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时间:2022-06-07 14:46:1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1

  工作闲余时间拜读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然而读完之后,却并没有什么太深刻的感觉,作者似乎泛泛而谈,描绘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世界和我们的时代相去甚远,想要从中寻找到一些痕迹,却发现徒劳无功。

  有天晚上在进行网购的时候,突然发现,似乎淘宝网就是作者描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最符合各种条件的存在,有一个大型的虚拟平台,数以百万计的商家在这个虚拟平台上兜售商品,以亿万计的消费者上网的时候,通过这个平台挑选自己需要的商品,然后通过先进的网络通讯和商家进行交流,最后达成协议。商家派货,通过四通八达的公路系统,将货品送往全国各地。

  《第三次工业革命》书中描述的新型的经济形势和商业形式就是类似的模式,扁平式的销售节点遍布全国各地,以淘宝网的网络系统为依托,形成一个庞大的整体,虽然看起来是一个整体,但是每一个商家都是淘宝网的商家,或者说是主人。庞大的通讯系统为实现这个整体和个体之间有效互动做出不可磨灭的帮助。

  这时候我才猛然发觉,原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实际上已经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了,只是我们却从来没有深入的探讨,所以难以轻易察觉。这时候,我又想到一种新兴的职业――网络自由写手,同样是以先进的通讯网络为先决条件,数以万计的网络写手在各个网站上发表自己的小说,将自己光怪陆离的想象写成文字,放在网上发售,然后赚取可观的金钱。因此,也出现了不少的网络小说公司和网站,在业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网络小说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两个实例让我意识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的确确已经发生,虽然之前并没有什么人明确的提出来这个概念,即便是提出来,却没有能够很好的总结,它发生的标志和发源地。作者的这本书很明确的指出来,人类,已经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

  然而如何让本书提出的先进理念为我所用?之前尚未考虑,可是读完一本书,却没有属于自己的思考,这和没有读书没什么区别,甚至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思考,而是创新。

  借鉴之前成功的经验,我思考的范围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首先一个,是公司相对于整个工业的思考。

  相对于整个工业来说,每一个公司就是一个小小的“发电站”,也许一个单独的公司的力量很小,然而数以万计的公司发挥出来的宏观力量绝对不容小觑。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决条件之一,另外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先进的通讯网络。

  对,我们需要一个先进的通讯网络,可以让整个工业都容纳其中,或者说是部分容纳其中,我们可以从这样一个平台内知道我们想要的信息,比如产品的需求――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可以迅速接收到信息,然后投入生产之中;比如原料的供给,什么地方的原料更加便宜,质量更好,再加上运输费用,可以让我们选择最佳的原料供应商;比如设备的更新,某个公司生产出来的机床能够满足日益精密的生产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平台得到最快的讯息,让公司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若是数以万计的公司都能够这样做,那么带给整个工业的利益,就显得尤为庞大了。

  这个设想中的网络平台需要庞大的资源,需要数以万计甚至百万计的公司――各式各样的公司参与其中,需求的多样化,供给的多样化会使得整个工业网络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建设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的资源也肯定不计其数,如若没有国家政府的支持,却难以实现。

  相对于庞大的全国性工业网络来说,这的确有些难以实现。然而一些相对于整个工业而言是小型的产业园的出现,却也能够初步完成这个网络平台的一些要求。以城市为依托,形成产业园区,加强上游供应商和下游产品销售与自身的联系,产业园区聚集大量性质相似或者相近的公司,依靠产业园区的信息化,甚至不用担心生产的原料和销路问题,专心进行产品研发和生产,并且以更好的产品和过硬的质量为工业园区做广告,让产业园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形成良性循环。公司和产业园区形成互依共存的关系,这便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诉求。

  并非说,必须像书中所说,未来的工业形式必须如同能源一样,庞大的网络将数以万计的微小企业联系在一起才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精髓。“罗马城并非是一日建成”,如果不切实际的将现行工业分割成书中描述的样子,只会对现有工业造成不可预计的破坏。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循序渐进的,一年两年之内可能看不出巨大的改观,完全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需要半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

  除去公司层面的思考之外,或许这样的思考有些不切实际,毕竟即便是产业园区的`建立,也不仅仅能够靠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思考就能够建成的,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调研,进行数据的推演,还需要政府的支持才能够实现。那么,下面的思考,也许更加实际一些。

  相对于公司这个整体而言,每一个员工就是一个小小的“发电站”,我们的生产力就是我们产出的“能源”,公司付给我们薪水的实质,就是向我们购买“能源”。若是这样,那么公司就应该尊重每一位员工,因为他们才是真正支撑起公司的人物。

  然而公司和员工的关系却未必限于这种刻板的关系,也许体力劳动者无法实现,但是对于脑力劳动者,完全可以在工作地点之外对公司的事情进行处理。我曾经想象着一种工作方式,员工在家里面进行工作,将工作的成功通过网络提交给公司,公司按照成果的大小支付给员工一定的报酬。这种形式的工作方式并非不存在,事实上,它们已经在某些新兴的企业中开始实行。

  相对于微研公司,我想,依旧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和某些并不属于公司的员工进行交流互动,比如一些简单的设计,如果公司的设计人员根本拿不出时间来完成,就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任务,由一些网络上的一些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然后根据设计的结果由公司的人员进行考核是否符合条件,付给设计人员一定的报酬。这样既可以在公司的繁忙季节分流一定的劳动强度,而且还不用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公司的规模,还能够保证任务的顺利进行,顺便为公司打了广告。

  并且,如果这些设计人员的工作完成的很出色,未必不能够保持长期的联系,进而挖来更好的设计人员。当然,这一个想法的前提条件是拥有一个开放性的设计平台,能够将公司的任务发布出去,另外,则是任务的保密措施一定要做的很好。这样,公司的实体的规模可能并未扩大,但是软实力和业务的范围却已经扩大很多。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2

  在中国,相信现在很多人都跟我一样,怀念着小时候的蓝天白云、清澈河流,痛恨着现在整日难以忍受的雾霾。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给我们的环境造成了破坏性的灾难,可以说对于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才是造成这一困局的根本原因。jeremy诠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为我们走出这样一个困局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向。

  jeremy的这本书是一本预言未来的书,他对我们未来几十年能源的布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经济教育政治发展都有一个大胆的猜想。

  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技术的引用造就了密集的城市核心区,拔地而起的工厂。

  20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使用催生了城郊大片房地产业及工业区的繁荣。

  那么到了21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又会以什么样的一种形式出现?它又会将给我们带来什么?

  走在马路上,偶尔会看到帅气的特斯拉电动汽车风驰而过;夜晚漫步街头,加有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装置的路灯照的马路灯火通明。如今清洁可再生能源已经悄然进入我们的视野,尽管这只是开始,尽管我们还未曾感觉到新的产业革命前热火朝天的气势,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已经到来。

  jeremy阐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几大要素,包含向可再生能源转变要素。风能太阳能水力生物能的发展等便是其转变方向;包含运输工具向插电式及燃料电池电动车转变,特斯拉,byd e6等便是这一转变的先驱者;包含将每一栋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要素。

  现在的中国到处都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如果将这些建筑加以改造,装上太阳能、生物能发电装置,实现电力自给自足,剩余的电量我们既可以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存储间歇式能源,或者将其卖给能源共享电网。包含使用氢或者其他技术来储存能源的因素。因为阳光不会一直明媚,风不会一直呼啸,所以我们需要发展一种向氢一样的'储存介质来储存能源,一旦能源不足时可以使用这些储存能源。

  未来的能源模式蓝图具体是怎样的?

  传统的能源供应都是大的能源公司集中供电自上而下的模式,我们集中建大型的火力发电厂,集中建大型的水利发电站,然后再通过电网输送给用户。但是jeremy认为这种模式并不适用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由于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随处可见,作者大胆设想我们每个人每栋建筑都可以独立采集能源供电,然后将剩余的电力卖给电网,这是一种崭新的扁平式对等的能源供应模式。就如同互联网一样,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整个能源供应网中一个对等的节点。试想一下,未来你在自己的房间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将产生的电量通过类似淘宝一样的能源交易网络平台卖给其他用户,赚取利润。这种互联网式能源思维,无疑是一种可行的商业模式,同时也将开创一个能源合作共享的崭新时代。

  不要觉得这一蓝图离你还是太遥远,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发电,插电式汽车技术发展已经日渐成熟。至于氢燃料,宇航员在太空中用其绕地球飞行已近50年,是将其拿回地球用做可再生能源储存介质的时候了。现在,我们已具备了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科技、规划等条件,能否充分认识到实现这种经济的可行性,能否及时鼓起勇气向目标前进,这都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各国在节能减排中的发展现状

  现在全球经济体中,欧盟已经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列,现在德国2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欧洲地区已有超过100万座建筑物被转换成微型发电厂,戴姆勒汽车公司计划在20xx年大规模生产氢燃料电池车。欧盟定下20xx年前要实现20-20-20目标(温室气体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0%,能源效率提高20%,可再生能源利用增加20%),20xx年做到零碳排放。罗马的生物圈计划,摩纳哥的无碳化目标,都已经将第三次工业革命纳入了城市整体规划当中,他们都希望成为全球顶尖、科技先进的可持续发展中心,为世界树立新的审美标准。

  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经过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浪潮,他们急于在推崇节能减排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再次引领世界。但是发展中国家,他们还在处于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当中,对于传统能源非常依赖,减排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放弃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多年来的气候大会上全世界的经济体依然很难就减少碳排放目标达成一致。可喜的是中国已经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制定了到20xx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减少40%到45%的目标。

  究竟是什么在推使着我们向第三次工业革命迈进?

  针对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全球性气候危机、环境恶化,第三次工业革命成了一颗救命稻草,其新型经济模式让我们看到了拯救世界的希望。里夫金将经济危机的本质归结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已无法再支撑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化石燃料以及相关技术为基础,也就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成就了当今世界的大规模生产和工业现代化。然而,这所有的一切繁荣背后是能源的大量消耗,化石燃料的有限性成为遏制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源所在。

  在全球经济体系下,任何商业活动都与石油和化石能源息息相关,整个人类文明都建立在石炭纪储存的碳资源上。石油的紧缺必然会带来石油价格的上涨,这将直接导致全球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攀升。同时,石油价格上升将引起粮食危机,社会秩序骚乱开始,国家为转移国内矛盾首先会选择将问题国际化,寻求外界扩张,国家间争夺展开,争夺能源要地成了战争的伏线。可见,能源危机将会带来一系列可怕的连锁反应,必将国际化、全球化、政治化,成为国家的战略问题,直接关乎人类的生存模式和人类文明的延续。

  中国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已经错过了之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浪潮,这次不能再错过。现在中国的光伏产业,风力发电涡轮机,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输出国。日渐流行的互联网,也让我们的思维模式发生了飞速转变。而中国作为目前最大的能源消耗国,最大的风力资源国家,以及拥有非常丰富的可再生资源,这些因素都让中国在新的科技变革中拥有先天优势。但是我们现在也有不可忽视的瓶颈,相对薄弱缺乏创新的工业基础,将制约我们在新的科技变革中的技术发展。中央集权式的自上而下的固有模式,与第三次工业革命扁平式的发展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大力投入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才是正确的方向,而不是寄希望与兴建核电站(核电不是清洁能源且造价昂贵)来短期缓解能源困局。放开集权管理,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这场能源变革中来,变庞大的人口问题为国家优势,充分发挥个人在新型经济模式中的创造威力,让能源的扁平化来带动经济政治社会的扁平化,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能源互联网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寻找到崛起的机遇。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相关文章:

关于第三次军训心得07-22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01-24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09-23

广丰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汇报2篇07-23

读后感读后感01-03

读后感西游记读后感02-01

《马小跳读后感》读后感09-12

经典读后感12-13

读后感精选09-30