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鼠疫》读后感

《鼠疫》读后感

时间:2022-07-13 17:15:5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鼠疫》读后感(精选7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鼠疫》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鼠疫》读后感(精选7篇)

  《鼠疫》读后感 篇1

  周国平说:“《鼠疫》是个伟大的预言,很少有人读过它而无动于衷,这是为什么呢?恐怕是加缪用了最简单的语言叙述了一些普通人面对一场灾难的一些最简单的行为吧。引人入胜、瑰丽奇异、慷慨激昂,当然会使我们感动,但这种感动不会持久。真正使我们心灵震撼的还是战胜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的、平凡的、每日都在工作的人们。”

  “倘若人们坚持要树立一些他们所称的英雄的榜样或者模范,倘若一定要在这篇故事中树立一个英雄形象的话,那么作者就必须推荐这位无足轻重和甘居人后的人物。”这个人就是格朗,一个加缪眼中的英雄模范,一个《鼠疫》中,比里厄或者塔鲁更具代表性的小人物。

  他是一个恰如其分却未转正的政府公务员,有些愚蠢的怀抱着对理想的忠贞,绞尽脑汁的反复推敲着手稿上的陈词滥调,并期待有一天他人的脱帽致敬。当鼠疫肆虐奥兰城时,“他埋着头默默工作的美德推进整个卫生防疫组织的工作。他怀着他那独有的善良愿望不假思索地用“我干”来回答所有的一切。”在他遭受鼠疫的侵害之后,他仍然满腹激情的推敲一直伴随他出现的手稿上的:“在五月的一个美丽的清晨,一位苗条的女骑士跨着一匹枣骡牝马在花丛中穿过树林小径……”

  这样的小人物,也许是灾害降临时,没有把勇敢丢了的士兵;也许是困苦笼罩时,没有把园丁丢了的教师;也许是危机袭击时,没有把天使丢了的医生;也许是险恶来临时,没有把正义丢了的警察;也许是人们恐慌时,给“前线”运送货物的司机;也许是危难时,没有把责任丢了的男人或没有把母爱丢了女人……是什么促使他们如此?大概就像格朗所说:“这又不是最难办的事。有鼠疫嘛,应该自卫,这是很明显的。”也可能如文中里厄所说的那样“做一个正直的人”吧!

  抛开灾害或战争,其实现实生活中如格朗般的小人物,大概也是比比皆是。我身边就有一个让人钦佩、但不具代表性却能代表很多人的“小人物”。她是一个医生,一个病理医生。在医院这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地方,不为人所知的病理科本身就是一个默默无闻而又不可缺少的“小人物”。理所当然的,作为病理医生的她也是一个“小人物”。正是因为她选择了这样不被人熟知的职业,默默坚守岗位二十余年,她也从不宣传自己的成绩,从不夸大自己的爱岗敬业,即使我们都知道她几乎每天都第一个到达科室。就如加缪在文中所说:“教师之所以应该受到表扬,并不是因为他教人二加二等于四,而是或许是他选择了这样高尚的职业。”

  我想每个人身边,都有很多这样值得人敬佩的小人物——坚守着职责、正义、善良、爱或者理想。他们简朴奉公的做着那些默默无闻而又不可缺少的事情。他们做事也并不是出于飞黄腾达的愿望,而是通过正当的手段,换取稳定的物质生活,从而期望问心无愧的过着向往的生活。

  这样的小人物,也许是一个心怀军人梦却在烈日骄阳下坚守岗位的交警;也许是一个身怀警察梦的见义勇为的商场保安;也许是一个心怀歌手梦的.默默奉献的环卫工人;也许是有着作家梦的精益求精的技工;也许是那些不被人知晓的辛勤工作的职业或人物。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沉默让位于喧嚣,真实让位于虚假,善良让位于虚张声势;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蒿素的成就竟比不上婚礼的壮观,奥运会的精彩竟比不上出轨的热闹,科技大奖竟不如娱乐头条引人注目,专业期刊竟不如百度词条让人信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宁愿去关心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也不愿意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路遥《平凡的世界》)。

  “小人物”的无可奈何大抵如此,但也不要因此沮丧。

  如果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不一定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坚持正直就好;如果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也不一定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坚守职责就好。其实,技能和技术,与学识和学术一样,坚守岗位和坚持理想,与坚守责任和坚持正直一样,小人物和大人物,与平凡和伟大一样,下可安身立命,上可建功立业。

  《鼠疫》读后感 篇2

  终于在今天看完了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鼠疫》,我看的是孙睿君翻译的版本。

  刚开始看的时候没想到里边会是讲的两个单独的故事,分别是《局外人》和《鼠疫》。但是《局外人》才占篇幅的五分之一,以至于感觉还没看出个所以然,就已猝不及防地进入《鼠疫》的剧情了(哈哈,就像看川端康成一样)。

  但是我还是想把两个故事放在一起讲,因为我感觉它们在某一点上还是有一定的关联的。

  第一部分《局外人》

  《局外人》以主人公回去参加母亲的葬礼开篇。在整个葬礼过程中,主人公都表现的很冷淡,之后又在守孝期内和玛丽发生了关系,然后玛丽成了她的女友。在一次和朋友去海滩玩的时候射杀了一个阿拉伯人,之后的故事就是讲他的审讯过程,在这中间还有一个神甫希望能够“救赎”他,以及他和神甫的一系列“较量”。

  故事的从头到尾主人公都是一副很冷淡的样子,或者他的心里根本是空空的没有任何内容。他冷眼旁观母亲的葬礼。想到要和玛丽结婚时也是无所谓,结与不结好像没什么不同。甚至面对法官对自己最后的审讯也是一样,好像他是一个观众在分析别人案件的进程,死亡也无所谓。这就是应了文章的题目《局外人》吧。

  在监狱里主人公有几次都想到了他的母亲,我以为他的心理活动终于要显露出来了,最后却还是没有,故事读完,我也没触摸到主人公心里的那个点。

  而整个故事我觉得需要特别一提的就是,最后判主人公死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却是因为他在母亲葬礼上表现出的冷漠。这一点有些讽刺。几乎养老院所有的人提供证词的人都出来指认这一点。引用文中检察官的两句话:“这人母亲才死了两天,就乱来男女关系,更为了结束桃色事件就草菅人命”“我控告,此人在埋葬母亲的时候就有了一颗草菅人命的心”

  最后案子判下后神甫再一次来监狱里找主人公,此前他已多次拒绝见他。神甫问他为什么不愿意见自己,他说上帝是不存在的,他的心里没有一线光明,活着却不停想象自己怎样死去。有人在痛苦的石头上看到上帝神圣的面容,而他的石头上什么都没有。

  第二部分《鼠疫》

  《鼠疫》讲的'是奥兰城街上人们发现老鼠突然多了起来,到处可见老鼠的尸体,后边慢慢就爆发了《鼠疫》,大概和非典的程度差不多吧,每天都有很多的人死去。

  这篇文章让我想要和《局外人》一起讲的就是:《局外人》的主人公面对自己的死亡始终都是冷漠的,平淡的。而《鼠疫》里的人们却是每天真真实实的看着自己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并且知道自己也会死掉,那种恐惧,渐渐到麻木。

  中间有一部分讲到埋葬死去的人,最开始还尽量追求体面,直到后面死去的人越来越多,多的没地埋,面对一车车尸体,就像是处理纸片一样,焚烧。

  也有一部分人们寻求天主教的庇护,更多的想的却是及时行乐,反正到时候主也会庇护他们。

  文中有两个人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里厄医生,他说因为他不信仰所以才会救死扶伤。而另一个人是神甫,他始终拒绝看医生,直到染上鼠疫死去。

  整个过程当中,我觉得医生真的是很伟大的,曾经被人敬仰的医生因为面对鼠疫的无能为力而让人以为他冷血无情,医生承受着这样的冷漠,依旧为鼠疫而抗争,见证一例又一例的死。老人的,年轻人的,小孩的,男的,女的,认识的,不认识的,还有自己的亲人。最后,塔鲁医生也死去了。

  之后好像就有奇迹出现了,开始有了两个染上鼠疫却并未死去的人,在大街上又看到了猫,这是鼠疫渐渐退去的象征。

  鼠疫最终好像被打败了,这次的抗争好像是胜利了,但是文章的结尾却这样写道:鼠疫的病菌永远无法消灭,它会几十年如一日地沉睡在家具及衣物中,它会潜伏在屋子、地窖、箱子、帕子以及废纸里,可能某一天,厄运会再度降临,或者瘟神再作乱一次,显示出它的功力,让所有的幸福在一座城市中死去。

  没有永恒。

  《鼠疫》读后感 篇3

  首先贫穷对我来说从来不是一种痛苦。为纠正自然产生的麻木不仁,我把自己置于贫穷与阳光之间,贫穷使我不得不相信在阳光底下、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切都是美好的,而阳光使我知道历史并非一切。这是加缪在诺奖上的感言。

  加缪的一生,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从阿尔及利亚到巴黎这样的`一生,加缪是在阿尔及利亚出生的法国人,是集小说家、哲学家和剧作家于一身的伟大作家。

  《鼠疫》讲述的是阿尔及利亚小城阿赫兰的故事,从几只老鼠莫名其妙地死亡到爆发全城瘟疫、再到瘟疫逐渐退却,在灾难面前,各色人等各种表现:有只是想做好一个人却始终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的里厄医生、有追寻圣人之路为瘟疫毕献经历最后却倒在战胜瘟疫路上的志愿者塔鲁、有想尽办法出城寻找爱情最后却留下来做志愿者的记者朗贝尔、有信仰矛盾的帕纳鲁神甫、有一直耿耿于怀于如何描写那位女骑士的小职员格朗以及在瘟疫中投机倒把一夜暴富最终疯癫的罪犯柯塔尔等等。

  大多数人从最初的恐慌焦虑、痛苦愤懑、孤单寂寞,渐渐呈现出一种冷漠平淡、沮丧认同、逆来顺受,他们已经完全适应了亲人的离世、朋友的离别,甚至可以平静地谈论瘟疫的各项统计数字,仿佛与己无关,鼠疫已经夺走了大多数人正常感情生活的能力,已经感觉不到那种撕心裂肺地离别或久别重逢的喜悦,整个城市呈现出一种麻木不仁的状态。而以里厄和塔鲁为代表的一直战斗在瘟疫最前线的那些人从没有放弃希望,他们内心深处也埋藏着思恋,也有困惑和不安,虽然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对爱的追寻,但大难当头却毅然抛却了心中的那份羁绊,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拯救每一个病号身上,做好最简单最需要做的就是他的追求。

  加缪写这本书时正值法西斯侵略法国之际,法西斯侵略者如同瘟疫一样,从悄悄侵入到群魔乱舞再到最后的失败,里厄他们虽然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绝望中蕴含希望、在苦难中寻找快乐、在荒诞中追寻真理,而他们又知道这种荒诞如同瘟疫杆菌潜伏在黑暗角落中,还会再次萌生、再罹祸患。

  《鼠疫》读后感 篇4

  在这个故事中有三个人让我念念不忘,神父和朗贝尔以及科塔尔。

  神父的故事从一个儿童的离世开始。帕纳卢神父的布道便从“你们”换成“我们”。儿童遭受折磨带来的恐惧不禁让所有人思考:永恒的喜乐真的能抵消人类一时的'痛苦吗?但我们只有相信一切,才不至于需要全面否定信仰。但最后,怀着对上帝困难重重的爱,帕纳罗神父拥有了一张写有“可疑病例”的病历卡。

  朗贝尔和科塔尔的故事在我的脑海中则一直在交织,他们就好像是一张牌的ab面,当一方占据上风时另一方就注定要失意。造成他们这场邂逅的正是这场大多数人避之不及的瘟疫。朗贝尔因为瘟疫被困奥兰城,科塔尔则因为城市停摆可以短暂地长舒一口气,继续他那见不得人的营生。对于朗贝尔来说,这是战胜鼠疫的欢欣,是痛苦的结束。他站在站台上终结了始于同一个站台的令人肝肠寸断的分离。贪婪地拥抱,依偎着回家,窃窃私语且情意绵绵。对于科塔尔而言,则是被抛弃的开始,这不是新生活的开始,除非行政系统会发生改变。但就像我们被暗示的那样,并没有炼狱这回事,没有折中可言,没有可赎之罪。或者有罪,或者无罪。全有或全无。时间一到,偷来的要还回去。所以他宁愿这场很适合他的瘟疫持续,不惜成为塔鲁定义的那种无辜凶手。

  在这场瘟疫中,谁都没有赢,但朗贝尔好好,敬每场瘟疫中休戚相关的每一个人。

  《鼠疫》读后感 篇5

  习惯绝望比绝望本身更令人灰心丧气。 ——加缪

  瘟疫肆虐,随之而来的,不是救助,而是令人绝望到发疯的——封城。此时,你会怎么做?当鼠疫的阴影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一处避无可避时,你是默然等待死亡的来临,还是奋起做些毫无用处的反抗?加缪在《鼠疫》中谈到的,正是这样一个命题。

  “于是,在这些高峰和低谷间他们选择了一条中间路线。他们在生活中漂过而不是生活其中,在没有目标的时光和毫无结果的回忆里,像本可以获得实质的游荡的影子一样,选择了立足在他们不幸的土壤里。”当等待中的人们终于认识到这座城市在也不可能响起车轮碾过铁轨时响起的“咔咔”声响,终于意识到远行的亲友再不可能踏入城门时,有的人妥协了。他们疲惫地认为他们再也没了除与未来寂寞的时光和死亡的阴影相妥协之外的选择,放弃了想象,放弃了回忆,也放弃了救赎的机会。

  也有人,在鼠疫压倒性的胜利优势面前负隅顽抗。他们正如周国平所说的那样:“我们不倒下,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肯让自己倒下。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然而尽管如此,这些勇士们却仍产生了“从和幽灵般的记忆漫长而无声的交流中,突然被拉进永恒的寂静,不再有任何痛苦。这是幸运,还是不幸?”漫长而无尽的等待,毫无胜算的斗争,以及不得不保持十二万分的精神来和鼠疫斗智斗勇最终还是打败了他们。这座小城几乎成了一座精神的死城。

  就算是鼠疫终于结束的`时候,人们的内心也还有一种深切的不安定感,这种不安定将困扰他们的一生。当他们午夜梦回,汗涔涔地从床上惊坐而起,他们的灵魂仍然处于那片鼠疫的阴影之中,随时感受着死神镰刀的冰冷质感。幸存下来的人们,鼠疫没有摧毁他们的肉体,却以一种更可怖的方式摧毁的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灵魂。

  由此便可以得出了,苦难的力量,从不在于物质上的毁灭,而更在于它对精神世界的破坏。

  海明威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会被打败。肉体的消亡不算什么,只有精神的麻木,灵魂的终日惴惴不安战战兢兢不敢再直面生活,才算是真正摧毁了一个人,从肉体到灵魂,无一幸免。

  《鼠疫》读后感 篇6

  法国作家加缪凭借《鼠疫》这篇文章,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认为这本小说不负盛名,用一个关于鼠疫的故事给我们揭示了很多道理,每个人物都代表着一种人。

  首先,主人公之一——贝尔纳·里厄。他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小大夫,妻子在外地疗养,鼠疫卷过这座他身处的小城。他竭力抵抗着鼠疫,极富责任感,每天工作20小时,无暇顾及妻子。直到鼠疫离开,他接到消息妻子去世了。他代表着那些坚守岗位、不断抗争的人,是忠于职守的典范。

  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格朗,他是政府临时的小员工。他薪水少,却找不到合适的措辞申请加薪,日子过得非常清苦。

  他无论当天再忙再累再辛苦都会写作,这个小爱好他一直没有放弃。虽然他也没能写出什么,每天反复改一句话。这难道不代表着一种美好的理想吗?他有一段爱情,但他的妻子最终还是离开了他。

  他每天和里厄大夫一样高强度工作,还要统计每天的死亡人数交给里厄大夫。但是高强度的工作并没有阻止他的写作。

  有一天,格朗也患上了鼠疫。里厄大夫在他与他妻子订婚的地方发现了他,他心里一直想着离他而去的妻子。在医院里,他让大夫把他写的句子中的形容词去掉,念给他听。这代表着一种返璞归真。格朗有自己的生活、爱情和爱好,但在鼠疫面前,他依然要抗争。

  还有一位塔鲁,他一直是一位圣徒,尽量避免有人受到伤害,无论什么原因。他代表着一种有慈悲之心的圣徒。他毫不犹豫地与和里厄、格朗一起向病魔抗争。

  现在,你瞧,一个职责所在的大夫,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一个慈悲的'圣徒,在鼠疫到来之时都顽强与其抗争。

  我想这正是作者加缪想要表达的吧。当像鼠疫这样荒诞的厄运来到,人无法控制的灾祸降临时,人们应该互相帮助,共同抗争,这才是生命的意义。这并不是英雄主义,是做好本职工作,做好你能做的,返璞归真,平淡是真。这,就够了。

  这本《鼠疫》,也许我并没有理解作者的全部用意。但我想我明白了一点,与荒诞抗争才是生命的意义。

  《鼠疫》读后感 篇7

  不同于《局外人》的晦涩难懂,也不同于《霍乱时期的爱情》那般浪漫。作为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鼠疫》,就是在描写生活。什么是鼠疫呢?鼠疫就是生活。鼠疫杆菌总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随时可能派出一群老鼠出来夺走一座城市的幸福。生活也是一样的,随时可能出现的横祸,也将让人上堕入痛苦的深渊。鼠疫能够夺走人的生命,就像是塔鲁所说的建立在死刑基础上的社会。灾难出英雄,英雄到底是不是必要的?谁会一辈子对一个英雄感恩戴德?就好比一个人患了鼠疫要被救他的医生隔离,医生却遭到家属的唾骂与憎恨。但是灾难会出现像里厄医生和塔鲁等这样的接近圣人的人出现,他们的出现也不能阻止鼠疫的蔓延,但是他们在与鼠疫不懈抗争过后,如果还活着,那么经验与回忆就是他们唯一的战利品。塔鲁一直追求的宁静,也只在他死亡的前一刻,而像里厄医生这样的英雄在灾难的最后能干些什么?也只能默默的追忆曾经的美好生活。

  《鼠疫》真的是一部很伟大的作品,他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像人性的光辉与阴暗,英雄主义,生活本质,命运轮回。有人说,加缪的思想是不能拆分的,即使试图去拆分也是徒劳无功的,因为加缪的作品都不是用一根筋完成的,就像他亲身经历过鼠疫,才完成了《鼠疫》一样。

  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发生瘟疫,突如其来的瘟疫让人不知所措。政客狂妄无知,掩饰诿过,甚至想利用灾难来获取利益;原来过着委靡不振生活的小人物,凭著黑市门路,为人民带来各种禁品,突然成为了城中的风云人物;小百姓恐慌无助、自私贪婪,每天都只是过著颓废生活。瘟疫城市被重重封锁,无人能够自由进出。被困在城中的人民,朝思暮想着住在城外的亲朋好友。一位到城公干的记者被迫过著无亲无友的生活,只有寄望参与自愿队消磨时间。主角里厄医师这时挺身而出救助病人,与一些同道成了莫逆之交。不过,他的.妻子却远在疗养院,生死未卜。

  最终鼠疫退却了,然而尽管喧天的锣鼓冲淡了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可是奥兰人永远不会忘记鼠疫曾给他们带来的梦魇。

  《鼠疫》创作思想开始酝酿的时期,是在1940年巴黎被德国法西斯占领以后。加缪当时已打算用寓言的形式,刻画出法西斯像鼠疫病菌那样吞噬着千万人生命的“恐怖时代”,像19世纪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那样,通过一条大鲸鱼的凶恶,写出时代的灾难。

  加缪在1942年11月11日的日记中,曾把当时横行无忌的德军比为“像老鼠一样”。在另一篇日记中,他这样记下当时的情况:“全国人民在忍受着一种处于绝望之中的沉默的生活,可是仍然在期待……”值得注意的是,加缪在小说中用细致的笔触写出了他的同代人在面临一场大屠杀时的恐惧、焦虑、痛苦、挣扎和斗争之际,特别是刻划了法国资产阶级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浩劫的过程中,在思想上和感情上发生的巨大而深切的震撼。尽管加缪按照习惯,避免直接描写法国社会,假借北非地中海滨海城市奥兰作为发生鼠疫的地点,但读者从这座商业昌盛、物质文明发达、市民精神空虚、以寻欢作乐来消磨人生的城市,不难看出这是法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鼠疫》读后感】相关文章:

《鼠疫》读后感07-29

鼠疫读后感(精选16篇)07-19

鼠疫读后感(精选14篇)02-15

《鼠疫》读后感(精选17篇)05-20

《鼠疫》读后感3篇07-29

鼠疫读后感(通用15篇)08-09

《鼠疫》读后感1000字(通用14篇)05-26

《鼠疫》读后感: 吾魂兮无求乎永生,竭尽兮人事之所能08-24

读后感读后感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