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时间:2022-07-07 14:03:5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热】《浮生六记》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浮生六记》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1

  读了《浮生六记》后,感慨万千,“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多么犀利的诗句,尤其是在当时的时代,沈复的《浮生六记》可以说是别出心裁,独树一帜了。

  《浮生六记》为清朝苏州人沈复所著,因同为苏州人,便对书中所写的园林有一种亲切之感。沈复居于沧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园林一样古色古香的建筑。书中有介绍园林的地方,我因幼时去参观过,能大致在脑海里勾画出园林的样子,便不觉得枯燥乏味。《浮生六记》其实是沈复自传,细腻地写了秘而不宣的闺房之乐,生死不渝的伉俪深情,还记载了浮生里种种悠闲的乐趣。何谓浮生六记?一闺房记乐,二闲情记趣,三坎坷记愁,四浪游记快,五中山记历,六养生记道。其中,我最喜欢的的就是作者的妻子陈芸,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格外的“可爱”,林语堂先生说过:“陈芸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在生活中,陈芸也是最令人喜爱。她生具慧才,性情洒脱,简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确实如此,她聪慧、细腻,有文化,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贤美德于一身。

  书中主要描写叙述他们夫妻的生活,闲情雅致,这大概也是中国大多数文人的现状吧!虽然他们生活很简单、很清贫,对财富没什么要求,但是他们生活得很快乐,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在喧嚣之中,仍然保持着一颗宁静的.心,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浮生六记》中,文字干净雅致,描写的更是悠然的生活,记录了作者的一生,文字朴实,真情实感,让读者感受颇深。在现代喧嚣复杂的社会下,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追求更高的理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当下时代熙熙攘攘,不见当年的风花与雪月,人群的喧嚣与热闹,但终究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打捞起来只是一片虚幻的影子。

  时光匆匆,浮生几何。现如今,我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累的时候,何不留半日悠闲,停下脚步,去感受和发现生活的美好。

《浮生六记》读后感2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许多年过去,学过的课文早就不能一字一句的背下来,但是上这一课时,脑子里曾浮现的画面依旧栩栩如生。

  彼时还只当沈复是一个让无数人屈服于“背诵全文”的始作俑者之一。没想到无意间买了《浮生六记》并反复读过之后,发现这沈三白真乃一妙人哉。寥寥几万于字,沈三白在前三记中将他与芸娘的生活写得妙趣横生。

  人生难得一知己,难得一爱人,当这二者化为芸娘时,三白何其有幸。三白与芸娘的爱情始于年少时的一句“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此后的两小无猜,藏粥待君,围炉夜话,共读西厢,邀月小酌却都变成了人间久别,似乎避暑我取轩,耕织仓米巷,男装游庙会都只是浮生一梦。可惜伊人早逝,儿子夭亡,世间徒留三白一人历尽人间坎坷生死之事。该是怎样的绝望才会让三白执笔在薄纸上写道:“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

  曾有人哀叹芸娘这样才思隽秀,聪颖可爱的.女子嫁给狎妓游乐,醉心山水不作生计的三白是所托非人。我却更赞同其夫妻二人是相互影响,相互成全的观点。三白为芸娘舍弃家族庇护,陪她赏月万年桥下,在男权社会中竭力保留芸娘的天真可爱,释放其天性,而后袒露自己的过错来衬托妻子是难能可贵的。芸娘和三白根植于所处的社会文化受当时的民族精神影响,我们何必用现代的是非观念来苛责批评。如林语堂说的“婚姻和爱情的本质都是悲剧性的,完美是不真实也是不可能的,而残缺才是真,甚至也是美。”

  半生快活,半生坎坷萧索。浮生若梦,唯二三趣也。

《浮生六记》读后感3

  《春夜宴桃李园序》中云“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大意为短暂的人生就像是一场大梦,之中又有多少欢乐时光呢?人生百年眨眼便逝去,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想来这并不是古人独有的感慨,今人实也难逃这魔咒。如今,世人多为生计或功名奔波劳累,失了不少朴实无华的欢乐之感。如今人于浮华之中,如沈复于《浮生六记》中所记,如他一般于平淡的生活中找寻乐趣,也不失为一种幸事。

  《浮生六记》共四卷,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读完此书,时常感念沈复与陈芸的爱情,也感念他们的'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沈复与陈芸可谓是珠联璧合,二人自小相识,沈复欣赏陈芸,对其母言:“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陈芸于沈复腹饥之时藏暖粥小菜为沈复果腹,其兄打趣曰:“顷我索粥,汝曰‘尽矣’,乃藏此专待汝婿耶?”二人之情谊,可见一斑矣。后二人迁居他处,情谊如旧,却也遭尽磨难。书中所记之事,多为乐事,然夫妇二人不过肉体凡胎,与旁人无异,也尝为生计所累,个中辛酸,盖不为外人道也。然二人即便潦倒,仍志趣不改,吟诗、作画、郊游、烹饪,喻欢乐于平常,意趣盎然。二人虽非达官显贵,平日生活却也多姿多彩,不输名贵。

  纵然浮生若梦,为欢却不只几何?世人多如沈复夫妇二人,平凡且普通,然世人也能如二人一般,把生活活出诗意、活出精彩。汉乐府《西门行》诗:“夫为乐,为乐当及时。”珍惜每一个生活细碎的平常,寻找其中的乐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

《浮生六记》读后感4

  读完《浮生六记》感触颇多,大体有以下几点

  1、感慨中国古时知识分子的精致和矫情。

  无论沈复其人的家庭境遇或者个人生活过得多好,多坏,对生活方面他一直都比较矫情,比如温酒对诗,还有在室内养花草,非常小资,落魄时亦如是。

  2、沈复的妻子芸娘,真的善良到令人心疼,一声尽心尽力照顾丈夫,满足他的各种习惯和爱好,像母亲一样纵容自己的丈夫,展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贤良淑德,但是现代社会这种品质也不一定会使自己的'婚姻生活过的更好。

  3、总体来看,我认为沈复就是个渣男。老婆孩子跟他一生没有过什么好日子,而且在妻子与父母发生误会的时候他并无作为,而且最终妻子含屈而亡,非常悲剧。而且因为自己日子过不下去,就让女儿早嫁,儿子给人学徒,实在懦弱无能,对于生活的现状没想办法奋斗改变,实为渣男一枚。

  生活中自然有大喜大悲的时刻,但更多的多是些平常不过的日子,没有大的波澜,见不到大的起伏,每一天相似无二的日子,相似的心境,象平静的心电图映射到空间的墙上,暼一眼就象是看完了全部。

  如果说是有了转变,那一定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一个那么对的人,一个专属于你的那个人,独一无二到无可替代。

  之于沈复,是他的芸娘。

  念起,缘生,念起,缘深。

  只是一眼,心跳瞬间陡起,再无力归于平静。

  她象是一个仙女,转旋袅袅起舞间,每一时,每一刻,每一天,都不再能似从前一样。平常的平常,有了她的浇灌,润润的处处透着水灵。有些拮据的日间,有了她的心思,每每流露出新意与可爱。说的每一句,总能从她的眼睛里投射出会意的笑,烦忧蹙眉时,总是能从她瘦削的肩膀处,寻得力量。

  这一切无关其他,皆是因为每寸光阴,皆用心诚意抚过,暗暗出力打磨,若是说丝丝关心,早在缕缕青丝漫,尖尖梳齿间,由青花褪成了水墨。

  铭心于心,无关四记或六记。

  时间能隔绝的,绝不是思念。

《浮生六记》读后感5

  《浮生六记》我相信淳朴恬适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是宇宙间美丽的东西。在我翻阅重读这本小册之时,每每不期然而然想到这安乐的问题——读了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然而我自信这种说法不至于是溢美。想读这书的,必有能辨别的罢。以上这两段话是俞平伯和林语堂对此书写的精彩书评,觉得说的很好,和大家分享下。

  我读此书有从书中的感触到,过度教养的影响,不只是教养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现代父母对孩子付出更多的照顾与教导,正面回馈却似乎不如预期,究竟教养出了什么问题?过度的保护、指导与关爱,不仅是个别家庭的教养问题,更是影响整体发展的社会问题,值得反思与警惕。我们都忘了,我们该养出的不是好小孩,而是好大人教养的目标,应该是养出一个心智、情感、能力都与年龄并进相衬的成年人。本书以此为中心思想,希望帮助父母平抚担忧与恐惧,先放下亟欲为孩子铺设成功坦途的急切情绪,而以更稳健的`心态、更明智的爱,创造真实永续的教养效果。

  在教养孩子之前,父母请先照顾好自己,完成自己的人生。本书打破一般教养思维,除了指陈过度教养的影响并提供解决方案,更聚焦于父母的心理建设与自我关照,恳切提醒父母别为了教养孩子而失去自己的人生。当你能好好生活、工作与爱人,孩子就会以你的身影为榜样,找到自己实践成功、创造幸福的方法。

《浮生六记》读后感6

  “《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俞平伯

  在未读《浮生六记》时,我认为的爱情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爱的人一定能恩恩爱爱一辈子,但《浮生六记》却让我看清了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夫妻。沈复与陈芸前半生伉俪情深,举案齐眉,可以说是“教科书级的恩爱手册”。但后来遭遇变故,被父亲逐出家门,在外颠沛流离,生活困顿,但二人依然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直到最后陈芸客死他乡。

  陈芸很美,不仅是瘦不露骨,眉弯目秀的美,也是心灵的美。放在现代,我觉得陈芸一定是一个动手能力极强的宝藏生活博主。她亲手做衣帽,摘梅子酿酒,用植物做屏风,做竹帘,做梅花盒。她既可以是红颜知己,又可以是浪漫情人,多才多艺,感性风雅。从夫妻二人的点滴生活细节,可以感受到他们真挚的爱情。他们还打破封建旧思想的束缚和教条,让我们还能看到超越时代的勇气。这对夫妻做了现在看似平常、当时却不敢想不敢做的尝试。比如说,芸娘女扮男装去看灯会,并与沈三白以“表弟”相称。她自强自立,在父亲病逝,家徒四壁的情况下,仅靠一个人做工,便撑起了一个家。这也难怪林语堂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生活不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面对布衣粗食的生活,陈芸从未觉得苦,她总能用她的蕙质兰心,给生活添点情趣。生活从不缺少美,只是缺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很多时候,在经过生活粗暴、苦涩的`磨砺之后,很多人只能俯下身子,忘记了生活的初心,眼睛再也看不到美的东西。

  淹没于真实生活的爱,大抵不是一眼就心动的轰轰烈烈,而是你在我身边肩并着肩,手牵着手,是我说唐诗,你懂李杜,我说汉赋,你知相如,我们仰慕着彼此的才华,又成为彼此心中的一叶舟。

《浮生六记》读后感7

  《浮生六记》的取名,源于李白的诗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其中寄寓了作者对人生的体悟和感慨。从内容来看,全书涵盖六个章节: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较为完整地记录了作者一生的`经历。因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浑然天成,独树一帜,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境界,深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流传至今,已成经典。

  沈复十八岁娶舅女陈芸为妻。芸娘,既是前四章的核心人物,也是全书的灵魂主线。林语堂先生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芸娘在沈复眼中是“形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芸娘本人既能写出“秋轻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佳句,也能与沈复谈论诗书,赏月饮酒,更有无比的心路。她女扮男装去看庙会,雇馄饨摊子为丈夫赏花温酒,主动为丈夫谋妾,实在是聪颖活泼的一位女子。是娶芸娘为妻乃沈复之幸,同时,托沈复之笔,如今我们才能知晓有芸娘这么一位才女。

  婚后,沈复和芸娘虽生活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但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他们举案齐眉,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他们相爱甚笃,始至不渝,不落世俗,耳鬓厮磨二十三年。遗憾的是因受封建礼仪家教之害,俩人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娘死后,沈复“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浮生六记》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情真意切,一点没有忸怩作态。沈复和芸娘的爱情并不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更非千古名唱,但我为他们日常生活中最平常、最细微的点点滴滴而深深感动。

《浮生六记》读后感8

  初读《浮生六记》时,总有一种“沈复几乎配不上他妻子”的设法。细细评味后,才创造芸的才情与心爱若无沈复的慧眼识真和倾情书写,便不能被发掘,更不会被传布,我们也不能经由过程文字一见这两百年前女子的风度。沈复看重芸的文艺风雅,芸恭顺沈复的狷介洒脱,恰是他们的三不雅观不雅观同等才铸就二人几十年如一日的举案齐眉、相爱甚笃。若是沈复要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芸想的是“好男儿志在高官厚禄”,那么两人只需互相嫌弃,互相抱怨了。

  沈复与芸的三不雅观不雅观同等、志趣相投无时无刻不表如今《浮生六记》的字里行间里。沈复说芸癖好既与我不异,并且能鉴貌辨色、揣摩眉目,所以我的一举一动,对她使个眼色,她便息息相通,无不办得头头是道。

  搬到仓米巷后,因新居风光不如故居,芸时常伤感,又神驰老家丁老家“颇有野趣”的住处,沈复便请示怙恃,携芸来到那儿那里所避暑。芸说往后哪年,当与郎君在这里造一个房子,绕着屋买十亩菜田,招来家丁仆妇莳植瓜果蔬菜,来供给日常家用。郎君画画,我来刺绣,算作品诗喝酒的资费。如许平民菜饭,终身欢愉,不必方案去远游他处。沈复对这设法深为赞同。

  沈复向芸衬着庙会盛景,芸道可惜本身不是男人,去不了。沈复便辅佐出主见,让芸穿本身的衣服扮为男人。芸扮男人没有合脚的鞋,沈复也辅佐:市场上有卖蝴蝶鞋,巨细脚都可以穿,买起来也极随意,且早晚可以当拖鞋用,不是挺好的吗?芸欣然畅怀。

  若是说沈复碰着芸是一种荣幸,那芸碰见沈复不也是一种荣幸。在婚姻是怙恃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沈复对芸成心意,便向母亲说:“若为儿择妻子,则非淑姐不娶。”也算是本身夺取来的幸福。

《浮生六记》读后感9

  作为一个自传性质的散文作品,《浮生六记》记录了清乾嘉年间一位苏州知识分子,平凡而艰难,磊落而淡然的一生。《浮生六记》原稿六卷缺了两卷,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在那些浓缩的字里行间,感受作者沈复一生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

  沈复,字三白,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一生作府邸幕僚,幼年时期家中也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身无功名,不曾考科举,但受家庭的'熏陶和自身的兴趣使然,沈复其人也是一名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精于盆景和园林艺术,有擅长丹青,一支好笔画的花鸟人物,即施然展于白纸之上,有能融得进笔墨当中,端的是一派大隐隐于市的民间艺术家的资深大佬形象。

  东坡诗云:“事如春梦了无痕。”沈复与其妻陈芸从青梅竹马到相濡以沫携手一生的爱情,在生活的平淡中,在一路遇见的波折困顿中,如一杯茗茶,细嗅闻醇香,细品知醇厚。感动于他们在苦难面前的携手共进;伤感其深陷不得父母兄弟之亲的家庭隐痛;哀伤于芸年纪轻轻便染重病,两人耳鬓厮磨形影不离,爱恋不过区区几年便阴阳相隔。

  沈复其人,是青衫磊落的书生,亦是舒朗温厚的郎君。他会邀请妻子远处郊游,邀其畅谈古今。原本你我共同行,后来路上孤独人。悲伤余后,生活依旧。时间治疗法似乎古今通用,沈也在痛苦之后平静接受现实,选择“不谙世事,不染红尘,远离世间悲苦极乐”的方式,独身一人云游四方。

  沈复的一生俨如一块纯美之水晶,只见明莹不见显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其淳朴淡然,恬淡自甘的生活,正如其妻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浮生若梦,往事已矣,无需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平淡超然,亦不落俗世。

《浮生六记》读后感10

  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想找来看看,找了好几家书店,就是未买到,近日去南京看病,顺便到新街口书店转转,偶然发现这本书,随手翻翻,便觉不错,于是就买了回来,一口气看完了,由于工作繁忙(其实也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现在我已很少时候能静下心来,在这样短的时间内看完一本书了,除非书中内容特别吸引我,一本书全部看完后,到现在仍觉得里面有许多情节值得回味。

  作者沈复(三白),是清朝一个生活较清贫的文人,虽然不是富贵之家,生活也遭遇诸多坎坷凄凉,但他又非常的幸运的是,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有一个红颜知己相伴,他的发妻芸娘是一个集诸多优点于一身的中国传统女性,聪颖、善良、可爱、活泼,有了她,清贫的生活也充满了乐趣,人生显得多姿多彩,可惜早早离他而去,书中弥漫着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中,虽写乐事但始终有一股淡淡的、深沉的忧伤萦绕其中。

  书中内容主要有:一是闺房记乐。主要回忆与芸娘从小青梅竹马,婚后在一起的幸福生活;二是闲情偶寄。主要是文人的闲情雅趣,中间穿插与芸娘的生活细节;三是坎坷遭遇。主要是家庭变故,生活落魄,芸娘病逝。四是旅游快记。主要是描写曾经游玩过的山水风景。五是域外游记。主要是记到琉球国所见所闻;六是养生之道。

  书中因主要是怀念发妻,故感情真挚,语言平淡朴实,但又深沉耐人寻味,人生的不幸遭遇、对芸娘的深切怀念,用简洁平淡的文字表达出来,寓浓情于简约,委婉而又深致。

  作者塑造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可爱女性,仿佛就在眼前,令人难忘,因了作者的记载,她的故事、她的形象,从古代活到了现在,直至将来。

《浮生六记》读后感11

  《浮生六记》这本书搁置多年没再看,现在已经忘得差不多一干二净了,前几天在头条上看了“舞马长枪”老师的分享后,勾起了一点儿记忆。

  《浮生六记》人称“晚清小红楼梦”,讲的是发生在二百年前的一个爱情故事。他们称赞沈复和芸娘的伉俪情深,也感叹芸娘的有趣,还称她为“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我看完后,却觉得有一点悲哀。

  初始的沈复和芸娘真的很甜,从小相识,相知,相爱,花前月下,联诗对赋,生活平淡,却有诸多情趣。

  芸娘即是才女,也算得上是贤妻,反观沈复也就是一个才子书生了吧?

  年轻时靠着父亲生活,活得很是潇洒。无法处理好家庭的关系,被赶出家门,生活潦倒,风雅却不少。

  他有多爱自己的妻子,真的没多少。做他的妻子,芸娘受了很多委屈,有的和他无关,有些却是他带来的。

  芸娘为他纳妾,操持家务,跟他过穷苦日子,可以说是那个年代女人的命运,也是芸娘甘之如饴的,我不能说什么。

  可是一个男人,自己入不了仕途(虽然做过幕僚),也做不了生意,基本没有能力养家糊口。有家小,还那么天真,就知道玩乐,要让女儿当童养媳,儿子也年幼死去,跟随他流浪的妻子也早逝,真的.没有什么值得颂扬的。

  选择跟一个人一起生活,真的不能只看ta说了什么,而是看ta做了什么,再多的情话,也填不平因为ta而受到的伤害。

  你可以心甘情愿为ta吃苦受累,但ta不该就那么心安理得地接受,而不做什么努力和改变。

  这本书是清代散文家沈复写给亡妻芸娘的绝美情书。从初见的怦然心动到婚后的举案齐眉,从谈诗论画到赏月弄花,平的柴米夫妻将清贫的日子过成了诗意佳话。他们遭遇了家庭变故,半生坎坷,颠沛流离,却一直不离不弃、相扶相依。

《浮生六记》读后感12

  看完《浮》,着实对沈复这人喜欢不起来,也可以说是鄙夷、厌恶。

  他身上有着典型的中国文人的清淡闲雅之气。在生活窘迫之时,仍能苦中作乐,游山玩水,或与妻在闺中,时不时会三两好友,吟诗歌啸,抚琴聚谈,饮酒行令。他好热闹,好交友,是个真性情的集出世与入世于一身的人。

  但要说真性情,其夫人陈芸才真是不可多得的真性情之人。早年丧父,以一人之力靠女红养活全家,并自学认字,也能吟出句句好诗;但她并不是一个只知相夫教子、知书达理的女子,除了好看的皮囊,还有着可爱灵通的内心。在男尊女卑的年代,她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也能想出绝妙的办法为丈夫的'赏花会解决难题,而又不失雅致与乐趣,能够宽容主动为丈夫谋妻室,也主动为自家公公寻姬妾,并独自承担家庭的误会,隐忍而善良。

  沈自是很中意芸,可是一边与芸恩爱不已,视为知己,又能一边毫不介怀地享受寻妓之乐,还说是因为与夫人有些相像?芸为其谋妻室,也因此被欺骗,而伤心气愤得旧病复发,日益加重。若是沈能有“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觉悟和坚持,芸何以落得客死他乡,差点无钱下葬的下场?若真能将这爱入骨髓建立在忠贞,只此一人的基础上,何会中年丧妻丧子?

  乍看沈一生经历众多跌宕起伏,仍能怡然自乐,可是站在家庭的角度看,妻子被家中父母误会,他无法从中斡旋解释,缓解家庭关系;妻子病重无钱医治,还得自己拖着病体赶工刺绣挣点药费,是沈无能。父亲病重,无钱赶回家中见其最后一面,在父亲生时也未能尽儿女之责,是沈不孝。还有太多的放浪形骸,他的个人精神世界倒是维护得很好,可是未想过一直都是有人在为他负重前行。我并不认为他算得上一个真正的男人。

  中年丧父、丧妻、丧子、丧挚友,这一切,何不是因果报应呢?只可惜了这些为其生命承重的人,仍未使他拾起一个男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浮生六记》读后感13

  我无意在本文讨论关于《浮生六记》之文学成就,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我亦无意讨论道德问题,讨论道德容易让人失去条理而发泄个人情绪,道德有时候是偏见的代名词。而这里,我更倾向于直接探讨书中男女主人翁的一些心理现象,以及对两位前辈的读后感做出回应。

  芸:

  满足某种欲望是推动人作为或不作为的根本动力。对于一种无害他人的欲望的分析和探究,应当尽量避免使用抽象性描述词汇,如"好"、"不好"。

  在此书中,人物芸最引起重视或讨论的行为是:为夫谋女。行为的产生必然是有动机的,然而,动机亦分为有意识或无意识。根据弗洛伊德和荣格心理学,我个人认为促使芸产生此种行为,有以下几种可能:

  1、芸可能是个双性恋者。在男权且强势家庭观的时代,她可能不能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或者不能够表达自己的性取向。芸通过为丈夫推荐美女,以满足自己对女性的`征服欲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通过把其它女人推给丈夫而满足自己的性欲望,尽管她未必参与其中的性行为。

  2、芸可能会因为在成长中的缺乏足够的父权的关爱,她的人格里有严重的依赖感缺失。她需要通过极力讨好和服务他人而得到心理上的依赖感和存在感。这往往是种不自知的状态,但即便是不自知,通过某些行为平衡潜意识中的欲望也是会使人得到快感的,所以芸乐于服务沈复,美其所美,欲其所好,她通过沈复而确立自己的存在。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强迫式服务人格"。

《浮生六记》读后感14

  浮生一梦,喜怒哀乐嗔痴这六感真让人欲罢不能。

  携手一生的伴侣早早离世,家业未树、志向未成的苦恼使年轻的沈复满腹牢骚,侍奉父母时的孝道也谨小慎微,唯有始终热情的好朋友们在无数艰难的时刻提携帮助沈复。彼此惺惺相惜,寄情山水,哪怕人生寥寥数载也足以快哉。

  古代的文人喜爱诗词画作,钟爱自然山水,也钻研虫鱼鸟兽,倾恋美人红袖添香。穷苦时,生计靠卖画,吃睡借住在朋友家,实在不行就跟随升迁的官员当个幕僚,路过江河湖海之时还不忘饮酒当歌醉上一场;得意时,携手爱妻与三五老友到处办诗酒会、茶会,去奇骏的山上野餐,去清幽的寺庙洗涤身心,更别提家里院落的盆栽、假山、人工湖也别有洞天。唯一担忧的,父母但凡对自己不满意,就要小心翼翼道歉,大气也不敢出。父亲喜欢娶小妾,不帮忙父亲不开心;帮了,母亲又在自己身上出气。还是远游好哈哈哈哈哈!

  我不太记得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古文是什么时候了,印象最深刻的恐怕是“两小儿辩日”,其次就是“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原因当然是这篇文言文太长了,老师又要求每个人背诵!早自习摇头晃脑背书的我,脑子里全是“什么夏蚊?我感觉作者眼神不太行啊,怎么蚊子还是鹤呢?蚊子多讨厌啊叽里呱啦”现在想想,现代人的确太把烦恼当作烦恼,蚊子咬人彻夜难眠,第二天绝对还要发朋友圈吐槽,古代的孩子只把飞行的.小虫当作自己的玩伴,并且“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现代人的知识面广了,心思却小了,喜怒哀乐嗔痴越来越上头。哪怕人生不过数载,经历颇为顺遂,却仍要伤春悲秋,感觉天天都在经历什么大事。沈复四十六岁已经经历妻子离世,儿女也相继先他而去,高堂难以贴身侍奉,数年跟着不同的官员到处搬迁漂泊。这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有闺房记乐,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有沈复对过去的美好记忆感激,也有他仍然可以继续前行的期望。

  只要有一缕阳光的温度,就可以怡然自得。

《浮生六记》读后感15

  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简单概括这本书,我的感觉约是手边有此一册,便有如一妙友相伴。

  余忆童稚时

  先是在课本上读到《闲情记趣》,才接触这本书的,颇有趣味。且不说“夏蚊成雷”之时,作者“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的闲情了,单是他游玩与草丛中,以丛草、虫蚁、土砾,为林,为兽,为丘,便可充分感受到作者奇妙的想象力,与童年的欢乐了。每读至此,我都会忍俊不禁,恰似与作者隔空笑谈童年的趣事了。却也惋惜自己未能将幼年之趣事一一记录下来,留作回忆。

  陈家有女初长成

  陈芸,作者沈复一生中最重要的女性,是贯穿了书之始末的核心人物。林语堂先生道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诚非过誉。沈复花费大量笔墨描写陪自己在闺房中谈论诗书、赏月饮酒的芸,很是深情动人。芸是一位心路活泼女子:当沈复因芸喜茉莉香(被认为是香中小人)而调笑问道“卿何远君子而近小人?”芸笑答道“我笑君子爱小人耳。”如此风趣的一位女子!

  诸如此类,乍读令人神往。而芸的可贵之处,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她愿与沈复一起承担生活上的曲折,即便被公婆误会,她也默默忍受,不给夫君增忧。“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在芸的眼中,是“可乐终生”的。如此心境,却也可比贤人颜回了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浪游记快,寻寻觅觅;坎坷记愁,冷冷清清。沈复一生似在寻找着什么,或是浪游的闲适,或是生活的娴静。芸的早逝,令人扼腕。于他,更是莫大的打击。作者在书中常感叹:“今即得有境地,而知己沦亡,可胜浩叹!”使得全书萦绕着哀而不伤的情感。每当作者惋叹“芸娘不能偕游至此”时,我的脑海中总能浮现芸那温柔又宽和的笑容,但同时却又有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感。

  若是人生似梦,却能有像芸一般的知己陪伴左右,也是难得幸福的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07-24

浮生六记读后感06-27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08-08

《浮生六记》读后感05-14

浮生六记读后感【推荐】02-19

【荐】浮生六记读后感02-19

《浮生六记2017》读后感10-11

【推荐】《浮生六记》读后感02-09

《浮生六记》读后感【荐】02-09

浮生六记读后感【精】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