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走向海洋》读后感

《走向海洋》读后感

时间:2022-07-11 19:23:2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走向海洋》读后感通用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走向海洋》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走向海洋》读后感通用15篇

《走向海洋》读后感1

  这两天我看了本好书《走向海洋》。

  全书分为三个章节,分别是海洋与人类、海洋与中华民族、海洋与未来。书中介绍了:海洋里丰富的宝藏,历史上国内外的朱明海战,世界和中国航海史的著名人物以及他们的冒险经历,现代海军战舰及当代中国海军等知识。

  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使我知道了关于海洋的'知识,而且让我提高了对海洋的重要性的认识。海洋中蕴藏的动物有许多如:海蛇、鲸鱼、海龟、藻类。也有很多如:平时我们吃的还带和海藻远远超过了陆地上的动物。它们是陆地上动物的80%。海底分布着富饶的油气田和矿物质,随着陆地资源的逐渐枯竭海洋成为人们取用物资的新战场。我知道了海洋的石油可开采三亿吨,中国的国土面积是由960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和300万平方公里,而海洋的面积所组成,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赖以生存的家园;每一寸领土、领海主权都绝不允许侵犯。为保卫我们国家领土海族权完整,我们一定要建设强大的海军,保护中华民族的利益。

  听说这一段时间在破坏海洋,其实海洋给了我们很多,我们要爱护海洋。

《走向海洋》读后感2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走向海洋》,这本书介绍了关于地球知识的事,它告诉我们许多重要信息。

  杨利伟是第一位中国人离开地球的人,从远远的宇宙俯目敢家园。他看到的地球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土黄色、浑浊的星球,恰恰相反,那是一颗湛蓝色、晶莹剔透的球体,它不应该叫“地球”,叫“水球”更合适。我们的国土越来越少,地球上的`部分都是海水,我们现在应该得保护地球,让环境变得更好,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好。

  书中还介绍了喜马拉雅山最高峰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一旦投入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会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可以说,覆盖的球表面的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土地,而是一望无际的海水。叫“地球”,也许是个错误。地球的海沟可真厉害,都能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给淹没,地面的海水可真多!真是出人意料。看来“地球”改名叫“水球”更合适。

  《走向海洋》真是一本好书,能让我们足不出户就了解许多地理的知识。

《走向海洋》读后感3

  从太空鸟瞰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蓝汪汪的一片,那是大海。海洋占地球面积的70%,水在人体中占60%。可见,人离不开水,离不开海洋。

  中国的国土是由960万平方千米陆地和300万平方千米海洋领土组成的,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赖以生存的家园。 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航海史。最有名的'自然是郑和七下西洋了。他在三十余年的时间里,先后到过暹罗、苏门答腊、锡兰山等三十余国家。他传播了中国文化,让东南亚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促进了各国与我国的友好往来。 后来,由于清朝的腐败,我们的海防越来越弱,清朝水师不足六万,舟不过九百,规模仅是元朝水师的十分之一,导致多次战争,最让人丢脸的是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竟将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割让给了日本,还赔款2。3亿白银,并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新中国成立了,国家领导人决定大力发展航海事业,现在我国有了航母、核潜艇……我国人民海军为执行海上国防,保障海洋科学考察和试验、护航护渔、海上搜救等任务,航行在祖国的万里海疆,在维护我国“海洋国土”权益和保障,在世界和平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走向海洋》读后感4

  细细品读《走向海洋》,我可以从中看到近千年来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

  明代海军曾有辉煌的成就。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由200余艘远洋海船组成,将士多达二万余名。成功地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盛产的茶叶、丝绸、瓷器带到了欧洲,让英国皇家贵族也品尝到了中国茶、穿着华丽的丝绸、欣赏着青花瓷。李约瑟博士分析这一时期海军,曾得出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比任何亚洲国家都要强,甚至当时的欧洲海军联合起来也不是对手。郑和率领的大明皇朝船队在当时是最强大的。”

  中国海军也有耻辱的一段历史。清政府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海军舰队(北洋水师),看起来非常宏伟壮观,但只不过是一个花架子而已。在日本船舰的包抄下,北洋水师真可怜不堪一击、全军覆灭。这也难怪原本花在购买海军药的银两被挪用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上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海军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壮大。从几般大木船,发展到多舰种:驱逐舰、巡航舰、护卫舰、导弹舰、水陆战舰、潜水艇等等。舰队也分成三大部队:南海舰队、东海舰队、北海舰队。在各自的海域中,他们保卫着中国的领海。中国正在发展航空的`母舰的建设。不久将来中国海军肯定有更强大的装备。

  祖国繁荣与安康是需要强大军队来保护的。我国有几万公里的海岸线,这就更加需要强大的海军来保卫。我们要多学习海洋知识、海军知识,立志为中国海军作出贡献。

《走向海洋》读后感5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什么?答:既不是人最早进化的猿人,也不是两西动物进化来的动物,而是科学家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距今约35亿年的蓝藻化石———叠层石,同时也告诉我们,在35亿年前的地球上就已经有生命存在了,它就是海洋中蓝藻。

  读了《走向海洋》这本书后,让我学到了课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

  生灵万物受惠于海洋,陆地上,当时地球正遭遇着太阳长驱直入的紫外线照射,赤日炎炎,令人生畏;而在海洋里,却很少出现3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即使海洋结冰,也像是披上了一层棉被,冰层下面的海洋温度仍然在0摄氏度以上,海洋仍然是一个舒适的培育温床,适合于生命的生存与生长。这让我觉得大海还是这么的.神奇呀!它就像一位伟大的母亲一样,去无私培育她的孩子。

  海洋又包含四大洋: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其中太平洋又是在这四大洋中最深的海洋。

  海洋里埋藏了形形色色的发财梦:在这个巨大的蓝色聚宝盆里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

  大海里,有许许多多神奇的秘密需要我们去探索,大海又是一望无际,所以我要做到像大海一样,有一个宽阔的胸怀,要有一个男子汉的大度。

《走向海洋》读后感6

  地球很美,也很脆弱。当年杨利伟走进宇宙,以为地球有一大片陆地,是棕褐色的,可是只有一大片汪洋,可以算是个“大水球”。

  我看着这情景,情不自禁地翻起《走向海洋》。这本书虽然不厚,但是内容让我的印象加深。大海,是无边无际的,让科学家们都特别好奇。它包罗外象,承担着连接天与地的重要任务。海洋是地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心脏”蕴藏着许多珍贵的古董,可是却深不见底。海洋来自于宇宙给予的新生命。令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

  海洋更是生命的摇篮,也是文明的起源处,从中让我们人人都勤俭,节约用水。这都是来源于海洋的文明呀!海洋,更是生产新生命的起源处,我们的祖先两栖动物也是从海洋里开始了生命,然后经过净化、融合,才可以有我们的未来,说起来,它也是我们任何生物的母亲。

  海洋,也是矿物宝库,也会变成接下去世纪的粮仓。人类却不已理会,开始猛烈地开发起来海洋资源,导致现在世界资源已经开始枯竭起来。环境变得更加恶劣。

  全球的海洋是心灵相通的,人类的权利是共同的,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开始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如果真被人类破坏了海洋,那当时的波涛是什么?那可是大海的哭泣。

《走向海洋》读后感7

  走向海洋,我一听到这个书名,就知道这是一本关于海洋的书。这本书用了三个部分来介绍人类与海洋的亲密关系。

  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人类对海洋的崇拜,接着又去探索海洋,由了解海洋到争夺海洋,开启了人类文化的起源。海洋还是一个大宝库,里面的物产非常丰富,驱动汽车用的石油许多都自海洋,全球有三分之一的石油都出自海洋。海底还有丰富的矿石,像金银珠宝海洋中全有,而且陆地上的。海洋也是一个淡水储存库,人类还用许多办法从海水中提取淡水,让全世界缺水的地区都能用上淡水缓解缺水的问题。

  第二部分讲述了人类和海洋之间息息相关。海洋和我们的名人也是相辅相成的,像七下西洋的郑和,收复宝岛台湾的郑成功。这些响当当的名人都是因为有了海洋才成名的'。

  第三步分讲得是海洋的未来。不过,在我看来海洋的未来不会很好,因为我们人类正在破坏海洋,我们将大量垃圾扔入海水中,污染了海水,导致许多海洋生物的灭绝。再加上轮船漏出的汽油,危害就更大了,不仅污染了海水,连海底的植物都会受到危害。这还不够,我经常在电视上看见不法分子在海中捕捉鲨鱼,然后残忍的割下它们的鱼翅。不管它们的死活,直接将它们扔入海水中。鲨鱼没有了鱼翅就不能保持平衡,可怜的鲨鱼只能饿死,它们真的是太可怜了。

  从古至今,有多少种生物是因为我们人类而灭绝,大家,请不要再捕杀动物了,也不要再污染海洋了。

《走向海洋》读后感8

  大家知道吗?中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还有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面积!提起海洋,会使人联想到波澜壮阔、浩瀚无际等词语,别看“海洋”,只有简简单单的两个字,但是其中蕴藏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不信?那就让我们一起“走向海洋”吧!

  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人从浩瀚的海洋中捕鱼,靠海洋为生。海洋还是国家之间联系“电线”,麦哲伦环球航行靠的不是海洋吗?哥伦布不是因为海洋才发现了美洲大陆的吗?中国航海事业更是历史久远:郑和、郑成功、魏源……

  海洋与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中国秦始皇到唐宋的海上丝绸之路,再到“海上事业发达的明朝”近万吨的船队出海,这些事说起来,真令我自豪!

  但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几次战争——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是因为的清政府,所以失败了。不仅这样清政府还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三条著名的不平等条约,正在时时刻刻的提醒我们,要记得这耻辱,要努力学习再也不要被别人欺负!

  历史的车轮已经滚到了新中国,中华巨龙腾飞海洋,老旧的书页已经翻了过去,重新书写历史篇章的日子已经到来了!

  正如书的'结尾所说:“全球的海洋是相通的,人类的利益是共同的。当海洋世纪的钟声敲响之际,让我们携手高歌,于海洋通行……”对呀,为了地球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与海洋为友吧!

《走向海洋》读后感9

  当我拿起《走向海洋》这本书时,我就被封面上那波澜壮阔的大海深深的吸引住了。我很喜欢大海,想了解大海,想知道有关大海的知识。所以,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拿起这本书津津有味的读起来。

  通过读这本书,我知道,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母亲,生灵万物都受惠于海洋。海洋不但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还是人类最大的淡水库。海底不仅分布着富饶的油气田,而且还沉睡着数以万计的沉船,装载着数不清的`金银财宝和珍贵的历史文物。

  读了这本书,我还知道了中国海洋史上的重要海战,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海洋史上的历史人物,有郑和、郑成功、魏源。了解了中国海军的历史,我国现在有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北海舰队和海军航空兵,他们肩负重任,在守卫着祖国的边防海岸。

  我要好好读这本书,了解更多的海洋的知识。我多么希望我们的祖国美丽富饶,繁荣强盛。多么希望我们的祖国走向海洋,掌握海洋的主动权,捍卫海洋,让我们的海洋更加波澜壮阔,不再因为落后而受人欺负,国泰民安,欣欣向荣。

《走向海洋》读后感10

  读了《走向海洋》这本书,我知道了中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领土,还有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领土呢! 我还知道了海洋是怎么形成的。大约在50亿-55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分离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团块。一边漂浮与太空,以便有绕着太阳转,一边又在自传,在运动过程中,不断碰撞,逐步形成了原始的地球,而海洋圆,而海洋原来是没有的,那它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在引力作用下,地球内部温度不断升高,地内物质溶解。而气洋则上升下降后,形成了海洋。

  地球上的海和洋风姿百态,世界上最大的'洋是太平洋,流动的"哑铃"因为他的轮廓呈"S"形,恰似哑铃等等有趣的海和洋。海的居民有很多,因为还是生命的摇篮。 海同样是宝库,又有取之不尽的海洋矿产与用之不竭的能源,它也是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而海洋也不是一个平静的主,它带来的灾难十分可怕。 但是,我们依旧要保护它。因为人类的原因,海洋的环境在不断恶化,海水的污染也越加严重。 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开始好好保护海洋。因为保护海洋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走向海洋》读后感11

  这个星期,我阅读了《走向海洋》这本讲海洋历史的书。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许许多多有关海洋历史的知识。首先,书的开头就把大家引进了一个海洋的.世界里。我为祖国有着960万平方千米国土面积和两缕流水:长江、黄河。感到骄傲。然而又对有很多中华人民不知道中国还有300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而感到惋惜。然后我知道了地球表面占5。1平方米,海洋占3。16平方米,为地球表面的97。2‰。哇!我看到后面写了一句“打个比方,喜马拉雅山最高峰,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一旦投入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立刻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因此,可以说,覆盖地球表面的不是土地,而是一望无际的海水……”随后,我看到了旁边的图片,深黑色的是土地,白色的是海洋,这是我才知道,海洋比地面多。

  读到最后,我又为中国用一个核潜艇玩具而产生了第一艘“长征1号”核潜艇。还有国家海洋局仅仅用时28个月,耗资为250万元造出了一艘调查船,还有海洋里……

  我们的海洋只有一个,让我们一起携手保护海洋, 让我们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更加努力学习!

《走向海洋》读后感12

  看,蔚蓝的大海上。两只海豚在嬉戏,溅起晶莹的浪花。远处一艘船只风起航,海鸥在高空盘旋。这一张以海洋为封面的图书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不由自主地翻开了这本名为《走进海洋》的书。这本书并不算厚,但其内容是我印象深刻。作者崔京生先生详细的讲述了海洋与人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文明的.起源,是蓝色的宝藏,也是人类最终的归宿。讲述了大海那悠久的历史,他认为“海事兴”便“万事兴,民族兴”。

  他呼吁全世界人携起手来,共同高歌,与海洋同行!看完了这本书,我的内心很复杂。其实,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认真的想过我们与海洋之间的关系。只记得语文老师说过,大海是无边无际的,是包罗万象的。记得音乐老师教我们唱过“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大海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了。海洋与我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海洋,是矿物资源的聚宝盆,也会成为21世纪的药库,变为未来的粮仓。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愈演愈烈,导致现在的海洋资源即将枯竭,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然而最终会导致人类的生存危机!全球的海洋是相通的,人类的利益是相同的,我们应该携起手来,合理开发海洋资源。长风大浪,任重道远!

《走向海洋》读后感13

  这几天,我一直在看一本书,今天,我终于把它“啃”完了,之后它的内容便像磁铁一般让我禁不住的又翻开它,再一次的让我去品味它。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走向海洋》

  我喜欢它是因为它的内容特别丰富,不但有个大洋的介绍,还有对海洋的概念、海洋的宝藏、海洋的`地理知识,甚至还有在海洋上发生过的历史,它都记载的清清楚楚。其中,我最难以置信的,也是我最喜欢的是人类竟然起源于海洋。因为我们都听过各种神话故事说人类的起源,有的说是女娲娘娘用泥土造出了人类。那自然是神话,而我也曾想过人类可能是被大地孕育出来的,但从没想过是海洋让我们诞生的。之后,我便搜集了资料加上自己的想法,最终勉强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一种想法是我个人的想法:比如人离不开水,就像生活在水里的鱼儿一样。第二种想法是则是搜集过资料后才想出来的:我们的地球表面上约3.61亿平方千米都是海洋,而地球表面面积大约就501亿平方千米了,可想而知,我们地球上的海洋面积是多么之广,那么我们地球人会这么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可思议,就像这世界都是那么的“千奇百怪”让人猜不透也做么不透。《走向海洋》这本书非常奇妙,带给了我前所未有的兴趣,也带给了我除课本外的许多关于海洋的知识,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愉快,让我对海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探索。

  如果你也想有我这一般的乐趣的话,就过来看看《走向海洋》吧!这本书真的很奇妙!

《走向海洋》读后感14

  乘风破浪,任重道远。

  在蔚蓝的大海中,两只海豚追逐嬉戏,溅起朵朵浪花;远处,一艘帆船迎风起航;空中,海鸥勇敢地飞翔。这是《走向海洋》一书的封面画,它激起了我对海洋的无限遐想与向往。

  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海洋文化”,鉴真东渡徐福出海、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这些由华夏儿女创造的航海奇迹为人类航海史竖起了一座座里程碑。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国的海洋探索之路更是越走越远。

  人们之所以要开发海洋,是因为海洋里蕴藏着宝藏。据估计,海洋中的石油蕴藏量约为900亿吨,仅北冰洋的石油储量就可供全世界用上50年。科学家发现,在同等面积中,海洋养殖的产量要比陆地种植高出100倍。如今,在海底建造牧场和庄园已不是幻想。人类将在海底大量种植海藻和海草等“海洋作物”,制成喂养牛猪羊等家畜的饲料。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来海上”。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海洋环境,这样才不会导致海洋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海洋才不会变成人类生存的杀手。

  乘风破浪,任重道远!全球的海洋是相通的,人类的利益也是共同的,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高歌,与海洋同行!

《走向海洋》读后感15

  我阅读了《走向海洋》后深深的感觉海洋是地球的心脏,正因为有了海洋,地球才有植物,动物。地球离不开海洋,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他为生命的`进化与繁衍提供了条件;海洋是风雨的故乡,他在控制和调节全球气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海洋是资源的宝库,他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无穷尽的资源;海洋是交通的要道,他为人类从事海上交通,提供了经济便捷的运输途径;海洋是现代高科技研究与开发的基地他为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发展高科技产业提供了空间。

  人类离不开海洋,如果人类离开海洋,人类将无法存活;人类离不开海洋,如果人类离开海洋,人类将永远欣赏不了海洋那美丽的风景了;人类离不开海洋,如果人类离开海洋,航海事业也将会作废;人类离不开海洋,如果人类离开海洋,这个地球将不会在拥有宝石蓝色;人类离不开海洋,如果人类离开海洋,这个地球将不再美丽。

  生灵万物受惠于海洋,现在我们要调整目光,重新来看待我们脚下的地球,保护海洋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走向海洋》读后感】相关文章:

走向海洋的读后感02-12

《走向海洋》读后感08-27

走向海洋读后感04-14

《走向海洋》读后感【荐】02-04

【热】《走向海洋》读后感04-11

【精】《走向海洋》读后感11-05

【荐】《走向海洋》读后感12-11

走向海洋读书心得02-18

读《走向海洋》有感04-12

走向海洋读后感6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