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时间:2022-05-05 20:03: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精选19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精选19篇)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篇1

  记得曾听好友说到阿加莎·克里斯蒂德的侦探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据说案情扑朔迷离,结果颇具特色。当时心动欲读此书,可惜不知怎的忘了此事。近日读杂志,看到此书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德的介绍,才记起这本小说。为了避免再度错过,遂于昨日前往图书馆借来此书。

  昨晚花了4小时余读毕此书,果然未失所望。一时兴奋,遂继而将阿加莎·克里斯蒂德的侦探小说故事梗概都查看了一番。

  阿瑟·柯南道尔因塑造了福尔摩斯这个大侦探的典型而闻名于全世界,阿加莎·克里斯蒂德则用一个完全不同于福尔摩斯的可爱侦探形象——伟大的赫尔克里·波洛成为侦探小说界的女王。

  福尔摩斯看得多了,波洛虽然了解相对较少,但比较福尔摩斯和波洛,两位大侦探的`破案方式还真是很不一样:

  福尔摩斯是个坚定执著的侦探,有着侦探天生的敏感和直觉,性情有些古怪。他总是一言不发地在案发现场附近察看,并不时把什么东西小心的放进信封(当然还不忘留一半等警方去发现),一番镇定思考之后把凶手的特征说得清清楚楚。于是,所有的人都去找全世界符合特征的疑犯。

  波洛的形象属于可爱一型,性格随和,像邻家大叔。他在案发现场发现了什么常常不动声色,到关键时候才说。他不是看看现场就能说出凶手特征的侦探,他的特长是在多个嫌疑犯中敏捷的找出真正的凶手。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凶手就在你们之中!”

  福尔摩斯在破案时,从不讲人情味,显得冷酷无情;波洛则有趣得多了,总是和颜悦色,照顾到每一个当事者的心理。

  二者对凶手的处理,也就是结局却恰恰相反:

  福尔摩斯在这种时候往往明显更有人情味儿,他有百分之二十的案子都放走了凶手;即使没有放走凶手,许多案子也往往是私下解决,真正交到法庭接受审判的人少而又少。

  相比之下,波洛的态度就坚决多了,他认为“无论什么理由,杀人就要付出代价。”读毕《东方快车谋杀案》,还以为波洛处理凶手时颇具人情味。查看了其他故事结局后才知,波洛总是在最后一幕将所有相关人等聚集(多数时候警方在场),戏剧性地揭发凶手,凶手当然交给了警方。《东方快车谋杀案》中,他默许了“十二人审判团”,并提出一种完全错误的报告给警方,是几乎唯一的一次例外,这样的情形似乎再没有过。

  福尔摩斯和波洛的侦探故事之不同当然绝不仅限于此,待我对阿加莎·克里斯蒂德的小说有更深了解后再作进一步的分析吧。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篇2

  如果一个恶名昭彰的罪犯,却通过金钱逃过了法律的制裁,作为受害人的亲戚朋友又该如何自处呢?英国著名的推理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就是以此为背景创造的。

  名侦探赫丘里·波洛搭乘东方快车前往英国伦敦,卧铺车厢里除了侦探先生和列车员还有12名来自世界各地身份背景迥异的乘客。当天深夜,东方快车撞进了雪堆,而车上的乘客雷切特先生身中12刀被刺死在自己的包间内。波洛侦探接受了列车公司的委托调查这起谋杀案,而随着调查的深入,死者雷切特先生的真正身份浮出水面,他是一个拐骗儿童集团的头子凯赛梯,策划了包括阿姆斯特朗拐骗案在内的多起拐骗案,但依靠累计起来的大量钱财,以及通过这种人的秘密疏通,利用法律上的不严密,竟被宣判无罪,之后改名换姓重新生活。而通过对12名乘客的谈话调查,却发现这12个人每个人都有漏洞,都有嫌疑,但偏偏部分互相之间的证言又能互相验证,每个人又都没有嫌疑。而最终波洛侦探得出了惊人的结论:这12个人都是凶手!这12个人都是阿姆斯特朗拐骗案受害者的`亲属朋友,为了给死去的阿姆斯特朗一家复仇,而精心策划了这一起谋杀案,每个人刺杀了一刀,最终完成了这起谋杀案。

  在小说的最后,12名凶手之一的琳达·阿登阐述了策划这起谋杀案的过程,她是阿姆斯特朗拐骗案遇害小女孩的外祖母,她的女儿和女婿也因这起拐骗案去世,但是案件的主谋却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当时这12人就决定“凯赛梯逃脱的死刑,以后必须执行”,最终决定由12人一起执行这起死刑。一个陪审团由12人组成,而这12人任命了一个12人陪审团,宣判了凯赛梯的死刑,并且担任了行刑队的角色。

  法律是正义的,但却是不万能的,而执行法律的人也不是万能的,因而就有迟来的正义,甚至不来的正义。对于我们这些法律的执行者来说,经手的案件成百上千,但对于案件的受害人来说,一个小小的案件甚至都关系到其的一生。罪犯逃脱了法律的制裁,给受害人的家属朋友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痛苦。当法律无法带来公正的判决,又该如何?

  小说的最后,波洛侦探最终还是决定隐瞒这起谋杀案的事实。我们无从指责侦探先生违背了法律,或是褒扬他遵从了人性。也许只有当法律极尽完善,每个罪犯都得到应有的惩罚,才能避免东方快车谋杀案这类事情的发生。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篇3

  案件本身并没有很吸引我,比较有意思的是波洛与快车内十二人的对话,这十二个人来自不同的国家和阶级,身份地位不同,性格特征各异,在看似一种机缘巧合的情况下,搭乘上同一辆东方快车,一场谋杀案将所有人联系在一起,背后实则是一场严丝合缝的群体作案。

  这件谋杀案有一个特点,死者是震惊美国的一件绑架案中的主谋,却逃离法网,逍遥在外。于是这里引发了一个关于法制问题的思考,对于那些犯有罪行却没有获得法律制裁的人,采取私人性报复的做法是否正义?或许有时候越过法律处理问题能够弥补法律的一些漏洞,但是另一方面也会带来秩序的混乱,如果人人都以暴制暴,那么这个世界上肯定会存在无数的流血杀人事件,于是不断地重蹈覆辙,最终没有人愿意相信法律,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行报复,法律也就丧失了它的'效力,而没有法治的社会无疑是可怕的。

  小说中有提到:“在这个案子中,我认为,正义——严格的正义——已经得到了伸张。”真相揭露后,波洛的对结果的处理也相当于默认了这一点,在这一案件中,实施伦理上的正义或许是合适的。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篇4

  《东方快车谋杀案》是著名推理小说女皇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经典推理小说代表,闻名全世界,讲述了午夜过后,一场大雪迫使东方快车停了下来。这辆豪华列车整年都处于满员状态。但那天早上却发现少了一名乘客。一个美国人死在了他的包厢里,他被刺了十二刀,可他包厢的门却是反锁着的。随着紧张气氛逐渐增强,侦探赫尔克里·波洛想出了侦破此案的方法,最终找到了真相。

  克里斯蒂夫人将不太可能发生的故事演绎得如此真实,令她的读者始终充满迷惑的悬念,直至小说结尾。那些小小的灰色脑细胞再次解开了看起来是无法解开的迷案。那刺在雷切特先生身上的十二刀,是对现实不公的控诉,捍卫这迟到的正义。血淋淋的杀人手法,却经过巧妙的安排,若非波洛的出现,或许这将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迷。杀人者将带着报仇的快意,随着时间的消逝,重归平淡的生活。

  如此巧妙,煞费周章的杀人布局是否值得。如果把布局的时间用于拿起法律武器,用理性去对付恶人是否更值得提倡。显然我们的作者亦非如此认为。虽然法律一直标榜公平、伸张正义,但纵观古今中外,法律与正义,并非是等同的。如果法律能够做到将罪人绳之以法,那么我们不会看到雷切特的逍遥法外,孤傲坦然。他那双沾满鲜血的双手,不曾被那游荡于心间的些许良知所感染而收手;当夜晚来临时的恐惧,却在那几个安眠药的药效下荡然无存;过往一幕幕对天真孩童杀戮场景,却被那纸醉金迷的生活快感所淡褪。法律,在雷切特的面前,不值一提;在他心里,报复所带来的威慑性远大于法律。阿加莎·克里斯蒂通过对阿姆斯特朗一家的悲惨遭遇的描写,不仅让广大读者对他们的际遇抱以深深的同情,也让读者对雷切特的恶行充满愤怒,更重要的是,让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公在人们心里浮现,引起共鸣。这可以说是该书成功的秘诀之一。也为后面复仇埋下伏笔。任何一名读该书的人,都惊叹于凶杀的布局之巧妙绝伦,但对于雷切特的结局,并不感到意外,更多的是理所当然,来的那么的及时自然。

  再说回主人公波洛,随着对案情的抽茧剥丝,让我们对这个性情乖张的小个子一步步深入了解。他是如此的聪明,但却始终恪守着自己的原则,在他心目中,没有比真相更加重要,按法律按规则办事是必须的,无可争辩的。字里行间,让人感觉他是如此的'理性,甚至是古板,不通人情。按照他的意思,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会将复仇者们一个个送到警察局。但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人性光辉的波洛在阿婆笔下诞生了。真相不是正义,真正的正义不仅仅只能靠法律去捍卫,还需要用人性。正是通过刻板的波洛的改变,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人性的伟大。如果波洛不那样做,他同一具没有灵魂的丧尸有什么区别。阿加莎·克里斯蒂对波洛的转变的塑造,造就了该书的超越,让书的灵魂升华。 所以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欣赏,我对侦探小说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一部成功的侦探作品,不仅是有精妙的推理过程和缜密的思维方式,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更重要的是应该有人性的内涵融合在其中,这样才能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特别的享受。

  为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要惊醒的人生态度也很简单:任何事情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摆在不同环境,都是有不同的解释,不能轻易断下结论,要以宽容对待。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篇5

  第一次在阅读过程中没有猜凶手是谁,因为过去读过的几本阿加莎奶奶的小说,每一次都猜错了。这次没有一个提前的印象,倒不是因为自己淡定了,更多的是因为实在是没有头绪,我实在想不出来有谁稍微有一点嫌疑,但是结局依旧很令人震惊,这是阿加莎最善于把握的东西。

  给纯粹的侦探小说写书评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因为要说的东西都很难摆脱泄底的冲动。不过阿加莎的有趣之处在于她总能在描写案件的过程中吐槽很多东西,从以往的小说就能总结出这一点,包括吐槽某些更年期妇女的无聊和嘴碎,某些事业上稍有成就的人的目中无人(也许波洛可以算作这类人),这本书最深刻的吐槽是把对各个国家印象都不失幽默地传达了出来,很有意思,好不容易有一个机会汇集了那么多国家的人——美国、英国、印裔、瑞典、意大利、比利时、法国、俄国、德国、匈牙利······——各自代表了他们国家应有的特质,每个人性格不同,小小车厢中似乎也是一个极具人情味的'小社会。

  以这本小说的结尾看,我认为极具温暖味道,简直有点完美主义,尽管不那么现实,一家三口有何能耐竟不觉间拉拢了那么多付出真心而不计后果的人。不管怎样,这是一起需要很高的智商和勇气参与的犯罪。案件的成功破获,很大程度上在于波洛的敢想,很明显他在后期也是慢慢猜测试探的,他并不是非常确定地得到结果,但是幸运的是,波洛成功了,这里一贯延续了阿加莎一贯的风格,更重视心理因素。与其他侦探作家相比,阿加莎的逻辑性可能比不上他们,但是论可读性和意味都很吸引读者。

  如果不是波洛出现在这列火车上或许这起案件永远不会有什么头绪,仅仅是死者的身份,我想一般的侦探都猜测不出来,但在得知了身份之后,也是一团迷雾,毫无头绪,因为一切都太“合理”了,很难找出破绽,或者说破绽很少,也正是因为这个,才使得波洛下了手,什么样的情况会产生天衣无缝的结果呢?答案是很明显的。不过或多或少的有些地方也感觉有些漏洞或者缺陷,我说不好。对于卡塞蒂真实身份的侧漏我有点不能理解,我觉得,没必要啊,为什么非要让波洛知道这件事······

  尽管犯罪是邪恶的,但是在正义面前,所谓的“犯罪”似乎要居次位,所以我们看到,布克先生的宣判和康斯坦汀医生主动提出的医疗证据。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篇6

  我这次阅读的书籍,正是阿加莎的代表作之一——《东方快车谋杀案》。这本书讲述了大侦探波洛在叙利亚完成一项委托后,搭乘辛普朗号东方快车回国,不知为何,这辆快车的豪华车厢竟一票难求,好在他遇到了好友布克先生,才挤上了这一列车。在一场午夜的大雪后,辛普朗号列车被迫停了下来,第二天一大早,列车上的人发现被众人所不喜的美国人雷切特死在了他的包厢,全身被刺了十二刀,并且包厢的门是被从里面反锁的。波洛在一层层的调查中,发现雷切特的真实身份是美国阿姆斯特朗绑架案的幕后凶手,本该被处以死刑的他钻了法律的漏洞逃脱了。而在之后的调查中,波洛又发现列车上的每位乘客都与阿姆斯特朗一家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故事的最后,在一切都真相大白后,波洛先生选择了包庇凶手们,向南斯拉夫警察提交他提出来的第一个结论。

  雷切特既作为本案的被害人,又作为多起绑架案的犯罪嫌疑人,本该接受法律制裁的他,却依靠他积累起来的巨大财富,利用他手头掌握的很多人的秘密,钻了法律的漏洞从而逃脱。按理来说,他的死亡会让大家拍手称快,但是如果他在一个案件中成为了被害人,那事情的性质似乎有所改变。但有时会思考,如果雷切特没有被害,而是继续这样隐姓埋名下去,是否又是对那些案件被害人及其家属的不公。

  车上的其他乘客们,一方面正如阿姆斯特朗太太的母亲琳达·阿登在文末说的,“社会给他定了罪,我们只是执行判决。”这样看来雷切特的死似乎无可厚非,他已经犯下谭天大罪,本就该被社会定罪,并执行判决。但另一方面,将执行判决的权利交由车上的这十多位乘客又会引起其他争议。不过世事无常。凶手们都是与阿姆斯特朗案息息相关的人,她们体会到失去亲人挚友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正是雷切特带给他们的,这时候,乘客们的行为又不会让人觉得难以理解。

  作为文中的主角,大侦探波洛先生,他诙谐幽默,老于世故,有着超乎常人的观察力以及推理能力,能从一个人的眼神,一个动作甚至是一句话推断出其隐含的信息。作为一个侦探,他拥有着出色的能力,除此之外,在这个故事中,他又有着饱含柔情的同理心,在追求极致正义的.同时,又能对社会不公之事有自己的看法与做法。

  《东方快车谋杀案》是以1932年轰动一时的真实案件为蓝本,阿加莎以她高超的写作天赋与深厚的刻画人物功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副真实的画卷,在这个画卷上我们能看到正义与邪恶的战斗,现实与情感的纠缠。并且以一种读者意想不到的结局结尾,不管是凶手,还是整个故事的结尾,读者在一开始阅读时都不会想到。并且全文从一开始就慢慢交代了所有的线索,能让读者在这些线索中慢慢摸索体会,而不是其他一些推理小说一样在真相大白后才一步一步交代如何根据各种线索进行推理。并且最后阿加莎完成波洛先生的转变,将书的灵魂进行了升华。

  不得不说,这本书有很大的可读性,不愧是能流传至今的经典著作。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篇7

  我得承认我对于阿婆的波洛系列是没有什么“抵抗力”的,尤其是像本书这样的经典之作,虽然我已经读过贵州和人文两个版本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但是看到新星版的时候,还是要找来又读了一遍。不过我没有考据癖,更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所以无法说出这三个版本的异同,不过无论这三个版本存在什么样程度的不同,却都不影响故事本身的精彩性,我想这也应该是经典故事的特点,那就是无论用何种语言来呈现,都不会令其失色。

  我想波洛先生在本案中遇到了所有侦探都不愿意遇到的情况,似乎所有的人都拥有近乎完美的脱罪证据,也似乎都没有一点点的犯罪动机,好吧,有的`人有,但却依然拥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这个推理界中永恒的题材——在本案中也呈现得几乎无懈可击。我不知道继续说下去会不会发生泄底这样扫兴的事情,那么关于谜底我只好说:最真实的答案也许正是窗外的那场大雪给出的。

  我始终在考虑波洛先生为何会是一位伟大的侦探,我想除去他那完美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卓越的观察能力之外,更重要的应该就是他对于人性的绝佳的洞察力。每每在证据链完整之前,他就已经预感到了凶手是谁,只是还差一两个环节让一切“完美”起来,让他的“灰色的脑细胞”来确定出所有的事实。而也正是他对于人性的了解,也让他每每在揭穿谜底的同时,还能做出遵从内心的抉择,比如本案。

  有时,我就在想也许波洛先生应该算是幸运的,因为他所处时代的法律还不是无孔不入、巨细靡遗的,科技也没有如今这般霸道与强势,那古时的荣耀和正义还能在人们的心里占据一席之地,同时还有不少模糊的领域和地区,有条件让人们做出遵从良心的抉择。而如果是现在这个世界,我真不知道波洛先生该如何做他关于本案最后的陈词。也许,他的伟大更多地是属于那个失去的时代。

  而赫尔克里波洛的伟大,也正映衬除了他的创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伟大。这位伟大侦探的所有特质都是她所赋予的,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由此推论出,我的的作者也拥有相同或者类似的特质,而这也是我钦佩这些优秀的推理作家的原因。我想我们也应该算是幸运的,有伟大的作者和他们精彩的故事,来陪伴,而且是不受时空限制的,我想这一切应该让我感到满足。

  给本书打分是多余的,因为它一定会是满分五颗星,甚至我都有点感到为这样的故事写评论都是多余的,如果真要写,也许三个字就够了:去读吧!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篇8

  印象中柯南里面有一集漆黑的特快列车讲述的内容大致相同,作案手法不同。(侧重点是在组织企图杀死灰原)

  所以情节上能猜到一些,其实最开始的巧合——车厢满员就暗示了很多信息,到后来各种证词难以串起来解释,又想起东野圭吾《放学后》的作案手法,也容易让人想到团伙作案。(尤其是点开下划线总会被剧透,建议推理小说不予讨论)

  本书最大的特色也是个人觉得的唯一亮点,就是团伙作案、相互包庇、捏造事实。真相出乎意料也是必然——不然没有卖点。

  情节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传统得不能再传统,凶案发生——搜取证据——分析推理——找出凶手。个人认为,除了真相毫无看点。看东野圭吾的'小说,推理破案的任务很自然,无形之中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的故事性很完整,情节狠抓人,内容很深刻,令人思考得有深度,整体文学性艺术性兼具;而本书任务驱动得很生硬,结局很草率,完全没有戏剧性的张力。

  或许这便是东西方作家的写作风格差异,但这也是推理小说的发展方向,就像东野圭吾的小说是叩底人性的拷问,而非单纯的推理。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篇9

  今年寒假里,我看完了一本阿加莎﹒克里斯蒂写的'侦探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这本书曾被拍成电影。

  它讲的是一个可爱的小个子比利时侦探赫尔克里﹒波洛。事件是:波洛乘东方快车回家,遇到一起谋杀案,一名男子被划十二刀死亡。当时车厢内有十六间包厢分别有十六名乘客,其中有波洛和他的两个朋友、一个管理员、一个死者和其余十一名乘客。波洛从天气、物品、气味等各种蛛丝马迹,来破解这个巧妙玄机。

  我认为,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应仔细观察、思考,就一定能解决问题。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篇10

  阿加莎·克里斯蒂,英国著名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代表作品有《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谋杀案》等,作品曾被多次搬上银幕。

  在假期,我阅读了阿加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作为侦探小说的经典之作,我认真阅读完之后被深深震撼了很久。因为它作为反应当时社会的小说,放到当今社会也依然引入深思。

  在作品中,一位美国富豪在列车上被谋杀,侦探波洛来调查此案,而列车上却很意外的出现了许多他的朋友,之后展开了离奇的探案经过。在最后真相浮现,十三个人都参与了谋杀,一共刺杀了十二刀。我非常佩服阿加莎对于群像的描写,因为每一位人物她都描写的十分生动,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的意大利人,瘦小端庄、佣人模样的.英国人,一个大个子、像是旅行推销员的美国人,一板一眼的俄罗斯老贵妇以及侍者,来自匈牙利的大使夫妇,还有阿巴思诺特上校和德贝纳姆小姐等人,都是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人物描写,让我在看书时可以想象出每个人的样子。

  在案件中有十二个“凶手”,与其说是一场集体谋杀,不如说是一场集体审判,对不健全的法律制度的审判,对人性的审判。最后波洛的成全让我很感动,毕竟不是每个这种以牺牲为代价的人道主义复仇故事在真相暴露之后都有一个好结局。尤其是最近发生的一些社会事件比如江歌案出现了一些与其相反的结果,在法律上凶手可能并不算犯罪,但在感情上凶手确是不能被原谅的,虽然相反,但这与小说有极高的相似。

  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阿加莎大胆地将当时的热点事件与社会问题相结合,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法律介于正义和情理诉求之时,私刑是否能取代法律来维护正义?符合法律审判和运用模式的私刑又是否能够提升私刑的正义性质?这也是当今社会大家可能需要思考的。不过我们还是一定要遵守法律的。

  《东方快车谋杀案》是由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制作,肯尼思·布拉纳执导,肯尼思·布拉纳、佩内洛普·克鲁兹、威廉·达福、朱迪·丹奇、约翰尼·德普、乔什·盖德、小莱斯利·奥多姆、米歇尔·菲佛、黛茜·雷德利等主演的惊悚剧情片。该片改编自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讲述了在大侦探波洛所坐的“东方快车”上,大富翁雷切特死在自己的包厢里,波洛最后成功地解开了一宗谋杀案谜团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们也可以观看一下。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篇11

  很少有书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国外的小说。当面对纷繁复杂的名字时,我总是看不下去。可是《东方快车谋杀案》给我了与众不同的体验,整部作品行云流水、不疾不徐……这是典型的英国小说风格,你大可以在下着雨的傍晚,生了壁炉的火,躺在摇椅上静静地阅读。

  豪华而浪漫的东方快车,纵情驰骋于辽阔的亚欧大陆上,大雪纷飞,将列车困于温科夫齐与布罗德之间。车厢内发生了一起神秘的谋杀,死者雷切特被足足刺了十二刀。十二名不同区域不同阶级的人,上至女王,下至教师,究竟谁是凶手?随着事件调查的的深入,波洛通过化学处理还原了未燃尽的信件上的几个字“阿姆斯特朗”!绑架、勒索、杀人、自杀、罪犯逃脱法律的审判,一系列惊人内幕抖露了出来。雷切特,原是阿姆斯特朗绑架案的真凶。

  雷切特,你,罪大恶极。我们会带你出去兜兜风。在风雪之夜中,停下的不仅仅会是火车,还有你的生命!火车飞驰,铁轨碰撞的金属声,如同安眠药般,让你心安理得,但是满天飘舞的雪片其实是飞向你的.刀片啊!

  看完书,仍然久久无法释怀。什么才是真正的正义?

  有人认为,道德是最高的法律,而法律仅仅是最低级的道德。当法律无法惩治那条漏网侥幸逃脱的鱼儿时,必然会遭受到道德的谴责。这个世界有这样的法外之地,就如白雪皑皑的南斯拉夫那段铁轨之上,十二名陪审对雷切特处以道德的裁决。

  特别喜欢由这本书改编电影中波洛的一句话,“车上没有杀人犯,只有需要重生的人”。这本书有一个温暖的结局,让人拍手叫好。在最后,波洛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猜想,使真正的凶手得以涅槃脱身。波洛默许了这次谋杀,他得到了灵魂的升华,曾容不下任何凶杀的他,在这次事件中,认识到了比真相更为重要的东西——人性。保持本性的善良,这才是人性的最让人敬重的!法律无情人有情,这便是波洛行的正义。

  人们不仅因为阿加莎的推理小说的剧情跌宕起伏而喜爱她的作品,更是由于她的作品总有些超越字与纸、超越生与死的东西。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篇12

  在辛普朗东方快车上,一个名叫雷切特的美国富翁被杀害了。同节车厢的其他十几位乘客和乘务人员都成了怀疑对象,但所有人都有不在场证明,排除外来人员作案的可能后,侦破工作陷入了僵局。

  雷切特原名卡塞蒂,是位臭名昭著的绑匪头子,他绑架并杀害了很多儿童,小黛西·阿姆斯特朗便是其中之一。尽管小黛西的父母支付了巨额赎金,但小黛西还是被撕票了。这让身怀六甲的阿姆斯特朗夫人悲痛欲绝,在产下一个死婴后撒手人寰。阿姆斯特朗先生因无法承受妻女相继惨死的打击,不久之后也自杀身亡。但是被警方擒获的卡塞蒂却依靠绑票得来的巨额财富,以及手中掌握的很多人的秘密,钻了法律的漏洞逃脱了制裁。随后,他改名换姓离开美国,成了一位悠闲的绅士,靠着利息在国外旅行。

  但阿姆斯特朗一家的仆人、朋友、亲人,从来没有忘记过他们。若干年后,他们成功策划了东方快车谋杀案。卡塞蒂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说到这里,读者就明白了,这节车厢上的其他乘客,除了波洛、医生和布克之外,全都无一例外的参与了谋杀。因为对故事梗概很熟悉,搞清楚他们是如何谋划的才是我读下去的动力。

  通过《尼罗河上的.惨案》和本书,我对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写作风格有了粗浅的了解。开篇通常是对各色人物的介绍、前情铺陈,随后发生命案,再后来便是波洛对所有嫌疑人、证人的反复问讯。真相就在反复问讯中一点点水落石出。听着是不是有点枯燥,但实际上读起来非常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下一步我打算找来这两部电影看看,尤其是《尼罗河上的惨案》,埃及壮丽的风光太令人向往了!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篇13

  谁说西方就不会徇私枉法呢,这《东方快车谋杀案》就是因为这样,让人猜不到凶手是谁吧,呵呵。

  看侦探小说的习惯,猜凶手是必然会做的了,但是这部小说简直让你绝望,12个凶手。你无法想象的自己可以一早就断定一车人都同谋,通常都是猜测某人或者某几个合伙的嘛,所以,阿加莎又赢了。

  这应该是很早之前的小说,听说n年前就已经有电影了。可惜的是我这人对侦探小说的兴趣来的比较迟,没有欣赏过该电影,据说颇为经典。如果看书的话,一日就可以看完了,篇幅不是十分长。只是我不太喜欢这个系列的翻译方式,比较拗口,读起来没有畅快淋漓之感。这应该是和书里面大部分都是欧洲贵族身份有一定关系,最大关系还是作者的写作方式,不是很对我胃口,虽然,大名鼎鼎的侦探小说家,希望这只是翻译的问题。

  波洛侦探的我只看了两本,印象比较空白,可能侦探就应该像福尔摩斯那样,叼着个烟斗。波洛破案的方式是推理,然后层层过滤,在脑子里面完成破案。和我一般理解的福尔摩斯式现场侦查调查,深入虎穴甚至犯罪现场,案情重组等等,有点距离。我偏向现场感重的`写法。

  从《尼罗河上的惨-案》到《东方快车谋杀案》,波洛破案有点共性,例如,都是在一个密闭的空间,前者是船,后者是火车的车厢,而且仅限于1节;都是人员复杂,千头万绪,谁都好像有关系,谁都好像没关系。这跟现在的流行写法不一样,我觉得当今的潮流似乎是,人物少,场景多,然后高智能犯罪,等等。

  《东方快车谋杀案》也建立在一个真实事件的基础上,那就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林德伯格绑架案。著名美国飞行员林德伯格是第一个飞越大西洋的人。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篇14

  在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伟大侦探小说家中,阿加莎克里斯蒂是唯一的女性。她在侦探小说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辉煌成就,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令很多同辈都难以忘其项背。从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在一战后的1920年发表了处女作《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好事多磨,这部算不上成功的小说创作期间却经历了一波三折,差一点无果而终。有了良好开头,成功就指日可待并顺理成章了。阿加莎克里斯蒂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侦探小说,人们津津乐道于她笔下那个留着小胡子的矮个子侦探波洛,更对其作品如数家珍,《罗杰疑案》、《无人生还》、《尼罗河上的惨案》等作品都有着广泛声誉,并在侦探迷心底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所有侦探小说中,有一部作品无论如何都可以说是最优秀的,它的`逻辑推理完美到无懈可击,它的故事堪称精彩连连,它令读过的人过目难忘。这部侦探小说可以说奠定了阿加莎克里斯蒂本人在侦探小说领域的至尊地位,但其实这部小说的重要意义还不止于此,它的独特视角叙述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极其舒适惬意。此外,通过这部小说,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读者的普遍尊重,也赢得了读者的好感和赞誉。她不为了情节引人入胜而故弄玄虚,她也不看低读者智商。源于尊重,必将赢得尊重。这部小说就是《东方快车谋杀案》。

  《东方快车谋杀案》讲述了侦探波洛在完成一项任务后返回英国的路上,临时紧急搭乘了辛普朗东方快车,在加来车厢遭遇了一系列离奇事件。本是旅游淡季,不可思议的是,这节车厢上却座无虚席,13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客人选择了同一天出行,并订购了这节车厢的包房。更离奇的还在后面,全程预计三天抵达法国加来的这列快车,却因暴雪在中途被迫停了下来。就在当天夜里,一桩离奇的谋杀案发生了,受害人雷切特被人捅了12刀,惨死在自己的包厢里。波洛临危受命,在客车董事布克先生的托付下代为侦破这起案件。受害人所在的包厢里外门锁得完好如初,车窗外更是皑皑白雪,把列车困得动弹不得,凶手仿佛人间蒸发了。受害人被刺的12刀力度不一,刀法紊乱,还出现左右手不同的习惯。这还没完,波洛很快在包厢内发现一块边角绣着H首字母的女用手帕,还发现了一根烟斗通条、两根形状不同的火柴梗,以及一块表壳被砸瘪、时针指向一点一刻的金表,这一切使得案件变得更加复杂。波洛、布克和列车的医生康斯坦汀逐渐发现每一个人都很可疑,杀手显然经过周密策划,并布下重重疑团。虽然如此,在波洛缜密逻辑推理的'步步推进下,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可以说,《东方快车谋杀案》这部侦探小说从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读过的人无不称赞它的构思奇巧,看似毫无道理,却又处处合情合理,严丝合缝,令挑剔的读者无懈可击。熟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首先,这部小说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来源于生活中真实事件——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林德伯格绑架案;其次,小说虽然可以是虚构的,但小说不能脱离生活常识,不能凌驾于现实而凭空想象或故弄玄虚,欺骗和愚弄读者既不可取,也得不偿失。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但她的作品从未偏离生活的真实而天马行空;最后,我们通过这部作品,也隐隐看到阿加莎克里斯蒂善良、正直、高贵的心地,作品虽然只是普通人眼里的消遣读物,她却在谋篇布局中,绵密自然的行文里,种下了真善美的种子,人性的闪光,正义的讴歌,都是故事之外的馈赠。

  就如何写好侦探小说,阿加莎克里斯蒂颇有感触地说过,“一部好的侦探小说,成功的关键在于把故事中的人物写得模棱两可:既像是罪犯,又由于某种原因让人觉得不像罪犯。说不通,但又的确是其所为。”在《东方快车谋杀案》这部侦探小说中,我们看到了这位侦探女王驾轻就熟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情理相融并层层推进的故事发展脉络,天衣无缝并无懈可击的逻辑推理。

  如果说《东方快车谋杀案》这部小说赢得了读者的喜爱,那阿加莎克里斯蒂本人就更是如此。人们亲切地称呼她为阿婆。在阿婆数量庞大的侦探小说作品中,总会有那么几部让你痴迷,让人欲罢不能。读阿婆的小说,是侦探迷的赏心乐事。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篇15

  第一本阿加莎的书,在知道她是写《控方证人》的作者后,又受豆友对她顶礼膜拜般的评论,十分迫切地翻开她的第一本书,之后又买了第二本,第三本。

  节奏比较缓慢,随着故事的逐渐展开,密闭的`火车遭遇大雪停车,有人被谋杀这件事变得充满诡异的气息。案件发生后波洛对每个人单独进行了谈话式审问,看似漫不经心地提出无关紧要的问题,却对每个人的语气,眼神及一切细节极度敏锐,心中有数却面不改色。就算是所有精心设计好台词看似万无一失的案件,也会有细微的破绽,毕竟,人是最复杂的动物。案件的突破点就是细节,和人物本身未通过需要所泄露的信息。

  推理过程逻辑相当缜密,完全没有跳过去的步骤或猜出来的答案,全凭推理和检验。可以说,这本小说的结局并不算惊艳,而最爽的还是推理过程,像坐过山车,刺激!

  因这本书爱上阿加莎。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篇16

  对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大名,我想不用我多做介绍,大家都或多或少的听说过。作为公认的“推理女王”,在她五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总共出版了八十部侦探小说,畅销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当然,跟大多数读者一样,在加婆的诸多作品里,我最爱两本经典佳作——《无人生还》和《东方快车谋杀案》,由于最近重温了一遍后者,故我想先来谈谈发生在豪华列车上的谋杀案。

  起源于五年前的儿童绑架案,阿姆斯特朗上校的女儿戴茜被人绑架,且绑匪勒索二十万赎金。阿姆斯特朗上校遵照指示,按时支付了赎金,却未能挽回女儿年幼的生命。当时已经有孕在身的上校妻子受到刺激,发生休克与尚未出世的孩子一道离世,阿姆斯特朗上校悲伤过度,也于不久之后饮弹自杀。同时黛茜的保姆被警方认定为共犯,不堪蒙冤的她从窗口跳下,坠楼身亡,然而之后她被证实是清白的。五条活生生的人命,竟在短短时间内猝然离去!

  尽管六个月后,绑匪头目卡塞蒂在美国被捕,他却利用自己庞大的财力,如鱼得水般上下走动,甚至钻司法的漏洞,最后成功逃过判决,并改名换姓,离开美国,过着自由自在的富人生活。既然法律无法惩罚有罪之人,那便由我们自己来审判,12位与阿姆斯特朗家关系密切的受害人亲属,由此化身来自不同国度、不同阶层的陪审员,唯一的`目的就是惩罚凶手,势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因此,沉寂五年的他们,为了完成最后的复仇,共同出现在东方快车上。难以想象,这12个人是怎么商量好,装作互不相识,却在夜晚轮流刺杀同一个人。于是在一个密闭的车厢内,一具尸体上出现了12道深浅不一的刀痕,看起来又像是一个人慌乱之下,胡乱捅了12刀,可是既有右手捅得,又有左手捅得,这样看来明显不是一人所为。不得不说,这个方法实在巧妙,倘若没有波洛于因缘际会之下,出现在这趟列车上,恐怕这桩案件将成为悬案。

  12个人轮流杀人,可以说每个人都是凶手,也可以说谁都不是凶手,毕竟没有谁知道是谁彻底断绝了死者的性命。因此在不知不觉间,有罪之人就这么被执行了死刑。或许每个人都无比渴望看着他死,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夺人性命,这12个人也曾讨论过,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由谁动手,可是仇恨让人疯狂,每个人都不愿假手于人。相信这样的集体杀人,给足了柔弱者以勇气,闭上眼一刀下去便完成了复仇。

  如果说五年前的绑架,是一切犯罪的起因,那么五年后的谋杀,则是结束罪恶的终点。不被法律保护的受害者,只能化身正义的使者,痛下杀手,惩罚有罪之人。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篇17

  虽然朋友说以前暑假总是放老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但其实我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在昨天看1974年版《东方快车谋杀案》时,我依然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特意标明1974年版,只是因为我在搜索这个版本时,发现了2010版以及日影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

  言归正传,和朋友一起看了2017版的电影后,突然兴起了对于小说版的强烈兴趣,而这本书并没有在我的收藏中。于是我在电商平台上下单,可是恰逢双十一,直到今天,我看完了1974版后,我才收到了这本小说。看完小说后,我反而更加想二刷2017版,1974版以及尚未找到资源的2010版,至于日影版可以最后再看。观看翻拍小说的电影乐趣大概就在于此,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演员,不同的表现手法会让电影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魅力。

  我很久没有读过阿加莎的作品了,在对阿加莎推理话剧的热情消退后连推理小说都读得少了,当然也有可能是被京极夏彦的作品给打击了。今天重读阿加莎的作品,依然是觉得难以释怀。这是我阅读的波洛系列的第一本小说,我不知道波洛在处理其他案子时秉持着怎样的态度,但是在这个案件中我认为他是站在了十二位审判者这一边的。波洛给出两个答案,并把选择的权利交给董事布克先生,他也是整部车上除了十二位乘客以外最希望息事宁人的人。他的这种举动的本身也是一种默认。故事在波洛转身后截然而止,无从了解波洛的想法,大概需要看更多的故事,才能更了解波洛吧。

  罪与罚,犯了罪的人逃脱了法律的惩罚,那么谁能给与他惩罚?结束罪犯的性命是正义的裁决,还是犯罪?十二人轮流行刑,他们并不知道谁才是执行了死刑的`刽子手,但又不是无迹可寻,毕竟虽然每个人都希望他死,但有这个力量能够制造致命伤口的人屈指可数。十二人都参与了行凶,也是给与彼此的一种约束,每个人都有着所有人的把柄,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投名状”吧。不同时代的人对于杀人复仇这种举动的看法也是不同的,电影的处理尤其凸显了这一点。而一代代读了故事的人,恐怕也是如此,这也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这场精心策划的谋杀案并不是为波洛而准备的,而他意外的闯入成为一个计划外的观众。他的到来也让这出剧多了些情节,比如法语的回应。波洛在提问时的语言的陷阱,不读小说有些难以理解。作为一个只会英语和一丁点日语的我,看电影时只能意识到他说的大概不是英语,而无法了解为什么要切换语种。虽然在解密环节波洛予以说明了,但那种后知后觉的“原来如此”和阅读时的“是这样啊”的感觉完全不同。先看电影后看小说,同一个人物的不同形象不停地交织,对比,可也带来更多的乐趣。

  可能,在我看完所有的电影版本后再读小说会有些不同的感觉。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篇18

  阿加莎·克里斯蒂作为侦探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世人誉为无可争议的侦探小说女王。在她五十余年的写作生涯中总共创作出八十部侦探小说。作品畅销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量已经突破二十亿册。《东方快车谋杀案》作为她最经典的作品之一,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这次有幸重温经典,令人激动不已。

  一票难求的豪华列车,漫天的大雪,一名离奇死亡的乘客,12名嫌疑犯。随着调查的深入。案情似乎更加扑朔迷离,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真相到底是什么……

  这次是在出差的路上进行阅读,虽然不能沏一杯红茶,配一张躺椅,但是能在火车上阅读到这部讲述火车上发生案件的经典之作,真的别有一番滋味。红彤彤的鼻尖,两撇向上翘起的小胡子,还是那个熟悉的小个子。从在餐车吃饭时对旅客细致入微的分析,到“我只接受感兴趣的案子”的有力回应,再到案情严密的逻辑分析,对十个提出问题的一一回答,在一点一滴中将这位比利时神探的个性和智慧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搜查乘客行李后的收获,对乘客身份的一一验证,种种离奇的桥段无不彰显出作者构思之巧妙,语言之睿智,让人大呼过瘾。

  尤其是作品的最后,两种结果的提出令人出人意料,最后的.结局更是让人拍案叫绝。究竟孰对孰错,一方面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讨论,另一方面又彰显出作者内心对正义和良知的分析与判断。也许这就是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吧。

  这次新星出版社印刷的新版作品,获得了外国出版公司的独家授权,不仅以最权威的英文版本为底本,进行了全新的翻译,更是加入了双语作品年表和独家授权的照片、手稿等资料,为广大读者全景呈现出这位侦探小说女王的文学魅力,绝对是值得珍藏的佳作。

  记得第一次看这部作品,是在小时候的电视屏幕上。《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一部部经典名作改编成的电影,陪伴自己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一句句台词,一个个桥段,大侦探波洛的传奇故事又给自己留下了无数的快乐。

  时光流逝,经典永存。无论是1974年改编的同名电影,还是即将上映的大片,无不体现出全世界粉丝对作品的喜爱。重温经典,不仅是分享精彩,更是找寻那份美好的回忆,也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吧!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篇19

  侦探波洛搭乘东方快车去英国的途中发生了一起杀人案,死者雷切身重十二刀惨死,波洛最终成功破案并救赎了全车的嫌疑人。发现死者本来的身份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原名叫卡塞蒂,是他引起了阿姆斯特朗一家的悲剧。

  这个案件中不仅是每个人都有所隐瞒,火车上发生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有预谋有目的的戏剧性谋杀,所有的证据和证词都是事先设计好的,每个人说的.都不是实话。波洛所听到的一切都是给波洛演的一出戏,也是本来的计划。然而突如其来的大雪改变了一切,他们留下了两条“线索”,编造了一个猩红色睡衣的女人。

  而波洛破案的难点在于,他处在一个全封闭的空间,没有外界能提供任何有效的信息,没办法调查这些人身份的真实性,所有的真相都只能靠波洛的逻辑推理。最终得出了两种答案。

  而正确的那个就是:火车上13个嫌疑人中,有12个是凶手。但最后,人们选择了救赎。选择那个错误的漏洞百出的结论,给这十三个人以救赎。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相关文章: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03-21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2篇03-21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2篇)03-22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通用14篇)04-19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通用14篇)07-26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集合2篇)03-22

读后感读后感01-03

读后感西游记读后感02-01

《马小跳读后感》读后感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