为溺爱的洪水而泛滥成灾。

  2:父母这个岗位无人代替

  “为人父母是教育也是艺术,他可以让你收获人生至乐,也可以让你收获人生至痛”(摘自于本章节的篇首)。

  现在,很多家长没有把教育子女当成人生的至要了,他们不愿意静心谦卑地来阅读品味那字里行间的爱和美妙,而是一味的迎合应试教育的需要,赋予孩子过多满足自己心里期望值的虚荣,恨不得孩子都是成龙成飞的材料,也有的家长以自己的工作事业为重要,忽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虽然孩子有老人代管,但父母的爱是别人带替不了,父母这个岗位是无人代理的,孩子和父母的(特别是母亲)连接是独特的,也是天然的,孩子和父母的依恋是一切社会学习的基础,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一辈子最重要的老师。

  3:别以为生了孩子就是父母:

  为人父母是这个世界上从事最多的岗位,它的岗位重要,专业要求也很高,可以我们上岗前都没有接受过基本的培训,我们缺失的是学习意识、缺失的是谦卑的态度和缺少父母教育的资源。

  不是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了,生孩子只是证明你有了生理上的生育能力,不代表你已经有教育上的养育能力。我们中国式的妈妈大多就是照顾孩子生活起居,从生下来的饮食开始到上学后家长帮孩子背书包,直至大学毕业了,还缺少独立生活的能力。大多数家长都是只要你能好好学习,四体不勤,四六不懂都不是毛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和我们做父母的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就要学习,己不欲,勿施于人,先要做好父母,才能教育好孩子。

  4:为人父母要谦卑

  敬畏和谦卑是智慧的开端,学做父母也要有谦卑的态度,虽然我们许多家长有很多社会、自然、理工科方面的知识,但是教育孩子就是一门很难学的学科,作为现代社会的父母,所要学习的育儿知识远远超过我们的祖先,这些新的科学知识既有要我们有更加好学的态度,也为我们学做父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际指导。

  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只是父母教育的第一步,有效的学习还离不开谦卑的态度

  5:为人父母需要专业培训:

  我们的孩子生活在这个信息时代,该知道的,不该知道的,他们都在接受,怎样和他们交流?怎样引导他们?都是崭新的课题,无论《三字经》还是《朱子家训》都没有现成的答案,懂得传统教育的原理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与时俱进。教育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育者在面对不同孩子,不同环境时,创造性地把基本的原理发扬光大。所谓教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摘自本书)

  6:为人父母需要用心而不是用计

  《圣经》的《箴言》是以色列历史上最有智慧的君王所罗门写给自己孩子和世人的训言。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

  人的一生果效是由心发出的,我们教育孩子的果效岂不也是如此?你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你内心对规矩和爱的态度。你内心是否有爱,是否尊重规矩,要比你对孩子用怎样的方法和提什么要求重要得多。可惜很多年轻的父母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求方法而不反思自己的理念。这种只想用计,不想用心的功利态度,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我们身体力行的,教育便是水到渠成的。古人说的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令而不行。

《规矩和爱》读后感3

  阅读了王涛博士著作的《规矩和爱》,对书中提出的教育孩子的观点有很深的感触。

  全书共分八章, 学做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教育孩子既要爱也需要规矩;每个父母的必修课:反思自己的受教育模式;规矩和敬畏:做规矩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敬畏感;如何做规矩:人之初,规矩始;情商(一)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情商(二)用规矩和爱帮助孩子成长;蒙迪的故事:一个震撼心灵的案例。

  对书中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这是《规矩和爱》里的中心思想,通俗的讲就是孩子需要爱,更需要规矩,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

  身为父母,该如何加培育孩子呢,书中为大家讲述了为人父母的四项基本原则:不占有原则;;情商先于智商的原则;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原则。

  原则一:不占有原则

  这一原则反映的是最基本的父母观:自己和孩子是怎样的关系。不少中国的父母认为这个孩子是我生出来养大的,舍我其谁?这样的父母观所产生的教育结果就是占有这个孩子的思想和情感。其实只要我们稍微想一想自己的成长经历,就知道这样的父母观是多么错误而且不客观。我们的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完全真正属于过我们的父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情感。它们受父母的影响,但是不属于父母。那么孩子属于谁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卡里·纪伯伦(Kahlil Gibran)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后由冰心翻译成中文。

  论孩子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

  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地射了出来。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那静止的弓。

  孩子不属于你,他们属于他们自己。所以要爱你的孩子,但不能以占有作为条件。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孩子。要把孩子看做一个完整的灵魂,即一个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个体。你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孩子培养得足够坚强,让他们学会独立。

  原则二:规矩和爱统一的原则

  教育的核心就是处理好规矩和爱的关系。成功的教育是规矩和爱的统一: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

  古人的一句:“养不教,父之过”。我们就足以知道:管教孩子是为人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不仅要给孩子立规矩,更要给孩子以爱,这就是王博士说的“做规矩需要爱”。

  作者的一个朋友的女儿才刚刚十岁,有一天他一个人在家玩,把西瓜皮从阳台上扔了下去,砸坏了人家的车玻璃。作者的朋友晚上回家,在电梯里看到了一则告示:誰砸坏了我的车玻璃,请尽快和我联系。他回家询问女儿情况,女儿承认了。他想我若不去道歉,也没人知道,但是以这样的小利益而亵渎规矩,会教坏孩子的。最后他决定和女儿一起去道歉,这样即选择了规矩也体现了父爱。他在道歉时说的第一句。就是:“对不起,西瓜皮是我女儿扔的。”这样的用词和次序让女儿感到父亲在女儿面前为他承担了一部分责任。父爱又一次得到体现。

  原则三:情商先于智商的原则

  一个人的成功至少70%归于情商,不到30%归于智商。这是《情感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的作者高尔曼(Daniel Goleman)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如果我们把一个人是否感受到幸福作为成功人生的核心,那么情感智力的重要性就更加清楚。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的人数有上升的趋势。自杀者中不乏清华、北大等著名高校的学生。他们自杀的原因成是学习压力过重、失恋,或是不适应环境等。为了杜绝这样悲剧的发生,我们也在努力改善环境。但同时,我们不得不好好思考为什么这些自杀者自身抵抗挫折的能力会这么差。不少自杀者的父母面对这样的现实时,悲痛之余往往会发出这样的心声:早知道这样的结果,我情愿让孩子少读点书,情感上能更加健康。否则在崇尚物质和功利的现实社会中,你和孩子都很容易迷失方向。当悲剧发生时,一切都悔之晚矣。

  情商对一个人一生的成功比智商重要得多。世界上的人可以按情商和智商的'高低不同分成四种类型:智商情商都高;智商情商都低;智商低情商高;智商高情商低。四种类型中最不幸福的要数最后的智商高情商低这一类型。

  情商五要素:积极客观的自我意识

  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积极明确的内在动机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交往合作的能力

  原则四: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原则

  有了无私的爱,你才会把理性引入你的规矩和爱。只有理性的规矩和爱才能教育出高情商的孩子。所以归根到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和孩子一起经历爱的成长。就像一个老师一样,如果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自己没有什么收获,这样的老师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不能和孩子一起在爱中成长的父母一定不是一个好父母。

  总之,规矩和爱并非是完全对立的两方面,孩子需要爱,跟需要规矩,规矩和爱的统一才能成就孩子的未来。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诗:

  在批评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诅咒;

  在仇恨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争斗;

  在嘲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害羞;

  在耻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内疚;

  在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耐心;

  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自信;

  在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欣赏;

  在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正义;

  在安全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信心;

  在赞许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爱自己;

  在接纳与友谊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在世间寻找爱。

【《规矩和爱》读后感】相关文章:

《规矩和爱》读后感08-07

规矩和爱读后感04-18

规矩和爱的读后感04-29

规矩和爱读后感5篇02-23

规矩和爱读后感(5篇)04-20

规矩和爱读后感(精选16篇)05-18

规矩和爱读后感(4篇)07-24

规矩和爱读后感(精选25篇)03-24

《规矩和爱》读后感7篇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