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时间:2022-07-13 11:04:3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精选13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起随笔,大家应该都有印象吧?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笔一记,篇幅一般比较短小。那么,什么样的随笔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缘缘堂随笔》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精选13篇)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篇1

  《缘缘堂随笔》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丰子恺先生的三个燕儿似的孩子了。在他们身上,丰子恺先生将自己的期望寄予,把自己的羡慕奉上。只因为,孩子们是将全身心的全部全全公开的的真人,这点我也为之羡慕。

  “我似乎看见,人的心都有表皮。这表皮的质量和重数,依个人而不同。有的人的心似乎是用单层的纱布包的,略略遮蔽一点,然而真的赤色的心的玲珑的姿态,隐约可见。有的人的心用铁皮包,甚至用到八重九重。那是无论如何摸不出,不会皱,而真的心的姿态无论如何不会显露了。”“我家三岁的瞻瞻的心,连一层纱布都不包,我看见常是赤裸裸而鲜红的。”

  做人太假,有些事必须将自己欺骗:我并不想吃这个呀,应该给妹妹吃。于是,人们就称这为“谦让”。

  我对这种行为表示心很累,背着自己的意愿走,越走越走,也就越远去了。对我总是来不及习惯,不能够习惯。自然和谐的`总是最美的,因为它们保持本质的纯洁.最美的人是儿童,儿童的一颦一笑无不是由心使然,举手投足都不曾造作。他们是丰子恺都羡慕憧憬的人儿,如此真实如此可爱,他们的心是自由的,他们也是自由的,他们更是属于自由的。

  然而这羡慕中也默默夹带了几丝不忍——孩子们最后终会成长,也终将会失去当初的真,变成大人,变成为和这世上多数人一样时,他也会发出感叹:

  “我眼看见儿时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了一种像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世界仿佛是一个极大极复杂的网,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全部都附在这张大网之中,一直有些人永远都看不清事物的真相。

  如果有把剪刀就好了,那样不就可以把这张大网“咔嚓”剪破,这样,也就能看清事情的全部真相了吧?

  然而,在照相与绘画中,丰子恺先生依然选择了自然。我想,这是一种介于“美”与“真”而又超越其两者的物质吧?

  丰子恺先生的话总是深刻的,我也渐渐品得其话中香琼。时间因它的的顺延性与不可逆转性,使得我们的人生唯一。而拥有过一颗赤红的,纯真的心,对于一次人生又是如此的重要。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篇2

  最近看过了丰子恺先生撰写的《缘缘堂随笔》,感受颇深。

  作者用幽默、轻松与自然的语言具体写了在缘缘堂无忧无虑的儿童生活与家庭生活,其中也夹杂了一些逃难经历和游玩经历,使我体验了一段心灵的轻松而又有些凝重的旅程,而且书中还收录了许多作者对各种事物不同角度的评价,有的使人耳目一新,有的值得人细细品味,其中的哲理与思想让我对普通的事物和现象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也对丰子恺这个人有了深的认识。

  丰子恺,我国现代散文家,漫画家。

  初见他的漫画时,感觉这不像是漫画,它与我平常所见的那种夸张、奇特的一般漫画不同,他的画很简单,只需几笔简单勾勒了一下就可,并且颜色单一,而且内容的素材也是很平常、简单、贴近生活。我第一次感觉他的.画没什么内涵,甚至有些太普通。

  而当我看完一篇文章,再去看这幅画时,心中竟不知不觉的有些韵味,其中往往揭示了最普通但最可贵的精神和思想,正如朱光潜评价他的画时所说的一句话: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

  他的文章也是如此。

  书中印象较为深刻的一篇文章是《吃瓜子》,本就是谈论了人们“吃瓜子”这一话题,读来颇有一番讽刺味道。

  生活中可见许多有闲暇阶级的人们吃瓜子来消磨时光,作者便抓住这一点以他们娴熟灵巧的动作来写,将其刻画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不禁会心一笑,来细细品味这其中所反映出的现象。文中最后一句话“我本来见瓜子害怕,写到这里,觉得更加害怕了”实在值得琢磨一番。那时许多中国人都整日里无所事事,常以吃瓜子来消磨着宝贵的时间,他们的技艺几乎到精湛,表面上看起来很有趣,似乎很值得中国人来炫耀,其实不然,这其实大大说明当时中国人们的“闲”,对什么事都不去关心,只是每日消磨、虚度时光,国家的形势实在值得担忧。

  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写文章,不一定非要什么轰轰死烈烈的大事情,素材就在自己的身边,在一点一滴之中,其实我们只需要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记录下来,那便就是最美的。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篇3

  最近品读了丰子恺关于父母与儿女的几篇小文章,深深觉得读这些文字就如同在与朋友闲话家常,亲切自然,不拘形迹,平淡而又深刻。

  在《儿女》一篇中,丰子恺从父亲的角度,讲述了自己送走孩子之后独居时的内心感受。“就在送走孩子的当晚,他把剩在灶间里的很多东西都送给了别人,唯独留下了四双小鞋子。”留下小鞋子这一举动,丰子恺对儿女感情的殷切和内隐,不禁使我感同身受。

  不知道我的父母在我离家之后会以怎样的形式想念我,但我却讶异自己也会像丰先生一样,通过留念一些小物品去留念家人。在很多个外地求学和工作的日子里,我都会将家中的一些小物件留在身边,有时是和父母的合影,有时是屋子里的一个小摆件,更多的时候只是钱包中夹着的一块糖果,一粒瓜子,仿佛思念也要有“抓手”。

  不管多大,我们都是父母脸前的小孩子。

  姥姥在七十有余的时候还会经常塞钱给妈妈,妈妈宁愿将就自己也不愿委屈我们,她们都是将自己最深沉的爱奉献给了下一代,也将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给了下一代。

  天下的父母恐怕都是这样子。

  但观察过诸多家庭的相处模式,我发现人在成年组建家庭后,给自己孩子的爱会有一大股,给父母的爱却只有一小缕,纵使只有这一小缕,很多时候还掺杂了埋怨和不耐烦,仿佛一代一代都是这样过来的,觉得正常的同时又有点惋惜。

  什么时候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没有儿时那样亲密了?最后一次抱着妈妈的脖子睡,最后一次在赶集的时候拽着妈妈的衣服......都已经记不清了。什么时候父母会见我们的脸色行事了,什么时候我们会在离别的时候才蓦然发现光阴偷走了过往的种种。

  思考这其中的原因,不过是我们身边有了比父母更重要的人罢了……

  今天我从丰子恺笔下解读了父母深沉的爱,但父母那深沉的爱又何必从别人那里获知呢?他们对你所有社交媒体账号的关注,不过是想在你不理他们的'时候悄悄看一下你在忙什么;他们发现你居家办公很忙很焦躁时,用手势、表情和极低的声音交流,不过是为每一个突如其来的工作电话创造安静的环境;他们向你随时分享的家里的花开、猫的长大、新买的衣服,也不过是想多多参与被越来越多家庭以外的事情所侵占的时光。

  我们深谙越长大,离曾经不断环绕的家庭大树越来越远,远到最终我们也成为一棵最终被环绕的大树。

  当我们静心思考这一切,定会是无奈的,但我们是可以做些什么的。在工作没那么紧急的时候,不要把火无缘无故发到父母身上,也不要搁置每一条留言和问候,他们知道你很忙,聊天也不过几十秒;就像父母曾经对我们的那样,不定时的零食“投喂”一下,他们会觉得你三天前就在想他们了。

  读书有时不是要获取什么吧,也许是让我们对一段关系进行反思。

  今晚最大的收获。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篇4

  一本薄薄的《缘缘堂随笔》也让人掩卷漫思、受益良多。

  人生是一张罗织的网,丰子恺认为“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这网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种事物的时候,总要牵动无数的线,带出无数的别的事物来,使得本物不能孤独的明晰的显现在我的眼前,因之永远不能看见世界的真相……所以我想找一把快剪刀,把这个网尽行剪破,然后来认识这世界的真相。”许地山缀网是为了生存,非子恺要剪破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无论是补网也好,是剪网也罢,他们都是热爱人生又想看清人生的本质。

  一个“渐”字道出了人生的演变过程,也点破了生活轨迹变化的秘密。难为丰子恺能悟出这个含义深厚的“渐”字!芸芸众生又有几人看到自己是在不知不觉中“渐渐”由生走向死?又有几个看到自己是在“渐渐”的由无知走向丰满?不管人性善还是人性恶,每个人都在“渐渐”中接受了生活给予他的影响,从而渐渐成善或成恶。自然界的有无、荣枯,人生中的贫富、升降都含在一个“渐”字中。这宇宙中没有什莫是永恒不变的,只不过因为“渐渐”而模糊了人们的感觉,直到沧海桑田、今非昔比,才因为惊讶而感叹良多。

  “渐”是无形的,你看不到她轻轻挪移的`脚步,渐又是有形的,多年后你会惊诧她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渐”能掩盖很多变化,使身在其中的人感觉不到,局外的人也难于感觉到。因此,当一个人奋斗一生逐步走向人生的巅峰时,我们不会觉得惊诧,因为他付出的努力与艰辛人们可以一幕幕地回想起来,虽然那些都已成为过去,但依然清晰。同样,当一个人从温柔富贵之乡中逐步走向破落衰败,只要其中经历了几十年,人们在感叹的时候,也觉得没有什么稀罕了,很多平民百姓正是希望有一些变数,使他们不至于永远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当然,他们在祈祷上苍时,并没有求佛不给那些富贵之家关照。事实上,一个家庭顺延几代之后,就会有一些崛起与落差,少有十代都富贵而谦和的,因此,社会上流传这样的说法:家无三代富,清官不到头。这是规律,这也是伤感,这更是无奈——没有读懂人生的无奈。

  正因为人生是如此短暂,即使你能活上百来岁,或者与彭祖一样以八百岁为人生之秋,对于浩渺的宇宙来说也是短暂的。人都是时间这一辆永恒列车上的一员,不同的是,有的人从这里上车,有的人从那里上车,有的人在这里下车,有的人在那里下车,每一站都有人上下,如果人们的人生如同上下车一样,那便是圆满:上车便是喜悦,下车更是喜悦。达到这一境界是异常难的,不是有很多人因为在车上打瞌睡,一不小心该下车时却未下车,这于人生来说也许不是很大的悲哀,人们只是这样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但这样的生命没有多大价值。那些在车上不安分的人,甚至危害乘客安全的将会被提前逐下车,于人生来讲,那便是生命的结束。

  因为时间的顺延性与不可逆转性,人生便是唯一的,也可以说是一次性的,从这一角度讲,人生真不如南山脚下一株草,枯草逢春又添绿,人生枯老无再春。既然这样,我也能理解庄子面对妻亡这一世人公认的大打击为什么会鼓盆而歌:人从生到死,都是自然的,如同四季更替,万物更新。万物的存亡都有定数,严格地讲,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物质,更难有永恒的精神与信仰。

  自然和谐的总是最美的,因为它们保持本质的纯洁。最美的人是儿童,因为他们拥有最纯洁的本质。儿童的一颦一笑无不是由心使然,举手投足都不曾造作。丰子恺从他那四个燕子似的儿女身上悟出了儿童的高贵和伟大,甚至觉得不配为其父。丰子恺感叹于儿童的“称心而言”,感叹于儿童乐观丰富的生活,更感叹于“我们本来也是同他们那样的,谁造成我们这样呢?”成人,是在生活中蒙了灰尘污垢的,眼睛才会浑浊,心灵才会蒙纱,进而惯用虚造的心态和眼神,于是,世界就走了样。世界何其大,一人一心思,一人一顾虑,就足以让一个世界生出无穷的世界,让一件事幻成无穷的事。追究是谁造成大人不能“称心而言”,不就是人类制造的生活本身吗?

  曹操临沧海而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世人只当是劝人及时行乐,错矣。他是在警醒人们人生短暂,在人生的短暂中应当创造无限的功业。丰子恺在《晨梦》中诠释了广为人叹的“人生如梦”,也是在警告世人不要在如梦人生中失去“真我”。“‘人生’已被反复了数千遍,都像昙花泡影的倏现倏灭。”“这便是为了人生的饱暖的愉快,恋爱的甘美、结婚的幸福、爵禄富贵的荣耀,把我们骗住。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篇5

  最近看完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丰先生睿智的思维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让我敬畏万分,其中《渐》让我感处最深。

  “在不知不觉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这真是造物主骗人的一大轨迹!造物的骗人,使人流连于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 ——《渐》

  “渐”是无形的,你看不到她轻轻挪移的脚步,渐又是有形的,多年后你会惊诧她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渐”能掩盖很多变化,使身在其中的人感觉不到,局外的人也难于感觉到。因此,当一个人奋斗一生逐步走向人生的巅峰时,我们不会觉得惊诧,因为他付出的努力与艰辛人们可以一幕幕地回想起来,虽然那些都已成为过去,但依然清晰。同样,当一个人从温柔富贵之乡中逐步走向破落衰败,只要其中经历了几十年,人们在感叹的时候,也觉得没有什么稀罕了,很多平民百姓正是希望有一些变数,使他们不至于永远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当然,他们在祈祷上苍时,并没有求佛不给那些富贵之家关照。事实上,一个家庭顺延几代之后,就会有一些崛起与落差,少有十代都富贵而谦和的.,因此,社会上流传这样的说法:家无三代富,清官不到头。这是规律,这也是伤感,这更是无奈——没有读懂人生的无奈。

  正因为人生是如此短暂,即使你能活上百来岁,或者与彭祖一样以八百岁为人生之秋,对于浩渺的宇宙来说也是短暂的。人都是时间这一辆永恒列车上的一员,不同的是,有的人从这里上车,有的人从那里上车,有的人在这里下车,有的人在那里下车,每一站都有人上下,如果人们的人生如同上下车一样,那便是圆满:上车便是喜悦,下车更是喜悦。达到这一境界是异常难的,不是有很多人因为在车上打瞌睡,一不小心该下车时却未下车,这于人生来说也许不是很大的悲哀,人们只是这样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但这样的生命没有多大价值。那些在车上不安分的人,甚至危害乘客安全的将会被提前逐下车,于人生来讲,那便是生命的结束。

  因为时间的顺延性与不可逆转性,人生便是唯一的,也可以说是一次性的,从这一角度讲,人生真不如南山脚下一株草,枯草逢春又添绿,人生枯老无再春。既然这样,我也能理解庄子面对妻亡这一世人公认的大打击为什么会鼓盆而歌:人从生到死,都是自然的,如同四季更替,万物更新。万物的存亡都有定数,严格地讲,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物质,更难有永恒的精神与信仰。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篇6

  最近看过了丰子恺先生撰写的《缘缘堂》,感受颇深。作者用幽默、轻松与自然的语言,具体描写了在缘缘堂,无忧无虑的儿童生活与家庭生活,使读者体验了一段心灵的轻松旅程,而且书中还收录了许多作者对各种事物不同角度的评价,有的使人耳目一新,有的值得人细细品味,其中的哲理与思想让我对普通的事物和现象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书中印象较为深刻的一篇文章是《吃瓜子》,本文就是谈论了人们“吃瓜子”这一话题,读来颇有一番讽刺味道。生活中可见许多有闲阶级的人们以吃瓜子来消磨时光,作者便抓住这一点,以他们娴熟、灵巧的动作来写,将其刻画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不禁会心一笑,来细细品味这其中所反映出的现象。文中最后一句话:“我本来见瓜子害怕,写到这里,觉得更加害怕了”,实在值得琢磨一番。那时许多中国人都整日里无所事事,常以吃瓜子来消磨着宝贵的时间,他们的技艺几乎到了精湛,表面上看起来很有趣,似乎很值得中国人来炫耀,其实不然,这其实大大说明了当时中国人们的“闲”,对什么事都不去关心,只是每日消磨、虚度时光,国家的形势实在值得担忧。

  因此写文章、日记等,不一定非要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情,素材就在自己的身边,在一点一滴之中,其实我们只需将这些普通的家常小事挑选出来,毫不掩盖地记录下来就可以来,并不需要对事情进行无谓的夸张与美化,真实、自然的事物才是最美的。

  篇三: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丰子恺先生在《缘缘堂》里有很多都是讲自己孩子小时候的趣事。他形容孩子们像一群小燕子一样,热热闹闹。三岁的阿韦、五岁的瞻瞻、七岁的软软、九岁的阿宝,在他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

  孩子是最天真可爱的了,“为什么呢?”“怎么会这样的呢?”小脑袋瓜里装满了无数的问题,在他们看来,人情的冷暖,辛勤的工作,日夜的忙碌都不过是游戏。

  他们哪里知道,卖小鸡者的心计,越是喊得大声,竟越是不松口。他们一定在想:“为什么不卖?”“我为什么说“买小鸡”就不还价了呢?大人真奇怪!”

  有什么不对呢?“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这是什么道理?

  大人们之间的勾心斗角,步步为营,没有波及到孩子们的天堂,未经任何掩饰的真情流露,在这里,总能看到最美好的`一面。现在回味,小时候我们不也是这样,每个人都会是这样,可是什么改变了我们呢?

  宋明理学创始人朱熹,有一句经典的话:“存天理,去人欲。”其实,我更认可心学创始人的话:“天理即是人欲。”

  一位悟道的禅师,出家数十载,家中有老母,禅师如何不想去探望她呢?如果这是欲,“百善孝为先”,这是理所当然的;可如果说这是理,但佛法须“心中无他物,静心修炼”,这又何不是人的七情六欲,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孩子虽有欲,但理欲在他们身上最为融合。也许我们可以说,孩子是最率真的人。如果多些“成年孩子”,也许就真的像庄子所言的那样的太平盛世。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篇7

  一直就很想去看看散文兼漫画大师丰子恺久负盛名的大作《缘缘堂随笔》,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没有精力,有精力的时候又没有时间,只能利用一些拼凑的零散时间,终究不能全部看完,挑着看了大部分。

  有人说,他写的东西存在着个人主义色彩,我认同这点,但我想问,每个人写的东西,或多或少不都倾向于个人色彩吗?我喜欢他的散文,他将人的直观感受用一种几近哲学的语言写的让你感觉是那么深刻却又贴近人心。例如“我——我们大人——的举止的警惕,是为了身体手足的筋骨已经受了种种现实的压迫而痉挛了的缘故”。再如在《儿女》篇里,大人与其子女由于岁月的间隔,其生活方式的描写“因为我那种生活,或枯坐,默想,或钻研,搜求,或敷衍,应酬,比较起他们的天真,健全,活跃的生活来,明明是变态的,病的,残废的。” 大人与子女或者小孩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显然不同的,我时常羡慕那些五六岁天真烂漫的稚童,喜欢便是喜欢,我就是要得到什么东西,张口就来,想打你就打你,而我们大人生活在一个假话圈里,就像作者在《作父亲》那散文里,作者的小儿子元草听到担担子卖小鸡的过来了,便一股脑儿地往外冲去,连膝盖摔破了也惦记着那小鸡。作者在与老板说价过程中,体现了大人的“智慧”,而小孩子们一个劲儿地直嚷嚷要小鸡。而老板定是吃住了这点,便不肯让价。最后生意没有做成,作者教育还在道:“你们大家说好来好来,要买要买,那人就不肯让价了!”小孩子听不懂大人说的,也不能理解大人的思维,作者最后一句话没有说出来,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可是,在这一片天真烂漫光明正大的春景中,作者怎舍得用这种思想去玷污那烂漫。

  作者的散文多是对家庭,孩子,亲友而写的随性之感,记录着他的孩子们那么多天真烂漫的时刻,回忆着自己的成长 ,并有关于其对住所缘缘堂的'深刻感情。当缘缘堂被暴寇所毁,作者在《告缘缘堂在天之灵》中写道:你是我安息之所。你是我的归宿之处。我正想在你的怀里度我的晚年,我准备在你的正寝里寿终。在这一散文里,作者不仅抒发了对于暴寇侵占缘缘堂的愤恨,更是表达了列强肆意侵略摧毁我国领土的愤怒,将其散文从个人主义提升到了爱国主义,从而使整个散文集提升了一个高度,赋予了它爱国主义的浓厚色彩。并在篇末,表达了“最后的胜利快到了!你不就一定会复活!我们不久一定团聚,更光荣的团聚”这一希冀。

  “我有馨香携满袖,将求麟风向天涯”,这就是丰子恺。随性,艺术,漫不经心却时常有惊人之笔,这就是丰子恺的散文。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篇8

  寒假里读了《缘缘堂随笔》一书,从书里认识了这位我国著名的作家和漫画家丰子恺先生,他睿智的思维和豁达的人生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敬佩万分。从书中《从孩子得到的启示》和《渐》这两篇文章,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孩子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对孩子纯真心灵的赞美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讲述了四岁小孩华瞻对“逃难”二字的理解,在他的眼中,逃难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可以坐汽车、爬假山、戏水,可以在救济院中尽情地玩耍,一九二六年是国民革命的战争时期,枪火连绵,逃难是多么恐怖和慌张的一件事,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可是孩子们却把这看成是多么丰富多彩的事,那孩子为什么会将一件可怕的事看得如此有趣呢?我想,这是因为他们有着一颗纯真的童心,这纯真的童心让他们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你如果拥有这么一颗纯真的童心,也许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事物是多么美好,于是,丰子恺从华瞻的身上得到这样的启示:在世智尘劳的现实生活中,学会懂得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暂时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这样或许能得到短暂的快乐,表达了丰子恺先生对孩子纯真心灵的赞美。有一句话说得好“童心无价,拥有了童心,你便会拥有天真纯洁、无私无邪的品格,拥有了童心,你便会忘记生活中的琐碎愁事,快乐地面对人生,拥有了童心,你便会懂得如何面对生活享受生活”,而大人们由于生活阅历的丰富看待事物当然要比孩子深刻得多,有时候你会发现,大人也会被很多表面现象所迷惑,可爱的童真!当一个孩子将自己的感情毫无保留地展露在你面前,你会怎么想呢?恰恰有些事的真相也许只有通过小孩子“狡黠”的目光才能发觉,“皇帝的新装”不就是吗?

  但孩子的这份纯真在一个人的身上能永远保持下去吗?不能,为什么?这就要谈到《渐》了。丰子恺说:“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是不可能再像孩子那样只看事物的表象而不探究本质的,其实《渐》这篇文章又延伸到了时间的问题,我觉得《渐》很像朱自清的《匆匆》,这两篇文章都是叹息时光来去匆匆,渐渐消逝,告诉人们要珍惜时间,是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很多事物离去了都会再回来,不管是什么,都遵循这个规律,但是世界上有一样东西,一去就再也不回来了,那就是时间,毎一天的每一刻都在流逝着,朱自清抒发了对时间的惋惜。“渐”,你看不到它的形态,只能随着光阴的推移来看出它的变化,“渐”,不可捉摸,只有等到了你尝到了滋味,才能感慨它所带给你结果,一朵花从盛开到凋落,一棵树从矮小到高大,一个人由失败走向成功,甚至一个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落,这都是“渐”带来的变化,“渐”的本质是时间,让人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因为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其一点,时间则全然无把握,不可挽留,“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这真是造物主骗人的一大诡计。

  人生就是“渐”的过程,“一秒一秒地、一分一分地、一时一时地、一日一日地、一月一月地、一年一年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而“渐”无时无刻不在你身上,你却怎么也感觉不到,这也正是人生的精妙所在,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到老态龙钟的老者,说长亦长,说短也短,回首童年,往事依稀,只有在“渐”字里悟出了生活的真谛,感叹人生的所悟之后,才知道有多少的完美和不完美,想必在苍茫人海生涯中,能悟到这种境界的也只有丰子恺、朱自清和一等僧人了吧!

  《缘缘堂随笔》这部作品不仅告诉了我一种独特的人生观,还让我增长了许多见识,儒雅、随意等优美自然的风韵在这部随笔的字里行间随处可见,这是本让人受益终生的书。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篇9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两三棵,夜长人奈何。古人说经常害怕秋天到来,花黄叶衰,悲秋之为气也。关于悲秋方鸿渐的老爹这么说过,当是汝校男女同学,汝睹色起意,见异思迁;汝托词悲秋,吾知汝实为怀春,难逃老夫洞鉴也。由此看来悲秋和怀春是分不开的,毕竟没人听说过悲春和怀秋。

  对于秋,丰子恺先生也有一番理解。自觉而立之年后,看惯了莺歌燕舞,看惯了升平歌舞,对春事和花事再没有先前的“漫卷诗书喜欲狂”,亦失去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感动,甚至见到桃红柳绿产生既可笑又可怜的同情之感——“心境完全转了一个方向,变成了秋天”。所谓的经历过了,体会多了,感悟深了,情感就变了。就像蒋捷《虞美人》说的那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既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同丰子恺先生一样对秋感情以冷色调为主的人很多,包括我,除了刘禹锡。

  我不讨厌任何一个季节,即使是停电的夏天和没暖气的.冬天,因为先人的夏天和冬天都是停电和没暖气的。但是对于秋天,着实缺乏积极向上的态度。没有“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沧桑,没有“寒烟衰草满地秋”的悲凉,没有“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的无奈,更没有“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豪情。或许见识短浅,不能理解教材里金灿灿的无论是油菜花还是野菊花的丰收喜悦。或许自是情到浓处情转薄之人,更能体会什么叫做“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或许也是近而立之年,也能明白夏目簌石说的“至于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篇10

  丰子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和漫画家,我最近读了他写的《缘缘堂随笔》,缘缘堂是作者在石门湾的家,后来日军侵略石门湾时被炸毁。书中讲了作者对童年、亲人和家乡的回忆与思念。其中我最喜欢的有《我的母亲》和关于缘缘堂的几篇文章,先来说《我的母亲》。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了自己对母亲的回忆。他的母亲总是坐在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当她探问作者学业时,她严肃;当她欢迎作者归家时,她慈祥;当告诫作者时,她严肃;当关照作者时,她慈祥……

  作者的母亲在他三十三岁时就逝世了,可作者对她的记忆还那么深,在这段回忆中,有快乐还有忏悔。作者因为接受了母亲的表扬,可没全接受母亲的批评。正如文中所说的:“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他为此感到有点忏悔。他在文章中还表现出了他对母亲深厚的感情与犹新的记忆。

  写缘缘堂的几篇文章令我记忆更深。他先介绍了缘缘堂是他亲手设计的,并且在屋里的陈设上一直坚持他的风格,别人给他一个黑人木雕,他不要。因为他认为缘缘堂的性格是和平幸福的,这种“残忍而非人道”的东西不适合它。从有“缘缘堂”这个名字开始,作者已经把这房子当作一个有生命,有个性的人来看待了。而这种“简单朴素”、“和平幸福”的生活正是作者所向往的。

  “你是我的安息之所,你是我的'归宿之处。”从这里我读出了作者与五岁多的缘缘堂结下的深厚的感情。在这个朴素的院落中,有春天的和平幸福、夏天的欢喜畅快、秋天的安闲舒适、冬天的温暖安逸,还有书香阵阵、欢声笑语……这都是让作者不断回想的记忆。

  可是当日军侵略,攻破杭州与上海,作者在这些文章中多次写到石门湾也被攻破。他和家人当时为了保命,被迫离开缘缘堂,逃到别的地方去了。但是他对缘缘堂是那么的依依不舍,“与其死在野外,不如与你(指缘缘堂)同归于尽,所以我们大家站着不动,幸而炸弹没有光降到你身上”。他是那样的爱缘缘堂,可是他没想到,这匆忙的一别,竟是他与缘缘堂的永绝。

  他相信,缘缘堂被炸毁后,在天上是有它的灵的。让我更难忘的是他还认为,缘缘堂若是被敌军的飞机炸毁的,它一定很不甘心,可它若是被我军的大炮焚毁的话,它一定很心甘情愿,而且,作者也愿拿缘缘堂换来我军的胜利。作者的敢于失舍、忠于国家深深地打动了我。

  读完《缘缘堂随笔》,作者娓娓道来的一个一个故事像缓缓的泉水一样深入心田,像清香的茶水一样沁人心脾,像和风细雨一样温润人心。我领悟了母爱的伟大,我崇敬作者的爱国,我欣赏作者朴素、和平的内心。我也希望能有一个像缘缘堂这样属于自己的精神花园。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篇11

  《缘缘堂随笔》是丰子恺先生的一部书,这部书分成四小册,每小册有许多小故事,篇篇短小精炼。四册叠在一起是厚厚的,实际翻开却毫无负担,每篇故事笔墨不重,大多三四页。偶有一两篇长些,语言也毫无累赘之感,读到结尾反意犹未尽了。

  “过年”,可谓是其中的长篇了,每段讲述了一件件小事,把过年里每天的习俗都交代得干干净净、明明白白。丰子恺先生写的过年,连年酒上摆鸡的摆法都有讲究。鸡头向着谁,谁要免职,所以上菜的时候要特别当心。过年廿三晚上要拜灶神,家家烧赤豆糯米饭,送灶后要忙着打年糕。廿七夜过年,是个盛典,白天要忙着烧祭品,晚上要买花炮来放。这花炮种类繁多,有雪炮、流星、金转银盘、水老鼠、万花筒等好看的花炮。从它们的名字就不难想象光彩夺目的样子。廿七的`夜晚,远近各处的炮竹之声不绝,丰先生廿七夜的感受与我们是不同的。我们窝在家里,一脸不耐的抱怨炮竹声恼人,丰先生却形容“想见这时候石门湾的天空中定有无数年菩萨餍足了酒肉,腾空驾雾归天去了。”同是爆竹声中的夜晚,一个如此无趣,一个却带着奇幻的色彩,神秘而美丽。

  文中我们感受了一个熟悉的传统节日里遥远的传统习俗,复杂而绚烂,繁琐而热闹。依稀记得儿时的我们虽然过着简朴的年却也是有着种种童趣和年味的,一群伙伴会在夜晚提一盏灯笼走在夜色中,虽然忘了那时的童谣,却还是有一丝韵味的。那时的烟花也是简单的,一盏蝴蝶烟火都能让我们看的欢呼雀跃,但时下漫天的烟花纵然绚丽却少了观众。镇上的人家已经没有了送灶神、烧猪头、摆年酒等习俗。无奈传统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淡,如今过年,几乎都是几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各自回家,孩子们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游戏,大人们则大多在打牌麻将中消磨时间。似乎只有打牌能让气氛活跃起来,更时尚的过年方式就是外出旅游了,我宅在家里无趣,倒是发现古镇上一些环境、节目都透着年的热烈气氛,只是走到哪里都是人头攒动,匆匆折回算是感受了一番年味。

  “过年”蕴含了生活中的文化,展现了一段段故事,讲述了许多人的辉煌与黯然淡,也讲述历史的厚重。丰先生常从漫不经心的闲谈中点出文章的主旨,洒脱的文字中透出深意。借书中一段话“这部作品的魅力已入他的抒情漫之。初读十分清浅——像清茶,然细细玩味,竟余味无穷——如米酒。”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篇12

  《忆儿时》一章讲述了作者丰子恺儿时的吃、玩。虽只写了丰子恺本人的童年,却让人回忆起自己的儿时。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也同样讲述了三件最令人欢喜的儿时趣事:养蚕、赏月、钓鱼。每件事都给作者留下了美好回忆与欢声笑语,以及更多的夹杂在其中的是深深的.忏悔与永远的神往。

  养蚕向人们叙述了丰子恺一家养蚕,铺在地板上,夜间似乎都听到如拆房子般的“沙沙”,而白天,作者却爱在桑叶间走来走去,甚至踩死蚕,到了最后去放生时,全家静默守候,作者不免沉闷,而到了去采蚕茧、抽蚕丝时,空气仿佛活了过来,让作者再次渲染在无限的快乐中。还将蚕蛹取出放进油中炒一炒,作者爱蚕却不爱吃蚕蛹。儿童的天性是自然给的,天生的,奇怪的,无邪的!

  赏月却不同,着重描写了作者一家人围坐在月光下吃蟹的故事,吃蟹本身便是一种享受,而在文中看来,显得犹为优雅与美丽:先折蟹脚,后开蟹斗,关节里的肉如何吃干净,肚脐里的肉如何剔……作者父亲显得十分内行,吃完的蟹只剩蟹壳,不由得让作者与亲戚们心生敬佩,便也学起父亲般吃蟹,抬头望一望月亮,如蟹螯般圆,作者与大家便都一同笑了。

  钓鱼也更写出作者儿时天性好玩,热爱大自然的情景。作者与同村的朋友去找米虫、打苍蝇、挖蚯蚓,再用钩子从后窍穿进脑,等浮珠一动,等一等,立马提起,钩子便卡住鱼的喉部,一天能钓十几条,作者也由衷得热爱起钓鱼,有时候可以省下家中的买菜钱,炸着吃,味道很好。

  这三件事的回忆是作者儿时的黄金时代,最自由、最快乐的时候,但作者也忏悔了,因为这一切都幸而是杀生取乐,作者的儿时杀蚕、杀蟹、杀鱼,扼杀了许多生灵,但换来了永不泯灭的笑,究竟是对?或错?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篇13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可屋里的我却依然捧着那本书。因为老师偶然的推荐,我才遇到这本如此有爱的书。

  《缘缘堂随笔》是由丰子恺写的一本书。提到丰子恺,我便要提一提那些朴素、自然的文字了。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也不使用那些深奥的语句,偶尔还会出现种种古风的名句,还有那些有趣故事,读起来真是津津有味。

  再来说一说这本的的内容吧!我认为,全书有两大种对爱的解读:一是对孩子们的爱,二是对丰子恺生活的地方,缘缘堂的爱。

  一、对孩子的爱

  丰子恺认为,孩子是人们最棒的老师,他们能撤去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所以他十分羡慕小孩子们,也正因如此,他有对孩子爱的独特解读。

  整本书中,最令我难忘的便是《送阿宝出黄金时代》。这篇文篇,作者写出了送阿宝出黄时期悲喜交集的心情。悲是因为阿宝将推动童年所拥有的童真与童趣,还有那些对外界事物独特的见解,喜则是因为作者认为阿宝将要成为大女孩了。作者还举了几个阿宝小时和现在的全然不同的做事风格,这也更使我感受到了作者当时悲喜交集的无奈心情。我看的时候,心中也是一揪一揪的,也是犹豫极了。是啊,生活中,这样的无奈,悲喜交加的时候不也很多吗?就比如我小学毕业时,心情是那样复杂,又有对六年同学深深友情的不舍,还有对新学校、新环境、新学期的期待。想到这些,读书时的心情便有了更深一层的解读。

  二、对家乡的爱

  对于家乡缘缘堂,丰子恺也特意用了许多笔墨写出“我”对它的爱意与思念。书中,也写到了许多作者与缘缘堂之间的故事,对于我来说,有趣、新奇、好玩,但当然,更多的`则是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缘缘堂的喜爱与思念。

  令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告缘缘堂在风之灵》。文中,作者写到离开缘缘堂之后对它深切的思念,还写了一篇《还我缘缘堂》为它伸冤,如此深切的爱与思念,丰子恺也是花了许多心思的,连缘缘堂这名字,也来源于作者。离别时,作者对缘缘堂的无限不舍,也是从那朴素但铿锵有力的文字汩汩流出,正是因为这字字那样自然,我才能如感同身受。

  小时侯,我老家边上,有一座水桥,以前奶奶总会还着我去看船、看山、看田,许多美丽的景物,我都是那时看到的,当然记忆最深,记忆中的那里,永远是充满美的。长大后,我在硖石住了很久,再回去一看,那水桥已经不见,只剩下一片田野,孤零零地生长,还有那渐渐浑浊的水,我的心立马凉了,望着那片孤单的田,主中空落落的,现在已经忘记那天是怎么回家的,如今再想起来,心里便只有思念与热爱了。想毕,丰子恺的心情,也正是如此吧!

  看完了《缘缘堂随笔》,慢慢合上书,脑海里的思绪却不以退去,这些朴素的文字,有趣的故事,还有深深的爱,真值得我去回味,也正要谢谢这本书,让我也对爱有了更深的解读。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相关文章: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9篇10-19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9篇)10-19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合集9篇10-19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通用18篇)02-23

缘缘堂读后感09-22

随笔02-15

培根随笔的读后感10-08

读后感随笔高中01-15

《培根随笔》读后感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