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时间:2022-07-16 01:09:1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通用16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要相信孩子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通用16篇)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篇1

  身为教师,我想我们曾不止一次对某个不守纪律、懒散、任性的孩子束手无策,有时对他们的规劝、严厉责罚甚至上升到班集体的尖锐批评,却换来他们挑衅式的态度和满不在乎的目光,他们不仅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自我批评,反而还在同学面前给人一种以此为荣,以此炫耀的形象,不禁让我们感到深深的痛苦和绝望。

  很高兴在书中看到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面临和我们一样的困境,拜读全书后,个人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世界上最好的医生不是会治病,而是会预防。对我们而言,我们往往只致力于纠正孩子的缺点,却从不预防缺点。试想:我们不曾对新初一的学生做任何的心理预设,在他们刚入学的时候不曾去了解他们的小学生活、家庭矛盾甚至性格倾向,每个学生都会在新环境下收敛自己,却在时间推移中缓慢爆发,往后对于学生应接不暇的矛盾和问题,就成为了我们教育生涯中痛苦的来源。

  二、对学生的'预期不要过高,不要妄想在瞬间用一定的教育措施能把学生教育好。有时我们善良的出发点,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千万不要神化自己的魔力,也不要低估学生的世界。苏老:实际上我们对孩子的每一次批评,都在唤醒他内心深处是个坏孩子的角色。我们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的行为,有时看似平淡的教育却会给他们的内心造成创伤,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就越会使他们日后的行为更冒失,更轻率。

  三、正如书名所说,要相信孩子。我们要明白通往儿童的的道路,不只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铲除杂草(他们的缺点),从面对他们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要学会善于去发现并巩固每个人身上的所有好的东西。有时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它就像阳光一样,能让各种优点迅速分支,自然而然的把他们的缺点连根拔除。

  教育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篇2

  “教师,甚至学校之所以对个别学生无能为力,其原因并不在于学生是不可救药的,而在于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的方针是错误的。教师往往只致力于纠正缺点,最多是预防缺点。经验,更多的是痛苦的经验使我相信,通过这种途径是培养不出坚定的道德信念的。”

  “对学生的错误行为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具有说服力的批评,这些做法,乍看起来都是为了把学生教育好,但是善良的动机,或者说仅仅靠善良的动机,未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每对孩子进行一次批评,实际上就是让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坏孩子、恶劣的孩子、十分讨人嫌的孩子的印象。因此,我们从成年人的角度越认为自己对某个学生的看法根据十足,恰如其分,就越会给儿童的心灵造成创伤,越会使儿童感到走投无路,无所适从,越会使本来缺乏经验的儿童今后的行动更冒失,更轻率。”

  读到这些文字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种情景:学生低头站立,默默地接受着老师的批评。老师怒气冲天,越批评越有劲,全班同学都在看着,享受着这个孩子的无奈。有的幸灾乐祸,有的无关紧要,有的隔岸观火,有的心里打着激灵……作为此时此刻的孩子,倒有点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任你老师唾沫飞溅,任你老师怒火中烧。唉,此时此刻的教师,无不感到委屈:我是在用心教你,你为什么就要犯错误,为什么就偏要完不成作业?为什么……老师啊,自认为善良的动机,往往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的'。因为孩子是不能接受你的善良的,他们本身并没有这种积极的倾向。任你怎样发火,他们都无动于衷。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分析孩子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的心里所思所想,去引领他们认识怎样做就是好的,怎样做就是对的,去激起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不信,你问问孩子们,谁又愿意做得不好挨批呢?可明明他们又管不住自己。给他们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自己认识到才行。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篇3

  《要相信孩子》突出了“要相信孩子”这一鲜明主题,以生动事例回答了下列问题:如何让好的东西在孩子身上占优势;沿着什么道路才能使培养对象把高尚行为作为一种需要;如何才能把人类在道德方面积累起来的无尽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儿童。

  是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合上手中的书本——《要相信孩子》,我的心中充塞着满满的情绪,是感动,是敬畏抑或是深深的动容。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无疑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的人。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懂得爱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的观点:“不要急于处罚孩子,要好好想一想,是什么促使他们犯这种或那种过失的。要设身处地为孩子们想一想,那么就可相信他们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正错误的。”多么语重心长的一段话啊!其中就有这样的一个案例恰恰演绎了他这一观点。是说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小女孩摘下了校园里新开的一朵玫瑰花。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知道摘花是不对的,但我的奶奶生病了,我想把花送给她,让她也能看到这美丽的花。”苏霍姆林斯基明白了,原来这是个懂得爱人的孩子。他又摘了两朵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就这样用鲜活生动的事例诠释了“师爱”——极大地关注孩子的心灵,每时每刻想,到孩子一生的长远发展,倾注心力发现和创造一切机会,帮助、引导和促进孩子发现自身潜力和优势,进而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获得自我肯定与内心的`尊严感。看一看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对待任性的米沙和叛逆的瓦洛佳,我们就可以知道师爱是一份多么厚重、多么细腻的情感,是一份多么巧妙的智慧啊!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铭记:“教育工作者应该成为一个精心的播种者和耕耘者,应该去扶正在成长中的幼苗的脆弱的细根,去爱护每一片急需阳光的绿叶。如果我们能让儿童的各种优点像幼苗分蘖似地迅速分枝,那么他们身上的缺点就会自然而然地被连根除掉。”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能在“蹲下来看学生”的同时“仰望孩子”。近几年常听到:“老师要蹲下来看学生”。我十分钦佩说这句话的人,佩服他对教育,对教学的感悟竟如此之深,这个理念的内涵是对孩子的尊重和宽容。在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中我感受到有时我们还要懂得仰望孩子!举个大家熟知的例子吧:“雪融化了是什么?”老师在课堂上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孩子回答道:“春天!”然而,他的老师却一本正经地告诉他错了,并把“标准答案”写在黑板上,叫学生们用心记住,答案是“水”。我相信看过这个例子的同仁都有所感叹,唉,多富有诗意,多么童真的答案啊。可遗憾的是,孩子们想象的翅膀被所谓的这一“标准答案”给“喀嚓”一声剪断了!在感叹之余我们是否该感到后怕?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课堂中是否也有发生?孩子的世界是如此的美丽多姿,许多奇思妙想是我们成人世界所难以企及的。因此,在许多时候我们在“蹲下来看孩子”的同时还应“仰望孩子”,这种敬畏之心,仰望之情还应体现在我们的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去。记住吧:“我一向认为,要进入童年的这个神秘之宫的大门,就必须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才不会把你当成一个偶然闯进他们那个童话世界大门的人,当成一个守卫这个世界的看守人,一个对这个世界里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的看守人。”

  成为一名好老师是我最大的心愿,读了这本书更是坚定了我的这一信念。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篇4

  “每对孩子进行一次批评,实际上就是让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坏孩子、恶劣的孩子、十分讨人嫌的孩子的印象。”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内心十分惭愧,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这样的事情又何止出现过一次?“教师之所以对个别学生无能为力,其原因并不在于学生是不可救药的,而在于我们的方法是错误的。”从我们的角度越认为自己对某个学生的看法十分不足,恰如其分,就越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创伤,越会使孩子感到走投无路,无所适从,越会使本来缺乏经验的孩子今后的行动更冒失,更轻率。

  围绕“要相信孩子”这个主题,苏霍姆林斯基在全书中始终以鲜明、生动的事例向我们诠释这一鲜明主题。我也从以下几点深有感触:

  一、要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

  关心孩子,不仅要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而且还要学会用他们的思想和感情来生活,把他们的忧伤、焦虑和为之激动的事情统统装在自己的心里,对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和所提的每一个意见都应该慎重从事,考虑再三。在教育中,首先要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每一个孩子,哪怕是一年级的孩子,如果他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印象比自己的实际表现坏,他的自尊心都会受到极大的伤害。相反的,如果孩子不仅知道而且体会到老师对他个人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走进孩子们心灵,理解孩子们,处理孩子们的问题时,我们应让自己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想问题,用自己的诚心去碰撞另一颗心。

  二、要心平气和的与孩子交流。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和弱点:有的习惯把今天的事拖到明天去做;有的喜欢在课堂上说话;有的怕困难不愿自己独立解答习题而愿去抄别人的`,等等。他们似乎是从干坏事中寻找乐趣。也许是我们之间的沟通太少了,也许他们正渴望得到我们的关注,也许他们正想打开自己的心扉。孩子的心是敏感的,这颗心可以吸收一切好的东西,任何一个孩子在内心深处,都是向往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都渴望能被大家认可,都渴望着其他人赞赏的目光。在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时候,不应伤害他们心灵深处最敏感的地方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篇5

  《要相信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25年的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他提出了一条永远的教育真理,就是:要相信孩子。书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事例,把读者带进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要相信孩子”的教育力量,并从书中得到启发而又有所共鸣。以下谈谈我看完本书后的一些体会与启发:

  一、重视集体的威力。

  书中写道:“如果一个集体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并以此为骄傲,那么这个集体里的孩子也会自觉地努力争取在各方面都表现良好。”苏霍姆林斯基举例女生莉达刚开始不懂收拾学习用具以及马虎的学习态度影响了班级荣誉,但其他同学对她的行为却无动于衷、不闻不问的,缺乏了集体荣誉感。后来经过女教师的一些教育策略,改变了其他同学的看法和做法,让他们有了集体荣誉感,使得莉达改变了自己的不良行为和习惯,也让这个班级在每天的比赛中都获得第一名。

  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本人也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如在刚结束的学校第十六届校运会中,我班同学都表现出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运动员在赛场上努力拼搏、为班级争荣誉;观众在台下遵守纪律、互帮互助、讲文明、讲卫生、积极投稿,每一次都坚持到比赛结束后才离场,大家都为班级荣誉做出了努力。这些都是平时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的体现。

  二、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

  本章节中,苏霍姆林斯基通过例子说明了一个问题:“即我们必须仔细地观察、研究每一个学生,发掘他们身上根本的东西,让他们在校门内就能长上翅膀,准备飞翔。”即使是我们所教育的对象身心存在缺陷,但他们也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特长。我们要善于学会发现,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然后进行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获得成功。我校每周一早上的“激发潜能、炫我风采”活动,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发掘学生闪光点的舞台。因为,我们的孩子不仅需要关爱,更需要赏识。

  小恩是我们班这个学期来的插班生。该生刚来我班时,很不适应集体生活。她不会主动跟人打招呼、喜欢长得好的异性、喜欢咬人、不喜欢的科目不愿意去上课、对老师的批评听不进去、我行我素。通过家访,与家长的'沟通,我对该生的脾气、性格、爱好等方面情况有了很充分的了解。她在认字、数学、生活自理等方面都比同班同学要强。该生很喜欢得到红花的奖赏,我让她早读进行带读、上完家政课让她洗锅、让她出黑板报等,及时表扬她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并奖红花给她。现在,该生在思想和行为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如:变得有礼貌了、也能正确认识异性的关系了、能遵守纪律了等等,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喜欢。

  该书还有很多观点我是比较认同和接受的,如:不要轻易惩罚孩子、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等,这些都值得我好好地去品读。

  让我们永远都保持一颗要相信孩子的心,做孩子的好朋友,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篇6

  近段时间阅读了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要相信孩子》这本书。从中见识到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要,理论知识的精湛,以及文笔的优美。这本书,给了我深刻的启迪,也让我感悟到很多东西。

  “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像果园的园丁精心地照看嫁接到野生植物上的果树,爱护它的每一枝、每一叶那样,爱护和保持孩子们身上的一切好品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去揭穿儿童的不好的、错误的地为,不要急着把儿童的所有缺点公诸于众,而应当让儿童发挥内在的精神力量来克服自己的缺点。让集体看到的首先是每个儿童的优点,这才是育人的艺术所在。”这是苏在《引导儿童自觉地改正错误》这篇文章里的建议。他认为,一开始就把孩子的缺点暴露于集体之中,这会让孩子失去了做一位好孩子的积极性,而且严重地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去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让他在不知不觉中让思想品格得到升华,如可以让经常迟到的孩子当纪律委员;让贪小便宜的孩子管理班集体的财物;让不爱劳动的孩子负责课室的保洁等等。当他们的工作哪怕是有一点点小进步,教师也要及时真诚地表扬。通过这些措施,一步一步地把他们的小毛病纠正过来,这比对他们的错误进行无休止的批评和说教来得更加奏效。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很认同这些观点和做法,特别是对于那些平时就是这么做的教师来说,应该会深深地从中体会到这其中的巨大作用。道理每个人都明白,重要的是如何持之以恒,并用在每个孩子身上。

  在《要相信孩子》这本书里,作者谈到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女教师在教育一年级的孩子们要保持清洁时,发现一位小男孩的耳朵很脏。她就指着小男孩说:“大家看,格里沙的耳朵多么脏!他没有洗耳朵就来上学,这样是不行的。”结果,第二天,小男孩虽然把耳朵洗得干干净净地来学校,但他从此却变得非常紧张和胆怯,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他总觉得大家都在看他的耳朵。教师越责备他,他的情况就越糟糕。这位女教师根本不知道她已经伤害到了一个孩子的人格、自尊和自豪感,她的直接刺伤了儿童的心灵。读到这些文字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种情景:学生低头站立,默默地接受着老师的批评。老师怒气冲天,越批评越有劲,全班同学都在看着,享受着这个孩子的无奈。有的幸灾乐祸,有的无关紧要,有的隔岸观火,有的心里打着激灵……作为此时此刻的孩子,倒有点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任你老师唾沫飞溅,任你老师怒火中烧。唉,此时此刻的教师,无不感到委屈:我是在好心提醒你,你为什么就要犯错误,为什么就不爱清洁呢?为什么……老师啊,自认为善良的动机,往往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的。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分析孩子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的心里所思所想,去引领他们认识怎样做就是好的,怎样做就是对的',去激起他们的自尊心。后来男孩转到别的班里,表现却一天比一天好,过去被那位女教师认为没有数学才能的他,恰巧在数学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才能。事实上,女老师完全可以采取另一种方式来教育孩子们保持清洁——叫大家看一看某个干净整洁的孩子,然后号召大家向好的榜样学习,有意识地看格里沙一眼,用目光向格里沙示意。用通俗地话来解释苏的用意,就是要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地改正不良行为和习惯。事实确实也会如此,比如,我在上课时,发现大部分孩子听得很认真,可也有部分学生很随意。这时,我会说,某某同学坐得真直,像小松树一样直。这么一说,话音刚落,那几个不认真的同学立刻就开始认真起来了。所以,以表扬代替批评,以榜样为示范,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以上引用的事例和我的工作实践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当一名教师言行严谨的必要性,因为很可能自己一句不恰当的语言,或者甚至是一个眼神,都有可能影响着孩子的一生。相反,如果孩子不仅知道而且体会到了教师对他个人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每一个孩子,没有一个本质不好,也许他们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不管怎样,我们一定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人格,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我们要保护好孩子们幼小而纯洁的心灵,让他们长大后成为有自尊心的人。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篇7

  初看到这本书,是被他的书名吸引。后来细细读来,觉得里面的内容也说得相当有道理。

  《要相信孩子》是苏联教育家、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校长期间的经验总结。

  书中这样说到,“对学生的错误行为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具有说服力的批评,这些做法,乍看起来都是为了把学生教育好,但是善良的动机,或者说仅仅靠善良的动机,未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每对孩子进行一次批评,实际上就是让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坏孩子、恶劣的孩子、十分讨人嫌的孩子的印象。因此,我们从成年人的角度越认为自己对某个学生的看法根据十足,恰如其分,就越会给儿童的心灵造成创伤,越会使儿童感到走投无路,无所适从,越会使本来缺乏经验的儿童今后的行动更冒失,更轻率。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不应该挫伤他们的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

  是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粗暴的.对待,不注意教育方式,放不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往往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学生:出类拔萃的学生我们偏爱,聪明听话的学生我们喜欢,老实本分的学生我们接受,活泼好动的学生我们忍受,就是又“笨”又“懒”的我们也不能一提起就怒火中烧、大动肝火,也许换个角度去看去想,会有意外的收获和发现,毕竟大千世界需要的是千姿百态、万紫千红!我们老师就要有博大的胸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宽容每一个学生的优劣、长短,相信他们一定会从幼稚走向成熟!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篇8

  《要相信孩子》是苏老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校长期间的经验总结,是他献给"即将投身于塑造人的灵魂这一崇高事业中去的同志们"的珍贵礼物。全书自始至终突出了"要相信孩子"这一鲜明主题,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中令我们收获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如何应用于实践。也就是说,苏老能够走进孩子内心世界来实施教育,因为他懂孩子,所以其教育均是润物无声中的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使得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最终成为正直、诚实、热爱劳动、坚强而勇敢、忠于祖国和劳动人民的人。现将本书的阅读收获整理如下,以便将所学应用于接下来的教育行动中。

  一、要爱护儿童敏感的心灵

  这个内容里的沃洛佳、格里沙的案例我们非常熟悉,因为我们身边的类似事件太多了!我们的校园有多少孩子也有沃洛佳那样的恼怒、那样激动的目光,又有多少被当作反面例子的格里沙那样的孩子受到了心灵的伤害?好在格里沙把伤心事倾诉给了妈妈,不懂倾诉的、一直闷在心里的,后果会怎样?这个孩子的一生是不是令我们担忧?教师如果不懂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柯利亚的案例令我们感受到了苏老的教育智慧。他分析柯利亚偷拿兔子的动机,并帮助他认识到自己做法的错误,建议他把兔子带回学校悄悄放到笼子里。然后再建议大家每人拿一对兔子回家饲养。苏老对孩子自尊心的呵护、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与信任,理据分明,令我们敬佩之余,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教育缺少什么?

  如此这些,使我们懂得:不懂孩子的心里,便不会尊重孩子,也就不会有正确的教育。女教师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格里沙带来的伤害,她的错误还在于没有注意、没有理解儿童的苦衷。这种错误也是我们当今的教师经常容易犯的。书中的这几段话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更值得我们深思、践行。"要想形成儿童良好的道德面貌。必须发展并巩固儿童自我尊重的感情,任何一个考虑问题较深的教师都知道,每一个学生,哪怕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如果他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印象比自己的实际表现坏。他的自尊心都会受到极大的伤害。相反的,如果儿童不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个人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童年时期,当道德面貌正处于形成阶段时,犯错误的可能性就更大些,但是儿童们的任何行为都不能与成年人的类似行为相提并论,儿童中出现的偷窃现象和成年人的类似行为决不是一回事儿。因此在处理儿童各种不良行为时,对待偷窃问题必须特别慎重,特别细致,特别有必要深入研究儿童的内心世界。"

  "一犯错误立即进行惩罚,往往容易因一时冲动,缺乏深入思考和仔细斟酌而做出不恰当的决定,而且会引起孩子们的骚乱和强烈的情绪波动。";"我一般总是这样做,一方面对发生的事情表示惋惜。同时又坚持不渝地贯彻一个原则,那就是和犯错误的孩子保持一种纯洁而高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犯错误的孩子就能把处分看成是一种必要的措施,从而深刻认识自己的不良行为,把自己所做的坏事真正当成一种错误来对待。"

  二、如何形成良好的集体

  "生活的实践证明,一个集体,越能在其各项活动中充分体现先进的社会思想,越能积极地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小单位来开展活动,那么这个集体就越能起到教育作用。"

  拾麦穗、收集槐树子的劳动,教师注重激发孩子们的劳动兴趣,引导孩子们从侧面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劳动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国家里有许多许多学生,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地里拾起哪怕是一根麦穗,那么这些麦穗打出来的粮食就要用一百多节车厢来装载。"这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劳动意义的.教育,令孩子们精神振奋,这种先进的社会思想的渗透必定促进集体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有些少先队辅导员和教师抱怨说,有的孩子第一次戴红领巾的时候无比激动,可是一两年后对少先队的活动却不感兴趣了。他们忘记了红领巾,甚至不好意思戴它。"这也是我们校园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但我们就没有在如何让少先队员的热情永远保持在入队时的高度,永不下降方面去思考,去研究。苏老举实例帮我们解决这一难题。

  "每一个少先队中队都把他们在十一年制中等劳动技校以前通过集体的力量能为祖国、为未来做到的事情,订入了计划中。"阅读着书中列举的中队的七年计划,可以想象得到,在这份计划的后面将会有多少个优秀的集体形成。生活在这些集体中的孩子们,会始终怀着高昂的激情度过童年和少年时光,而支撑他们激情的,正是教育者们恰如其分地参与以及不断给予的接地气的共产主义思想的鼓舞。"一个集体的精神面貌,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我们是否把祖国的发展前景。反映到孩子们的未来生活和劳动中来,以及反映的程度如何。我们一贯尽力做到让那些激动全体苏联人民的事情也能激动我们的少先队和共青团集体。"读了这段话,结合书中的事例,我们可以想象苏老教育的孩子们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绝非空话、套话地灌输给孩子,而是结合各项活动、劳动,巧妙地结合实际,采取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落实于孩子们的思想里,行动中。

  三、一个顽童的转变

  顽童柯利亚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书中这样描述:"在柯利亚身上,好的、单纯的、天真的东西和丑恶的、不能容忍的东西极不协调的交织在一起。"这也正是苏老称其为"顽童"的真正原因。从柯利亚的转变来反观我们的教育缺少什么?"这是一个属于‘难于管教’的孩子。要想教育好这样的孩子,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在我们学校,对这类孩子的教育一般都由全体教师共同负责。""我们对柯利亚错误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它的遭遇很不幸,和姨母生活。她从来没有尝到过干好事和干高尚的事儿后所能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愉快,从没有体验过当优点得到肯定时所能享受到的那种精神上的满足。"于是,老师们为他创造条件,让他有可能体验到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尊严时所能享受到的,那种人生的真正愉快的和满足。读了书中这个案例。我们应该认识到转变这样的学生是一条艰难、崎岖不平的路,我们能够看到的点滴变化,如同长在他们身上的幼芽,很弱小,需要小心呵护。最后柯利亚逐渐开始关心集体的事情,逐渐不仅对自己负责,而且对大家负责了。经过十年的努力,学校把柯利亚培养成了一个有高度觉悟的人,一个诚实忠厚的人。

  读着对柯利亚的教育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成长变化的过程,有多少教师共同精心培养、关注呵护?那么回到我们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此做法,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每个班级内的特殊孩子,如果所有任课教师共同来关注、培养、呵护,那会有多少个优秀的柯利亚成长起来呀?那又会有多少个令我们感动的教育故事来丰富、幸福我们的教育生活啊?带着这种美好的向往,我决定与我校老师们手拉手转变校园里的小顽童们。

  最后,我想用苏老的精彩结尾来结束我对本书的阅读。"只有认为每一个教育对象都可能成为伟大人物的教师,才能把自己称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在遇到那种自由散漫,毫无学习愿望,对一切都不感兴趣,哪方面都没有才能的孩子时,他的心是不会安宁的。他一定会千方百计地去唤醒这个懒散而缺乏才能的学生的自尊心,并在他毫无觉察的情况下,触动他灵魂中最敏感的角落。"

  "一个学生,如果在它的周围到处都能看到召唤他去追求知识、献身劳动、不断创新的火炬,如果点燃这一指引他勇往直前去克服困难的知识之明灯的,不只是一位教师,而是所有的教师,所有的少先队辅导员,那么将会出现怎样的一幅情景呢?我想一定会出现一幅应该出现,也一定会出现的情景,那就是: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天赋素质都将毫无例外地得到发展,每一个学生持有的智慧都能放射出灿烂的异彩;一切懒散、无能的人都将不复存在,因为人生下来本来就是为了要成为天才的创新者的。把社会在道德和智力发展方面的水平提到上述高度——这就是我们的理想。这也就是共产主义。"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篇9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要相信孩子》一文中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上进心,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这句话,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才开学,作为班主任的`我就碰到了这么一件事。

  新学期伊始,学生们精神抖擞,我也意气风发,回顾以前的一些经验教训,我决定仍然要狠抓学生习惯,力争细致化、条理化,好习惯继续发扬,坏习惯逐渐改变,以前总是因为忙碌而容易被忽略的“评比栏”,这学期说什么都要好好利用起来!

  考虑到这学期评比栏是以年级为准,我们四年级是“阳光中队”,我决定用代表阳光的“太阳花”奖励学生。基本原则是:平时如果有表现好的情况,就发一个stick,集齐了10个就能换一朵太阳花!大部分学生干劲很高,希望能得到奖励,每当他们集齐10个stick可以换一朵花时,那种喜悦是溢于言表的,毕竟是自己的努力换来的啊!

  但是,也有些孩子有点无所谓的样子,为了激起所有人的兴趣,我思索了下,将评比栏重新划分,上半部分用英文写上奖励,下半部分写上惩罚,告诉学生,为了公平起见,如果一个星期内有同学犯错达到3次,那么他名字下方的评比栏上就会出现一把叉,学生们连连同意,又是兴奋又是担心。

  小涛是个贪玩的孩子,他聪明,可是总不用功,上课不是玩东西就是发呆,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作业经常忘了带来,下课时也爱疯闹,在这种情况下,他得到“叉”的机会就比其他孩子多得多啦!我有些担心,特地跟他谈了心,他表示自己一定会努力的。开头几天还不错,他尽量克制自己,上课认真听讲,不拖交作业,下课也不疯闹,可是,渐渐地,他又有点控制不住啦,每次他犯错的时候,我和同学们都替他着急,终于,他在某个星期3次“权限”都用完了,我很想给他机会,但是,作为老师,不能言而无信,他很难过,默默地低下了头……看着小涛难过的样子,我也不忍心,同时也陷入了思索,对评比栏的这一安排,我的本意是激发学生的斗志和兴趣,而叉,本身就代表的是一种否定,这样堂而皇之地挂在墙上,班上的同学和其他班的人都能看到,孩子自己会怎么想呢?这样一来,他不是更没信心了吗?看来,还是我考虑得不够啊!

  “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这句话又一次在我脑海中响起,该怎么办呢?看来,我要好好开动下脑筋啦!

  上课啦,我大步走上讲台,对所有同学说了这件事:“同学们,小涛虽然努力了,但全班的规定对任何人都一样,今天,老师想换一种方式,你们都玩过‘QQ农场’吧?”孩子们一听,都很兴奋,连声说玩过玩过,“那农场里面有什么是很讨厌的”“有杂草!”“那有了杂草要怎么做呢?”“赶紧用除草剂除掉!”“对啊,每个人的坏习惯就像是杂草一样,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除掉它!今天,老师把这棵杂草送给小涛,希望能提醒你赶紧改掉坏习惯,你们说好吗?”孩子们齐声说“好!”,小涛紧缩的眉头也舒展开了,他小心翼翼地将草拿走贴上,墙上,小花在微笑,那一株绿色的小草虽然有点特别,不过也不失可爱,我向大家承诺,如果你不想出现小草也可以,但是要用2朵花来换,因为,成功需要很多努力,犯错却很简单,而改正错误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

  只是改变一种方式,就能隐晦地保护一个孩子的自尊,作为老师,处理问题时我们应该细致又细致,周全又周全,用爱对待孩子,用智慧教育孩子,现在,包括小涛在内的所有孩子都很努力,班上流行着一句话:今天,你锄草了吗?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篇10

  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一书,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相信的力量。读完全书,我对苏霍姆林斯基那些兼具无私大爱与细腻温柔的行为佩服之至。同时,我也在思考,除了相信孩子,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如果老师或者成人不转变思维方式,被动的强迫的信任又有多少持久力?

  书本中的众多案例让我想到了一句教育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巨大困惑和烦恼,甚至是深恶痛绝。但是如果换个角度,从学生的可塑性和教师的局限性出发,是否就能豁然开朗?何为好学生?何为好老师?标准不同,评价也就丰富了。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积极性,都有某种特殊的禀赋。某些自然的素质和某方面的倾向性。我们应该发展孩子们身上的这一切,应该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身上最美好的东西得到最充分的、最理想的施展。每一个儿童身上都有许多“根”,这些“根”向全身输送养料,滋养着他们精神上的美质。

  只是现实的`教育生活中,孩子们各式各样的问题往往会让老师们应接不暇。毫无休止的说教或者站在成人的视角的审判,都不是我们的初衷。我们只是在忙乱中错误地以为自己可以通过教育去改变去感化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论著,提醒我们要适时地慢下来,站在孩子的视角,陪着孩子长大。毕竟,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激励和点燃。

  换个角度看看孩子的内心,或许我们会发现不同的世界。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篇11

  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要相信孩子》,我仿佛是与这位教育大师促膝长谈了一番,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在我的教学工作中,这本书仿佛雪中送炭般给了我很多指引。

  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爱护儿童敏感的心灵》这一章节,书中举了个例子,一位沉默寡言的同学沃洛佳打伤了同学谢廖沙,然而事情发生后,沃洛佳一直保持沉默,不愿作出任何解释。谢廖沙也一言不发,但他向老师告状的时候再三重复说是沃洛佳平白无故把他狠揍了一顿。当时还很年轻的作者对孩子们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还不是很了解,于是他把这次打架怪罪到了沃洛佳的`头上,结果事实证明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作者错怪了沃洛佳。通过这个例子,我才明白教育者不应该是一个不动感情的审判官,而应该要设身处地的关怀儿童,不仅要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还要学会用他们的思想和感情来生活,也不应该伤害儿童内心深处最敏感的地方,也就是他们的自尊感。

  这本书还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不要轻易惩罚孩子》这一章。惩罚首先是一种敏感性极强、不无危险的教育手段。许多教育工作者在使用惩罚这一手段是常会犯错误。儿童对大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公平是很敏感的,哪怕是很小的不公平也是这样。因此,对于儿童的这些想法,教师在工作中必须予以考虑。

  这本书不仅在工作中给了我许多指引,让我在育儿过程中也获益匪浅。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篇12

  本学期,有幸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另一本著作《要相信孩子》,合上手中的书本,我心中感概万千,是感动、是敬畏亦是深深的反思。

  书中格里沙的故事,仿佛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有多少个像格里沙那样的孩子被我们当成了反面教材,教育其他的孩子们不要模仿,却忽视了像格里沙那样的孩子受到了心灵的伤害。如果我们不懂孩子们的心里,什么时候伤害到了他们,何谈教育?

  想想自己有时候也会犯和女教师一样的错误。首先,女教师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格里沙带来的伤害。其次,她只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还没有注意、理解格里沙的苦衷。书中的这几段话尤其值得我们深思和践行:“要想形成儿童良好的道德面貌。必须发展并巩固儿童自我尊重的感情,任何一个考虑问题较深的教师都知道,每一个学生,哪怕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如果他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印象比自己的实际表现环。他的自尊心都会受到极大的.伤害。相反的,如果儿童不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个人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

  当学生犯错误时,如果我们老师立即进行惩罚,往往容易因一时冲动,缺乏深入思考和仔细斟酌而做出不恰当的决定,而且更会引起学生们的骚乱和强烈的情绪波动。读了这本书以后,告诫自己,先冷静10秒以后再处理学生的错误。一方面要先了解学生犯错误背后的事情缘由;另外一方面,明确表达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可以学会正确地处理。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篇13

  网络上有句流行语:“道理都懂,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道理大都都是长辈告诉我们的,而不是我们自己亲身经历得到的感悟。要知道,没有语言比亲身经历更有力量。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身为家长、老师的我们总是害怕孩子变成熊孩子、坏学生,所以总是急着插手去指责孩子的错误,其实殊不知,我们的干预反而错过了让孩子自我认知的最佳时机。

  所以当孩子犯错了,请相信孩子!

  当然,我们说的相信孩子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引导孩子自觉地改正错误。在《请相信孩子》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述了小男孩维佳的成长故事。老师发现维佳在班里偷东西后,并没有在班集体面前揭穿他的行为,严厉批评他,说出他的错误所在。而是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错误,并自觉改正错误。我相信,在这件事情中领悟到的人生道理,将使维佳终身难忘。这就是亲身感悟的力量!

  试想,如果当时这位老师是在班级同学面前当众责骂、批评孩子,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首先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感。经常当众斥责孩子,会让孩子在别人面前觉得自己下不来台,那么孩子就会产生很深的`自卑感。这样会刺激到孩子的内心,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其次,孩子会对老师、父母产生怨恨。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会有自己的自尊。如果父母不能给孩子足够的尊重,那孩子可能就会对父母也不尊重。

  同时,过多的批评还可能使孩子性格发生改变。青春期的孩子还可能加剧青春期逆反。

  所以,相信孩子,引导孩子发现错误并自觉改正错误,这才是给孩子真正的爱。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篇14

  本学期,我有幸拜读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要相信孩子》这本书。浅薄的教学经验,让我遇到到了许多问题。而这本书恰如雪中送炭般给我指引了正确的方向,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中令我们收获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如何应用于实践。苏老能够走进孩子内心世界来实施教育,他的教育是润物无声中的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使得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最终成为正直、诚实、热爱劳动、坚强而勇敢、忠于祖国和劳动人民的`人。这本书,给了我深刻的启迪,也让我感悟到很多东西。

  在《要相信孩子》这本书里,作者谈到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个顽童的转变"。少数孩子对自己的缺点不但根本不想掩饰,反而希望大家都看得到,并且好像等着老师对他采取什么措施。柯利亚就是这样的孩子,故意逞英雄把树根弄坏,纵身跳入沟壑,他有一颗敏锐又冲动的心。教师发现对他的漠不关心、冷漠无情的态度引起了孩子的反抗,因此,老师们想方设法尽一切努力激励孩子去干好事,去干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事,为他创造条件,让他有可能体验到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尊严所能享受到的那种人生的真正愉快和满足。经过十年的努力,学校把一个顽劣的孩子培养成了一个有高度觉悟的人,一个诚实而忠厚的人,让他勇敢而满怀信心地走向了生活。

  结合我平时的教育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人格,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我们要保护好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用合适的方法,在集体中,润物细无声地逐步影响他们,转变观念,让他们成为有价值的人。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篇15

  《要相信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25年的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他提出了一条永远的教育真理,就是:要相信孩子。他总在思考一个教育者应该怎样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这个大问题,而这也是我一直困惑的,工作中我常常对不遵守纪律、懒散、任性的孩子束手无策,看到孩子对我的教育方式无动于衷时,我很懊恼。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指出“学生不是不可救药的,而在于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的方针是错误的。教师往往只致力于纠正缺点,最多是预防缺点。经验,更多的是痛苦的经验使我相信,通过这种途径是培养不出坚定的道德信念的”。在实践中,他遵循的原则是: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儿童身上的一切好的东西;对个体教育和整个集体的教育密切结合。

  在引导儿童自觉地改正错误这一章中,苏霍姆林斯基举了维佳的例子。

  一年级 :发现维佳有偷东西的苗头,先是拿了一个小姑娘的玩具,后来把教室橱窗里的球拿走了。

  分析:就偷东西而言,不用孩子们的批评,维佳自己也知道是不对的。

  策略:在此后几年的教育过程中,时时注意给维佳创造适当的环境,以便使他经常有机会在两种不同行为中做出选择:或者为了集体的利益选择诚实的,高尚的行为,或者选择不诚实的不道德的行为,而这一切都得由孩子自己做出抉择。干坏事情,可以不费力气,可是集体马上就会说他是个干坏事的孩子,表现出高尚的品德确实要难得多,但同学们会发现他的优点,而且给以好评。

  手段; 一年级 :教师提倡学生攒钱集体订一份儿童报纸并由维佳保管钱。

  发现:教师观察到维佳用了很大的.劲儿才做到了对集体的钱分文不动,但他毕竟战胜了各种各样的诱惑而做到了这一点。

  结果:钱保管的很好,分文不差。

  二年级: 一个小男孩锯上的几根小锯条不翼而飞,教师家访刚好碰上维佳在锯东西,教师什么也没有说,可是维佳却十分窘迫,脸也红了起来。

  手段: 全班搜集破铜烂铁用卖得的钱买小锯条。

  发现:维佳干的特别卖劲儿。他在将功补过。

  结果:这件事情以后,不论是单独或是和同学们一起留在工作室里,都在没有带走过锯条或是胶合板。夏季被派往看守同学的衣物也没有一次辜负大家的信任。

  分析:维佳如此高涨的劳动热情难道单纯是因为他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吗?不是的,不完全如此。激发他劳动热情的主要源泉是大家对他的信任,对他内心世界的体贴和关切。

  三年级:维佳负责保管全班同学的彩色铅笔,他十分细心。可是年级末的时候,又犯了错误,他从班级体的画册里撕下了一张空白纸,用来画了画并挂在自己家。

  分析:如果是别的孩子,或许可以取消其参加某次集体活动的资格。但是对维佳却不能这样做,因为他的个人荣誉感还不是很强,很不牢固,公开的谴责只能使他远离集体,打击他进行思想斗争的积极性,而把这一积极性保持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手段:把维佳留在教室里,教师不动声色的善意的向他说明,这种行为是不能允许的,在教师的诱导下维佳把撕下的那一页重写贴回到画册里,为此还画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作为封面。最好得到老师的表扬。

  结果:这次表扬更多地使维佳感到惭愧而不是喜悦。他满脸通红,教师最终得到了巨大奖赏,维佳捡到钱首先想到去寻找失主。

  五年级:维佳又犯了一次严重的错误-偷了同班同学的冰鞋。当教师去家里的时候,孩子哭了,主动坦白错误并请求不要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

  分析:孩子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是对于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只停留在这一点上还远远不够。

  策略:对无意干了坏事的儿童一律采取谅解的态度,这种态度深深地感动着他们具有自尊感,敏锐的心灵,并激发他们心灵深处坚决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们不仅深为自己所犯的错误后悔,而且还会以积极的行动来改正自己的错误。

  手段:和其它少先队员一起教小同学滑冰,面对小同学和冰刀难分难舍。自己如何做出决定

  结果:把冰刀送给了小同学,并彼此建立了真挚深厚的友谊。在其过程中学会了感受别人,关怀别人,割舍自己利益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善始善终:这件事情以后,一直到中学毕业以前,再也没有发现维佳有过把别人东西据为己有的念头。这件事情以后的每一年里教师都鼓励维佳去做一些具有集体主义精神高尚的事情。巩固加深良好道德观念在孩子心中的分量。

  在看完这个孩子整个转变的过程时,那种对人性的期待,坚持,相信,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碰到这样一些愿意站在孩子角度着想,愿意深入,体贴和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的教师。除此之外我们不得不相信一个具有良好道德风貌的集体能够激发孩子内心这么强烈的自尊感,荣誉感以至于将追求诚实,高尚积极的事情当作终身目标和准则。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篇16

  《要相信孩子》这本书中说“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不应该挫伤他们的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是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粗暴的对待,不注意教育方式,放不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往往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学生出类拔萃的学生我们偏爱,聪明听话的学生我们喜欢,老实本分的学生我们接受,活泼好动的学生我们忍受,就是又“笨”又“懒”的我们也不能一提起就怒火中烧、大动肝火,也许换个角度去看去想,会有意外的收获和发现,毕竟大千世界需要的是千姿百态、万紫千红!我们老师就要有博大的.胸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宽容每一个学生的优劣、长短,相信他们一定会从幼稚走向成熟!

  欣赏你的学生吧,让欣赏搭起你和学生心灵间的桥梁!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02-24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4篇06-21

要相信我可以作文06-06

《好孩子要诚实》音乐教案11-12

读《田野的孩子要读书》有感01-09

《孩子,我为什么要打你》读后感04-23

相信的句子01-04

相信的作文06-09

相信的语录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